第一篇:孤儿感恩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孤儿感恩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对孤儿进行感恩教育是我校育人的重要理念之一。要把这些不幸的孩子培养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长大之后知恩图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关键。我校目前在校学生600多名,其中孤儿约占25%,分布在二至六年级的各个班。在对孤儿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既暴露出了一些教育方式上的弊端,也总结出了一些相应对策,现浅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孤儿感恩教育的误区
(一)居高临下型
居高临下型感恩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我说一,你不能说二。教师把自己要求感恩的思想赤裸裸地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践行感恩教育。低年级学生的独立性还不是很强,事事都要依赖老师,对教师的命令不敢有反抗的心理,因而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还能生效。然而,这只是一个假象。从表面上看,似乎达到了感恩教育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很不稳定的,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压抑和逆反心理。等学生成长到高年级后,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感到厌恶、反感、难受,进而产生抵制、排斥心理。例如,在《明天学校孤儿学习、生活跟踪记录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某宿舍男生梁某某是所有内宿孤儿男生中最不听话的一个,你叫他朝东他偏偏往西,总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极少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这正是这种感恩教育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挟恩示惠型
挟恩示惠型感恩教育的表现方式是:我对你好,我说一,如果你敢说二,那你就是不仁不义。对有抵触的学生,此类教师不仅直接减少对他们的关怀,更不会给他们好脸色。使用这种教育方式的教师,他们的心里总这么认为:孤儿能进明天学校,是他们人生不幸中的万幸,包括食宿在内的各种费用学校全免,他们没有理由不感激,更没有理由不听话。因此,不管在生活还是教学中,这类教师时时处处对孤儿学生流露出挟恩示惠的思想,使得孤儿学生既无可奈何,又心里难受。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的感恩教育效果自然是游离的、偏执的,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三)威胁驱逐型
威胁驱逐型感恩教育常用的方式是: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回老家。进入明天学校的100多名孤儿学生,大都是来自南宁市6县6城区的孤儿。这些孤儿是学校按照有关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查、筛选才能进来的。不是所有的孤儿都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能在南宁市明天学校幽雅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对孤儿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般学生进入明天学校都有流连忘返的感觉,何况是一名孤儿。此类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患失心理,当他们当中有人犯了错误,尤其犯了错误屡教不改时,教师就对他们进行威胁:“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回老家。”虽然明天学校并没有发生过有哪位孤儿学生因为不听话而被送回原籍的事情,但因为这种方法对学生触动最大,所以这些孤儿受到这种威胁时,无不胆战心惊,“教育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然而,这种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会让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对其今后的人生将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孤儿感恩教育的对策
可喜的是,我们的许多教师已经察觉到了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出了一些效果不错的教育方式。
(一)和风细雨型
和风细雨型感恩教育主要表现为:从细节人手,给予孤儿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孤儿学生从心灵深处慢慢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与呵护,从而萌生感恩之心。这样的感恩教育是深刻的,是刻骨铭心的。刘润娥老师在她管教孤儿的心得体会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些孤儿不愿与人交往,对周围的人有戒备心理,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凡事故意漠不关心,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厌其烦地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在老师们的细心关爱下,这些同学变了,变得自信、昂扬,快乐的笑容重新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二)以身作则型
以身作则型感恩教育,顾名思义,它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自身的言行感化孤儿学生。该如何表现自我心中的爱,教师成为了学生最好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最有说服力。卢艳珍老师有篇教育孤儿的心得体会,她是这样写的:“孤儿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是家庭温暖,是自信心。在我们明天学校大家庭,我们必须让他们缺失的爱得到补偿„„元旦之夜,我和她一块做菜,她给我打下手,这天晚餐我们俩还以可乐当酒碰了几杯。三天假期很陕过去了,在送她回学校的路上,她凑近我的耳边大声说:‘老师,我好想叫你一声妈妈„„’我心里想,这看似平常的三天对于一个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啊!”卢老师以身作则,没有刻意的表现,但爱却渗透在她的行动中,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使学生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见境界,从而自然生出感恩之情。
孤儿是弱势群体,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长大后报效祖国,教育阶段与教育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小学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是黄金时段,我们只有选择适合孤儿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孤儿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 蓝能波)
第二篇: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已成为每个家长都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心切而又缺乏必要的科学教子方法。他们往往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进行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甚至闹出了许多家庭悲剧,如浙江金华的一位高中生杀害母亲、马加爵杀害同学等。在家庭教育中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误区之一:家教观念落后。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这种把子女当私有物进行培养的观念,使得一些家长对正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予积极配合,当家庭的教育价值观与之发生冲突时,常出于某种狭隘的目的而另搞一套。这常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念。着名心理学教育专家蒋政华在一次专家报告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等式: 5+2=0。他这样解释: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由于在教育上的抵触和矛盾,实际的教育效果产生对冲,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的教育效果为“ 0 ”。家教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任性、依赖、胆小、自私、注意力不集中等让家长苦恼不堪、头疼不已的“独生子女综合症”。
误区之二:家教内容片面。
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应涵盖孩子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但实际上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片面,其主要表现为: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身体培养,轻心理培育等。在孩子上学以后,一个“分”字并涵盖了一切。《新课程与家庭教育》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家长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没有?得了几分?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课要注意听讲,学习要独立思考。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看×××学习多好!”这使得许多孩子腰圆膀宽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从特定角度看,一些孩子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误区之三:家教方式单调。
在现实生活中,不科学的家教方式很多,其最大的特点都是单调。典型的单调式家教有三种:第一种是溺爱娇宠型。主要表现在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过分的溺爱会使家庭的教育功能严重弱化,有专家指出:“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第二种是专制棍棒型。主要表现在家长信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子女严厉管制、压迫教育。一位学生在一篇习作中写道:“请不要再打我了!好吗?考试成绩不好,我也很难过,但挨打会使我更加难过„„”。第三种是放任自流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子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在家访时,我曾碰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把孩子锁在家里,自己在茶馆里玩牌。
以上这些家教误区的出现,使家庭教育的功能严重缺失。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只有家长们都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他们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从而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其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对策之一:用先进观念武装家长。
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培养子女既是为家庭培养后代,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新观念。强调家长在履行教育责任的过程中,应充分灌输亲情,使情感倾注与家庭教育高度结合。要从小教育和训练孩子懂得记情、感恩、宽容、谦让和与人为善,并通过适当的奖惩,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只有文明礼貌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和喜爱。要尽早让孩子生活到集体中去,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种新型的家教观念,不但有益于提高家教的效果,而且有益于促进亲情,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融洽。对策之二:用多元理论引导家长。
加德纳的多元理论告诉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牟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我们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引导家长学习多元理论,使家长明白: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智力开发,尤其是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要求家长注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方式表示肯定和欣赏;根据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他们发挥自身学习方式的优势进行学习。我们应用 21 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今天的家庭教育,建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规律的、具有超前战略的多元目标体系。
对策之三:用多种方式启发家长。
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但很少有家长用一种家教方式就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要启发家长经常改变其教育子女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尝试,来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常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十种,分别是 1、说服教育法 2、行为训练法;3、家规制度法;4、激励评价法;5、实际锻炼法;6、自我教育法;7、榜样示范法;8、环境熏陶法;9、艺术熏陶法;10、心理暗示法。这种种家教方式还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要多进行平等的沟通。家长一味的高高在上,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之间就会产生距离甚至是代沟。
总之,只要我们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第三篇:浅析表扬的误区及对策
浅析表扬的误区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学生 身心发展 教师 意志品质 思想品德 个体间差异 误区 班主任工作 重要手段 班集体建设
表扬学生是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见话题,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表扬也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不过许多教师对表扬重视程度不够,在表扬谁及何时、何地、如何表扬等问题上考虑不周,没有发挥出表扬应该发挥的作用。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他人接纳与称赞的需要近似于人的本能。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融洽师生关系,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表扬能够使学生的那些受到表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有利于学生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身心发展。
一、表扬的内涵及分类
现代汉语对表扬的解释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一方面,“好”是一个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好”总是相对于“不好”而言的,换句话说,“好”体现出了一种个体内或群体间的差异。因此,表扬可以理解为:“对符合或者超出特定标准的人和事的赞美”,即对特定差异的肯定。
表扬可分为个体间差异表扬和个体内差异表扬。个体间的差异是表扬的基本依据,没有差异也就没有所谓好与不好的问题,也就谈不上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就差异本身而言,一方面个体之间当然存在差异,比如成绩、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这种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体间差异。另一方面就同一个体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者说时间段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体内差异,比如某一位同学这学期与上学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通俗地讲,前一种表扬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后一种表扬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是一种纵向比较。
根据差异的内容也可以对表扬进行分类。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性格、认知、意志品质、思想品德,等等,除了先天的长相、气质类型等无法或不应该进行评价外,许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比较和评价,然后根据这种比较和评价对学生进行表扬。比如对特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精神境界等方面的表扬。
此外,按照表扬的形式,可以把表扬分为口头表扬、书面表扬。根据表扬的场合和时机,还可以把表扬分为正式与非正式表扬、即时表扬和延时表扬,等等。
二、表扬的常见误区
表扬虽然具有如此大的作用,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运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低。即使已经运用的表扬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在种类、数量、时机、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笔者把相关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上的极端:吝啬或泛滥。许多老师轻易不表扬学生,“金口难开”,而更多的时候是否定、批评或者不置可否。学生难得从教师那里获得肯定性的评价。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亲和力,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往往怀有惧怕、紧张或拒斥心理。这种情况目前较为普遍。而有的学校或有的老师表扬得太多,如他们片面强调“赏识”、“肯定”,片面强调学生“成功的感受”,惟恐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易送出大量廉价的表扬和“高帽”。笔者驻地附近的一所小学,每到学期结束时,从大门鱼贯而出的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捧着一张鲜红的证书,当然上面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却每人都有。于是学生、老师和家长皆大欢喜,可问题是这样的表扬还有什么意义?
2.过于重视个体间差异,而对于个体内差异较少关注和置评。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往往喜欢和习惯于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并据此对部分学生进行表扬。比如考试成绩的排名、各种竞赛成绩的排名、劳动表现甚至捐款数目等经常是学校和教师表扬和奖励的主要依据。但对于个体内差异即某个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纵向比较,即某一时期与另一时期某个方面的变化和比较,学校和教师关注较少,相关的比较和表扬则更少。而对于那些在班级各方面相对落后同时又在发生积极变化的学生来说,这种评价和表扬方式最为合理,以此作为表扬依据无疑对这部分学生的鼓励和推动作用要大得多。
3.形式和时机上的单调。许多教师把表扬理解得过于古板、正式,基本上习惯于在班会课或者其他正式场合才进行表扬,而且表扬的时候,表情、语调、姿态等都过于单一,表述方式也局限于诸如“某某同学在某方面积极,表现突出,特予以表扬”之类老一套的方式。使学生哪怕是被表扬的学生也容易生厌。
4.对象范围的局限性。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主要根据学习成绩进行表扬——使得表扬的对象大多局限在特定群体,或者基本都在班级全体学生预期的范围之内,造成部分同学经常受到表扬,对于表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无动于衷,以致得不到表扬反而会生出对教师的怨气。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极少甚至从未得到表扬,以致放弃了对于表扬的渴望。比如,许多班级的表扬对象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这部分学生身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积极分子等表扬或奖励几乎都加在这部分学生的头上,形成了班级里的“马太效应”。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哪怕某些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也无法获得教师的首肯和表扬。
三、合理表扬的几个要点
1.表扬依据的多样化。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进行表扬。成绩优良当然值得表扬,但更值得表扬的是为了获得优良成绩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和意志品质,相较之下,是否取得优良的成绩反而是次要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智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于智商较高的学生而言,获得优良成绩相对容易,而对于智商平平的学生而言,获得优良成绩就要付出超越正常水平甚至难以想象的努力。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来看,高尚的品德、积极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对那些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表扬,把他们在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与变化作为表扬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表扬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表扬既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内差异。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限制,在学习成绩甚至性格方面与优秀同学相比可能会有很大差距,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赶超。这样的学生恰恰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自身的纵向变化作为评价和表扬的主要依据。教师的首肯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不可估量。
2.表扬形式和时机、场合的合理化。要根据对象、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恰当地在口头与书面表扬、即时与延时表扬、正式与非正式表扬等形式中进行合理选择。口头表扬相对简单、随意,主要针对的是偶尔表现出的或者是相对不太重要的良好表现。书面表扬,则显得较为正式和隆重,除了学校每学期的正式表彰之外,班级也不妨实行自己的书面表扬制度,采用固定的时间、格式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即时表扬——学生表现出特定的思想和行为后马上予以表扬,对于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方面的表扬如小的进步不妨即时进行。延时表扬——拖后一段时间表扬,对于相对而言较为显著的变化和成绩,最好等到特定时间如班会时进行效果会更好。正式表扬包括各种集会、班会、晨会及课堂上进行的表扬,非正式表扬包括在课余时间及在非正式场合如走廊、操场及路上进行的表扬。正式表扬相对隆重、严肃,但有时也显得拘谨、死板,非正式表扬相对随意、突兀,但显得亲切、自然。教师应根据表扬的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
3.表扬既要对事又要对人。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般要求是要对事不对人,即批评的主要对象是错误的事实和做法及相关动机、思想,而不要涉及太广,尤其不要涉及对学生的定性评价。比如说“你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或者“你是一个坏学生”等。而表扬的时候恰恰应当相反,既要对事又要对人,不仅要表扬正确的做法和成绩,更要引出对学生相关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表扬,表扬的范围不妨广一些、多一些。得到教师肯定的某个方面更容易成为学生的优势方面,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重视,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获得相对较大的发展。
第四篇: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内容提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意识,加之基层学校课改培训针对性不是很强,培训的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个别教师不能准确领会课改精神,片面理解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在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客观总结我县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并针对误区提出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已近四年,综观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多数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课改,教育教学中注重了“两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四个改变”(教学方式、教研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的是仍有一些教师甚至基层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理性思考,对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对课改理念理解片面,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新的教学的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使部分教师和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怀疑,甚至完全抛弃课改,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为了尽早消除误区,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充满信心,使我县新课程步入良性运转轨道,我和几个同仁做大量的调研和探讨,试图找准这些误区产生根源,消除这些误区给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研究方法
我县新课程改革试点第二年,一些课改新问题就开始引起少数有识之士注意,与此同时,我县也开始组织力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笔者与其他四位同志组成专门小组主要负责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历时一年多的研究中,只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深入基层调研(采用听课、评课、讨论、交流、总结等形式)获取尽量获取一手真实资料;二是小组成员分别结对子联系一所学校,参加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参加各级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参与指导教学对比实验,积累资料和经验;三是小组成员定期集中,对资料分析归纳;四是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借鉴先进经验;五是坚持业务自修,钻研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研究的科技含量。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目前我县课堂教学(主要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原因及危害,并尽可能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三、六大误区及其解决对策
误区一:用“名著导读”取代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吸取中外文化精髓,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新教材针对性地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目的在于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喜爱名著,走进名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好习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将“名著导读”的作用夸大、歪曲。教学中很少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时间,临考前“临阵磨枪”,让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搜遍资料,“对症下药”地设计各类题型,并附参考答案,让学生理解识记。这种做法有时的确很奏效,但从学生长期发展来看,实则百害而无一利。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仅靠啃教材中的课文,断章取义地读“名著导读”中的片断,死记一些常见考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课外的海明威”比“课内的海明威”更精彩,这是学生普遍的阅读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以“名著导读”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由阅读“课标”推荐的必读名著。为确保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教师须有一个长远计划,做好周密安排。首先,每学期一开学,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明确本期阅读任务。为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可将原先晚自习做题讲题时间,变更为两节阅读课(我们山区中学均有晚自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和节假日时间,涉猎中外名著。其次,动员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找到必读书目,自由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这一步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条件不足,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教师便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孰不知挖掘阅读资源的方法多样,形式不一,其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同一时间学生所读名著可不尽相同,可分组分批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可向教师、亲朋、同学借读,可办读书卡光顾校外图书馆,也可在班级办“读书角”„„最后是成果展示。为检查学生的读书质量和阅读效果,可利用两三节课的时间,举办“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心得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在交流中互补提高。
“名著导读”只能对学生阅读名著起导向作用,它决不能同等于名著阅读,我们只有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接触“正版”,读整本书,将课外阅读付诸行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方能提高,优秀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误区二:将“语文实践活动”简化为“作文训练”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将语文学习渗透于生活之中,新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精神。此类活动的开展,须有教师的精心计划、周密部署、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主动合作方可取得成效。然而,在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们怕麻烦,图省事,走形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走马观花,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作文练习上,这无疑是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种歪曲和误解。
如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地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1、树立“大语文”理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上,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绝非是以文章写的好坏而论,而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2、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统筹安排,周密计划,确保活动开展有序,富有成效。新教材到手后,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编排体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各单元主题,结合“综合实践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各单元“综合实践学习”要写成计划,重点活动,做到安排提前,准备充分,指导到位。
3、广泛参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做真正的实践者。实践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舞台,自始至终,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那种全权包办,化繁为简的做法实不足取。活动前,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尽力彰显个性。教师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高低均衡分组,确定组长,做好分工。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问题,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安排活动程序,自选主持人,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整个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而学生则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中,经历着一次次精神探险,体验着语文学习的收获和喜悦。
误区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新教材使用以来,多数教师都在着力改变单纯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竞赛式、合作探究式、赏析式、感悟式等等,加之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的渗入,语文课堂可谓是“锦上添花”,但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实效性并不理想。据调查,在农村学校不少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如此情景:语文课上“唱念做打”,五花八门;小组讨论时间不足,乱而无效;多媒体一统天下,黑板上一字没有;廉价表扬泛滥,激励方式单一„„.我虽不敢全然否定此种做法的不足,但是,单从语文教学而言,那种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只会打电脑,只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只能使汉字教学在无形中被弱化。而那些“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等单一的赏识,无原则的表扬,也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①。
创建和谐课堂,引领学生成长,需要处理好形式和实效的关系。好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确有帮助,科学适宜的评价是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催化剂。但在语文教学中,若一味地追求形式,必将冲淡实效。我们提倡讨论,但反对一分钟的无组织讨论;我们提倡实践,但反对在摄像机镜头下“表演”;我们提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反对语文课堂的思路被鼠标所牵制;我们提倡激励赞赏,但反对虚假表扬、廉价赏识。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特点,熟练掌握教材体系,因文制宜,合理施教,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误区四:一味强调“技能”而忽略“基础”,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在近几年各类命题中已得到了渗透。于是,许多教师就沉溺“题海”,在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上煞费苦心。每次考试,总觉自己各个知识点都讲到讲透了,各类题型也练到位了,可学生的成绩总是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学生基础没打牢。翻看学生答卷,我们不难发现:诗词句默写了,可不是错字就是漏字;听说题答了,可用语不当,言不由衷;阅读做了,可意不及题,语不中的;作文写了,可标点滥用,字迹潦草,病句连篇,空洞无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识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好基础是关键②。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巧用“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修辞;引导学生品评佳篇美文,通读中外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最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沉淀,逐步提高,达到写好一手字,讲好普通话,理解准确深刻全面,习作文从字顺,情文并茂之目的。若学生最基础的知识都没弄懂,最基本的目标尚未完成,那么一切“锦上添花”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上一层楼”的理想也只能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③。
误区五:语文课堂“重讲解轻朗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笔者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却发现了这乐章中的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初中的语文课堂较之小学,也许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读到口舌生疮,蔡文姬靠诵读回忆父亲的文稿„„“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都证明了读者自身朗读、体味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注重过程,靠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须长篇累牍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岂不更好?
误区六: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正确引导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却让有的老师一下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主”变成了“自由”: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旁观者。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这堂课上得有没有价值。
“主导”变成“袖手旁观”: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可是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
上述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新课改,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新课改,让课堂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课程改革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我们客观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有利于促进我县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当然,误区的消除了下文所述的六个方面之外,还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各校建立由学科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师共同构成的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积极推广新课程教研成果,增强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培养一批热心课改,业务精良的教研骨干力量;三是改革现有优质示范课评价标准,采取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方法,引导新课程改革步入良性轨道。愿我们一道再研新课标,领会新理念,探究新教法,走出教学误区,在课改的浪潮中作一个勇于反思的实践者,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樊俊《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第16页。
②③《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三人行语文网》。
第五篇: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在这个感恩的世界,我们要感激生育我们的人给与生命的体验;感激抚养的人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激帮助的人使我们度过难关;感激关怀我们的人赐予亲情和温暖;要感激鼓励我们的人给生活的力量;要感激教育的人使我们脱离蒙昧;要感激钟我们爱的人使给与爱情的宝贵体会;要感激伤害你的人磨练了你的心志;要感激绊倒你的人强化了你的双腿;要感激欺骗你的人增进了你的智慧;要感激藐视你的人觉醒了你的自尊;要感激遗弃你的人教会了你该独立。要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感恩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种种失败需要我们勇敢地、豁达地处理。因此,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现在城市中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除了读书,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很少懂得体贴父母。不少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熟视无睹;有的学生只知伸手要钱,把父母当作摇钱树,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根本没想到珍惜学习机会以图今后回报父母。有的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以为享受理所当然。有的学生甚至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甚至误人歧途。造成现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学生家庭的父母这一辈子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表现为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多,道德品德上教育得少。造成孩子自幼娇生惯养,在娇宠中长大。这城市中“抱大的一代”,他们大多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的。因此,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其次,这些年中小学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德育教育往往顾此失彼,谈不上有系统性或针对性的感恩思想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所谓“冷漠一代”。再者,社会教育显然也没有起到补救的作用,虽然中国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感恩”这个话题太严肃了。西方有“感恩节”,这一天,很多西方人会赶回家里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感恩节并没有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其他“洋节”一样被中国人尤其是商家重视起来。社会道德的缺失与建立和谐社会极不协调。
对于当今部分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不能当作笑谈。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少中学生却连“感恩”这点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不论其学业如何,今后走上社会,显然都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因此,感恩教育仍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迟了一点,却更是非补不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学会感恩,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
感恩教育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生养孩子很不容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受不深。“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孝敬父母着手。
让学生观看两位父母在孩子分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感性认识到父母是非常伟大的。让学生回忆了父母曾经为自己所做的、让人感动的事情,懂得把父母的恩情记在心中,就是会感恩的开始了。
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班级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并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对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获得“孝心小奖杯”。在家务劳动开展半个学期以后,该班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做家务的感受。学生谈到了在学校经过一天的学习,做完作业还要做家务非常辛苦,有时很想不做。让他们换个角度想想,感受爸爸妈妈在忙碌的工作后,仍然要做家务,所做的家务跟自己比较更加繁重,父母非常辛苦,让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多做一点,父母就可以轻松一点了。班里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有意义的劳动节,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动员同学们给父母写了信。不少的家长很惊讶地收到自己儿女的第一封信。纷纷打电话给班主任。感谢学校老师开展这么好的活动,给他们与子女一次很好的沟通机会,不少同学在信里流露出对父母的关爱、依恋和感激,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一些稚嫩的想法,有苦恼,有理想也有企盼,大都能敞开心扉,说出平时难以启齿的心里话。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尊老”、“尊师”却非本能,靠的是后天的教育。感恩教育注重一个“教”字。教师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必要。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班级活动中挖掘像“庾衮待役”等故事素材,组织学生通过看动画,以看动画、电视、电影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以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开展自我教育。例如有的同学讲了一个美国的罗斯福总的故事。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同学还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停埋怨的人,“真不幸,今天的天气怎么
这样不好”、“今天真倒霉,碰见一个乞丐”、“真惨啊,丢了钱包,自行车又坏了”、“唉,今天的作业又多了”……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边。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搞得很烦躁,把别人搞得很不安。其实,所抱怨的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只是明智的人一笑置之,因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情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则需要尽力去挽回,无法转变的只能坦然受之,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事情。
学校将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班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会使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更有实效。感恩教育活动结合班、年级、团委、学生会活动计划进行,可以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各学科组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如数学科将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政治课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亲情卡”献给父母亲人;语文课、英语课则组织一场命题现场作文比赛等等,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达到相互渗透,无缝连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激的心,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要讲回报社会之心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目前许多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师恩是什么。似乎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教师应该的,你即给予的再多他们也不知道教师的辛苦。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感恩教育活动中,组织同学到敬老院和东区居委会下属的居民小组,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活动。同学们深入到各居民小组,清扫大街小巷,清扫卫生死角,净化美化环境,关心慰问老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和服务意识,以学生的实际活动,回报社会的关爱,感恩系列活动将会培养中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克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感恩教育由于学校的宣传力度足,领导和教师十分重视该项德育工作,所以学生参与面广、兴致高,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更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感恩教育中讲回报社会之心,弘扬了雷锋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韩洁
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