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高职教育的班级管理误区及对策浅析
当前高职教育的班级管理误区及对策浅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6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需要一流的高职院校来教育培养,而一流的高职教育又需要良好的班级管理来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一些误区来探讨当前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以便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者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让班级管理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关键词:高职教育,班级管理,误区,对策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管理班级则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班级管理又恰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如果这些班级管理观念不转变,班级管理方法不更新,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作用 17世纪捷克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论述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又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因此,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了。对班级进行的管理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班级管理者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班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对班级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综合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了班级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教书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班级管理是为学生成长成材服务的,班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管理,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良好的班级氛围又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而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因此,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否,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同样如此。既然班级管理意义重大,那么班级管理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并正确实施班级管理。就现在的高职院校而言,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为了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圆满实现,那么就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进行再认识,以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者能成功实施班级管理。
二、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践过程的误区问题 误区之一: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忽视“抓两头、带中间”的班级教育管理要旨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以前有所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生活邋遢、学习习惯懒散、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而这部分学生常常会不断地犯小错误,如上课迟到、旷课、寝室卫生差、夜不归宿等。因此,许多班级管理者往往把班级管理工作就只定位在批评教育这部分后进生上,忽视对尖子生的引导和对中间生的带动,整天疲于奔命而管理效果欠佳,恨铁不成钢,徒自感叹“高职院校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高职院校现在的学生如何才能管理好”。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集体,学生性格相迥,家境不同,经历各异,要想把这样的班级大家庭管理好,“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科学分析,整体把握,真正落实“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常言道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首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建立学生档案,详细记载学生的生活、学习、性格、思想、爱好特长等情况,正确分析,对症下药。然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激励。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引导其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其学习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激励其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写入党申请书,力争思想和行动向党组织靠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力锻炼,参加班委、学生会竞选,树立竞争意识,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对于后进生则应实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聚沙成塔,逐渐改掉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缺点。适当降低标准,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成就感,同时在班级里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设立多种奖励措施,如进步奖、全勤奖、创意奖等,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对中等生则根据情况设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1+1”互助互帮活动,让先进带动后进,最后达到共同进步;“规范行为习惯”、实行“干部值日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监督,逐步改掉自律性差的缺点。这样既有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又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误区之二: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材教育
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如寝室卫生搞不好、上课迟到、自习纪律差等,为了应付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考核,不少班级管理者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家长制作风来管理学生,严格得近乎苛刻地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来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管理模式下,班级可能在院校各项考核中获得好评,迫于班级管理者的淫威,学生中规中矩,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新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失去个性,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特长”的目标背道而驰。
当然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纪律、照章办事本无可厚非,但漠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实在不是明智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则程序办事,那是工业社会操作机器的办法,但是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着思想意识的学生。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是独立性格形成时期,依赖性强、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的教育。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建立学生自律组织,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参与自律活动。夸美纽斯认为将每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一名优秀的学生为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的学习。这样不仅教师教得省力,而且学生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因此可以愉快而有效地学习。另外还要重视职业形象教育,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班级管理讲究柔性、弹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家长作风、简单粗暴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误区之三: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切莫陷入“高分低能”的泥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业化逐渐向信息化过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由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这就决定了劳动者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适应职业和技术环境不断更新的步伐,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班主任就应在预测学生毕业后就业相关岗位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明确本专业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分看重智育,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显然就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正如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多样化一样,市场经济社会也注重人才素质的综合化。
三、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实施对策
1、更新班级管理观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者应该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把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实践,指导班级管理。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对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智的教育行为。高职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定单式”教育,那么班级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相关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活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更新班级管理方法,重视“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思维灵活而心理素质又不太成熟,如果班级管理者不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学生素质具体情况,一味地批评教育,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济于事。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说:“批评只会带来对方的反感,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一点帮助。”魏书生让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作为补偿的方式班级管理者不妨试一试。
3、着眼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即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实践,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从实践中学习。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实践,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以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任,这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全局,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总之,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应充分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班级管理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办法,如何科学地富有成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是班级管理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
The Problems Existing
班级教育误区的负效应及对策刍议
班主任必读
来源:扬州职业高级中学 王爱萍
文前摘要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班级教育的得法与否,对于整个班级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老师的教育甚至左右着学生人生成长的轨迹。班级教育说到底是以各种教育手段影响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希冀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调节 教育民主平行语言 健全人格 教育是柄双刃剑。教师教育的得法,便使学生受到得法的教育。反之,便会有违教育的初衷,得到的事与愿违的结果。教育的得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外的教育同行也是上下求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以从事教育的感受和获取的教育信息,对于从事班级教育有颇多的认识、教训和经验。
一、班级教育的误区及负效应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班级教育的得法与否,对于整个班级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老师的教育甚至左右着学生人生成长的轨迹。班级教育说到底是以各种教育手段影响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希冀其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班级教育工作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流行说法的影响,默认了“好学生不用教,坏学生教不好”。这种说法无疑是错误的。它既抹杀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的客观性,也弱化教育的功能性。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错误,而进入误区或形成教育的盲点。
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即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一顿,有一种护犊心态。更多的是往往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很迟钝,这样便筑构了班级教育的盲点,其负效应是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错觉,导致心理异化,社会适应力差。而对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绩较差,守纪诸方面表现也较差的学生,往往又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从教师本能上就厌恶这类学生,批评和教育的方式都有着极端性特征。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压服的性质,使这一类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同时自卑心态加剧,同样促成心理障碍形成。
不当教育使得所谓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更深层次的是,这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不能正确评价他人和周围事物,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持续发展后劲缺乏。
而对极需帮助的学生不当的教育指导思想、手段和方式,挫伤了学生潜在的积极向上愿望。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失去自信,这些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存在极为普遍。一方面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不当的教育,促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态,对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也构成一定的障碍。自尊的渴望,自卑的阴影,自我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奇特的心态。在校不能守纪,进入社会难以守法,甚至成为社会的低调成员,严重的还会成为社会潜在的消极因素。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引以正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我们不能向社会交出白卷。
二、防止班级教育误区形成对策
究竟如何进行学生教育,特别是做好班主任对学生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剖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必要的。笔者对学生作了一些问卷调查:
学生学习态度调查表(部分)
1、你喜欢学习吗?
A 喜欢 50% B有点喜欢 35% C不喜欢 1% D说不清 14%
2、你是属于哪种学习类型?
A 自觉 27% B 被动 9% C 完成任务 17% D介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47%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最佩服谁?
A 优秀同学 37% B 信赖的老师 19% C 比尔?盖茨 30% D 韩寒 13%
4、请评价你的学习能力
A 很强 9% B 较强 20% C 一般 65% D 不是学习的料 6%
5、请分析对自己学习前景的看法 A 充满信心 15% B 有信心 44% C 信心不足 31% D 缺乏信心 10%
6、你在意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吗?
A 在意 57% B 不太在意 23% C 无所谓 20%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所调查项目和数据,学生的总体心态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常,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热爱和比较热爱校园的学习生活的,学习是带有一定的自觉性的。他们佩服佼佼者和成功者,反映出他们追求上进的进取心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充满自信的,因此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心态是健康的。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是向前看的,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看到同学们自信的可贵,自信是人生的风帆。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调节,充分发挥学生健康心态的优势和契机。
教师的不足是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和学习教育。对于两头的学生不可偏废,都应列为工作目标,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都各有所长。关键是作为老师应如何去启发,去引导,去培养。我们提倡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应包括受教育者享受到实质性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公平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有所充分的体现,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可能泯灭学生的学习追求,扼杀他们存有的美好愿望。教师的教育手段、方法、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表达着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公平。
教育民主也是所有学生都应享受的权利,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不单是优秀学生。注意和做到在班级生活中一切学生的平等,有利于塑造学生平等待人素质,也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形成。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积极推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换位体验,形成换位思考,这种学习生活的民主,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民主意识,自强人格,唤醒后进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的民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不孤芳自赏,也不妄自菲薄,面对挫折不会丧失心理健康的能力。
教育民主还体现在克服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厚此薄彼和因此而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效应—―投射逆反心理。学生投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由于教师错误地把工作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少数学生的典型结果。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容忍学生犯错误的行为的客观性,也要承认错误产生的必然性。列宁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道出学生犯错误的客观性和对这种现象的承认与容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教育,避免错误再犯。教师应对学生以民主方式进行教育,克服一言堂的专制的家长制式的教育。
作为教师需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有助消除学生的戒备心态。教师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要充分运用平行语言,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这方面笔者成功的感受颇多。
教师要正确认识后进学生,首要的是从关心的愿望出发。关心后进学生不是简单化地批评教育所能凑效的,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把握思想脉搏,要尊重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班级教育不但要关心后进学生,同样也要关心优秀学生。教师要正确评估优秀学生。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评估的前提。一般说来,优秀学生自我压力较大,家庭的希望,老师的期待,同学间的竞争,强烈的自尊,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隐性的不足。如何缓释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班级教育方面应表现在班主任主动与他们谈心,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成绩,正确对待成功。使他们认识成功道路的曲折性,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性,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让这些同学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建立起他们正确对待困难的心理意识。同时也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后进同学。后进的同学,他们只不过是处在通往成功道路的低谷,他们也有成功的希望,他们也有闪光点。要学会与后进同学友好相处,要领悟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教诲,要真诚的帮助他们。这也是新世纪人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会与人相处。这对于优秀学生的人格塑造是完全必要的。关心教育优秀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班级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重点。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熟转化中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经验对学生的态度,对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质过程,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制约着对自我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关心每个学生,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他们充满自信。这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运作。克服简单粗暴教育方式和措施,也是走出教育误区的选择。
“尺短寸长”这是一个古老的充满辨证法地看待事物的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表现为“尺”和“寸”的方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生对于老师的认可和赞许是十分渴望的,他们以此为荣,因而能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产生兴奋感。我们的问卷表明学生对老师表扬与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受到漠视和打击则易形成自卑感。
反思我们的失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怎样使他们振作和兴奋呢?笔者亲身体验到,鼓励关心学生,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所收到的成就。通过组织主题班会,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让每个人充满自信。自信的建立使健康的心态形成,不再自卑,克服不健康心理,整个班级精神状态为之一新。沉闷、松垮、疲沓的状态弱化了。新的班风出现了,自信使同学们产生目标和理想。
高中阶段是培养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但学生中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不乏存在。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性,造成他们没有确定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人生观及职业选择等问题采取逃避态度,这就更加进一步说明班级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科学性。肤浅不当的教育必然导致无效的结果。
作为教师需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有助消除学生的戒备心态。教师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要充分运用平行语言,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这方面笔者成功的感受颇多。
班级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多学习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怕失败,努力实践,走出教育误区是必然的。
第二篇:试论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海南师范大学
稳定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不是仅靠班主任或者学校的行政人员的严厉监管制度就能形成的,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手里交还给从事班级集体活动中的学生个体,发挥他们主人翁的角色,把班级构建成属于自己的快乐学习生活小天地。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要求,采用合理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开发、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班集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其全面发展,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主体唯班主任独尊,管理方式偏于专断
长久以来,“分数至上”、排名择优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班级管理者在“升学”压力下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一直以来,班主任的管理都是以只要学生不违反校规、校纪,能绝对服从老师的权威,以按照老师的要求争取高分数为目的,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丧失自主权,缺乏个性化,更加加重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纪律的逆反心理,当其他任课老师上课时,班级同学的纪律意识就会薄弱,常常表现出上课说小话、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
(二)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目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大多数仍采取垂直式的管理模式,即由班主任任命班干部,并把班干部当成老师的另一双“眼睛”。班干部的职责是在无班主任的情况下监督班级纪律能正常执行,负责把“不听话”的学生上报给班主任,由班主任采取惩罚手段。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生限于纪律的压抑不敢发表自由言论,班级气氛缺乏活力,学习气氛不浓,在这样的监督管压下更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班级活动形式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班级活动是班主任或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在班级活动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献计献策,参与集体管理,共同研究解决班级中的各种问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核心,每次班会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而且最好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题来让学生自己发言。目前的班会活动,大都是以学校统一命名的主题进行开展,甚至有些班会课被用来当成自习课或者直接被任课老师占用给学生补习。
(四)班级管理体系中评价体系不健全
班级管理目前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遵纪守法、思想道德、考试成绩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不涉及。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己的评价较少,这样的一方评价很难体现出评价的公正与客观性,因为班主任的主体评价很容易带有主观偏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另外,班主任通常根据学生的现有表现来评价学生,采用“固定的”眼光看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坏的学生怎么也不会变好。
二、班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班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从班级管理活动的内部来讲,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落后、师生关系不和谐,从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来说,社会界对教育的期盼、文化的传播、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都导致了班级管理问题的存在。
(一)班主任管理观念落后
首先,学校在选择班主任上,不够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能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只要时间充裕就自认而然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这样导致一些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不够,决策能力不强。其次,有些班主任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地位,对学生的限制很多,使学生丧失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目标设定不明确,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随意性强,对于班级涌现出来的问题,只抓典型,其余的放任自流,因而导致管理效果极差。
(二)师生角色错位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角色是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集体内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实际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班主任认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时刻把学生放在被动的管理位置,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管理方式才可以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老师对学生施加的纪律规范越严厉,学生越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逃避纪律的约束,这样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和谐,即使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表面化的“和谐”,只能维持短暂性的稳定。
(三)现行教育制度对班级管理的阻力 首先,现行的教育制度强调应该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客体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在班级里有恃无恐,认为即使破坏纪律也不会遭到老师的体罚。此外,现行的教育制度还强调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结果导致有些班主任不敢批评学生,担心批评学生后学生会出事,自己还要承担责任,干脆放手不管学生,任其无所欲为。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简便化、即时性更强。手机、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而目前我国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比较多,对班级管理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社会大肆宣传西方文化的优势多于宣传本土文化,造成学生崇洋媚外,丧失自我责任感,缺乏对集体的信任。其次,社会生活中“助人不乐”的纠纷现象使得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缺乏信任感,个人对集体生活缺乏安全感,种种不良风气致使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难以构成彼此信任的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对于班级存在的问题既要善于总结原因,更应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求建立和谐的班级学习生活气氛,促使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要解决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先转变教师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现代的班级管理活动不应只追求纪律、秩序、控制、服从的传统班级管理目标,应该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当成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来,按照自我发展需要制定与班级发展目标相符的个人成长目标,在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都到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管理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碰触年轻的心灵。”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把班级当成家,管理靠大家”。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班主任是否能把班级交给学生,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叶澜教授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培养他们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构建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过程。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
1.需要激励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层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需要的排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情境,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目标激励
陈旧的、教条式的班规班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约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方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目标设置理论的观点:设置困难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会带来更高的绩效。当班集体的目标同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班集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能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目标制定,计划实施,不但能集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使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
3.参与激励
参与就是要求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切磋,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主的,都有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愿望。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班级成员来参与实际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组建各种班级工作活动小组等,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充分利用黑板报,设计表扬栏、展示栏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
4.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为手段,达到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要使教育内容和要求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一般都要有感情的催化。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双方感情对立时,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道理讲得再充分也听不进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形式来达到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的班级工作心得以周记的形式写出来开诚布公,达到与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在相互交流中把握每位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2]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11-25.[3]高洪源.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和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8-30.[4]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08-20.[5]陈武林.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理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8-01-01
第三篇: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1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学生。前者受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非常消极;后者千里迢迢来学习,对求学后的就业状况较为积极。两者的思想冲突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能够让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前途迷茫的思想状态。当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有三个,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二是沉迷网络,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流方面的困扰;三是自暴自弃,感觉前途迷茫。
2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2.1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矫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减少孤僻不合群学生的数量,减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而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关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思政教育课堂为载体,将集体主义精神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减弱当下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适应毕业后社会职场合作。第二,高职辅导员对所辖班组的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对班级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进行各个维度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对“自我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求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让当代高职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在。第三,让网络游戏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伴随其成长,戒掉网游的可能性很小,巧妙利用网络游戏中的团队合作以让学生践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探索中的方法。定期组织CS比赛,将团队合作的成果进行排榜,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发扬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非常多,只有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适度运用团队合作的游戏进行比赛以有效让学生感知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思维从以个人为中心的轨道上逐渐调整到适应集体生活的轨道上,从而有效地减缓高职学生过度自我的思想趋势。
2.2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
沟通和理解从交流开始,有效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运用同一种语言。当代高职学生从小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盛行的电子环境下,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多应用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教育管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当代高职学生对于纸媒的关注较少,无论读书还是写作,甚至团队活动的沟通都在网上进行,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浸入到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够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有效碰撞。关于应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校内网络平台,每位在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每位在籍的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在校园内全面覆盖免费WIFI,学校和班组的各项活动和通知,都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通知,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养成运用网络进行沟通的习惯。在这个活动的执行的过程中潜在的两个问题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生疏和部分贫困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学校要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技术进行培训,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补助,从而解决教师互联网技术不熟练和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现状。第二,建立学校自己的贴吧、BBS论坛、微信群和QQ群,每个种类的群都有自己的主题,为学生思想表达和情绪发泄提供一个出口,管理员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指定与之相对应解决策略。可以直接在群里对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相关主题的网络素材发到群里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在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在网络平台上引进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将这些测试和竞赛列入学生的必须完成的作业范畴,从而让学生定期通过权威的测试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通过各类主题的网络竞赛强化学生的正向思想,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2.3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职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职来职往》等求职节目中学历较低的人员求职成功的案例播放给学生看。第二,邀请本校的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其自身的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以及当下自身的职业发展状态,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前景良好的证明,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当下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知识,最终提高自身能力以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
3结语
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学习自律性有着历史性的特点,但是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需要相关教师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2]周立新.德国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4,(2).
第四篇: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从两则案例谈起
先来看一段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录:
(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和平”。)
幼儿:真好玩!
幼儿:哇!
幼儿:他们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来手舞足蹈)。
教师:好!(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予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
(教师停顿片刻,等待幼儿安静下来。)
教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令人兴奋’的情感,是欣赏优秀艺术时被直接激发出来的,是人们认为艺术应当给予的‘快感’。”[注1]因而“任何一种不考虑个体感受的关于艺术的讨论都有可能完全歪曲所研究的现象。”[注2]对儿童艺术心理有颇深研究的加登纳也认为,在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变化了。那么他便以欣赏者的身份参入到艺术过程中去了”。[注3]在以上这段实录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幼儿的情感被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我国古代文论《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虽为说诗,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孩子们处于强烈的高峰体验时的那种状态:有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好玩”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来赞美作品;有的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用一声“哇”来表达惊奇之感;有的则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运用肢体语言多通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儿童发展得不太成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他们就运用先前的动作模式和表情模式来“痛快”地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是“更自发的、更表现的、更单纯的行动的、更自然的、更无控制和自由流露的”。[注4]而且“嗟叹歌咏”“手舞足蹈”本来就是人类最早与生活相接触、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表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最为自然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儿童的情感时必须关注他们语言动作的变化。应该说,这些都是儿童审美情感的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具有儿童自身的特点。
然而,教师面对幼儿的反应又是怎样做的呢?“好!(教师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言下之意是欣赏美术作品时只能安安静静地坐着。“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位教师看来,学习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儿童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美术的知识,而不是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同时,“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这句话也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大画家”,说明这位教师还不了解美术欣赏活动的特质以及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此外,“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入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这些话也隐含着教师的另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教师的职责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水桶”里的“水”倒到儿童的“杯”里。这位教师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幼儿学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她的心目中,教师是权威,幼儿应听从教师的讲解,而不能有在她看来是“不对”的那些知识和行为。
下面是一个类似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片段实录:
教师: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幼儿:可以做新衣服。
幼儿: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幼儿: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幼儿: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注5]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回答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幼儿面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可以做新衣服”“好去举行婚礼”的回答时,教师不是进一步引导幼儿产生情感体验,而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这样漂亮、快乐、欢喜”。这样做无疑是将教师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幼儿,剥夺了幼儿作为主体主动体验的机会。第二,当幼儿说到“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时,教师却说:“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码?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其实幼儿在说“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时已知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这一假想前提,把审美活动当作科学的认知活动,用科学知识学习中对客观事实作“正确”与“错误”判断的标准来衡量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殊不知。艺术是一种创造,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注6]“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注7]试想,假如吴承恩的老师也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汗毛能变成人吗?汗毛是不可以变成人的!”那么,很难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西游记》这部经典巨著!吴承恩恐怕也只会成为“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注8]
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归纳出美术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1.把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较多地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强调“辅德与益智”功能。忽略审美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
2.重视美术模仿,忽视审美感受,以致完整的审美教育体系不复存在,幼儿人文素养的培育无处落实。
3.采用学习科学知识的一套方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使艺术作品成了一堆与幼儿鲜活的生命毫无关系的、被肢解了的“死”知识。
4.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尤其强调创作者原义或批评家的观点的权威性,忽略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忽略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根本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丧失了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培养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想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幼儿,思考艺术审美活动的特质,真正以富有成效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1.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把握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美情趣这一核心价值。我们既要关注幼儿美术教育作为手段的价值,更要关注其目的性价值;既要挖掘它的“辅德与益智”功能,更要注重它对幼儿艺术修养养成和审美情趣提高的价值。在美术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视觉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那种只注意目的性的美术教育或只注意对象性的美术教育都是失之偏颇的,都容易割裂幼儿的整体化发展。
2.为达成上述目标,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科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契合点;既关注幼儿对艺术作品、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欣赏与感受,又关注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并倡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进一步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在意义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身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想象等,强调幼儿与审美对象的对话,鼓励幼儿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
义世界。审美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突出地表现为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情感体验性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认识性则是次要的、从属的。审美活动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基本特征。审美对象也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人的审美经验是在审美阐释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的。美术的审美功能是美术的认识功能、德育功能、娱乐功能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美术的其他功能始终是以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基础的。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教师不应给幼儿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教师应对幼儿学习特点和问题本身作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教师始终应明白,“无论何种技术,其应用不应该是为技术而技术,而应该以促进艺术学习成功与否。以学生达到艺术的和智慧的目标如何来衡量。技术的目标不在于学生使用某特定技术的程度如何,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其有效的成果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注9]
4.要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要让幼儿人人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个个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展。能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即要求幼儿自主地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要注意将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可以采用幼儿自述(反思)、教师欣赏(提供“支架”)、同伴欣赏(去自我中心)等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注意从幼儿个体的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积极地、具体化地评价,以鼓励幼儿取得的进步为主。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建议。主题活动是许多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哪些才是值得并且合适作为幼儿园进行主题活动的内容呢?
“过新年“主题。“过年”是幼儿十分向往而开心的事情。幼儿的寒假生活充实而快乐,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穿新衣,拜年,拿红包„„在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与教师、小伙伴又聚在一起时,我精心组织、安排了主题活动“过新年”,包括“过大年啰”“快乐的小老虎”“气球与彩灯”“放鞭炮”“新年糖果”“祝福歌”“幼儿园里的新年”“给大家拜年”“包糖果”“搓元宵”“做鞭炮”等。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充分关注并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再次让幼儿回顾、体验了过年的快乐,让他们在分享同伴带来的新年信息和快乐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第一,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幼儿园主题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世界,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
第二,主题内容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及其可操作性。比如“过新年”这个主题活动安排在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内容丰富,又延续了孩子在过年期间的感受与体验,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心理需要。这一主题活动适合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幼儿园需要因地制宜,从教材中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活动内容,真正使幼儿参与其中并得到相应发展。
二、生成主题时考虑的因素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他们的兴趣、需要以及所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生成主题活动。我们来看看小(3)班第二学期的两个生成主题活动:“我有多能干”“夏天真乐”。
1.“我有多能干”主题。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会面临许多挑战,他们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与同伴交往,需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这使那些原本依赖性强、能力较弱的幼儿感到紧张甚至害怕。一天午餐吃虾,很多幼儿不会剥虾,教师便耐心地指导幼儿剥虾。不一会儿,一些自己乐意动手的幼儿已把饭菜都吃完了,乐乐碗里的虾却原封不动。教师鼓励乐乐尝试学习剥虾,可乐乐带着一脸的不自信,坚决地摇了摇头:“我不要试,我就是不会剥的。”
看着乐乐不自信的神情,联想到平时他在画画、穿衣等方面不肯动手的情况,再联想到班里这样的幼儿不在少数,教师觉得培养他们积极尝试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非常重要。于是,在下午点心后的谈话活动中。教师首先表扬了孩子们一直以来的自理自立行为,并请幼儿说说自己能干什么事,接着让幼儿回家在家长帮助下调查记录自己能干的事,第二天带到幼儿园来交流。第二天,孩子们在交流时非常踊跃,包括乐乐也说出了能自己一个入睡觉,帮爸爸取报纸、拿拖鞋,给奶奶捶背等许多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生成了“我有多能干”的主题活动,包括“自己吃饭、收拾餐具”“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整理玩具”“我学会的本领”(结识了新朋友,会画画、剪纸,会帮着干家务等)“我有能干的宝贝”(灵巧的手,灵敏的鼻子,甜嘴巴,亮眼睛,机灵耳)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而且促进了幼儿的心智发展,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成长的快乐,提高了自信心,体现了该活动在小班第二学期的独特价值。
2.“夏天真乐”主题。一天中午,太阳慢慢躲入云层,天空逐渐阴暗下来,不一会儿便下起了雨。因为活动室里比较闷热,孩子们便试着探出身子:“哇!雨真大!外面肯定很凉快!老师,我们能出去玩玩吗?”这时教师忽然想到,今天孩子们刚好因为美术活动“小花伞”都带了伞,不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出去感受一下夏天的雨吗?于是教师招呼大家脱下鞋,光着脚丫,撑伞来到操场。也许孩子们从未尽兴地踩过水花,他们在雨中忘我地跑着、跳着、笑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夏雨的快乐。
这一情景让教师意识到其实夏天也有许多乐事、趣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于是,教师在这次活动之后生成了“夏天真乐”的主题活动,包括说说“你知道的夏天”,品味“戏水池中玩水的乐趣”,撑上小花伞“踩踩雨”,学学荷叶上“蹦跳的小青蛙”,尝尝“美味的西瓜”,动脑筋想想“变凉快的新招”,哼一曲“美妙的夏天”,聊聊“大家吃过的冷饮”,展望“夏天过了,我也该上中班了”,等等。所有活动围绕夏天的乐事、趣事展开,孩子们对夏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联系以上两个案例,我们认为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或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生成主题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幼儿的某些兴趣、需要或存在的问题在班上具有普遍性。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幼儿的兴趣、需要并不能发展成大多数幼儿的兴趣、需要,或这类问题并没有在班里其他孩子身上出现,那么这样的兴趣、需要或问题便没有普遍性,也就没有必要生成为主题活动。像前文中所提到的乐乐不愿意自己剥虾的情况在班上具有普遍性,以此为契机生成主题活动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
第二。幼儿的兴趣、需要或身上存在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比如,小班幼儿入园不久,在经历了第一学期的常规养成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仍是第二学期的重点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乐乐不肯自己剥虾的举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多能干,树立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教师正是抓准了这一点。生成了“我有多能干”的主题活动,这在小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第三,幼儿的兴趣、需要或关注的现象特别贴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大的探索空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或事件会引发孩子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与当时当地结合得特别紧密的事件或现象不仅给予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探究的条件和空间,有利于生成主题活动。比如前文提到的“夏天真乐”的主题活动便是如此。教师支持、引导幼儿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夏日活动中,充分探究、表达,使幼儿享受到了特别的快乐。
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无论是幼儿的生成还是教师的预设,都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教师只有多角度去关注、了解幼儿,才能真正明白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经验水平,支持和推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获得全面发展。
第五篇: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精品】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
一、前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赋予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并给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21世纪《纲要》又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和主流。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教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不尽极大地活跃了学校体育的学术思想,而且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非常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然而,据笔者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平时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因此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二、存在误区
1、重快乐体育,轻健康第一自从《中共中资料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学校体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拓宽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这本应是学校体育开拓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良好条件,但我们的一些学校体育研究者、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没能及时有利地借助“健康第一”这把尚方宝剑,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却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更有甚者,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现象。体育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本领――身体锻炼与运动操练的理论与方法。所以,学校体育要完全彻底排除竞技体育的论调格外响亮。在这种状况下,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教学指导思想进入误区――将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理解成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贯彻健康第一,就应淡化或放弃体育课的“三基”教学。
2、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性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目前,作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因此,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从“新”字上下功夫,课的形式新、教学方法新、手段新等。但据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以现,也存在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视机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也有的将职业技术训练设施、道具搬进课堂,且占用相资料
当时间,使体育课演变成职业训练场。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恐怕又要回到“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只有展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只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价值在于在现实条件下解决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收到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又一个误区――一味在“新”字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实”。
3、重教师指导,轻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今运动的种类层出不穷,特别是《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的观念将逐渐普及。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学生的终身,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在体育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也没有认真发掘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是停留在“赶时髦”、凭兴趣或照搬人家的基础上,还没有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重视和研究。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高喊“终身体育”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但在实践中,却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体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然而,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进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新一种体育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这种“赶时髦”的现象,重教轻能,是不能够达到系统地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对策研究
(一)产生误区的原因
1、认识不足(1)、关于快乐体育日本学资料
者高桥健夫指出,“统治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身体教育论于60年代成了被批判的对象,70年代前后出现了替代它的若干新理论,其中联邦德国提出的活动体育论,是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摆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评价,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表现运动所必备的主要能力”。活动论对日本学校体育影响很大,吸收其思想,赋予其新意,快乐体育便在日本产生了。“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生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留日博士毛振明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理解运动和自己的关系,充分理解运动中内在的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以至终生”。从这些权威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快乐体育所追求的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目前,许多教师试图在改善理想的教学环境,想方式法创设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但由于对体育教学理论等认识不足,一味追求“快乐”,致使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现象。同时,也相应的淡化了体育课的“三基”教学,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2)、关于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的概念,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指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也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其实,依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解,终身体育就是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这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一个集合概念,不能单称任何一个时间段资料 的体育为终身体育,而只能说它是终身体育的某一阶段。在学校体育中讲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校体育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就是要使普通成人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这在表面上看是与体质教育思想颇为接近,实际了却是与技术教学思想息息相通的――为终身受益,学生时代理当在运动技能方面多受点化。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以及自我体育锻炼等终身体育思想,也不能忽视运动技能训练。但目前,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价值,一味在追求“新”而忽略“实”。本人认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不忽略课的形式,更不能忽略课的实用性。(3)关于创意体育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