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体系构建
探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韶关市地质灾害的特点,简要地分析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管理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283-2
1前言
勘察区外围河流主要为东南部的北江,直线距离约6km。北江为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干流全长468km,流经韶关市、英德市、清远市至佛山市三水区,与西江汇合后经珠江三角洲注入南海。据广东省水文局韶关分局韶关水文站资料,韶关市区从1953年至2006年最高洪水水位为57.50m,历年实测北江最大流量为11000m3/s。场区处于山前平地,区内地表水主要为排洪渠内水体及低洼积水。区内有一条5×4m的排洪渠通过,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流,雨季带来强降雨,雨量充沛,会致使地表径流丰富,冲刷强烈,对勘察区影响较大。据区域地质资料,勘察区出露的地层为石炭系石磴子组。石磴子组主要分布于芙蓉山向斜、莲花山向斜南东翼韶大欧村一带。岩性为海相中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厚度254~373m。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断裂主要为大坡头断裂。大坡头断裂位于芙蓉山向斜的北西翼。见有石炭系石磴子组逆冲于测水组之上。大坡头断裂位于勘察区的东南侧,离勘察区的较远,对勘察区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场地内现裸露塌陷约8m×5m×3m的深坑,场地发育的不良工程地质有填土、淤泥质土及岩溶。根据对场地踏勘和物探勘察的资料显示,造成地面塌陷沉降的原因,主要为勘察区软土层未经处理,沟渠基础置于填土层和淤泥质土之上,由于填土层和淤泥质土自重固结,产生变形开裂造成水渠结构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淘蚀淘空土层,从而引起地面塌陷。
2地质灾害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专项的资金
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规定:由于自然的因素所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应该治理的,由国务院的国土资源主管的部门就会同灾害所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组织治理。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其他地质的灾害,应该治理的,而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应该由本级的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的部门组织治理。而现在国家根本就没有地质灾害治理的专项资金,而地方的政府也没有这项专项资金。每年的地质灾害需要治理的地方非常多,但资金却不能得到落实。现在的情况就是,除非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某些隐患点有批示,这样才会到市财政的部门落实治理分资金,而因为每年的治理资金没有纳人到财政预算,就非常难得取到治理的资金。
2.2地质灾害治理的规范不完善
每年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屡见不鲜,而且大小也不相同,工程的规模大小不等。普通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设计工作应该通过公开的招标形式进而来确定具有设计的单位,因为该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的方面根本就没有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规范,这样就导致了正常的设计方案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太过于保守,也就容易导致了工程造价的浪费。
2.3监管的后续工作不到位
韶关山顶、山坡、山脚以及山区大部分的建筑都比较密集,而经常会有村组织、单位或者住户私自的开挖山坡的现象,其主要就是平整土地以后建造房子。而市国土局接到群众的举报以后,经常会立刻到达现场,并且要求停止这些行为。因为地质环境的管理部门并没有行政处罚权力,而且现在的国土资源的部门执法监察部门的工作就是查一些违法用地的案件,而并没有介入一些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也就导致了没有硬性的手段来禁止私自开挖山体的现象,大部分的事件最终的结果就是山体被开挖,这样既导致了地质的灾害发生,又破坏了山林。
2.4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
韶关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非常重视,而每年都要治理一些灾害地点。这就是一件高兴的事情,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也存在一些居民不配合的情况。大部分的干部群众防灾意识非常淡薄,对地质的灾害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都认为很多年这样过来了都没问题,也不会发生什么危险。而尤其就是在汛期的暴雨来的时候,要求危险地区的人员迅速撤离,这时候的矛盾表现得特别地突出。
3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构建及一系列的建议
3.1积极地探索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推进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每一级的国土资源部门都要进一步地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及监督管理,并督促矿山企业的落实地质环境的保护方案以及缴纳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应该组织开展对本市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工作,并且充分地发挥了地质的调查专业队伍的技术优势,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工作的成果。结合调查的结果,应该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监测以及信息化的管理,而对于发现不按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的乱采乱挖等,而破坏了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应该给予严肃地惩罚,对于那些不落实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公司,应该限期责令进行整改,而不整改的单位应该提取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其保证金进行恢复治理,这样就能改善矿山的地质环境。
3.2应该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投入力度
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每一级政府应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提高重视,而将地质的灾害防治项目纳入国民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划,并建立了地质灾害的防治专项资金且列入了财政的预算,应该建立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确定地质的灾害得到按时地调查、勘查以及治理。并且努力地探索地质灾害的防治多元化以及多渠道的投入新机制,应该要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扶贫、防汛抗旱、城市建设、交通以及水利等结合起来,应该充分地发挥个人、集体、部门、地方、国家的积极性,并建立多渠道及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应该加大对威胁的零星分散农户小型的地质灾害的排危除险的力度,要通过政府的补助,应该引导受威的胁群众主动地参和防灾的除险。并按照谁治理及谁受益的原则,应该开展利用市场的机制吸引社会的资金参加地质的灾害防治政策的研究,应该支持社会的力量加大对地灾防治的经费投入,逐步地形成了社会资本参与、优惠政策的支持、政府资金的扶持的地质灾害开发性的综合防治新机制。
3.3应该完善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该需要加快完善那些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应急的方案预先制定的工作,并且组建有关的指挥专家库及救援搜救的队伍。结合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方案进行分工,细化不同的预案所需要的应急安置的工作计划以及设置一些必要的应急避险的场所。应该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控管理部门的专业力量,积极地参加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区应急的处置工作,并且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配合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应该加强不同管理的部门之间协调的管理能力。
3.4应该完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
要完善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就应该需要做到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控最新的技术,在先进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控制的设备基础之上,就可以全面提高地将地方地质的灾害预警水平。并充分地认识到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英文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这三种技术的可靠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结合了这种技术的搭建地区性的地质灾害信息的管理平台,结合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信息分析、汇总、储存以及采集,并且应该及时地处理有关的地质灾害的状况,可以即使地反映出来地质灾害,并给予准确快速地提供相关的援助措施。第二,应该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控,而且面对具有突发性状况的地质灾害,可以充分地发挥一些先进地质灾害的监控体系的优点,应该加强监控的频度以及力度,并做到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一系列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情况。第三,应该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技术的政策支持,保证地质灾害的监测人员可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以及技术的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于韶关市来讲非常重要,应该需要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地学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完成,这样对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由于地质的灾害具有危险性及突发性,影响地区正常的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韶关市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当中所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缺少的政策与财政的支持、缺乏群众的配合、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缺乏完善的规划与管理的制度等。而针对韶关市地质灾害的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怎样构建韶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龙辉.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02):7~11.[2]徐琦峰.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06):69~79.[3]李兴武,王艳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中国减灾,2011(09):26~27.[4]陈江平,吴海松,张勤丽等.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06):51~53.
第二篇: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高坡陡、沟深地薄,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强烈风化破碎,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相当相当脆弱,加之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还常常造成大量的群死群伤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该县被省市有关部门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根据2002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资料,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其中滑坡48处,不稳定斜坡30处,泥石流4条。直接威胁1196户7028人、5289间房屋、多处公路的安全,其中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城关、汤坪、梅子、四亩地、龙王等集镇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经过近几年来的强降水作用,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县列入各级防灾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76处。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其特点一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二是形成灾害主要受强降雨作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三是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四是到了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急剧增加。
自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原宁陕小学后山滑坡的勘查和3#教学楼浅层滑坡的治理;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可研报告;县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四亩地柿树坪隐患点危险性评估;太山中学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2002年“6·9”、2003年“8·29”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滑工作,狠抓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防洪防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觉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乡镇换届、新手多,对防大汛抗大灾意识还有待加强;全县缺少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有待夯实。实践证明,在当今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群测群防。自2002年“6·9”以后,我县逐步建立了县—乡(镇)—村—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网络,为年复一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监测责任人一般都是村组干部,而监测人都是从受威胁的农户中确定一至二名比较精明的人来担任。由于群测群防纯属义务没有报酬,对于村组干部来说还比较好办,他毕竟还拿有一份工资,而部分监测人迫于生计要外出务工,不可能整个汛期都待在家里致使监测任务落空。
三是防汛防滑资源共享问题。目前,防汛办建立了九处卫星雨量遥测点,气象部门计划建立14个自动气象站,现已建成7个,其余的也将在主汛期前建成。这些雨情监测设施的建成,对加强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将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我县防汛防滑工作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但是这些资源分属防汛和气象部门,没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6·9”、“8·29”两次大灾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直观认识,防灾减灾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近几年相对平稳,没有出现特大灾害,部分群众对灾害的创伤已开始淡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发一次大灾要管几十年,灾害不可能年年有,防灾减灾意识降低,违反“三避一高”建房原则,在河边、沟口建房有所抬头。
五是汛情、雨情信息传递问题,每年汛期当有重要天气情况时,省、市有关部门都要传真,而我们也分别向乡镇转发,同一内容的传真,乡镇要收两份以上,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纸张,还使值班人员疲惫不堪。
三、对策建议
1、建议设立气象资源共享平台,由县上出资编写通用软件,使气象、雨情资源共享,发挥应有作用。我们也将积极向省上争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2、分清职责,夯实责任,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国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通俗地讲国土部门的责任就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议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对于群测群防网络出现的线断网破问题要及时修补。牢固树立群测群防,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理念,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根据我县实际,要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目前的公路建设、矿山企业、小水电开发拓展到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4、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特殊的地形地貌使之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使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建议编写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每年的科技三下乡活动时免费发放,汛期时免费播放有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教片。
5、加强汛情、雨情信息传递的管理,建议统一由防汛办向乡镇传递,其它部门不再发送。
6、建议总结完善“乡自为战,预警到户”的成功经验。
7、建议计划、扶贫、民政、国土等部门联合制定扶贫搬迁规划,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户逐步迁出危险区域,彻底消除隐患。
第三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 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 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029-81618662,***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029-86288967、029-86178686-8302(或8321)。
第七条 速报内容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详细地址、直接受灾单位及有关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及所属单位;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估计及发展趋势的初步评估;
(三)地质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态初步控制情况;
(四)下一步计划采取的措施(包括需请求支援的事项)。
第三章 保障责任体系
第八条 项目部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安全环保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项目部负责所属项目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条 项目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项目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部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项目部的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五同时”。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二)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四)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五)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司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六)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第十三条 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第十二条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一)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参建工程责任项目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发布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二)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三)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四)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五)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第四章 管理制度体系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第十四条 项目部依据国家、行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三)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四)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五)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第十五条项目部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本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
(二)防治目标及原则;
(三)重点防范区域、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五)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六)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七)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
(八)排查、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
(九)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
(十)预期效果。
第十七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三)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
(四)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
(五)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
(六)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七)宣传培训和演练;
(八)保障措施。
第五章 监测、预防与预警
第十八条 预防评估
项目部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布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辩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项目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 监测预警
(一)项目部建立与当地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气象部门、业主、参建工程责任单位的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配备相应的信息沟通器材;
(二)项目部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设置警示标志,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强化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尤其是在出现异常时要提前做好相关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工作,必要时要提前撤离人员、设备;
(三)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汛前组织系统性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及时的治理;二是按照预案要求对临时避灾场地、撤离路线、应急物资和设备进行检查;三是对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检查,确保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四是进行必要的演练确保每位员工熟悉预警信号及掌握相应的逃生技能;
(四)项目部要建立汛期及异常气候条件下的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六章 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第二十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 实行分级响应。在进行救援的同时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伤害。
第二十一条 小型地质灾害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由公司做出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在救援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时请求地方有关部门或相邻单位给予支持;受灾所在区域项目部及施工项目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分局工作组亦同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
第二十二条 中型、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分局及项目部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自救。在进行自救的同时,公司立即向股份公司报告,在股份公司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救援,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第二十三条 小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分局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第二十四条 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由股份公司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公司和分局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七章 后期处置与通报
第二十六条 善后处理
由公司指定牵头单位或部门,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 对地质灾害伤亡人员给予救治和救济,需要时可请求地方政府参与。
第二十七条 调查报告和灾后评估
地质灾害调查组在调查取证工作结束后,应尽快提交调查报告,明确引发地质灾害原因或责任人,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和责任认定,中型及以下的由公司报股份公司组织灾后评估,并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中型及以上的由具有相关资质部门组织灾后评估,并于灾后15日向地方政府及相关国家部委报告。
第二十八条 情况通报
在处置地质灾害灾情中,各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安排专人负责信息传递,及时报告人员的抢险救援、地质灾害现场的控制等工作情况,并将公司及分局领导的指示迅速传达到有关人员。
第二十九条 灾情通报
各项目部地质灾害现场调查组应做好地质灾害现场的调查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和取证工作。
(一)中、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应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待政府地质灾害调查组到达现场后,公司、分局和项目部应如实向调查组汇报地质灾害的有关基本情况,提供相关调查取证资料,并按照调查组的要求,继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灾情的调查取证工作。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条 通讯与信息保障
各项目部应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确保应急处置期间的信息畅通。参与应急处置的成员单位和抢险救援单位,应确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系人,并保持24小时的通讯畅通。
第三十一条 抢险救援力量保障
(一)由各项目部有关抢险救援力量组成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具体工作;
(二)大型及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由电建集团和股份公司有关部门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与地方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积极寻求地方救援力量的支持。
第三十二条 抢险救援装备及物资
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有关单位和项目部应做好必要的应急抢险救援的设施、设备和物资准备,以保证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 抢险救援资金保障
项目财务部门应从根本上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援工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在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防治得力,出色完成任务者;
(二)从事施工生产时,防治措施有效,防止诱发或者防止加重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四)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取得显著防灾减灾效果者;
(五)在抢险救灾中,保护企业财产、抢救人员有功者;
(六)有其他特殊贡献,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五条 项目部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地质灾害管理、防治、抢险工作中违纪违规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违纪违规行为主要有: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实施演练,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违反应急值班等相关规定,致使预警信息发布或传递不及时,造成灾害损失的;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信息不按有关规定上报、迟报、漏报、瞒报的;
(四)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五)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延安中医院项目部
(七)拒不执行现场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指令,延误应急抢险工作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在人员救助、物资调配、灾害调查、现场秩序维护等方面不配合、不支持,影响、干扰和阻挠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
(九)违规组织生产致使引发地质灾害灾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
(十)其他危害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名词解释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激发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区。
第四篇:探究如何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探究如何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摘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土部门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事项,必须要做到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这几个关键点。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必然会引起开采沉陷的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不受到损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301-1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地质作用使得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由于地下有用矿物不断的采出后,开采区周围岩体的原始状态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应力也会重新的分布,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会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脱落等破坏现象。
2开采地质灾害的类型
2.1地表塌陷。由于受到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采动的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石移动的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山体的滑移,这种情况在矿山中较为普遍,从而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当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爆破会对大范围的采空区造成一定的冲击。空区发生突发性的崩塌,相应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
2.2采场冒顶。在各种灾害事故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冒顶灾害事故,包括块体的冒落、岩层的脱落、不良地层的坍塌以及由于采矿和导致地质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各种坍塌现象。尤其是在岩层稳定性较差的难采矿的区域以及柔软的夹层中,十分容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坍塌,在采场和巷道中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2.3深部岩爆。进入矿山1000m以下深部开采后,硬岩层在这种高强度的作用力下经常会发生爆炸的现象。如我国一矿山铜矿开拓达到了1100m,深部就发生了岩爆和岩石弹射的现象;另一矿山铜矿开采更是达了1337m,在采深1100m左右,大片采区的花岗岩柱和上下盘就发生了多次岩爆的现象,严重破坏了井巷工程,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4突发性涌水和地下水穿透。突发性大量涌水虽然不是由地压直接引起的,但与采矿作业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或接近积水的巷道和采空区等,隔离层突然失去稳定的状态,就容易造成灾害的发生。
2.5非正常生产从而引发的灾害事故。例如:一些民采小矿点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根据客观的条件胡乱开采,空区处理不达标、开采顺序没有按照规定的进行、破坏隔离保护矿柱等等,就是这种行为,常常造成灾害事故的发生。
3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
3.1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灾。一定要根据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相关事务,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加强监督和执法的力度,促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土部门是负担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机构,因此国土部门必须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仔细规划。在各类工程建设进行时,对于那些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应该同步进行。主体工程不能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不合格的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3.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制度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相适应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极其负责的态度,做到以人为本,切实的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政府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工作的领导。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事项,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正确的认识到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必须要把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的日程中来。将地质灾害高危地带的检测和防治任务具体的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明确具体负责人,一定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权责一定要明确。
3.3加强协作联动。建立了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体系。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区,可以在当地组织起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当地群众在地质灾害突然发生时的应对反应能力。还比如市国土资源局就可以与市公安局建立起联动机制,与市气象局建立起联合预警的预报机制,与市信息产业局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信息网络,利用手机短信、天气预报等形式做好对地质灾害的提示,加强防范和监控的力度。
3.4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防治地质灾害水平。号召一些科研团队、高等院校和生产单等位对各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如何预防以及治理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研究出新的方法,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在勒查、治理、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定期开设专业技术的培训班,这样可以使得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专家的引导下,将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加快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现代化监测仪器的步伐。
3.5为能够更好的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可以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对人民的伤害,为了能够使这个基础打好,最关键的还是需加大宣传的力度。比如以地区每年汛期来临之际,都会利用展板、报纸、宣传画册、宣传资料等在群众中进行发放,在当地开设宣传咨询处,提前做好预告工作,这些措施都能让每家每户都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以及防治措施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极大的提高群防意识和群防能力,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民地生命财产威胁。
3.6生物措施。例如:在泥石流的高发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通常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种等这些措施来进行综合的治理,比如像营造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和经济林这些进行防治;在泥石流主要物源区的荒坡、滑坡区种,可种植速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虫害强的针、阔叶林来营造水源涵养林;在沟岸、库岸、道路和田坝边应该都种植防护林;对于面蚀作用较轻的荒坡地区,就可以多多的种植经济林。通过这些生物防治的措施,利用植被根系稳定土地,控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和削减地表逸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4总结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不断的破坏,使得在一些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震雨.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及防治[J].2010.01.[2]杨雪莲,沈庆国.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2011.02.[3]朱世界.吉林汪清县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 20011.03.
第五篇: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
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等。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经常发生在山地地区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而产生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形成泥石流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源条件:系指物源区固体松散物的分布、类型、储备量以及补给距离等,能提供大量的固体松散物。
2、地形地貌条件
3、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四、防治办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典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的相关措施。然而,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多方因素诱导的结果,因此,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1、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
2、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3、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常常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在灾害发生区域内,可以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利用矿山大量探采工程更全面、详细、精确地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矿床充水条件和可能涌水量及实际涌水量;对矿山开采影响极大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排水工作的效果做出评价;旨在为矿山进一步防排水工作、防备地下水对矿山设备和岩体稳定性的危害以及解决矿山供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等问题,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地表、地下排水)系统,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粘土填堵处理。
如遇崩塌、滑坡灾害,应采取应急防治措施,视险情将受灾人员和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防止造成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切记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结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作为相关地质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给人们财产造成损失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