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4: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

第一篇: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

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阅读,不仅是古典名著、诺奖名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有各种社会科技、哲学理论、学习指南等书籍的阅读。长期以来,纸质文字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而近年来手机与电脑等高科技的出现又将人们的阅读习惯带进网络阅读的新领域。本文阐述一下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问题。

关键词:网络阅读 图书文献 文字资源建设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42-02

一、前言

文字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最大的财富。自从有了文字开始,从古至今,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记录,道德品质等等一系列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保存下来,被如今的我们所借鉴,所学习。在之后随着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刷术的出现,这些文字记录便可以有效的在纸上进行记录,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善,使阅读书籍的这种习惯得到普及,因此,文字和阅读对于我们的发展有着必要的作用。

二、网络阅读概述

随着纸质书籍的发行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多了一种爱好――阅读。如今的人们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很多人在路上都会拿着一本书进行阅读,学生们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书本的阅读,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人们很多好处。有很多古语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都说明了古人们对于读书的推崇,也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仅要学会阅读习惯,更要学会读好书。阅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发一个人的阅历,更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一个人的道德文化水平,这些都是阅读的作用。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提倡进行读书活动,将育人教子当做新中国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新中国的发展需要的便是知识的力量,而知识便是从无数的书中汲取的,因此在国家方面对于阅读也是非常重视的,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对于学生阅读兴趣是采取大力培养的态度的。在学生的阅读方面政府大力投资,给学生们最新的教材,希望培养学生们形成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借以带动广大群众开展阅读,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全民阅读活动。

时至今日,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了,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因为时代进步的原因,网络阅读渐渐成为了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互联网的兴起,让网络阅读对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猛烈地影响,人类从此对网络阅读产生了依赖。网络阅读也利用自身的优点对年轻人产生一种吸引力,改变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网络阅读的兴起必然有其原因。

三、网络阅读的建设发展

在网络阅读兴起之前,纸质书籍的阅读是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人们在图书馆进行图书的借阅。传统图书馆的阅?x服务基本完全是按照纸质文献展开的,利用国家资源或者是图书馆现有的资源,进行纸质书籍的保存和购买,以满足人们在图书馆的借阅和购买的需求,纸质阅读的方式已经持续了1000多年,而网络阅读才刚刚兴起便对传承了1000多年的纸质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那么究其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这些便要先从互联网的发展开始说起。互联网行业是近几十年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计算机技术进行配合后,互联网这一项技术将实时性,快速性,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新闻无视地域的界限,无视语言的界限,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将其传播出来,尤其是在这个大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移动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的流行,让互联网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开发,这些移动客户端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充分的体验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与便捷还有准确。依据这样的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网络阅读同样具备着以上所说的互联网的所有优点。网络阅读取代了利用纸质书籍这种实物作为载体的传播介质的瓶颈,达到了人们设想中的承载环境的虚拟化,从而达到了改变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效果。

对于人们来说利用移动客户端中的网络阅读进行对书籍的阅读和对纸质的探索无疑是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人们的好奇心来说是致命的,这种体验会让人们立刻爱上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在进行网络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会充分感受到网络阅读带给人的方便与快捷,这可以使人们不用再需要利用交通工具去很远的图书馆进行借阅,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哪些比较缺少的书籍,甚至是在图书馆都很难借阅到的书籍,在互联网上几乎都可以查的到,简单了人们的阅读需求。而小小的手机相比较于厚重的书籍可以方便的在任何地方使用,在任何地方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渴望。网络阅读具有的便捷性,书籍的丰富性和信息的搜索功能,都要比传统的纸质书籍先进和方便,在这种科技的发展下,网络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无疑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网络阅读的出现让人们充分的体会到了学术没有国家的界限,部分理想的界限,也不分年代的界限。使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并且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阅读还会提供给阅读者一些链接,进行同种类型书籍的搜索,这样对于阅读者的读书效果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网络阅读的出现使人们体会到了“开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这三种网络阅读所占有的最大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可以使阅读者在网上进行对书籍的看法,与世界各地的书友们进行讨论和交流,更好的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四、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相比较于传统的纸质书籍,网络阅读所收集的图书文献资源要简单有效的多,仅仅需要几个网址便可以对一个图书馆内的大部分图书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的优点也让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往常的传统图书馆对于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向来是非常辛苦的,不仅要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整理归纳,还要适当的进行修补,很多进行借阅的人有意无意的都可能在书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这些便是图书管理员们需要解决的。网络图书文献资源管理的建设当然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利用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内的翻译家,对国外的古典名著以及相关的文献进行翻译整理,再发到网上,完成对图书以及文献的建设,同时在图书以及文献的保护方面也是网络图书管理需要加强注意的,保证网络书籍不被不法分子进行盗版,防止人们对翻译有误的图书以及文献进行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阅读确实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当然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我们也应该保持一定的习惯。网络阅读也有着它的缺点,例如利用手机和电脑看小说时会伤害到眼睛,而长时间的看手机对于脊椎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而且还有很多网上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书籍赚钱,这些都是缺陷。但是,毋庸置疑,网络阅读确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需品。

参考文献

[1]万莉.“三个一”阅读推广活动促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以黄冈职院图书馆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王黎.乐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2).[3]李欣.数字图书馆自助式新型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170-171.[4]刘俊.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华民族博览,2017(4).[5]唐细英,付婷,陈文峰.网络阅读和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J].科技风,2017(2):171-171.[6]段茂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J].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馆长论坛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7.

第二篇:图书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办法

图书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的提高文献类数据库资源使用效果,保证采购工作质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所文献资源采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图书文献资源采购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条

成立“图书采购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文献馆图书采购的招标管理和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所长担任,分管副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文献馆、办公室、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四条 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实行图书采购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的文献馆馆长负责制,对图书情报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

第五条

成立“图书文献资源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在文献馆、办公室、财务科成员中选取,也可以聘请所外相关专家。

第六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人数为5人或5人以上单数。

第三章 采购范围和方式

第七条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图书资料集中采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之一: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采购备案制。采购备案制适用于集团采购和一定经费额度以下的零星采购。

第八条

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负责确定招投标模式及其基本操作方法,组建招标评标小组和谈判小组。

第九条 评标/谈判小组由采购人代表和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第十条 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负责招投标工作的组织,包括接受采购招标申请,审核采购项目的相关资料,确定采购和招标方式;组织招标、开标、评标、定标:组织竞争性谈判、询价;组织采购合同的洽谈、审查与签订;负责采购与招投标有关文件资料的整理和立卷归档等工作。

第十一条 文献馆是图书资料采购招投标的承办单位,负责准备图书资料采购相关的材料,作为采购招投标蚕员会和评标/谈判小组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 招投标操作流程

第十二条 文献采购招标的标的物,可分为固定标的物和非固定标的物。固定标的物指所采购的图书资料内容和形式明确,能够详细列出所采购图书资料的名称、卷(期)次、数量、到货期限等具体事项,如:已出版的中外文图书和连续出版物、文献数据库等。而非固定标的物指不能列出所采购图书资料的具体名称、数量,而是按或其他时间段对文献采购的数量或金额进行控制。一般在选择长期供应商时标的物不固定,也有称招“资格标”。第十三条 招标材料的准备:招标前文献馆应负责招标材料的准备工作,便于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了解和掌握文献馆对文献招标采购的各项业务要求。招标材料包括:

(1)图书资料采购业务基本情况说明:包括采购量、该类型文献特性、该类型文献采购业务特性、近年采购情况等。

(2)供应商情况说明:有关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能力、近年采购业务往来、拟推荐供应商名单等。

(3)招标方式说明:宜采用的招标方式、划分标段的理由及具体划分情况。

(4)评标建议:对评标方式、评标标准、评标小组组成等提出建议。(5)财务建议:主要说明招标后文献结算付款事宜。

(6)标书:向投标人提出任务、条件和要求,作为评标的依据和订立合同的基础。标书内容必须包括投标人资质要求、技术要求、服务要求、报价办法和要求、报价表、对投标书的要求等。

第十四条 招标申请:文献馆向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提交实施某项招标采购的申请报告及相关资料。

第十五条 项目审查: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审批本次招标申请,重大项目提交所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招标项目登记及安排招投标会议时间、印制招标文件。第十七条 发布招标信息、接收投标报名:在报刊、电子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告知投标要求、报名截止时间、开标时间等相关信息;接受投标报名。第十八条 投标资格审查:

(1)按照招标相关法规规定和本次招标的要求,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进行基本资质审查,合格者方具有正式投标人资格。

(2)对具有正式投标资格的代理商发放标书。第十九条 收标:

(1)投标人应当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送达投标文件;(2)招标人在投标文件上标明签收时间;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3)开标前,任何人均不得开启投标文件;

(4)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少于三个时,应当依法重新组织招标。第二十条 开标:

(1)开标须有下列人员参加:投标人、相关管理部门代表、评标小组成员和需要参加开标的图书馆有关人员:

(2)开标前,招标方应确定开标、评标程序和评标办法,并向投标人公布。评标小组应确定评标标准,必要时,可以根据保证文献采购质量的要求和文献市场行情,事先确定中标底价。评标小组成员名单和中标底价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

第二十一条

评标:

(1)评标一般可采用计分评标和议标两种方式。

计分评标由评委按评标标准单独打分,经汇总计算总分后按得分由高到低直接产生中标供应商;

议标指评委充分评议,达成基本一致后,采取投票方式对投标人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向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提出书面推荐意见,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供应商。

评标过程中,评委应认真听取文献馆专业人员对该采购事项业务需求的说明;必要时,还应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

(2)中选的投标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满足招标文件各项要求,并考虑各种优惠及税收等因素,在合理条件下所报投标价格最低(设有中标底价时,投标价格低于中标底价的除外);

最大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综合评价标准; 第二十二条

发放中标通知书及签订合同

(1)招标人应当在评标结束后一周内将中标结果书面通知所有投标人并公示。

(2)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与中标人应当按照招标书的要求、投标人的投标书、招投标谈判结果、服务要求、结算方式以及构成合同的其他要件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与中标方签订书面合同。为保证合同履行,签订合同时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或保证书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图书采购招投标的规定。参与招标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招标采购的记录。凡有以下违反我所招标采购规定者,由我所给予处分。(1)泄露标底;

(2)招标过程采取走过场,明招暗送;(3)开标前私自拆标,泄露投标人报价;

(4)招投标期间,私下与投标者接触,收受礼物、请吃、娱乐和游玩等;

(5)与投标者相互串通,阻挠、排挤其他投标者公平竞争;(6)以各种理由化整为零,逃避上述条款约束;(7)其他违反招标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如果有出售标书的收入,由财务科统一收取,主要用于支付开标、评标、评审费用。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采购招投标评标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若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第一章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概述

1、文献资源的概念 P16 文献资源是相对于天然资源的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它是人们迄今为止收集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总和。

2、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P19 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

3、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内容P19 ①对现有文献资源开展调研;②确定目标,制定规划;③馆藏文献的收集与选择;④建立有权威的文献资源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成员单位、建立各种协作关系;⑤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区别与联系P21 “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比较,其工作的立足点更高,涵盖面更广,能更好地概括文献的本质,反映文献信息工作的实际。目前,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并没有完全取代藏书建设的概念,二者之间有时可以交替使用,有时又有所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藏书建设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分支,它一般指具体文献信息部门的藏书规划、组织、发展、采选、评价、剔除等工作;而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对跨部门跨地域的全局性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组织、布局、协作、协调等。

5、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P26-30 ①确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②加强藏书发展政策研究;③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文献资源

6、文献资源布局的概念 P30 文献资源布局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文献收藏与分布的活动。具体地说,文献资源布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文献资源按学科或按文献类型在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或形成的格局;其二是指研究和建设合理、方便、经济的分布格局的设计与实际工作。

第二章

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与建设原则

7、馆藏文献结构的概念P34 是指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收藏水平的藏书间的关联组

合形式,它反映藏书体系各部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规定着不同学科、类型、水平的文献在藏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8、馆藏文献的5种结构 P34 ①学科结构;②等级结构;③时间结构;④文种结构;⑤类型结构。

9、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P45-56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等,这些基本的原则,既符合文献资源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图书馆提出的“一切为了读者”的图书馆发展方向。

第三章

文献资源的来源

10、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P77-78 网络信息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上发布、查询与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11、当前网络资源建设应开展的工作P84 ①对现有网络文献资源进行跟踪和调研;

②对网络文献资源发布、查询、利用技术与工具的研究; ③确定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提出规划和布局模式;

④建立有权威的网络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⑤开展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章 馆藏文献的选择与采集

12、文献选择的概念 P85 文献选择是指图书馆遵循一定的方针、原则、标准,对众多的文献进行鉴别、判断,从中挑选出适合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目标及用户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13、文献选择适用的标准 P87 ①文献内容的主题;②文献的用户对象;③文献的责任者;④文献的出版者;⑤文献的价格。

14、文献选择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P89 ①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②品种与复本的关系;③文献的有效使用期;④文献的类型、专业和价格;⑤图书馆复制文献的能力;⑥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

15、文献采集的概念 P97 文献采集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取经过选择的文献的过程。它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规则去采集所需的文献,并主动地寻找文献的来源,利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通过各种途径,以保证所选文献能及时获得。同时,还要收集各种文献出版信息提供给文献选择人员以扩大选择范围。

16、文献采集的方式P98 文献采集主要有购入方式和非购入方式二种:

购入方式:①订购;②现货选购;③委托代购;④邮购;⑤复制;

非购入方式:①呈缴;②调拨;③征集;④交换;⑤捐赠;

第五章 馆藏文献的布局与典藏

17、馆藏文献的布局原则 P123 主要有三个原则:①藏书方便利用;②功能明确且实用;③运转灵活

18、馆藏文献的空间结构形式 P124 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水平布局;②垂直布局;③混合布局

19、书库划分的两种基本方法 P126 我国图书馆界习惯按藏书的用途及使用方式,把书库划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专门书库。

国外图书馆注重按藏书利用率来组织藏书,将书库划分为一线藏书、二线藏书和三线藏书。20、三线典藏制的概念P130 三线典藏制是按照藏书的新旧程度及利用率的高低来组织藏书的一种布局方式。一般把全馆藏书分为利用率最高的、利用率比较高的和利用率较低的三部分,将利用率最高的藏书组织到一线书库,实行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高的藏书组织到二线书库,一般实行半开架借阅、部分开架借阅或限制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低的藏书组织到三线书库,基本上实行闭架借阅。

21、馆藏文献管理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P146 ①馆藏文献的登记;②馆藏文献的调配;③馆藏文献的清点;④馆藏文献的注销;⑤典藏目录的编制;⑥馆藏文献的保护

第六章 馆藏文献的评估与剔出

22、馆藏文献评估的概念P150 是对图书馆文献的采集、入藏情况以及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评判和测定的具体过程。

23、馆藏文献评估的内容 P150 ①藏书数量;②藏书质量;

24、读者满足率的概念 P151 指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即一定时期内,读者已借到的文献册数与读者合理要求借书总数之间的比率。

25、藏书利用率的概念 P155 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文献数量占馆藏总数量的比率。

26、馆藏文献剔除或“复选”的概念 P166 馆藏文献剔除是图书馆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长期滞留在书架上的,读者不用或少用的,陈旧过时或失去价值的文献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

27、藏书剔除的一般范围 P174 ①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②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刊;③内容有错误,不宜公开流通的书刊;④残缺破损不堪使用的书刊;⑤实用性差、流通率很低的书刊。

第七章 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

28、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概念 P192 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指在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中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使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收藏的文献资源形成一个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9、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概念 P196 文献资源布局模式是指文献资源的宏观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30、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几种模式 P197 系统布局模式:是由一系列按行政系统划分的图书馆网络构成的文献保障体系。地区布局模式:是一种重视文献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合理分布的横向结构模式。学科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应按文献的学科属性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加以完整收藏,从学科体系上建立国家的文献保障体系。

31、如何加强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P201-207 1.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条件:①更新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树立宏观文献观;②理顺体制,加强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③创建高效的技术支持系统,使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公共图书馆在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八章

32、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P213 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采访工作原则和文献采集标准;②收集各种文献征订目录;③圈选或是直接到书店、出版发行部门、各种书市以及访问网上书店初选书刊;④查重、确定需要补充的文献,其中超出权限或重要问题,需提交有关领导或采访委员会通过; ⑤填发订单,办理采集手续;⑥编制预订书目或建立预订书目数据库;⑦验收新书、登记造册;⑧报帐等。

33、文献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P217-218

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典藏工作原则和工作标准; 接收已分编加工好的各种文献并进行登记;③确定文献下库地点; 下库文献交接; 编制典藏目录; 清点馆藏,调节馆藏; 剔除、注销文献等。

第四篇: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8-12信息来源:

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姜常梅蔡馨燕李瑞兰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程

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科技文献资源是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等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决定国家或地区科技能力强弱、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2002年7月,国家科技部启动了旨在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筹建工作,正如同经济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一样,平台是增强我国科技总体实力、实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这是国家第一次就平台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纲要》突出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对平台建设的建设任务、组织保障都提出了若干纲领性意见,明确提出了搭建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共享平台”。按照《纲要》的要求,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二十多个部门和有关地方,加强统筹规划,科学部署,采取增量资金带动存量资金,共建共享等多种机制,整合100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平台建设,为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2005年7月,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凝练出了“六大共享平台”24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并在平台建设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监督管理、共享服务等重要环节提出了若干重要措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制度创新,为科技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六大平台之一,自提出至今,初步形成了涵盖全国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二、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科技文献是一种重要的科技基础资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都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业发达的国家,以整合,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大型文献资源系统越来越多。

科技文献平台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保障,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下:

1、有利于有效整合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进一步提高我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2、有利于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调整。通过对专业性与综合性、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一般文献与特种文献、基础文献与辅助文献等方面的调整措施,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通过实施分工协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加工成本,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4、有利于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专用网络、联合开展文献加工和在线委托等手段,提高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文献利用率,丰富科技文献服务内容,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

三、国家及有关省市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一)国家科技文献中心

为了促进国家层面上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技部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基础,于2002年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

中心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农科院图书馆、中国医科院图书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为核心,吸收了30多个部委的文献情报单位参加。

中心实行理事会制,理事会由上述7家核心单位、科技部、财政部有关司和科学家组成,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工作小组,如统一采购小组等。中心的职能是统一规划制定成员单位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案;统一采购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文献,特别是国外科技文献;对采购的科技文献按一定的标准统一加工;将加工好科技文献统一上网。中心对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上网的科技文献予以一定的补贴。网上对外服务的外文科技期刊已达15500多种,占全国外文期刊总量的2/3以上,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保障。

(二)部分省市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和思路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各省市均出台了平台建设方案,并适时开通了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下介绍上海市、甘肃省、安徽省、贵州省、浙江省、江苏省和陕西省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2004年7月14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这是我国第一个启动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它的建成不仅优化上海本地的创新环境,而且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科技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利用,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并最终服务全国。平台框架包括十大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集成了上海市各图书情报单位、专利标准文献机构的馆藏科技文献资源。到目前为止,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拥有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东华大学图书馆等等28家加盟服务单位。能够为各行业、各领域的用户提供文献检索、专利检索、科技查新、参考咨询等公众服务,以及网络原文传递、检索代理、馆际互借等个性化服务。

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已于2005年底开通运行,是以甘肃省科技图书馆为主,联合省内其他主要科技文献信息机构,实现对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建设,链接和集成国内外其他文献信息系统,组织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建立有效支持全省科研创新活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联合保障与服务的网络化共享平台。平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文数据库检索及发布系统、异构数字资源统一检索系统软件,上网数据库已达110个,组建了由16家单位参加的“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联盟”,实现了与国家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资源环境中心、兰州大学、省图书馆等主要文献单位的光纤对接和互联互通,科技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上网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2005年11月13日,由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申报的“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方案”通过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标志着安徽省科技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年初已完成建设工作,投入试运行。平台在贵州省科技厅的直接指导下,由贵州大学组建项目工作组,积极开展平台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工作。平台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对贵州省现有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利用,建立了一个涵盖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专利、标准等学科及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库及资源访问渠道,具备了向全省范围提供科技文献服务的能力。平台投入应用后,将提高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可获得能力,促进全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4月3日,随着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点击浙江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网站,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大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全面开通。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平台。其中,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省内10家主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机构组成。通过资源整合,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占全省的80%以上,通过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的组合,该平台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需求。

2006年4月12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据介绍,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和开发了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可提供服务的各种电子文献资源总量已达8000G。包括中文科技期刊10000种、外文期刊15000种、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篇、中外专利文献1800万件、中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等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同时开通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

陕西省已制定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规划,到2010年建成五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盘活全省现有的科技存量资源。这五大共享平台分别是: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另外,天津,湖南,广东等省市也先后制订和启动平台建设。各省市前期投入多在2000万元左右。

四、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状及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研究制定统一订购制度和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与标准,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省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山东省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及与外省市、国家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

山东省科技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和科研单位三大系统。据不完全统计,三大系统文献收藏总量约在3000万件(册)左右,主要品种有科技图书、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技术标准和检索工具书等,基本涵盖了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和专业。使用的数据库(1万条以上)130余种,其中高校系统的文献数目约占总量的2/3。由于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尤其是服务的领域不同,三大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互之间共享的空间很大。

以山东省科技情报所开发的“山东省科技资源检索系统”为标志,已经开始探索我省科技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该系统由27个数据库组成,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外文期刊库,科技成果库,学术、学位论文库,企业产品库,科技新闻库等,采用一方投入,多家共享的模式,现有规模单位用户50多个,地区资源代理用户14个,为我省的三大科学院、部分科研机构、信息机构、企业提供远程资源服务。

(一)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状

为做好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准备工作,2005年7月底开始,重点对科研系统124家科研机构(包括89个省属科研院所和35个省重点实验室)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情况的进行了调查,其中主要48家科研单位的汇总情况如下:

服务收益为152—157万元/年,从业人员总数为554人,中外检索工具书总数为13861册,文献收藏总量达91余万册,会议论文集总数为238册,学位论文集总数为200072册,学术论文集总数为1123册,科技档案总数为6909册,中国标准库总数为9334条,行业标准库总数为5239条,国际标准组织标准ISO总数为14条,中国专利总数量为115个,入网计算机总数为1317台,2004年科技资源经费投入为926.56万元,流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的时长总共为12757分钟,自建和联建数据库数据总量为661126条,拟建数据库数据总量为1500条,购入数据库数据总量为55048523条,网络接入商有中国网通,联通,济南广电,百灵,接入方式多为光纤宽带。总之,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有一定的基础,但从需求和整体而言,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待加强;长期以来,“条、块”分割,使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全局观念,全省缺乏权威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因经费缺乏,我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总量不足,不能满足我省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服务手段方式单一。因此整合科技信息资源,以增量调动存量,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为我省科技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文献基础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二)山东省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1、逐年增加经费投入。

建议对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经费实行单列。在平台建设初期适当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平台的开发和现有文献资源的激活。以后确定一个基础投入数额,每年在此基础上增加20%。同时调动多方积极性,实行省财政投入与部门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政策,共同发展分布式资源分中心或专业资源分中心。

2、技术标准制定和规范实施。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整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来实现,才能做到网络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国家已有的配套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各参与建设部门要严格实施;国家没有现成规范标准的,山东省要抓紧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实现全省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能够共享和兼容的根本目标。

3、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平台建设的资金、绩效管理。

参与共建共享工作的部门较多,情况各不相同。必须综合不同部门及相关文献资源的特点,以资源建设和共享服务绩效为核心,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动态监测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保证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国有资产安全及有效使用。

4、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环境、信息组织处理、共享服务中的知识产权、用户行为及需求分析、评估体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并建设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善于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和水平、具备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检索、研究、管理、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持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家、相关省份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国内科技文献资源互补共享。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科技文献建设、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推进交流合作,提升资源共享层次。

第五篇:浅谈客家文献资源

浅谈客家文献资源

缪梦娜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09级)

摘要: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客家民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客家文献,客家文献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客家文献研究却比较落后,解决客家文献研究少人问津的状况,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客家文献 客家文化 研究

1.客家起源与客家文献概述

从客家先民到客家民系,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客家系是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其发展源远流长。客家意为“客而家焉”,是南方本地人对北方南迁人口的称谓。吴敬轩对于“客家”曾这样论述:“逮五胡之乱,金元之祸,其一部子姓,遵海陆而南,止于八闽两粤。语言风俗,犹守中州典型,如客家福老,逮广府诸邑居民,则此迁族中之尤著者也。”“客家散居于嘉应五邑惠韶诸郡,逮其他各处,语言多存古音,习俗不违典礼,惟迁徙时代,先后不同,寒燠区分,盛衰有别。”因此,西晋永嘉五胡之乱,造成了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南迁。其后又有安禄山作反,金元之祸,连年战乱。又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到明清时期逐渐稳定下来。主要定居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四省,江西和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在客家人几经迁徙、侨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记载客家先民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活、思想轨迹以及与命运抗争历程的忠实记录,数量恢宏,种类浩繁,内容精博,这就是客家文献。客家文献反映了客家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客家人群体活动方式。凡是内容涉及客家地区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客家文献。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献,其内容涉及客家地区、客家先民及当今客家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

2.客家文献类型

在著述形式上,客家文献划分为:客家地方志、谱谍(家谱和族谱)、年鉴、名人著述、档案、报刊丛书、百科全书、客家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客家图录、客家音像资料、客家文献书目,还有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光盘数据库、网上资源等新成员。当然,客家文献中,也包括关于客家民系的语言、风俗、人情、建筑、饮食、山歌、客家戏剧、民间故事等。客家文献中,最具代表的是地方志、族谱。2.1 地方志

地方志是以某一地区为中心的地方性全书,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地方志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学术、客家渊源、方言、民俗、礼仪、民性、建筑、教育、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都是地方志反映的内容。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真”,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百科全书,在区域性,时间性以及史实资料上具有可靠性,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逐渐迁入岭南一带,这一时期,由于立足未稳,客家人口也较少,加之时代久远,又经常迁徙,地方志的编撰修订较少。在宋朝时,客家文化初放异彩,有多位客家人编撰修订了地方志,如苏辙,四川眉山人,曾编撰有《龙川别志》(2卷)、《龙川略志》(10卷)。梅州地方志也始修于宋代,最早有《梅州图经》及赵汝厦纂《程江志》(5卷)等地方志书,记述了当时梅州的风俗、形胜、人物等内容,是有关客家地区最早的资料。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是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存旧方志以清朝为最多。而官府主要主导了地方志的纂修工作。明成化末年(1487年)所修《兴宁志》,是现有文献可考证的广东客家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明清两代,客家分布广东各县市,当地官府都积极组织了地方志的修纂工作。现存计有17个县市53(种)980余卷的地方志,主要有州志、市志、县志、乡土志、专门志、部门志等。

客家地方志的修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初步形成了定期修志的制度,如兴宁明清两代地方志的修纂都较为连贯与完备。这也是清代方志的一大特点。(2)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在居住、建筑、风俗与人文方面尤其明显,如客家特色的围龙屋,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等等。(3)体例清晰完备。明清两代,对地方志的体例都有明文规定。如明永乐10年和16年两次颁布了修志凡例,供各地修志参照。2.2族谱

族谱是记载同一姓氏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的史类文献,又称家谱、谱牒、宗谱、家乘等。“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客家族谱是客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因为移民异地他乡之故,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稍作安定便修族谱,以续血脉,代代传承。客家族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族谱一方面反映了各姓的分布情况,人口建树,提供了考据历史的又一佐证,也为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寻根问祖留下了保贵的历史文献。在客家地区,族谱是一姓(族)之宝,并非人人皆有,只有族中德高望重者才能拥有,都倍加珍惜,不会轻易展示与人。所以,族谱才得以传世于今。族谱是客家文献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如客家族谱的《记事》、《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世居考》、《先世考》等,均记有人口迁徙等情况,对研究客家人迁徙的原因、时间、规模、流向以及当时政府的人口政策都有重要意义。保存完好的最早族谱是广东蕉岭《黄氏家谱》,记录至清道光3年(1823年)。现中山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收藏有广东梅州等地黄、曾、杨、馓、赖、廖、戴、池、刘、杨、林、张、吴、彭、谢、邝、李、洪、凌等姓族谱。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家谱目录统计,梅州市族谱大约有365种,可分为官藏和私藏,私藏又有民间组织收藏和私人收藏。官藏的如:广东省档案馆收藏的《[广东大埔]茶阳饶氏族谱》《平远姚氏宗谱十七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广东蕉岭]武城曾氏修族谱》《[广东大埔]龙(湖)头叶氏族谱》《[广东丰顺][丁氏]族谱》等。族谱的民间收藏有:兴宁市陈氏联谊会收藏的《广东省兴宁市陈氏族谱总谱》《广东省兴宁市陈氏族谱子斌公分谱》等十几种陈氏族谱和兴宁市李氏宗亲联谊会收藏的《广东省兴宁市李氏总谱》。私人收藏的有:广州市沙河龙岗东房欣和收藏的《广东省大埔县银江镇车上村房氏族谱》;江西省瑞金市云石山乡回龙村古小彬收藏的梅州市族谱,如《蕉县古氏概况》《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广东梅州)、《蓝田古氏族谱》(广东兴宁)、《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广东五华)等20余种。3.客家文献的研究 3.1客家文献研究现状

地方志和族谱,是客家文献中最璀璨的一部分,其文献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都相当之大。客家文献记录的是客家民系在几千年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对客家文献的研究,虽然第一篇研究客家问题的文献(1808年徐旭曾先生著《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志》)问世至今,已近200年的历史,但没有学者或机构做过客家文献的系统搜集和分析整理工作,现今的客家文化研究仍面对“资料奇缺且零星分散”的困境。因此,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数字化建设,便成为现今研究客家文化的主要任务。继徐旭曾先生之后,1933年,罗香林先生出版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是当时客家研究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作。该书对客家的源流、迁徙的原因与路线、人口分布和语言特点等作了详尽的考证和阐释,被称为客家研究的“常识性入门手册”。

80年代后,各地纷纷成立客家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多次举行客家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客家联谊会,《客家民俗》、《客家人》等刊物也相继问世,这些对客家研究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一批学者致力于客家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论文和著述。特别是刘佐泉先生的《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是近50年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研究客家问题的专著。这是继罗香林先生著述《客家研究导论》之后的又一部海内外客家研究集大成之作。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客家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家文化要想跟上时代的变化,在高科技时代得以生存,就必须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构建客家文献资源体系,弘扬客家传统精神,促进客家研究全面开展,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3.2客家文献研究的未来

(1)建立科学的客家文献管理方法

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客家文献。只有把客家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多途径收集客家文献,建立客家文献收藏网络。客家文献搜集工作在力求全面、系统和完整的基础上,确立以客家史志、客家地区报刊、重要物资料、谱谍、客家研究专著和论文、年鉴为重点专藏的体系。除收集社会人文科学方面文献以外,还要注重收集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文献。再次,开展客家文献整理与书目工作。许多有价值的客家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才能充分地被读者利用。编制多种目录,索引,并对客家文献编写摘要和提要,汇编专题资料等,对客家文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客家文献中的核心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 这些核心文献是指客家文献中含信息密度大、使用效果好的重点专藏,如符合用户普遍要求、符合本地形势发展需要的课题。多层次、多系统、多方位、多载体地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是现代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有效办法。嘉应学院图书馆早在几年前就依据本馆和客家研究院的客家文献建立了《客家书目数据库》。剑英图书馆更是利用馆藏资源建立了《叶剑英文献数据库》、《客家文献数据库》,并且网络互联,实现了客家文献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客家文献的开发利用率。对客家文献进行数字化,有利于客家文献的检索,有利于学者对客家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对客家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4.结语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价值。而客家文献则是记录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对客家文献的了解和研究,是现今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是新时期赋予客家文献工作者的重任。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对客家文献研究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彦辉:《广东梅州客家文献剖析》

[2]杨彦辉:《客家文献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 [3]张正:《客家图书编撰史概要》

[4]罗碧文:《 客家文献与“文化梅州”的建设》 [5]欧阳瑜玉:《论客家研究与客家文献》

[6]张冬娘:《《中图法》(第四版)客家文献归类与民族类目设置研究》

浅谈客家文献资源

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专业: 图书馆学

学好:20093669 姓名:缪梦娜 评语:

下载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阅读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研究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研究》 结题报告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大泊小学陈鸿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拓展了网络资源共......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也呈现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课程即是一种各院校较为大规模地在网络上建设的资源......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也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上网冲浪,BBS,QQ,MSN等等网络活动。随着互联网的......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实验学校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一、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整合、共享、共建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应该坚持为课程改革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

    资源教室文献梳理

    一、直接、专门论文 关于资源教室专门研究的硕博论文,近年来主要有以下6篇。其它关于资源教室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置于“随班就读”或“融合教育”之下,作为其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免费师范生职后发展环境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5篇模版)

    免费师范生职后发展环境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 10级 鲁磊 摘要: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师范生受益匪浅,有关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发展环 境建......

    广东电信管道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广东电信管道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电信运营商的增多,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管道作为一种基础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建设和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现......

    浅谈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淺談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 曹慶年 趙海濤 李高和 蔡靖斐 【摘 要】:本文介紹了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指出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要加強精品課程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