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15:4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

第一篇: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

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试题解析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死气沉沉 束缚 墨守成规

B.死水一潭 束缚 按部就班 C.死水一潭 制约 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 制约 墨守成规

【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1 3.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C

】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 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唐诗划线处最恰当的‛。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由此知道,所填句子要和‚白云空长越山薇‛ 对仗。选项中,A项,‚浮花‛和‚空长‛不对仗;B项,‚明星楼‛和‚越山薇‛不对仗;D项,‚红烛市‛意境不符。答案为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解析】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上下文,结合语句本身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推测。题中,依据横线前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推测,第一句一定是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排除BD两项;接下来依据‚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三句,推测下文分别为⑤‚人能知‛、②‚人能发意志‛、④‚人能动情感‛,排除B项,答案为A项。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C.“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解析】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选项中,B项‚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错误,其中,‚在下‛是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 2 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以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带回了您赐给我的一封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既感激又惭愧。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样的。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则是对古代很有功业品德、才能行为、理想节义的人,恐怕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撰刻铭文而显示出来,或把它放置在祠堂中,或把它竖立在坟墓内,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如果是个坏人,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是使死去的人没有什么恨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好人乐于被后世传颂,就会勇于发愤而有所建树;坏人没有值得彰扬的作为纪念,就会惭愧而恐惧。至于那些才智渊博通达的有识之士、忠义节烈的人,他们的美好言行,都在铭文中显现出来,这就足以成为后世学习的准则。铭文这种警诫劝化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又会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等到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的,却都一味地颂扬称赞自己死去的尊长而不顾实际情理,所以即使是坏人,也都一定要把铭文刻于碑石以向后世夸耀;那些写铭文的人,既没有拒绝去写,又因为其子孙的请求,如果只写死者的恶行,却在情面上过不去,因此铭文便开始不真实了。后代想为亲人写碑铭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托的人不合适,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在世上流传下去。所以千百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的人,死去后没有不写碑铭的,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所委托的人不合适,所写的铭文失去公平与真实的缘故啊。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既然如此,那么什么人为死者写碑铭能做到公正与真实呢?我认为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会接受给坏人写碑铭的差使,对于普通人也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有心地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诈而外表贤淑的,有善恶相差很大,不能具体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声的,有名声超过实绩的。就像使用人才那样,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又怎么能区分清楚而不被迷惑、评议公正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但是倘若文章写得不好,那么还是不能流传于世的,因此能流传下去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都备于一身了。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可能同时代就有,也可能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一位。铭文的流传如此之难,而遇到能很好地写铭文的人又更难了。像先生您的道德和文才,本来就是几百年才会出

现的。先祖父的言语行为卓越明显,幸而遇到您才得以把他的公正与真实情况写成铭文。这篇铭文流传于后世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了。世上的读书人,每看到传记文章记载的古人的事迹,到了感动人心的地方,就往往会伤痛怜爱得不知不觉间流下了眼泪,何况是他们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从我自己追念仰 慕先祖的德行,到虑及铭文流传于世的根由,就知道先生您将碑铭赐给我,将会使我家祖孙三代蒙受恩惠。这种感激与报答之情,应该怎样来表达呢?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转而又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呆滞笨拙的人,先生尚能提拔勉励,像先祖父这样命途多舛、穷困潦倒而死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彰扬他,那么,世上的雄伟豪杰及经世没能显扬自己的读书人,哪个不愿投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么避世隐居潜居山林的读书人,哪个不希望声名流传于世呢?有谁会不去做善事呢?而做恶事的人谁会不惭愧并且恐惧呢?作为父祖的,哪个不想教诲自己的儿孙呢?作为子孙的,哪个不想尊崇荣显自己的父祖呢?这几种善德的兴起,全都归功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既拜领了您的赐予,又冒昧向您陈述我所以感激不尽的原因。信中所论及的我的家族统系的次序,敢不尊照您的教诲而详细地增补呢?十分惭愧,我的心意难以全部表达出来。(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本‛应该解释为‚根据‛。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的能力。此题中D项‚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中‚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

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计分点:‚拒‛,拒绝;‚为‛,写;‚始‛,开始;‚实‛,事实; 评卷细则:

(1)(1)立言者既莫之拒不为;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参考答案原给分点: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

①修订补充:

1.‚莫之拒‛能体现句式特点,‚之‛落实并位置准确,(不能/没有)拒绝他们 2.‚为‛译成不做(这件事)也给分

3.‚实‛译成真实不给分,译成动词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不切实际、不属实是对的。

4.语意通顺1分放在第二分句‚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作为新的赋分点。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错例呈现:

1.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不得不写碑铭的人,又因为是铭主的子孙请求的,因此这样后铭文才不真实。(1分)2.立下誓言的人已经拒绝又没有作为,又被别人的子孙邀请,所以墓志铭始终不真实。(0分)

3.立下誓言的人已经对此冷漠,拒绝接受不执行,又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拜访他们,因此铭文终究不真实。(0分)原因追溯

1.‚莫之拒‛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莫‛否定没有理解到位,要么译成双重否定,要么译成肯定。2.‚始‛大多译成‚才‛; 3.‚实‛大多译成‚真实‛ 优秀答案示例:

1.写墓志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不写墓志铭,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从此墓志铭开始不属实。2.写铭文的人既不想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在这时铭文开始不符实际。

2.作墓志铭的人没有拒绝他们而不去做的,又因为是他们儿孙辈请求的事,这之后墓志铭开始不符合实情。(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计分点:‚犹‛,好像;‚畜‛,具有;‚恶‛,怎么;‚徇‛,徇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题号:8(2)均分:1.67分 评卷细则:标准答案: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犹、畜、恶、徇各一分,共四分)【参考评分】

1分 特别是用人,不是有道德的人,邪恶可以辨别不疑惑,商议了不思考吗?

2分 那些被雇佣写墓志铭的人,不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怎么会不产生疑惑,讨论后不示意表现出来呢? 3分 犹如任用人,不是高深道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它而不困惑,议论它而不徇私呢? 4分 就像用人,如果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能够分辨没有疑惑,议论而不徇私呢? 【补充说明】

1.本着以答案采分为准的原则,基本上只要学生能够把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均给分。

2.‚畜‛这个实词如果解释为‚具有、培养、拥有、有‛都给分,但是不能不把原文中的‚非畜‛两字翻译成‚不是‛,‚非‛为‚不是‛,‚畜‛应该为动词。典型失误:(原因追溯)

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缺失理解能力,没有故事性质的文段就缺失上下文的推敲,翻译机械化,很多同学句 子连基本的主谓宾都没有体现,前后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特别是‚用人‛很多同学没有看出类比的语境意义、‚徇‛这个字有些同学舍近求远,翻译成‚示众‛。见参考答案。教学建议:

1.多阅读些散文和议论文的古文语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组织答案多抓动词,谨防句子前后语序的颠倒。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答题首先筛选原文中语句‚于是乎铭始不实‛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被铭者角度:被铭者是恶人或德才不好等,给2分;

2)铭文角度:铭文失实或不合被铭者实际或名不副实或虚假或夸大其词或不公正不正确等,给2分;

3)作铭者角度:作铭者不合要求或所托非人或道德品行有问题或不善作文或其辞不工或才学不高水平不够或写得不好等,给2分;

4)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补充说明:

(1)要点重复不重复给分;(2)照抄原文语句给一半分。典型失误:(1)概括不全;(2)照抄原文;(3)要点重复;

教学建议:(1)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并帮助其掌握审题的具体操作规范;

(2)结合相关材料,提升学生思维品质;(3)强化信息梳理、检索并概括的能力。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10.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一首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评分标准调整

手法1分,分析(情感)1分。第一句若答成景物描写亦可得1分。二三句若答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得1分。情感参照评分标准(二三句的情感若答成急切盼郎归的心情亦可得1分)。典型错误

1.不能正确审题,不明白如何刻画的意思,分析时没有涉及到手法,只是将三个句子翻译了一遍,然后分 析了情感。

2.题目很明确问的是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时想当然,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将韦郎理解为友人,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不舍。

3.答题废话太多,不精炼,唯恐漏掉一个点,分析手法分析三四种。优秀答案示例(略)教学建议

1.诗歌的教学还是应以读懂诗歌内容为主要任务,读懂了自然也会答题。2.对于诗歌的一些基本术语的概念要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不是靠刷题获得。比如题干中会涉及到如何刻画如何抒发、赏析、妙处、表达效果等。

3.诗歌的回答要精炼,按题目要求作答,问啥答啥。1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评分细则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手法:(任意1个,2分)想象、虚写、直接抒情 分析:(任意1个,2分)

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情感:(任意1个,2分)

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主要问题:

1、没有读出是闺怨诗。抓住‚还乡‛,读出‚思乡‛类似情感。

2、最后一句理解为:想化作车前草,想要跟随行人走。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

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 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四、名句名篇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匪我愆期 _,子无良媒。(《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闲来垂钓碧溪,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箫鼓追随春社近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愆‛‚仓皇‛。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底之夜

艾芜

走下十里多路的山坡,阻挡在面前的,正是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街口吐出一大群回到远山去的村人,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倘不看见另一只手还提有竹筐及布口袋,那会把他们这些赶街的人疑为土匪的。

‚真是幸运!‛这样想着。因为一个人,又没带武器,却安然地走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住宿的地方。这儿叫江底,我住在一家临江的马店。兼做店老板和小伙计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我的装有书和衣衫的包袱,就由她拿去放着。等我和大孩子小猪一块坐在火堆旁边用心烧吃包谷时,她便走进她那间小屋子,把房门紧关,她的第二个孩子,在屋门口急嚷着‚妈妈‛。

‚这一包烧黄的,先给你。‛

我一面把刚从火堆里取出来的包谷,撕去一层层的皮,一面招呼着那个快哭的孩子,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她那样健壮,不会把我从后门掀下江去吗?她的丈夫呢?一面胡猜乱想着,一面问小猪:

‚你爸爸呢?‛

他嘟起小嘴巴说道:‚没有爸爸,只有个叔叔!‛ ‚叔叔呢?‛

‚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呵哟,烧焦了!‛他赶忙用铁火钳拨开火堆,将一块冒着烟的包谷挟了出来。

门呀的一声,女主人生气地出现在门口,‚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一边大声叱骂站在门前的二儿子,一边迅速地瞥视我一下。

‚哇——‛,她先前抱进屋的孩子在里面哭起来,背在背上的婴儿也跟着哭了起来。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

这第三的孩子真的不哭了,但背上那个却更加哭得凶横了。小猪躲在黑角落里小声地抽噎,不敢哭出来。

睡的时候,我被引进店后一间小屋子,里面发出久无人住的霉气。蜘蛛网像吊着许多流苏一样地,现在屋顶下边和四只角上。两条长凳上横放着三四块松木板子,没有草席,没有棉枝。

‚这样怎么好睡呢?老板娘。‛

‚真没法呵,将就点吧,客人!‛女主人板着面孔。‚怎么能够将就?谁愿意出钱睡这样的客店?‛

‚到了我们这地方,是要受点委屈的哪。‛接着冷冷地笑着。‚难道这地方会穷到这样子吗?‛

见我稍露讥刺,她便吊下两只嘴角,气愤地说道:

‚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

我早已非常疲倦:‚算了,算了,就这样睡吧。‛

光板的床上不好睡,壁板缝里又钻入江风,约到半夜以后就醒了,听着江涛打岸。‚笃笃笃……‛店外响起敲门的声音,起初小而低沉,渐渐便大起来:‚砰砰砰……‛女主人喂喂地急应着去开门。

‚睡死了!老子晚上走这样远来!‛

‚呵呵!这是你们山上种的南瓜吗?……小声点,小声点,今晚有过路的人。‛ ‚包袱大吗?‛

男子突然很小声,女人的回答却低微到听不见。我轻坐起来,带着些微的恐怖。壁板缝里望江上,月色正好,黑油油的江水,碰在江中突出的大石上,溅射出无数灿然的银花。一个旅人,晚上来到这儿息宿,半夜被人推下江去,谁也不会察觉。呵,可怖的地方!我不安地躺着,直到天微明才昏迷迷地睡去。天光大亮醒来,觉得自己还在着,便非常喜悦地做着早上要吃的东西。

那男子已不见了。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

忽然看见壁上挂着一张小小的像片,就着窗外透进的鲜朗晨光,能从薄尘中分辨出两个年轻军人的雄健姿影。倒边隐约有字,细看始明白:

‚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

陈长元谨赠‛

字迹粗劣,大概是一个排老二之之流写的罢。回头去看见孩子们和母亲还在那里热心地弄煮着南瓜,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选自《漂泊杂记》,有删改)13.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解析】题干‚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百姓出门都带着武器,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战乱背景。点睛: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评卷细则:参考评分:1)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 2)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5)为下文‚我‛住宿后总是担忧被推下江的情节作铺垫。(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4分)

补充说明: 1.原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主要针对前一句作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针对后一句作答。2.结合学生答案,选取较为合理的,补充得分点进行赋分;又考虑从宽批阅,所以只要答道任意两点就给4分。

赋分举例:

0分:奠定文章萧条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我住宿作铺垫,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0分:写一大群土匪从村口出现却没有收货,写出村子的贫穷;也为后文写女店主的埋怨与村中贫困的状态作铺垫。

1分:内容:写江边一街屋与带武器上山的人 手法:①点题②点明全文背景在江边街屋③设置悬念④吸引读者⑤引出下文我住宿⑥呼应下文山上人来送南瓜⑦总领全文⑧为下文山上人来作铺垫。

2分:环境描写,渲染了可怖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害怕的心理;引出下文‚我‛的出场;推动情节发展;村人携带武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写出了江底的水势汹汹以及村人拿着武器的场景,为下文‚我‛留宿马店半夜害怕被推下江去以及对女主人存有戒心作铺垫。

4分: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江底的危险。为故事的发生提供活动场景。为下文‚我‛想象被人推下江作铺垫。教学建议:

1.句段作用除了熟知答题可能的角度外,最主要还是结合文本本身内容理解,同时注意前后情节的关联。2.语言组织,要结合内容,不能只有套话。=14.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

没在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解析】题干‚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答题时,联系上下文筛选关键语句‚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迅速地瞥视我一下‛,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没有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2)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3)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补充说明:

1)第三点如答到孩子哭闹,得一分。

2)第二点如从我的角度答,我探问她的家庭情况,隐私,正常得分。3)第一点只有答到没找到值钱的东西,正常得分。

典型失误:1)错例——是因为生活的贫穷导致女人生气。原因追溯——没有关注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女人一直存在的生存状态来回答情节民展过程中,具体情境下的 题。2)错例——包谷被烤焦。原因追溯——主要情节没有把握准确。

3)错例——因为我是保商队的人,对保商队来抢的愤恨。原因追溯——看到生气的原因,在文中机械圈划与生气相关的内容,21节,但这部分内容与生气的情境不吻合。优秀答案示例:

1、在我的包袱中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2、害怕我发现,用生气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3、孩子透露叔叔的事,把她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

教学建议:

1、小说情节梳理要有意识地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2、小说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仍需提高能力。15.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

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贫穷,丧夫多子,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孩子活在暴力下。

【解析】题干‚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时,结 合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语句,然后概括形成答案。由原文中‚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 ‚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看出‚家庭贫穷,丧夫多子‛;‚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可以看出‚孩子活在暴力下‛;‚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看出‚战乱年代,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均分:2.56 评卷细则:基本参考所给答案。

补充说明:1.‚丧夫多子‛,答为‚死了丈夫‛、‚孩子多‛、‚压力大‛、‚无依靠,独自抚养孩子‛其中任意一点也可。

2.‚被迫苟且偷生‛,答为‚为了生存,偷翻客人包裹,图谋钱财‛、‚委身他人,以求一点物质资助,养育孩子‛中的任意一点也可。典型失误:

1.审题不清。题目问的是‚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理解为‚女主人的生存状况‛或是‚女主人的形象‛;②没有关注‚简要概括‛四字,很多同学密密麻麻写了五行字,某种程度上耽误考试时间。

2.答点重复:主要在于围绕‚家庭贫穷‛这一答点衍生出三到四个答案。

3.缺乏提炼,以形象描述代替概括。如‚没有暖气,要烤火堆,食物稀缺,只有包谷,屋子小,有霉气,没草席、棉被,有蜘蛛网,很少有客人来,周围土匪多,墙漏风有缝。‛

4.不少同学没有读懂文章,对‚叔叔‛的身份阐释很多。理解人物比较模式机械化。优秀答案事例(略)

教学建议:1.小说教学应以读懂故事为先,不要模式化、僵化理解。

2.注重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问什么答什么。

3.训练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可简单搬搬抄抄。1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

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而感伤;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

【解析】题干‚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答题关键词‚‘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要由浅到深的答题。抓住关键词‚黯然‛,联系上文中‚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和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的感伤;‚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联系文章战乱的背景,从深层面理解,‚黯然‛中有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参考评分]

1、对这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

2、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扭曲而感伤。

3、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和悲哀。[典型失误]

1、读不懂文本主题,笼统地写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或错误地写女主人的光辉形象(如:表达了对女主人努力维持一家生活的赞美;为女主人热心的为我煮南瓜的感激;伟女主人在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的感激;对女主人一家乐观生活的感动,等等)

2、做题语境意识不强,‚心里不禁黯然起来‛的语境是看到相片上的字,回头看见母子在煮南瓜,学生却多写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惋惜、对自己面对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无奈、对政府没有好好赡养军人遗孀遗孤的批判,等等。

[优秀答案示例]

1、对女主人独自抚养多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情;对女主人原本生活美满现在却沦落至此的伤感,对女主人粗暴冷漠表示理解;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怜悯。

2、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先前对女主人的警惕和不安的愧疚;表达了对女主人经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落。

3、表达了对之前怀疑女主人的愧疚;女主人丧夫,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的同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时有流寇,百姓生存艰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对时局动荡的惆怅;为善良之人变得粗鄙凶悍而感伤。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训练。

2、平时加强学生做题时的语境意识、文本依据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两络使我们变笨了。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但戴维·温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它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摘自《冒犯经典》魏小河著,有删改)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解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均分:3.58 参考答案调整为:

首先,由《浅薄》(1分)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1分);其次,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1分)及利弊(1分);最后,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1分)还在于自己的观点(1分)。(每点2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即将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层次细分为‚不同‛和‚利弊‛两个层次,则扣1分。

典型失误:1.没有标示思路的关联词,即‚首先‛‚其次‛等,扣2分。

2.第一个要点中,把话题‚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表述为‚观点‛或‚论点‛,不得分。3.每个要点开头以‚第一层(1-5)‛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即使后面概括的内容大致正确,但是分层明显错的也不得分。

4.分了五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视情况不超过2分。

5.答案笼统,如:首先引出话题,其次结合《知识的边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6.部分学生答题极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语言啰嗦,甚至写到答题区域之外地方;有一些奇怪的符号,比如下划线,比如用罗马数字标示要点。

教学建议:1.强化学生规范答题、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2.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3.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文脉: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

18.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解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

均分:3.28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

2分(照抄第6段,对传播没有到位的概括,得2分)

4分(答案中有‚知识‛有‚信息‛,‚传播‛一点基本到位,得4分)

4分(‚知识‛主语落实到位,对‚传播‛一点没有概括)

【补充说明】

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学生在审题上没有抓住题干要点: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主语为‚知识‛,但是在具体答案中普遍呈现为‚纸‛‚网络‛(此为知识的载体,而非知识)或者‚信息‛(‚信息‛与‚知识‛还是有区别,文中虽不明显,为答题严谨故,还是‚知识‛为妙。)

4.文章第6段‚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给学生答题造成的混淆最大,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照抄了此段。本着‚惩前毖后‛更为‚治病救人‛,此种表述得2分。

5.就文本内容而言,思路比较清楚,第5段‚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紧接着的6-9段尤其是7-9段就是对此展开的具体阐述。但是学生阅读比较马虎,被第6段牵扯了视线,在7-9三段的具体筛选概括上重点又没有落实,导致得分不算理想。

另有学生按照两个时代(印刷术时代网络时代)分三点(创造、传播、获取)进行回答,亦可。教学建议:

1.阅读要抓整体,应有整体意识。

2.审题要有要点,具体答案组织时应有对象意识,有思路意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参考评分:

1、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

2、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

3、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

4、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每点2分,任意3点即得6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也得1分。

典型失误:1.审题不明确,最关键的未能抓住,答案是大而空的套话。如:面对网络弊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代是人创造的,是由人掌控的,人不能被时代控制。2.全文意识不够,未能从整体文本中理解句子内涵。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过滤,获取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 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避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注意力集中,进行 深度思考,通过理性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信息筛选提炼的能力训练。

2、强化学生审题意识,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并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好人必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结合事件,抓住关键词句‚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审题立意。

参考利益: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景上添花……

优秀素材: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一

20xx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旬老人突然晕倒在地,脸朝下、背朝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生命危急,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者,但他们或没有技巧或缺乏勇气或怕惹事上身,谁都不敢靠近老人。这时,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年职工的80后姜一诚正好经过事发地,他停下脚步一问究竟之后,迅速冲开人群来到老人身旁,立马蹲下身子抱起老人,让老人侧卧并微微托起老人头部,使其呼吸顺畅,一直到120急救车赶到后才放心离去。施救过程中,不断有人向他喊话:‚小伙子,你要当心啊,会有麻烦的‛,但姜一诚毅然决然地说:‚你们不要这样,做人要有点良心,好吗‛,他不动摇、不放弃,用善心、果敢和智慧使老人转危为安。8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黄金时段长时间报道了姜一诚的救人义举,他的高尚品行为我们全社会传播了精神文明的‚正能量‛。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二

2011年8月14日,机械一组晚班。经机组反应,B2324号飞机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同时,APU引气波动,8号轮见线。由于北京方面天气原因,原定于晚间22点到达的B2324号飞机延误至凌晨2点方才降落至浦东机场,并计划于7点50分继续执行航班任务,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将十分紧迫。IDG扮演着空中发电的角色,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将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依靠单发电机工作,继而无法完全正常供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机飞行安全。而APU引气波动则会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启动,该故障的长时间存在,必然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同时影响到客舱压力。飞机到达后,我组唐施佳,陆捷,杨费杰,吴炎琼第一时间借来相应工具来到现场,根据之前分配好的责任有条不紊着手更换右发IDG。在拆卸的过程中,IDG内多余的滑油顺势大量滴漏在同志们的身上,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皱眉,在几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极其沉重的IDG终于顺利的拆卸下来。然而,在安装新件的过程中,同志们发现,按照手册排号申领的封圈与旧件大小不一,明显无法正常安装上去,于是立刻上报至MCC处,并申请办理保留。所有工作直至清晨7点才得以完成,同志们在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至其他机位开始飞机的日常维护工作。这次的一系列排故工作,无疑体现了我组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机务精神。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机务人的存在,保证了航班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东航在广大乘客心中的形象。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三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让40多年前她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徐桔桔上 任后,日夜忙碌。成立种植合作社,修建健身设施,为全村老乡家换上白色塑钢窗,为道路扩建白色路面、安装铁栅栏,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与驻军部队结对子、与相邻村搞联谊,建立农家书屋,发展年轻党员,还为村里初中生联系上海船厂技工学校……短短一年时间,山河村有了很大变化。村民们都说:‚为改变山河村的面貌,徐书记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她真的很辛苦,我们感谢她!‛徐桔桔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曾一同与她在山河村插队过的几名上海知青也决定退休后重回山河村作贡献。《新民晚报》也特地报道了徐桔桔的感人事迹。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俞正声同志阅读了介绍徐桔桔事迹的全文后,亲笔批示:‚读完此文,既敬佩又感动,使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答案】做好人并不是为了图好报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传颂着‚好人必有好报‛的信念,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好人多磨难,好人没有好报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人们只好又说‚好人没好报,祸害上千年‛。

是呀,人们喜爱善良做好事的好人,那只是出于对某种身份的认同,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维护,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一定的情况下,好人不配有好运。

是啊,好人难做,太难做了。可我们就此不做好人了吗?有一位哲人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我们选择做善良的事,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因为这是对的。

记得美国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上帝不奖励好孩子,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都是好人。成为一个好人,心中自有美好的世界。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报,也是为人一世的最大底气和最好留存。所以说,我们做好人其目的不是为了要回报,只是为了更自由的人,而不是回到投桃报李、名利缠身。如果善有原因,那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事超乎因果联系的宝贝。

如果你还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做善良的好人?那是因为善良是本能,善良是武器,善良是人性。当你被早晨第一缕阳光唤醒,那就注定这将是纯善的一生。同时,我也坚定的认为,不管这个世界让人绝望到什么程度,我都要坚持善良做一个好人!

第二篇: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报告

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试题解析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死气沉沉 束缚 墨守成规 B.死水一潭 束缚 按部就班 C.死水一潭 制约 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 制约 墨守成规

【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

“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 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 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

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

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3.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C 】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 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唐诗划线处最恰当的”。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由此知道,所填句子要和“白云空长越山薇” 对仗。选项中,A项,“浮花”和“空长”不对仗;B项,“明星楼”和“越山薇”不对仗;D项,“红烛市”意境不符。答案为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 不同的活动。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解析】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上下文,结合 语句本身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推测。题中,依据横线前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推测,第一句一定是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排除BD两项;接下来依据“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三句,推测下文分别为⑤“人能知”、②“人能发意志”、④“人能动情感”,排除B项,答案为A项。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解析】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选项中,B项“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错误,其中,“在下”是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本”应该解释为“根据”。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的能力。此题中D项“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中“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计分点:“拒”,拒绝;“为”,写;“始”,开始;“实”,事实; 评卷细则:

(1)立言者既莫之拒不为;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 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参考答案原给分点: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修订补充:

1.“莫之拒”能体现句式特点,“之”落实并位置准确,(不能/没有)拒绝他们

2.“为”译成不做(这件事)也给分

3.“实”译成真实不给分,译成动词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不切实际、不属实是对的。

4.语意通顺1分放在第二分句“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作为新的赋分点。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错例呈现:

1.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不得不写碑铭的人,又因为是铭主的子孙请求的,因此这样后铭文才不真实。(1分)

2.立下誓言的人已经拒绝又没有作为,又被别人的子孙邀请,所以墓志铭始终不真实。(0分)

3.立下誓言的人已经对此冷漠,拒绝接受不执行,又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拜访他们,因此铭文终究不真实。(0分)原因追溯

1.“莫之拒”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莫”否定没有理解到位,要么译成双重否定,要么译成肯定。

2.“始”大多译成“才”; 3.“实”大多译成“真实” 优秀答案示例: 1.写墓志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不写墓志铭,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从此墓志铭开始不属实。

2.写铭文的人既不想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在这时铭文开始不符实际。

2.作墓志铭的人没有拒绝他们而不去做的,又因为是他们儿孙辈请求的事,这之后墓志铭开始不符合实情。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计分点:“犹”,好像;“畜”,具有;“恶”,怎么;“徇”,徇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评卷细则:标准答案: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犹、畜、恶、徇各一分,共四分)【参考评分】

1分 特别是用人,不是有道德的人,邪恶可以辨别不疑惑,商议了不思考吗?

2分 那些被雇佣写墓志铭的人,不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怎么会不产生疑惑,讨论后不示意表现出来呢?

3分 犹如任用人,不是高深道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它而不困惑,议论它而不徇私呢?

4分 就像用人,如果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能够分辨没有疑惑,议 论而不徇私呢? 【补充说明】

1.本着以答案采分为准的原则,基本上只要学生能够把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均给分。

2.“畜”这个实词如果解释为“具有、培养、拥有、有”都给分,但是不能不把原文中的“非畜”两字翻译成“不是”,“非”为“不是”,“畜”应该为动词。教学建议:

1.多阅读些散文和议论文的古文语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组织答案多抓动词,谨防句子前后语序的颠倒。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 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答题首先筛选原文中语句“于是乎铭始不实”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被铭者角度:被铭者是恶人或德才不好等,给2分; 2)铭文角度:铭文失实或不合被铭者实际或名不副实或虚假或夸大其词或不公正不正确等,给2分; 3)作铭者角度:作铭者不合要求或所托非人或道德品行有问题或不善作文或其辞不工或才学不高水平不够或写得不好等,给2分; 4)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补充说明:

(1)要点重复不重复给分;(2)照抄原文语句给一半分。典型失误:(1)概括不全;(2)照抄原文;(3)要点重复;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

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

化车前草。

10.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

“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评分标准调整

手法1分,分析(情感)1分。第一句若答成景物描写亦可得1分。二三句若答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得1分。情感参照评分标准(二三句的情感若答成急切盼郎归的心情亦可得1分)。

典型错误

1.不能正确审题,不明白如何刻画的意思,分析时没有涉及手法,只是将三个句子翻译了一遍,然后分析了情感。

2.题目很明确问的是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时想当然,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将韦郎理解为友人,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不舍。

3.答题废话太多,不精炼,唯恐漏掉一个点,分析手法分析三四种。

建议: 1.诗歌的教学还是应以读懂诗歌内容为主要任务,读懂了自然也会答题。

2.对于诗歌的一些基本术语的概念要真正弄懂,而不是靠刷题获得。比如题干中会涉及如何刻画如何抒发、赏析、妙处、表达效果等。3.诗歌的回答要精炼,按题目要求作答,问啥答啥。1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 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

评分细则: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手法:(任意1个,2分)想象、虚写、直接抒情 分析:(任意1个,2分)

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情感:(任意1个,2分)

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主要问题:

1、没有读出是闺怨诗。抓住“还乡”,读出“思乡”类似情感。

2、最后一句理解为:想化作车前草,想要跟随行人走。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 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

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 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四、名句名篇默写。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闲来垂钓碧溪,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箫鼓追随春社近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愆”“仓皇”。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底之夜 艾芜

13.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解析】题干“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百姓出门都带着武器,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战乱背景。

点睛: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 2)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5)为下文“我”住宿后总是担忧被推下江的情节作铺垫。(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4分)补充说明:

1.原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主要针对前一句作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针对后一句作答。

2.结合学生答案,选取较为合理的,补充得分点进行赋分;又考虑从宽批阅,所以只要答道任意两点就给4分。

建议:

1.句段作用除了熟知答题可能的角度外,最主要还是结合文本本 身内容理解,同时注意前后情节的关联。

2.语言组织,要结合内容,不能只有套话。14.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

没在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解析】题干“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答题时,联系上下文筛选关键语句“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迅速地瞥视我一下”,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没有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2)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3)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补充说明:

1)第三点如答到孩子哭闹,得一分。

2)第二点如从我的角度答,我探问她的家庭情况,隐私,正常得分。3)第一点只有答到没找到值钱的东西,正常得分。

优秀答案示例:

1、在我的包袱中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2、害怕我发现,用生气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3、孩子透露叔叔的事,把她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

建议:

1、小说情节梳理要有意识地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2、小说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仍需提高能力。15.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

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贫穷,丧夫多子,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孩子活在暴力下。

【解析】题干“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语句,然后概括形成答案。

由原文中“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 “民

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看出“家庭贫穷,丧夫多子”;“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可以看出“孩子活在暴力下”;“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看出“战乱年代,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

均分:2.56 补充说明:1.“丧夫多子”,答为“死了丈夫”、“孩子多”、“压

力大”、“无依靠,独自抚养孩子”其中任意一点也可。

2.“被迫苟且偷生”,答为“为了生存,偷翻客人包裹,图谋钱财”、“委身他人,以求一点物质资助,养育孩子”中的任意一点也可。典型失误:

1.审题不清。题目问的是“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理解为“女主人的生存状况”或是“女主人的形象”;②没有关注“简要概括”四字,很多同学密密麻麻写了五行字,某种程度上耽误考试时间。

2.答点重复:主要在于围绕“家庭贫穷”这一答点衍生出三到四个答案。

3.缺乏提炼,以形象描述代替概括。如“没有暖气,要烤火堆,食物稀缺,只有包谷,屋子小,有霉气,没草席、棉被,有蜘蛛网,很少

有客人来,周围土匪多,墙漏风有缝。”

4.不少同学没有读懂文章,对“叔叔”的身份阐释很多。理解人物比较模式机械化。

建议:1.小说应以读懂故事为先,不要模式化、僵化理解。

2.注重审题意识的培养,问什么答什么。

3.训练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可简单搬搬抄抄。

1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而感伤;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

【解析】题干“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答题关键词“‘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要由浅到深的答题。抓住关键词“黯然”,联系上文中“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和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的感伤;“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联系文章战乱的背景,从深层面理解,“黯然”中有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参考评分:

1、对这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

2、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扭曲而感伤。

3、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和悲哀。典型失误

1、读不懂文本主题,笼统地写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或错误地写女主人的光辉形象(如:表达了对女主人努力维持一家生活的赞美;为女主人热心的为我煮南瓜的感激;伟女主人在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的感激;对女主人一家乐观生活的感动,等等)

2、做题语境意识不强,“心里不禁黯然起来”的语境是看到相片上的字,回头看见母子在煮南瓜,学生却多写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惋惜、对自己面对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无奈、对政府没有好好赡养军人遗孀遗孤的批判,等等。

优秀答案示例:

1、对女主人独自抚养多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情;对

女主人原本生活美满现在却沦落至此的伤感,对女主人粗暴冷漠表示理解;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怜悯。

2、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先前对女主人的警惕和不安的愧疚;表达了对女主人经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落。

3、表达了对之前怀疑女主人的愧疚;女主人丧夫,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的同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时有流寇,百姓生存艰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对时局动荡的惆怅;为善良之人变得粗鄙凶悍而感伤。

建议:

1、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训练。

2、平时加强学生做题时的语境意识、文本依据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解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 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

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均分:3.58 参考答案调整为:

首先,由《浅薄》(1分)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1分);其次,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1分)及利弊(1分);最后,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1分)还在于自己的观点(1分)。(每点2分,共6分)补充说明:如果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即将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层次细分为“不同”和“利弊”两个层次,则扣1分。

典型失误:

1.没有标示思路的关联词,即“首先”“其次”等,扣2分。

2.每个要点开头以“第一层(1-5)”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即使后面概括的内容大致正确,但是分层明显错的也不得分。3.分了五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视情况不超过2分。

4.答案笼统,如:首先引出话题,其次结合《知识的边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5.部分学生答题极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语言啰嗦,甚至写到答题区域之外地方。

建议:1.强化规范答题、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2.重视概括能力的训练。3.学会梳理文脉: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2(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18.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解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

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均分:3.28 2分(照抄第6段,对传播没有到位的概括,得2分)

4分(答案中有“知识”有“信息”,“传播”一点基本到位,得4分)

4分(“知识”主语落实到位,对“传播”一点没有概括)【补充说明】

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审题上没有抓住题干要点: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主语为“知识”,但是在具体答案中普遍呈现为“纸”“网络”(此为知识的载体,而非知识)或者“信息”(“信息”与“知识”还是有区别,文中虽不明显,为答题严谨故,还是“知识”为妙。)

4.文章第6段“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45 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给学生答题造成的混淆最大,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照抄了此段。本着“惩前毖后”更为“治病救人”,此种表述得2分。

5.就文本内容而言,思路比较清楚,第5段“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紧接着的6-9段尤其是7-9段就是对此展开的具体阐述。但是学生阅读比较马虎,被第6段牵扯了视线,在7-9三段的具体筛选概括上重点又没有落实,导致得分不算理想。另有学生按照两个时代(印刷术时代网络时代)分三点(创造、传播、获取)进行回答,亦可。

建议:

1.阅读要抓整体,应有整体意识。

2.审题要有要点,具体答案组织时应有对象意识,有思路意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

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参考评分:

1、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

2、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

3、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

4、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每点2分,任意3点即得6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也得1分。

典型失误:1.审题不明确,最关键的未能抓住,答案是大而空的套话。如:面对网络弊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代是人创造的,是由人掌控的,人不能被时代控制。

2.全文意识不够,未能从整体文本中理解句子内涵。建议:

1、重视信息筛选提炼的能力训练。

2、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并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好人必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结合事件,抓住关键词句“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审题立意。

参考立意: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锦上添花……

优秀素材: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一

20xx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

第三篇:考研阅卷手记

2012年考研英语

(一)阅卷手记

------闱中秘事,请勿外传

2月5日到8日参加研究生英语

(一)的阅卷工作,下面把我的阅卷心得体会写出来,其中所列错误务请明年参加考研的同学注意引以为戒。

我在阅卷中所发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少考生把翻译、小作文、大作文写在答题卡1的背面。地球人都知道,答题卡1是用来做客观题的,它会在考生报考学校的省(或市)考试院用机器批改。如果把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1的背面就算作废,因为阅卷老师是看不到这张卡的。如果因背面写了字而影响了机器阅读答题卡1,那么客观题也白做了。切记:所有的主观题(翻译、小作文、大作文)都在答题卡2上作答,这张卡会集中到该省(或市)的一所大学里,由考试院组织英语教师手工阅卷。从2012年开始,全国的考研英语

(二)的答题卡2在复旦大学阅卷,先用机器扫描答题卡2,然后教师对着电脑屏幕阅卷;上海市的考研英语

(一)在同济大学阅卷,教师在纸质的答题卡2上评分。

小作文

2012年考研英语

(一)的小作文是一封公务信函,要求考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向即将要到你的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写一封电子邮件:1)表示欢迎;2)提出校园生活的建议。这封信并不难,但大多考生却只能得5分左右,得7分者很少,8分者凤毛麟角,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乱加标题。英语书信从来都不需要标题,但有的考生在书信的上方加了五花八门的标题,让人啼笑皆非。

二、不分段落。考研书信的正文一般分成三段,我一直建议按照2+4+2的句数排列,既匀称又美观。但我在阅卷中发现有不少考生把这封书信的正文写成黑压压地一大段,既层次不清,又严重影响视觉效果。

三、胡乱称呼。这封书信写给外国学生,宜称呼Dear friends。如称呼Dear Tom, Dear students, Dear boys and girls也可接受,但是不少学生在书信的开头称呼Dear Mr.Ⅹ, Dear Students’ Union,Dear ladies and gentlemen,这是不妥的。

四、语气不对。这封信写给未曾谋面的外国学生,是一封公务信函,因此措辞要庄重礼貌。但有些同学语气过于随意,劈头就喊Hi!How are you? 提建议时又说you guys must----;有的过于谦卑,开头写I am greatly honored to have you as our guests;有的大惊小怪,开头说I am shocked to hear that you will come to our university。

五、字数太多。小作文不以字数取胜,题目要求考生写大约100字,请同学们一定照办。答题卡2的正面下方是写小作文的地方,共留有12行,写到底字数肯定够了,最后一定要留出两行写落款,一行写Yours sincerely,一行写Li Ming,上下对齐。我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把书信的正文写满了12行,弄得没有地方写落款,只好随便找个角落挤挤巴巴地塞上落款,这样既格式错误,又影响视觉效果。还有考生的小作文在答题卡2的正面没写完,于是他翻到背面接着写,给阅卷造成不便,让老师很恼火。须知答题卡2的背面是留给大作文的。

六、不慎露点。小作文最讲究的是信息点的全覆盖,即必须完成题目中的所有任务。但我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在这封信的开头忘记表示欢迎,这样作文最多只能得6分。接下本应该向外国学生提出几条建议,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把自己的学校介绍了一番或者讲了一通接待新生的活动安排。这样的书信也是6分一下。还有不少考生同时犯了上面两个错误,则只能得4分。有的考生给外国学生提建议时说,坐飞机来中国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飞机的窗户关好。太有才了!

大作文

考研阅卷的压力非常大,每人每天要批改20多包试卷,每包25份,一天下来要批500多份试卷。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阅到下午5点,除了中午吃盒饭和上几趟厕所外,要一刻不停地批改,连伸伸腰、朝窗外看看都是奢侈。

阅卷时每两个老师一组,一个改翻译,一个改写作。由于领导在不断的催促大家加紧完成任务,组与组之间往往呈你追我赶之势。我批改一包试卷的时间一般是25分钟,即批完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共需1分钟。后来我把时间缩短到20分钟。就算我以这个速度阅卷,当我批改完两包试卷时,绝望地发现有一个手快的老师已经改完了8包。和我一组的那位女老师改翻译,速度更慢,害得我每次都得替她开包。在阅卷中我发现大作文的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

2012年考研英语

(一)的大作文考的是一幅哲理型漫画,漫画中有一个

瓶子倒了,里面的酒(或水)撒了大半,面对此景,两名男子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悲叹全完了;另一个却庆幸还剩一点。显然这幅漫画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和消极悲观。考生应以此立论。但我在阅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写的却是过度饮酒。凡是从这个角度写的考生,语言表达再好,分数都在3分一下甚至0分,因为跑题了。更有少数考生默写了一篇不相干的文字,或者从阅读部分抄了一段文章,结果都很惨:0分处理。

二、字数。

题目规定大作文的字数是160-200单词,我们建议同学们写180个单词左右。答题纸2的背面用来写大作文,共有22行。建议同学们下笔前先在第15行处做个记号,因为写到这里字数就差不多了,最多写到第18行。写作文与作画相通,千万不要把22行写得满满当当,顶天立地,黑压压一片压得阅卷老师喘不过气来。我目测了一下,文后留出5行左右的空白看起来才清清爽爽。要知道:写得多不如写得精,多写不加分,写错了则会扣分,何苦呢?考场上分分秒秒都很宝贵,与其多写还不如多琢磨琢磨阅读题,兴许还能多拿几分。

三、模板。

上考场前一定要背会几个模板和一些地道的写作句型。模板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别看老师平时对模板口诛笔伐,但在高速阅卷的情况下,模板可以让阅卷老师快速抓住作文的结构,如果再让老师看到几句地道的表达,可以令老师大悦,一旦老师乐开怀,你的分数自然也就好看了。今年的图画作文论述一个生活哲理(乐观)。写作时一般需要举例,一个考生举例说:爱因斯坦虽然经历了上千次失败,但他依然乐观,继续试验,最后终于发明了电灯。人才啊!

四、卷面。阅卷速度越慢,越注重内容;阅卷速度越快,越注重形式。根据在高速环境下阅卷的经验,我强烈建议同学们:

1)单词写大一点,字间距大一点。我仔细数了数,如果单词写得小一些,每行大致可以写18个单词,但是这样写的话写上10行这篇大作文就写完了,这时的篇幅还不占整张答题纸的一半,很不匀称,看上去就像一个又黄又瘦的尚未发育的黄毛丫头。比较亭亭玉立的比例是作文篇幅占答题纸的三分之二,即写15或16行。为此,建议大家把单词写的大一点,字间距留大一些,每行大致写12到13个单词,这样就可以写到15行了。而且只有把单词写得大而工整,老师在目光一扫而过时才有可能看得清清楚楚。老师在高速阅卷时,凡是介于看清和看不清之间的句子,一律以看不清处理。我在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把字写的很小,虽然总字数已经达到要求,但给人的感觉是篇幅严重不足,很吃亏。

2)单词写得工整一点、美观一点。凡英语书写很差的同学速到网上买一本英语书法字帖,花一个星期时间狂练英语书法。一般来说,书写工整的同学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分,书写漂亮的同学绝对能得到奖励分,而书写糟糕的同学纵然是字字玑珠也无济于事,因为阅卷老师根本没功夫细看。建议大家练好斜体连写,既美观又快速。不推荐写圆体字,除非你的圆体达到了书法家的水平。

3)三个段落的比例匀称一点。考研大作文最宜以三段布局,建议写成两头小中间打的纺锤形结构:开头段简洁明快,主体段论证翔实,结尾段干脆利落。这种结构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4)不乱涂改。推荐使用字迹细一点的水笔,最好是黑色墨水。如果写错了,千万不要涂抹成一个一个的黑疙瘩,建议用直尺或三角板,在写错的单词或短语上划一道笔直的斜线。有一个考生的大作文写得龙飞凤舞,又涂了一团一团的黑乎乎的大疙瘩,气得那位50多岁的女老师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给打了个6分。幸运的是这篇作文后来被复查到,被重新判为14分,这简直是草菅人命。真不知道这几天下来她菅了多少考生。请书写糟糕的考生想一想,现在高校里有多少正值更年期的女教师!

总之,批改考试作文的方法不同于平时的精批细批,注重内容;而是高速推进,注重形式。那么,考生写应试作文也应不同于平时的作文,应该更加投其所好,注重外表,比如,作文的篇幅占答题卡的三分之二,三个段落的比例匀称,书写清晰美观等,这些都是高分作文所必备的外在品质。

附:2012年考研英语

(一)客观题答案 Section I 1B 2A 3B 4D 5C 6B 7D 8B 9A 10B 11A 12C 13C 14D 15A 16C 17A 18C 19D 20D Section II Part A 21D 22B 23A 24C 25D 26C 27D 28A 29D 30A 31A 32B 33B 34D 35C 36C 37D 38B 39C 40A Part B 41C 42D 43A 44F 45G

第四篇:一位语文教师的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一位语文教师的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作为一线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亲自去现场感受一下高考阅卷氛围,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阅卷流程

1、培训

6月10号报到,11号开始培训。首先是介绍今年语文阅卷的基本情况,任务重压力大,全省考生47.4万,阅卷老师三百多人,要求21号前完成;其次是讲要求、讲纪律,要求公正、客观,确保阅卷质量;最后由有关专家对作文题目和评分标准进行分析解读,对15篇专家批改的样卷一一进行点评。这15篇样卷,从70分的一类卷,到20分的五类六类卷,各种档次的都有,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各种类型,统一标准,尽量做到公正公平。

2、试评

11号下午,培训结束后开始第一轮试评,试评的十篇作文是由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不同等级的样本作文,大家先参照评分细则根据自己的判断打分,提交后就可以看到专家给出的分数,再由阅卷老师调整自己的评分误差,阅卷组长也会对每一篇作文进行详细点评,这个环节主要是对不同类作文评分的总体感受与把握。12号上午是第二轮的十篇,这次的试评是考核性质的,不过关的话是有可能会被取消阅卷资格的,所以大家都格外的谨慎,细心揣摩评分细则,力求熟悉掌握每一种作文类型,尽量和专家打分保持一致。

3、正评

12号下午开始正式阅卷。作文分为九个组,采取组长负责制,每位老师的阅卷速度、阅卷数量、三评卷、自评卷、平均分等数据在小组长的电脑上一目了然,阅卷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任何一方面出状况组长都会及时提醒,必要时还会拉过去“面训”,整个阅卷过程真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二、阅卷体会

那么什么是高考作文的优秀之作呢?或者说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容易得好分数呢?尽管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从考场应试和阅卷实际操作的角度看,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审题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审题和立意。可以说切题与否、立意的高下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档次分类,也直接决定了其分数的高低。“忧与爱”是一个关系型的命题作文,所谓切题,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两者的关系,关系揭示的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内容上能涉及“忧与爱”之关系,哪怕在情理上略显牵强;或在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另一方也有所关联的,均视为基本切题。从这个角度看,今年作文的审题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用专家的话来讲,这应该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走向:降低审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作文本身而非纠结于题目。

今年作文审题上的另一个注意点就是:“忧与爱”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或选择,不应该仅仅限于“因爱生忧,忧因爱烈”之类的理解,而应该看到其更复杂更多重更深刻的关系,比如说“忧患中的爱”就是一种可以成立的关系,只要分析的合情合理,照样可以拿高分。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审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面,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挖掘。

另外,在今年作文的审题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就是把“忧与爱”整体打包。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生活中的忧与爱是支持我们面对人生的力量”“历史中的忧与爱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社会中的忧与爱是塑造我们灵魂之形的力量”,这类作文一般判分在40左右。

2、关于立意 立意是最能体现学生的思想见解和认识水平的。一篇好的作文,立意首先要正确,但要想拿高分的话,还必须做到深刻和独到。要能有思想的小火花,有自己的独到感悟,要让阅卷老师觉得眼睛一亮。有一句话说的好:“只要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那么你的作文也就靓了。”例如同样是写亲情,有个学生在写了母亲对自己远行的忧与爱后,紧接着写到:“而我,又何尝不是为母亲担忧呢?”这既是巧妙地过渡,又暗含了母子间忧、爱同行的丰富感情,于平易中自然表现出独到的“忧与爱”,成了文章的一大亮点,最终被评为一类卷。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好操作的结构思路上,对于思想内容,总觉得难以下手。而高考阅卷却告诉我们,构思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作文档次的,却是它的思想性。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作文,哪怕有点小瑕疵也是可以的;相反,空洞无物的作文,哪怕结构完整、辞藻华丽,也是会被压低分数的。

其实,思维的训练已经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了,例如随笔、周记等,特别是印发的大量的作文素材,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看,那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妨精挑细选一些出来,让学生来写写、来说说,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这些认识和理解真正地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今后作文训练中可以尝试的一个新方向。

3、关于选材

由于命题的关系,今年作文中写历史人物的少了,写亲情的多了。好像有这样一种说法,今年写“亲情类”的作文得分比较低,其实并非如此,培训时有一篇满分作文就是截取了高考当天的生活情景、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忧与爱”的;就整体而言,“亲情类”作文拿高分的也不在少数。

从阅卷情况来看,选材有两大要素:一是正确,二要有生活。今年作文中,很多考生写到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就属于选材不当,因为他们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或职业操守,写成“爱”不是很恰当,且“忧”也很牵强,这类选材的作文得分基本在五类以下(即低于41分)。

选材要有生活,就是要求考生能尽可能地联系自己,不要老拿手电筒照人,不要总是请古代名人代言;反对陈旧话题,作文材料尽可能要鲜活,要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不要给人老掉牙的感觉;反对宿构,强调创作,要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而不是机械地背素材,生般硬套地用素材。

4、关于表达

“语文素养”是今年作文阅卷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包括书写是否正确、整洁,词汇是否丰富、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生动,逻辑是否清晰、有条理,语言是否有文采、有分寸感„„语言有亮点的,可以上浮一个档次;语言低劣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可直接进入六类卷。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从语文的基本功抓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5、关于文体

文体一定要分明,是我们作文训练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话题,但依然有学生把作文写得不伦不类:

记叙文不讲构思,东拉西扯,信马由缰,甚至是抄袭、套作;议论文取材空洞,材料堆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叙是简单的低级转述,不能动人;议是随便地泛泛而谈,不能明理;甚至一半叙述,一半议论。凡是这种作文,一律视为五类卷;语言素养较差的,降格为六类卷。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仍然要将议论文和记叙文作为写作训练的重点。议论文方面,要引导学生熟悉规范的议论文的写作模式,积累有时代感的材料;记叙文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写出真情实感。关注世界,关注自我,是写作练习的两个大方向。就近几年的作文阅卷情况看,记叙文拿高分好像更容易些,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6、关于开头

应试作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必须快速、直接切题。在开头说废话,或设置一个若即若离的开头都是致命伤,一定要能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7、关于构思

今年没有特别强调三段论的问题,但有几种现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对标题进行图解的,例如有学生把它写成“小忧与小爱”的故事,这类作文一律是20分;

二是胡编乱造、肆意虚构的,例如有些学生写成穿越剧,尽量往低分打;

三是标新立异、硬贴标签的,如有学生写父母从来就不为自己担忧,或者考试不好时总是挨打上演家庭暴力的,却特别能理解原来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这类作文一般是五类卷;

四是套作。今年对于套作的处理显得特别宽松,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非你有确凿证据,否则正常评分,驾驭的好的还能打到一类卷,这是让我们觉得很困惑的一点;

五是扩写材料。同样是具体个案具体对待,而不是简单地判为不及格,也是困惑的所在。

第五篇:四川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四川高考作文高考阅卷手记

一、作文方面

今年高考作文比较中性,只提出一种事实,描述一种状况,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给考生留下了自主思考的空间。考生可以写对“平衡生活”的理解,也可以表达对“不平衡生活”的思考。不管写哪个方面,都始终要与生活挂钩,作文中要有生活的存在,生命的状态,生命的走向。

1、内容20分,主要看扣题与否,中心是否明确,有无真情实感。

① 虽然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在阅卷中,依然发现不少偏题作文,所写内容与“平衡生活”纯粹无关。(启发:作文审题指导至关重要)

②贴标签的作文很多。比如举几个人物事例,然后总结一句,“他们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而人物事例本身与“平衡”毫无关系。或者记叙一种生活,完了贴一句,“我们要学会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启发:作文教学要练内功,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多引导学生关注、感悟生活,而不仅是框架式、公式化写作)

③有学生套作、抄袭。一经发现,严重的做0分处理。有的照抄前面阅读材料,很容易被发现。(启发:平时教育学生诚实为文)

2、表达20分,主要看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考生能否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认识、看法、情感。

从阅卷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难以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启发: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培养,语言跟着思维走。要重视把语言与思维结合进行训练)

3、特征20分,特别提到有文采并非字面语言的华丽,精彩的语言必须与要表达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能华而不实。有创意,不是求奇、求怪、求诡异。

4、特别关注语言水平、思想水平、思维水平。在这三方面突出的文章有望获得较高分数。

5、凡有政治观点文章视为特异卷,要提交评卷委员会会审。

6、硬伤不能有。无标题扣2分,不足800字每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全篇外语写作0分。

二、试题分析:

落实课改精神、引领学生成长(张伟)

(1)总体情况:熟悉中展新颜、平和中见深意

①命题思路、格局、量与以前大致相当。从生活中、教材中选材,体现地域特色。

②能力考查有变化。一是文言文变选择为简答,文言断句降低难度(取材来自教材),诗歌第二题指定技巧,要学生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沉下来,读点东西。二是现代文加入探究题。三是语言运用以访谈形式考查口语交际(取自必修模块五的访谈),在语用考查口语交际、名著导读和选修。

③古代诗文材料类型有拓展。文言断句选用言论性,文言文阅读不一定只是记叙性素材,语用选自名著、必修、选修素材。

④题型设置有创新。词语题变为选填词语。翻译分数下降。语用题更开放。

“平和”,避偏,避难,题干变得更简单,不绕弯子,材料中没有朦胧的东西,容易入手。

“深意”:①知识考查强调基础。前四题不设障碍,基础就是基础,不难不怪。诗歌手法考对比,不偏,不怪。②能力考查突出核心。阅读能力核心就是“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整合、创新”。小阅读转型,由局部信息的比对转向考查分析概括。传记阅读要着重感受传主精神,如文言小问题和最后一道关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的语用题。写作能力核心是“思维”,想不出来就写不出来,主要是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高中作文首先训练思维,今年高考作文,就是要降低审题难度,加大思维空间,用思维来撬动写作。③过程考核关照教学。把高考题与平常教学联系起来,如古诗13题,平常上课老师就这样问,高考也这样问。现代文16、17、18,设问有阶梯,从段落到全文标题,由文本走向文本之外,跟我们平时教学流程一致。19题,就来自必修课访谈教学,教材讲访谈四步,确定话题、确定对象、访谈目的、访谈问题,高考考的第四步,拟写访谈问题,而且要步步深入。20题同样关照教学。人物传记,有的跑马观花,有的把它变成练习,有违教改初衷。从考题抽样看,学生写曹雪芹、贝多芬多,写大卫的少,写贝多芬也只知双耳失聪。可见传记教学不落实,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读书,读人物,读传主精神。作文“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这就是教室里的场景。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就有什么样的高考。④方法考查强调“学生”二字。强调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如果学生读的少,做的多,18题,作文很难做好。

(2)命题导向:用活课改精神、回归学科根本

1、命题思想:强化生命关怀、引领学生成长。

从高一开始就大量做题是不恰当的,现在的高中学生不是没题做,而是做的太多。本次高考试题一是关注学生为学,如3、19;二是关注学生为人,如文言小问题,诗歌;三是关注学生生命,如20、作文;四是直面现实人生,如《负重的河流》,20小题“苦难”,四川这几年苦难不断,值得关注;五是提升文化品格,特别强调“文化”一词,如11题儒士为人,断句题选《论语》,读经典,18题思考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品格。

2、命题思路:回归学科根本、引领教学改革

①回归读书,在阅读经典中培养语文素养。一定要少做题,多读书。一读教材(直接来自教材的材料本次考试占89分),字音、字形、词语全从教材中来文言实词、虚词都在教材中出现,19、20全来自教材或选修。②强化思考,在学会思考中丰厚语言内涵。

有口无心的读书不行,要思考内涵。局部深读能力要加强,如对比手法的妙处,学生思维走不深,作文破折号后面的内容需要深读。

③引导交流,在多元阅读中丰富内心。

3、考查重点:突显三大能力、引领高校选材

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答题情况:知识积累不够、缺乏底蕴

1、名句默写平均3.03分。基础知识夯的不够,是题做多了。

2、语文知识掌握不好。把对比和对偶混为一谈。

3、能力不足,尤其探究审美意识不够。

4、方法运用不当,尤其思维方法缺乏训练。阅读题不能在原文中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审题不当,平时教学重视作文审题,不重视其他题审题,如20题任选一人,结果三人都写。作文乱贴标签现象严重。

6、答题方法不当。学生喜欢用术语答题,但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不好。教学应该让术语有内容。实际上高考命题在有意回避术语。

7、生活体验不足,视野狭窄。

(4)教学建议:

1、研究试题背后的思想。

2、回归根本,①引导读书,用够、用好、用活教材,适度保持课外阅读,减少机械训练。

②引导思考,让学生去思考,包括文言教学。

③引导表达,充分让学生说出来。这里的表达应该是读书中的表达。学生有技巧无能力的问题比较严重。抽样:

一卷文科平均:16.01 理科平均:17.35二卷(未分文理)10(8分):平均3.411(5分):平均1.55 12(4分):平均3.04

13(8分):平均2.53 14(6分):平均3.0315、16(10分):平均5.14 17(6分):平均3.46

18(6分):平均3.24 19(4分):平均2.18

20(6分):平均4.07 21(60分):平均42.52

文科平均90.47 理科平均91.81

下载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手记(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位青年教师的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一位青年教师的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作为一线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亲自去现场感受一下高考阅卷氛围,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有不当之......

    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分析 一

    初语文作文阅卷分析一、 试题分析2014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为《——铭记在我心里》,属于半命题作文。此次命题难度适中,贴近时事热点,属于记叙类文题,给学生的空间很大,既考查了初......

    读书笔记一 稻草人手记

    读书笔记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今天第二遍翻开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我发现关于读书,我是在经过了那么多年之后才逐渐感受到它给我带来的乐趣。暗自庆幸,还不算晚。准确说来,......

    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阅卷手记(共5则)

    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阅卷手记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

    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

    2018年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阅卷报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

    四年级语文教学手记

    四年级语文教学手记 ——让学生爱上读书 一个语文教师只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读书,就可算个最好的语文......

    语文网上阅卷注意事项范文

    同学们: 我们山东省高考语文学科实行网上阅卷。这大大提高了阅卷老师的工作效率,也能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与公正,特别是语文作文评卷的两人均植评分更显公正,切实保障了更多学......

    语文期末阅卷总结

    语文期末阅卷第九题组总结 黄老师好:本次语文期末阅卷中我有幸担任了语文第九题组(第16-18题)的阅卷组长,除了参加阅卷之外,还从面上调阅、研究、思考了学生做这题组时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