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报告:开展游戏化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
结题报告:开展游戏化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把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教育从此纳入上海市基础教育中。现在幼儿都是独身子女,成人对其过多的保护,过多的对幼儿实行保护性措施,只教育幼儿不能动这动那,而忽视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宣传安全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近几年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坠落伤、烫伤、走失、逆水等事故占一定比例。又由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当今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表现为内容针对性的教育偏少,安全教育中往往对实践层面的操作不够重视,表现为说教较多,幼儿学习兴趣不高,活动中往往呈被动状态。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索如何选择适宜的安全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方法,采用恰当的策略,使幼儿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动。让幼儿园安全教育科学化,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关键词界定:游戏化安全教育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先出现的、也是最初级的思维叫直接动作思维,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游戏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所以,在实施安全教育中,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能让幼儿在自主观察、游戏探索中主动获得安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所谓游戏化安全教育就是把幼儿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掌握并能运用有关安全的知识和经验。它能使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开展活动的整个动态。
幼儿通过参与游戏,体验成功感,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通过活动幼儿不仅知道相关的安全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上也能运用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它的实质是指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自我保护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指让幼儿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一种能力。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让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整理总结大班幼儿游戏化安全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期望在游戏中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了解安全方法;培养幼安全实践操作能力 ;扩展安全知识等。
2、总结整理安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从各个方面入手,以各种游戏为途径和策略,在游戏中开展活动,提高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三、研究内容
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广阔,涉及面广,主题的确定、内容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内容选择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性的安全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安全活动亦是如此。我们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如大班选择这一方面的内容确立了《交通安全你我他》的主题。帮助幼儿懂得不乱穿马路、过马路应看交通信号灯等。从孩子身边出发选择,满足孩子安全需要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幼儿学会生存打好基础。
2、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的安全教育活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出,人有对安全的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安全需要入手,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和难易适宜性原则,确定内容。如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葵花籽旅行记》,让幼儿了解一些消化器官及人的消化过程。在目标制定上,对方法、技能的要求,以及情感的培养,及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运用上,也努力做到层层递进,互相联系,体现幼儿的可接受性。
3、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安全教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发出安全教育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兴趣,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衍生出相应的主题。如有一次小区门口发生了车祸,早上小朋友们议论纷纷,我们抓住这个契点生成了《交通安全你我他》的主题,我们选择了“学做小交警”、“马路上比赛”等内容。
对此,我们罗列了以下一些安全教育内容:
1、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 中,以防伤害。
2、教育幼儿不能拿玩具和同伴打闹,更不能抓、咬、打同伴。
3、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楼梯、玩门、从高处往下跳等危险的动作
4、到公共场所参加游览,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时,教育幼儿要远离变压器、建筑工地等危险的地方,听老师(或者大人)的话,不得随便离开集体,有事应告诉老师。
5、教育幼儿在运动或游戏时应听老师的安排,遵守纪律,有序活动,避免互相追打、乱跑碰撞。
6、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7、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
得如何报警。
8、下午放学后,教育幼儿要拉着大人走,不能自己到处跑,不能停留在幼儿园玩耍,以防意外。
9、教育幼儿知道自己的姓名、园名、家长姓名、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会表达清楚,紧急情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10、教育幼儿不随意轻信生人的话,未经允许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要让陌生人碰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只有家长、医生、护士才能触摸他(她)的身体,如果陌生人要这么做,一定要尽快逃开。
11、教育幼儿在家不自己动手反锁门,不玩煤气、炉火、火机、开水壶、饮水机、药品等危险物品。
12、教育幼儿没成人带领下不能自己过马路,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上街走路靠右边走。
13、教育孩子单独在家时,不随意开门,听到敲门声不要开门,可说:“我父母不在家,请你以后再来”,以防窃贼趁大人不在时闯入盗窃。
14、到野外旅行或散步时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应该放入口内,以防意外
四、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实施我们的活动,在一系列的幼儿园常规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掌握正确安全技能,扩展安全知识等。
1、在角色游戏中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教育,能让孩子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幼儿入园时,从不同的家庭来到了幼儿园,处在分离焦虑时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游戏是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克服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老师通过创设自由、宽松、舒适、安全的游戏环境,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进入“家”游戏。在教师的细心照顾下,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体验到家的温馨,感觉到家的安全。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妈妈总是叮嘱幼儿:“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不喝陌生人
给的饮料,回家时要等爸爸妈妈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这样的游戏让幼儿有了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2、在体育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
体育活动本身蕴藏着许多刺激,如冒险、克服困难等,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到快乐,体验成功,而且能让幼儿增强自信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有计划地创设一系列的体育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逃生和疏散训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班教师在安全疏散演练过程中对个别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姿势不正确的幼儿加强个别指导,并通过一系列体育游戏来帮助他们。在“我有办法”、“我真棒”的体育游戏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险情”,让幼儿自己想办法逃生。针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老师及时表扬并组织幼儿讨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方法加以推广,让这些幼儿更加自信,相信自己真棒,自己能行。而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幼儿,看到同伴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如何解决和保护自己,自己便会从中模仿,学习他们正确的姿势和安全逃生的办法,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幼儿们一方面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尝试着解决各种问题,并从中获得了力所能及的避害、逃生的方法和保护自己的经验。
3、在表演游戏中了解幼儿安全自护方法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包括故事剧、哑剧、木偶戏、故事表演、分角色阅读等活动。表演形象直观,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观看表演,犹如自己的亲历行为。表演的情节将直接指导幼儿的学习生活。根据表演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将安全教育知识贯穿在剧中。如针对大班幼儿社会交往中自护方面的《金鸡冠的公鸡》,及幼儿交通安全知识少方面的《马路上的比赛》,让幼儿根据情节进行大胆迁移,师幼积极进行互动,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激情。幼儿在观看表演中理解了故事的含义,懂得了自护、自救的方法。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幼儿可以学以致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结构游戏,设置一些交通安全情景,是幼儿获得直观的交通安全知识的最有效办法。如中班开展的结构游戏“红绿灯”、“开汽车”、“交通警察”等,幼儿
首先可以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标志。刚开始,幼儿的游戏是无规则意识的,汽车总撞到行人,汽车和汽车也总相撞。在游戏讲评时,老师可以和幼儿就“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展开激烈的争论,老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显然,幼儿可以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慢慢地认识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能怎样做。在懂得这些交通安全规则和常识以后,司机便自觉地在汽车道上开车,遇到行人和人行横道线慢行;行人也会看红绿灯标志。这说明,幼儿在游戏中亲身尝试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要比教师无数次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些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危险,知道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吸取了丰富的交通安全知识,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5、在区角游戏中扩展幼儿的安全自护知识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区角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所以我们在活动中也充分发挥了区角游戏的价值。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的“交通安全棋”,孩子们有空的时候就相约结对去游戏,在玩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在此过程中孩子能积极地去探索,以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使安全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在幼儿心中开花结果,根深蒂固。
6、在亲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互动能力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亲子游戏恰恰是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内成人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人能敏感的察觉到儿童对游戏方
式与体力反映,并采取适合儿童发展水平方式来调整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如《安全属于你我他》,既让幼儿感受与家人游玩的快乐,还会使幼儿懂得简单的安全知识。儿童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并获得合作的快乐体验、愉快情绪,更有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如用儿歌、绘画的方式向幼儿讲解和让幼儿表达安全自护的知识。比如儿歌:从幼儿入厕安全、吃饭安全等生活安全,到使用剪刀、尖利的物品学习安全,再到地震安全自救、火灾安全自救等。从多个方面向幼儿贯穿安全知识。
五、研究成果
通过2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取得了成效,对此作如下小结:
1、激发了幼儿对安全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参加安全活动的兴 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安全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安全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极大地激发幼儿对安全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在组织中班“红绿灯”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去郊游”为引出主题,通过让幼儿在模拟的游戏环境中亲身经历感受、处理事件。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安全技能。
2、提高了幼儿的自护、自救能力。
传统的安全教育停留在教师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幼儿失去了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幼儿更是无法掌握安全知识技能,往往是只会说,不会做,大大降低了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安全教育游戏化的实践,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这是有目共睹的。在两年的研究活动中,我园把锻炼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游戏活动,确实提高了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上下楼梯,孩子都已明确了注意点,“排排队,上楼梯,右边行走不着急。不乱跑来不乱闹,安全文明数第一。” 并能坚持自始
自终做到有次序的上下楼梯,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又如在一次“模拟火灾”的现场活动中,观察后发现幼儿都能冷静地运用所掌握的安全知识技能来保护自己。利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有秩序地快速逃离现场。我们发现幼儿已基本具备了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这比说教灌输式的传统安全教育要有效得多,是幼儿安全教育游戏化效果的显著体现。
3、提高幼儿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安全与不安全都在一念之间,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我们能为孩子考虑到的也仅仅只是我们能想到的那一部分,对于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能预料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去面对,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这才能最终让孩子安全。这就是我们本次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但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呆板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在这两年安全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的发现孩子掌握了不少处理身边的突发事件的技能。
4、促进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当活动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及竞争、合作意识。如大班有一位孩子,各方面能力较弱,在班级中许多孩子都看不起他,老师做了许多工作,收效甚微。开展活动后,这位孩子也参与其中,经过努力,也能取胜,笑容出现在这位孩子的脸上,每次活动时,他都信心十足,和同伴一起合作、竞争,争取成功。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教育中来。两年来,我们的孩子从不知道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到现在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碰;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到现在认识了许多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下可拨打的救援电话;从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
事情不能做,到现在懂得不跟陌生人走,外出要得到大人的同意,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六、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安全教育指导丛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2、《建立安全教育特色 发展幼儿品德素质》 李淑珍 《学前教育研究》1999.3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丁海东.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J].教育导刊,2007,(02).
第二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结题报告[最终版]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游戏的教育功能,从古到今,一直被教育学者所关注。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们天生学习的本能;杜威把游戏作为孩童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皮亚杰则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并为巩固新知识的三维结构提供有效的心理暗示。在信息化的时代,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理论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开发了应用在教学中的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那些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健康、安全的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竞技水平,促进智力开发。那么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教育和网络游戏的双方优点,走“教育游戏”之道势在必行。新课改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改革理念步步深入人心。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到“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小学的自然课程也演变成现在的科学课程。这样的一个嬗变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而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改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此特点恰恰和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游戏化,这才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
1.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对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较国内来说是相当早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侧重于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和教育价值研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整理,大致归纳如下:
(1)游戏化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公元前约427年—347年)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中”,认为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通过游戏过程了解他们的天性。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公元前约35—95年)强调游戏在放松脑子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智力,游戏中可以显现学生的道德品质。“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1782年—1852年)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游戏可以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充分肯定了游戏的重要性。而继福禄贝尔之后,对教学游戏理论有重大贡献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他为弱智儿童制作了一套教具,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他们达到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2)游戏化教学相关实践研究
意大利的R.M.Bottino等人进行了“利用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策略和推理能力”的研究,这些学者在每周的常规课堂中随意抽出一节课,然后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进行项目研究。他们不仅研究影响游戏的因素、游戏与儿童各项能力的关系,还对教学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加拿大的“用娱乐开启智慧”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游戏化教学软件,公司科技人员设计的许多教育游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最终,成熟的教学游戏设计满足了学校教育的需要,在加拿大各中小学的学生中应用广泛。
在法国,最受欢迎的两款教学游戏是“凡尔赛:宫廷疑云”和“埃及:法老王之墓”。
特别是埃及:法老王之墓,它能够让你充分领略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社会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方面的特点,还可以了解埃及的种种神话传说。2004年,美国兴起了“严肃游戏”,就是讲原本属于纯娱乐的计算机游戏应用到教育领域,要求仍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华盛顿的麦金利山技术高中尝试把游戏引入技术课并把游戏作为课堂的主要部分,经过努力和尝试,这所学校成了把游戏用于教育的改革典型。
2.国内相关研究
2003年1月,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举办,研讨会就游戏化学习的国外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几个国外教师用游戏指导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此外,还对游戏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做了比较,呼吁和鼓励一线教师通过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此项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联合组织,活动得到了原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先生的高度关注。由于国内学者对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对游戏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和领域也大不相同。
Education must be funny.(教育必须是有兴趣的)。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关键。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是: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好胜、好表现,因此,设计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游戏自然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定然事半功倍。另外,游戏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这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游戏
小学科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实验)形式融于教学之中的教学活动类型。游戏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控制运用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资料,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轻松愉快地达到预测的教学目标。
《辞海》对“游戏”的定义为:“文化娱乐的一种。有发展智力的游戏和发展体力的游戏两类。前者包括文字游戏、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习称‘智力游戏’;后者包括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等)和非竞赛性体育活动。”《教育大辞典》对“游戏”的定义为:“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把游戏定义为:“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可见“游戏”一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本研究的立意,本人认为,“游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游戏是游戏者自愿进行的活动,没有强制性;
(2)游戏是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3)虽然游戏是游戏者自愿的、自由的活动,但是它是有游戏规则的;
(4)游戏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游戏本身,它没有外在目的;
(5)游戏是对生活的模仿,过程中伴随着紧张和愉快。
2.游戏化教学
李定仁、郭道明、唐文中等人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以教学为目的,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游戏,并将它与教学过程整合,使学生在活泼愉快、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传统游戏化教学的延伸。”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牛玉霞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综上研究,我认为可以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游戏化教学,就是教师依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喜好心理,将游戏作为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沟通的手段,把互动元素引入沟通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教学内容传递的更为生动、顺畅的一种教学方式。
3.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实体)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性和游戏性的整合,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激发了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进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游戏的形式应合理、多样化、生动有趣。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教师要做到导语简洁生动,任务明确,规则简洁概括,易于记忆和遵守。比较复杂的游戏,教师要先示范。
(二)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世界辨析》中对不同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是一种使人
‘向善’的活动。”教育使儿童成为“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保护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但是,这一保护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逃学、厌学?“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形象何时才能够改变?学生们口中如“监狱”般的学校校园何时才能够变成学生乐学的“伊甸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于是,铺天盖地的实验和改革在全国蔓延开来。其中,打着“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童年”大旗的“愉快教育”模式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也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无疑又会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游戏”到底能不能成为教育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游戏和教育是什么关系呢?
1.游戏是一种教育活动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隐含了一种使人“向善”的价值取向。它适应并满足了游戏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引导儿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成长过渡。许多研究“游戏”的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自我表达和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米舍莱说:“游戏是儿童从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中获取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已„„实质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是通过游戏才掌握和吸收了教师给他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反射式的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且把知识融
合到他们的内心经验中去,这样游戏就和他们的思考和行动直接有关了。”
“瞧,有时候我也逗孩子们。一次给三年级上课,我在头发上、衣服上沾满苍耳和鬼针草走进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让他们摘下来认认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它们是怎么粘在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人都粘着种子离开实验室。后来在野外,更是粘的满头、满身都是。每年的养蚕、搜集岩石、矿物标本、金属标本等活动还会刮起全校性的风。”
上面这位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玩”中受到了教育,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的典型案例。所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2.教育是一种游戏活动
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并且它也没有固定的流程。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不确定的“场域”,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创生的、不确定的“场域”,学生的“游戏”、“玩笑”、“漫谈”才有可能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如果说按照荷兰学者胡伊青加“人是游戏者”的命题来思考,那么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便都是“游戏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是愉悦的,引导着学生“渐入佳境”,教育过程中的自由、紧张、轻松、冒险、和谐、冲突等情境则由教师和学生来共
同体验和享受,他们组成了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也组成了游戏共同体。所以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游戏活动。
因此,游戏与教育是彼此需要的,他们相得益彰。
(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 1975 年由 Csikszentmihalyi 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沉浸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游戏、舞蹈、健身、学习、手术操作和休闲过程中会全神贯注并且暂时忘记了自身存在,从而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欢快体验,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时间过的更快、活动效率更高。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可以在沉浸理论的指导下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巧妙的融入课堂,利用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1)教师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参与游戏的目的,知道通过游戏活动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成果;(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每一步行动的结果;(3)教师设计的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游戏的难度不应超越学生的“极限”,一定是学生能够操作的;(4)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行动,感觉到自己和游戏融为一体;(5)教师想方设法让游戏变的有趣,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感受不到外在的不愉快;(6)教师通过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能对后续游戏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欢快体验,并且从游戏中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忘我”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们提高了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的中心完全置于学生身上,积极彻底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这一思想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瞩目。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些许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愉快教育相一致,两者都强调人的价值,都关注学习者的精神层面需求。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并且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思想,给予了学生终极人文关怀。
3.概念转化理论
概念转化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出发点。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体会的总结,它与学生今后进入小学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这种概念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具有顽固性,不容易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转化。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以“前概念”为基础展开研究,并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提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学习氛围,目的是让学生们的“前概念”顺利过渡到科学概念。概念转化理论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小学科学中的游戏化教学同样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样是尊重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游戏化教学所选用和设计的游戏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快乐,并且将过去形成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四)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原则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遵循一般性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文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1.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探究欲,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育教学中,游戏的魅力无限”。教学过程中游戏的渗透能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兴趣,但是学生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
学生仅仅关注游戏的乐趣,忽视了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的效果丧失。这时候,游戏化教学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问题提了出来。因此,在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有效监控,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体性与有效监控的结合,一方面能够充分保证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感受乐趣的同时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课堂纪律,防止学生的“忘我”与“沉浸”,最终达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目的。
2.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心。兴趣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小学生最最需要的就是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如果在教学中使用的游戏趣味性差,学生只是出于随便的“打打闹闹”和“玩玩”,那么教学的效益和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游戏必须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有趣味性的游戏不一定具有教育性,有部分游戏只是为了单纯的让学生放松身心而设计的,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的交给学生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选用的游戏在保证趣味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教育性。
3.人本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本身是“育人”事业,其人本性的特点兼备文化和“人性”。所谓“人本性”,是指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人人都能学的课程,这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本性”。游戏化教学以充分释放学生们的天性为定位,它能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应该遵循人本性的原则。
如果说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更加注重教育结果的话,那么游戏化教学则颠覆了这一局面。游戏化教学更为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现实发展,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我们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教育情境,每位学生在这一具体教育情境中表现是不一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与科学的互动”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交替穿插,而由于“互动”的存在导致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科学教育过程中产生了“附加价值”。因此,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要保证游戏的人本性和游戏过程中的生成性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科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培养看、想、说、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白天与黑夜时,根据学生的假设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人一组的游戏:在操场上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扮演太阳的同学处于圆中心,扮演地球的同学与扮演太阳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围着他转动。扮演太阳的同学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以单眼(因视角的问题)观察扮演太阳的同学,开始时,见到的一面为东半球,见不到的面为西半球。旋转一周后,教师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能见到,始终只见到东半球,见不到西半球;最后教师要球扮演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着太阳转,同时也慢慢的自转(自转时要自西向东转,符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后再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现在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得见。这时教师再指挥学生互换角色,再进行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习惯,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比平时更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会互相合作。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的参与又要使游戏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用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
b、行动研究法 根据行动研究法的“问题——计划——行动——反思(问题)”的基本程序周而复始地对教学实践进行观测和改进。
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科学课堂的教学游戏,并且研究在课堂中该游戏的运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后进行反思、改进。
c、案例研究法 包括:学生案例,教学案例,游戏案例.课题研究方法。1.调查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需对各个年级的科学教学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包括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
2.试验法
把所形成的科学游戏教学法体系方案投入实践,进行试验,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3.经验法
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方法,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4.比较法
把五年级实验班级学生与对照班级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测量得出试验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对游戏型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如下效果: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信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去发现。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4.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科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语言交谈气氛,激发了说的动机、交流的欲望,学得轻松,用得自如,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5.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
6.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显著增强,教学教研相得益彰(1)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2)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后我们留下的思考与困惑:
通过这段时间的游戏教学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喜欢做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游戏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体会到: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能源。为此,我认为游戏作为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达到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设计游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2.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我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
3.适时适度
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上游戏娱乐课。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育理念、实际操作、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教师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
1.部分教师缺乏游戏化教学观念
在调查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频率时,有50.5%的小学生选择了教师“从来不用”游戏;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53.6%的小学生选择了老师“根本就不提倡运用游戏”,这部分老师认为游戏就是单纯的“玩”,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游戏与教育是对立存在的。“如果说游戏对教育有一点好的作用,那么也只能说游戏是学生学习疲劳后的‘提神剂’。游戏使学习疲劳的小学生精神焕发,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见,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教学,科学教学也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2.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理解有误。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不支持游戏化教学。他们大都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单纯的教书,单纯的育人。而且也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严肃起来,而不应该出现课堂秩序的“紊乱”和“嘻嘻哈哈”。另一方面,少数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游戏,实际操作困难,根本不可能实现。可见,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二)小学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1.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
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31.6%的小学生选择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单独分组游戏,并且老师本身不参与游戏”。其实,这是“为游戏而游戏”的典型案例。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一方面,部分教师表示:“在教育培训中听到过‘愉快教育’模式”、“公开课上部分老师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游戏”、“没有固定的应用模式做范例,不敢轻易尝试”、“不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游戏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另一方面,“没有相应培训”、“害怕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课堂秩序需要适时调控”„„可见大部分都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导致游戏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严重不足。
2.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在调查科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小学生的表现时,有13.2%的小学生(48人)对老师运用的游戏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而被迫参与游戏。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表示只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上运用游戏来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且基本都
是通过网络、教师参考书等渠道来选用别人已经开发成熟的游戏。当问到为何不自己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游戏时,大部分教师都表示难度太大,害怕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不感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直接借用别人开发成熟的游戏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备课时间。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1.小学科学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任教教师多为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科学课程多为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可见,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差,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差,专业发展速度慢。
2.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倦怠,安于现状
在教师访谈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示没有认真学习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问其原因时,多数教师表示学校没有要求学、懒得学、不学照样能教科学课„„可见,这些老师安于现状,自身倦怠。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使许多教师感觉平常学习的教育理论指导不了教学实践,从而逐渐对教育理论失去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职业倦怠心理也慢慢产生,而教师的安于现状导致了教师新教育理论更新的滞后。要知道,一名教师能不能实现从教育新手到专家型教师过渡,其最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是否拥有不懈的努力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有学者指出,狭隘、规范、重复的生活方式使教师成为外在制度和规范的仆从,在这种生存方式下的教师逐渐丧失了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而失去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尝试改变自身,这也加剧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差的现状。
七、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1.重新认识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理念兼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意识,而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意识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异于常人。优秀教师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譬如堪称“现代孔子”的魏书生老师、将“主题教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窦桂梅老师、坚持“情境教育”以至于“桃李满天下”的李吉林老师„„这些优秀教师都将及时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充分结合起来,是优秀教师中的典型代表。可如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表现出“行为滞后于理念”的现状,行为和理念严重脱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针对本文研究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观摩教育名师的公开课来重新认识游戏和教育的关系,了解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只有这样,对游戏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存在“偏见”的教师才会放下戒心,才会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观念与行动接轨
教师只是单纯的更新教育理念,而不落实于行动也是万万不行的。如今,游戏化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英语等课程领域“崭露头角”。因此,一线科学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小学科学和游戏化教学结合起来。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来教学,以此体验这一教学方式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刚开始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并不那么得心应手,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慢慢对其加以研究,最终肯定会让游戏更好的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
(二)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1.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现如今教师的教育培训情况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培训低效:比较专业的培训几乎没有,而每年的寒暑假培训基本是一种“应付”;培训的内容解决不了现实中突出的教学问题;培训目的不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而是为了教师评职称和晋升;培训的教育观念严重滞后等等。正因为相关理论和培训的匮乏,导致教师没有相关成系统的教学模 式来借鉴,很多教师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运用游戏化教学没有自信,不敢尝试。因此,必须提高相关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1)开展相关专题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中性专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使小学科学教师在短时期内较为快速的、准确的、及时的掌握游戏化教学的要领。小学科学的特殊性再加上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培训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对教师的专题培训。欲使教师游戏化教学的培训更成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选择专题上要与时俱进。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次的选题要跟进科学的发展,甚至培训要走在教材更新的前沿;第二,在培训方式上鼓励知行结合。每一专题都要有配套的实践操练,让教师在理论的视角下行动,在行动的促发下夯实理论;第三,实行培训后跟进调查和指导制度。这是提升小学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后续保障。
(2)建立相关专题网站
专题教育培训网站是培训部门或者单位对接受培训教师的一个远程指导平台,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具有低成本、见效快和便捷性的特点,的确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方便。但是大部分的这类培训网站的模式是:网站发布信息,教师接受信息,缺乏教师和发布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和其他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教师仅凭网站上的文本信息,难以理解发布者的意图,这种对话形式其实是一种发布者的独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网上培训途径。比如说教育博客,教师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在博客的留言板或者是文章评论栏里进行教学探讨,从而教学相长。
2.提高教师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充分发挥其自主权,准许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自主进行教学游戏的开发。其次,各学校一线教师要共同研发小学科
学游戏化教学模式,教师之间应该做到真诚的交流,给予客观、有价值的建议来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最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检验。学生的反馈、学生的评价对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来说是最为直观、最有效度的试金石。因此,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与需求。
(三)促进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之所以存在阻碍,主要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所造成的。游戏化教学教育理念的缺失,游戏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差,欠缺自主开发科学游戏的能力,这些都无疑是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的典型体现。因此,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成功推广和普及尤为重要。
1.师范类高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模式、大学教育学院“大理科”本科模式、大学理科院系科学教育本科模式和高等师范学校专科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①,譬如天津师范大学应时代潮流开设小学科学教育系,用以专门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科学专任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下设小学科学教育方向„„从数量来看,这些高校每年向各地输送的小学专任科学教师足矣,但是,其输送教师的质量如何?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其实,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缺陷。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势单力
薄”,自身师资水平差,并且不能充分利用其它学院的高质量师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师资质量差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培养科学教师的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和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譬如,师范类高校的小教专业存在重视语文和数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普遍现象,而对小学科学课程较为忽视。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相关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师范类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用以专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科学教师。尤其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是否开设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是否培养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育人才,教育部必须对这些涉及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学习型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习型教研组是学校为帮助和支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教研活动而创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习型教研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具备相同的教
育愿景,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最终能在交流中使不同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小学只针对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创建了学习型教研组,科学课程学习教研组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我国小学应该自觉创建小学科学学习型教研组,以便开展教学研究。
就本文研究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而言,学校的科学教研组完全可以以“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设计”为主题展开活动,以此来学习有创意、有智慧的教学设计,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三篇:小学体育游戏化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经验总结
我们体育科组在2011——2012第一学,确定了“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为研究目标,在这一学期的时间里,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大家团结合作,积极配合,争取把课题做得实实在在,透彻。下面请允许我就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教学研究课题一学期来所做的努力与研究作一个总结。
一、分析的问题
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体育兴趣不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体育课堂气氛不浓,学生的心理问题凸现,甚至出现怕上体育课的现象。
2、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教学,纠正学生上体育课的不良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康水平。
3、通过小学体育游戏化的课程教学研究,探讨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研究目的和目标
1、研究目的:在“体育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我校《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教学研究》的探讨,探究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教学,以激发和培养我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研究目标:探究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探究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方法;探究小学体育游戏的课程教学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变化;探究小学体育游戏化的课程教学应用。
3、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进行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实验的文献资料。
4、教学检验法:运用体育新课标理念进行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课程教学,检验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教学组织方法。
5、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教学检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6、分析比较法:对实验得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四、研究时间
2011年8月一2011年12月 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8月
(1)建立实验课题:《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教学研究》。
(2)搜集文献资料:查阅和记录有关实验的资料。
(3)设计实验方案:教学实验~教学应用.
(4)问卷调查:进行各种与实验有关的问卷调查(广泛听课、看课和综合课例的学习).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9月一2011年12月
(1)教学检验:检验小学体育游戏的运用体育课程教学,对照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教学的优劣情况。
(2)汇总数据:汇总数据
(3)阶段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实验进行总结。
总结整理阶段:2011年12月
.
(1)统计数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和论证。
(2)对比检查:对教学检验和汇总数据等进行对比和检查,反复对照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教学的各种情况。
(3)撰写实验报告:在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结、阶段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4)应用:通过对《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教学研究》的探讨,在我校进行深化研究和广泛应用,以检验小学体育游戏化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
预期成果
1、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进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3、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第四篇:幼儿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自我保护》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自我保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目标设置: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记录起来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统一的记录表降低难度,使孩子们的记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不会再盲目或者不知道从何记起。难点自然不难。
每组一份相同的记录表,把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用文字标明,并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图示标记,如硬壳护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画上乌龟壳,不仅形象
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这种表格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所以孩子会非常有兴趣。补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们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激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结合表格介绍)
当分组记录后,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介绍小组成果,这又是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延伸:
最后,把分组记录的结果统计到一张大的统计表上并且投放到主题墙上,鼓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不断积累,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人的自我保护上,这实际上也是把积累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运用于实际。
这也正是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第五篇: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使用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同时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新课程的启示。《幼儿园课程指导》指
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课程指导》的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静止不便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们不能拿着教材向孩子讲解海洋水族馆,尤其对我们农村的孩子,而放弃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着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把孩子从他感兴趣的世界里硬拉出来,是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动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积极对象。于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在我园启动了。
我们开展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是要改变现在正在试用的新教材的部分内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向远离农村的城市的孩子讲述野菜、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桑园鸡或者向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孩子讲述雄伟建筑、海洋水族馆,那就只能是指着教材的说教。在棉花雪白的九月,在稻谷丰收的十月、在野菜飘香的三月,在桑树碧绿的五月,我们的孩子不时被田野上传来的“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所吸引、在挖野菜采桑葚中所沉醉,孩子们追逐着收割机奔跑,扎稻草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对稻谷的生长成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并尝试着对此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是新埭的特产,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的付出,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于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成了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在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理念越来越明了了,教师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能结合季节和环境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新课程的理论真实地体现了出来。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幼儿园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教学发展到90年代的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该“跳出”幼儿教育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点来审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课程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是实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是在校园里发生的,是在研究和实验中发展的,也是在实验中得到论证和检验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题活动的选定和活动设计基本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从儿童发展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中提取的活动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但每一种课程总有它的局限性,在《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参考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本园及地方特点,选择了几个符合季节特点和地方文化的主题活动,建构园本课程活动内容,生成了《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野菜》、《桑园鸡》这四个主题在大班四个班进行实施。
通过主题活动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方案,并以此促进教师个性特长的再发展,再在将各个主题活动串联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整合。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效利用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各个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所提供的民间教玩具又成为区域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新埭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园本课程活动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运用乡土课程资源,为主题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
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信息、新成果等整合到
教学内容中去,新课改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发掘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
新埭属江南鱼米水乡,具有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资源。
1、采集和运用自然物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
将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野菜》这一主题,将教学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挖野菜、采摘野菜,制作野菜标本,制作野菜食品,如:做春卷、包饺子、荠菜嵌油豆腐、凉拌马兰头,进行野菜艺术创作——野菜粘贴画,还结合当地民间传统,晒野菜干。这些都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预设主题活动《清明节》中有一个活动《采艾青》与《野菜》主题吻合,艾青也是野菜,它是做青团的原材料,幼儿知道了野菜——艾青有这种妙用,从而激发了幼儿对野菜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这两个主题进行了融合。
在我们生成的四个主题中都用到了自然物资源,《杜布的经历》中,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棉花、棉籽投放到自然角中供幼儿观察;《无公害大米》中,幼儿带来稻谷做实验;《桑园鸡》中幼儿采来桑叶做游戏。这些自然物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富有生机。
在开展一系列以野菜、杜布、无公害大米、桑园鸡为教学材料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充分利用了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发现了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自然,体验发现的乐趣。该主题的形成充实了幼儿园新教材,是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良好素材。
2、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织布是乡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一村妇或镇上的店铺、厂家几次上门拍摄采棉、轧花、纺纱、织布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在影视真实的画面中感受棉布的由来,活动中,幼儿纷纷说:“这个我奶奶也会做的”“我家里也种了棉花”“我和妈妈一起采棉花了”……通过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在不断的操作演练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锻炼,对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多样化、创新化的尝试。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教师采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多样化探索做出了有意的提示。
3、有效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
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孩子的所思、所想,为了保证生成课程的质量,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孩子身上,倾听孩子的心声,揣摩孩子的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调整预设活动。比如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中,活动“棉布的由来”开展以后,幼儿对棉布的纺织加工有强烈的探究欲,我们就把棉花实物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尝试着将棉絮变成了纱,给纱染上各种颜色,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染色的工具。给白色的棉布印上好看的花纹,做成各式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放在“江南布衣”里买卖,一个个活动就这样连续着生成出来。
4、充分挖掘社区、家长资源。
园本课程的开发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和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生长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我们立足实际,利用家长资源,在棉花收获的季节,让种棉花的家庭的幼儿带棉花到幼儿园;让种竹子的家庭请家长准备竹制品放在班级的区角中,如编篱笆的“编帘器”就是幼儿爱玩的器具,绕沙的竹管,也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玩不厌的主题活动延伸材料;在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实施中,我们联系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带幼儿去参观玩耍;为了制作教材,联系村妇拍摄纺沙织布的录象,联系桑园鸡养殖厂摄制课件材料等。把农村可用的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了出来。
(二)、教师——园本主题活动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成功的课程改革一定要鼓舞教师参与,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改革,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在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改革的行动者,激起自下而上的改革,才能达到改革的理想。
1、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提高了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教师,就不可能实现课程的改革。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由课程变革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只要教师肯钻研肯动脑,新课程的改革才会顺利进行,在我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中,幼儿园放手让教师实践,教师用心参与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我们结合理论学习,开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思想之门,结合教师的能力特长,对生成主题活动进行有益的尝试,使教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从而成为革新的课程实践者。
2、展示教师主题活动实践研究中的个性才能。
我们从教师的个性才能出发,比如象金燕老师有语言方面的特长,就让她负责编写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方案,在《杜布的经历》和《桑园鸡》两个主题中,金燕老师自编语言故事“棉籽变变变”、“桑园鸡和大缸鸡”,并向大家展示了这两个精彩的语言教学活动。又比如象过小红老师有音乐艺术方面的特长,我们就让她侧重音乐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中,过小红引领幼儿模仿民间织布的样子进行音乐律动活动,运用的音乐是系列教材《织布》的律动音乐,这样将已有的教材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经过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实践和探索,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一个主题的初步设想到生成,形成较完整的活动材料,都要经过教师反复的商议、讨论、修改,然后使主题活动逐步趋于完善。在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商讨、悉心研究下,一个个主题活动就这样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有的活动设计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教师在不断的揣摩、思索中创新着自己的思维,寻找各自的教学特色,教师们的业务能力、教科研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各主题活动评价
1、主题活动之一:《杜布的经历》
我们将此主题安排在9月10月进行,这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农村的田间岸边到处都有一大片一大片雪白的棉花盛开,农民们采棉晒棉纺纱织布,摇起了摇花车,碰响了织布机。为了使幼儿深入地感受劳动人民的这一民族文化,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我们生成了这一主题活动。各班首先在自然角中投放了棉花生长变化的各过程材料,引发幼儿对探索棉布的由来的兴趣。让幼儿观察:①棉花籽②棉桃③棉絮④纺纱⑤染色⑥织布⑦成衣等各自然过程。
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讨生成《杜布的经历》这一主题活动的设计安排,大班每位教师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课题组活动,我们把每个活动的连贯性作了分析,然后大家分头准备。课题负责人四处采集素材,制成VCD作为教学材料。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把各个活动加以实施,并把每个活动用录象录下来,大家都对自己的活动精心地准备,认真地组织,具体活动为:范玲萍老师带幼儿半日活动去“采摘棉花”;李根珍老师组织科学活动“认识棉花”;金燕老师组织语言活动“棉籽变变变”,把棉花的整个生长过程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张勤华老师组织科学活动“棉布的由来”,重点让幼儿认识纺纱织布的科学原理,又在区域活动中加以巩固;第四个活动是有过小红老师设计的艺术活动“织布”,让幼儿真正尝试体验织布劳动;织成布以后再有何冬亚老师组织艺术活动“好玩的印染”,用各种蔬菜瓜果做为美工工具给布印上好看的花纹;最后有范建丽老师和陈宝珠老师设计艺术活动“棉布制品”、“棉布工艺制作”,布置成“江南布衣”进行买卖。
2、主题活动之二:《无公害大米》
教师从幼儿周围的实际事物出发,抓住稻谷成熟的有利时机,带幼儿去参观田野,感受收获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以此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生成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活动。
教师从绿色生态农业的科学角度出发,让孩子享受童年玩耍式劳动的快乐,和孩子一起扎稻草人为即将成熟的稻田驱赶鸟兽的侵害。在水稻收割的时候,通过录象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联系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组织幼儿一起感受手工收割和机械化收割的异同,在无意识中感知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付出这种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本主题我们形成了五个活动方案,这五个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广,大多偏于社会领域,教师设计的思路还是比较狭窄,虽然有的班级已经在区角中投放了一些关于无公害大米主题的操作材料,但如何让幼儿了解“无公害”的含义,这是大家思考的问题,在课题组活动时,大家又谈到这一主题和现有教材中“粮食”主题不能分离,于是把此主题安排在“粮食”主题之中,从中生成了几个结合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幼儿了解无公害大米是新埭的特产,新埭是无公害大米的出产地,从而引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粮食》与《无公害大米》融合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无公害大米也是粮食的一种,是本地特有的人们生活的主食料,与其他粮食如玉米等作比较,无公害大米具有突出的营养价值,经过活动,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丰富,对农业科技生产产生了兴趣,这就是教师设计该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3、主题活动之三:《野菜》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教师对新教材应该有选择地使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对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将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野菜》这一主题,将教学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挖野菜、采摘野菜,制作野菜标本,制作野菜食品,还结合当地民间传统,晒野菜干。我们的孩子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着,创造性地学习着,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
大2班范建丽老师设计执教的社会活动:“我多能干”(如图),从野菜的食用价值这一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讨论:什么地方吃到过野菜?野菜可以怎么吃?吃野菜有什么好处?然后分组让幼儿做野菜食品,如做春卷、包饺子、荠菜嵌油豆腐、凉拌马兰头等,中午到了,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劳动的快乐,此活动将幼儿的一日生活融入其中,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
在大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商讨、精心设计下,一个个鲜活的活动方案形成了,大家相互配合,协商合作,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开展了一系列以野菜为教学材料的主题活动,如:
大4班范玲萍老师开展的美术活动“野菜的秒用”,范老师通过自己反复的构思,发挥幼儿奇特的想象,利用马兰头、荠菜、艾青等叶边的美丽形状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有的幼儿用荠菜的叶子粘贴成太阳;有的粘贴成漂亮的孔雀;有的做成一幅春景图┄┄(如图)
4、主题活动之四:《桑园鸡》
刚开始接到《桑园鸡》这个主题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无从入手,觉得这样一个主题很难实施,经过课题组活动,大家共同商议、讨论,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桑园鸡》的9个活动方案形成了,并涉及了五大领域,比较突出的有金燕老师自编的语言故事“桑园鸡和大缸鸡”和李根珍老师的健康活动“爱运动的鸡宝宝”,健康活动在我们幼儿园是个弱点,李老师能够大胆地组织活动,将桑园鸡的科学生态环境通过健康活动的形式再现了出来,以桑园鸡“金鸡独立”的特点带领幼儿练习“单脚站立”的动作,又让幼儿扮演鸡宝宝跨过重重障碍物去帮桑树捉虫子,既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又培养了幼儿助人的情感。由于天气偏热,幼儿兴奋度过高,纪律方面有点乱,但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各个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主题活动将单个幼儿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考虑到让幼儿进行实地参观有些难度,就有专人去桑园鸡养殖现场拍摄录象,制成碟片供组织教学活动时用。如:
张勤华老师执教的社会活动:“鸡宝宝的快乐家园”就是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活动时采用分段欣赏,师幼谈话的方法,将桑园鸡的一些生活习性给了幼儿直观的观察,幼儿仿佛身临其境,活动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让幼儿分段观看录象片段,了解桑园鸡的生活环境以及农业生态养殖的科学知识,知道桑园鸡养殖是新埭的特色,通过游戏活动,一部分幼儿扮演桑树,一部分幼儿扮演鸡宝宝,再在扮桑树的幼儿身上贴一些虫子,由扮演鸡宝宝的幼儿来捉虫子,幼儿很感兴趣,从而巩固对桑园鸡知识的了解。最后的游戏活动,幼儿余兴未尽,使整个活动达到了高潮,并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之中。
我们大班组的每位教师从不同的领域设计教学活动,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实施,由园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参加听课活动,进行点评,又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各个活动再分析,教师对《桑园鸡》主题的实施设计分析透彻,各个执教老师对方案作修改并对自己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教师们体验到新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在于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发掘中。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问题讨论
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是促进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载体,虽然各个主题的形成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但它为教师研究新课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促使我们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由于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四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不能重复地加以实验,所以还不能通过实践充分地加以验证。新的学年我们将生成的园本主题与现有的建构式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于是如何融合便成了我园教师下一学年教学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