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题目:《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美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有关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日本也在他们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将 “自然”领域的内容扩展为“环境”,01年9月中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国工作在幼教前线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价值趋向,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也越发的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毋庸置疑,教师的有效指导,对科学教育核心价值深化到幼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以此为重点,从“指导策略”入手,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探索互动式探究环境和活动,使之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
关键词:趣味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问题的提出:
1、社会日渐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中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社会的支持也让我看到此领域的前景,同时,由于相对其他领域比较起来可能发展较晚,因此,也给我更大的空间,可以去开
2、本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具体策略不详
正如之上所说,科学领域的愈加受重视致使学术界也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此类的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愈来愈多,因此,也让我在查找资料中有了一定的积累,站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之上去研究,能让我减少一些无谓的时间浪费,能更多的去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前景,因此,更加适宜我的比较初期的研究活动。
3、青年教师发展需求及园本资源利用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师队伍年轻化也日趋严重。年轻老师的愈来愈多,在对于80末甚至90初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上,相应的策略研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确实是一种十分必要且宝贵的经验,能够更好的帮助其梳理与掌握,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活动指导水平。
我园一直注重科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在十一五期间,以《幼儿的趣味科技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课题,注重趣味科技活动的开展,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因此,在此领域,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园内资源的丰富,对我开展课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综合以上观点,我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利用观察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和归纳出适合大班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适宜使用的指导策略。从而提高教师在此领域中的组织能力,创设幼儿趣味科学活动适宜环境,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活动。
研究方法: 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对象:大班幼儿
研究时段:2010、10——2011、6.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
课题的开展
结合研究课题《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设定研究计划,并不断寻找探究重点,从“指导策略”一词入手,研究其广义概念,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以及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使之真正为教育目
标服务,使幼儿与产生相互影响、有效互动。
我们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第二阶段:
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
第三阶段:
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
第四阶段:
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下面,我就这四个阶段重点阐述并举例说明:
(一)、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1、环境是幼儿重要的老师,创设良好的,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是我园一直以来以科学主题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各年龄班互动环境创设的原则。使环境创设的目的性、连续性、系统性突出。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有制作环境的意识,但是教师之前创设环境中教师容易出现的这样几个误区:
A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环境
B环境创设目的性不强
C环境创设忽视环境的产生方式和创设后的动态互动性。
结合以上问题,通过反复研究,将环境进行拍照和跟踪记录,教师间相互提问、相互研讨。例如小班结合“五官宝宝”这一科学活动中,在环境中一部分贴上了各种五官的照片,另一部分贴上了幼儿在运用五官宝宝进行各项活动的照片,通过幼儿看照片再现活动中的过程。这种贴照片的形势更加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他们还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些“闻味看表情”等活动。活动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认知。
我们认识到,孩子易被有趣的、好玩的现象所吸引,从而能够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意识。
(二)、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
在操作材料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和主要研究重点,进行材料的研讨和挖掘,我们时常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班的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制作什么样的材料是富有操作性的?什么样的材料孩子是感兴趣的?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吸引孩子的目光和注意力?让其乐于参与、想操作?„„面对着一个一个的问题,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在材料的投放中,针对于教育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投放、活动区材料投放等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找问题,找疑惑,然后研讨,继续学习。
比如,教师在引导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中,进行了“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首先老师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老师们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在边学边玩、边发现问题边玩、边做边玩,边思考边玩的过程当中,了解了有趣的科学现象,认识到好玩的科学游戏,长此以往,孩子在这样有趣的活动设计中,用孩子的发现来引出活动重点,再也不是老师牵着孩子鼻子走,而是中进行思考
(三)、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
为了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感知和学习,我园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教育观念,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如何定位好教师的身份,将活动的主体还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安排。
在进行大班科学探究观摩活动《小小灭火器》中,主要目标是幼儿通过探索和实验,发现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反应会产生泡沫,形成简易的灭火器。在这一活动中,因为要用到火,会使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之前,当发现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孩子就替代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这样虽然降低了危险性,但是,同时,也会让一些有能力达到的幼儿失去了一次尝试和挑战的机会。因此,在各方面研究之后,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在能够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尝试自己动手的机会,于是,在本次活动中,就有了孩子自己动手点燃蜡烛的兴奋表情。针对点燃火柴这一环节,我们也充分利用了看课老师的资源,因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之前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准备,能够正确掌握点燃火柴的方法,但是,因为牵扯用火,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也邀请其他教师协助,关注幼儿。但同时,也提出,给与孩子实验的机会,教师的关注不等于干涉或者替代。也不要使幼儿产生依赖成人的想法,因此,这一过程都是默默进行的。即,教师有此意识,但不直接干预幼儿行动,只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法。例:看课的老师以准备材料的身份关注幼儿的行动,孩子专心致志的在进行独立的实验。使教师的介入不会成为一种不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干扰。
(四)、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在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少不了的就是教师的评价。有些年轻的老师一开始总是认为评价没有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个对比,就是同一教育活动,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中一个教师小结中总结并提升幼儿经验,另一个不进行而自然结束。结果,同样年龄班的幼儿对此活动的目标理解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意识到评价提升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再次研讨,如何更有价值的评价,从而提升幼儿能力水平?什么时候适宜进行评价?谁来评价?怎样评价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以及跟踪式听课等多种方法。发现真
正有价值的评价应该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评价,适时适度的评价,将有利于幼儿的能力发展。
阶段性成绩:
(一)教育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在这种反馈、调整中,提高相关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及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教师的观念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环境创设的主体有了新的认识。避免了包庇代替,适宜的师生互动中,需要特别强调三点,即关注、参与、和情感的支持。这三方面是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取得良好互动效果的重要保证。将“伙伴关系”“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身份在实践当中有了很明确认识,认识并不等于能够做到,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够找准位置。
(二)课题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幼儿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研究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需要,使幼儿得到了恰当、充分的引导与教育。在丰富的游戏、教育互动环境中,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活动前的参与、活动中的互动、活动后的目标渗透都体现了环境在活动中、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孩子们学会了有计划、有主见,提高了自我服务的意识,萌发孩子乐于探索、愿意参与、敢于表达、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和意识。
(三)课题研究成果得到肯定。
1、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撰写的文献综述及结题报告在区骨干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和肯定。且,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承担我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观摩指导活动,进行此课题的经验交流和活动展示,获得指导教师的肯定和指导。
结合课题的开展撰写的多篇科学论文获得市区级肯定。
2、资料整理册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积累,形成一部分资料整理集。对课题的研究及经验积累有较大作用。收集成册的内容有:
1)音像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留存的有价值的专家指导意见、教育观摩活动、教育研讨活动的视频、音频资料、2)文献综述
3)照片故事集
4)观察记录集
5)教育活动检查记录分析
6)科学活动环境布置图册
当然,研究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更大发挥优势,深入探索,继续把研究深入开展,从而,使我园在这支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教科研能力,使我园年轻教师的教育技能日臻成熟,培养更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最大程度的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力求课题的开展有更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3.徐莉.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探索及其反思.幼儿教育.2000年11月
•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出版 地:北京 同心出版社,2006
• 6.《幼儿园工作规程》
• 7.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编《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烘烘老师
• 9.《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 10.《探究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王霄霄2007• 11.《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总结》。
第二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题目:《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美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有关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日本也在他们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将 “自然”领域的内容扩展为“环境”,01年9月中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国工作在幼教前线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价值趋向,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也越发的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毋庸置疑,教师的有效指导,对科学教育核心价值深化到幼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以此为重点,从“指导策略”入手,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探索互动式探究环境和活动,使之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
关键词:趣味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问题的提出:
?
1、社会日渐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中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社会的支持也让我看到此领域的前景,同时,由于相对其他领域比较起来可能发展较晚,因此,也给我更大的空间,可以去开 ?
2、本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具体策略不详
正如之上所说,科学领域的愈加受重视致使学术界也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此类的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愈来愈多,因此,也让我在查找资料中有了一定的积累,站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之上去研究,能让我减少一些无谓的时间浪费,能更多的去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前景,因此,更加适宜我的比较初期的研究活动。?
3、青年教师发展需求及园本资源利用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师队伍年轻化也日趋严重。年轻老师的愈来愈多,在对于80末甚至90初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上,相应的策略研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确实是一种十分必要且宝贵的经验,能够更好的帮助其梳理与掌握,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活动指导水平。
我园一直注重科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在十一五期间,以《幼儿的趣味科技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课题,注重趣味科技活动的开展,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因此,在此领域,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园内资源的丰富,对我开展课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综合以上观点,我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利用观察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和归纳出适合大班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适宜使用的指导策略。从而提高教师在此领域中的组织能力,创设幼儿趣味科学活动适宜环境,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活动。研究方法: 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对象:大班幼儿
研究时段:2010、10——2011、6.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课题的开展
结合研究课题《5—6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设定研究计划,并不断寻找探究重点,从“指导策略”一词入手,研究其广义概念,重点结合幼儿素质教育及纲要精神科学探索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探索能力的影响;教师如何适宜的投放材料;教师何时介入,何种身份介入;以及如何利用评价提升幼儿能力,使之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使幼儿与产生相互影响、有效互动。我们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第二阶段:
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第三阶段:
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第四阶段:
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下面,我就这四个阶段重点阐述并举例说明:
(一)、创设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
1、环境是幼儿重要的老师,创设良好的,幼儿乐于参与创设的互动式环境是我园一直以来以科学主题活动为切入点探索各年龄班互动环境创设的原则。使环境创设的目的性、连续性、系统性突出。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有制作环境的意识,但是教师之前创设环境中教师容易出现的这样几个误区: a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环境 b环境创设目的性不强
c环境创设忽视环境的产生方式和创设后的动态互动性。
结合以上问题,通过反复研究,将环境进行拍照和跟踪记录,教师间相互提问、相互研讨。例如小班结合“五官宝宝”这一科学活动中,在环境中一部分贴上了各种五官的照片,另一部分贴上了幼儿在运用五官宝宝进行各项活动的照片,通过幼儿看照片再现活动中的过程。这种贴照片的形势更加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他们还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些“闻味看表情”等活动。活动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认知。
我们认识到,孩子易被有趣的、好玩的现象所吸引,从而能够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意识。
(二)、提供有层次有目标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做中学”活动。
在操作材料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和主要研究重点,进行材料的研讨和挖掘,我们时常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班的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制作什么样的材料是富有操作性的?什么样的材料孩子是感兴趣的?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吸引孩子的目光和注意力?让其乐于参与、想操作???面对着一个一个的问题,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在材料的投放中,针对于教育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投放、活动区材料投放等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找问题,找疑惑,然后研讨,继续学习。比如,教师在引导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中,进行了“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首先老师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老师们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在边学边玩、边发现问题边玩、边做边玩,边思考边玩的过程当中,了解了有趣的科学现象,认识到好玩的科学游戏,长此以往,孩子在这样有趣的活动设计中,用孩子的发现来引出活动重点,再也不是老师牵着孩子鼻子走,而是中进行思考
(三)、教师定位好身份,介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科学的欲望。为了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感知和学习,我园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教育观念,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如何定位好教师的身份,将活动的主体还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安排。
在进行大班科学探究观摩活动《小小灭火器》中,主要目标是幼儿通过探索和实验,发现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反应会产生泡沫,形成简易的灭火器。在这一活动中,因为要用到火,会使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之前,当发现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孩子就替代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这样虽然降低了危险性,但是,同时,也会让一些有能力达到的幼儿失去了一次尝试和挑战的机会。因此,在各方面研究之后,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在能够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尝试自己动手的机会,于是,在本次活动中,就有了孩子自己动手点燃蜡烛的兴奋表情。针对点燃火柴这一环节,我们也充分利用了看课老师的资源,因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之前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准备,能够正确掌握点燃火柴的方法,但是,因为牵扯用火,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也邀请其他教师协助,关注幼儿。但同时,也提出,给与孩子实验的机会,教师的关注不等于干涉或者替代。也不要使幼儿产生依赖成人的想法,因此,这一过程都是默默进行的。即,教师有此意识,但不直接干预幼儿行动,只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法。例:看课的老师以准备材料的身份关注幼儿的行动,孩子专心致志的在进行独立的实验。使教师的介入不会成为一种不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干扰。
(四)、教师有价值评价促幼儿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分析提炼以及再认识能力。
在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少不了的就是教师的评价。有些年轻的老师一开始总是认为评价没有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个对比,就是同一教育活动,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中一个教师小结中总结并提升幼儿经验,另一个不进行而自然结束。结果,同样年龄班的幼儿对此活动的目标理解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意识到评价提升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再次研讨,如何更有价值的评价,从而提升幼儿能力水平?什么时候适宜进行评价?谁来评价?怎样评价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以及跟踪式听课等多种方法。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评价应该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评价,适时适度的评价,将有利于幼儿的能力发展。阶段性成绩:
(一)教育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在这种反馈、调整中,提高相关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及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教师的观念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环境创设的主体有了新的认识。避免了包庇代替,适宜的师生互动中,需要特别强调三点,即关注、参与、和情感的支持。这三方面是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取得良好互动效果的重要保证。将“伙伴关系”“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身份在实践当中有了很明确认识,认识并不等于能够做到,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够找准位置。
(二)课题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幼儿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研究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需要,使幼儿得到了恰当、充分的引导与教育。在丰富的游戏、教育互动环境中,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活动前的参与、活动中的互动、活动后的目标渗透都体现了环境在活动中、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孩子们学会了有计划、有主见,提高了自我服务的意识,萌发孩子乐于探索、愿意参与、敢于表达、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和意识。
(三)课题研究成果得到肯定。
1、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撰写的文献综述及结题报告在区骨干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和肯定。且,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承担我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观摩指导活动,进行此课题的经验交流和活动展示,获得指导教师的肯定和指导。
结合课题的开展撰写的多篇科学论文获得市区级肯定。
2、资料整理册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积累,形成一部分资料整理集。对课题的研究及经验积累有较大作用。收集成册的内容有: 1)音像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留存的有价值的专家指导意见、教育观摩活动、教育研讨活动的 视频、音频资料、2)文献综述 3)照片故事集 4)观察记录集
5)教育活动检查记录分析
6)科学活动环境布置图册篇二: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长春市文化系统幼儿园 徐冬妮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一,教学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狭隘课程观的影响,致使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有些教师看见孩子在活动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去说明,把教学活动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讲的道具。这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有效的指导,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下面我就此谈些做法和体会。1幼儿亲历探究,激发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然而,幼儿的科学的探究活动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适时和实效的引导,把握幼儿探究的方向,使幼儿有所收获。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多动眼看一看,多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
建立在幼儿兴趣点与关注点上的引导,才能将科学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幼儿问:“为什么凋谢的花瓣是枯的?”那么我们应立刻引导幼儿观察盛开的花朵,并用榨汁机现场操作,让幼儿发现鲜花含有水分,凋谢的花水分没了,所以是枯的。慢慢的,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好奇心强了,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敢于动手,想不敢想的问题,不断进行操作,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兴趣。2制定合理的探究内容与方式
没有探究内容就谈不上探究,探究内容太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各方面都较弱,一次活动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探究清楚。教师在设定探究内容时要切合实际,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容易探究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发现和学习。
如今,很多教师已较清楚的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具体运用时生硬机械,主要表现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表面现象,忽视深入探究;重视演练,忽视幼儿演练中的疑惑。因此,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幼儿获得的只是教师刻意传授的结论。事实上,教师未必要把每次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完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可以是完成全过程,也可以是完成一个环节。教师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探究,一味地让幼儿提出问题,当幼儿不能提出问题,启而不发,或者幼儿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是,就埋怨幼儿不配合。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提供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先要精心钻研,根据探究的难度和深度,预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如有关沉浮的探索活动,第一次探究时可以提供大小、颜色、不同性质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其目标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第二次探究可以提供组合的材料,如把鸡蛋放在小床上是它浮起来,也可以提供可匹配的材料,如提供水、盐、糖使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还可以提供可变化的材料,如把橡皮泥做成碗状,使它浮起来等等,其目标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组织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材料、应准备哪些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材料等。这样做既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时精力、时间有限的问题,又有助于幼儿设计出独特的观察、实验、制作的方法。4把握好介入的时机
1)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导
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问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那么,何时介入最合适呢?我们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自己悟出的东西总比别人“倾注式”告诉的记得清、记得牢。2)注重学习后的交流
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结合图画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发现?有时幼儿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时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5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幼儿的探究活动是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而且失败的几率比科学家大得多。所以,教师不要怕幼儿出现错误,不要怕幼儿走弯路,不能因为幼儿暂时没有成功,而直接告诉结果或立刻示范给幼儿看。而应该引导幼儿思考,鼓励他们寻找原因,分析问题,促使他们从失败中总结,从成功中体验快乐,幼儿才会不断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时间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验,有时间沉思,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随着对创造教育的深入研究,让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发现,创新能力是幼儿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需要我们去挖掘,作为教师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双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篇三: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第三篇: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模版)
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科学教育既包括自然与人类世界的知识,又包括发现该知识的技巧,还是包括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任务
(一)释放儿童内在的探究力量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其首要目标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带领幼儿认识小动物,并不只是让幼儿记住动物的外型特征、习性等客观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与喂养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世界生物相伴声相伴的关系,树立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的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科学教育要体现趣味性、启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儿一些浅显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
(三)培养幼儿的完美人格
科学教育强调对幼儿完美人格的培养,在活动中形成幼儿实事求是、尊重他人、关注周围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科学教育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不破坏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美好向往。
科学教育强调儿童是生活的主人,参与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划与操作实施。某幼儿园改造户外场地铺设石头俑路,把铺设石头路面的任务交给中班小朋友。于是,小朋友们精心挑选石头,设计花纹,每天派出一个小组小心地排序摆放,大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认真与专注。经过几天(每天40分钟)的努力,路面终于铺好了了,成功的喜悦包围了每一个人,在蛹路尽头,小朋友摆上了“中二班”三个大字,说等自己当了爸爸妈妈后要带自己的孩子来看自己铺的路。整个活动培养了幼儿关注环境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设计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幼儿自信与集体观念,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对幼儿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科学教育教什么?科学教育的主题从哪里来,目标如何制定,内容又该如何选择?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科学教育对象——科学教育主题如何确定
1.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是主题确定的前提条件。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遇物而思,遇思而诲,在选择科学活动的主题时,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
2.选择常见的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经验。
幼儿的兴趣爱好更是多种多样,因而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其主题必须是最基本的,有多种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怎样让物体转起来”,“生活中的工具”,“阳光下的影子”等。
3.选择适宜幼儿群体探究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我们要选择适合教师组织开展,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共同探索的,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不适宜集体探究的,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进行。如:幼儿喜欢每天晚上观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儿园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让这名幼儿将他画的“春、夏、秋、冬”星空的变化贴在班里,和大家分享。
(二)明确科学教育实质——科学教育目标怎样定
活动目标是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学前教育大纲要对幼儿发展的总要求,又要兼顾幼儿的兴趣爱好;既要考虑幼儿相关经验的调动,又要能够发展幼儿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升幼儿的能力;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技能发展,又要兼顾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索欲望、科学操作能力为出发点。
1.具体明确,能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
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如:认识沙漠动物的主题,浅层目标是“认识常见沙漠动物的明显外型特征”;中层目标是“认识了解沙漠动物的外型特征与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沙漠动物的兴趣”,而深层目标则“培养幼儿对其它沙漠动物的探究兴趣,认识沙漠动物的特有特点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根据的教育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学教育目标要结合具体内容而有不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如:“常青树与落叶树的不同”侧重点在于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而“辨别生熟鸡蛋”的则在于操作探索的培养,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体现科学教育的长远性。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幼儿的科学潜能,使幼儿能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每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既要有的认知操作技能的目标,又要体现科学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长远价值。
4.目标要根据活动过程需要体现灵活性。
科学教育目标是为幼儿科学活动过程服务的,因此科学活动要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灵活调整,以适应幼儿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有时是局部调整,有时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标,重新设立新目标。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不同环节的指导重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的活动。既要强调幼儿的主题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那么,在科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有什么变化呢?
1.初始阶段:提出挑战任务,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
明确提出任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幼儿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如:“我们前些天制作了风车,那么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动风车又能使风车转起来呢?” 游戏操作活动中引出任务。可以让幼儿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在操作过程中引出任务。如:先让幼儿玩各种电动玩具,但电动玩具中不装电池,从而引出怎样使电动玩具动起来,电池的作用的主题。
在已有发现中提出新任务。对于个别幼儿的新发现,教师可以向全班幼儿介绍他们的发现并提出新的任务。
2.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
科学素养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总结交流经验。
帮助幼儿提出假设;活动的任务确定以后,教师应带领幼儿设想自己的假设,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计划,通过别人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3.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总结经验。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语言描述法:集体或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过程演示法:幼儿演示说明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经验。
作品展示法:幼儿可以随时展示自己在幼儿园、家中的实验结果记录,绘画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栏中,也可以装订成册和大家分享。
经验提升法:教师根据幼儿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儿的认识,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究。
科学活动计划没有统一的模式,计划的指定是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幼儿园在改革初期,总在是先写计划还是后写计划;祥写还是略写;是写计划还是写反思;是提前备一周的还是一天压着一天写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计划是为实践服务的,预成计划的优劣关键要看计划能不能指导实践。反思调整计划的能力应引起重视,它是伴随教育过程始终的隐性教育能力,存在与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点的观察、把握中;对幼儿讨论与争辩的引导中;……这种隐性教育能力在活动前无法准确预料,但却是教师高水平教育能力的体现,且在促进幼儿的发展方面具有价值。
(二)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经验——引发探索兴趣。
幼儿天生好奇,爱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直接经验,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
随机性活动:直接观察平台上的出气孔;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立交桥是怎样长长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生成性活动:尽量在现象发生的现场进行。如:某幼儿园的幼儿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光环,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光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教师手表的反光,从而引出一个系列活动“光与影儿”。
预成性活动: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刻意计划的活动。如: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等。
2.善用随机经验——形成探索助力。
科学是幼儿每日经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容易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如: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飞着许多柳絮,于是教师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过后引导幼儿思考:柳絮从那里来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那些好处?有什么不好?怎样避免让它破坏环境,你能给政府出个主意吗?
3.制作游戏玩具——满足探索需要。
物质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
学前儿童学科学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进行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还是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无论是科学探索和发现活动,还是科技制作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儿童科学经验的获得,有赖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儿童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仅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儿童对操作物质材料的兴趣,若引导得当,就能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儿童不仅满足了动手的欲望,还能够有所发现,或者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这些更强化了他们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成为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动力。
4.强化程序能力——培养学习方法。
培养幼儿的程序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观察、推理、预测、实验、沟通五方面。
观察是用感官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学程序能力,观察的过程可能会涉及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等问题。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运用这些能力,鼓励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对目前现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预想未来的状态,根据观察的现象试着提出合理的解释,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整合起来,帮助幼儿超越从“发生了什么事”到“这是怎么来的”这一思维进展过程。
在幼儿探索过程中的沟通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能力,科学家就是用口头、书面、肢体、文字、图表、公式来沟通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沟通。
5.适当提出挑战——激发探索动机。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间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并重。
发散性问题。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引出不同答案,而这些答案又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教师准备一堆锁与钥匙,随着幼儿的探索进程提出不同的问题:
启发发现与探索:锁和钥匙共有多少?有什么特征?促进推理与思考:怎样快速配对打开?引发预测:按大小分开怎么样?重新唤起兴趣:这里还有一些钥匙也能开这些锁怎样快速配对?鼓励创造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锁和钥匙会怎样?你能发明什么样的锁?引导幼儿抒发感想,体验探索的快乐:今天的实验你开心吗?为什么?
聚合性问题。即只能向一个方向思考,它与开放性问题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还以上一例为例。
引起注意力:锁一样大吗?钥匙呢?
帮助幼儿条理:你先做了什么?结果呢?又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改变做法?
帮幼儿理解事物全貌:你与别人的方法一样吗?可以有几种方法?
6.设计统合活动——拓展探索深度。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设计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类科学游戏活动。
以科学为中心的主题活动,渗透各领域教育目标。如:各种各样的弹性、有趣的磁铁、滑轮的作用等。
设计以其它领域为中心的活动,渗透科学教育内容。如:昆虫王国、不同国家的人、房屋的装修等。
这些活动既有集体的,也有适合个人探究与小组探究的,还要有幼儿和家长共同探究的。
第四篇: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裘村镇中心幼儿园
韩飞珍
幼儿园科学教育,担任着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所以在幼儿园加强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应首先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遵循浅、少、趣的原则;在内容选择上应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培养观察力,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活动过程的组织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注重随机教育;还应加强实践,不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不能仅停留于“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而应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从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而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改革、探索科学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可靠保证。
一、改变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教育观直接作用于活动。旧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束缚太大,重视教师在活动中为主体的位置,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体现在科学活动中,强行使幼儿感受一些已有的科学现象,获得知识,形成一种观念。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采用实验、观察、游戏等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但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所教的知识呢?我在教材里选择了“这是谁的蛋”这一内容,目的是认识并区分何种各样的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请出了各种动物妈妈,让幼儿给动物妈妈找宝宝,并手拉手,当时幼儿们都一一分清了,但事隔两天,再让孩子们给蛋宝宝找找妈妈时,他们便犹豫不决不能分辨,可见概念性的知识并未被幼儿所理解。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大多仅仅停留在记忆的重述阶段,体验老师传授的经验。幼儿的观察方法是按老师所提示的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并没有自觉地、大胆地去探索新事物。
二、科学教育要遵循浅、少、趣的原则科学是严谨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幼儿的孩子,很难在课堂上对孩子讲清科学原理,所以,幼儿的科学教育应遵循浅、少、趣的原则:浅,是指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超越幼儿的认识水平,如果超越幼儿的认识水平,强求幼儿记忆科学概念,那么幼儿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糊涂观念,甚至出现违反科学的错误概念。少,是指幼儿科学教育不应以大量的知识充斥幼儿的大脑,要减少知识的难度,即减少知识的量及内容要求的深度,可增加智力难度,即适当增加教育过程中智力活动的密度和水平。趣,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尽可能地去接触周围世界,将他们天生的好动、好奇的本能引导到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上来。
三、要使科学教育生活化科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将幼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将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尝试把生活融入科学教育,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在科学领域中进行迁移、升华。
种种现状,让我们感到教育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地走下讲台,到孩子们“后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教师要当好引路人。不要只关心孩子学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不要忙于带幼儿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要引导幼儿大胆地参与、大胆地学习、大胆地思考,引导他们的科学品质均衡发展。
2013年12月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个特征,它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更是活动过程的分享者。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包容,还学会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概念的界定
教师指导策略——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及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 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
1、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调查。
2、反思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分析其原因。
3、寻求教师指导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此种方法,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2、调查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将综合实践教师在分组、分工合作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2009.7——2009.9)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收集资料,完成课题方案设计
2、实施阶段(2009.9——2010.9)
实施方案计划、积累相关材料、形成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等。
3、总结阶段(2010.10——2010.12)A、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 B、进一步收集各种材料 C、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验收 D、撰写研究成果 E、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体验为课程的基本方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在课题开展的前期,设计了一份查问卷,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目前接受调查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研究能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都比较感兴趣。但在活动中,通过调查问卷中的第三和第五道题明显看出,有73%和56%的活动是完全由教师来分配的,教师还并没有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教师安排整个活动。同时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做哪方面重点的指导。通过调查问卷明显反映出学生对于分组、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整理资料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23%、27%、31%。作为综合实践的指导教师,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指导就成为此研究课题的重点内容。针对调查的结果,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即每次活动前的“引导”,主题活动中的“疏导”和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此成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指导策略。
1、引导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社会实践等都需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耐心引导、精心引导。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选择课题,而教师的引导就在于如何将这些线索呈现给学生,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主题,教师就要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新的活动任务。
2、疏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性,因此每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后,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我采取如下方法,疏导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1)小组组成的疏导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也就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愿意和谁一组就和谁一组,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一个组可能有十几个人,或组内人数太少,组内可能只有二三个人,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平时下课和谁一起玩,就和谁一组,没有达到组内的优势互补。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方式是以“招聘会”的形式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首先面向全班公开招聘小组的组长,也就是“董事长”,符合条件者均可参加竞聘演讲,再从中选出6-8名作为小组的组长。再由组长面向其它同学招聘不同“职务”的同学成立小组。应聘的同学要带着自己制作的个人简介“找工作”。这样的活动方式,学生特别乐于参与,既规定了小组的人数,又使每一个小组能力均衡、优势互补,为后面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2)分工合作的疏导 综合实践活动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活动的实施中,小组的分工合作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很多学生认为的合作就是成立了小组,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合作。一旦在一起的小组成员也常常就你做得多,他做的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产生分歧,结果导致合作很难进行下去。
于是我设计让学生数通过路口的车辆的数辆,使学生明白因为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多,一个人又要数又要记是无法数清时,让学生明白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活动中我设计学生三次数车辆,通过第一次学生无法独立数清车辆,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需要与他人合作。我设计学生第二次数车辆的目的在于,学生合作数,使学生意识到分工在小组的重要性。学生重新分工,第三次再数车辆,使学生意识到合理的分工是成功合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分工合作中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指导理念。同时,我的这一个活动设计方案也在全国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3)小组凝聚力的疏导
学生在综合实践小组活动中,总会因为组内承担的任务不同或在组内总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而产生分歧,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荣辱感不强,团结、合作意识差。
为了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我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一:增加小组归属感
为了明确活动任务,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了自己小组的“工作证”,上面写着姓名、职务、背面还有须知等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归属感。
方法二:增加组内的交流合作
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便于组内交流合作。方法三:明确评价标准
组内制定活动制度,对于每位同学在组内的表现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3、辅导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对面对各种困难,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地辅导,活动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采取如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1)掌握特点,提高兴趣。
有效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克服畏难情绪,切实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
(2)模拟调查、采访。
外出采访前,进行逼真的模拟调查,模拟采访等。(3)资料整理,自我归纳。
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以资料卡的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然而在课题不断深入研究中,学生在活动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又调整了指导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争着抢着当组长,但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想当组长的学生就少了很多。课下我也询问这些学生不想当组长的理由,很多学生热情高,但活动中遇到问题就缺少管理经验,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在了解了组长们的心声后,我设计制定 “小组长培训会”。在会上向各位组长介绍管理经验,并请组长汇报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其它的组长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他是整个小组活动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2)创造交流空间
在小组活动中,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而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面对新的问题喜欢沉思冥想。教师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以致出现学生个体低效参与状况。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设计的方案是:为小组创造交流空间,通过组内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评价
活动的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我设计用每个环节的小结与每次活动的总结及阶段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有所提高。
同时,在每一个活动主题的最后,我设计了“颁奖典礼”环节,让小组表现最优秀的做为颁奖嘉宾,为获奖的小组颁发证书。这不仅可以提高每个小组的凝聚力,更是对优秀小组的肯定和鼓励。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1、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的合作更有效了。
在活动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与、无效参与的活动状态变成了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活动状态,小组的合作不再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
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调查采访的基本步骤,对于采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学会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不再畏惧与陌生人交流,面对采访中的拒绝,学生也能总结失败教训调整心态,重新采访。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都有了明显了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
我设计的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是综合实践教师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1)活动前的“引导”
学生通过教师细心、精心的引导,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引发学生新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活动主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主题活动中的“疏导”
通过教师在不同阶段对活动的疏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以及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分享合作的快乐。
(3)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消除了学生在活动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面对采访被拒绝的尴尬等等。
2、活动反思
在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我针对综合实践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撰写了多篇活动反思。通过反思,也不断发现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3、案例及论文
我设计的《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一课的案例,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的设计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我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获国家一等优秀论文,还被编写到陈树杰教授《综合实践研究》一书中。
五、问题与讨论
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深度体验:教师在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让活动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往往忽视了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活动后的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