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开展情况的查与思考
司法行政调研论文
基层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开展情况的查与思考
人民调解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按照全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村为主”工作专题调研领导小组的安排,我局于2011年8月31日至9月9日深入到大麻、田心、总市、紫良和太平圩乡等五个乡镇办事处及桐木林、下岐、太平、小泉等行政村,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1、领导普遍高度重视,广大人民调解员认真敬业。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位,领导有力,普遍纳入了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了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太平圩乡将村内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紫良乡对人民调解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考核,严格限定各村矛盾纠纷向上提交数,每年上交乡里的矛盾纠纷大村不得超过三件、小村不得超过两件。田心办事处对综治政法工作的经费实行实报实销,予以充分保障;大麻办事处为政法组专门单独安排了5万元经费,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 1
有力的物质保障。
2、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全县共有县、乡调委会25个,村级调委会358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人民调解网络在全县已全部形成。乡镇、社区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各乡镇紧扣工作实际,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人民调解工作生机勃勃,活力日增。比如:紫良、大桥、荆竹三个乡相毗邻的竹林、源兴、友爱、十里四个村共同组成了“三乡四村联防队”,互相交流,治安联防,共同维护了交界相邻地区的稳定。太平圩乡下岐村在村内设立了高音喇叭,平常召集村干部开会、村民议事、宣传政策等,喇叭一响,功效明显。总市办事处界头村建立了老年协会、村民代表共同议事理事制度,并为推举出来的村民代表专门颁发了印了其相片的村民代表证,还建立了村组干部节庆期间交通轮流值班制度;大坪村位更好的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了村干部分片交叉包岗制度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臵、物业管理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
4、调解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维护社会稳定成效显著。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和谐调处矛盾纠纷,重视百姓的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积极探索试行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的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此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00余件,调解1839起,成功调解1802件,成功率达98%以上,防止民转刑案件100余起,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人民调解“村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思想认识有误区。人民调解工作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深刻,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乡镇、村组对人民调解的认识和理解大都停留在人民调解“乡为主”上,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观念、思路还不清晰,国家和上级党委、政府还没有出台规范性文件,没有制订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
2、不稳定因素增多。调研发现,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不断增多,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引发导致不稳定。比如大麻联云电站、太平洞头村与大洞石磳村土地遗留问题等。二是林改导致的山林权属纠纷急剧增加。最典型的是紫良竹林村与荆竹林场的山林权属纠纷,导致该村两个组的林权证至今尚未发放,村民反应很强烈。三是信访异化对稳定的冲击越来越大。一些长期闹访、缠访、无理上访的现象得不到有效打击,耗费了县、3
乡、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理上访甚至成了要挟、讹诈当地政府的手段。四是资源开采引发的矛盾冲突。比如荆竹林场的因采砂损坏村道、太平圩乡太平村与蒋平安老板的合同履行、田心办事处五都、牛形、大塘矿区采矿引发的水源、路损、越界等问题。五是其他社会管理矛盾纠纷。包括因宗族势力、村霸地痞、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森林防火、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及邻里口角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3、配套保障尚滞后。一是经费投入匮乏。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要顺利推进,最关键的是经费的投入。但目前的情况是,县财政尚无稳定的人民调解“村为主”经费投入渠道,乡镇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对人民调解“村为主”的投入显然力不从心,村组一级有集体资金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调研的5个乡镇办事处62个行政村中,有集体资金的仅两三个而已。二是机构人员欠缺。乡镇司法员队伍严重不足,村级组织均无专职的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均由村组干部兼任。三是宣传培训滞后。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同步,不少村民甚至村干部法制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乡镇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很欠缺,有的乡镇换届选举后还没有举办过一次村组干部培训会,有的乡镇一年下来仅一次或基本未培训村组干部,村干部要求学习培训的愿望很热切。
4、协同联动欠完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作,主要以村为主,更离不开全社会、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但目前在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中,这种 4
协调配合机制还远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一是上下联动不畅。由于一些部门的履职不力、互相推诿或者上下衔接不顺畅,导致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化解或出现反复。比如大麻军屯村的沙场乱采滥挖破坏村道一事,群众意见很大,数次到国土、矿整等部门反映,要么无人牵头制止,要么姗姗来迟,要么治标不治本出现反复反弹。二是区域协调乏力。有些村组矛盾纠纷不仅限于村内,而是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矛盾。比如紫良板塘、竹林、良村、桐村与国家森林公园的山林权属纠纷、太平洞头与大洞石磳的土地纠纷、坪源村与宁远关于三分石的争议、田心毛江村与临武的山林争议等。这些跨区域的矛盾长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引发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三、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深入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领导,完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管理机制。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县委、县政府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指导、日常工作和督查考核。
2、综合治理,营造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良好环境。一要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要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为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轻装上阵、顺利推进创造条件。针对当前涉及山林权属的矛盾纠纷多的现状,建议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充实山林权属矛盾纠纷调解办公室的力量,集中调处林权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分级处理机制,防止将所有矛盾纠纷和责任都搪塞到乡镇和 5
村。加大跨区域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力度,为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积极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整合优势资源,积极配合全县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开展,确保“三调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3、强化保障,夯实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坚实基础。一要加强宣传培训。要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各种政策法规,加强村民的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村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村级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二要加大投入。县财政要建立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村一级的经费投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司法所力量,力争每个乡镇办事处配备一名司法员和一名综治专干。健全村级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4、严格考核,确保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强化责任。建立整套的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机制,县、乡、村层层签订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责任状,将工作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人,确保工作任务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评估考核到人,形成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督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评估会,认真总 6
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过问,随时掌握工作动态,亲自督查督办,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将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内容,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督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实施情况,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强化考核奖惩。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的落实,对人民调解“村为主”工作实施评估奖惩制度,每个季度考核兑现一次,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兑现奖励,对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甚至诫勉谈话和责任追究。
蓝山县司法局 罗绪宏 刘勇
2011年9月
第二篇:关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近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路南区司法局基层科
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预防、化解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年多来, 路南区司法局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经常性和重点、敏感时期的民间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95件,调处成功293件,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起,无一起因调处不及时、方法不正确而引发“自杀、凶杀、重伤害、群体性械斗和上访事件”,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诚信平安路南的创建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一、夯实基础,落实责任,加强规范化建设。
组织建设是基础。我局始终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规范化建设作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做到“五抓”。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了民调组织。目前,我区7个乡(街)、92个村(社区)共建立调解委员会99个,有调解干部431人,楼院调解信息员、十户调解员5126名,在全区形成了区、乡(街)、村(社区)、组四级排调网络,形成了 1 一个上下联动、职能明确、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二是抓民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素质。结合农村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基层人民调解干部队伍人员新、业务生疏的实际情况,举办了为期两天的400余名调解干部参加的培训班。重点学习了人民调解的基本知识,调解常见、多发性或疑难民间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及公证的部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三是抓责任落实,与各乡街司法所签订了《人民调解责任状》,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由区局对其进行目标管理,以保障各项民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四是抓典型,全力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我局明确工作重点,抓好典型,确定福乐园社区和女织寨司法所及乡属两个村为重点,规范了标识、协议的制作以及档案的管理,确保“三位一体”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五是抓司法所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市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为司法所配备了警用摩托车7辆,电脑2台,保证了基本的工作需要。目前,各乡(街)司法所已基本配全电脑、电话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特别是女织寨司法所搬进新居,办公用房达到了150平米以上,并重新更换了电脑、警车,达到了一级所的标准。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制度建设是保障。我局在继续坚持矛盾纠纷登记、移办、督办、回访、预防激化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又健全完善了 2 以下制度:一是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四级民调信息网络优势,设立专职联络员,注意发现带有民转刑、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等易激化事件苗头的矛盾纠纷,迅速上报,做到了及时反馈,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及时调解。二是实行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三”结合制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于四月份分别到人民纪念碑广场、福乐园社区对人民调解工作及常用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另外,我们还注重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对排查出来且难以调处的疑难复合型纠纷,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引入诉讼程序,防止矛盾激化。如女织寨乡新艾庄部分村民因土地承包问题于晚上12点欲进京上访,女织寨乡法律服务所及时提出法律意见,最终将纠纷引入诉讼途径解决。三是健全调度分析制度。在每次大的排调活动中,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度会,集中分析,统一安排,制定调处方案,保证了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四是强化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工作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和各社区(村)分头培训的方式,确定时间、确定内容对全区广大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以增强广大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三、深入排查、及时化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年多的排调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开展区、乡(街)、村 3(社区)三级联手创“四无”活动,要求基层司法所组织各村(社区)调解委员会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四定”方式排查纠纷。结合“两会”、“两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敏感时期,共组织了七次全区范围的大规模拉网式民间矛盾纠纷排查治理活动。排查活动中,各级民调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健全、熟悉民情的优势,突出排查重点,加大了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切实做到了:纠纷分析细致,逐户、逐人、逐事地进行拉网式排查;纠纷统计准确,做到件件有登记,件件有人调,件件有结果,件件有档案;调处化解及时,对各类纠纷苗头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权,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街),疑难纠纷不出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广场街道调委会迅速制止卫国楼社区境内一网吧因乱接暖气,擅自暂停附近居民的家庭供暖事件,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女织寨乡调委会及时调处因兴建燕南公墓停车场,需占用老谢庄村三户村民部分土地,遭到两户村民拒绝事件,保证了燕南公墓停车场建设的顺利进行,确实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在人民调解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看到,4 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调解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我们在近两年下大力度抓了调解庭的规范化建设,将纠纷引入调解庭解决,但有些调解员在调处过程中,存在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的制作上不够规范的现象。存在不入庭、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轻文书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根本就没有询问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口说无凭,难以作为时效中断的依据。存在一次性调解成功率不高,反悔多,上法庭多的现象。
(二)调解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家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对依法调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区的调解人员虽然在近几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但法律专业人员缺乏,有的调解员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当前政策知之甚少;有的平时不学法,法律知识贫乏;有的调解纠纷还是沿用老套路、老方法,不能做到依法调解,以理服人,调解成效不明显。
(三)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到位。大多数村(社区)调解人员的报酬得不到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实际,我认为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主要表现在“健全五个机制”: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推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是成功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建立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可能由民事小纠纷转化成刑事恶性案件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或苗头,党政主要领导要靠前工作、亲自调处、亲自督办、亲自疏导化解。要舍得花费精力想平安,要舍得组织人力保平安,真正落实“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二)继续健全规范化建设机制。一是抓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建设工作。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两级人民调解庭的建设,要在完善街道人民调解庭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村(社区)人民调解庭。二是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纠纷入庭率,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三是依法调解,规范使用制式调解协议书。对社区(村)调委会主任进行制作制式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受理、登记、调解、回访等工作制度,保证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三)健全制度运作机制。一要坚持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要每半月召开一次分析例会,听取本辖区前半月的纠纷 6 调处情况报告;排查近期各辖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研究重大复杂疑难纠纷或跨村(社区)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和防激化措施;交流纠纷调处工作经验,安排下一步纠纷调处工作。二要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村(社区)调委会对当地发生的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要深入进行排查,及时调解,并定时上报。乡(街道)调委会对本辖区发生的纠纷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进行汇总分类: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报告;对依法属于某个部门调处的,移送某个部门并配合调处。三要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切实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四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基层司法所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对排摸的、信息员上报的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矛盾,要以预警信息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以便把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
(四)健全后勤保障机制。一要抓好培训指导,提高队伍业务水平。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复杂化、易激化、群体化和对抗性强的特点,调解难度不断增大,要加强对现有调解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各类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的法律水平和文化程度,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二要 抓好经费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人、财、物”等方面实际困难,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津贴、奖励经费及学习宣传资料专项经费,努力解决人民调解物质保障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及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理解、关心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创新调解效力提供保障。
(五)健全法制教育机制。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结合普法宣传,深入开展“法律进千家、矛盾化基层”活动,把群众的普法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使大家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三篇: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基础工作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共有 828 个,其中村、居、社区基层民调组织775 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9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44个。近三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每年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都在4000起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增的趋势,矛盾纠纷调处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化解周期延长,民调工作量剧增。尽管我县矛盾纠纷现状严峻,但司法所各年调处率仍保持100%,调处成功率均在97%以上。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县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层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村居“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少数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2、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调解组织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3、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区司法局、街道对村(居)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村居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街道部分人民调解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全街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4、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民调工作发挥民调作用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我国是一个重感情、更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中国文化崇尚和解,倡导“和为贵”,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基础。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做好民调工作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大领域内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家庭、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安定,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平等主体的地位,发挥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功能,创造更为和谐的气氛,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维护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中成本低、示范性强、社会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做好民调工作作为稳定一方,发展一方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2、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更多的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街、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三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四是要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3、拓展调解功能,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一是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都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尤其要把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处影响地方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坏赔偿、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荒山开发、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继续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防范”,坚持不定期进村、入户、到人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及时掌握各种矛盾苗头,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那里需要调解,人民调解员就出现在哪里。三是要科学分析当前民间纠纷的发展规律,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使人民调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坚持在调解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四是要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把调解工作作为争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活动中,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和争创指标;在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把家庭成员团结与否、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标准。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洽,必将进一步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维护稳定、增进团结的自觉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法律素养,营造爱民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4、完善激励措施,增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后劲。一是要切实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非常辛苦,面广、量大、线长,磨破嘴,跑断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稳定的基石。所以,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巨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给人民调解员以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体现出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司法调解中,要树立纠纷无小事意识,小隐患不能酿成大纠纷;要全面提高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系统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避免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为保一方平安尽职尽责。
5、强化工作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乡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四篇:"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XX市“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一、XX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
(一)“村为主”建设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农民负担由重变轻,农村村组干部由多变少,村组干
部待遇由低变稳,村级组织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加强,“村为主”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呈星火燎原之势。到目前止,共有620个村、54个居委会(其中城区居委会28个,乡镇居委会26个),除去城区28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居委会外,乡镇646个村(居委会)中,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为主”程度较高的村17个,占总村数2.64;集体收入情况较好、能为群众办些实事、能够运行“村为主”的村109个,占总数的16.87;收支大体平衡、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村为主”运转不畅的村340个,占总数的52.63;村级集体收入不高、难以开展“村为主”的村180个,占总数的27.86。总观我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尚处于自发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发性。从我市发动“村为主”的领导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我市大多数“村为主”运行模式,不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而是从基层自发产生的,是农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仅仅扮演着“三要干部”(要钱、要人、要物)的急先锋,与村民距离越拉越远,村干部难当、干部没人想当的思想曾一度在广大农村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负担不断减轻,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村级以“村为主”治理村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一些乡镇因势利导对村级实行“村为主”管理,如导子乡2002年就探索“村为主”管理模式,2003年正式启动,2004年“村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可以说,“村为主”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弱化的大反思、大纠正。
非典型性。从实行“村为主”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我市“村为主”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即“村为主”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几个有硬性指标的主要工作上,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达到85以上,税费上缴工作“村为主”达到70以上,而发展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则明显滞后,公益事业实行“村为主”的还不到15,发展村级经济实行“村为主”的不足30,甚至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开展公益事业,没有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在引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平衡性。从“村为主”建设发展布局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村为主”建设发展情况与乡镇富裕程度、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离城区远近、交通便利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离城区较近、交通较为方便、集镇较为发达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好些,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集镇相对落后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差些。比较富裕的乡镇,特别是产煤强镇,“村为主”发展相对较好。贫困乡镇“村为主”发展困难较多,难度很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相对较好。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较差些。
(二)“村为主”管理后的新变化
尽管我市“村为主”运行模式是自发的,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村为主”运行后的成效十分明显,变化相当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变“要你当”为“我要当”。推行“村为主”管理以前,因干部待遇难以保障,普遍存在不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干部的上任往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即使上任了,多数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安心,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不辞而别,到外地务工经商,进了村级班子能够留下来的,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素质不高的,农村中有本事、有能力的年轻人,特别是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等各类优秀分子难以吸引到村干部工作岗位上来。试行“村为主”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提高了,不少人原来不愿当村干部,现在是争着当村干部,乡镇也因势利导,对村级干部进行了精简优化,一些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也被吸引到村干部中来。如南阳镇实行“村为主”前,30个村共有干部196个,实行“村为主”后,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定职定编,小的村为3人,中村一般为4—5人,最大的村也不过7人,通过精简,全镇现有村干部116个,精简村干部80个,同时,该镇的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所占村干部比例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9。
变“被动抓”为“主动抓”。过去,村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工作被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根本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村干部成了“维持会长”。实行“村
第五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司法所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镇人大、镇政协的监督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创建平安撮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在创新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但一些本来可以通过内部解决的矛盾纠纷,当事人动不动就报公安处理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一来,一是很容易使矛盾激化升级,使矛盾双方仇怨更深;二是增加治安行政调解和法院诉讼的压力。为此,我们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在全镇启动了“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村(社区)及辖区座落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0个,并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及名册、台帐。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统一制作标牌和印章;建立健全了学习例会、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报告、纠纷调解督办、跟踪回访、人民调解组织岗位责任和考评制度、优秀人民调解员考评办法等各项制度。
三是加强人民调解业务规范化建设。建立了矛盾纠纷登记簿,并按照司法部关于人民调解文书的格式要求,统一印制下发了 “人民调解档案卷宗”。注重加强业务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人民调解业务规范化建设。
四是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举办了一期基层人
民调解业务培训班,除授课外还推介外地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举办调解业务培训班,使一大批调解人员学到了人民调解工作原则、纪律、程序、经验和方法。
五是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作用,积极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方面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摸底工作。坚持每两个月一排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将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实施积极及时的调处工作。坚持一般矛盾不上交,重大纠纷边上报、边调处的原则,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本级,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且调解成功率均在98%以上。
(二)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机制。
为了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我们与镇法院密切配合,制定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联动制度》,明确了司法所、法院在诉前调解联动机制中的职责分工,并探索形成镇法院与司法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各自受理民事案件和民间纠纷的情况,把握纠纷发展变化规律,共同加强人民调解和诉前调解工作。
(三)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机制。
为实现行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我们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调解室。这使得法人与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重大疑难纠纷都得到了及时化解,缓解了法院民事诉讼和治安调解的压力,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以上是我镇司法调解情况,不当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