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建之花结硕果
党建之花结硕果
冀屯镇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万亩耕地,85平方公里,44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33个、镇直机关党支部8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3个。全镇党员1265名,农村党员1007名。连续六年荣获新乡市“五好” 党委。
近年来,冀屯镇党委以党建统领工作全局,保持创先争优态势,以奋进全省百强乡镇前10强为目标,努力让生活在冀屯的所有人更有优越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努力创建新乡市“农村三化试验区”,树立“逢旗必夺、逢冠必争”的工作理念,叫响“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的口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工作路子,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围绕冀屯做强做大,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打铁先得自身硬”。工作中,每个班子成员都结合工作实际,拉高标尺,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树立党委这面旗帜。一是抓好党委成员经常性学习,内强素质。坚持每周五学习日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确保学习效果。聘请党校教授、讲师上党课、讲理论;邀请大专院校的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同时要求班子成员自己当老师,讲自己所学,谈自己所得。多种形式的学习,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人人都成了政策通、技术通,开展农村工作得心应手,切实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能力。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群策群力。坚持每周一召开党委扩大会,对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党委提议、工作和“党员家庭”挂牌活动。全镇分为8个指导组,按照先评党员、村干部,后评支部的顺序,对照评议标准,对44个党支部、1265名党员进行评议,43个党支部达到一类支部。结合评议结果,对全乡918户党员家庭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三是严把入口,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面推行发展党员推荐制、预审制、票决制和公示制,并以发展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为重点,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近三年来共发展党员104名,为全镇党员队伍充实了新鲜血液。四是加强阵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累计投资350万元,对33个村室全部进行改建和修缮。目前,全镇示范村16个,标准村10个,合格村7个,基本实现了阵地高标准、制度规范化、活动经常化。五是抓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全面完善加强大学生村干部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了“三比两争”活动,协调信用社加大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创业典型5个。
以保持先进性为重点,精心打造一支善创业、带民富的干部队伍。一是党员队伍。调整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建立了“支部+协会+农户”的致富链,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立在致富项目上,培育出王纪锋等一大批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典型。全镇共建立“支部+协会+农户”产业链12个,264名无职党员认领了工作岗位,组织“双强”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带对子132对,共筹集项目资金12余万元,在“双强”党员、干部的帮带下,有108户贫困群众新上了致富项目。二是机关干部队伍。建立机关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季度实绩讲评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激发了机关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村干部队伍。落实党支部书记“一定三
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会学习制度》、《党委会民主生活会制度》及村级16项党建工作制度等,从而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机制。制定年度党建工作目标及今后五年的长远规划,针对各村存在的问题,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要求,逐村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目标,并与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书。四是建立村级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党务、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多项农村管理制度,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纪检小组、理财小组等组织,落实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支部的各项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五是建立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建立党建工作台帐,由专人负责,各支部平时工作记入工作台帐,中心工作则在结束后抽调相关人员打分排队,每半年根据平时考核结果,进行一次综合排队,分为四个类别,与干部工资直接挂钩。六是建立党内激励关爱帮扶制度。出台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实施意见》,在70岁以上老党员过生日时,送上一束鲜花,献上一盒蛋糕。七一前夕,对全镇70岁以上老党员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三、围绕各项中心工作,推动冀屯精神文明建设
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实施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坚持开展党建主题年活动。坚持每年一个党建主题年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党员树立公仆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开展“两项活动”。在镇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创业承诺”活动。要求每个村、每个单位班子集体和成员理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并将工作思路向党员、代表、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监督,自我加压;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十不让承诺”活
栏800余头,阳光奶牛小区成为伊利集团奶源供应基地,基本实现菌、肉、蛋、奶的均衡发展。
以煤田工业项目快速推进为标志,工业跨越工程效果明显。投资17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河南煤化工集团赵固煤田一矿,基本形成了煤田循环经济聚集区。投资6500万的1.2亿块煤矸石砖厂完成注册登记,投资30亿的煤矸石电厂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投资1亿元的广东东莞厚德纺织公司,项目选址已经确定。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也在不断加快,标志着冀屯由农业大镇跨入工业强镇。
以冀祥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为标志,新农村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冀祥新区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住宅楼508套,道路7.6万平方,年内要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住宅楼804套15万平方。力争把冀祥新区打造成为辉县市的副中心城市,力争使冀祥新区建设成为成为上八里景区、宝泉景区、云台山景区集住、购、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次接待基地;全镇道路累计完成投资5980余万元,硬化镇村道路191公里,形成了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15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全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投资700万元完成了16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使群众吃上了放心水;投资300万元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0万元建成了3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建立了“助学、扶贫”两个基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形成。
第二篇:科技之花结硕果----农科所先进事迹
科技之花结硕果
走进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扑面而来的现代农业气息令人耳目一新。设施大棚规范整齐,猪舍鸡舍精致整洁,精养鱼塘排列有序,特色蔬菜郁郁葱葱,花卉苗木争奇斗艳,植物快繁中心与组培室交互作用,配置合理的禾丰食用菌研发中心,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科所种子农药经营服务中心、相继建设起来的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脱毒高淀粉山芋种植基地,黑莓种植基地„„短短几年时间,舒城农科所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一个频临倒闭的县级农业科研单位起死回生,发展壮大,并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上世纪末,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给基层农科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县级农科所处于“上无政策、下无资源”的困境,作为农村科技龙头的作用日渐衰落,有的连自身生存也难以维持。由于城镇规划需要县农科所试验示范地被无偿征用,农科所应有职能丧失殆尽,根本无力顾及农业科研和示范,对此,所领导着急上火,科技人员困惑迷茫,同时也在苦苦地思索着、寻找着出路,通过多方考察取经,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在统一全所上下思想的基础上,他们最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决定采取租赁土地的形式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OOO年十一月,经过反复摸底筛选和实地考察,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县城南郊双丰村的一片低洼土地,开始了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创业之路。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之初,面临着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诸多难题,在所长汪德尚的带领下,全体职工积极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巨大的合力化作了发展的动力。他们上下一心,知难而进,用智慧和汗水破解着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了争取政策支持,他们踏破了有关部门的门槛,再小的项目也不放弃;为了借力发展,他们主动与县内外涉农企业联系,以真诚合作求得双赢;为了节省几笔开支,干部职工一起劳作,再苦再累也不埋怨;为了学习新技术,他们一次次到科研院校登门求教,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了致富农民,他们不计报酬开展免费培训,把科技星火洒向千家万户;为了开拓市场,他们从摆摊设点搞销售开始,一步步把生态品牌打向了大中城市。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硕果,目前一个集种植、养殖及农科教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初具规模,正日益显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科技兴农
农科所示范园创立之初,通过请进来(设立六安市农作物科技专家大院),派出去(到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开拓创新,在所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一支团结、拼搏、务实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力量不断加强,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农科所通过不断的引进、试验、示范,逐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通过现场观摩会、接受来电来函咨询、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发放实用技术资料等不同形式,使广大农民看有样板、学有技术、做有模式,以科技为依托,以种苗为载体,使农技知识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为丰乐、农家福、川农高科等省内外优秀种子企业完成新品种试验60多项,为省种子管理站等种子管理部门完成品种鉴定试验20多项,极大地丰富了本地区的种源和种植依据。从二OO一年开始,农科所在引进水稻、油菜、红花草、蔬菜、花卉、经济林果等300多个新品种的同时,成功繁育出早籼
14、早籼
15、早籼788、安育早1号、II优838、丰两优1号、Ⅱ优明86、II优86、晚粳97、晚粳9707、广粳102等数十个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水稻良种,年产水稻良种200万公斤,良种推广面积20万亩,亩增收50-400元;利用组培技术建立脱毒种薯基地200亩,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中薯三号30万公斤,推广面积八千亩,亩增收200—500元,农科所年创纯利200万元,带动一万农户从事高效农业种植,辐射带动本地区增收达1500万元以上,农科所生产基地在向基层延伸中不断壮大,企业在科技注入中迅速发展。
二、打好生态农业牌
从解决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入手,带领农民走生态农业之路,以培育种苗、生产绿色农产品为重点,种植、养殖相互结合,综合利用,走循环经济之路。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园区已成功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猪—沼—菜”、“猪—沼—渔”、“猪—沼—稻”三种生态农业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推广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基质育苗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沼气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防虫网与遮阳网应用技术、诱虫灯生物防治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农科所在取得质的飞跃的同时又取得量的扩张,二OO五年,农科所的芥蓝、菜心等七个“舒丰”牌精细蔬菜一次性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今年又有十二个“舒丰”牌精细蔬菜得到认证。
三、求新求精求发展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科所示范园从2001年开始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现已形成四大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初步形成了“两个中心”“两个基地”,即农作物引种展示中心;优质农作物种苗繁育中心;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先后成功引进了脱毒马铃薯、韩国小辣椒、脱毒山芋、脱毒草莓等三百多个品种,示范应用新技术40多项,这些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各类优质种苗五千万株,带动五千示范户、辐射八千农户从事高效农业种植,实现了“园区内发展、园区外受益’’的双赢目标,园区面积也由最初的30亩扩展到现在的1200亩,二OO六年农科所示范园荣获安徽省农业示范场光荣称号。
四、做好产业化文章 为适应市场经济,探索现代企业成功之路,农科所在本世纪初就投资注册成立了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科学管理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垂炼洗礼,农科所舒丰公司已发展为六安市龙头企业。二OO五年,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与天津大海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该县的舒茶、张母桥、棠树、高峰等乡镇建立起一百多亩脱毒山芋示范种植基地,平均亩产达一千九百公斤以上,有的高达三千多公斤,按收购保护价(0.46元/公斤)计算,亩最低产值870元,比当地传统农业每亩增收400多元。由于脱毒高淀粉山芋的成功种植,为大海公司落户舒城和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建立了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龙头企业的牵动下,二OO六年农科所向周边农户及庐江、裕安、叶集等县区提供种苗1000多万株,培育脱毒山芋种植大户2000多个,发展脱毒山芋种植基地10000多亩,培育脱毒马铃薯种植大户1000多个,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3000亩,发展黑莓种植基地500亩。
五、走科技强所之路 农科所与省农科院、安农大、省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皖西学院等建立了长期紧密合作关系,每年承担省、市、县试验示范任务60多项,自行设计试验30多项,取得了大量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获得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引进了国防科技大学植物克隆技术,建成现代化的组培室和植物非试管快繁育苗中心,许多名特优稀品种、名贵花卉苗木在农科所得到周年快速繁殖培育,实现了“给我一片树叶,还你一片森林”的夙愿。二OO四年开始,农科所与省农科院合作进行紫云英开发研究,完成了富硒农产品一一紫云英育种与综合开发利用科研课题,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二OO六年四月,全省紫云英育种与综合开发利用现场会在示范园的召开,使紫云英技术研究和推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对今后发展的强烈期盼。他们正踌躇满志地规划着农科所的未来:进一步扩农科所基地面积和辐射范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沿着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之路不断前进,努力打造自己的科技品牌,为绿化美化家乡、富裕舒城农民、和谐舒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目标一定会变为美好的现实。
第三篇:与时俱进谱新篇 素质之花结硕果
与时俱进谱新篇 素质教育结硕果
——垫江县新民小学校教育成果展汇报材料
杨吉美
垫江县新民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县首批命名的农村“示范小学”。学校占地4013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61人,学生3308人,下辖帽合、树新、七桥、玉龙、城北等5所村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近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更是学校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我们坚持“树立一个理念、搭建两个平台、坚守三个阵地”的“123”工作构想,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推动学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树立一个理念,引领素质教育稳步发展。
学校确立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管理规范、设备现代、人际和谐、师资优良、科研领先、质量上乘、学生发展、示范引领”的办学目标,全校师生扎实走科学管理立校、素质教育强校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健康稳步发展。
(二)搭建两个平台,营造素质教育良好氛围。1.竭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共投资了400多万元,修建了1幢悟宿教学楼、改建了城北、七桥两所村校,建成了约2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配备了自然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九室一系统”,为实现城乡均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是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在2006年秋就制定了《学生星级评价体系》,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管理。
三是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竞赛。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艺术节等活动载体,扎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努力给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舞台。
一是改善教师办公生活条件,关心教师的疾苦。多年来,学校先后多方筹措资金百余万元用于师生食堂重建、教师宿舍维修、更换教师办公桌等,极大地改善了教师办公、生活条件。同时,妥善处理教师家属的婚丧喜庆,慰问患病教师等,让教师感受到同事的关心,学校的温暖。
二是积极为教师培训、学习创设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先后组织教师200余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如选派教师定期到市内名校如树人小学、谢家湾小学、渝中区实验二小等学校学习。
三是努力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原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定与补充,大胆进行制度建设与探索,建立健全了教师业务档案,对教师的评价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三)坚守三个阵地,提升素质教育育人质量。
1、坚守课堂教学阵地,促进课程改革落实。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课堂改革,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一是变革备课方式,促进课改。学校规范了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的要求。二是立足常态课教学,落实课改。结合各级各类赛课活动,认真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如周公开课、随堂听课等,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先后有20余名教师参加县、片区赛课活动并获等级奖。三是改进评价方法,推进课改。构建了激励性、多元化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和以“教师业务档案”为载体的教师评价体系。
2、坚守校本教研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校本教研采取的形式是行政积极参与、教研组长全程主持、骨干教师领衔探讨。一是认真开展教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工作严格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辅导人员。二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全员教研”的流程,即年级组内教师集体讨论形成主题——个体实践——个体反思——组内交流。三是狠抓教育科研管理,我校拟定了《课题实验教师公开选拔办法》,采取“专题培训——个人申报——专题答辩——确定人选”的选拔程序,选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六年来,我们选定了国家、市县级课题10个,先后结题6个。
3、坚守课外活动阵地,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多年来,我们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读书活动——浸润学生心灵。每单周的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
为“读书活动”课,让全体师生自由阅读、广泛阅读课外书。每学期都举行了读书心得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
艺术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和元旦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六年来,学校40余次在县级以上各种艺术比赛中获等级奖。
传统项目活动——启迪学生心智。我们常年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和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一是坚持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普及和竞赛活动,如每年的3月和11月分别的“科技活动月”和“科技活动节”,通过开展创造发明、科技小制作、车模、桥模等活动,做到科技活动周周有、月月有、期期有、年年有,将科技普及教育做到了点面结合。二是每年举行学生群体性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如大课间操活动、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田径运动会和各种兴趣体育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发挥学生特长。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长年开设了航模、车模、桥模、电子模型、科技论文、科幻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有力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展提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主要成绩:
(一)科技教育特色更加凸显。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精心打造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品牌。一是提炼出“一体两翼”科技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和社区教育为两翼)。二是构建起“136”科技活动载体(即1支高效务实的科技师资队伍、3支科学考察队、6个科技兴趣
小组)。三是营造了“三个引领”科技教育氛围(即领导引领,促进科技教育意识的形成;课程指引,夯实科技教育基础;典型引路,人人做科技教育者)。从2006年至今,在参加的21——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等创新活动中,参赛人数多,作品数量多,作品质量高,获奖人次多,师生共有600余人次获国家、市县级等级奖,连续六年居全市参赛中小学校之首。师生有23件科技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在今年的4月26日接受了县委县政府专利资助76000元,学校也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和“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20余项荣誉称号,科技教育工作在全县乃至全市领跑。
(二)学校整体工作强力推进。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已在县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整体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重心,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师生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行为规范得到了加强,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学习风气有了很大转变。两年来,学校在县教委质量监测中均居同类8所学校第三名,师生共有800余人次获得国家、市县级等级奖或表彰,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国家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等100余项荣誉称号。《中国科技教育》、《重庆教育科研》、《教育教研》、垫江电视台、垫江日报等国家、市县级主流媒体先后报道过我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特别是2009年10月21日,我校的科技教育经验在人民大会堂“全
国科技教育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学校显著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主要经验
(一)镇域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 我们坚持中心校、村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构建镇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让优质资源人人共享。一是改善村校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筹集资金150万元,新修了玉龙等四所村校,添置了教学教学设备,美化、绿化了校园,设置了远程教育播放点,为村校教师营造了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二是坚持中心校、村校之间的教师校际流动,坚持做好暖心工程等,让教师能在温暖的氛围中安心任教,乐于从教。三是落实了行政管理“一人一校制”,具体对村校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
(二)构建“教学+特色”模式——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 学校坚持教学为中心,构建“效能课堂”。一是教师课前至少用2小时精心备课,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二是全体行政每周坚持推门听课,课后与教师交流、探讨。三是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案例,教师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
(三)整合优化无形资源——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 我们在注重硬实力打造的同时,还注重了提升学校软实力。一是提升制度力。制度管理“以人为本”,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二是提升凝聚力。班子成员用正直无私、敬业进取的言行去影响、感化教师,全体教师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提升执行力。学校倡导“执行没有借口” 的理念,领导所想与教师所想高度统一。学校以校长为执行力的助推器,带领全体行政和教师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层层抓落实,形成了服从大局、简单高效的执行力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立足现实,目前学校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一是教学用房不足,中心校本学期有47个班(已占用功能室3间),下期还将增招2个班共计49个班,现共差教室5间。二是村校面广,管理难度大。三是教科研成果在质量和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困难和不足,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多方筹集资金,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二是加快学校办公信息化建设、着手筹建师生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实现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注重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归档收集,注重科研课题成果的提炼,加大课题成果应用的力度,积极做好成果推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把握县教委“提档提速、奔跑前行、跨越发展、后发先至”十六字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一心,加压奋进,为把我校办成一所队伍强、质量高、校风正、设备先、示范强、特色亮的优质学校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第四篇:文化之花结硕果 春风化雨育新人(范文模版)
文化之花结硕果 春风化雨育新人——凌源第三监狱“心灵之窗”落成来源:凌源第三监狱日期:2014年06月11日作者:阅读次数: 32次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凌源三监狱投资200余万元,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心灵之窗”文化广场,从去年6月份开始设计、筹划、准备、施工,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于今年5月份在服刑人员生活区胜利落成,一个崭新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广场呈现在人们面前。
该广场以直线条构成总框架,中心部分用玻璃制成眼睛形状为曲线条,曲直对比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场上通道以外大部分为草坪,上面种植了桃树、垂柳、火炬、金叶海,紫丁香等近400株各种树木,放眼望去生机勃勃。广场临近路边的一侧是一面文化墙,它由12个大板块、36个小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像一部部古书分别镌刻着爱国、守法、明理、诚信、知耻、改过、自律、勤学、自立、感恩、自省、孝亲等国学经典名句,引导服刑人员遵规守纪,反省自我,认罪伏法,走向新生。字旁配以祥云图案和文字相应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散发着浓郁的文化信息,冲击着服刑人员的视野,发挥着以德塑人、以情感人、已美育人的功效。
广场上的文化,功能多样,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设计初衷,它即是服刑人员运动的场地,也是娱乐的舞台,是文化传承、知识交流的场所,更是开放包容、关爱互助的圣地。淌徉于文化的氛围里,有利于服刑人员澄心励志,重塑新生。“心灵之窗”文化广场使服刑人员生活的重要舞台,一座座启迪心灵的文化墙引人深思,一组组唯美的文化墙,诉说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感人故事,启迪着服刑人员的心灵,促进他们早日走向新生。
厚德可载物,文化亦育人,凌源三监狱以文化建设做引擎,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文化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进“心灵之窗”文化广场,感悟文化,荡涤心灵,犹如广场石刻上醒目的“悟”字,凝重而古朴,清新而典雅,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突出了教育感化的主题。
第五篇:与时俱进绘新图 文明之花结硕果
与时俱进绘新图
文明之花结硕果
文明单位验收汇报材料
白石坳中心小学是一所由幼儿部、走读部、留守儿童全托部三部分组成的农村中心小学。目前在校适龄学生和幼儿共计2149人,教职工146人。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黄冈市文明单位、黄冈市示范学校、黄冈市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黄冈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黄冈市德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目前,全体教职工满怀信心,全力以赴争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决心让这文明之花香清溢远。下面,我以《与时俱进绘新图,文明之花结硕果》为题,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校争创市最佳文明单位的基本做法:
一、以校园硬件建设为切入点,夯实文明创建基础
1、着力抓校舍建设,让建筑讲述文化
近几年,学校投资60多万元兴建了塑胶跑道,铺设了人工草坪,硬化了操场,添臵了健身器材和体育运动器材设施设备。改建了幼儿园教学楼、新建了走读部教学楼和全托学生公寓楼。现在我们的留守学生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套间、享受着空调的恒温、洗上了绿色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全部坐进了多媒体的教室……在建造的过程中,学校整体设计,让角角落落显现文化特色:幼教部的楼梯上有小脚丫指引幼儿上楼、楼梯间有学生作品展览;走读部的大楼上镶着“文明健康、乐学成才”的校训、外墙上雕塑着名人名言;全托部大楼处处洋溢着家的温馨……臵身其中,让你感受到融融的文化氛围。
2、倾力抓设备改造,让设备播种文化
花了10万多元装修报告厅,购臵沙发坐椅、安装了息顶空调、布臵了灯光、更换了投影设备……全托部所有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闭路电视……花3万多元配备了电子监控设备,对学校重点部位和整个校区进行24小时监控。今年5月份,结合少年宫建设,我们装修了图书室,添臵图书3万多册,新建了标准化的电子备课室、阅览室、书画室、音乐室、实验室和微机室,并且获得了黄冈市校园建设标准化验收示范学校的殊荣。
3、狠力抓环境优化,让环境彰显文化
学校狠力抓了绿化、文化环境的优化。学校配备了专人种花、修剪。在校园显眼处,我们建起了文化长廊;在拐角偏角处,我们悬挂温馨提醒;室内有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教室的后墙有定期更换的黑板报、各显特色的班级名称和班级布臵,彰显着我校的书香文化……我们把绿化、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绩效工资的考核中,每期要见分晓。现今的校园成了美丽的花园,校园内能绿化的地方基本上都得到了绿化,花圃、绿化带和各种宣传栏等交相映衬,形成了 一种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真可谓“喜有绿荫伴书香”。
二、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至高点,盘活文明建设资源
教书育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又是至高点。我们致力于教风实、学风活、校风严的打造。取得了较好效果。
1、学习先进事迹,让典型引路
学校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聆听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的创业事迹报告、老师们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学习身边的党员模范彭艳兰、和全国模范教师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向汪金权老师学习,学习他“爱生如子”的精神、学习他对待教育事业的执着、学习他安守清贫,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人人被他的先进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人人都写下了自己的学习收获。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
2、开展争优创先活动,让心灵净化
学校提供各自的发展的舞台,创设竞争机制,让全体教师在和谐中谋发展,在活动中长才干,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1)党员教师争“五好”
学校结合党员先进性学习,落实“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学校以党员教师为先锋,号召全体党员教师积极争当“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服务态度好、履行义务好、思想作风好”的五好教师。在任课上,党员教师最重、平时突击性义务劳动,党员老师干的最多,教学成绩优秀率党员老师的最高。
(2)青年教师创“四优”
学校激励青年教师争创“四优”:即表现优良、服务优质、教法优化、成绩优异。学校对青年老师既扶持又放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3)骨干教师展“三高”
我们学校有国家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级骨干教师6名,县级骨干教师12名。我们向骨干教师要求:教研高水平、教学高质效、培训高起点。学校注重了教师的“四种学习”和“五个一”活动,以更新老师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挂职修学:先后与多所学校联系,派出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挂职锻炼,以便取得课改真经。二是接师讲学:光近四年,我们先后邀请了8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湖北省教研室的刘合荣博士、华师大雷万鹏教授,湖北省教科所叶平所长多次来校作专题讲座。荆州市二小的特级教师以及华师大博士生也先后落座我校讲学。专家们的新理念,新思想对我校教师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大家适应新课改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三是上门求学:先后组织8批168人次学习外校的课改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每次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学校都解决了一项突出问题。我们组织市级骨干教师到武汉、安徽等地的知名小学学习,回校后掀起了“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热潮。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市、省、国三级共三个大课题的研究任务,我校自2006年至今,一直是黄冈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为了办好全托制寄宿学校,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和分管负责人参观了武穴师范附小、通城隽水小学等单位,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探究办全托的新路子,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作法登上了去年1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的头版头条。四是同门论学:学校每期开设管理论坛、教师论坛,全体干部职工,个个发表见解,华山论剑,取长补短。“五个一”活动指要求所有教师,每期读一本教育专著,一期完成一
篇有借鉴性可操作性论文;一期讲一节优质课改课;参加一次教改专题活动(要求在会上有发言);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
四年间,学校结集出版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学案例》、《小学生名言警句读本》……18篇教学论文在《湖北教育》、《素质教育论坛》等刊物上发表,教师的120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学校县市省级骨干教师由零增加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0%,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师实现了专职化,一批教师基本实现了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转变。
(4)全托教师强“双责”
对全托教师,我们要求落实“双责”:一是教学责任,二是保育责任。帮助这些离开了父母的孩子唤回久违的亲情、给他们播种心灵的阳、组建“校园家庭”。学校组织老师与学生结对子,为学生送温暖,让远离父母缺少亲情的学子体会到父母一样的关爱。
(5)文明教师胜“一筹”
学校每期按师德、教学成绩等指标,对考核分数最高的教师评为“文明教师”,在绩效工资、评模晋级上优先安排。
三、以养成教育为突破点,突出学校文明创建新特色
学校确定了省级养成教育课题实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政教处、少先队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学生中树立“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思想,开好开足“两课”,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如 “爱国、立志、成才读书活动”、“爱我温泉城,做文明小学生”演讲赛,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每学期均评选出一批“三好学生”和“文明班级”。成立家长学校,联合社会力量,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蓝本的,教师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校歌,也已经在校园传唱。
1、培养学生讲安全的好习惯,突出“三个增强”:
文明的校园应该是安全的校园。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我们突出了
学生的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增强学生的防护技能、三是增强评价力度。我们每周一实行全体学生安全训话、每天登记安全台帐、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专题会议、每月进行了一次安全评比。学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测试,基本进行安全总结。几年来,学校没出来过一次安全事故。
2、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突出“三个到位”: 教师影响、班主任指导、身边典型催化。要求教师作示范,班主任作指导,让身边的事情成为学生文明礼貌的活教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路上,学生会主动向老师问好,就是这些学生毕业了,也没有忘记。
3、培养学生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突出“三化”: 劳动锻炼经常化、卫生清扫日常化、评比结账制度化。学校制定了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劳动习惯、集体和个人卫生检查评比,实行班级考核。
4、培养学生讲和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突出“三爱”: 别人有困难爱帮助、别人违纪时爱及时劝导、别人闹矛盾时爱出面协调。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是“把学校建成师生终生依恋的精神家园”,强调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整个校园都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文明气象。
与时俱进绘新图,文明之花结硕果!仅过去的一学年中,师生在各级各类获奖达372人次。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我校的文明之花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