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6: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论文题目: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

广州大学商学院

2012年12月

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一直都是珠三角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它给珠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带来了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丰富的资金,还给珠三角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可以这么说,没有外资,珠三角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然而伴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珠三角在外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珠三角对外资的利用现状谈起,揭露珠三角在外资利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利用外资 FDI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

一、珠三角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9个城市,它们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和惠州。珠江三角洲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最具有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珠三角一直以来都是外资的重要投资地。可以这么说,广东省绝大部分的外资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实际外资的利用金额,还是FDI占全省固定资产的比重,或者FDI占全省GDP的比重,珠三角都占了绝对的大头。而2010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两百亿美元,达202.61亿美元,总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合同外资金额246.01亿美元,而珠三角合同外资金额21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83.4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省的86.8%和90.6%;2011年和2012年珠三角实际外资金额也占到广东省实际外资利用金额的90%左右。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珠三角地区能利用外资的金额在逐年增加,但是从增长趋势上看,有减缓的趋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外资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也就是说外资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有一些外资并没流到它该去的地方,因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是主要的问题。另外,珠江三角洲在外资利用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珠三角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上看, 外资的主要流向是工业部门。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这类工业产业结构有轻型化、外向化的特点。, 轻纺工业项目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不过珠三角的轻型加工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工业建设却相对滞后, 珠三角相当多的生产性产品用于出口,大都达到70%,有的产品甚至全部出口。这种结构与体外资追求利润的动机有紧密的关系。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所以我们应该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只适应于紧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而不符合珠三角长远发展的需要。

另外作为重要的加工贸易区,不少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供应国际市场。外向型是珠三角最重要的特点。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从事加工贸易赚取的利润是最少的。一个产品从原料到加工成形再卖出去,利润最少的环节恰恰就在于加工。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低,靠出卖劳动力也非长久之计,因此珠三角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必须有所行动。

外商直接投资偏向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的电子行业, 这是因为此类行业开发投资相对较少, 回收期短, 利润率高, 风险较小。然而这种方式将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造成阻碍,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该地区的发展了。目前,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这并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而且在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必然,对于环境的保护是不利的。

2、珠三角城市间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化严重

珠三角各个城市虽然同属于广东省,但是各个城市都各自为政,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区域内各城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

珠海统计网于2008年发布了一篇文章---《珠海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状及趋势》,其中指出了珠三角产业结构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8以上,其中广州第三产业相似度高达0.9058,而珠海与其他珠三角城市的结构相似系数更高,达到0.98;二是工业支柱行业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高度重叠,其中2007年珠海与东莞、惠州、深圳的工业结构最为相近,其相似系数分别高达0.9466、0.9145、0.8937。

珠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造成了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这也不利于珠三角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经济圈,不利于构建循环经济,这对珠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将造成巨大的障碍。

3、资源过分集中,主要来自港澳

2010年,珠三角外资来源的前5名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萨摩亚、新加坡2010年,珠三角实际外资利用额达到183.47亿美元,而这其中有至少七成来自香港。主要因为是珠三角毗邻港澳,拥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并且我们也应该看到, 港澳台投资的项目多是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或其他中小型项目为主, 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还不高,这样的投资结构已不能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

珠三角外资来源之所以集中在港澳,主要是因为香港、澳门与广东的地缘关系和人民之间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三地人民相互往来频繁,资源互补、相对利益日益增长和经营环境的逐步接轨, 这是珠三角目前仍然保持以香港、澳门资本为主的重要因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FDI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而港澳台资金以资本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特点,因此是不利于珠三角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这也使得珠江三角洲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4.引进外资技术缺乏消化创新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吸引外资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许多企业都以引进设备和资金为主, 而忽视了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企业引进外资技术也停留在一种原始的阶段,不注重吸收消化和创新。在国外,企业每引进1美元的技术往往要用7美元资金去吸收和消化, 但珠三角在引进技术时,消化吸收能力显得非常弱。最近两年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甚至不到1: 0.09,,远远低于韩国、日本1:10的水平。政府对科技投人占GDP的比重也比较低,大大低于国外8%的平均水平。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投人作支撑,科技水平就很难提高。另外, 传统产业与技术创新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

5.忽视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中必须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和资源与环境的整体发展, 使一体化延续于子孙后代, 永续发展。珠三角在吸引外资时,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却付出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使珠三角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缺乏协调发展, 这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相应的对策

相应的对策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珠三角的整体规划是由政府主导的,因而政府需要从各个方面引导企业、引导市场,政府要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整体的环境离不开企业积极参与,整体环境的改变也需要从企业做起。

从政府的角度,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1、引导FDI向第一、第三产业流动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反映了现有产业的结构状况和比较优势, 但正是这种长期不平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珠三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校正这种产业结构的偏差, 珠三角必须贯彻“ 强化第一产业, 提高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珠三角今后发展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的引资政策, 把FDI引导到相对缺少资金的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政府有必要放宽第三产业投资的业务种类以及地域限制, 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外资投资农业, 同时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引资力度。然而引进外资时,我们要审慎,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 杜绝盲目引资的出现,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2.整合区域资源, 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给珠三角带来的发展时机。前些年由于中国政府对项目融资的管制,珠三角地区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金额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投资壁垒也会逐渐消除。这给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或利用外资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珠三角地区可以通过地缘、资金、技术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差别化的农业发展策略等措施来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3.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除了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 还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目的。但是有学者认为, 自1992 年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本土企业投入不足, 无法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吸收和消化所造成的。鉴于此,珠三角地区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 吸收为辅的原则, 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 来提高本地区企业的研发能力。跨国公司为了和本地企业竞争, 必然会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从而达到使内外资企业相互竞争,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4.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FDI为了降低投资配套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通常集中在其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如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FDI所进行的投资大都是利润高、回收快的产业,如轻纺织业。另外,FDI所进行的投资大都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当然,这与珠三角自身的经济模式切实相关。由于珠三角自身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征,我们所从事的产品出口实际上能获取的利润是非常少的,只占整个产品的价格很小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的。

另外,伴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成本也在提高,人口红利趋势明显。目前,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挑战。因此,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成为珠三角社会的大势所趋。

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珠三角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品,一方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自然环境。政府要鼓励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帮助其成长。另外,政府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把不适合珠三角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鉴于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局面,珠三角可以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那里,帮助这些地方摆脱落后的局面;同时,产业的转移也有利于缓解珠三角地区FDI规模大幅度增长后部分资源短缺、成本上升带来的挤出效应。

6、建立一体化经济,消除各城市的行政壁垒

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在“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基础上,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包括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管理一体化等整体性的一体化要求,它是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优化与整合,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各个城市能更好地进行协调,能有效地减少产业的同构化,使分工合作和规模效应更显著。所有的这些,将使进入珠三角的FDI这一资源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

7、加大吸引跨国公司R&D 投资, 重视高素质人才教育

跨国公司的R& 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外资与珠三角研究机构的合作、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等方式也将带动珠三角R& D力量的发展。必须通过指定相关政策, 如加大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税收优惠, 在土地、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促进本地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开展科研技术合作, 允许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参与政府支持的研发项目。另外,省政府应制定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支持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创办权威性的学术期刊, 引进外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 以加强学术交流。

对于企业的建议: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

FDI尽管带来了我们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商手中, 转移来的只不过是已经进入“ 成本竞争”阶段,也就是对我们来说的相对先进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 一方面, 我们通过使用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 发展其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研究与开发, 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

结论

对许多地区来说,外资在其经济发展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运用得好,外资会变成一种外援,促进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得不好,外资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累赘,束缚本地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好外资,一直是各个方面研究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做好正确的战略规划,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它们。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定好发展方向,这才是正确的运用外资的态度。

参考文献

文献一:赵冬生,江苏省中石化长燃镇江分公司,2010年《CEFTA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文献二:杨贞,黄超,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省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10年10月中旬刊。

文献三:刘欢欢,云南财经大学,《外商直接投资对珠三角产业结构影响研究》,2011年5月。文献四:吴丽清,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8年。

文献五:陈喜强,广州大学商学院,《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效应探析——基于新功能主义溢出效应的思考》,2010年4月刊于《广州大学学报》。

文献六:尹科,彭晓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志良,梁箐,国家环境保护都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

文献七:牛墙,《高铁助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刊于《高铁经济》 文献八:冯国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黄国徽,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基于空间关联性的广深两地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珠三角经济区域背景下的考察》,刊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三期

文献九:谢晋,湛江市规划防测设计师,《论珠三角经济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刊于《科学与财富》

文献十:郑玉滨,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试论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商业经济》2009年第六期。

文献十一:张小蕾,广东省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所,《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的现存问题与法律解决》,《南方经济》1998年刊登。

文献十二:牛保庄,桂寿平.《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fJl.经济纵横,2007(4):105—106.

文献十三:冯国强,瞿丽,赵昆.基于空间关联性的广深金融服务业集群研究——珠三角经济区域背景下的考察[J].财务与金融,2012,(1).

文献十四:王光振,张炳申,珠江三角洲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文献十五:桑百川, 王拾.2006: 珠三角利用外资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理念.特区经济.(02).出版社.14-16.

第二篇:中国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与研究

中国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投资市场。随着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逐年增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外资利用现状

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共达到30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占58%。对外借款占36.7%,外商直接投资占61.6%,其他投资占1.7%。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目前发展速度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分析我国目前利用外资规模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1997年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标准的20-25%和100%。动态规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线标准之内。今明年将是我国偿债高峰年份,估计其各项偿债指标也不会超出标准。所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是合理的,规模是安全的。从当前世界资本总体流动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只占5%,而美国占30%,德国占17%,日本占13%,英国占9%,法国占8%,加拿大占6%。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占83%,发展中国家占17%。分析我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更小。1996年,人均利用外资美国为231美元,英国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鲁85美元,泰国35美元,中国只有31.5美元。

二、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分析有:

(一)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外资只能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突闲置内资。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1/7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近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现又已开征利息税,但估计大量闲置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因为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这种转化的畅通渠道。其次,我国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3万亿美元,远远超出国际公认合理标准。这些闲置的外汇只好用来购买外国债券储存起来。目前,我国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最多,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余下的也只好存入香港的外国银行。结果,有的外商在香港借我们的外汇又到大陆来投资,被记者戏称之拿中国人的钱去赚中国人的钱。所以,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从我国当前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外汇储备不能很好利用的情况来看,没有大量引进外资的必要。

(二)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对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定的今天,外资优惠政策在整个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显得不适应了。它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如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优惠等。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冲击我国名牌产品,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工人大批下岗,社会保险业又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外资企业品牌产品占领了相当一部分我国市场,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份额。从具体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外商企业的品牌占了上风。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大片大片的市场被外商牢牢控制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内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强弱差距,这种差距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对民族工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是必要的。

(三)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核心。但优惠政策对中小资本直接投资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来华投资大多数是中小外商,其技术实力不强,资本又有限,往往着眼短期的加工项目,技术含量低;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先进技术的大项目不多,1995年统计只占0.8%。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很少。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台,占58.3%,美国占8.7%,日本占5.8%,新加坡占1.8%,德国占1.4%,英法加拿大和荷兰只占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资本多,技术档次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不大。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目前进入我国的还不多,少数几家也只是转让适用技术,不转让开发技术。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重复引进也多,轨钢技术设备和家电生产线均有重复引进。尤其是家电生产线,不同企业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同时引进,多达20~30套,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合理比例为1:10;我国目前只有1:2.5。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大量引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创新,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之比为1:12。日本走过了技术引进 —— 消化仿造 —— 技术创新 —— 最后到技术出口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的借鉴。

(四)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账面净值折算入股,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中方无形资产,名牌商标的损失更为惨重。我国现有20多万家 “ 三资 ” 企业,有90%使用外方商标,合资企业又花大量广告费,使洋品牌名扬四海,而中国名牌早已被挤入角落。

2、偷漏税现象严重,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外商企业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约70%属于账面上假亏。有的外商利用我国一些经济特区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三年后就转移,到处流串,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优惠政策搞 “ 假投资 ”,他们利用外资企业的名称,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

3、近几年外商纷纷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降低其投资成本,节省时间,利用我国国有企业原有销售渠道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三、当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入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这也有利于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对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现在外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头三年免税,以后只要纳15%的所得税,而在其他地区均为33%,从1998年4月1日起,合资企业进口生产设备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就是例证。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1、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要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优惠,放宽其引进外资的审批权限。

5、重视我国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近廿年来,我国投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筹集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转向软环境,一些政府或执法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外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干预和乱执法等现象。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大财团,他们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熟悉和习惯于法制化经济,对于上述人为形成的不良投资环境大多望而怯步,影响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应注重加以改善。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国有资产部门是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专职机构,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对外商投资的实物要进行客观的估价或折价,对于估价比较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制定其在注册资本比例上有一定的限额。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条款,对 “ 合资企业法 ” 与 “ 公司法 ” 不一致的条款,应尽快通过立法程序予以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4、完善外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外资全面及全过程的管理。多年来,我们只注重外资引进的前期管理,如立项审批等,却忽视了立项后的跟踪监督和后期管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外商在立项审批阶段所承诺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到位远达不到,中方在配套资金和配套设备方面做出的承诺不能按期履行完成等。因此,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意图,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

(五)为启动内需,目前可考虑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投资减免税是世界很多国家采用启动内需,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可以考虑利用税收杠杆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允许企业投资全部或按比例部分列入成本,从而使其应向国家缴纳税额下降,增大企业收入,刺激企业投资。

第三篇:珠三角城市化问题论文

珠三角城市化问题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 社会发展 产业布局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一、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倾斜的优惠政策使得珠江三角洲率先得到了“天时”之便,经济发展能先行一步,1979~2000 年其GDP 年均增长14 %。同时,城市化率也由落后于全国变为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72.7 % , 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6 %;采用区域非农业人口计算, 区域城市化水平为48.7 % , 明显低于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结果,但仍然高于全国水平;2000 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 为2178 美元(按普查人口计算),属于世界中等收入地区。按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城市化水平为72.7 % , 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 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76.1 %)、日本(78.1 %)相比差距也正在不断缩小。可见,在未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已逐步下降为次要问题,而提高城市质量取而代之上升为主要问题。20 年来,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经历了由乡村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区域内大中城市接收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 而且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使得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城市化形式成为主流。随着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式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与进一步拓展, 许多城市、小城镇和村庄连接在一起。在珠江三角洲内的一些地区, 特别是广州———深圳、广州———珠海等主要的交通走廊地带,传统的城市与乡村界限变得模糊,代之以一种城市和乡村景观相融合,农业与非农业景观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继乡村城市化成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的主流。但90 年代中期以后,城乡一体化模式所带来的土地浪费、环境污染、区域整体竞争力低、管理困难等种种问题开始日益明显。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产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拳头产品不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未超过第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层次较低。信息产业规模小,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大落后于通信设施建设, 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综合优势, 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和高效运转。

(2)城市发育不完全,城市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镇规模存在盲目扩张的倾向,城市的功能趋同, 城市特色不突出, 中心城市优势不明显, 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结构不协调, 现代化、国际化和具有高度集散功能的大都会没有形成,城市群的“极化”和“扩散”都显得不充分。特别是区域基础建设协调机制乏力,无法发挥综合优势。

(3)产业布局与城市群的协调关系差,影响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基于此提出如下相应对策:

在省级的管理范围内, 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市县的协调机制, 定期举行市、县长会议进行协调。根据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 边实施、边修正产业发展目标。正确协调产业的集中布局和城市群的网络发展之间的矛盾。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功能不健全有关,应以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力,迅速推动区域城市化,达到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继续发挥香港因素的作用。常设专家咨询机构,以引导投资者按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规律去投资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工业行业,使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各市互相联合,加强横向联系, 重视与对方的互动与协调, 追求共同的发展,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虽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进很快,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存在“不完全”和“粗放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城市体系发育不完全, 大中城市少, 小城镇遍地开花, 疏松发展,城市布局不合理。

(2)许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仍然没有与农业生产彻底分离,他们仍然居住在农村, 亦工亦农亦商, 其生活方式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性质的。这种城市化的方式导致的弊病,主要有:

1、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合理规模, 使用效率不高, 不足与浪费并存。

3、土地浪费严重。

4、环境污染在蔓延。

5、社会保险问题难以解决。

6、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大致可概况为: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不是由城市来推动的,而是由发展乡镇企业来推动的。

2、经济体制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影响。

3、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用工、福利、保险制度。

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及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

6、人的综合素质偏低也制约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应对相应措施如下:

有意识地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 控制小城镇的发展。继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破除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加快城市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促进城乡人员的交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县改市步伐。成立珠江三角洲协调机构。

三、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自1994 年以来, 经济学者们就开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但就笔者看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及政策性的原因导致的,随着一些制度及政策的调整或取消,有一部分问题即会随之解决,如:城市规划与基建的滞后问题、农村居民不愿或不能迁入城市的问题等;而且目前我国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同的制度和政策性安排,已经日益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第一大障碍,因此制度及政策改革方面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再次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一个中国的“试验区”, 进行一些必要的制度改革探索。另外,虽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导致的问题很多, 但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并且能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彻底解决,惟独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不能自发消失亦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发解决的,如果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治理和防范,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无稽之谈,代价之大将会超乎我们的想像,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跨世纪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2)《南方经济》

(3)《广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概况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

(5)《大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6)《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四篇: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1.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

根据北京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建设用地率为19.94%,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237万元/公顷,地均工业产值为117.6万元/公顷,地均GDP为48万元/公顷,与2005年的41.96万元/公顷相比较,增长了14.3%,更远远高于国家平均的2.20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3万/公顷,均居于全国前列,表明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投资强度与效益都是比较高的。北京市山地多,平原少,后备资源不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3.5%之多,达10417.5平方公里,环绕市区平原面积仅占32%,土地利用率高达85.5%,这不利于北京市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开发。

2.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过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化浪潮的推进,北京市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迅速减少(见图1),尤其在2000~2002年,3年间耕地减少了8万公顷。2006年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2亩,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则为1.48亩,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7,地均农业产值为1630.7元/亩。图1北京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图1 2.2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355.4XFa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也高于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为253平方米的指标。农村居民点数量比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分散,以及农村的违规建设用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此外,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农地开发销售商品住宅,即“小产权房”的问题突出。调查显示,2006年,北京市65000宗乡村建设用地中,8000多宗由区县审批、3000多宗由乡镇“审批”,其余50000多宗则是村组自行“审批”,涉及土地面积达488平方公里。无任何审批手续的3000多宗,涉及土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1]。2.3城市急速扩张,城市布局不尽合理

北京市建国初期建城区面积只有1091平方公里,进入9O年代,北京外延发展使建成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了4倍,城市规划确定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由于大量农田、绿地被蚕食挤占,维护城市的绿色屏障已逐渐消失,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城市布局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

2.4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开发区用地粗放已成为我国多数城市土地浪费现象的集中体现,北京市也不例外。一方面,走外延发展的开发区数量多、面积大。另一方面,开发区普遍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程度不够、土地利用率低。截止2004 年初,北京市拥有各类开发区470个,到2005年,北京市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后,保留和拟保留28个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由原来的87611.48公顷减少至40843.36公顷,减幅为53.4%。28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开发区18个,区县拟保留7个。从表1和图2可看出,区县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均不到1%,每公顷收入仅为市级开发区的l1.3%,国家级开发区的3.1%,土地利用强度比较小,土地资源远未达到充分的利用。

表1北京市各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图2各级开发区土地收益

2006年,北京市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47%,主要集中分布在远郊区县,从其利用效率来看,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为210.6Z元/公顷,这个数据仅相当于东京1995—2001年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的1/27.7,是亦庄开发区的1/94 E2]。2.5缺乏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专门机构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是用来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结构等的一系列指标结构组成的有机体。但北京市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仅在一些年鉴中采用了个别的指标,因此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情况不能进行深入的掌握,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 3.1保护耕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耕地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北京作为首都,其耕地保护一要防止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二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利用的思想,把用地观念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变到内涵挖潜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此外,还要注重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保证。严查违法用地行为,规范土地开发利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3.2通过土地置换与整理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北京市突出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城市土地整理与置换来解决。目前,北京市出台了国内第一个针对开发区工业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标准,占地多、能耗大、工业产值低、创造就业岗位少的企业今后将不能进入开发区。北京市新增工业用地重点向开发区集中,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设立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标准,引导工业开发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006年北京市农村人口为247.7Z,如果通过土地整理将农村居民点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积降为国家标准15O平方米/人,可以节约508777.3公顷的农业土地。3.3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

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就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计算,制定出合理的集约利用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土地面积的审批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区县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水平。3.4平面开发与立体式开发相结合 在土地开发模式中,平面式开发和向上部开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对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北京旧城区62.55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米时,地下空间资源量为1.65×10、8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2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108立方米,比旧城区O.42×108立方米还多。

参考文献

[1]李珍贵.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Ⅱ】.中国土地,20o8,(1).

『2I周滔.如何提高北京市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的水平Ⅱ].交流,2o07,(9).

【31李京文,齐建国,赵毅,赵京兴等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研究o】.优化研究,2o06

第五篇: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和服务是生命线。但是许多细微不足道的危机因素在外界作用力影响之下,不断迭加累积最终爆发,可以在顷刻之间毁掉一个产品或企业。近期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人民币的升值,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纷纷陷入了成本危机的困境。为此,文章从分析“珠三角制造”出现的危机入手,在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让中小企业关注危机问题,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增强危机管理能力,使之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字:珠三角中小企业;成本危机管理;竞争

近几年,关于我国企业的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许多行业领导品牌都纷纷踏入危机的深渊。2008年是中国企业危机的强力引爆年,三鹿的三聚氰胺危机事件,接下来的万科捐款门,再到康师傅水源门。2009年则更是企业危机爆发的升级年,王老吉夏枯草事件、五粮液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事件、淘宝秒杀门、农夫山泉砒霜门等等。而今年的企业危机更是层出不穷,富士康跳楼事件、肯德基秒杀门、郁美净过期门;家乐福价格欺诈门等等。这些危机的发生,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重大影响。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注危机,研究危机,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获得关于危机管理的策略,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或者最大程度抑制其负面冲击力。

一:危机管理概述

企业危机管理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深受企业界和理论界的认可。1987年,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英国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经理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ister)首次出版《危机公关》(Crisis Management)一书。它透过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引出企业危机管理的步骤与方法、传播技术、技巧与策略,总结出一份危机管理纲要。危机系指企业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1]一般而言,危机通常具有三项要素:(1)危机乃是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2)威胁到企业组织或决策单位之价值或目标。

(3)在情况急速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所谓危机管理,即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情境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而所从事的长期规划及不断学习、适应的动态过程,亦可说是一种针对危机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应付策略。[2]有效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第一原则。企业危机管理应从事前做起,避免危机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2)快速反应原则。危机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危机处理必须迅速、有效。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资金,以便迅速查明情况并进行处理,实施危机管理计划。(3)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危机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更会给某些社会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危机管理部门以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

(4)真诚坦率的原则。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安慰,尽量避免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护,使社会各界知道企业是要真心真意地处理危机的。(5)主动面对原则。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应该主动出面担负起责任,立即承担第一消息来源的职责,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动权。

二、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危机的新特点

1、企业声誉危机事件迅速上升在企业危机类型中,涉及企业声誉方面的危机事件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在诚信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力度、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企业危机的爆发。

2、网络成为企业危机策源地

中国网民已突破3.38亿,“自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每一名网民都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杀手”。近年的企业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扩散、深化都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网络成为企业危机重要策源地,例如BBS、论坛社区、博客、大型网络社区、MSN、QQ群等方式。

3、行业领导品牌遭遇危机冲击机率大增无论王老吉、万科、康师傅、农夫山泉还是富士康,每一家都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品牌,正是因为这些品牌都是企业标杆,所以媒体关注度以及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企业点滴的失误更容易被放大,危机一触即发。

三“珠三角制造”危机介绍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企业主要聚集在制鞋企业、制衣企业、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现代轻纺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无数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支撑起了“珠三角制造”这块金字大招牌。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曾独领风骚多年,然而,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这个制造业重地最近几年却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飞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的珠三角中小企业纷纷陷入了困境。珠三角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受到严峻挑战,一些企业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创业之地,75%的鞋业企业远走他乡。央视《经济半小时》12月11日报道,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然而,当地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上午十点,正是上班的时间,不少工厂的大铁门却紧紧地锁着,零乱的场景表明,这里似乎已经人去楼空。如今在加工制造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像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其中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珠三角鞋业严受重创。据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在广东总共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关闭的像这种大中型的在广东应该有一千多家,比如像在惠东,有三千多家鞋厂,在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珠三角制造业,如今正面临危机,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珠三角遭遇到史无前例的重挫。事实上,如今的珠三角选择北上内陆省份或南下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广东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中国内陆省份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只有25%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飞涨,总体成本的增加,使珠三角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而与此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更是给珠三角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估计,以不同行业平均来说,《劳动法》的执行,将会令企业增加15%~20%的成本。然而,“珠三角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珠三角特色”,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也都正在面临着相同的危机。可以说,“珠三角制造”的现状也正折射出了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所处的危机困境。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

四 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管理人员能否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敏锐快速地意识到潜在危机,对于化解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的危机识别能力的国有企业仅为24.1%,合资企业为34.8%,外资企业为25.2%,私营企业为29.4%。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危机识别中还存在着轻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关系的危机,而对于法律诉讼、诚信缺失、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2.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及应对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方案,例如美国强生公司,不但有完善的危机管理方案,而且根据危机的程度,又有不同级别的危机应对方案,保证在危机出现之时能从容应对,有时甚至在化解危机的同时使企业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方案,一旦出现危机,企业决策者手足无措,整个企业手忙脚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危机问题,实际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下次出现危机,同样的情况会再次上演。

五 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管理的策略

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决定了随时可能会出现危及企业安全、形象的危机事件,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要有预见危机的能力,要有应对危机的准备。只有这样,才会在危机到来之际,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化解危机,从而化险为夷。

2.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管理体制、危机反应机制、应对计划,也没有危机预警、危机演习、沟通乃至必要的人、物、财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就采取紧急动员的方式,以大规模的人力、财力解决危机。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做到有专门机构负责危机事宜的处理,并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士,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应对方案,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尽快制定应急计划,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确定一个发言人,对内沟通、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外做好与媒体的沟通,事先与可能求援的部门建立联系,需在具体行动中迅速修改预定方案,保证危机事件顺利处理。

3.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对高层领导和机关部门领导进行媒体公关培训,以便在危机公关时,能冷静自如、坦诚大度地面对媒体。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培训,树立全员防范危机的意识,强调许多大的、灾难性的危机可能仅仅源于小的疏漏,提高对于危机事件发生的警惕性;使员工熟悉危机时企业内部的沟通系统和应急反应计划,了解危机时应该如何与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介绍其他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4.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联系和协商。做好与新闻界联系,使新闻界能及时、准备报道事情的真相。引导舆论,使一些不正确或消极的公众反映和社会舆论转化为正确的积极地公众反映和社会舆论;组织与公众出现分析、矛盾、读解,甚至对抗的时候,本着以诚待人的原则,运用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隔膜,化解激怒。

5.评估总结,做好善后工作。危机事件平息后,企业一方面要评估此次危机公关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事故处理报告,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资料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以及提高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此外,企业还要做好一系列善后管理工作,广泛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获得相关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危机提高知名度和扩大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韵秋,王孟芹;《浅谈企业危机预防及危机公关对策》;20092、邱明静;《浅析串小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2008;

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亟需四大需求;2010-03-05.4、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刑伟,张兆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1

下载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资利用之外资贷款政策篇(筛选)

    外资利用之外资贷款政策篇(筛选) 索引: 政策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上报文件要点和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问题及发展论文..

    目 录 目录„„„„„„„„„„„„„„„„„„„„„„„„„„„„„„„„„„1 摘要„„„„„„„„„„„„„„„„„„„„„„„„„„„„„„„„„„2 关建词......

    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

    三门峡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多篇)

    三门峡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三班 郭冉 摘要:随着三门峡东部崛起和渑池县、义马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必须对水资......

    林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资源的载体和基础。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林业资源的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研究对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可持......

    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数量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并且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资源......

    外资公司逾期未出资监管对策初探

    外资公司逾期未出资监管对策初探外资公司即外国投资者参与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外商独资公司、外商合资公司、中外合资公司、中外合作公司等。逾期出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