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资利用之外资贷款政策篇(筛选)
外资利用之外资贷款政策篇(筛选)索引:
政策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上报文件要点和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项目材料参考大纲的通知.................1
政策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促进经济增长的通知........................6
政策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强实施监管的通知.............................................................................................................................9
政策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的通知..................13
政策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8 号...........................................20
政策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上报文件要点和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项目材料参考大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进一步规范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上报文件和项目材料的编写,提高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申报质量和工作水平,根据《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8号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269号),特制定《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上报文件要点》和《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项目材料参考大纲》,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参考大纲主要适用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项目。请在项目申报工作中指导项目单位,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参照参考大纲编制项目申请材料。
附件:
1、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上报文件要点
2、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项目材料参考大纲
2012年7月18日
附件1:
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上报文件要点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简要说明项目建设的规划和政策背景,项目建设意义,项目创新内容和示范作用,以及通过执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提升管理水平,深化改革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设想及项目预期目标。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安排 简要说明项目区域及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内容、规模,项目业主、项目办及组织方式,项目建设期,以及征地拆迁规模、移民安置和用地指标的初步情况等。
三、项目投资及融资方案
项目投资总额,项目资本金,拟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种类、规模,国内其他配套资金及来源。
四、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
五、申报机构意见
注:如项目的子项目较多,请附表说明。
附件2:
申请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项目材料参考大纲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要体现出项目隶属的地方或部门、所属的行业或领域,并尽可能反映出项目的创新性和示范性等特点。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三)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项目估算总投资;拟申请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类别及规模;配套资金规模及来源。
(四)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起止年份和工期。
(五)项目执行机构
项目业主名称、法人代表及法定地址;项目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
对设有项目办的项目,请说明项目办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项目建设与国家和地方相关发展规划、政策的关系(附相关规划、政策等文件);对企业自身发展、行业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实施后拟达到的效果。
(二)项目的创新意义和示范作用
项目拟通过国际金融组织的平台,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借鉴国外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内容和示范作用。
三、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附有关图)
(一)项目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地的基本情况及实施项目的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说明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等(如有研究、培训等技术援助内容,请说明)。
四、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一)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及构成,附投资估算表。
(二)国内配套资金
说明资本金和其他国内配套资金具体来源、筹资方式。
(三)贷款规模及用途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初步估算。
五、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一)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项目业主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现有生产能力、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信用等级等;项目业主实施项目所具备的有利条件;项目业主目前在区域、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的定位。
项目业主尚未组建的请说明组建计划。
(二)组织安排
说明项目前期准备、建设管理的领导机构及其具体办事机构,以及项目实施机构的组织架构(计划);各机构的主要职责或功能等。
六、偿还及担保责任
说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偿还、担保责任及还款来源。
七、项目效益
简要分析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及节能效益。
八、项目风险
简要分析项目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社会风险(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环境和生态影响。
注:
1、项目材料总体上应达到项目建议书深度;
2、项目材料需符合相应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中央打捆项目应附地方发改、财政部门的意见。
政策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促进经济增长的通知
发改外资[2009]4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统筹安排国内资金和国外优惠贷款,形成合力,保证当前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总体效果
2008年和2009年,我国借用国外优惠贷款(包括世行、亚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等多边和双边贷款)规模100亿美元左右,用以支持农业(含林业、水利)、交通、城建、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领域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大部分国外优惠贷款用于购置国内设备、材料及劳务等,对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的领域与当前新增中央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总体一致。2008年第四季度,一批在建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等项目既使用了国外贷款,也安排使用了中央新增预算内资金。国内资金和国外优惠贷款的统筹安排,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迅速形成了拉动内需效应。
根据国家当前新增中央投资支持的领域和原则,各地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要继续统筹安排好国外优惠贷款与新增中央投资、地方财政预算资金、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国内资金,使国内外资金互为配套,形成合力。对2008年已谈判签约的在建项目和计划于2009年对外谈判签约且已具备开工条件成熟的贷款项目给与支持,更好地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尽早形成实物量,有效地拉动内需,使国外优惠贷款发挥更大的效益。
国外优惠贷款是国家主权外债,属于政府性投资资金的一部分,各地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使用国内资金替代国外优惠贷款,进而减弱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总体效果。
二、加快贷款规划内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对规划内拉动内需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特别是2009年计划签约项目,各地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要组织好项目建设方案论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和国内配套资金,积极协调有关国外贷款机构和财政、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衔接好国内国外项目准备程序,加快项目准备和项目审批,有效推动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
各地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在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地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继续注重以贷款项目为载体,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贷款项目管理
对在建符合国家拉动内需投向的国外贷款项目,各地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以及国外贷款机构,支持项目建设单位加快工程招标、设备及材料采购、国外贷款提款报账等工作;对具备条件的项目,若国内配套资金暂时出现困难,可以先期适当提高国外贷款支付比例,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各地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继续加强贷款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贷款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严防各种违纪违法事件,并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项目检查工作。同时,继续做好国外优惠贷款备选项目规划,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和适合国外贷款特点的项目,做好贷款项目储备工作。
当前是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各地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做好国外贷款项目前期准备和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外优惠贷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二月十三日
政策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强实施监管的通知
发改办外资[2008]19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借用外国政府贷款管理,提高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有关精神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8号)、《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发改办外资[2006]2259号),现就进一步改进外国政府贷款(日本政府贷款除外)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强实施监管的具体措施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 确定合理贷款规模。继续安排符合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申请外国政府贷款,加大借用外国政府贷款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同时,要合理确定本地区借用国外贷款规模,确保本地区偿还国外贷款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外国政府贷款的使用效益。要继续注重以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要严格控制外国政府贷款用于土建的比例。除沙特、科威特政府贷款外,其他国别贷款项目的外国政府贷款额中用于土建的部分不得超过30%;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用于土建部分的比例可适当提高。
三、做好国别比选工作,提高上报材料的规范性和质量。项目单位在申请列入备选项目规划前,应参照本通知所附《外国政府贷款国别比选指引》,向工程咨询单位、招标机构和转贷银行以及政府部门,就技术设备方案、融资条件、商务条件等方面进行充分咨询。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材料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符合本通知所附《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材料通用大纲(试行)》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用大纲(试行)》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四、加强可行性研究工作,切实履行项目初审职责。各地方发展改革委要督促项目单位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对于地方发展改革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应要求项目单位选择乙级以上资格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各地方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履行列入规划申报材料、资金申请报告等上报材料的初审职责,认真审核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项目单位的实施能力。要严格审查项目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对于配套资金来源为银行人民币贷款的项目,在上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应要求项目单位提供省级以上分行出具的贷款意向书。各地方发展改革委上报我委的列入规划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报告的文件中,应包含对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国外贷款国别及申请额、配套资金及来源、招标采购方式、偿还担保责任等主要内容的明确表述。
五、规范项目调整变更管理。对于已列入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增国外贷款规模10%以上、对贷款使用方案作重大变更(如拟采购关键设备的重大变更、增加用于土建及购置非专用设备和材料的贷款额等)、对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作重大变更(前置行政许可手续需调整或重新履行的为重大变更)以及沙特、科威特、德国促进贷款、法国开发署、北投等特定国别变更(具体国别可视情况调整,届时另行通知),须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备选项目规划变更申请。其它变更事项可在报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并批复。
对于已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贷款国别和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不得突破贷款规模和改变资金用途。如中标报价超出资金申请报告批准的外债规模,应通过减少采购内容、用国内资金购汇支付等方式解决。重大变更事项以外的必要调整,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后自行处理。确需进行重大变更的,原则上视同新项目重新履行有关手续。
六、把好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在出具项目确认书时,应加强对项目建设及招标采购内容与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复的一致性的审查。若发现问题应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后,方可出具项目确认书。已出具的项目确认书(含进口设备清单)应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七、规范和加强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实施监管和竣工验收工作。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协调有关方面明确项目的实施监管单位,并对建设中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及时跟踪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反馈项目签约、招标、开工、竣工等项目进度信息。项目建成后,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安排或协调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并将竣工验收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要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稽查部门在项目实施监管方面的作用,并积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合作,将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稽查和审计工作制度化。
八、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各地方发展改革委要加强与财政等有关部门在外国政府贷款安排思路、外国政府贷款程序衔接、项目进展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要会同财政部门对省以下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进行梳理,在确保前期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管理工作中的重复、交叉和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效率。
为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备选项目规划下达时间与财政部拟对外提出的备选项目清单下达时间更好地衔接,从2009年第一季度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下达该季度的备选项目规划。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列入当季备选项目规划申请材料截止日期为前一季度末最后一个工作日。
各地方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本通知的各项要求,把改进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落实到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地、县级发展改革委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为项目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借用外国政府贷款工作的水平。
附件:
一、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申报材料通用大纲(试行)
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用大纲(试行)
三、外国政府贷款国别比选指引(附:国别比选报告参考文本(试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二○○八年九月七日
政策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的通知
发改外资[2008]12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行业管理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以下简称“贷款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国发[2004]20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8号令)等相关规定,为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利用外资工作的更高要求,使贷款项目规划、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贷款使用的质量和效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规划管理,严把申报项目质量关
(一)进一步加强地方和行业贷款规划管理工作。各地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要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利用外资战略、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领域,结合本地区和行业发展规划,考虑不同渠道国外贷款的投向、贷款条件,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重点、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突出地区、行业特点,认真做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的申报工作。
(二)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申报项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深度,需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地点、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并对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外债偿债能力、国内配套资金能力、项目单位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合理提出项目利用国外贷款来源、金额,落实贷款偿还责任。
对地方政府承担贷款偿还或担保责任的申报项目,地方发展改革委应商同级有关部门或经地方政府同意后上报。
(三)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申报的项目除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规划重点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偿还国外贷款或提供国内配套资金;
2、行业重点技术、新技术推广;
3、推动行业改革、机制创新示范作用显著。
其中对由地方政府承担贷款偿还或担保责任以及提供国内配套资金的申报项目,需附地方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书面意见。
(四)有序开展贷款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每年贷款规划编制的工作安排,分别按不同贷款来源,集中受理申报项目。其中,受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申报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受理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申报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国际农发基金、欧洲投资银行等其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应按照我委通知要求及时申报。
(五)对列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地方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应组织项目单位按规划确定的项目贷款额度、建设内容、年度谈判签约计划等开展工作。如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或项目建设内容发生实质性变化,以及不能有效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影响项目按计划谈判签约等,又未能及时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编制新的贷款规划时,取消存在上述问题的贷款备选项目。
二、严格贷款项目审批管理,提高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质量
(六)省级发展改革委或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贷款规划后,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并根据年度贷款谈判签约计划,结合贷款机构项目准备程序,尽早明确项目的审批要求和时间安排,积极会同有关单位抓紧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指导建立、健全负责项目前期准备和实施的有关机构;敦促项目单位尽早与贷款机构商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前期工作进度;制定工程建设、贷款资金使用和招标采购方案,落实国内配套资金;编制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文件,及时完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土地使用审批等工作。
(七)省级发展改革委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国内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就贷款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经济、财务效益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并结合国外贷款机构专家在项目鉴别、评估时提出的合理建议,优化项目建设和贷款使用方案,落实国内配套资金等各项建设条件和贷款偿还方案及偿还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
(八)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严把项目审批关,保证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在对内、对外工作中的权威性。要根据项目准备的程度和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适时完成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对实行审批制的贷款项目,一般应在国外贷款机构完成项目准备,与国内有关单位就项目框架方案达成一致后,审批项目建议书;在国外贷款机构完成项目评估,与国内有关单位就项目建设内容、贷款资金使用安排等达成一致后,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九)认真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省级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28号令的要求,指导有关项目单位认真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重点做好贷款资金使用、贷款偿还方案以及外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初步方案。其中,项目建设内容、贷款资金使用安排等要与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贷款机构的评估报告一致。要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初审工作,提高报送质量和工作效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完成后,与国外贷款机构谈判前,及时将审核后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十)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贷款项目,所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要求的内容。对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不能确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要求内容的,应根据项目对内、对外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编制补充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并审批。
(十一)贷款的使用要遵循合理、有效的原则。根据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实际需要,将贷款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土建工程、设备材料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内容,适当、合理地用于培训、考察、咨询服务等技术支持内容(原则上不超过贷款额的5%),不得用于采购项目外的货物。为减少项目余款和贷款的财务成本,项目投资中不可预见费部分,不再安排使用国外贷款,由国内配套资金解决;项目投资中国外贷款的建设期利息,可根据项目建设期合理地测算所需的贷款额度。
(十二)切实落实国内配套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区别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项目的特点,合理地确定贷款项目国内配套资金比例。对一般的贷款项目,原则上国内配套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0%;对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卫生、扶贫等公益性贷款项目,国内配套资金的比例可降至30%,以减少地方政府对项目的配套资金压力。同时各级发展改革委应认真探索和研究国内不同渠道政府资金与国外贷款结合的有效方式,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有效开展对外工作
(十三)各地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要坚持“统一规划,归口对外,分工协作,高效管理”的原则,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有效地开展对外工作。
(十四)为落实贷款规划和年度签约计划,保证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各地发展改革委要协调好与同级财政、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积极参与项目鉴别、准备、预评估、评估和贷款协定谈判等对外工作,衔接好国内项目审批和国外贷款机构项目准备程序,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对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打捆项目,要做好配合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完成本地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十五)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在牵头组织实施项目时,要做好与项目所在省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在项目准备的不同阶段主动征求省级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并督促项目单位与省级发展改革委、财政、环保、土地等政府部门加强沟通,按要求及时履行本部门项目审批程序。
(十六)在对外工作中,地方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单位以国家批准的贷款规划、项目批准文件为依据,如出现外方评估意见与原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贷款规模等有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并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悬而不决、甚至影响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的情况。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或签署备忘录。
四、强化贷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
(十七)地方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督促项目单位建立和完善贷款项目管理机制。项目法人应健全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前期准备、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于地方或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打捆项目,可根据需要及时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准备和建设期对外联络、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保证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提高管理效率。但项目办公室的职能不得取代项目法人的职责。
(十八)严格贷款调整和贷款余款使用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确属需要调整贷款采购内容、变更贷款使用方案,或申请将项目产生的贷款余款用于完善原项目建设,应及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并与贷款机构进行磋商,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贷款调整方案或余款使用方案,并履行相关项目审批程序后,经省级发展改革委或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初审,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后实施。对于不再使用的贷款余款,应督促项目单位办理有关手续,及时取消,并报原项目审批部门备案。
(十九)严格贷款项目免税确认管理。各级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办理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确认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06]408号)的要求,认真审核贷款项目招标采购方案的执行情况, 做好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工作。对提供虚假材料的项目单位,将会同有关部门暂停办理项目免税手续,并视情节严重情况予以通报批评或处罚。
(二十)加强贷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各地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应督促和指导项目单位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竣工验收、信息报告、后评价等制度,强化项目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自觉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督促项目单位分别于每年七月底和次年一月底上报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前期准备的国内外工作所处阶段、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完成量及形象进度、国外贷款支付和还款情况、主要问题及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开展项目竣工验收,结合贷款机构的要求,在项目建成后一年内完成项目后评价,及时上报项目竣工报告和后评价报告。
(二十一)各级发展改革委要配合审计部门对贷款项目的公正性审计。同时,要将贷款项目纳入重大项目稽察检查范围,分级负责所审批贷款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如发现违规审批项目,未按程序招投标,擅自改变项目采购内容,串换、套取或挪用资金等重大问题,将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
(二十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于稽察和审计中发现问题较多、较严重的地方和部门,在未通过整改复查之前,将暂停受理其申报新的项目,同时暂停贷款规划内项目的对外谈判、签约等。
五、防范外债风险,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贷款项目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二十三)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机构跟踪所借不同币种外债汇率、利率的变化,研究规避外债风险的管理手段,把防范外债风险作为贷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应借助市场机制,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指导项目单位进行外债风险管理,并为项目单位防范外债风险提供及时的政策支持。
(二十四)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领域贷款项目的特点,研究贷款转贷和担保环节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贷款转贷和担保机制,简化贷款转贷程序、加快贷款支付速度,提高贷款资金运转效率。
(二十五)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踪国际金融组织政策动向,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平台和智力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贷款项目为载体,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项目融资、项目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经验,注重贷款项目在发展模式、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政策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8 号
《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二○○五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 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下简称国外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国外贷款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借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及与贷款混合使用的赠款、联合融资等投资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境内企业、机构、团体均可申请借用国外贷款。
第四条 国外贷款属于国家主权外债,按照政府投资资金进行管理。国外贷款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 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第五条 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是项目对外开展工作的依据。借用国外贷款的项目必须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未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得向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等国外贷款机构正式提出贷款申请。
第六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外债管理及国外贷款使用原则和要求,编制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据此制定、下达年度项目签约计划。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商国务院财政部门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由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当同时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第八条 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简要情况;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或国别;
(四)贷款金额及用途;
(五)贷款偿还责任。
第九条 已纳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或撤销贷款的,应当将调整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纳入其他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的,应当将调整内容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批阶段一并报批。
第十条 原批准使用其他资金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国外贷款;或已批准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其他资金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参与项目的有关对外工作,指导和督促国外贷款规划及年度项目签约计划的落实。
第十二条 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一)由中央统借统还的项目,按照中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由省级政府负责偿还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按照省级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审批权限,按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当报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审批权限不得下放。
(三)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偿还且不需政府担保的项目,参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办理: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所列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分别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外的项目,报项目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三章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三条 项目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后,项目用款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直接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由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不再单独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资本金、国外贷款及其他资金、项目业主、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建设期;
(二)国外贷款来源及条件,包括国外贷款机构或贷款国别、还款期、宽限期、利率、承诺费等;
(三)项目对外工作进展情况;
(四)贷款使用范围,包括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资金安排;
(五)设备和材料采购清单及采购方式,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规格、数量、单价;
(六)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
(七)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批准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文件)。
(二)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提供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的评估报告。
(三)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如项目需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四)申请使用限制性采购的国外贷款项目,出具对国外贷款条件、国内外采购比例、设备价格等比选结果报告。
第十七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条件是:
(一)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贷款的政策及使用规定;
(二)符合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三)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四)国外贷款偿还和担保责任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落实;
(五)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贷款已初步承诺。
第十八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内容、贷款金额及用途等发生变化的,须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将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 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是对外谈判、签约和对内办理转贷生效、外债登记、招标采购和免税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条 未经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对外签署贷款协定、协议和合同,外汇管理、税务、海关等部门及银行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项目未签订国外贷款转贷协议的,该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四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工作,监督有关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三条 国外贷款项目出现余款时,项目用款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余款取消手续,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如将余款继续用于完善原项目建设的,应当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余款使用方案,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负责将国外贷款进行转贷的转贷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对项目的国外贷款进行转贷,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国外贷款支付和偿还情况。
由各级政府负责偿还国外贷款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转贷机构原则上应当按贷款方提供的贷款条件进行转贷。如以规避外债风险为目的需对上述项目转贷条件进行调整的,转贷机构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项目用款单位要依法履行国外贷款偿还责任,及时进行外债登记,加强国外贷款债务风险管理。
项目用款单位要建立项目信息反馈制度,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批准项目的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及管理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七条 为确保对外还款,防止逃废债务,尚未偿还全部国外贷款的项目用款单位,在进行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或破产申请前,应当事先征得转贷机构对剩余债务偿还安排的书面认可,落实还贷责任,并将有关结果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国外贷款投资项目管理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篇:外资股权转让相关政策
外资股权转让相关政策
2007-12-18 9:23:51来源:财会信报作者:【大中小】
某家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为A公司),股东是日本某公司,现日本股东要将其持有的A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一家美国B公司,在转让过程中会有哪些具体规定及一些应注意事项呢?
扣缴义务人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规定:外国企业在我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有机构、场所,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以下称“预提所得税”),税款由支付人在每次支付款项时代扣代缴。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所得应征收预提所得税的范围包括: 1.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
2.中国境内取得的存款或者贷款利息、债券利息、垫付款或者延期付款利息等; 3.将财产租给中国境内租用者而取得的租金;
4.提供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而取得的使用费; 5.转让在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等财产而取得的收益; 6.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从中国境内取得的其他所得。
第6项规定的“其他所得”从目前来看主要包括199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所得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1号)规定的“担保费所得”,以及1993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取得股票(股权)转让收益和股息所得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3]45号,以下简称“国税发[1993]45号”)中规定的“股权转让所得”。
对于文章开头所述情况,依据上述有关规定,日本某公司是股权转让所得的受益人,应为股权转让所得的纳税义务人,而美国B公司则是股权转让所得的扣缴义务人,美国公司应代扣代缴日本公司股权转让所得应纳预提所得税并向中国税务局解缴。
税率方面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外国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利息等所得减征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发[2000]37号)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对在我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其从我国取得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有机构、场所,但上述各项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减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计税基础的规定
国税发[1993]45号规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转让其在中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取得的超出其出资额部分的转让收益,依规定税率缴纳预提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7]71号)文件对股权转让收益的计算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其拥有企业的股权或股份所取得的收益,应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计算缴纳或扣缴所得税。中国境内企业转让股权或股份的损失,可在其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如果日本某公司对A公司的投资额为5000万,占100%股权,股权全部转让给美国B公司取得收入1个亿,A公司在股权转让的时点资产负债表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计数为1000万,日本某公司的股权转让所得=股权转让价格-股权成本价-(被投股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累计盈余公积金)×持股比例=10000-5000-1000×100%=4000万元,应纳所得税为4000×10%=400万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股权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7]207号)规定:在以合理经营为目的进行的公司集团重组中,外国企业将其持有的中国境内企业股权,或者外商投资企业将其持有的中国境内、境外企业的股权,转让给与其有直接拥有或者间接拥有或被同一人拥有100%股权关系的公司,包括转让给具有上述股权关系的境内投资公司的,可按股权成本价转让,由于不产生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不计征企业所得税。这是对外国企业以合理经营为目的进行的集团重组在关联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境内企业股权转让给予的一定的税收优惠。
征管方面的规定及征管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第六十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以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所以美国B公司应及时代扣代缴日本某公司的所得税款并及时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美国B公司如果未履行代扣代缴日本某公司税款的义务,中国税务机关有权向日本某公司追征税款,同时可对美国B公司处以未代扣代缴税款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对于A公司而言,因本次股权转让完全在境外进行,A公司也不是股权转让款项的支付方,不具有代扣代缴股权转让所得税款的法定义务。但根据中国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股东变动,必须报经相关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并向相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东变更手续;同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在股权转让过程中,A公司是知悉股权转让行为的,A公司应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这一信息。
在实务工作中,就外国企业之间转让中国境内企业股权征收所得税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一,由于股权转让行为在中国境外发生,除非股权转让双方主动向中国税务主管部门报告股权转让行为,税务主管部门通常难以掌握此股权转让行为。
第二,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转让股权的外国企业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受让股权并支付股权价款的外国企业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但由于纳税义务人及扣缴义务人均注册营业地于中国境外,即使中国税务主管部门获悉发生了境外股权转让行为,要求扣缴义务人履行代为扣缴纳税义务或直接要求纳税义务人缴纳所得税均存在困难。
随着新征管法的颁布实施,加强了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如财政、工商、海关、银行等众多部门在信息上的协调,明确了相关政府管理机关向税务机关通报信息的责任,对于税务机关及时掌握企业情况,实现信息共享,有了较大的改善。
2007年3月1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于明年开始实施。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专门就源泉扣缴做出规定:依照该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应当扣缴的所得税,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纳税人未依法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从该纳税人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项目的支付人应付的款项中,追缴该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于扣缴义务人没有依法履行应扣缴的非居民企业税款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纳税人也有责任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否则,中国税务机关有权从该纳税人在中国境内的其他收入项目的支付人应付款项中追缴该笔税款
第三篇: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比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比较
王学孟
外资企业法相对于公司法是特别法,两者投资主体不同,出资方式、组织形式都有差异。
一、外资企业法相对于公司法是特别法。
公司法是规范、调整公司的设立、组织、行为、解散、清算、及其他对内外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广义的公司法是调整公司各种法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括。外资企业法则是调整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外资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可见两部法律都是关于规范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法律规范,外资企业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强调协调经济运行,以及特定对象是外资企业。因此,两部法律调整的对象有重合的地方,外资企业法可以看作公司法的特别法,这我们可以从公司法中找到支持:公司法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之所以要制定外资企业法是因为在特定时期需要鼓励外商到中国投资,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他们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说外资企业法相对于公司法是特别法,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外商在我国成立企业,主要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公司法当然地适用于公司的成立、变更、解散等。
现具体从投资主体、资本制度、组织形式、股东责任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投资主体之比较。
投资一般的理解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付出一定劳动、资金、技术,并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取得在与其不同的另一个经济体制中经营的企业的长期利益而作出的投资,投资者旨在该企业管理中拥有有效的支配权。
我们可以丛投资的概念中找到投资的主体,其实很简单,投资的人就是投资主体。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十四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
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可见,我国公司法中所指的投资主体是,发起人、社会公众、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授权的部门。发起人可以是法人、组织、非法人、自然人。
公司法所指的投资主体应该包括除上述所提及的中国组织,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还包括外国的组织和非中国公民的自然人。公司法所规范调整的投资主体是广义上的投资者,没有国界之分。因为外资企业法是特别法,那么它所规范调整的投资主体可能是公司法所规范或调整的一部分。
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的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商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东道国提供的土地、厂房、及其他基础设施、部分原材料等,按商定价格收汇,不参与投资。所以我们认为,外资企业法所调整或规范的投资对象是外国投资者,不包括中国的投资者,也不包括外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
可见,两部法律在调整的投资主体上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外资企业法的单一性。
三、资本金制度之比较。
资本金制度也可以叫作注册资本制度,它指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和出资方式。
两部法律对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的比例都有所限制,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外资企业的比例限制规定在细则里面,在外资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关于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公司法有明确的规定,外资企业法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毫无疑问,如果外资企业设立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那么他就必须遵照公司法关于最低出资限额的规定。
两部法律对出资方式有些差异。公司法规定投资者既可以用货币,实物,也可以用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外资企业法有点例外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可用土地使用权出资,原因在于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还不便于取得土地使用权,或其他因素影响了立法者。
外资企业法中关于资本金的特别规定:
一、涉及商检。以其他设备出资的,涉及进口,因此细则28条规定要求商检,细则对作价出资的设备作价、品种、数量、等做了详细规定,这是涉及外商投资的相关法律的特别之处.二、对投资期限做了特殊规定。细则第29、30条规定了外商可以分期交纳出自。这前面提到过,是吸引外资的一种手段。
四、组织形式之比较。
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类型,没有其他类型。而外资企业法则没有具体规定企业的组织形式,他可以依据公司法的规定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还可以成为其他的企业形式比如说是合伙等,但其他企业形式外国投资者基本上没有兴趣去申请设立,一方面的原因是它不够规范,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审批,因为外资企业法细则主要提及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形式,在审批上非公司形式很难通过。
五、投资者责任。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无论什么形式的公司,股东对公司责任以出资额为限。而外资企业法与公司法有些异同。我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十八条 规定“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外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外资企业为其他责任形式的,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适用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外资企业的无限责任,但从字里行间来看,外资企业投资者是有可能承担无限责任的。
从公司法的完善看我国的立法水平
韩维维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法作为利益的平衡器,也越来越发挥着他的主观能动作用。
我国公司法近两年经过了循序渐进的修改,它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全面的保护了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从公司内部来看,以前关于股东权利的规定较少,或是有权利无救济。例如,以前公司成立后即使出现公司长期不分配利润的情况以及由于公司内部的某些事项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状态的,股东也只能束手无策,进退两难,甚至采取过激的办法使事态更加恶化;但现在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解决了套在股东身上的枷锁。有了这些权利保障,增加了股东的投资信心,整体上起到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避免了更多违法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公司的发展趋于良性循环。另外,对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造成公司损失的行为,股东的请求赔偿权也有了救济途径,促进了公司管理人员依法管理公司,增强了其对公司的责任心,有利于公司的稳步发展,限制了公司的一般违法行为和单位犯罪的发生。
其次,从公司外部来看,公司的法律人格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被否定的。例如股东抽逃出资或出资不实,或以不正当手段逃避债务,此时虽然公司应以公司资本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在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追究股东的连带责任。这体现了法的灵活性。实践中,避免不了有公司股东实施一系列违法活动,欺骗债权人,使债权得不到实现,这时按一般规则就等于放任此类事件的发生,债权人的利益永远得不到实现。可见,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揭开公司面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公司法在画兼顾经济发展和权益保护的这个密封的圈时,视野放得更加宽泛,不仅局限于对公司本身的措施上,还体现在涉及到的中介机构上。中介机构如果不遵守行业规则,与公司股东同流合污,那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要承担赔偿责任,这大大增加了权力的保障性,也促进了行业间的相互监督。
在新中国早期,我国可以说无论是在法的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法的制定和实施中,都处于接近空白的阶段,要大量借鉴外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经验。而随着法学教育的进步、法学研究的加深以及立法经验的总结,我们的立法者越来越能够善于把握利益的平衡,逐步从全方位论证每一部法律的价值点,进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更改法律、完善法的实施,及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立法是一项工程,它铸造出一个国家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运用法律的权威性使影响国家发展的各种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这种过程,是在总结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的基础上,将法律现象引发的噬待解决的问题个个击破,同时将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提前预防。所以,立法者的眼光总是在缜密地寻找针对现象的最佳解决方案,在法的价值位阶中不断比较和衡量,最终达到利益的平衡。针对同一社会问题,一种解决方案在某些时候可能是最好的,但在另一个时期也许又不是最佳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已经平衡了的天平又逐渐倾斜了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法的更改和补充。这种过程也是一种简单的立法过程。同时,它也可能是循序渐进的,即使立法者明确知道很快就会有第二次更改以及更改的内容,也要把这次更改作为一种过渡。这也是一种方法,因为变革应该是谨慎的,它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历史的发展,结合过去(怎样,有何不适应的问题发生)、现在(怎样,发现了哪些待解决的问题)和将来(会怎样,对新措施效果的预测)为人们指明了新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
不可忽视的是,执法、司法、守法所总结的经验,科技进步、教育进步、舆论监督等都会影响立法者的观念,影响立法水平的提高。易言之,法作为国家的主观意志,在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来加以运用后,法用的效果如何,效率高不高,法律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就能体现出这部法律的价值大不大,进而决定它的存在与否,更改与否和补充与否。因此,对于立法者来说,将法在运用中的各种反馈及时进行总结,是与立法本身同等重要的。
另外,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种社会关系,使之在理论上上升为法律关系,也是不拘泥于现行法律的表现。其实,层出不穷的社会关系要统统归到法的领域来调整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随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更替,有必要把其归结到法的领域中来,使其上升为法律规范,调整在这种关系下的人的行为。这是法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将某些以前没有归为法律的现象制定为法。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对某些市场自身难以调节的问题制定了法律,对某些涉及国家统一的问题制定了法律,对某些本来属于这种法律领域的问题归结到那种更加严厉的法律领域去处理等等。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律专家们
和各界法律人士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得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让法律广泛服务于社会越来越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国的立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立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我国的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实施,以致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篇: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论文题目: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
广州大学商学院
2012年12月
珠三角对于外资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一直都是珠三角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它给珠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带来了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丰富的资金,还给珠三角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可以这么说,没有外资,珠三角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然而伴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珠三角在外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珠三角对外资的利用现状谈起,揭露珠三角在外资利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利用外资 FDI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
一、珠三角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9个城市,它们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和惠州。珠江三角洲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密集、最具有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珠三角一直以来都是外资的重要投资地。可以这么说,广东省绝大部分的外资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实际外资的利用金额,还是FDI占全省固定资产的比重,或者FDI占全省GDP的比重,珠三角都占了绝对的大头。而2010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两百亿美元,达202.61亿美元,总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合同外资金额246.01亿美元,而珠三角合同外资金额21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83.4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省的86.8%和90.6%;2011年和2012年珠三角实际外资金额也占到广东省实际外资利用金额的90%左右。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珠三角地区能利用外资的金额在逐年增加,但是从增长趋势上看,有减缓的趋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外资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也就是说外资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有一些外资并没流到它该去的地方,因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是主要的问题。另外,珠江三角洲在外资利用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珠三角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上看, 外资的主要流向是工业部门。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这类工业产业结构有轻型化、外向化的特点。, 轻纺工业项目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不过珠三角的轻型加工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工业建设却相对滞后, 珠三角相当多的生产性产品用于出口,大都达到70%,有的产品甚至全部出口。这种结构与体外资追求利润的动机有紧密的关系。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所以我们应该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只适应于紧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而不符合珠三角长远发展的需要。
另外作为重要的加工贸易区,不少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供应国际市场。外向型是珠三角最重要的特点。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从事加工贸易赚取的利润是最少的。一个产品从原料到加工成形再卖出去,利润最少的环节恰恰就在于加工。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低,靠出卖劳动力也非长久之计,因此珠三角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必须有所行动。
外商直接投资偏向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的电子行业, 这是因为此类行业开发投资相对较少, 回收期短, 利润率高, 风险较小。然而这种方式将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造成阻碍,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该地区的发展了。目前,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这并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而且在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必然,对于环境的保护是不利的。
2、珠三角城市间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化严重
珠三角各个城市虽然同属于广东省,但是各个城市都各自为政,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区域内各城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
珠海统计网于2008年发布了一篇文章---《珠海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状及趋势》,其中指出了珠三角产业结构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8以上,其中广州第三产业相似度高达0.9058,而珠海与其他珠三角城市的结构相似系数更高,达到0.98;二是工业支柱行业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高度重叠,其中2007年珠海与东莞、惠州、深圳的工业结构最为相近,其相似系数分别高达0.9466、0.9145、0.8937。
珠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造成了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这也不利于珠三角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经济圈,不利于构建循环经济,这对珠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将造成巨大的障碍。
3、资源过分集中,主要来自港澳
2010年,珠三角外资来源的前5名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萨摩亚、新加坡2010年,珠三角实际外资利用额达到183.47亿美元,而这其中有至少七成来自香港。主要因为是珠三角毗邻港澳,拥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并且我们也应该看到, 港澳台投资的项目多是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或其他中小型项目为主, 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还不高,这样的投资结构已不能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
珠三角外资来源之所以集中在港澳,主要是因为香港、澳门与广东的地缘关系和人民之间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三地人民相互往来频繁,资源互补、相对利益日益增长和经营环境的逐步接轨, 这是珠三角目前仍然保持以香港、澳门资本为主的重要因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FDI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而港澳台资金以资本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特点,因此是不利于珠三角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这也使得珠江三角洲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4.引进外资技术缺乏消化创新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吸引外资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许多企业都以引进设备和资金为主, 而忽视了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企业引进外资技术也停留在一种原始的阶段,不注重吸收消化和创新。在国外,企业每引进1美元的技术往往要用7美元资金去吸收和消化, 但珠三角在引进技术时,消化吸收能力显得非常弱。最近两年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甚至不到1: 0.09,,远远低于韩国、日本1:10的水平。政府对科技投人占GDP的比重也比较低,大大低于国外8%的平均水平。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投人作支撑,科技水平就很难提高。另外, 传统产业与技术创新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还不够。
5.忽视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中必须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和资源与环境的整体发展, 使一体化延续于子孙后代, 永续发展。珠三角在吸引外资时,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却付出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使珠三角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缺乏协调发展, 这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相应的对策
相应的对策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珠三角的整体规划是由政府主导的,因而政府需要从各个方面引导企业、引导市场,政府要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整体的环境离不开企业积极参与,整体环境的改变也需要从企业做起。
从政府的角度,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1、引导FDI向第一、第三产业流动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反映了现有产业的结构状况和比较优势, 但正是这种长期不平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珠三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校正这种产业结构的偏差, 珠三角必须贯彻“ 强化第一产业, 提高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珠三角今后发展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的引资政策, 把FDI引导到相对缺少资金的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政府有必要放宽第三产业投资的业务种类以及地域限制, 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外资投资农业, 同时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引资力度。然而引进外资时,我们要审慎,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 杜绝盲目引资的出现,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2.整合区域资源, 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给珠三角带来的发展时机。前些年由于中国政府对项目融资的管制,珠三角地区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金额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投资壁垒也会逐渐消除。这给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或利用外资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珠三角地区可以通过地缘、资金、技术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差别化的农业发展策略等措施来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3.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除了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 还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目的。但是有学者认为, 自1992 年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本土企业投入不足, 无法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吸收和消化所造成的。鉴于此,珠三角地区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 吸收为辅的原则, 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 来提高本地区企业的研发能力。跨国公司为了和本地企业竞争, 必然会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从而达到使内外资企业相互竞争,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4.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FDI为了降低投资配套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通常集中在其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如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FDI所进行的投资大都是利润高、回收快的产业,如轻纺织业。另外,FDI所进行的投资大都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当然,这与珠三角自身的经济模式切实相关。由于珠三角自身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征,我们所从事的产品出口实际上能获取的利润是非常少的,只占整个产品的价格很小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的。
另外,伴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成本也在提高,人口红利趋势明显。目前,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挑战。因此,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成为珠三角社会的大势所趋。
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珠三角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品,一方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自然环境。政府要鼓励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帮助其成长。另外,政府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把不适合珠三角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鉴于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局面,珠三角可以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那里,帮助这些地方摆脱落后的局面;同时,产业的转移也有利于缓解珠三角地区FDI规模大幅度增长后部分资源短缺、成本上升带来的挤出效应。
6、建立一体化经济,消除各城市的行政壁垒
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在“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基础上,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包括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管理一体化等整体性的一体化要求,它是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优化与整合,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各个城市能更好地进行协调,能有效地减少产业的同构化,使分工合作和规模效应更显著。所有的这些,将使进入珠三角的FDI这一资源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
7、加大吸引跨国公司R&D 投资, 重视高素质人才教育
跨国公司的R& 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外资与珠三角研究机构的合作、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等方式也将带动珠三角R& D力量的发展。必须通过指定相关政策, 如加大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税收优惠, 在土地、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促进本地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开展科研技术合作, 允许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参与政府支持的研发项目。另外,省政府应制定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支持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创办权威性的学术期刊, 引进外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 以加强学术交流。
对于企业的建议: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
FDI尽管带来了我们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商手中, 转移来的只不过是已经进入“ 成本竞争”阶段,也就是对我们来说的相对先进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 一方面, 我们通过使用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 发展其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研究与开发, 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
结论
对许多地区来说,外资在其经济发展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运用得好,外资会变成一种外援,促进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得不好,外资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累赘,束缚本地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好外资,一直是各个方面研究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做好正确的战略规划,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它们。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定好发展方向,这才是正确的运用外资的态度。
参考文献
文献一:赵冬生,江苏省中石化长燃镇江分公司,2010年《CEFTA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文献二:杨贞,黄超,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省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10年10月中旬刊。
文献三:刘欢欢,云南财经大学,《外商直接投资对珠三角产业结构影响研究》,2011年5月。文献四:吴丽清,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8年。
文献五:陈喜强,广州大学商学院,《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效应探析——基于新功能主义溢出效应的思考》,2010年4月刊于《广州大学学报》。
文献六:尹科,彭晓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志良,梁箐,国家环境保护都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
文献七:牛墙,《高铁助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刊于《高铁经济》 文献八:冯国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黄国徽,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基于空间关联性的广深两地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珠三角经济区域背景下的考察》,刊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三期
文献九:谢晋,湛江市规划防测设计师,《论珠三角经济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刊于《科学与财富》
文献十:郑玉滨,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试论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商业经济》2009年第六期。
文献十一:张小蕾,广东省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所,《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的现存问题与法律解决》,《南方经济》1998年刊登。
文献十二:牛保庄,桂寿平.《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fJl.经济纵横,2007(4):105—106.
文献十三:冯国强,瞿丽,赵昆.基于空间关联性的广深金融服务业集群研究——珠三角经济区域背景下的考察[J].财务与金融,2012,(1).
文献十四:王光振,张炳申,珠江三角洲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文献十五:桑百川, 王拾.2006: 珠三角利用外资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理念.特区经济.(02).出版社.14-16.
第五篇: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摘要在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外资外资政策外资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正确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1.1初创阶段19791985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转变指导方针由排斥外资转向利用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特殊灵活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开始制定外资法规
1979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成立外资管理的专门机构1979年8月国务院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的利用外资工作1982年3月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外资政策是非常粗略的并缺乏可操作性对外资流入实行限制的特点非常突出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1.2发展阶段19861993 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规体系包括《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对外资实
行普遍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外资的分级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全确立了积极利用外资的观念对外资的限制不断取消外资允许进入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政策激励的重点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尽管仍然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实行鼓励和优惠的特点更加明确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体系。1.3调整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二阶段利用外资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同时根据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对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采取的主要措施表现为①1995年6月我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②1997年12月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了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突出了产业重点同时体现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③1999年8月外经贸部等部门就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对外资的限制大幅度取消国民待遇原则越来越明显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仍然很突出但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有所加强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特别是WTO的规则接轨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倾向有所缓和但尚没有发生
根本性变化。1.4完善阶段2002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WTO的规则和承诺于2002年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4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其主要变动如下①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②扩大投资领域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③投资地域多样化鼓励外商投向中西部地区参与正在实施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④投资方式多样化。2利用外资的正效应 我国利用外资数额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正效应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罗余才、严俊2002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FDI增加1GDP将增加0.396736说明FDI流入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从1990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1年2798。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对我国的工商税收也起了重要作用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的税收占我国工商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2
年的425上升到2001年的1901。利用外资增加了我国进出口总额。1986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1年508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466高于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37521个百分点。FDI促进了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1985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不足22000年则上升到6以上同时也改善了出口结构。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加和扩充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部分就业压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