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时间:2019-05-14 16: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第一篇: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更是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之举,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化市作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稳中求进,扎实进取,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十三五”开局之年,通化市委市政府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线,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全面组织落实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解决通化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品、产业、业态,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供给,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克难成效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下,通化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稳妥去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化市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因业、因地、因企制宜,坚持去产能与优化新增产能、改造存量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去中求优,优中求效。

1.在优化增量产能方面。一方面以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龙头,与全国一批著名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自主创新,有重点地推进项目攻关,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及节能环保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端制品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0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1.8%,实现增加值329.2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主要是借助通化市优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打造通化全景旅游品牌以及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突出培育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两大服务业新兴业态”。

2.在改造存量产能方面。实施工业企业扩能提升和“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着重抓好企业并购重组、扩能改造、产品创新和提升管理四个方面。2016年7月,通化市企业共有十个项目并购重组,重组金额达37.59亿元。重组项目涵盖医药生产及物流、粮食加工、食品、资源等领域,对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推进实现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在冶金行业,通钢在首钢总公司以及吉林省、通化市的强力支持下,在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获取大力帮助,2016上半年获得专向扶持资金5090万元,这些外力支持正在转化为激发通钢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给困境中的通钢提质增效带来了乘数效应。经测算,上半年通钢实现营业收入31.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3.42亿元,预计实现利润与计划数持平,同比减亏3.12亿元,完成了首钢总公司下达的全部控亏任务的分解目标。

3.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钢铁、煤炭、水泥三大行业是通化市去产能的主要攻坚领域。根据《通化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任务分解表》,把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分类处置、分步实施、有序推出的办法,将不符合产能标准、成本标准、安全标准、物流标准的企业或部门作为淘汰的重点,辅之以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依规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同时多渠道、多举措、创造性地安置分流下岗职工,使去产能工作扎实稳妥推进。2016年1至8月份,生铁产量累计为191.1万吨,同比下降33.1%,粗钢产量累计为184.6万吨,同比下降33.2%,钢材产量累计为207.6万吨,同比下降24.9%;原煤产量累计为62.4万吨,同比下降55.4%;水泥产量累计为164.4万吨,同比下降0.7%。在化解大量过剩产能的同时,行业的耗电量和亏损额同比大幅度下降,去产能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积极去库存,扩大有效供给

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通化市重点针对房地产、粮食、烟草三个领域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的原则,把去库存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加大去库存力度,化解供需失衡,扩大有效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针对房地产库存问题,主要是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节流开源”。节流,就是控制新增项目,减少库存新增量,同时允许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调整房屋户型结构,并且统筹规划住宅面积与商业办公面积,减少因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新库存。开源,就是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共同发力,采取多项组合措施提振住房需求,促进商品房销售回暖,缩短房地产去库存周期。政府主要是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合理的政策环境,消除和减少房地产消费领域中的制约因素,加大制度改革步伐,创造和激发新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减负,加大去库存的力度。房地产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政策环境的宽松,加大营销力度,快速去库存,切不可盲目涨价。2016年1至9月经初步测算,通化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同比下降69.7%,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6.8%,商品房屋销售额同比增长8.4%,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6%,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总体趋好。

2.针对粮食库存问题,通化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长短期措施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生产力加速发展。首先,积极落实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扶持政策,推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创新,推动玉米深加工企业稳定提高生产负荷和转化能力,加快消化临储库存。其次,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玉米的过腹转化能力。再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梅柳辉优质粮食核心主产区,大力推动通化大米、鲜食玉米等优质作物的生产比重,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申请,创通化粮食名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产业链、价值链和现代金融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以人参、葡萄酒、优质大米和玉米、林蛙为代表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强绿色食品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开发,让更多的通化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3.针对烟草库存问题,主要通过调整结构,做好市场终端服务,引导需求。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香烟的打击力度,为化解卷烟库存释放市场空间。

(三)谨慎去杠杆,拓展融资渠道

经济杠杆率过高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和问题。通化市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去杠杆的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政府、金融和企业谨慎去杠杆,不搞一刀切,有效整合财政金融资源,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1.在政府去杠杆方面。首先,严格管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债务存量,设置债务“天花板”,利用债务率、偿债率、新增债务率、专项债务率等指标,评估本级债务风险状况,合理控制债务余额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政府债务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做好债务置换,优化存量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再次,加大政府主导项目市场化融资力度,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缓解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压力。目前通化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已经结合旧城改造同步进行。2015年至2018年,计划建设管廊总长度约81公里,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15公里;2016年计划建设18公里;2017年计划建设21公里;2018年计划建设37公里。计划总投资额90亿。项目以“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总体思路,其运营将主要采用PPP模式,由政府投融资平台信通集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SPV公司,让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建成后,由合资的SPV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规范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推动通化市的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最后,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统一管理,构建一个覆盖所有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外的政府收支体系。

2.在金融去杠杆方面。将防范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在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强化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首先,引导、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时补充资本金,降低杠杆率水平,适度控制规模扩张速度;其次,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严防产能过剩领域授信风险,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资金投放,优化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支持银行机构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转让、追偿核销等处置金融债务支持力度;最后,通过设立通化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投资基金,积极规划和建设通化金融街区等措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通化市广大小微企业提供一个直接融资平台,为支持通化市打造吉林省东南部特色金融街区,为建设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3.在企业去杠杆方面。坚持去企业杠杆与降融资成本并举。一方面,有序退出无效信贷,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另一方面,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信贷资源更好地用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薄弱环节,填补金融服务短板。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防止不理性抽贷、压贷。做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补短板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机构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严禁变相收费或提高利率的行为。

(四)合力降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降低企业成本是中国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转型倒逼之举,是优化企业环境,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健康发展必然选择。

通化市结合实际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项目准入、精简流程事项、加强指导服务,营造法治化、市场化投资环境,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4月以来,依法确权建立权力清单。40个政府部门初审上报行政权力4776项,保留2675项,清理了2101项,减少了44%;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49个部门、473项,减少到32个部门、273项。清理削减234项,削减比例达49.5%。同时,还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截至2016年3月份,工商部门已办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120户。除此之外,结合其他政策组合,深入开展企业降成本专项活动。预计到2016年底,为全市企业减负约6.6亿元,其中降低税费成本约3.9亿元、财务成本约0.3亿元、人工成本约0.4亿元、企业管理成本2亿元。多措并举降成本,为山城通化营造了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为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松了绑,大大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五)扎实补短板,开创发展新局面

补短板是“十三五”时期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攻克的艰难之一。通化市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重以项目为抓手,形成一批相互支撑的补短板项目。通过抓项目来保投资、助转型、促发展,使补短板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1.针对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这一最突出的短板,通化市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打造“七个通化”和吉林省南部借港出海大通道建设为目标,以高质、高效、高标准为导向加快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化市一方面大力优化市区路网结构,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促进城市通达顺畅,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通化、幸福通化;另一方面致力于把通化建设成为东北东部交通枢纽,打造借港出海大通道。截至目前通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集、辉白高速公路全线开工,集安至本溪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通化大街和西昌、五月花互通立交工程已基本建成通车。通沈高铁和通化至佳木斯、四平快速铁路完成前期工作顺利启动,通化火车站搬迁改造工程已经开始运筹谋划,通丹、通集快速铁路工程同步推进,通化机场扩建和口岸机场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正致力于建设物流园区项目和公铁联运客运枢纽项目。2016年,计划投资4.5亿元的佳泰物流园区项目,已被列为交通部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明年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7万平方米,建设期三年,建成后,对有效促进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计划总投资4.77亿元,在通化县二密镇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公铁联运客运枢纽,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高铁、普通铁路客车、长途客车、公交车、出租车“零换乘”,方便旅客出行。

在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围绕平安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现代水利、经济水利“五个水利”发展目标,实施江河堤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项目,2016年,总计45项,投资7.19亿元,为惠及民生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有力保障;同时对通化市水利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投资与招商等方面也已进入研讨阶段,为未来水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提供广阔空间。其次围绕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式实施,将利用2016至2017两年时间,投资5602万元,完成全部54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工程建成后,将惠及村民77166人,为促进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持和用电保障;同时通化湾湾川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展风光水互补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示范项目已获吉林省能源局同意批复,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使电力企业转型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市力争达到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30万千瓦、20万千瓦。最后实现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输气管网全覆盖,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

2.针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其他短板板块,围绕医药、食品、旅游、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施一批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全市招商引资如火如荼,项目跟进实实在在。全市对310个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列出任务清单,着力推进规划设计、手续办理、土地供应、资金筹措等要素配置和保障工作。总之,补短板不仅会为通化开创出多个产业协调发展进而形成大健康产业的新局面,而且也会使通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实现通化经济的新一轮振兴。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之下,通化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科技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的比重中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显著。截至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4项指标增速排在全省第一位,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要使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就要注重今后阶段改革应该坚持的几个重点方向,真正打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靠市场机制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市场引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中形成合力。通化市委、市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任务的分解与落实方面、在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与落地实施方面、还是在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都主动作为,帮扶企业减轻经济负担,简化办事程序,协调与解决在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发挥企业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靠市场机制的推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靠政府的行政调解。因此,政府要在制度改革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政府要在国企、财税、金融、资源价格、市场准入等改革领域加快突破,切实打破制约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市场配置各类要素的能力。

(二)加大创新驱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其成效的多寡与优劣,归根结底要靠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很难形成,很多方面的改革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通化市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成功打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就看能否在创新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能否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通化市民营经济占GDP 的比重去年达到58%,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58.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和8.4个百分点;培育了修正、东宝、万通等31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血清白蛋白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累计实施了267项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项目,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但是,在不同领域创新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很不均衡,创新的驱动力还存在一些挑战,存在不稳固和不全面的现象。因此,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将是通化市今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最为关键,第一在创新驱动中政府更要把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第二要有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市场空间来推动创新;第三要构建更多的创新平台和环境氛围,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创新速度。

(三)融入“一带一路”形成大开放格局

通化地处吉林省东南山区,经济仍然欠发达。近年来,通化市以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扩大投资需求,加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谋划项目上下功夫。一大批重点项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扩大开放,促进产品和要素在更大区域内合理流动,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交通不便利,物流成本巨大,恰恰成了制约通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开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为吉林省扩大向南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通化市正在积极打造吉林省借港出海向南开放大通道,全力构建通化国际内陆港区,建设白通丹经济带,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京津冀,促进形成全方位的大开放格局,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二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摘 要:针对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的滦县,更应该针对本县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促进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上档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滦县;现状;对策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滦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滦县作为农业大县,始终把农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万千百”工程,引进培育了北京首农新绿洲、北京二商集团蔬菜基地、卧龙谷科技园等农业龙头企业13个,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家。谋划打造了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并成功争创省级园区。争创市级园区2家,分别是滦县设施农业现代科技园区、滦县奶牛养殖现代科技产业园。持续实施绿化工程,全县森林绿化面积已达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北部山区果品面积达到3万亩。连续4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累计总投资959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田间路和机耕路平顺畅通,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连。

在滦县农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虽然我们引进了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但仍缺乏能够消化花生、果品等农业资源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农业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结构有待调整,我县设施农业以瓜菜为主,数量大但相对分散,大户少,设施蔬菜种植规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我县冷棚所占比例较大,棚室设施简陋,效益提高乏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2016年,滦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按照“一优化、一升级、三提高”(优化特色产业分布,推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水平)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创建高产示范田、“吨粮田”,扩大花生、瓜菜种植规模,年内,努力实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7万亩,其中,建设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6万亩、“吨粮田”13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滦县花生”播种面积23.3万亩;瓜菜播种面积18.5万亩。实施果品产业“万、千、百”计划,在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新发展果树1万亩,其中,北部山区每镇至少发展果树1000-2000亩以上,每村至少发展100亩以上。

2.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培育新主体、推广新模式、增加新效益”为重点,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帮扶等措施,积极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设施蔬菜、奶牛养殖、林果等主导产业,以产业链为纽带,联系上下游关联企业,组建联盟集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增加总量,培育出资产总额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审批立项、贷款贴息、项目奖补、股权投资、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上项目扩规模提档次。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加工集聚区,引导龙头企业进园入区,推进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北京滦州科技园、北京二商集团无公害蔬菜基地、卧龙谷科技园、鸡冠山生态经济产业园等龙头扩大规模,夯实农业产业支柱。大力推广百信花生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卧龙谷科技园“五三”模式,辐射带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农旅一体化项目,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3.大力培育农业名优品牌。开掘农业品牌价值,在培育类似“六个核桃”那样的有市场占有率、能够增强企业利润和税收的品牌下功夫。研究出台全县农业品牌策划方案,策划方案要实用,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需要做什么,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携手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农业地域公共品牌,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打包同类品牌,聚集打造统一的地域公共品牌,通过集中营销、集中培育,形成代表滦县特色、更高层次的公用品牌,共同赢得市场;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深入挖掘品牌增值潜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重点支持推荐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提升市场知名度。年内,新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农产品1个,筹备“滦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注册商标,并争创名优品牌,年内,鼓励支持百信花生合作社“大昭农合”、吉祥农业园“滦野”、庙山生态园“民康”等品牌争创河北省著名商标;磊鑫淼食用菌合作社“磊鑫淼”、子文农牧合作社“龙湾河”等品牌争创唐山市知名商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2]《2016年唐山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第三篇: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珙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明全

珙县是四川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县,煤炭、石英砂、石灰岩等资源丰富。近年来,珙县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建材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珙县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实情,找准着力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能源、建材、化工、林竹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推进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提升、效益提高。

一、珙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珙县自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工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百亿元工业县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55亿元,增长55.88%;实现利税8.74亿元,增长113.56%;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户、亿元工业企业4户。能源、化工、建材产业支撑作用凸显,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8.4%,工业经济综合考核在宜宾市十区县排名第一。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一是规模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25户增加到 2008年57户,增加值从2005年的5.0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66亿元,年均增长46.8%;利税总额从2005年的2.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97亿元,年均增长47.8%;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8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6万人。二是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日趋凸显。2005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只有中正化工公司1户,到2008年已有8户,总产值共计16.5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4%,8户亿元企业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5.1%,骨干企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趋显著。

(二)工业产业体系初显,抗风险能力提高。坚持以产业带工业的理念,围绕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打造以煤电、水电、瓦斯气发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水泥、玻璃、陶瓷、玄武道砟为主的建材产业,以合成铵、尿磷铵、硫酸等为主的化工产业,以巨桉工业原料林、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林板一体化产业,以竹荪、蚕桑、烤烟、黑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2008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8户,涉及能源、建材、化工、铸造、采掘、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涵盖了全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得到根本转变,县域工业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抗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三)循环经济取得新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在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培育优势产业的同时,重点抓好煤矿采掘、化工、冶炼铸造、建材、发电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其中,芙蓉集团瓦斯发电、拉法基水泥低温余热发电,中正化工、庆昌铁业硫铁矿资源循环生产,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改投资6.8亿元,全县废气、废渣、废水利用率达80%以上,7户企业获得了四川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颁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证书》。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发展动力强劲。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以“资源+产业+园区”模式引进项目,华电(珙县电厂)、拉法基(双马水泥)、五粮液(浮法玻璃)、全友家私(申宇木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进一步优化了珙县产业结构,壮大了工业企业规模,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

二、珙县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2008年,珙县多项指标增幅排在全市前列,但由于经济总量偏小,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主要经济指标看,GDP 总量全市第八(人均 GDP 全市第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市第四。这说明尽管我们的发展势头好,但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还不强。

(二)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珙县大部分企业都是从事资源开采或矿产品初级加工的企业,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工业产品优势不突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工业经济受外部及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给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困难,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三)工业企业小而散,规模效应及整体竞争力不强。全县规模以上企业57户,超亿元产值的企业只有8家,其他均为小规模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工业经济底气不足。同时,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较慢,产业聚集度低,支持产业化发展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少,产业链延伸难度大,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升级。

三、推进珙县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工业主导、投资拉动、项目领跑”发展思路,正确研判经济发展形势,找准突破口,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深化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合作,强力推进珙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旋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切入点,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改造和振兴传统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目前,我县县属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为:能源(煤炭、电力)产业占经济总量的46%,多以煤炭开采为主;建材占经济总量的18%,以水泥生产为主;化工占13%;其他农、林、副产品加工占23%。总体上看,工业结构不太合理,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大力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措施。一是做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要加强跟踪协调,全力推进华电珙县电厂建设,确保2010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要抓住电厂的建成和落地电产生的机遇,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推动洛表煤田精查,加快德梗坝及珙县二、三号煤田开发,整合资源,做活做强煤炭经济;全力推进南广河水利资源梯级开发,着力打造四川重要的能源基地。做好建材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拉法基二期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双三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异地技改、五粮液环球集团50万吨浮法平板玻璃项目、高档卫生陶瓷项目、玄武岩道砟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就地开发利用,打造全省优势建材基地。二是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珙县是资源大县,不仅要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且要科学把握矿业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在资源盛产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及早谋划发展接续产业,防止出现“矿竭县衰”、“矿竭厂败”的现象。在加快发展能源、建材、化工产业的同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结合特色农业县建设,扶持林海高科、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金园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打造百亿元竹荪健康产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竹荪、香精香料、黑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二)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或缺的“车轮”。珙县作为资源大县,工业企业以高耗能企业为主。抓好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是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改造更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二是要紧紧围绕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的要求,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抓好县内能耗大户的节能工作,强化对能耗大户的节能监察、审计,健全依法节能机制、工业节能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工业节能激励约束长效机制。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严格按照工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依托我县的资源优势,结合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打造“百亿元工业县、十亿元产业链、亿元规模企业”战略目标和实行“一区两园”规划建设的要求,科学制定我县孝沐、余箐两个工业园的发展规划,按照集约、集聚发展,产业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明确发展定位,合理布局产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是要实现集约、集聚式的发展。依托“一区两园”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利用,利用集群方式打造和培育产业集群。二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并加快产业转移。当前,要围绕华电珙县电厂、拉法基双马水泥公司、申宇木业等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羊群效应”。三是利用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先机,打造“宜宾一小时经济圈”等机遇,把珙县建成宜宾重要的金融中心、矿山机械中心、茧丝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川南物资集散地。

(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外部投资不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非常重要。作为资源型山区县,珙县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能源供应,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招商经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有利于安排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加工转化、符合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及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要创新招商引资理念,不断改进招商引资的方式与方法。要努力突破土地、资金两个瓶颈,利用“一区两园”平台,着力吸纳周边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裂变”项目和改革改制项目,瞄准世界500强、沿海发达地区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坚持引资与选资并重,引资与引智、引技术、引装备并重,在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同时,注重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拓宽招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努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的政府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部门加快、放大信贷步伐;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项目建设资金、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五)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

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区域经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珙县要顺应潮流,立足区位、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宜宾市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机遇,主动融入“宜宾一小时经济圈”,“高筠珙能源材料经济区”,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发展新产业,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建材、林竹、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两步走、翻两番,跻身全省类区强县,建设全省经济大县的战略目标。即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类区县前10位;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类区县前5强,建设以能源、建材、化工、林业、茧丝绸为产业支撑的经济大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四篇:强化队伍素质提升促进全面提质增效

强化班子队伍素质提升促进全面工作提质增效

XX(全称)院党总支在省XX(全称)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省局党组提出的“一高一低一主线,六大建设强质监”工作要求为指针,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为中心思想,结合锅检院实际,从抓班子作风建设、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入手,以完成检验率、提高检验质量、杜绝检验风险为目标,基本形成了“高效、务实、创新、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为我院稳步、高速、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根基和人才根基,实现了锅检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做法务实,办法创新

(一)全员培训,全面取证

自2011年5月份开始,锅检院党总支下大力气,统一安排具备资格人员参加“检验员”、“检验师”的取证培训。仅去年8个月的时间,我院共组织52批共430人次参加了20余类培训项目。通过近一年多的取证培训工作,我院新增高级检验师2人、检验师18人、检验员50人项,无损检测射线III级1人、声发射II级6人、TOFDII级3人。其中检验人员数达到105人,占我院职工总数的96.3%,其中高级检验师8人、检验师121人项、检验员193人项,检测人员数达89人,占我院职工总人数的82%。

(二)检验实践,提高技能。

为解决新取证职工实际检验经验不足问题,由院总支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开展了以工业锅炉检验为主题的“检验技能普及”和“检验光荣价值观教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锅检院的检验能力和新取证人员检验工作信心,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在检验业绩检验人员的配置上,也从2010年的57人迅速发展到2011年的120人,使检验工作效率得到跨越性的提升,同时也巩固了全体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锅检院今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检验研究,培尖创优。

依照“科研工作是一个省级检验机构综合实力的体现”的这一精神,经省局批准,我院设立专项经费,专门从各部室抽调9名技术骨干,联系省内大专院校成立科研小组,按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理论原则合理分配科研任务。今年三月份我院从三师中(全称)挑选技术精湛、协调能力强的三位同志赴北京中国特检院挂职锻炼,目的是在代表全国最高检验能力和水平的中国特检院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为把我院建成国内综合实力领先的强院做准备。

(四)监督检查,提高质量。

按照“锅检院的产品就是检验报告”的原则,锅检院加大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和该体系内审工作力度,要求全员参与检验报告(证书)检查。发现问题,认真讲评,及时整改。特别是今年,我们把报告检查做为提质增效活动的一项重要

工作,共检查了1400多份工业锅炉检验报告,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应用。规范了检验行为,提升了技术素质及检验质量,规避了检验风险。目前我院在国内检验机构中首次实现了工业锅炉检验结论依法、合规、统一,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检验机构的前列。

(五)信息建设,事半功倍。

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我们更新了院计算机服务器,组织了新检验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网络升级和新检验管理软件的使用,实现了检验报表即时出,为质检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准确、的决策依据。

(六)突出专业,特色鲜明。

为提质增效,我院今年4月份机构调整,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召开中层会征求意见及班子会研究决策;首次设置了电站锅炉检验研究所,配置了具有丰富检验经验的技术人员,结束了我院作为省级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电站锅炉检验部门的历史。

(七)素质提升,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增强性素质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及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而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职工:培养了许永平和王发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专家;马骏、刘善民、王海泉优秀军转干部脱颖而出;52岁刘红霞、法学硕士郭素琴、财务人员赵萍等女同志更是巾帼不让须眉;青年才俊娄旭耀荣获全省质监系统“突出贡

献奖个人” 称号。

二、全面发展,提质增效

(一)强化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锅检院党总支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采取集中与分组结合、学习与讨论并进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新党章、十七届五中会议精神及省局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

(二)创新学习方法,注重教育实效。

锅检院始终重视培训教育工作,为使教育取得实效,院领导班子采取轮流为职工上党课的形式,采用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等材料,通过专题宣讲辅导、观看警示教育片、座谈讨论、知识测试和撰写学习体会等方式,开展党风廉政和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营造了全院积极向上、爱与学习的工作氛围。

(三)建立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院总支将党建工作目标层层下达,总支书记带头抓、亲自抓,相关负责人逐项抓落实,并组织人员不定期对各支部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做到党建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同时及时完成党建研究报告和信息报送工作。全年按时报送党建信息稿件X篇,调研文章X篇。

(四)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组织建设。

始终坚持“三会一课” 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务公开制,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项目管理、人员竞岗、干部竞聘、财务管理及收支两条线等工作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章程办理,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遗漏。

(五)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总支把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建立以院总支为核心、以支部为主体、以党员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制定了“五个一”“大走访”、“大承诺”活动方案,并取得实效,做到了人员、工作、责任三落实。

(六)做好党员发展和党费收缴工作。

一是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结合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章等活动进行,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我院工作的实际进行正面引导,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做好党费的收缴与管理工作。党费收缴做到:按时交纳、及时调整、全额上缴,无漏报瞒报现象。

(七)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是院总支成立了以田雪梅同志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廉政建设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成效;二是院领导班子成员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建设都能认真负起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大胆管理、细心办理;三是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我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情微,廉洁奉公,将理论学习作为改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工作来抓,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改造个人世界观。

(八)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力 根据省局工作安排,锅检院广泛开展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增强总支活动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党组织整体活力,从而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篇:(125)通海县四项措施积极促进烤烟提质增效

通海县四项措施积极促进烤烟提质增效

一、明确责任,严格合同管理。通过年初召开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会议,层层签订烤烟生产责任书,明确烤烟种植面积、收购指标、工作责任及考核奖惩等要求,把各项指标任务细化、量化到各镇、村、组。全县共落实8个乡镇55个村396个村民小组种烟,规划615个片区,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5796份。

二、加大宣传,落实科技措施。强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烟农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机械深耕、高墒深栽和秸秆覆盖、农家肥施用、漂浮育苗、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等技术。共落实机耕深耕面积52100亩,搭建烟蚜茧蜂繁蜂棚600个,防治烟蚜面积达40900亩。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物资准备。大力推进基本烟田和智能化卧式烤房建设,构建完善的烤烟移栽抗旱和浇灌体系,保障烤烟可持续发展。2010年,通海县批复建设的基本烟田项目1个,投资675.78万元,工程覆盖面积5837亩,受益农户1451户。新建卧式群体烤房25群250座,现已封顶150座。认真抓好烟用物资准备,就位烤煤28684吨,占计划的49.4%。

四、抓住节令,及时移栽。加强烤烟生产管理、指导和政策宣传,确保烤烟生产各个环节事事有人抓、人人有责任、环环有落实,做到按计划、按节令及时移栽。同时,认真抓好田间管理,做好小薅小锄、追肥、壅肥和提沟培土工作,为烤烟中耕管理奠定基础。

下载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