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时间:2019-05-14 16:2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第一篇: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大脑和潜意识,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产品品质、研发技术、盈利能力一样,是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中国企业这项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德勤于2014年3月发布《2013德勤企业文化竞争力调研报告》,涉及科技、传媒、电信、制造、消费、运输、房地产等七大主要行业,涵盖国有、民营、外资和中外合资四类企业,本地区、全国、跨国三类企业,历时6个月,参加企业多达286家,包含多个行业、资产性质、业务范围(见图1),对中国企业普遍性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摸底和探讨,对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整体文化竞争力偏低且明显两极分化

德勤运用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模型工具(见图2)对企业进行打分和分析,发现中国企业的整体文化竞争力呈现出四大特征(见图3):

首先,中国企业整体文化竞争力偏低,且两极分化明显。从总体得分结果看,中国企业整体得分54%,低于经验及格值60%,其中,“文化管理”和“文化驱动”是9大维度中的短板,得分仅37%;优秀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相差30%(此处的“优秀企业”是本次调研中企业文化竞争力总得分90分位级以上的企业,“其他企业”为得分90分位以下的企业,后同)。

其次,中国企业关注市场、客户和变革创新等价值观的塑造。从各维度的得分结果看,关注客户和市场,以及认为自身市场口碑良好的企业占比86%,也有80%的企业关注创新变革。

再次,优秀企业在对标管理、文化培训等方面有突出的文化优势。与其他企业相比,优秀企业的市场对标管理、文化培训、文化案例收集、薪酬竞争力、战略沟通与传递、文化理念外化到视觉识别系统,都有56%到44%不等的得分差距。

最后,优秀企业将创建和管理文化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94%的优秀企业,赋予管理者员工职业导师职责,管理者被赋予企业文化讲师的职责的优秀企业,占比82%。

在此基础上,德勤针对行业、企业性质和地理分布的得分,进一步发现,中国企业按照行业等来看呈现如下情况:

1、能源与资源行业领跑文化竞争力,金融、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文化竞争力较弱;

2、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整体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相比而言,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竞争力较强,其中,国有企业得分最高,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分最低;

3、业务区域越广文化竞争力越强。其中,跨国和全球性企业整体得分最高,本地区企业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企业随着业务从本地扩展到全球,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和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也更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管理,以提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美誉度。

症结所在

上述调研结果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中国企业文化的整体竞争力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据德勤调研报告分析显示,这与企业文化的自身特点、中国企业发展的文化土壤、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误区等都有关系。

纵观全球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人才可以让企业做大,组织可以让企业做强,文化可以让企业做长。一个企业可能单靠找到合适的人,业绩一下子就能翻几倍,而如果一个企业能关注组织、结构,比如通过建设一些IT系统、进行更多资本操作、相应提升管理水平,企业想做得更强也能实现。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上述要素都还不够,因为缺乏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如同缺失灵魂的机体。

企业文化,这个如同企业灵魂的要素,像空气一样让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总能感觉得到。空气质量好、不污染的情况下,员工们会心情更好一点、工作效率会更高一些,反之则可能一团糟;更像是一座冰山,企业的表象和行为模式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真正发挥效用的企业运营规则、行为标准、不断被证明正确并灌输给员工的思维模式和预设,以及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信念等无形的东西,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见图4)。

德勤人力资本咨询服务领导力与人才管理业务线合伙人王拓轩在发布会现场举了这样一例:一个上百亿欧元的连锁公司,核心成功要素是强调成本控制,某天早晨,可能因为有人收拾屋子把灯打开了,天亮后老总进办公室开会前,第一个动作是先关掉屋子里的所有灯,毫无疑问,这位老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这是一家注重成本控制的公司。如果是一家奢侈品公司,老总很可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对他而言并不是业务运营的核心驱动。类似的行为背后,是一个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战略、企业未来或当下的业务模式,而这些背后要素加在一起,又构成企业文化的驱动机制。

这还不够,企业文化还需要传导机制,包括对内和对外传导。前述例子中,企业领导人的行为举动,就属于传导机制的一种,可以对内也可以对外传播,并且,胜过公司里所有关于节约成本的宣传或口号。德勤此次调研的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都会看管理层怎么做,并不会简单地跟着宣传走。

有数据也显示,企业文化的70%是来自于企业最高管理者,它就是一个上行下效的模式。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领导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跟员工宣传应该怎么做,其实没什么用,员工都会看领导怎么做,如果领导说了但是没做,那么领导说的或者企业内部宣传的,最终都是白说。

另外,中国企业大多是“家庭式”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中一把手就是家长,其权力和副手差别特别大,而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取决于和家长的关系,企业的执行力和业绩也一般比较差。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十大常见误区:墙面化、政治化、文学化、文体化、制度脱节、一劳永逸、等待拖延、只看眼前、说一套做一套、临时抱佛脚等。

德勤建议

面对并不乐观的现状,中国企业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德勤基于调研结果和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应该牢记这样四个观点:

1、价值观本身无对错,但文化有着与企业未来发展适应与否之别,并导致企业成功或失败;

2、文化是听不见的旋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却无时无刻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3、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变革更新,失去对环境的敏感性就是失败的开始;

4、领导人行为传递的才是真正的文化,领导人言行不一将让员工无所适从。

从明确价值导向和建立落实机制两方面,德勤也给出了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的五方面建议:

1、战略匹配:从战略前瞻的角度,厘清价值导向,或从文化的角度,厘清战略;审视并更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确保文化与战略的匹配。

2、领导力建设:完善领导力提升和培训体系,加强后备管理队伍建设;发动管理者垂范表率价值导向,发挥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3、文化传播:完善文化传播机制,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意识提升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

4、制度匹配: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尤其是人才的保留和激励机制;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标准,审视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5、监测评估:建立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监测机制;定期回顾企业文化效果,并与最佳实践对标,形成闭环管理。

第二篇:中国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专题

中国企业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国内大多数著名企业有的是优势而不是能力

————姜汝祥博士

什么是核心竞争能力?我觉得在中国的管理学界,没有哪个概念能够比核心竞争能力更混乱的了。你可以在网上去搜一下关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定义,在经济学家的文章和企业家的谈话中,定义不下五十种。

我发现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判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经济学家是想当然地把他们认为重要的因素当作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家是把他已经有的东西说成是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当我看到某个著名经济学家与企业家讨论:柳传志是不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真的是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在我看来这种讨论首先在出发点上混淆了两个基本的概念: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能力;其次是完全没有弄清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一种组织性的学习能力,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个人的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在他们的讨论中论据也很清楚,因为没有柳传志联想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呀?类似的说法还有:我们之所以做到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强调质量意识,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所以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我们一直狠抓管理,我们的管理水平比同行业高,所以管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把比别人强的地方就当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目前国内企业家或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最大误解,这就像我们把高分等同于高能一样的荒唐,分考得高只能说明你比别人“强”,但并不能说明你有学习能力,特别是在“考试规则”和“考场环境”都极不规范的情况下,你愈强,可能你在正规化考试下的能力愈低,更不用说你的学习能力了。

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著名”企业,他们之所以著名,的确他们比别人做得要好一些,但这充其量也就是比较竞争优势,即比别人强的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目前的大多数著名企业有的是外在的优势但并没有内在的“核心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怎么可能呢?如果没有能力哪来的优势?

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国内大多数著名企业是在为产品竞争而不是为价值链竞争

那么,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定义才能比较充分地揭示它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从结构上定义。从结构上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两种能力的有机组合,第一种是企业的组织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能力,这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第一,一切与人无关的能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第二,一切与个人有关而与组织无关的能力也不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种是企业对资源要素的使用与协调能力,比如有10家公司都可能掌握了同一种技术,水平也都可能差不多,但有些公司却拥有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另一些却没有,差别就在于应用或协调上,有技术核心能力的公司是将自己的重点放在应用这种技术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上,强调的是技术与其它能力的协调,而另一些公司却放在产品上,强调这种技术本身。

这表明,第一,核心竞争能力是优秀业绩的源泉而不是某一种要素本身,第二,一切只与单个要素有关,但与价值链上的其它要素无关的能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比如专利就不是核心竞争力,管理也不是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重温一下管理大师波特关于价值链的思想,我认为波特对于企业战略思想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指出了两点:第一,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基础是透过一连串的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价值活动(value

activities)与利润(margin)所构成,第二,企业的竞争是围绕价值链的竞争,而不是围绕某一个要素的竞争,当你和其它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做竞争,这才是竞争,而不是整个公司一体的竞争。

由此你就可以懂得,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集体学习能力与要素组合能力的有机化,无非是说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首先是要涉及到价值链上一系列的活动或活动的协调,其次是这种活动或协调是一种组织能力,是企业上下一致集体努力的结果,这之中当然包含了企业领导人,管理,企业文化以及团队合作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以企业领导,企业文化或团队合作等单个因都构不成核心竞争力),这是核心竞争能力难以被模仿或抄袭的真正原因!

从价值链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完整地从功能上定义核心竞争力。既然核心竞争力无非是价值链上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别人没有或者有但不够强大的价值)”的组织能力,那么核心竞争能力从功能上看就由两大能力构成:第一种是对价值链上客户独特价值的洞察力或判断力,这往往是企业家功能的体现,第二种是从组织,实施程序与制度上构筑业务实施能力,这往往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核心竞争力又是企业家能力与企业能力的融合体,企业能力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能力,中国大多数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但却普遍的缺乏核心竞争力,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著名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强人型”企业家,但却没有一个“强大的”制度化组织化的企业能力,或者说,“强人型”的企业家与“弱小型”的企业能力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人治的企业,必然导致了企业组织化制度化能力的弱小。

核心竞争力有什么用?中国企业大多是基于利润而扩张而不是基于能力扩张

核心竞争力有什么用?为什么如此多的企业如此强调和重视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回答了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的秘密:企业为什么能够增长?因为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为什么“大规模”能够让你具备比较竞争优势,但“大规模”却不是核心竞争力,道理很简单,因为“规模大”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但却更多的是一种很容易被对手模仿的“成本”价值,而不是“独特的价值”。

企业为什么能够持续?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发挥能够使竞争对手逐渐的丧失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创造独特价值的组织学习能力,不断的学习能力就能够为客户价值提供不断的动力源泉,长期坚持下去,这是“独特”之所以能够长期独特的原因,这种能力的发挥的结果,当然就是竞争对手慢慢地丧失竞争优势。

既然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客户创造价值,体现为使竞争对手慢慢丧失竞争优势,那这个能力主要体现在扩张上。你有了核心能力,你的扩张才真正有价值,因为既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又能将竞争对手慢慢挤垮。

我认为一切扩张只有建立在竞争能力的基础上,才是一种可能持续的增长,不然就是简单的挣钱行为,与企业的持续增长无关。比如目前家电企业在计算机通讯业的扩张,有几家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扩张?又有几家对此在战略层面作好了对未来的准备:要么从此开始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支撑这一扩张的持续,要么早就想好只是赚一笔钱而已,见好就收。

我提醒目前那些依然日子很好过的企业家注意这一点,因为日子一好过,就想扩张,但如果不懂得核心竞争能力是扩张战略里面最基础的支撑,那么,你的扩张是很危险的。

个人不可能持续企业:企业家为什么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大都是企业家精神的成功,特别是在中国这二十多年的改革时期,很多人真的是不留神或往某些特定的方面“留神”,一下就成功了。但这一切并不是战略的胜利,而是企业家创新的胜利。明确这一点对于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企业家懂得,他过去的成功可能对企业持续的增长,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次创业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帮助,相反可能还会成为阻碍。

道理很简单,核心竞争能力是两种因素的组合:一种是企业家对于客户价值的预见力或判断力,第二种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企业能力,两者的功能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是对机会与变化的把握,而后者是集约化的精耕细作。它们之

间的结合并不是天然的,实际上往往是冲突与交融并存。

所以,象柳传志当年不做汉卡做“科工贸”,象张瑞敏上世纪90年代做“海尔工业园”,现在看来无疑都是联想或海尔能走到今天关键的一步,但这些对公司的生存起过重大作用的举措,对联想或海尔的持续发展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带有规律含义”的意义。企业家能够成就企业的繁荣,但企业家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混乱,有其时代背景的意义,因为所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都需要一个词来为自己的成就作解释,有的干脆就是急于说明自己的成就不是靠“斜门歪道”获得的,而是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为不少中国著名的企业担忧: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是自封的,它是一种融入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能力,与任何“伟大的个人”无关,如果那些成就了企业繁荣的企业家不懂得将个人能力转化为企业组织化制度化的能力,或者培育出企业制度化程序化的业务运营能力,那么企业的繁荣就将随着他个人的衰落而衰落。

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走出“500强”的光环潜心修炼核心竞争能力

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现在拥有的能力可能是过去的“资源能力”,而不是你适应未来的集体学习能力。

比如格兰仕在微波炉的竞争优势是靠“低价格”与“低成本规模制造”获得的,但“低价格”与“低成本规模制造”肯定不是格兰仕的核心竞争力,格兰仕也不可能通过“低价格”与“低成本规模制造”获得持续的增长与繁荣。联想是靠计算机的“消费化”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样,联想也不可能通过计算机的“消费化”来获得它的持续增长与繁荣。

不懂得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区别,就象一个服兴奋剂的冠军要持续他的领先优势,就会以身体为代价。更可怕的是现在不少企业可能并不真正懂得兴奋剂的害处,反而将兴奋剂当成竞争的利器,当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核心竞争力这么一个在国际上很统一的名词,在中国至少有不下一百种定义,每个企业的老总都有自己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比如“大规模制造”,“成本低”,“质量”,“企业文化”,“资金优势”,“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甚至“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就常被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提起的。

这里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比较竞争优势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的优势,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是基于“组织(人)”的运作能力。像“大规模制造”,“成本低”,“质量”,“企业文化”,“资金优势”,“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甚至“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等等,都可以造就企业的比

较竞争优势,但却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比如“大规模制造成本低”意味的无非是你的产品可以降价,但是如果我们单纯从价格上讲,要使“成本或价格运作能力”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榜样是戴尔和沃尔玛,而戴尔的核心竞争能力实际上是建立在直销模式上的低成本配件供应与装配运作能力,沃尔玛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它出色的物流配送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这与“规模”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

同样,“质量” 意味的无非是你的产品技术指标高于对手,从而使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获得更多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单纯从“消费者价值”上讲,要使“消费者价值运作能力”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海尔是榜样,而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它通过服务来支撑品牌的那些经验,技能与知识的组合能力,与质量本身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用同样的方法,你可以发现类似“企业文化”,“资金优势”,“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甚至“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等等,都不是什么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当产业与消费趋势发生改变的时候,真正可以支撑你继续增长或繁荣的,是你可以在很短时间,最大价值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那些专长。

从GE的变革中你可以知道“企业文化”可能更多的是一笔需要再创造的遗产,“资金优势”除了说明你有钱其它什么都不能说明,“核心技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基本上靠不住,至于“销售渠道”,成功的分销不就是IBM和COMPAQ做不了直销的桎梏吗?而“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

懂得这种区别对那些热衷于从外在规模上做500强的中国企业会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因为他们正在热衷于做基于外在资源或规模的“大”,而不是在做基于内在核心竞争能力的“长”,这是一条真正充满危险的道路,因为如果你基于百年老店去做500强,那么成功是迟早的事,可如果你是为了500强的目标去做百年老店,那多半做不成。

所以我常常觉得那些受着500强指标煎熬企业家身上,都有着某种程度悲剧色彩,英雄身上的悲剧很有价值,但毕竟是悲剧。

第三篇:中国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江振岳 09级法律事务7班20号

【摘 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现状

对策

中国成为国际竞争国内化、种复杂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有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献, 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一帜。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于企业内质之中3.整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产生于某些具体的要素它的功能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部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要标准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产品, 它是否能够抵御不可预期的市场风险标。

4.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不断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的生命力;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5.资源集中性。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建立起在这些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WTO正式成员国之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中国企业能否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也称核心能力。(或竞争差异化, 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在企业多样化经营的今天, 就是这种环境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 , ,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它会渗入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之中, 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是一个坚实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 蕴含于企业文化, 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平台,能够不断, , 使竞争力独树,深深融合, ,具有旺盛和持久在这而只 , 是企,但

企业竞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它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贡为企业体现在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企业其他各种能最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6.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 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 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 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7.非均衡性。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体现。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的过程中, 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 又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或者融合的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现状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无论在规模上、科技投入上、技术创新上、管理上,还是在企业赢利能力上,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弱势地位。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三、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型政企关系,国外经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正和公开的市场环境。

(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所以权清晰、权责分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份的企业起着示范作用国有企业机制上从而妨碍其他类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是提升全部企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的企业也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再造等方式更新经营战略1.寻找企业链上的关键点制造、组织、整自己企业的关键点的因素, 决定企业是否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的关键。2.独特的专项技术。坚实的竞争力来自执着的专业化。兢兢业业在一个领域做好, 拥有专项技术业化优势而提高效率力。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所说当前都处于不利地位。,来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公平、公

制度或一些体制性问题政企分开, 销售、售后服务等链条上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去寻找和调, 这是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决定企业走向趋势的一个重要,形成专利产品, 降低成本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构建符合国际惯例,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根据 ,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管理科学的要求因为,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的问题,要通过市场细分、资源重组(Focal Piont), 做出品牌,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培,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会传染给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 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 ,成为真正的企业 ,并通过一系列制, ,它对其他经济成 ,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使其他经济成份 计划、,按照产 ,、流程 生产、, 形成专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与国际大公司大中国入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竞争上处在

造成腐败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使企业成为。在企业的研发、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3.知识产权及转化为核心技术的能力。知识产权必须是自己专有的,别人没有的,而且能保住自己专有,这是前提。知识产权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知识产权是你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链体系, 由一个价值链体系来保证, 价值链体系必须包括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在每个环节都有保障, 就需要和别人搞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必须为市场所认同, 企业研发要仔细研究市场需求。

4.培育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 首要的是观念创新, 形成创新思维。这是一切其他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其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续发展的能力;第三,要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得企业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成为第一资本, 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业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反应, 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会学习就不会工作就学习型组织。

6.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汽、北京开关厂等,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7.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人,有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对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至少有五点 :(1)有社会责任感有学习型的品格;(5)价值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一致。熟练的专业技能。

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甚至个性化定制, 这一目标的实现置器智能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实现大规模定制方式的基石应放在企业战略高度对待,要注重体制创新 ,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

什么样的管理者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我认为 ;,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它能够以大规模生产的价格实现产品多样化, , 这样才能应对新的竞争挑战。, 以获得企业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可持, 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机制,也就无从创新和发展(2)有开拓创新精神, 经验越发的靠不住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 ;(3)有组织能力; 至于优秀的员工,还要加上,促使计算机化企业的生产方式, ,不应错过新趋势 , , 获, 智力资本, 一个企,都要靠 造如长春(4), , 通过对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 从而培养、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尤其是产品配

第四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从08年的奥运会到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已不再是八九十年代的那个中国了,世界人们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了……

中国不少企业已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中国入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

当然,中国企业也有他独有的优势,中国是人口大国,虽说经济水平在飞速提高,但是劳动力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依然是相当廉价,这使得中国的商品在成本上占了很大优势;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资源,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低廉,此外,中国的纺织业,造船业等在国际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世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变为劣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可替代能源,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亩二分地,资源优势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新能源,新能源的环保、廉价、取之不尽使得依赖固有资源的中国被迫退出优势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更是一年更比一年高,物价年年上涨,薪资水平自然也是节节攀升,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最终不在廉价。最近网上爆料出一则中国的现状,农民工的工资是白领的3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方向竟然是搬砖工,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搬砖工,农民工的工作怎么怎么样,只是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偏差,国家花费重金打造出的大学生,毕业后竟然去从事体力劳动,这么多年在校学习的知识都成了一种浪费。相信国家领导班子会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总而言之,中国现在农民工、工人等工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且薪资水平不断升高的趋势不会消失,只会越涨越烈;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将中国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尽管中国在航天、军事、科研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还是无法与国外遥遥领先的地位相媲美,现代科技的尖端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只能望尘莫及。所以中国现在所具有的优势不会永远存在。

想要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立足,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完善的企业制度,将每项工作的每个流程都以书面的形式做好规定,每项工作的责任都具体到人,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2、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随着国际市场的统一,企业的标准化将势不可挡,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将是决定性因素。

3、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公司运转速度,整体利润提高的同时提高职工的工资,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加大研发支出,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差异化产品,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将利润蛋糕做大,同时,企业应该走向蓝海战略,另辟蹊径,开辟新的市场,不再在同一块面包的分配比例上浪费太多资源。

5、顺应时事,将政府政策作为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树立自己的品牌,保证产品质量,走专业细分化道路,在某个专业细分的市场上研究发展,做某个细分市场产品的领导者。

7、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场,现在已不是企业生产什么顾客就买什么的时代了,而是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的时代。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让我们张开双手迎接挑战吧!

第五篇:(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 摘要

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 摘要

(按住Ctrl 键同时点击标题可直接显示相应内容页)

1.2011中经关注人物奖.............................................2 2.2011中经关注特别奖.............................................2 3.2011 全球责任 中国行动奖..........................................2 4.2011卓越表现奖....................................................3 6.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第二批获奖企业.............4 7.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第三批获奖企业.............4 8.社科院李扬:全球经济格局分析与中国变革契机..........5 9.樊纲:“2011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发布..................12 10.金锫:“2011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发布...................16 11.贝多广:中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1 12.丛林:金融租赁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27 13.柳传志: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持续转型................32 14.刘伟:经济新格局下中国企业竞争力.......................37 15.保育钧:经济转型与金融业的竞争力.......................39

1.2011中经关注人物奖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 樊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BMW中经智库专家 陈淮 北京大学副校长、BMW中经智库专家 刘伟 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总裁 丛林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金山软件董事长 雷军 国美控股集团总裁 黄秀虹

三一重工副董事长、总裁 向文波

UC优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俞永福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潘石屹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广昌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彦宏

2.2011中经关注特别奖

2011中经关注人物经营成就奖--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柳传志

2011中经关注人物社会公益奖—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锡培 2011中经关注人物品牌营销奖—雷诺中国执行总裁陈国章

3.2011 全球责任 中国行动奖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环保创新贡献奖—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绿色技术推动奖—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节能减排奖—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节能减排奖--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前瞻性研究奖—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技术进步奖--西门子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技术商业应用奖--四季沐歌太阳能集团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最佳环境技术奖--拜耳(中国)有限公司 2011全球责任中国行动奖之公益奖奖--方太集团

4.2011卓越表现奖

2011卓越企业奖项--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具竞争力企业奖—富力地产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具竞争力企业奖—宏碁电脑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品牌营销奖—北京东研21世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品牌营销奖—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社会责任奖--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创新技术奖—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持续成长奖—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

2011卓越表现奖之最佳产品奖——一汽丰田-RAV4

5.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第一批获奖企业

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 2011卓越竞争力品牌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品牌建设银行—澳新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品牌建设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2011卓越竞争力现金管理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11卓越竞争力现金管理银行—招商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个人贷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个人贷款银行——中信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中小企业服务银行——渣打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中小企业服务银行——广发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兴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公益践行金融机构——华侨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公益践行金融机构——合众人寿

6.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第二批获奖企业

2011卓越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财富管理银行--交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财富管理银行--南洋商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外资银行--星展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外资银行--花旗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电子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电子银行—中国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风险管理银行--兴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科技银行--广发银行

2011度卓越竞争力资产管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 2011卓越竞争力中小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信用卡中心---中国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信用卡中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对公业务银行--中信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对公业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7.2011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第三批获奖企业

2011卓越竞争力小企业金融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北京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兴业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小微金融服务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小微金融服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金融部 2011卓越竞争力国际业务银行--中国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国际业务银行--华夏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投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投资银行--中信银行

2011卓越竞争力本土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11卓越竞争力本土保险公司--阳光保险集团 2011卓越竞争力本土保险公司--太平人寿 2011卓越竞争力创新服务保险公司--新华人寿 2011卓越竞争力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 2011卓越竞争力小企业金融银行--兴业银行

8.社科院李扬:全球经济格局分析与中国变革契机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对于中国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那就是“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BMW中经智库专家李扬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对于中国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那就是“转变”,无论是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还是经济发展方式都面临着一个转型新时期。而且,这个时候世界经济也在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本届年会主题就确定为“巨变世界 共识中国”。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年会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经营网对此 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BMW中经智库专家李扬先生出席年会并致辞。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李扬表示,在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100年来发生了三次性质比较接近,影响力差不多大危机。第一次危机是著名的30年代危机,那次危机非常之深重,几乎使资本主义世界灭亡了。而且那次危机之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改革,福利国家成为他们的一个制度基础,国家放弃了守夜人地位,对经济进行了调控,理论上有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但是那次危机算下来恢复时期用了接近20年的时间。

第二次危机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次危机也同样是多重危机综合,我们至少可以列出布林顿森林体系危机,黄金非货币化危机,两次石油危机,以及弥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危机,这些危机聚合在一起使得全球经济在70年代,80年代进入长期低迷时期,真正恢复是在90年代,新经济兴起之后。这次危机我们看到从复杂性,涉及的深度和光度而言足可和那两次危机相比。

这次危机也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又经历了一次国际货币体系危机,又经历了黄金,大宗产品,已经蔓延到小宗产品危机,又经历了一次全球债务危机。从这次情况来看,我们觉得这样判断是有把握的,这次危机恢复时期将延续很长时间。这次危机严重程度和30年代危机,70年代危机是可以相比的。

这次危机深重程度和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相比,广泛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式,涉及到经济结构,涉及到金融结构,涉及到财政平衡状况。这四个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问题,经济已经可以说病入膏肓了。

所以,我们倾向于这样来概括,造成危机旧患未除,在应对危机当中推出一些超量的,未寻常的措施,旧患叠加,使得危机充满不确定性,充满了障碍。

是哪些根本性问题造成了这次危机,从而使得这次危机恢复过程困难重重呢?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完全相反,他是消费主导,在中国天天要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消费为主,我们在努力。但是在全球经济体作为一个相反的表现,在发达经济体是消费过度,消费过度超出了收入就要借钱,借钱如果长期持续越借越多就自然是债务危机,我们看到债务危机连绵不断。

而且这些债务危机不是一个单独的,发生在某一个层面,或者某一个部门的危机,是一个全面性危机,是一次公债危机和私债危机全面爆发。美国情况次贷发生在私人部门,发生之后为了救助,联署,财政部介入或发货币,或发政府财政债券,最终使得国家用自己的债务承担了私人部门的损失,造成私债和主权债务危机同时并发。

在欧洲的情况演变路径先从主权债务开始,由于欧洲特有金融体系,主权债务广泛被私人持有,而且私人也是消费主导的。所以,在那里主权债务蔓延到私人债 务,私人部门,也是私债公债同时并发。总之在欧美是普遍的,全面的一次债务危机。这个危机表现在很多领域,表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就是储蓄率低下。因此,我们说要想解决危机就必须提高储蓄率,但是大家都知道提高储蓄率是一个经济紧缩过程,于是就产生两难矛盾。要想最终走出危机,就必须提高储蓄率,但是提高储蓄率的过程不仅痛苦,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紧缩过程,会阻碍经济恢复,这个问题很突出。

从80年代初开始,整个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总体都是负债的,储蓄不够。中间在97,98这两年稍微又恢复一下,克林顿时期美国在长达40年来只有这两年是财政盈余的。但是,很快又被上来一个小布什给折腾掉了,于是整个储蓄率继续下降。美国储蓄率大家也很清楚,是不断下降的一个趋势,是毋庸置疑。欧洲区13国也是相同,总之欧美储蓄率不高,要想恢复经济必须提高储蓄率,现在看来这个事情,因为危机现在正在向深重方向发展,提高储蓄率目标都提不出来,虽然这是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表现在金融领域,那就是杠杆化,过度的杠杆化。出去它是危机的原因,就必须去杠杆华才能够得到经济恢复。但是去杠杆化,无非就是提高资本金。

另外,这次危机中显示出去杠杆化的过程是一次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这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热点。我们已经有了几代国际金融危机模型,这是一个最新模型,就是资产负债表冲击的模型。危机是因为各个主体都是负债过高,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资本金不足,大量资产靠借贷来予以支撑。这时候如果借贷市场出了问题,所有经济周期就出问题,包括实体经济部门,企业,居民,包括发钞票的部门,中央银行,法国运营信用的部门商业银行都有这个问题。

于是,恢复过程就是一个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就要减少负债,减少资产,提高资本金。如果这个过程是一个大家都要做的事情,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令我们头疼的现象,过程这个现象在日本出现过,现在全球都出现了。就是一面政府当局为了救市,为了使得经济恢复拼命的,超量的,非常规的发行货币以至于造成泛滥。另外一点货币进入经济之后,进入微观经济主体之后拿在手里,用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在企业不去扩大生产,在银行不去增加信贷,在居民不去增加支出,这就是货币泛滥,信用萎缩。

可能当今美国,欧洲出现的就是这个情况,QE3,QE5都是值得期待的,金融主体拿来修复自己。当然还有巴塞尔III也是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本质上也是一个修复资产负债表行为,这个对于世界经济恢复是不利的。这就涉及到过去没有大规模发生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

那么债务危机表现在财务领域更加一目了然了,赤字占GDP的比重以及债务占GDP的比重都超出了人们公认的警戒线,而且超出很多。于是经济恢复的必须条件就是要平衡预算,平衡预算就需要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一减少支出就开始有社会动荡,增加税收也会有社会动荡。我们看到现在连绵不断在发达国家群众游行,抗议,罢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平衡预算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有的政府被迫要投信任票,冷静一点都知道要平衡预算,否则经济不能恢复,但是平衡预算谁都觉得不能减少支出,不能增加税收,那靠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两难境界。从实体经济,从金融,财政来看都是两难的,要恢复经济必须要恢复正常,恢复正常过程困难重重,阻挠重重,而且是一个紧缩的过程。我们在看这样一个事情从全球眼光来看,全球来看发生在发达经济体这样一些问题,长期延续是因为有一个全球经济格局存在着。在全球格局中有这么一些国家,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过度节俭。他那边要借钱正好我们外汇储备就增加了,要在全球这样一个眼界下来判断经济,必须看到我们之间相关联。

这种情况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一些重大变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行改革,苏联发生巨变,原先这些和资本主义体系基本上是平行运行的一些国家突然进入了市场体系,进入这个体系之后,使得全球格局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分工发生了变化,生产链进行了重组。结果是什么呢?形成了新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是世界发达经济体,他们生产各种高端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生产金融业。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的中央银行,世界的投资银行,世界的对冲基金,他们做这些事情。

而这些发展中经济体作为外围,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从事传统制造业,并被动接受各种关于《国际惯例》,《最佳实践》,基于发达经济体实践和价值基础之上的规则,标准,和秩序。想一想我们接触太多了,动不动国际惯例你就得执行,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惯例不对。但是,这种情况也延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发展中经济体,特别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随着新兴经济体在高端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各个开始对发达经济体提出全面挑战,这种全球格局已经难以为继了。难以为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两个方面看。从实体经济领域来看,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重渴望超过一半。我们看这个图,这个图刻画是在2013年就会发生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那么,发达经济体在全球GDP的比重中已经开始下降。如果安全现在整个发展中增长7%左右,发达经济体2%左右,这种情况再延续若干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在另外一个层面,在金融领域我们知道每一次世界危机最后集中表现在金融领域,每一次都是债务型危机,债务危机总要有人去整,过去格局陷入债务危机是发展中国家,拉美,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泰国等等,整他们的是发达经济体,美国资本,通过债务重整发达经济体一次又一次加强了在金融上对于发展经济体的控制。

这次情况不同了,陷入债务危机的是发达经济体自身,而且他们还握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他陷入债务危机。他现在需要谁去救他呢?需要我们去救他,我们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穷国去救他。所以,现在中国格局很变,中国代表团到哪去都最受欢迎,首先谈的事情你买不买我的债。这种格局是过去没有过的,如果说这样的话,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领域中话语权,影响力当然会提高。我们想在实体经济领域中有此消彼涨,在金融领域中债券人,债务人异位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情况我想逐渐已经被大家认识,我们这里面列举几个认识,来印证一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看法。去年9月份美国一个研究报告认为这个危机还会延续很长时间,引用他们话至少有10年过度期。今年,大家要关注一下,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关注一下今年美联储召开两次会议,推出一些举措,这些举措只是在历史上发生长期箫条的时候才会有,特别是“扭曲操作”。这说话联署对美国经济恢复的前景是缺乏信心的。欧洲的情况很糟,现在是接连不断在采取措施,但是接连不断出现更大的问 题。最新情况欧洲中央银行原来奉行绝对不为成员国的赤字来提供资金的,现在已经开始决定印钞票了。

说真的,如果在此之前我对欧洲中央银行还满怀信心,认为欧元区不会解体,不会有重大受挫。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货币政策不为财政买单,财政赤字买单。他现在放弃了这个基本原则,他以后会怎么样,前景已经挺难预料了。即便如此,情况还在发生变化。意大利债务就十几万亿欧元,这谁去替他买单,即使我们想去拉兄弟一把,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我们就3万多亿储备,欧洲问题比美国问题更为复杂。

结论就是,全球经济增长会进一步放缓,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开始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并且警告如果不采取全球协调行动,欧美经济可能会出现严重衰退,经济可能10年内无法增长,这是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直接说出来的。

有一些证据,这是全球主要国家,17个国家以及全球总和制造业PMI指数,现在都不要解释,一看全体一律下滑。这种下滑预示着经济下行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有三个原因造成,一个需求面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加上GDP通胀高起,抑制了全球制造业增长动力。第二在生产层面,包括原材料以及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之间导致企业负担加重,利润下降,再生产的信心受损。第三在政策层面,从07年开始就折腾,无所不用其极,十八般武器全上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现在各国武器库里已经没有弹药了。

所以,有一个判断制造业活动在50点上下徘徊可能会成为较长时期的一种常态,全球经济看起来已经进入一个长期低迷的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格局或已进入新时期

有些迹象已经显示,首先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出口受到了限制,今年已经很清楚的看到我们不再能够依赖出口来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引擎会逐渐失去它的动力。当然说起来从增长校对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从更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这是我们值得欢迎的,而且期待已久的一个新时期。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长期跟踪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有一系列的预测,这些预测国内外主要预测单位都有相同的看法。值得说一说,实验室有一些领先指数和一致指数,这在国内还是比较领先建立这套指数,这套指数也显示有轻微下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和PMI趋势是基本一致,互相印证的。

从三个层面再看,构成需求三个层面看。国内实际消费是实际上是下降的,今 年下降比较多,我们说实际上也要扣除物价之后。物价上涨速度快,汽车销售下降,新房销售面积下降,导致家电,家具,建材消费是造成实际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把提高国内消费作为目标提出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的看到,消费主要是居民的校尉,因此国内消费要想有一个增长,首先必须居民收入增长。也就是说,这个消费问题看起来表现消费领域,实际上是国内收入分配中,而这当中居民收入占 比没有变化,在这当中如果提升居民消费比重,与之对应第一是政府收入上升,第二是企业收入上升,政府收入上升你到底欢迎还是不欢迎。

今年预算收支,政府收支又会有一万亿的超收,怎么评价这个事情?如果讲企业,从经济学层面涉及到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资本对于劳动在收入分配上基于强势地位,这两个趋势能不能扭转,如果不能扭转,所谓居民收入比重上升很难实现,上升不了我们国内消费要想成为主导因素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今年是比较显著缩小。1-10月是1千多亿美元,预计前年1600也就不得了,这是很少有过,最近这些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样一种情况使得我们一下子就,我们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一下子落在4%以内,今年大概是在1以内,这样一个水平。大家知道4%是我们一个心头之痛,在G20首尔会议19:1,19个国家逼中国表态,你同意不同意把你的贸易差额给我们顺差,把你的顺差压在占GDP4%以下,我们最后也没有表现直接接受,我们接受是贸易项目,其他经常项目,对经常项目子项目我们接受,对于总和4%我们还是不能接受,因为我们觉得这个规定达不到。

现在看来不经意间达到了,可能会长期持续。如果这样的话,进出口对于GDP的增长贡献就会很低了,大致保持0点几的水平。长期以来我们保持在1.5左右,如果从1.5降到0点几,对我们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个投资,正如我们这个标题所显示增速正在下滑,有很多原因。制造业投资下滑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以前我们靠的是的“铁公基”投资,随着高铁出事投资不太容易可持续了。我们和银行的研究人员交流,他们说在银行看来传统大的制造业,大的商业性基础设施投资3,5年就到头了,没有东西再头了。于是我们就需要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而这个领域现在正陷入僵局。目前我们还不好说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觉得今年的情况,很重要是因为今年启动1千万套社会保障房投资,社会保障房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也是问题重重,住宅建设部头一天公布已经超额完成1千万套,可见这里面有好多问题,最重要就是钱从哪来。

在社会保障住宅这个领域中,他的投资模式复制了我们现在正在整振地方融资的模式,中央给一点,一个指标给下去让你地方去筹。地方财政没钱你去借钱,就在这个口袋里,到最后绝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如果说这个银行贷款所支撑的这个项目没有商业可持续性,到时候又不能还款在银行就是不良资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是一个逻辑。我们觉得作为地方项目投资,在四季度面临下滑趋势,如何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好融资平台问题就成为决定我国投资能否保持的一个关键。物价已经见底,我们判断类似上半年上升的局面很难出现。

一个总结性的看法就是,国际上出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国内一系列紧缩政策叠加造成了增长出现减速,进一步判断就是形势看来已经发生变化,调控重点致力于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平衡。我注意到我们经济报还有一些敏感媒体说控制物价上涨已经逐渐淡出第一位调控目标,我同意这样一种判断。

这个时候面对这种情况就应当强调我们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事实上面临目前这么一 种情况很复杂,前所未有,中央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已经体现出前瞻性和灵活性。我们看货币政策,大家知道货币政策今年我们年初确定目标是7.5万亿新增贷款,到了10月份的时候才5万亿左右。根据这十几年来的模式,贷款都是年初拼命发,下半年基本上不太发,11月,12月基本上根本就不放,现在的情况是11月份新增贷款可能会有5,6千亿。

在后两个月适当放松流动性紧缩力度,让新增贷款增加,这个措施已经有了。至于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等,因为形势还没有明朗到那种程度,还要看一看。财政政策,适当增大财政政策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减少税收,这点措施都在采取。特别是浙江债务危机发生之后,财政一方面增加支出,一方面减少收入,刺激力度还是可观的。

对于中国来说投资仍然是关键,所以,处理好投资问题,一方面处理好投资总量必须有一个适当增长。第二,在这样一个增量得以保障前提下,优化我们资本结构。

回忆一下30年代危机,美国一个经济学家分析有一个很著名的话,“问题不在于过度投资,也不在于过度投机”,我们经常投资太多了,投机部分太多了,特别讲房地产的时候,问题在于过度负债。他把问题集中在资本结构上。因此,危机之后,对这点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我们支持经济增长,支持投资,要讲究用什么性质的资金去支持他,或者在说的更结合中国的情况,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信贷资金,不能一味依赖借款去增加投资,去促进经济增长,如果那样的话美国债务危机依然如此。

问题是,如果金融体系银行主导是债务融资为主。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体系中股权类资金供应严重不足,这使我国投资领域和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资金结构失衡问题。

所以,中国下一步资金结构失衡问题应当解决。结构失衡集中体现在地方住宅和保障性住房。因为从资金结构上来说,从资本结构上来说,都是提高杠杆率的一种投资方式。另外作为印证,近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唱衰”中国经济,也是说你地方融资平台会出问题,保障性住房投资会出问题。看起来大家,国内分析也逐渐的聚焦了,中国消费比较平稳,中国外需逐渐萎缩,靠投资,投资现在从逐渐支持工业化转向支持城镇化,城镇化住房为主,而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结构,由于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扭曲,现在更觉得有问题。

因此,调整投资资金结构,改变中国资本结构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如果把问题提到这个层面上,迄今为止中国在资金配置,包括财政和货币资金配置存在着三个偏颇。第一是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关系上,偏重于政府主导。在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上中央集中过多,在资金供给结构上,过于倚重债务性资金,这三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美国这次危机惨重教训应当汲取。

政府和市场关系应当强调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成熟基础设施,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现在我们看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在推进这个事情,当然要想做这个事还有一系列周边环境要理顺,但是已经提出这种。同时,我们觉得应当 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应当走市场化的路子,而不能靠政府,包括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说了。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十二五”提出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关系,财力是不动体制,现在看起来要动体制,要调整财权关系,而不仅仅是财力关系,现在财力调整靠的是转移支付,大规模转移支付,控制权在中央政府手里,加强了行政干预的力度。第三就是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关系,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过于偏重发展资本交易的市场,主板,小板,二板,创业板,这个板,那个板,板板都是交易。在中国最重要,最缺的是资本形成。所以,发展资本市场思路应当迁移,迁移到资本形成,有资本形成再谈资本交易可能会更完整一些。另外,像发展各种各样,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来,比如说像把债务性危机转向股权性资金,各种各样集合投资,PE等等都有这个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发展支持股权投资各种各样金融创新是我们下一步金融改革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总之,从全球来说世界在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化,在这样变化背景下中国自身也需要变化,否则我们抓不住这个机遇,这个变化我们知道“十二五”规划等等都在精心筹划,落实“十二五”规划,落实中央一系列调结构,转方式战略措施是绝对必要的。

9.樊纲:“2011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发布

基本的做法就是从各个方面研究企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府行政管理状况,法制环境,资金融资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技术服务,企业经营社会环境等等从方方面面加以研究。

图为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所长樊纲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所长樊纲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樊纲:我这个话题就是研究咱们能够发展我们民营企业,民营龙头企业,怎么来放宽准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我们最近做了一项研究,叫做中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研究企业经营的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是企业本身问题,是企业之外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可行,可做的,而且是亟待应该做的,怎么能够使中国企业再发展一步,使我们千百万人创造力能够发挥起来,根本就在于企业。

所以,我介绍一下我们最近新做的这一项研究。这是国民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在国务院研究中心下面调查系统,运用他们几千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几千家企业的调查问卷,通过这个系统让企业家回答各种问题,从这些问题当中我们看出现在我们企业经营环境,特别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各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这个书马上就要出来了,就叫做《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我们研究所除了做这个之后,十几年在做另一个研究,中国市场化分省市场化指数这样一个研究,这个报告已经做了十几年,有11年数据。今年一直想做还没有做成这件事,我们想把十几年的数据库,作为一个时间序列数据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运用,作为一个制度变量可以能够开始用了,我们准备把它发布到网上作为一个公共品提供给有兴趣的企业分享这个成果。

这个相对宏观一些,我们研究各个地区在市场化改革,在民营企业发展,自由定价制度,市场准入,垄断,政策法规服务方面各个地区制度上的差异。现在做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更微观一些,直接从企业的角度看制度,从企业角度看制度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看到问题,跟企业离的更近一些。

基本的做法就是从各个方面研究企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府行政管理状况,法制环境,资金融资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技术服务,企业经营社会环境等等从方方面面加以研究。出于这些数据和调研的困难,我们不一定在所有领域里面都能够展开分析。而且,不是在所有领域里面提问题都是容易回答的,都是准确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并不是所有方面加以分析。

因此,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根据我们做的一些指数设计,做了这样一个分省区指数设计,对各地区企业经济环境进行测量。一个是从绝对水平,就是看你打分,根据我们各种指标评估进行打分,相对水平就是把各个地区之间你有绝对的分,同时相互之间来加以比较,有一个排序。这个打分我们根据一定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一些观点,对于各个指标基本是一个平均分数,有些指标因为分指标量大一点,给的分数就高一点。

然后对各地区经营环境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大概分成七个方面指数,25个基本指数构成15个分项指数,再构成7个指数。刚才说金融服务是一个大的环境,分成下面5个分项指数,一个是正规金融服务,非正规金融服务,基础指数又是从企业,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额外费用,非正规金融是企业从民间融资渠道的难易程度等等,通过企业调查问卷我们搜集大家对这方面的评估,然后综合起来基础指数变成分项指数,分项指数综合起来根据权重变成一个方面指数,这个方面指数在7个方面当中,其中1个方面是金融服务的指数。

主要收集信息方法就是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让他们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因此,我们这个指标绝大多数指标,一会我会给大家演示,绝大多数指标属于主观评价指标,确实是调查问卷问出来的。然后在一些客观指标,作为辅助的方式,客观指标就是一些统计数据,分项指标,适当减少不适当的干预为例。我们问的问题,主观问题地方政府对企业干预是否过多,有一个评分从100到10分几个档,对评分进行总和。

客观上找一些指数,企业集资,地方非税收上交相当于企业收入比例,这个企业是有数的。这个企业数当然也需要企业去填,这里面也可能有误差,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客观指标,这是在企业帐目上是会有的,非正规,非税收的摊派,上交等等,占企业收入的比例。这样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结合,我们来研究共同分析地方政府干预问题。

基础指数是指真正每一个各式各样的指标,我不去多说了,这里面也一些评分办法,1-5的选序,很好,很差一些评分办法不多说了。我们直接讲各种计算方法,也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将来可以去看。权重的办法,分项指数是指简单算数平均,方面指数是分项指数简单算数平均,用简单的办法来进行指数构建。调查规模进行了3年调查,过去3年调查指数,每年大概4千多家到6千家,08年最多,有6千家的企业回答了问题,不包括西藏,不包括台港澳这些地区,大概30个省区。

这是结构,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国有独资占30%几,其他都是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90%是中小型企业。因此这个问题回答应该是针对现在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尽管问卷当中也包括大型企业,但是主要反映的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行业分布也是多数行业都分布了。方面指数,就是几个大指标,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法制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人才供应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中小企业组织,中介组织技术服务,还有社会环境这么七个大的方面。

这就是一些具体的指标了,红的是客观指标,其他绝大多数还是主观指标。这是这个指数的特点,当然也可能是弱点,大家如果情绪比较大,抱怨比较大,打分的时候就比较低,有我们企业家主观情绪在里面。但就这一点而言,后面还有各种指标,各个方面,金融服务各个方面。这样一种方法,我不具体讲了,我们只讲指标大概的意思了。即使主观性比较强,也有一定意义,表明我们企业在中国运行的,他的满意程度,对政府的一些行为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绪,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值得政策制定者思考的问题。

当然了,最好的如果一个企业既在中国经营也在外国经营,他会对各种问题会有一个比较客观评价。好在现在我们多数企业不在国外经营,但是他在各个省区经营,他可以流动,可以选择,很多企业用脚投票还是可以的。你这个地方不好,我就到别的地方去,他在两三个地方有企业,他会比较哪个城市,哪个省,哪个地区环境更好一点,更不好一点。

所以,这些企业不是仅仅在他们所在的地方打分,他可以回答对其他各个省区也可以打分。有这样一种情况,他本身已经做了一个比较,相对会客观一点。所有这些指数,基础指数变成了分指数,分指数变成了方面指数,七个大的方面,再组成了,我们用的是专家评审加上基本上把他平均化的一个权重方式,我们构成了这样一个指数,这个指数已经算了3年,第一次发表,但是我们已经算了3年。06年的数据,08年的数据,2010年的数据。

这就是一个排序,哪的经营环境按照企业家的打分最好,从1一直到底下26,大家可以看一看,沿海地区这些地方还是占的位置比较高的。有些大家认为还是不错的,比如广东,但是广东排分一直不是很高,最高是6,还到过10,最后一年是8。我们可以在里面观察观察,但是基本上位置还是相对基本稳定的。主要看你怎么看,有些大家看着不错,但是评分不一定好。比如大家觉得,当然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并不作为报纸讨论。

比如重庆,06年还很低,到现在也还在11的位置上,现在在升,每两年升一块,现在到11左右,通过各的比较也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看观察他的变化趋势。有的基本稳定,有的在下降,有的上升,这变化趋势也很重要,在全国比较当中变化趋势。当然,变化趋势不仅仅你自己做什么起作用,别人做什么,必须跟你相对关系起的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思考。这时候用脚投票的问题,对于地方政府就应该考虑了。

所以,这给地方政府一个参考,不仅看你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表现,还有你跟别人的相对关系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变化情况有的升有的降,有的升的还很快,各种情况有很多变异,我们这本书里面把一些特殊因素需要考虑的,今年发生变化,明年发生变化一些特殊因素做了一些分析。还可以做一件事分析总体上的,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这七个方面,这三年以来有的越来越好,有的差了一点,有有的确实也很怪,这个我们还没有想好为什么。比如基础设施条件,应该是越来越好,但是大家的满意程度反倒下降了,2010年反倒是下降了,这个为什么,这是值得分析的。

但是,有些确实我们看到他在改进,比如说技术服务在有所改进,社会环境有所改进,金融服务在08年的时候很有改进,这些都值得思考,为什么08年有所改进,反倒2010年有所下降,政府方面应该说变化不太大,有的时候有所改进,有的时候变化不太大。这里面这些大家提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大家回答可能不太一样,跟当时的一些感觉有关系,跟当时国际形势变化,跟国内形势变化有关系,这是主观问卷的缺点,有时候不稳定性,但是只要数足够大,大家知道社会科学当中依赖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大数定律”,只要持续连续的搞,一个长的时间系列里搞还是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这是我们一个努力,来分析企业,从企业运行上分析中国的制度改革。这个问题正像刚才刘世锦所讲的,现在确实是应该我们大家给予更高的关注,中国企业下一阶段有没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约束。最近我们国家领导人也说一句话,要取消很多对企业的微观干涉。国务院也发布了消息,说过去几年我们清理了多少多少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做这个应该提供一个参考,使政府有关部门更多的思考,包括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更多思考,我们如何在各个方面改善,改革我们的制度,调整我们的政策,清理我们的各种政策,减少对地方微观干预,改善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改善各复杂制度环境,使我们企业做的更好。

下一阶段通过改革,我相信这是一个重要领域,特别对民营企业,特别对打破垄断,特别对于减少政府干涉,改善政府和市场关系,改善政府和企业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在此,我们也想呼吁我们政府认真清理,彻底清理,现在所谓的“微观干预”的这些问题,认真分析各个领域里面,如何使企业的环境得以改善,使中国企业竞争力得以改善,使中国经济市政里能够在下一阶段得到改善。如果你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改善,看看我们指数这本书。地方政府如果想吸引更多投资,吸引中国更多企业,也可以看看,我们这里面有这些各个省区比较的图,你可以看到在哪个领域里面你做的比较差,你加紧改善,这是你吸引投资,吸引企业,使你这个地区能够更好成长的一个参考。我们刚刚开始做这个,也准备继续做下去,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得到我们中经智库,得到中国经营报,工经所和企业界朋友们大力支持,使我们这项工作能够继续做下去,推动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10.金锫:“2011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发布

我们就讲在这个时期里还要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从整个世界工业化过程来看,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大量的像铁,金,铁,石油,天然气,铝等等,包括煤炭储量都是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BMW中经智库专家金碚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BMW中经智库专家金碚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金碚:各位来宾大家好,每年11月份我们都在这里开一个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年会,这个年会的起因就是在9年以前,我们有一个研究项目就叫“企业竞争力研究”。每年项目我们建立了数据库,首先是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状况进行监测,然后从监测的结果里我们会发现一些中国当前企业经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间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个年会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每年竞争力报告中间发现的一些问题邀请各界进行讨论,这就是我们竞争力年会的起因。

因为竞争力报告每年在这个年会开的时候,同时已经出版了白皮书。所以,我们在年会上主要是对监测过程中间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至于监测的数据以及企业排序等等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们这个报告本身。

我今天给大家简单来报告一下我们今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的一个主题,就是“巨变时代企业竞争力”。现在我们产业正在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迁过程?应该说目前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经过30多年“血拼式”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中国推到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我们用了30年时间同一个排名很后的国家成为第二,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可能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间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同时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付出很大代价。到现在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非常的突出。这个过程我们既有非常辉煌的成就,也有问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这个企业变迁,产业变迁到现在以后,我们究竟怎么看未来。对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有一些不同看法,总体上也都能看到10-15年仍然是我们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战略机遇期会怎么样,我想前面几位专家学者他们都做了分析,某种程度上观点不完全一致,总体来看有一些是一致就是这个世界在变。

我现在报告主要是基于对中国经济企业当前竞争力状况来得到一些结论,首先我们看中国的基本国情,怎么判断?基于什么样的数据来判断中国未来10-20年他的经济增长仍然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呢?还是说他有,刚刚刘主任讲的,他要下一个台阶。我们先看,刚刚刘主任他是一种观点,差不多到人均国民收入1万美元左右的时候,这个经济就要走向一个下跌很大台阶,他也说尽管中国会下一个台阶,但中国在世界范围比较,中国还是比较快的。从9%到10%这个台阶下降到6%到7%这个台阶,基于这样一个判断。

我们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刚刚他也讲了这个事情大家都在那猜测,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是从人均国民收入,你这个 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大约相当于美国当时人均国民收入的情况。我们可以看,08年时候我们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1.7%,很低了。到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增加了20倍,但是仍然目前只有美国的9%左右。按照这个趋势推下去,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大体接近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呢?大约我们算一下,到2053年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DP才能够与美国的GDP大体上接近,接近美国还有40年。

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看,现在我们中国人均GDP差不多是美国的16%左右。按照这个趋势也是推算,要到2037年前后,中国人均GDP才能和美国人均GDP相当,这是用购买力评价来算的,前面是用现价来算。

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战略机遇期,如果由现价来算,GDP要赶上美国大约70%的水平。因为我们是这么算,日本的人均GDP如果用购买力评价来算,差不多他在接近美国的70%的时候,他有显著的下降。而当他购买力评价只有接近美国70%的时候,现价和美国一样,甚至日本的人均GDP还超过没有,如果以这样一个情况来推算,中国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应该是在2032年左右,比刚刚刘主任用绝对1万1千美元,这样一个GDP来算显然要推后。

所以,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大概至少会有20年左右的增长,比较快的增长。但是,我们也同意刚刚刘主任讲的,在保持9到10这样一个增长率,超高速增长,这个可能性已经不大,降到7%,8%,这样子一个速度,我们认为还是有可能的,还可以维持20年。

我们就讲在这个时期里还要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从整个世界工业化过程来看,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大量的像铁,金,铁,石油,天然气,铝等等,包括煤炭储量都是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我们必然要从全世界进口这些产品,进口这些原材料。怎么样才有能力进口这些原材料呢?你必然要有强大的制造业产品出口。

所以,我们认为制造品,工业品出口对于中国来讲非常关键。而且,我们可以想,我们现在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也不可能,不通过制造品,制造业产品出口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认为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非常重要,不断的去获得收入,国际的收入,然后用这个收入去购买原材料,这个过程对中国未来10-20年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看产业升级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世界在变,产业应该怎么变。从我们很多数据来分析看,中国现在工业仍然是今后经济10年增长重点领域,尽管我刚刚讲了,我们已经发现工业快速增长,已经发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工业发展大约都是10%几,如果GDP是9%点几,10%点几,工业差不多要高出3到5个百分点,这么一个高增长。这么高肯定有所回落,但是从整个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来讲,工业的增长仍然是一个重点。

原因是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比如说我们人均基础设施水平我们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人均公路长度美国是我们8倍以上,人均铁路长度美国是我们的16倍以上,人均电力消耗美国是我们的5倍以上。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差距目前还很大,尽管我们基础设施投资花了很大力量。如果要缩小我们 和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之间这样一种差距,背后的供应必然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

其实,在我们现阶段无论我们强调发展什么产业,无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还是发展创作产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发展服务业,无论发展什么产业,在中国现阶段产业具体行为其实大同小异,都是要建基础设施,都是要建各种各样的原,都要修路,都要煤的供应,都要建房子,在这个阶段是必然的,哪怕我们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产业现阶段去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在干什么呢,仍然是在盖房子,仍然是在做基础设施,这是阶段。

所以,我们说工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市场。我们以钢铁为例,钢已经最多了。但是最近联合国环境署公布的报告,现在美国人均钢铁拥有量已经是11到12吨,历史上我们产出来的钢聚集下来美国已经是11-12吨,中国多少呢?中国只有1.5吨,跟美国差多少。中国我们如果想在20年的时间内要达到美国人均钢铁蓄积量,我们要消费140亿吨左右的钢铁。如果平均每年至少要消费7亿吨的钢,还不算我们在出口产品包括的钢,只是我们自己消耗的钢,做好我们基础设施,要赶上现在美国钢铁蓄积量水平,我们差距还有140亿吨,每年至少要7亿吨才能够赶的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科学认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状况。我们用现价计算,工业已经占到45%,46%样子,但是如果我们用购买力评价,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实际上只有32.5%左右,如果我们用现价和汇率来算,统计局公布是46.8%。但是我们用购买力平价,我们长期来看用购买力平价来看,其实我们工业比重仍然有上升空间。

最近我们又用一个CGE模型来预测,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未来我们如果采用2005年不变价格来计算,一直算到2050年的话,中国第三产业比重46%,如果考虑当时价格来算,我们估算当年价格那时候第二产业会占到62%。所以,这是两个不同数字,如果不变价格来算服务业46%,如果用当时现价来算62%,说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呢?这个现阶段第二产业增长会更快,工业增长,实际增长工业会更快。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提高。大家都这很矛盾,为什么?第二产业仍然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增长最快,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是三四产业中间居于首位的,当然比重会下降。第三产业相反,增长率可能没有第二产业高,但是他的比重会上升,其中一个重要价格就是价格。

因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间倾向于价格上涨,而第二产业在增长过程中间倾向于价格下降。所以,我们用不变价格来算,是算增长,我们只能用不变价格来算,工业增长仍然会很快,但是第三产业的价格,除了增长因素之外还有价格上涨因素,最后算下来的比重确确实实我们会到60%左右的第三产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增长的动力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然是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这个我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监测的一些结果。但是,我们这次就发现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具有了国际比较优势,我们分析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他的资金成本是低于非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劳动力成本是高于非国 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可以拿到比较便宜的资金,但是他劳动力成本是比较高的。相反非国有企业他拿到资金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他劳动成本比较低。用这个优势来算,国有企业会倾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我们从案例来看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高速铁路建设,我们高铁建设投入2200多亿,2009,2010年中国铁路总投资超过1万亿,这是一个什么比较呢?比较这个数字,奥巴马宣布要对加快美国高速铁路建设,要增加投资,年内要投资130亿美元,现在的汇率来算只相当于中国京沪高速铁路投资的38%,而非中国搞基础设施这么财大气粗,光一个高速铁路,还不用整个铁路建设,这一部分都是有国有企业完成的,所以这个东西也体现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当然目前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之间也会有一些差异,东部地区已经向资本和技术转移,西部地区仍然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要升级,到底内容是什么,我们政策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看,不管是李扬院长都讲到这个问题,现在还要更好的来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虚拟经济。前提是中国工业仍然具有显著的盈利性,你如果发展工业,我们就要看第二产业还有没有盈利性,可不可以盈利呢?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制造业盈利,销售盈利率,从2000年3.8%,提高到2009年降低6%,净产值盈利率也是逐渐上升。意思就是说,我们工业仍然具有盈利,仍然具有投资的价值。

同时在工业中间还会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国家销售利润率比较,黄叉的是美国,蓝叉是中国,美国波动比较大,中国是稳步上升。可以看工业净产值收益率,中国还是在上升的,工业投资仍然是有经济的基础。问一个问题,既然工业收益率并不低,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制造业企业要去制造业,我们分析他主要不是因为工业没有了盈利空间,而是确实存在一些并不是很先进,而且很赚钱的暴利产业,确实一些暴利行业吸引很多资金。今天李院长还说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金融要调节他的帐,也会吸引很多资金。

比如奇瑞生产一辆汽车净利润只有132块钱,而他们投资鄂尔多斯煤矿,挖一吨煤相当于造10辆车的利润,可想而知。有一个上海制造业企业,他们公司已经运营10年利润总额,还没有超过他们公司为建厂区所土地的增值收益。所以,买地很挣钱,你辛辛苦苦10年还不如土地增值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让很多制造业企业离开制造业。

从这个情况来看有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要鼓励优秀的人才,来从事实体经济。美国有识之士说华尔街高工资将一流人才吸引到金融业,是美国制造业衰落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业需要发展需要高端人才,但是制造业也需要高端人才,竞争过程当中制造业显然处在不利地位。中国最后变成办教育和培养人才目的,实际上就是让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离开实体生产领域,如果是这么一种竞争状况的话,对制造业发展确实不利。

我们做了一个集散,中国工业发展这么快,中国工业品学历含有量在下降,尤其是高学历。特别从1999年以来,很奇怪,80年代工业品学历含量是上升的,到了本世纪以来显著下降,人员流动方向对制造业不利。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非常同意刚才刘主任所讲的,必须还要夯实制造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没有夕阳产业,我们要实行全方位产业升级,提高他精致化程度,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产业升级历程是漫长而艰难。

我们可以看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约经过四个过程,国际产业迁移趋势,首先第一个过程是生产能力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生产能力再配置,主要依赖是比较要素成本。第二个节但进入了设备和技能国际再配置,好的设备,好的人力资源会逐渐的流向发展中国家。经过这个过程以后,研发创新的能力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在我们参与高端化,高附加价值,核心技术自主化。最后才是品牌优势国际转移,最后你中国真正有了品牌优势,品牌反映了综合优势的积淀,不仅有技术,还有文化实力增强。

我们可以看这三个过程,每一个产业都不一样都很艰难,哪怕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比如我们纺织服装业他们目前还只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生产能力没有问题,全世界最大,设备也很先进,人力资源应该说也培养了一些人力资源,但是研发,创新,特别是品牌仍然留在了发达国家,那些东西要到中国来还有很长的时日。

所以,我们不要对中国产业升级觉得很容易,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过程。前30年我们基本竞争方式就是血拼,拼资源,这是不可持续,现在我们要转向,因为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向高质量增长道路。这就是我们报告中间所获得一些研究结论,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对这些问题,特别对我们监测每一家企业,每一个行业具体什么状况,大家可以阅读我们的竞争力报告,谢谢大家。

11.贝多广:中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为什么说09年的创业板,我把它提到那么高的一个历史高度,我个人观察这是我们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为什么?因为在这之前,我们都是证券市场的服务者,我们知道这个市场当时主要是为国企改革来设计,来推动国际改革发展运作的。图为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贝多广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贝多广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贝多广: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非常感谢主持人,让我站在这个将台跟各位分享一下最近的一些学习心得。刚才听了几位大学者对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未来看法很受启发。我本人主要从事一些很具体的商业活动,考虑微观的东西多一些。但是做商业的人我们说也是要经常爬到山尖上站在一个高度,看看我们做的事方向是否正确。

我的题目是“站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高度建设中国证券市场”,跟大家进行分享。我想讲三点,第一个中国证券市场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第二个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四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在市场当中的,最后是一个结论。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很简要的回顾一下。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如果说有金融结构的话,或者说资源的配置结构就是一个与财政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全部是国家说了算。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以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成立作为标准的话,我们说这个时候国家已经确定要以银行来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这样一个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就形成了。

那么到了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作为一个标志的话,国家开始确定不光要有银行体制为主导,而且要以资本市场为辅这样一种金融机构逐步形成。我个人判断09年中国资本市场上推出创业板,这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国家想要力图推进一个多元化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我们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初期,在这样一种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当中,金融结构当中成分就复杂一点。因为我在20多年前写我们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就研究这么一个主题,中国的资金流动问题。坦率说当时材料非常贫乏,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当时没有股票市场,也没有债券市场,也没有我们今天那么活跃的PE。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里面,包括了银行,包括了保险公司,包括了股票市场,包括了债券市场,也包括现在方兴未艾的股权投资基金。这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作用在这样一种多元化的结构当中他们实际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比如讲,将来我们观察整个社会资金供求关系,我们主要去观察债券市场就知道了这个国家资金供应和需求大概是什么样一种状况。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资源配置优劣程度我们去观察他的股票市场,因为股票市场是我们资源配置的一个晴雨表。

而银行将来会在资本市场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多少,不光是一个资金需求者,同时也是资金的供应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各种类型的基金将会成为市场当中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资金的供应者。而活力充沛的股权投资基金将要成为 企业发育,企业成长以及企业整合的巨大推动力。所以说,如果说是有这么一个比较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实际上缺少哪一部分可能都不是完善的,当然我们现在正在建设这么一个市场。

为什么说09年的创业板,我把它提到那么高的一个历史高度,我个人观察这是我们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为什么?因为在这之前,我们都是证券市场的服务者,我们知道这个市场当时主要是为国企改革来设计,来推动国际改革发展运作的。所以很多制度,很多规则都是按照这样一种目标来设计的。那么,到了今天创业板的诞生实际上预示着这个市场已经不光是为解决国际改革的问题了,因为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已经上市了。我们要为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比较新颖的部分,包括民营经济,包括各行各业代表新型类型企业服务,创新型企业将是未来这个市场主要服务对象。

所以,这种时间从某种意义商来说,是我们证券市场历史使命的一个分水岭。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股票市场上,如果我们按照市值来划分,来反映前20位企业变迁。我们看看这个能反映什么问题?比如1995年我们看到中国上市公司当中最大企业有上海的陆家嘴,上海石化,外高桥,氯碱化工,早年参加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的朋友应该对这几家公司都是耳熟能详的,他们成为股票市场当中比较早的参与者,比较早的参与公司。

到了2000年这个市场有了很大升级,我们一些大公司,包括了浦发银行,四川长虹等等面已经从一个上海,深圳,扩展到全国的范围。到了2010年也就是去年,我们统计了一下,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代表国家主力队员一些大企业纷纷登场,比如讲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保险等等,代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一些最大型的企业开始陆续登场。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20年上市公司结构变迁当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反映了一个我们国家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国企改革的例子,他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呢?感觉没有代表,他代表我们国企改革的例子。

那么,未来我们希望再过10年,20年我们再来看这么一个上市公司结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代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些新的企业能够出现。这就是我们比较把中小板,创业板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板,创业板为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正在培育一些行业的,或者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有很多反映,最近包括媒体我也看到了有一些反映,认为中国创业板问题很多,很多企业大家预期很高,结果好象实际的情况不如人们的预期。

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290来家创业板公司,我们希望他是“一湾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市场能够发展,经过10年,20年能够出现90家像样的企业,我觉得这个市场就发挥了他的作用。但是不要希望290家家家都成为世界500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来观察一下,对照一下美国证券交易所最大的上市公司变化趋势,我们多少能够看出一些债券市场应该发挥的作用。

这里列举美国市值前20位企业变迁,1990年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企业,一些传统企业在美国大家都知道石油企业,制药企业,化工企业,包括汽车企业,制造业企业居多。到了2000年可以看到一些突然跃居到20名大企业当中,有一些新名词,包括半导体英特尔,包括金融公司里面的花旗集团,包括保险公司AIG,包括软件行业当中甲骨文,这些我们都看的到的哪些企业,实际上在过去90年代可能规模比较小,甚至有的还没有出现。但是,到了2000年,2000年很大程度上反映互联网,反映高科技的一批高成长的企业出现在美国排行榜最前沿的地方,反映了美国产业结构变化。

那么,我们再看2010年又有一批新企业出现,排名第二苹果,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以下跃居成为美国市值排名第二位的公司,成长非常快,这里面也包括一些金融机构,巴菲特投资的公司,美国银行,也包括半导体的公司英特尔,通信类等公司都出现在前20位的排行榜上。美国这张表上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美国的产业结构在20年当中的变迁,下面这个饼图,他反映出来美国所谓媒体,科技,通信这些行业在过去20年大发展,金融行业的大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大发展,你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结构变化来反映出,观察出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想说,我们希望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在未来10年,20年当中能够真正涌现出代表中国经济优秀的企业。

我们再来看看目前我们市场当中观察到的四个情况,第一就是境内上市公司,我们发现收购,兼并,分开重组非常难做,有一些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原因,有人为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在这里面数据反映跟美国经营对比,无论是交易的数量,交易规模,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不是同日可语。尽管我们中国市场每日成交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真正含有实质性成分这种并购案还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非常难做。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金融市场到底对经济起什么作用?这是我们在建设这个资本市场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是纯粹为建设市场而建设市场,还是说要通过这个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我觉得要考虑的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这个市场能不能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当中真正发挥出他的战略性作用,而这种推动的作用,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除了上市,退市,二级市场的交易,很大程度上你成熟市场经验,就是要有大量的收购兼并,分拆重组,上市公司之间不断分化重组。但是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非常非常难,大家都可以回去研究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难点。

但是,在中国一家上市公司要改变他的业务方向。比如讲我不干木材了,我准备干手机,过去在北欧很成功企业当中都已经有成功范例,但是在中国非常难,因为我们监管要求你必须干你的主业。当一家企业觉得传统他所处的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我需要去发展一种新的行业,以能源为例,传统电力觉得盈利有限,空间有限我需要发展新能源,那时候你会发现监管部门对你这种要分拆这种概念,基本上是不鼓励的,也是不支持的。

但是,如果我们站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就发现如果不允许一家企业分拆,重组,收购兼并,我们所想要达到的伟大经济结构转型这么一个目标怎么实现。可以看到我们在很多制度安排上,包括我们政策上这个里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现象就是我们发现很多创新类的企业,一些优秀企业,尤其是在一些新的行业,用新的商业模式运作的这些企业,他们热于奔向海外市场,而不是在国内市场上市,这可以说是中国踊跃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我们观察在全世界范围当中,绝大多数国家企业首先要上市,首先选择本国市场,把他看作是一个“母国市场”,然后扩大国际业务,增加国际知名度,才会想到一些国际中心挂牌。但是中国还有一些很优秀的企业,首选美国市场,或者是香港市场,这个现象也是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企业不愿意在中国上市吗?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在中国上市比较困难。我们这边举到了一些有名的企业,比如讲百度,我相信在座各位用的也非常多,基本上也是家喻户晓,这样的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当中一个子行业的龙头,但是没有在中国的市场上反映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著名的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我们几乎很多人每天都用的,但是他们不在中国上市,而在海外上市。

当然更普遍大家每天用的中国移动,打个手机,移动通信这样好的企业,几乎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据说就几亿用户都在为他创造利润,但是这样的公司没有在中国上市。他们真正代表了中国一些新的经济,代表了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是非常遗憾。我想要反思的就是这些企业有错误选择去海外,还是我们的制度排斥了他们,导致了这一结果。

第三个也是炒的纷纷扬扬,据说国际板的问题还能引发二级市场指数变化,我觉得有点没事找事。但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在想国际板对我们经济结构转型到底有何意义,我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在写这个材料,在思考这个问题。看了一些国外的资料,真正在国际上有所谓国际板,就是吸引国外公司到当地交易所来挂牌的也就是美国市场和伦敦市场,基本上主要这两个国家。剩下就是曾经有过在日本,大家都知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也是全球排名第二情况,辉煌一时,当时也觉得东京的市场应该成为全世界真正金融中心,也吸引了一些海外公司去挂牌。

我们底下有一个曲线反映出来,最旺盛的时候有125家外国公司在那挂牌。但是到了今天也就12家,而且非常箫条。反过头来我们问日本的朋友,这些公司到你们国家去挂牌对你们国家经济结构有多大影响?大家不置可否,认为东京交易所赚了不少钱,对我们国家经济结构,就是一个跨国公司到东京去做一个重复的挂牌而已,带来一些交易。

那么对于中国当然也有人说,可以让中国的老百姓可以多一点投资的渠道,可以买到世界最好的公司。我们且不论你选择的公司一定是最好的公司,中国老百姓真要买的话,你放开一点职能管制,搞一点QDII大可以到海外去买,而且老百姓可以自己选择,全世界股票都可以买。很难想象全世界公司都会到中国来挂牌,会是有选择性的,这个选择一定正确吗?这些问题想来想去,这个事可能要做,可能不是这么做,怎么做法呢? 我们应该更多还是要站在经济结构转型的高度去做这件事,这些跨国公司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业务,很多公司在中国有大量业务,而且坦率说很多公司现在他们股价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在中国业务情况,因为最活跃部分实际上在中国。如果我们把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包装起来上市,可能我觉得更能够跟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挂 起钩来,而且中国老百姓更能够分享到这些公司在中国赚到钱的收益,而且从中国政府角度可以让这些公司惯用的一个外调方法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为你成为上市公司以后,实际上你就必须要透明化,你受到相当程度的监管,而且你要披露所有的信息。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也不是没有的,如果我们说日本是一种所谓国际板模式的话,我们看到印度是另外一种模式,印度也就是采用了我刚才所说的,而且他是多少有点强制性。跨国公司到我印度来,我要求你必须在印度给我挂牌上市,把你的事情都暴光出来,然后我给你同样的国民待遇。因为我们走这条路,我觉得这个市场可能跟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勾的更加紧密了,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我们看到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当中一个明显的现象,中国市场缺钱吗?中国市场一点不缺钱,现在老百姓也不缺钱。当然了我不是说每一个个人,总量来说这个市场充斥的钱,这个钱而且充斥到股票炒完房地产,房地产炒完炒古董,古董炒完炒农产品,都在大量流动,在选择他可以投资的方向。但是中国真正需要投资的是哪些地方?刚才有几位大学者我觉得讲的很有启发,中国还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我们经常外国外跑的人会有深刻认识,跑到美国没有城乡差别。所谓没有城乡差别是在什么地方,不是人的差别,实际上是基础设施。比如你从纽约开车从300,500米花园,绿草都是一个样子,这个东西就是基础设施。

但是我们的情况很有意思,因为最近我也开车,往外面开一下,高速决定是世界首堵。但是一拐弯下来到我们市政道路,市值在往下走到小城市,村里的道路大家知道这个状况就比较显著了。什么原因呢?地方政府没钱,当然这里面还可以讨论,地方政府也可能把钱用到不该用的地方去。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的政府是越往下走村里面,村镇钱是最少的。我们看到农民,每个地方村庄都建立很漂亮的小洋房,但是房门一打开就是一个泥泞的道路,这条路没人修,也不知道谁修。我们到镇里面看到一条漂亮的街,但是这条街背后经常是非常肮脏,污水横流。

诸如此类,我们看到这种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以概率来计算的,我们要达到或者赶上这些成熟市场国家的水平,要让大家整个国家家园都变的像花园一样很美丽很漂亮,而不是概率事件,需要大量的资金。再加上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我们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些问题,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大家知道,因为我们有很多客户是大企业,大企业很骄傲说我们不缺钱,很多银行追着我给钱。我们是什么结构呢?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来画我们高端必须是少数,越往下金字塔,中端,低端,这是我们经济结构。

如果看我们金融结构正好是倒三角形,倒金字塔,你给这些最高端的人充满金融机会,股票给他机会,债券也给他机会,四大银行全给他服务。你往下走给这些最普通企业,甚至这些最普通的群众你能为他提供的金融机会是非常少的,这是一个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的关系。在这个里面我们研究金融的人发现,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结构问题,金融工具问题,我们不允许以下金融蓬勃发展。天天喊大公司,大银行要为底下的人服务,坦白讲想法很美妙,我是经商的人我知道美妙的东西在商业上不可行。

因为为大众和中小企业服务金融工具不是哪些大机构,金融模式也不是这些大机构提供的。所以,我们需要增加一些好的,新的金融工具。当然这些金融工具在海外可能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只是把其引过来,并不是我们真正创新,但是我们必须要做这些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证券市场应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去挖掘经济当中最活跃的企业,引导他们给他们上市的机会,给他们融资的机会,从而促进这样的结构转换。最后,我有几点结论,第一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应该围绕着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来考虑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方案,这是一个要点。第二点中国债券市场下一个高度是积极推进,收购兼并,和分拆重组,从而成为经济转型有利的推进器。第三点应该认真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结构,是否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真正吸引优质的企业,特别是新的企业,新的模式,新行业的企业上市。第四点,中国目前存在着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金融机构的不合理,以及金融工具短缺,积极推进债券市场深化,有助于缓解矛盾,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谢谢大家。

12.丛林:金融租赁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金融租赁的行业里面,我想是和我们的实体经济结合最紧密,这样的一个融资工具,一个融资模式,也需要全社会各界来支持关心金融租赁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

图为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丛林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丛林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丛林:大家好,时间已经很晚了,我用最快的时间结束我的发言。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我们这次主办方也把这个题目定为“巨变世界 共识中国”意义也很深刻,前面几位嘉宾演讲也非常精彩,我在下面听了也很受启发。特别刚才贝总提到金融创新,怎么样给我们实体经济提供一些更有价值,更有实用性的金融工具。

我想从我的角度,从我工作的行业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崭新的行业,我想从我工作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我发言题目“金融租赁和实体经济深层次融合发展”,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想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现实中存在问题。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教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并且服务于实体经济。他的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资金的融通服务,金融服务。那么他的价值创造也必须来源于实体经济本身。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在发生在我们眼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资本市场问题等等,包括我们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原因归结为,或者说也是充分揭露了我们过度金融创新,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所造成“物极必反”的现象,产生的金融泡沫助推通货膨胀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一路飙升,最终受到伤害还是我们的实体经济。

所以大家知道危机以后美国,特别是对华尔街有了很深,很大的认识上的变化。包括最近发生占领华尔街的一个活动,实际上也是对金融的一种抗议,对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一种抗议。现在要重振经济回归制造业,发展技术革新这样一个工业经济应该说是一个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外包业务的回流,在本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动向,这将给国际贸易格局带来重大变化,影响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国际化分工。

我们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未来几年我们很多外向型企业,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在未来几年随着发达国家对于制造业,实体经济的重视我们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大。

说到我们国家中国金融业和实体发展,我们也知道中国金融市场规模每年都在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也存在金融对实体经济推动力,存在衔接不畅,资源配置扭曲。为什么讲银行信贷,理财资金扩张非常快,但是中小企业贷款却非常非常的难。大量资金在进入房地产,进入股市,真正的工业企业资金融资困难。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虽然我们有这样一个,虽然农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但是我们金融资源配置是在有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长此以往,我想会对整个金融业发展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利的局面,而且会造成更大的风险。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应该说已经给我们的启示,发展金融业必须要坚持金融的去杠杆化,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发展终极目标不是造就一个繁荣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而是要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服务于实体经济。

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金融租赁在促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中能发挥哪些作用,金融租赁在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我想简单把这个行业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金融租赁应该说二战以后,诞生在美国,欧洲的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那么在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在美国,金融租赁应该说是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驾齐驱的一个融资方式。在美国租赁企业达到3千多家,我们有这个行业的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租赁渗透率”,租赁资产占前社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美国这个比例达到17%,17%固定资产投资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实现的,在日本也占10%左右,中国只有3%不到,我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里面只有不到3%的融资是通过租赁的方式,所以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从规模上来讲,全中国租赁行业大概整个资产规模在8千亿左右。那么,其中有将近60%是来自于集中在银行业所开办的金融租赁公司里面,受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大概是在将近5千亿的资产规模。其他的3千亿是由商务部监管,既包括内资也包括外资,这两类商务部监管租赁公司不是金融企业,银监会监管金融租赁企业是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在监管,这是差别。中国从2006年国务院批准商业银行进入租赁行业,到现在4年的时间,这个行业从无到有现在大概发展到了将近5千亿的规模。

租赁这个行业,金融租赁创造一种资产信誉,这是和传统金融行业是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既是融资又是融入,传统不管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贷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金融租赁这个行业是建立在融资和融入相结合的基础上,在融入的基础上去融资,融资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融入。

在整个租赁行业和产业融合过程中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我想我们归纳下来,一般我们是从四个方面来归纳,首先他是具有融资的功能,他和其他的资本市场,其他的信贷市场一样,最终从本质上看是以融资,都是为企业最重要提供一个融资。

第二个投资功能,金融租赁具有投资功能,租赁公司可以选择这些设备风险比较小,相对收益比较高,在租赁给客户同时资产具有升值空间这样一些资产。所以,租赁公司他的收益和银行,和证券公司收益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银行把钱贷给企业他就收取利息,租赁公司收益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因为融资给租赁公司带来的利息收入,另一部分会有通过资产升值,通过资产的增值所带来的收益。所以,租赁公司享有双重收益。

第三个功能是促销,租赁有帮助企业销售产品功能,我们也有专门的业务模式,产品模式就是在企业销售他产品的时候,通过租赁的方式给他的客户提供融资,能够通过这样来扩大他的产品销售,扩大他的市场占有率。

租赁还有一个资产管理的功能,通过这四种功能我想融资租赁就把工业,贸易,和金融这几个领域紧密的结合起来。沟通这三个市场,或者说沟通这三个不同的商 业领域,引导整个社会资本,资产的有序流动。企业以较少的投入,可以迅速获得设备使用权,同时也给全社会的资本投入,资本流动提供了一些资产工具,投资的一些工具。

危机之后,我想我们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在也是更加的迫切了。过去我们更多依赖银行信贷,首先企业想说融资扩大生产规模,想要购买生产设备,首先想到银行贷款。后来我们是逐渐发展了资本市场,但是资本市场也更多是关注资本的交易,比如刚才我们也提出来,我投到股市里面的钱亏了怎么办,更多关注这些问题,而没有关注资本形成的市场,全世界这些资本你怎么样去引导,怎么样让他有效的去流动。

所以,我想金融租赁就是一种资产金融,是连接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纽带,也是从全社会来讲配置资金,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想大力发展租赁金融业对中国实体经济会有大的益处。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下,金融租赁对实体经济有哪些好处。

第一发展租赁业有利于促进产能结合,产业和金融结合,有效拉动投资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环境下,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谁来去创造这个需求,这是宏观经济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金融租赁这个行业有投资的功能,特别是金融危机环境下大家都不投资,市场跌到底部,产品价格也跌到底部,这时候正好是投资的最好时期。

但是投资最好时期一般个人,一般工商企业,这个时候恰恰也是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少是最好时机,可是我没有钱,怎么办?这时候有租赁公司进行投资,或者联合租赁公司和实体经济共同进行投资,来拉动内需。我想从我们过去这4年金融租赁成立2000年底,正式开展业务是2000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按照我们一般想法,这个说话是生不逢时,金融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全球,大家每个人经济生活都造成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倒觉得这个时候我们是恰逢其时,因为这个时候资产价格是跌到了最低。

所以,我们在短短4年里面,我们形成近800亿的资产,这800亿资产规模,比如有70多架飞机,我们在市场底部的时候可以购买飞机,我们有150多条船,这个都是在这样一个市场价格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所形成的资产,形成的优质资产。同时,我们有2千多台大型设备,这些设备为我国的航空,航运,电力,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这些行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有力条件,因为我们购买了他们的设备,让这些设备的生产厂商有了需求,我们给他们提供了需求。

所以,这就提高了制造厂商的一个销售规模,增加全社会进一步投资,所以这是我想说的金融租赁在这样一个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怎么去拉动有效需求。

第二,我们可以有助于完善我们金融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平衡。我们一直说中国是一个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甚至说金融机构里面我们金融机构发展也是不平衡,长期以来银行间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比较小。通过金融租赁这样一个以物,以资产作为载体新兴这么一种资本流动方式我想就可以做到,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租赁的方式把中西沿海,沿海地 区的二手设备可以转到中西部地区,这是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可以以租赁的方式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我们也可以把局部资金投资不足,和整个社会资金平衡做到一个有效配置。所以,这是从整体上可以提高我们经济融资效率,为解决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提供一个途径。

第三我们金融租赁这个行业,有助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可以有效防范我们风险。刚才也提到中小企业融资现在是我们全社会,不光是中国,实际上全球来讲,中小企业都是有他融资的难度。我们也调查过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或者按照现在最新的说法,我们叫小微企业,不再提中小企业,因为我们中型企业按照国家定义来讲,都是几千人的中型企业,这个规模太大了,在西方国家都是属于大企业。所以,我们现在叫小微企业,一般的寿命是在3年左右,而一个设备的回收期,一个大型设备的回收期一般是在5年左右。所以,这两个是一个天然的不匹配。

在传统通过银行信贷的模式,如果算这种概率的话,可能绝大多数设备没有收回的情况下企业就已经倒闭了。那么,对银行来讲,也让他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也勉为其难。还有按照我们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来讲,一般我们会要求企业过去几年信用记录,会要求企业提供资产的抵押,特别是小企业房产抵押,但是往往我们真正需要钱,需要创业,需要融资的这些企业既没有房产抵押,也没有过去几年良好的信用记录。所以,他没有办法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去拿到贷款,而租赁方式恰恰能够解决,通过物结合,把物作为纽带,金融和小微企业能够有效结合起来。

我们在一些实际的案例里面,比如像工程机械,可能买一台挖掘机几十万,好一点的一百多万,什么人买,就是一个包工头在那,他拿了一个工程去买一台挖掘机去干这个工程。作为银行来讲很难给他提供贷款,但是用租赁这个产品可以做到,因为我们通过生产厂商,我们可以控制整个设备使用,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安装GPS来监控这个设备的使用,一旦客户出现违约,我们可以随时中断这个设备使用,我们也可以在印刷机上进行装置,你用了多少张纸都清楚。

还有过去做过的原来冲洗照片的科达连锁店几十万块钱就可以帮助几个人,或者几个人,但是银行贷款很难,现在随便几十万的设备,通过租赁公司来买然后租给个人去经营,这样一种模式,即使这个人经营不下去,我们可以换其他的人,这个地方经营不下去我们可以换其他地方。那么,这种对经营机构来说也保证了有效资产安全。

所以,利用金融租赁这个工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想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金融工具。

第四个就是利用金融租赁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我国提倡走出去的这样一个战略实施,有助于我们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我们过去走出去战略基本上以商品输出战略为主,但是这种模式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难以为继,因为我们现在每年贸易顺差,人民币问题,国际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抗议。将来走出去更多是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发展,现在我们很多大企业也在做这个事情,在做的31 过程当中我们通过租赁的方法,通过租赁购买就可以起到贸易平衡,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购买中国国内生产设备。

实际上,有一种说法租赁这个行业诞生,就是诞生于二战以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塞尔计划。美国要援助欧洲,但是欧洲没有钱去买美国的设备,美国又不想完全把钱借给他,采取什么办法呢?就采取了大量租赁方法。我可以借给你钱,但是你必须买我的设备,必须租赁我的设备,通过租赁的方法。现在中国现在很多产业转移走出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同时我们可以调节我们的贸易结构,促进我们的贸易平衡。

最后,我想说发展金融业最终是要和实体相结合。在金融租赁的行业里面,我想是和我们的实体经济结合最紧密,这样的一个融资工具,一个融资模式,也需要全社会各界来支持关心金融租赁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毕竟这个行业才4年的时间,在全社会来讲,在整个中国金融行业里面还是一个非常非常弱小,非常非常崭新的行业,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我想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13.柳传志: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持续转型

刚才讲的是联想控股的第一次转型,真正联想控股想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想做投资,赚了钱就完了。实际上从我内心上回归实业是我最根本想法,我也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能金融等等经济都要为实业服务,不然自己围着金融打圈没有用。

图为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柳传志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柳传志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柳传志:下午头一个讲话有点吃亏,因为大家容易犯困,由于我嗓子不太舒服,但是请大家相信我心里充满激情。今天下午主要讲的是大的宏观形势,因为我最近也是才和中国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俱乐部访问团到美国去10天时间,也接触很多商业,政界高端人士,纷纷都在考虑未来怎么做,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我想从我们企业角度谈谈转型,因为站的角度低只能从自己的企业介绍情况,我想讲讲联想的转型。

这个转型我想基本上应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在自己原有行业里面,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更深入的发展,这种也是一种转型方式,是自己所在业务进行优化,这样的话在本行业内进行转型。还有一种是属于跨行业转型,联想两种都有。对联想来说,联想集团转型是处于全系统的,我先介绍联想集团的转型。

联想集团在2004年前后的时候,跟戴尔大打过一仗,在1994年前后外国企业由于中国打开了国门,国外的电脑企业大举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的企业招架不住,联想当时只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无论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方面面跟外国企业相比,跟IBM,只是一个小巨轮,认为我们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确定通过5,6年时间,深入进行行业研究,有突破,最后在中国占了很大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位置,占据了30%市场份额。

但是就在2000年开始,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戴尔开始进军中国,戴尔凭借业务模式创新,直销模式,他主要是做大的商业客户和中小商业客户,从美国横扫到欧洲,一直到中国,在中国所有当时媒体和我们同行都认为联想无论如何招架不住。果然在2000年,01,02连续三年,我们全打了败仗,到了04年的时候,在这3年我们积累的经验,03年底我们反复做了一个研究,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商业模式突破,就是用双业务模式来和戴尔进行竞争。

所谓双业务模式,戴尔他主要做的直销模式。我们以前做的主要是销给大量消费类客户,做渠道的模式。那么,康派德打不过戴尔,他们也是渠道模式,试图要改成商业模式也一行。那么该不行,保留原来也不行,我们竟然就采用两种模式都做,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两种模式有两种不同供应链等等,最后结果我们确实做成了。这种商业模式转型打败戴尔对我们后来有很大好处,从04年以后戴尔在中国市场上再也没有比联想份额超出过,增长率超出过。

由于有了这个基础,联想在05年的时候并购IBMPC,这是并购以后的情况,并购之前是黄色的,当时联想的营业额是29亿美元,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做到了216亿美元。中间蓝色金融危机之前的情况,占了国际市场份额,并购之前我们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4%,现在占了13.7%,击败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名。

这张图是增长图,红色的线,蓝色的虚线是我们这个行业平均增长情况,每一年,每个季度的情况。红色的线是联想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在2009年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这个红色曲线,趋势虽然跟蓝色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点就是红色线远远跃居到蓝色线上面,在上个季度蓝色的平均线市场平均增长3.6,而联想增长是36%,33 在所有同行,PC,戴尔面前我们远远的高于他们。这是并购IBMPC之后,经过7年的融化磨合。

我们凭什么经过磨合之后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呢?实际上联想战略有守有攻,某些地方守某些地方攻。为什么能够攻的上去,守的地方为什么能够守的住?双业务模式确实在全球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威力,业务模式创新本身是我想说明的问题。在转型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自己充分准备,下面是讲我们未来在联想集团面临更大挑战,由于移动互联网出现,新兴产品出现我们又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自治架构转型来英孚,或者是接受面临的挑战,希望能够取得成功。希望大家注意最近联想的产品,现在我觉得最近出的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拿的出来给各位客户使用。联想的电脑和平板电脑是分了多层次的,有1千多元低层次的,给低收入人群使用的平板电脑,也有5千多元带USB插口的平板电脑。在我的感觉中应该可以算拿的出来了,后面联想集团会有更大的行动逐步实现,向我们预定的目标前进。

前面讲的是关于原行业转型,现在我想讲跨行业转型。具体来讲控股,控股是谁呢?是联想集团,联想集团做电脑的,是集团母公司叫联想控股,当年我创业的时候那个名字,联想的英文名字Lenove。因为用的太广泛了,最后就进行改变,2001年的时候进行分拆,是一个大转型,把我们原来电脑业务分了两块,联想集团一块,神州数码一块。同时,同时开展新的业务,主要是两个投资业务,一个是VC,一个是PE,还做了房地产业务。

下面写了一大堆话是说明这几项业务都做了很好,除了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是在这行业内居于非常明确的领先地位以外,还有两间投资公司都应该讲,是在他们这个领域里面坐在最前排,最前边之一。

融科智地也是属于集团军,我记得在2001年我在给长江商学院,EMBA的同学讲话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起来问我,跟我说联想集团你们做电脑我们认可了,做房地产就算了,事实上经历11年的时间,这三项业务做的都非常出色。这里面怎么个出色就不多讲了,比如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和项目回报上,被投企业帮助上在行业里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排名和口碑。

我主要还是想讲一下既然都认为不能做,为什么我们能成功呢?我上次在达沃斯的时候,一位经济学家说,也是在类似于这么一个圆桌台子上,主持人说大家都在讲要更专业的时候,为什么你们还这么做?当时他把我问急了,我就说了一个比较有点听着不太好的话,你如果在01年的时候问我这么差不多,10年以后你不应该这么问。你应该问为什么人家转型不成功,多元化不成功,你们竟然做成功了,这么问比较合适。因为我们实际上,这10年应该讲对投资行业确实做的比较成功,房地产行业也有了非常深厚的基础。成功的原因第一个是组织架构,我们不是用事业部的方式来做,这是一种控股,用子公司的方式去做,子公司的方式什么意思?

联想集团是单独公司,神州数码他们都是单独的公司。所以,单独的公司跟事业部相比,事业部做等于最上层,我们在做,我们有一个战略指挥部门,有人力资源部门,有财务部,而这个各自是各自子公司,因此每家子公司都非常专业,谁也

不能认为杨元庆不是做电脑方面的专家,谁也不能认为神州数码郭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包括两间投资企业。

当组织架构好了之后,我在每一个行业里面要选对人,这个人是不是真能够领军一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没有这么高的追求,有没有这么大的胸怀,有没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我相信在座各位,原来大学读什么,研究生学什么到现在干什么都不多了,很多人都是从这个行业进入那个行业不断学习,学习能力强不强能不能领军一面,这是非常重要。而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我主要注意培养不仅是干活,更是通过干活怎么带出人来,这是我觉得我最要做的工作,选对人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刚才这几个行业能成功,是选对人是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就是要给人家舞台,这个舞台包括了物质到精神,使得人家在这个行业,在这个舞台上是真正的主人,这是杨元庆,在我上个月辞去董事长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动作,杨元庆个人在银行贷款30几个亿购买了联想集团8%的股份,8%正好是8亿股,他就背了一些债务,本身对自己的业务充满信心,他自然就是这个行业的主人。我们的融科智地房地产公司,当时成立的时候应该要用20个亿资金,我们给注册资本就是2个亿,其他18个亿我用贷款的方式支持他。为什么是2个亿呢?在他们将来要上市的时候,在他们骨干员工要有股份的时候2个亿就便宜多了,他们就更容易能够成为这个部门,这个公司的主人。

所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这也是从我们自己切身体会感受到。由于我和我的同事是联想控股的主人,我们才会不停根据情况进行转移。所以,要给舞台,让他们从物质到精神都能够成为这个部门的主人,你的事业才能真正做大。

第三个联想本身这么多年,以我们品牌的积淀,有品牌文化管理积淀,包括投资企业和被投企业都能够琅琅上口,这个管理三要素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有根文化,有子文化,根文化是什么,这个打法如出一辙,这些东西我相信是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是一部分。

刚才讲的是联想控股的第一次转型,真正联想控股想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想做投资,赚了钱就完了。实际上从我内心上回归实业是我最根本想法,我也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能金融等等经济都要为实业服务,不然自己围着金融打圈没有用。所以,联想控股提出一个新的战略,就是回归实业战略,他的目标是在2014-2016年,能够整体上市,上市的时候能够进一步筹集资金,能够投资我们未来要做的产业。现在联想到2014年上市以前,我们筹集了有160个亿,已经投入到,分年投入到我们想要做的产业里面去。上市以后就能够筹集资金,同时通过上市的过程也能够让控股的主要负责人能够真正成为主人,这里面是讲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怎么样形成主人的经过。

最底下是在2001年的时候联想控股是这样一个结果,中国科学院占了60%,职工持股会占了30%,最原先100%是中国科学院,到2001年的时候已经调整成这样。说到这当然要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婆婆,能够坚决支持股份制的改造。我们到09年的就变成这样一种结构,中国科学院变成36%,把他

29%的股份卖给了中国泛海一个民营企业,原来员工持股会改成一个公司,因为持股会这种方式没有办法运作,就改成一个联持志远公司。

再到了下一步中国泛海和联持志远都会卖一部分股份给联想控股新的管理层,新的管理层没有钱,那就要靠跟中国泛海借来钱,购买这部分股份。这样的话新的管理层将会成为联想控股管理层中的主人,将来我退休下去以后,新的管理层依然会像主人一样管理整个公司,而联持志远这部分股份是不会买卖的,永远通过分红的方式,持股会的这些员工每年能得到很好的生活,而这部分股份就成为了联想控股镇山之宝,不会说这个公司完全变成小股东,没有一个大股东在控制。

这样的话,这个公司未来就是一个永远会有主人的企业。因为我在参加国际竞争的时候,看到我们的竞争对手有的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主人了,整个公司里面的股份全到股市上了,董事们全都是独立董事,自己的利益跟董事的利益,跟公司利益毫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是很容易被攻击的,也做不出来长久的发展计划。

所以,我们现在在我上市之前,我先把股权这边做好了调整。再下一步是业务,业务上升的时候肯定有利润,已经上市的公司像联想集团,他的利润不管多高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所以未来控股上市的时候,这部分市盈率是不会高的。另外像两个基金管理公司,虽然现在回报很高,因为我们投了10年之后现在正是回报期。所以,在目前联想控股里面这个利润最大部分,实际上是我们投资回报。但是,对上市来说,帮助并不是很大,而高市盈率部分是我们未来要形成产业的部分。我们将在现在服务业,消费品类,化工,农业食品等方面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为什么形成这方面,实际上跟中国未来消费,国家也会这么走,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功夫。高市盈率有一部分在2014年的时候形成很高利润,这样保证公司有一个好的市值。

但是我更注意,或者我和我的同事们更注意的是绝不仅仅上市的时候利润过到,比如做农业食品等等,这些都是在一开始的时候,2014年之前没有什么更多的利润,而到2014年以后逐渐大幅度发力。所以,要能够沉的住气,还有我做的某些行业健康领域等等也是属于这类,使我们上市之后能够有一个持续发展,能够有一个很高的市盈率。

如果做不到这点,一个综合性的上市公司卖点不行,一般股市不被看好。但是我坚信一点,如果你公司保证真的能够年年以30%的历任增长,持续下去,不管是什么理论你都可以推翻他,你根本不必把他们说的话当一回事,所有投资人都是看着钱的面子,看着增长的面子给你很高的市盈率,我要讲的东西就是这些。

我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所制定的战略,联想在方法论当中有说法,就是要“拐大弯”,我们都是建班子,班子里的人都是不停在各种场合受教,听经济学家们怎么说,参加研讨会,同时研究自己内部情况,然后再来做出决定。做决定的时间越长,嘴皮子磨的越热最终决定越好,我知道我们还是有很多人能力很特殊的,我和我的同事们确实还是一般人。所以,大家都没有特殊天才,我们只能用比较笨的办法不断研究趋势,逐渐制定战略。

第二制定战略还需要有一个基础,能执行吗?联想有一个优势执行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这里我们有一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管理三要素,怎么建班子,定战略,建队。

在一个企业里面队伍如果不能令其一举三军能动,再好的战略也不行。所以,在这里面有一套很重要的内容,另外还有一套很好的产权机制,能够让每个平台的负责人,他们都能够像主人一样好好工作,这样的话才能够使你的转型能够成功。

我衷心的希望,我们根本产权机制转型上让联想能够成为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这是什么意思呢?家族企业永远是有主人的企业,但是家族企业他天生弊病容易任人唯亲,在联想没有一个真正的血缘家族,但是我们知道能像家族企业一样永远有主人,谢谢大家。

14.刘伟:经济新格局下中国企业竞争力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先生出席并致辞。

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讨论经济新格局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问题,非常感谢中国经营报,感谢2011评奖组织单位授予我关注人物奖。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内涵十分复杂的奖,因为我不知道被谁关注,也不知道由于什么问题被人关注。所以,这个奖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鞭策,鼓舞,我非常感谢授予我这个奖项的评奖嘉宾们。

现在我来讨论关于我们今天的这个话题,2008年诺贝尔得奖者德鲁格曼(音译)有一个人做过分析,他曾经讲在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继续靠低效率,采取各种政策,人为的,通过扩大要素量来刺激经济增长赢得繁荣,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对资源,对环境,对各种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稀缺性,严厉性越来越突出的时候,低效率的增长难以为继。当这种情况下当资源费用,价格提升的时候,低效率的经济承受的重就成了泡沫。根据这个理论,他预测到了东亚泡沫,他预测到2008年会出现一个泡沫危机,所以就给他很高评价,给了他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也写过一篇文章也预测中国经济,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他当时讲最长不过20几年左右,也会形成一个大的泡沫。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也是依靠要素投入量的过大,而不是依靠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要素效率的提高。所以,很难保持持续。德鲁格曼前两个预测已经被证实了,很早西方一个搞西方经济史的提出一个很著名的理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创造性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民主文化,但是在人类更为开创性的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这些人的身影,他讲难道是我们的祖宗不行了,聪明的祖宗为什么没有生出更聪明的子孙呢?

你想想我们现在经常讲,我们有四大发明,你有吗?虽然我们没有,但是我祖宗比你祖宗强过,现在仍以这个作为自豪。从近代开始钢铁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等等有的已经高潮过去了,有的正在不断产业化,在这个开创性过程中能找

到多少中国的企业,和中国人的创造呢?或许能找到但的确不多。为什么?我们讲最根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制度创新的滞后,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根本是一种制度创新环境的改造。在中世纪中国的土地制度,农耕时代基本生产资料是可以买卖的。我们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周的时候之前土地可以买卖,意味着有竞争,意味着有人兼并土地,有人可能失去土地。

所以,中国土地所有者克勤克俭,改善农耕,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欧洲中世纪土地制度是庄园林土制度,国王封一个贵族给一块土地,只要官帽子不丢土地是不能买卖,不存在竞争。欧洲中世纪地主按照马克思说法基本职能就是消费,把粮食吃掉,这就是他的基本制度。所以,2000多年前欧洲中世纪GDP年增长率,每一年也就是0.04%,几乎没有变。

但是近代不同了,资产阶级商业革命在变,资本市场革命发生了竞争力提升了,所以开启了产业革命的历史。而中国在这里落后了,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开始一个新的改革格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制度创新上透过新的竞争力,市场机制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我们要做什么呢?我讲几点很重要事情,一个我们真的要有真正的企业继续创新,是政府为主题,还是企业为主题,我想应当是企业为主题。企业为主题,大企业为主题,还是小企业为主题,我想重大创新应当是大企业为主题。在中国一个悖论在什么地方?中国大企业都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政府还是企业,这样子就回到一个怪圈上。技术创新靠政府还是靠企业,靠企业?靠企业是靠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靠大企业,而中国大企业往往又是政企合一的企业,是政府还是企业,是受行政规则约束,还是受市场规则约束,如果是政府的话那就不能成为重大技术创新的支柱。

所以,中国如果是大企业多为政企合一,国有企业,中国是缺少担当重大技术的大企业,怎么推动,我们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企业。再一个要提高企业竞争力,要有一个严厉的市场竞争环境。那么中国的市场化究竟到现在30多年走的有多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化之后就意味着越是稀缺的资源越掌握在政府权力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市场竞争领域。越是稀缺的资源,越不是靠市场竞争,按照竞争的效率原则去分配,不是谁有效率我就给,这个机会,给这个资源,而是按照什么呢?而是按照腐败原则,因为企业要获得这个资源,这个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就要和政府谈判,和政府谈判最有效的手段就非常麻烦,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过程。

市场化之后,资源掌握在非经济,超经济权力人手里,这个权力部门背后,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更加滞后,巨大的经济权力和能力又不受法律约束,面对一堆成天拿着钱准备钱权交易,这是非常恐怖的,如果真成为现实既没有效果,也没有公平开放,这样的话企业在这种环境还怎么能提高。在中国真正推动市场化,怎么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约束政府手中的权力,强化市场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基础所在,我就讲到这,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各位。

15.保育钧:经济转型与金融业的竞争力

11月22日,2011(第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中国经营网对此次年会进行全程直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先生出席年会并发言。

以下文字实录:

保育钧: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刚才前面获奖代表都讲的很好,很受启发。2011中国企业竞争力首先要对主办方表示感谢,他们很不容易。首先我要所有获奖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们国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大概怎么解释,我也不知道。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取得很大成绩,确实值得全社会敬重。底下都是金融界一些朋友,获奖的也是金融界的一些朋友,我也感谢金融界朋友,特别是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创新做出的贡献。

尽管我对金融界意见很大,但是对我们金融企业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不仅仅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型企业度过难关做出很多贡献,也难为你们了。因为在10年金融体系之下,要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确实也是你们很为难的事情。另外我们金融体系不是很合理,我们融资主要是靠战略融资,我们的银行主要以国有大的商业银行为主,尽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一些其他银行,总体来讲,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股票市场也有20年了,创业板也2年了,有成绩,但是我们证券市场成绩本来是可以更大一些,但是不圆满的。为什么?证券市场反而资本市场,这个不能连接在一起。我们保险市场,商业保险怎么保障?第一个商业保险投资渠道有限,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办商业保险,他这个保险还保不了险基于市场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深化体制改革,真正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来的“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机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营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提出来有5年多了。

第一句话就是形成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机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营安全体系。还有形成多种所有制金融,银行基本上是多元控股,多元化,我们太不相信老百姓了,到现在为止全国村镇银行一共开了530家,中国3千多个事业单位才530多家不像话。在金融危机小企业贷款贷不着,要投资没地方去投资,地方有大量资金没有地方投资,一方面大量小企业贷款贷不着,这里面什么原因?还有我们金融机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所有制机构不合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们温州中小企业出现新情况之后,总理亲自去了,讲了好几条意见,其中最后一条意见就提出来,希望农村信贷加以规范,到现在两个月过去还没有基本多少落实。

我觉得金融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的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没有金融体制是不行的,金融没有体制的改革是不行的。所以,我就呼吁我们今天获奖的金融单位能够继续在金融产品上进行创新,同时作为一个金融企业也推动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花大量力度来推动,包括现阶段金融机构,也呼吁我们中小企业为金融体制的改革创造条件,讲诚信,不做假帐,这是朱镕基

同志早就提出来的。为什么现在一谈到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人家就提出来,你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守信用,做假帐,做假帐原因很多,税收机制不合理,不做假帐活不了,是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要向今天的获奖企业学习,尽自己社会责任,也得要按照市场法则来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讲信用,不讲信用是很难发展下去的。所以,我们两个方面来呼吁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另外就是我们企业自身也要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不做假帐,讲诚信做起。最后衷心祝愿我们所有企业家朋友们能够在2012年当中有新的突破,谢谢大家。

下载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目录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 1 【案例】 ......................... 2 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 .....................

    龙头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龙头企业的文化竞争力荣振环近些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企业的崛起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国内处于一线阵营的龙头企......

    全球化市场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全球化市场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如果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写写帮推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

    中国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竞争力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活动,很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与其内部......

    中国企业两个基本转变和文化支撑

    我们今天确实面临两个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企业思想观念有一个转变。我能够发财不等于发展,企业发展是能力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企业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健康。据统计,中国企......

    创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摘 要]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一、探究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及教师总结和讲解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文化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感受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