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1.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持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然而,教师的教育信念则应该是教师对教育中的某些观念的坚定确信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教师的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智慧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这一层次知识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情境性、不确凿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场景中会面对许多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不能回避的变化和现实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做出适当判断和选择,要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根据情境“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是指教师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现在和未来正在经历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选择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知道如何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尽管以上论述并没有说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用语言或符号表达所有的实践性知识,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能够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分析 教师实践性知识所构成的内容之间往往是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作用的,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班级,同一群学生,而不同的教师却能演绎不同的版本。如窦桂梅、于永正等著名教师,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无不渗透着自己的特色,也就是教师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整合与加工,形成个人的知识,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便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教学艺术,那便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由于实践性知识贯穿了知识、态度与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学习领域,由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性知识综合而成的习得的性能,是一种融合之后的教育智慧。所以,我们所说,实践性知识是各要素整合后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通过教学这种方式把它展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研究和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而应该将他们置于一个系统中,用系统的方法和动态的思维方式来看实践行为背后的这些知识构成。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取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取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一方面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不断学习,形成实践——反思——实践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的观念和培训方式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尤其是传统教师教育注重“讲授”的培训方式;忽视教师已有知识背景等等,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都是不利的。只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并转变为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才真正对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取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重视并加强对教师已有知识基础得提取
教师已有的知识是指教师已经具有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且这些已形成的各种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深深受到了教师成长、受教育的经历及个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中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有知识经验背景对实践性知识提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从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上提取
教师的实践反思所关注的是教学实践,强调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做了什么,并对此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事实上,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才知道已有的教学经验是可取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以及能及时地指导今后的实践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综合众多研究者的成果,一般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其教学实践反思主要通过写日记、自传、构想、文献分析等方式单独进行反思,或通过讲故事、教师座谈、参与观察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通过这些方式,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合理的实践性知识。
(三)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的,其涵义是指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终身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而且要开放自我,与人沟通,最终达到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教师群和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得以提取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型组织中,教师通过相互的研究、讨论,取长补短,相互进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在笔者实习的学校,对于教师的成长,学校通过两种组织形式进行学习:一种是科组的所有教师对一名教师进行听课、然后集体点评,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另外一种就是“一帮一”,组织每个有资深的老师带一名新教师,这样更加有利于新手教师的成长,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看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看到别人在哪些方面具有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合作才能学会宽容、谦逊以及别人的长处,才能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为在教学中有效提取实践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学识渊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而教师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知识及懂得选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是做好教师的另一重要的根基。所以不是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这个“专业化”不是单纯指的学科专业,而是指适合教育对象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拥有量要相当,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缺失某一方面知识。否则会出现水桶的短扳现象——水桶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扳。
一、教师所必需的通识性知识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包含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几方面,这是教师所必需的。因为学生好奇心强,多疑问,教师要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学习,不断学习。1.要多读书,带头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个人的读书有多重要,教师的读书就更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教师要带头读书、要引领学生读书。教师读书不能只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要走出只要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做好老师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博览群书,多拥有普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现实社会中,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不喜欢阅读的习惯,要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阅读,要在学校营造阅读的氛围和改善阅读的环境。2.要有藏书,特别要藏经典之书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文化基础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有关知识和理论。它给教师以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
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它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意识。这些养分从各学科的文化经典中吸取。教师要有藏书,尤其要有一些经典的藏书。3要选择好要读的书
因为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清闲时间不多。教师的阅读要做到广泛,就要有意识地选择,选好的书阅读,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师的职业还决定了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之书。
二、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层面是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教师首先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来说:
一教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教学。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这使教师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协调,并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中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以及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愿望。
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个性化上来说:
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的分化与发展,教师教育需要职后的不断培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随时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结合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教师本人个性化特征的“本体性知识”。
三、中国教师最欠缺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如何激发学生”、“如何实施评价”等等,都是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欠缺的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这是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的。
一、教师急需构建“教育学思维”
1.教师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质。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关注理想个体(学生)的生成和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
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统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2.教师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所致力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即“双基”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3.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问题总是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有助于改造我们国民性的课程改革。4.要树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
教育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差异,以简单的书面考试为主,无视被评价者的地位与感受。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新的评价理念。要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生动活泼和和谐的发展。二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意识
教师要懂得一些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会帮助教师把本体性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
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习“发展心理学”,对学生的发展心理的各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比如“叛逆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有一个心理学背景的判断。其次,教师必须要学好“教育心理学”,掌握各种学习与教学的机制和特征等,做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是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再次,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科心理学”,对任教学科所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有所了解,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四、决定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以上三种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形成未来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运用实践性知识对其他三种专业知识的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彻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的这些专业的成熟,除了学历提升、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教育实验外,最为便捷有效的形式有三种: 1. 写详案,写反思
写详案不仅会使你对教材的知识有系统深化的理解,更会使你对教育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你独特的教育智慧。
写反思,你将开拓无数的教育探索之路,你将积淀无比的深厚的教育智慧。2.教学叙事研究
教育行为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策略,而行为研究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
第三篇:教师实践性知识论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而且实践性知识带有日常知识的性质,这是一种即刻的难以反思的知识,如果没有他人的语言和行动的提醒,教师很难发现原有实践性知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他们一般不会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反思,而是按照某种定势持续着教学,最终往往会走进自我信赖的小圈子中无法自拔。虽然实践性知识被教师认可并大量使用,但却不一定是真理性的、无可置疑的,每一个教师的实践中都有一定的“疑点”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揭示这些“疑点”,在弄清楚问题的同时,是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亦即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更新。(p4)从工作状态上来看,教师面临的永远是“情境”,这些情境构成一个连续体,进行相互的转换,这种情景不受时间的限制,教师要面临不同的学期,不同的教学阶段;然后是不同的班级中百的蹙额生;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能引发新问题而带来新的“情境”。(p3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哪些情境更加敏感,而容易忽略哪些信息,即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感知能力和所感知的内容,无不是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相联系的,是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适宜”的敏感和行动能力。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教师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的某种意向性,发挥即兴的创造力,生成一种“临场的”教学实践,这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的感知和判断,通过顿悟等方式抓住教育的契机,把握时机,争取“瞬间行动”,在适当的时机里,让不确定的情境按照一定的意向和预期的方向发展,想着符合教师实践性知识、符合教师所理解的教学的“善”的方向发展。在真正的教学情境中是,拥有不同的实践性知识的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机智,因为机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不清晰的“意识流”。是一个火花或者顿悟。即使面临共同的情境,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机智表现,他们头脑中所“思虑”的内容不同,他们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机智。(p72—73)
第四篇: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1、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1知识结构2教育能力3艺术创造力
2、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价值和目的,学习问题,课程和内容问题,教学原则和方法问题,教师问题,环境与管理问题等。
3、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1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具有审美能力可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3具备审美能力,可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4、介绍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观?美术教育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
5、现代教育的美术学习理论是什么?认知理论,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完形理论,人文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创造性理论,艾斯纳的学习理论。
6、美术学习中智力开发的意义是什么?1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能力,2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3,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析判断能力5促进其他智力活动发展。
美术教师劳动特点?1主导性,教育性,连续性,复杂性等。2自身特点:审美性,情感性,示范性,个别性,创造性。
7、美术学习中智力开发途径?1重视双基学习增强理解力2重视知识运用,提高创造力3重视不同风格促进形象转化4丰富表达力,强化学习。
美术教学大纲的性质和作用?1是编写教材的依据2组织教学的依据3考试命题的依据4教学评估的依据。
8、美术教学设计关键?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尝试探究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态度是否在创造中生成9、美术教材的作用?1直接体现美术教学大纲2据此组织美术教学活动3参照评估美术教学质量
10、如何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配器美术教学设备器材,专用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场所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等3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如美术馆4充分利用网络5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11、美术有什么特点?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空间性。
1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体、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等。
13、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的区别?格调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级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品味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的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
14、艺术的功能?认知功能: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认识作品创作的年代的一些社会风貌,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和学习历史。教育功能: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而艺术则以情感人,艺术通过对观众情感的影响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境界。艺术教育有着科学文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15、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1审美能力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具有审美能力,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3具备审美能力可以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16、怎样理解艺术形式的含义?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得到表现。1艺术形式有两个层次:内形式,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2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3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17、艺术活动中的三种审美效应?:(1)共鸣。它是指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心灵感应状态,在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生产相同、相似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为审美共鸣。(2)净化。它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共鸣的产生,可以陶冶情操、调节精神,从而达到提升人格的状态。(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领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18、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3)艺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19、简要介绍艺术意境的特征?艺术意境是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蕴含、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它重表现、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情和意,“情中景”、“景中情”融合一体。
20、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1)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人们鉴赏的多种不同需要,文学体裁的不同要求等方面,说明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乃是社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客观需要和必须趋势。(2)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事实,指出反动统治阶级对官方风格的提倡及对其他风格的扼杀。(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因此,应当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提倡风格的多样化。
21、艺术家的特征?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2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3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22、简要介绍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1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和内容2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3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23、艺术鉴赏的涵义?是一种以艺术作品对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4、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美术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教学内容及门类的多样化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性和有效性3在现代社会里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美术专门技术的传授是美术院校承担的。
25、美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生产形态的区别?1强烈的主体性2独创的艺术形象性3形式构成的审美性。
26、美术的功能?1认识、教育的功能2审美功能3实用功能4传播交流功能。
27、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1客观因素:没时间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及其包括的意义,一般称为题材2主观因素:美术家对美术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一般为主题。
28、绘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是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创造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基本特征:1形式的变幻2瞬间的凝固3丰富的意味
28、绘画的艺术特点?(1)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29、如何从欣赏的角度看待一幅作品的构图?1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2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4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 5位置安排是否得当
30、绘画中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哪些因素?1物象的大小2)遮挡关系
3透视变化规律 4色彩变化 5虚实变化
31、艺术活动的构成?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3)艺术作品;(4)艺术传播与接受。
32、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1高尚的人格修养2广博的知识学养3精湛的技巧素养4无尽的创造精神
第五篇:会计专业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人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等,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能力结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体能力要求有:
①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②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③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银行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