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县域发展难题__唱响阳光文化品牌
破解县域发展难题 唱响阳光文化品牌
―――阳光财险浏阳市支公司创建省文明窗口单位工作纪实
湖南浏阳支公司 卢伟
各位领导:
我是湖南省分公司浏阳支公司经理卢伟,根据这次会议安排,我代表浏阳支公司就公司创业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向各位会议代表进行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破解县域发展难题 唱响阳光文化品牌》,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公司自2007年2月1日开业以来,自觉融入当地经济建设,把阳光企业文化建设与当地双文明建设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讲文明塑形象,强服务拓市场”的文明窗口创建活动,赢得了当地政府、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实现了公司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四年跨越四大步:一是成为当地发展速度最快的财产保险新主体,年保费规模超过1千五百万元,在全市14家财产保险主体中市场排名跃居第2位(2009年底排名);二是员工队伍稳步扩大,服务网点不断延伸,服务能力获得当地市场高度认可;三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三年来通过积极履行保险补偿职能,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特别是2008年雪灾驰援、热心公益事业等工作突出表现,获得政府领导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先
后被浏阳市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文明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四是2009年通过持续抓服务、树形象,被当地政府和省保监局推荐成功,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把创建文明窗口作为打造阳光品牌的重要平台 作为县级市,浏阳市人口多,地域广,是举世闻名的“花炮之乡”,全市辖40个乡镇,1012个行政村,133万人口,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先后有14家财产保险主体在此开业经营,因为是市场的后来者,我认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积极寻找当地经济建设重心和社会发展热点做文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各级党委政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和谐高速发展,而推出的综合考核评价企事业单位全面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具有重大的宣传效应。浏阳市委创建工作自启动以来,便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企业,大都在当地和行业享有崇高的荣誉、最好的诚信度和强大的感召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筹建便立足于把实现创业和创建同步前行,“以创建促创业、以创业推创建”,赢得生存的空间并抓住发展的机会。这既是对员工团队精神、个人综合素
质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决策层智慧和管理能力的检验。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方案和公司市场拓展方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和创建之路。
主动把阳光企业文化植根于当地文明创建活动 如何规范员工行为、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理念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一点,对一个新诞生保险企业尤为重要,“阳光文化”是规范员工行为、指导公司各项工作的思想武器,但辩证的分析,我认为,阳光文化只有植根于当地市场才能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文化积淀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品味,也能提升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文化积累的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言行更文明了,企业的外在形象更加优秀可人了,不管是文明创建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改造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过程,阳光文化建设和双文明创建活动的目标对教育、规范员工,帮助企业迅速提升社会整体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有着一致的管理效果。因此,我们创业之初就将两项工作合二为一,成立了阳光文化建设暨文明单位创建领导小组,由我亲自任组长,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要实现的工作目标。
四年来,我们按照既定工作方案踏踏实实前行,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梦想迈进:系统的学习了阳光文化礼仪,使每个员工从着装到言行都严谨规范;执行了阳光文明服务用语,赢得了客户交口赞誉;制订并严格执行了员工管理制度,做到坚决按照制度办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四年来累计开除5人、劝退2人、处分3人、警示4人、罚款数人,有效地打击了歪风邪气的滋长,教育了广大员工,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认真落实了每天晨会制度,每天检视总结工作行为;细化考核流程和指标,对文明服务遭投诉的现象实行一票否决。
文明窗口彰显阳光卓越服务的魅力
阳光文化的“业务经营三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卓越服务原则,我们按照“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的阳光文化要求,在公司的选址上,租下了人民银行浏阳支行一楼大厅作为服务大厅,职场面积和租金都符合省公司要求。该大厅原为人民银行浏阳支行的营业大厅,高大宽敞彰显出现代企业卓尔不群的气势,没有太多的装饰和奢华,我们按照阳光文化职场装修要求进行了简单布臵后顺利通过了保监局和上级公司的验收。阳光文化所要求的工作行为准则、人际行为准则、礼貌用语、工作岗位牌等挂在墙上,简明有序而恰到好处的妆点着整个职场。优美文明的大厅是传播企业文化、展示浏阳阳光人职业风采的重要窗口,那么,快速而细
致入微的保险客户服务便是从这个窗口出发链接公司与客户的重要桥梁,两者相得益彰、争相辉映。
“做阳光人、干阳光事、成为文明服务窗口的文明员工”是我们浏阳阳光人的不懈追求,我们以客户为重,注重服务细节,追求精致工作,不原谅自己任何服务方面的疏忽,不断兑现着阳光卓越服务的承诺:2009年3月21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浏阳市东区,当晚卢经理就进行了安排,要求第二天组织人员分头到各受损企业开展慰问活动并安排客服人员进行现场查勘,第二天所有人员冒雨准时奔赴各自岗位,没有任何怨言,公车不够私车凑,甚至有的家属也来助阵,所到客户无不为之感动的说:“阳光财险行动快,人员素质高,办事效率好。”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因此,公司的服务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很多客户自愿上门到公司投保。
以回馈社会为主旋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 一个眼中只有自身利益、不懂得知恩回报、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会很快被人遗忘、从大众视野中消失,浏阳阳光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特别重视和关注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2007年2月1日,在开业庆典上为浏阳市五保老人捐赠意外保险;2007年5月,全体员工为白血病患儿捐款治病;2008年元月,那场百年不遇的冰灾袭击浏阳市,我们全员启
动,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快速奔赴受损现场,及时查勘,快速赔付;一部分人紧急采购物资,为值班交警送一条围巾、一幅耳套和一壶热茶,为饱受冰灾之害被困市民送一根蜡烛、一袋米和一碗热汤;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浏阳阳光人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上级公司、当地慈善机构,自发或集体捐款、捐物并无偿献血,很多员工还积极报名争当志愿者。
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爬山等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了解,以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我们还组织羽毛球赛、篮球赛等体育活动,策划与业务单位的友谊赛、安全生产座谈会等联谊活动。特别是每位员工生日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让员工们感觉到公司就像家一样的温馨,同事们情同手足、亲如姐妹。2009年的“3.15”过得很有意义,浏阳市工商局组织浏阳市全体保险业主体全员参加“3.15”宣誓活动,省保监局的领导亲自参加,我们借此认真组织,积极筹备。当时我们的誓词贯穿了阳光文化的精髓,新颖震撼,员工的礼仪着装、精神风貌,使每一位宣誓者、浏阳保险业界和广大消费者深受感染,从浓郁的文化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了在场员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企业的崇高情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文明的种子在创建的土壤中孕育,慢慢地生长、发芽,盛开出夺目地文明之花。
文明创建工作推动价值发展不断向前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追求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释放生产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阳光价值观是一切以价值实现为导向,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价值积累的科学发展观。文明创建活动就是推动企业价值发展的一种重要“燃料”。四年来,我们借助文明创建活动参与公司管理,普遍唤醒全员服务意识,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实现了创业和创建的良性互动:
——2006年-2007年底从公司组建就以“文明单位”创建要求为标准开始筹备工作。我们把阳光企业文化的学习、实践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员的创业激情,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当年实现保费520万元,并获得阳光系统省/市两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同时,由于创建工作认识高,职场环境优秀,企业文化特色和队伍建设规范,实现了创建工作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获得浏阳市2007年度“文明单位”称号。
——2008年,根据公司年轻员工居多的实际,为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结合上级公司党、团员组织建设要求,积极向共青团浏阳市委申请,创建“青年文明号”。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了创建工作的第二步目标,获得“青年文明号”称号。同年实现保费768万元,全市财产保险主体市场
排名跃居第四名,获得阳光财险2008年度湖南省、长沙市两级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我们克服经济危机对保险市场的深度影响,全面规划,实现创建工作的新突破。我们逐步完成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及时修订并完善了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狠抓绩效考核,按月进行经营形势分析,使企业的经营全过程处于有效地控制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创建工作效果,2009年11月26日提前36天完成了全年保费任务,成为阳光财险湖南省分公司首家保费规模突破1000万元的县级公司,全年累计实现保费1059万元;保险服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市场排名跃居第三位;2009年末,作为湖南保险业500多家产、寿险县级公司的唯一代表,我们与另外三家保险分支机构一道,被湖南保监局和当地政府推荐参加湖南省人民政府本年度“文明窗口单位”创建活动评选,顺利通过初审和现场验收,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09年度“文明窗口单位”光荣称号。
--2010年,我们以获得省级“文明窗口单位”称号为新起点,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实实在在的把文明创建成果转化成了公司新的生产力:对内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外紧密联系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渠道多元化建设等战略思路,在多个竞争领域和新拓市场获得成功或领先,实
现了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当年实现保费收入1556万元,同比增长46.9%,经营成本率为93%,市场份额为15.3%,在全市14个主体中排名2位;
--2011年,我们按照省公司的统一部署,顺利完成了渠道建设工作的组织结构再造,建立了车商、电销、银保、综拓等渠道部门,并形成每周星期五的渠道建设自我检视制度,文明建设创建与公司渠道多元化建设的新组合又成为公司2011年新的增长动力,全年确保任务为2000万元,在一季度“超速行动”实现保费575万元,同比增长59%。
通过四年多的创业和创建路,我们体会到,创建工作是县域保险公司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绝佳途径,通过创建,我们缩短了公司的创业之路,创建工作既是我们加快价值发展的最佳途径,又是提高我们管理水平的绝佳载体,还是检验我们综合素质的最佳标杆,更是我们实现超越自我、奋力争先的最佳动力。
浏阳支公司的四年创业路,我们之中坚持以阳光文化为指引,在省分公司和营业部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紧密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为此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捉摸不定的县域经济、瞬息万变的当地市场、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和日渐理性的保险客户都在未来的成长路上考验着我们,因此,我们一定要继续牢牢高举阳光文化和省
级文明单位这两面夺目的大旗,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不断修正我们的价值追求、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为伟大的阳光事业奉献我们的力量。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六日
第二篇:唱响四部曲 破解安全生产难题
唱响“四部曲” 破解安全生产难题 筠连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刘朝平
宜宾筠连县属西部边远山区县,是四川省一个典型的矿产资源富集县。筠连矿区无烟煤储量35.82亿吨,是四川省最大煤田,也是全国十三大煤炭建设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年来的关闭整合,全县现有地方煤矿53对,国有矿井2对,在“十一五”期间,将逐步开工建设新维、船景等大型国有矿井。自2006年“7·16”事故和“12·1”事故发生后,县委、政府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创新举措,2007年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较大安全事故,这在同类资源大县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实属不易。如何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笔者认为只要唱好“责任保安、依法管安、科技兴安、文化促安”这四部曲,就能实现长治久安。
一、责任保安
“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缺乏责任心安全生产只能是空谈,就安全生产工作而言,就是要促进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企业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安全生产的现场管理者,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是安全生产的间接管理者,起着组织、引导和管理的作用。两者的关系好比“岸上人”和“船上人”的关系。俗话说,“船上人不努力,岸上人挣断腰”。因此,政府一方面要落实自身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还要促使企业落实好责任,使之更加“努力”。
(一)落实政府责任,当好“岸上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对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目标全面量化,将高危行业细分为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消防火灾、危化品等六类事故控制目标,对于每个种类,制定完备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定性指标考核的内容,通过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使指标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与此同时,对于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定期应急救援演练、宣传教育经费投入、监管部门监管执法覆盖范围等重要指标都予以量化。通过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让每一个人,从县政府领导、安全监管部门、镇乡到每一个安全监管人员都有明细的责任,既便于奖励,也便于问责。
(二)落实企业责任,做好“船上人”。一是督促企业构建起安全责任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生产岗位工种、安全生产技术部门(科室)和专业人员、矿长及专业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同时,分别建立起与之相配套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安监部门随时检查,对没有建立的部门实施惩罚。二是督促企业建立风险责任机制。建立安全风险责任机制,对每一个采区、采煤面、掘进头、峒室的风险责任都落实到人头,形成谁的责任谁来负,谁失职就处理谁的良好机制;在每次开工之前,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要到现场调查分析掌握情况,确定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分析找出安全隐患。然后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危险源、隐患等情况制定防范措施,编制作业规程;现场安监员负责防范措施的落实和检查,作业人员按照作业规程进行正规操作。三是督促企业建立班组联保制度。探索建立班组联保互保制体系,让职工深感不仅负有自己不违章责任,还要监督制止他人违章的义务,做到相互监督,责任共担。凡在作业现场查获的违章,除对现场负责人处罚外,对班组其他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当月无三违、无轻重伤事故的班组,对班组成员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安全奖励;增强职工的自主保安、互助保安意识,强力推动职工向“零违章、零隐患、零事故”安全目标的迈进。
二、依法管安 我国《安全生产法》已于2002年6月经第九届人代会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为政府监管部门依法管安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作为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要具体探索依法管安的制度、方法和途径,使管理规范化、可操作化、可执行化。
(一)强化监管培训,练好“基本功”。为鼓励安全监管人员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专业型监管队伍。我县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参加煤矿安全专业学习的安全管理人员学习费用由县政府解决1/
3、部门解决1/
3、学员自身解决1/3,取得毕业证后,由县政府一次性奖励2000元。近年来,全县有近200余人参加了西安科大采矿专业函授大专、本科学习,为我县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智力保障。当前,全县现有煤矿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通风专业2人,采掘专业4人,地质专业1人,机电专业2人;9人通过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7人通过注册成为注册安全工程师;13人参加西安科大在我县举办的采掘专业函授大专、本科学习。
(二)依法建章立制,织密 “法规网”。在近年来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我县已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岗双责制”、“一票否决制”、“述职告诫制”、“行政责任追究制”、“ 安全生产督查制”等制度,调整、完善和细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对具体人员的责任、考核的方式、责任的追究、督查督办的程序都做明确的规定。
(三)严格法规管理,扮好“监管员”。一是强化对监管责任主体的督查督办。建立全面、合理、强硬的督查督办机制,充分发挥县政府督查室、纪委监察部门、县安办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督查督办作用。建立检查指导机制,强化对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推进情况的指导、检查监督,对措施不落实、工作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的部门或镇乡,采取各种形式,督促其改进工作、加快进度,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帮助提高,确保落实。建立实时提醒机制,对突破控制指标或指标高位运行的镇乡、部门进行安全生产述职、告诫。建立责任查处机制,对借监管之名“吃、拿、卡、要”的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到位,对发生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四不放过”的要求查处到位。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告诫、查处,促使监管责任主体随时警醒,时刻不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二是强化对企业责任主体的检查指导。建立安全生产日查月报制度,采取执法监管人员包区域,镇乡协管员包企业,企业安全员包重点的模式,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每天巡回检查,每周把检查情况进行上报,月底根据检查和整改情况,筛选出需要整改的企业进行督查督办,直至整改达标。安全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整改情况依法进行监管。三是充分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严格奖惩落实。对于安全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安全责任制落实得差、安全工作搞得差的单位给予处罚,对于安全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做到“奖要奖得让人眼红,罚要罚得让人心痛”。去年,对监管工作突出的6个部门每个部门给予1万元的特别奖励。对因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不论事故的大小,该罚款的予以罚款,该追究法律责任坚决予以追究。如对不带班入井的矿长每次处罚1000元——5000元。
三、科技兴安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和装备、工艺、方法,更能从根本上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提高物质安全化的程度,有助于消灭或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一)建立机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把科技兴安的各项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障科技兴安的投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规模和安全生产条件,制定合法、合理、规范、完善的安全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费用明细帐目,设立专用帐户,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挪用,不得截留。各企业围绕科技兴安,科学使用提留费用,对于企业在事故隐患消除、安全器材的购置、安全监控设施的配备、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及其它改善安全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加强监督实施,重点检查,确保企业按要求将安全费用落到实处,从投入上推动科技兴安。
(二)围绕重点,解决“投入方向”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均受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很高的装备水平。找准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于推进科技兴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就筠连煤炭行业而言,提高安全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是科技兴安的重要内容。一是健全煤矿安全检测监控系统。2006年全县所有煤矿均安装了煤矿安全检测监控系统,2008年又对全县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煤矿的安全信息畅通,达到超前防范事故的目的。二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走“增加机器减少人”的路子。推广和应用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从根本上改善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三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要求各煤矿企业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装备水平。2006年至今,全县煤矿共投入技改资金72458万元。同时,在其他安全生产行业也积极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如非煤矿山推进中深孔爆破技术,在客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监控运行速度等。
四、文化促安 安全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全面安全管理的系统中,最关键的是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把安全工作不断从部门工作推向党委、政府和工作,进而成为全社会自觉参与的工作,才是最根本性的保障措施。对此,必须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规范人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人文环境,使每个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逐步使安全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习惯。
(一)强化人文关怀,培养“自主安全文化”。经济学中有个“木桶效应”,它说的是,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对于安全生产来说,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取决于最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的那一名员工。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实现安全生产直接的受益者,也是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他们身外生产第一线,最清楚哪里有事故隐患,哪里最危险,最先察知事故前兆。许多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恰恰是个别人的违章操作却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只有每个员工自觉遵守安全,才能真正搞好安全生产。一方面,倡导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去检查一些煤矿企业,经常都可以感受到安全教育贯穿其中。出入井的职工夏可饮凉茶,冬可饮姜汤,从细微处见真情,从细节中体现出安全管理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些矿井往往赢得了职工们的信任,从而自觉以企业为家,自觉遵守安全规程。另一方面,倡导员工树立“我的安全我作主”的理念。倡导中海油提出的现场作业“五想五不干”安全行为准则:一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二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三想安全工具,不配备不干;四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五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通过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和教育,实现安全生产由依靠政府到依靠企业管理、全员职工的自我管理转变。
(二)营造安全氛围,打造“全民安全文化”。一个地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取决于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如果说对某一群体进行安全教育是做“点”上的文章,那么面向全社会进行安全文化普及则是做“面”上的文章。以安全生产月、安全文化周、安全社区和安全单位创建等为载体,特别是推进安全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覆盖面,提高活动的宣传教育效果,使安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加强对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的指导,有效推进安全文化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文化活动载体。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墙、安全宣传栏、安全宣传画廊、安全文化广场、开设安全课,评选安全文化示范学校、示范家庭等工作,充分调动和依靠基层群众的力量,把安全知识普及到基层。通过设置固定安全标语,制作宣传挂图,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征文大赛等,强化全社会安全氛围营造。
第三篇:合作社破解农牧业发展难题
以“新三社”合作破解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处王兆宾
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课题,长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我想就“新三社”合作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破解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难题寻求新的思路。
一、保证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地理环境来看,我们山西多山地、少平川、缺水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山西农业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悠久的三晋文明为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我们山西遍地是特产,太谷的西瓜、清徐的葡萄、沁县的小米、柳林的枣等等,这些农特产声名远播,享誉全国,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资源。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为我们山西农业发展的优势,优势资源没有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来源。究其原因,还是二元结构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省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近三十年来,农业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农村目前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分散的小农户各自独立地参与市场经营,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业产业链条短,抵御风险能力差。在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缺乏优势的情况下,农特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创不出品牌,农民无法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取更多收入,农民持续增收缺乏保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已成为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制约和障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已经取得广泛共识。
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对于“三农问题”,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我们山西省也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以煤补农”新机制。由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弱势地位,给予适度政策倾斜是必须的。但是,要长期、真正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创新,依靠农民自己。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四个“有利于”:(1)有利于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合作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2)有利于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3)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市场营销方面得到锻炼,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营销意识;(4)有利于改善对农业的管理,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来指导或引导农民,减少农民生产的肓目性。
我也省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去年10月份,山西全省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850个,入股社员10.8万人。同时,许多地方,如榆社和寿阳,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运作的案例。省委、省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列出专项预算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省11个市中已有8个市、46个县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都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交易地位,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并与去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正式取得法人资格,其发展获得了法律保障。从而,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可选路径。
三、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
(一)“老三社”曾经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我们把改革开放以前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称为“老三社”,把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经历多次改组改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称为“新三社”。早在解放前,我国就存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化运动以后,全国各地发起成立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老三社”曾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互助组、低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对于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改组为人民公社,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建国初期,有效解决了农村的高利贷和农业生产资金问题,经历多次改革,至今仍然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物质短缺时代,农村供销合作社垄断经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垄断销售农村市场生活消费品,独家收购农副产品,是当时国家控制全国农村市场和农副产品流通以及解决广大农村商业落后、买卖不便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供销合作社逐步丧失其在农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目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功能大大弱化,但其机构仍然在运转,并享有国家赋予的专卖、专营等特殊权利。
(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需要把“新三社”引入到新的合作框架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短缺”问题,在我们欠发达省份非常突出。(1)农村优势劳动力短缺。在现行体制下,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导致了农村优势劳动力外流,老、弱、妇、幼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这种人口流动支持了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也符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趋势,但却造成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下降,同时也给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不利影响。(2)农业生产资金短缺。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有资料显示,农民创造的近一半的居民储蓄流向了非农业。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可供抵押资产少,金融机构从自身风险考虑,对农民和农业发放贷款额度小。农村资金净流出,弱化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资金支撑。(3)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短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和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农产品卖难问题经常出现,致使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农民产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单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能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全部问题。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为提供成员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但是,从我省的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的统一提供以及简单的加工、包装等方面。对于解决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大额资金,单靠农业合作社的力量不能完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也不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缺乏成熟可靠的产品销售渠道。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都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但在农村吸收存款多,发放支农贷款少,大量抽取农村资金;农村供销合作社完全没有发挥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的作用,机构虚设,渠道闲置。所以,有必要在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引入到新的合作框架。
(三)推广“两社”联动经验,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
我省各地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中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榆社县“两社”联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经验值得推广。榆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解决了农村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成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来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农村信用合作社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农民增收需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订做金融产品,并综合采用多种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
及其成员贷款发展农业,保证了信贷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又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及时回收,解决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有钱不敢贷,农民急需资金贷不到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两社”联动,共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解决“卖难”问题依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短板。作为农村具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的信息优势和传统的渠道优势依然存在,同时,农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仍有着其它区域流通企业所不具有的资金实力。所以,应该把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引入到“两社”联动机制中来。当然,把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引入到“两社”联动机制中来,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模式,更不是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市场的信息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现有的城镇网点设施和流通渠道,促进物资交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应体现为“三农”的服务宗旨,拓宽为“三农”服务的领域,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的思路是,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发挥“新三社”各自优势,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我们认为,着眼发展合作组织,通过扶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信贷办法,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创新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渠道和信息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短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四篇: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
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
——利川市农信社支农占位纪略
9月6日,随着一声令下,利川市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100多吨萝卜踏上南下广州的征途。这标志着该社的高山蔬菜正式驶出湖北大门,把菜蓝子卖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随后,笔者对该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吴文斌进行了专访。吴文斌谈道:‚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农民摇身变成一位身份几百万的合作社负责人,这全得力于利川市农信社社的支持,要不是农信社的真心帮扶,自己不可能依托大山资源发‘绿’财,更不可能把这大山沟里的蔬菜卖向全国最富裕的南海都市!‛
利川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该县山大人稀、深遂纵横、交能不便,百姓生活贫困。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利川市农信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为己任,不断优化信贷服务,创新贷款品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今年6月底,利川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为94553万元,比2009年初净增4279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84955万元,贷款投放在全市乃至全州位列第一。
去年以来,利川市农信社主动融入到市域经济发展建设队伍之中,引领辖区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主要从重点项目建设、三农发展、中小企业、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有效信贷投放,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据了解,仅今年半年,该社为五洲牧业、中兴茶叶、兴盛福农业、凯瑞农业等35家中小型企业,共计投放贷款6820万元。
利川市农信社为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水品,全面提升各种支农信贷品牌,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对小额农贷的管理和开发。今年春耕生产期间,农户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该农信社便组织专班人员在乡镇村组以树立公示牌、下发客户经理名片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上半年,该农信社对辖区内农户进行全面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走千家、访百店‛评级建档活动,截至6月底,对16万余户农户进行了上门摸底调查并及时给15.8万户予以核贷发证,金额达5.5亿元。
该农信社社在对农户资金需求及时予以满足的同时,尤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给予重点支持。
2009年,利川农信社着重支持‚收购加工企业+信用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烟叶、茶叶、药材、蔬菜、林果、养殖支柱产业农户发展,以企业收购订单担保向基地农户发放订单担保贷款。全年向8家
茶叶收购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茶叶订单贷款5万亩1400万元,向烟草公司基地农户发放烟叶订单贷款11万亩1200万元,向3家药材收购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药材订单贷款1.5万亩680万元,向3家超市蔬菜基地农户发放蔬菜订单贷款210亩260万元。
同时,在该社提供的创业贷款的‚滋润‛下,一大批农村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仅去年一年,全市农信社发放种植大户贷款43户643万元,养殖大户贷款106户2357万元,药材大户贷款84户1226万元,财政贴息种养贷款1050万元。沙溪乡齐跃坪村一组村民杨秀安,2007从外地回到家乡创办起玉河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为扩大规模,于5月中旬向信用联社申请40万贷款,作为周转资金,6月初该合作社便拿到贷款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年利润能达到80万左右。
在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全市已形成烟叶、茶叶、反季蔬菜、山药、莼菜、药材等六大种植基地和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养长毛兔五大养殖基地。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该社将主要业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存款增长将由3.1亿元增加到3.5亿元,贷款增长将由5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并保证将所有资金100%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张光明 王智
第五篇:如何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用科学发展的方法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在全市组织员培训会上的发言
**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所辖**个行政村,是我县行政村最多的乡镇,由于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多年不发展党员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新机制,破解入党积极分子不足的难题
建立一只素质高、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中,有大部分村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不足造成的,有的村甚至没有积极分子,这直接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
经认真分析,造成积极分子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入党热情下降,甚至个别人产生了入党受约束、“吃亏”的思想。二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发展党员工作很务虚,程序繁琐,不愿意发展。三是存在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怕今后发展了其它党员,对自己的位子造成威胁,只发展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家族以外想入党的优秀青年坚决不培养、不发展。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解决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不足现象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转变选人方式,拓宽选人视野。针对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问题。我们从转变选人的方式入手,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采取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由村党组织主动选人的方式,将村内年轻、有一定工作能力、群众口碑好的同志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明确村支部班子成员作为联系人,主动联系培养,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生产生活上帮助他们,通过党支部的积极引导,他们都主动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效地破解了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难题。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发展意识。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每村签订了党建工作责任状,严格按照人口5‰的比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纳入对党支部书记和村支部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对村党支部成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半年对全镇各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考核,切实解决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三是扩大发展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为切实避免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我们坚持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前要通过党组织推荐、党员代表推荐和村民代表推荐,防止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公示。在入党积极分子人员的把握上,我们坚持实行上级党委审查制度,对村党支部确定的积极分子由镇党委进行严格审查,如果要培养“两委”干部的亲属作为积极分子,必须要有一名群众积极分子一起培养,否则不予培养和发展,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和排他现象的出现。
二、分类实治,破解农村长期不发展党员的难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村之所以长期不发展党员,其根本原因是村情复杂、宗派势力严重、村党组织自身软弱涣散、无凝聚力,这也是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抓基础,解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我们将班子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的村列为“问题村”进行集中整建。我镇***是几年未发展党员的“问题村”。因项目征地过程不透明、赔偿标准不统一、部分村干部徇私舞弊,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村民多次进京上访,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党员大会无法正常召开,2名多年培养的积极分子始终得不到发展。***等村党支部书记能力较差,威信较低,不敢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对此我们从抓基础,强班子入手,对党员群众反映强烈、能力差、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进行了果断调整,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是抓重点,解决宗派势力严重的村发展党员问题。西城村是我镇多年的后进支部,村内宗派势力严重,曾因发展党员多次进市进京上访,支部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竞争激烈,几派之间谁发展党员都不同意,多次召开党员大会都未能成功,村内的优秀青年多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均因党员大会无法召开而无法实现入党愿望,造成了长达6年未发展过新党员。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大担任命了退伍军人赵树来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党员和群众中威信很高,能够协调村内各派势力,为了缓和派系争端,我们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谋发展上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民主
推荐、平衡发展的原则,主要做法是各派推荐相同数量的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在发展时,从各派认可的人员中各推荐一名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既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平衡了村内各派势力,党员大会能够顺利召开,彻底消灭了6年未发展党员的现象。
三是抓难点,解决村内党员参会不足的问题。我镇***村现有党员4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31名,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老党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身体不好为借口不愿参加,加之部分党员外出务工,几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到会人数不能过半,致使发展党员工作一拖再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结合“七一”、“春节”慰问老党员,组织发展对象和村支部成员一起到党员家中走访慰问,增进发展对象与党员之间的感情;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前三天,发展对象主动到党员家中汇报思想,争取老党员们的支持和信任,并取得党员们的共识。开会当天采取发展对象主动邀请的方式,由发展对象主动到家中邀请,有效地保证了党员到会人数。
三、健全制度,解决发展党员责任意识不强的难题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切实消除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形成发展党员工作的长效机制,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增强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意识。
一是实施预警机制。把全镇**个村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台账,根据各村发展党员时间,实行提前半年预警,向村党支部下发发展党员工作预警通知书,要求由各村确定具体发展措施和完成时限。
二是实行党委书记谈话制度。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积极争取党委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发展党员不重视特别是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由党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并同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状,当年内不能完成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自动辞职,对发展党员工作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干部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我们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村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称职以上档次,同时与基础职务补贴挂钩,按照比例核减基础职务补贴。去年我们对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核减了200元、支部班子成员核减了100元。在全镇的村支部书记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支部班子发展党员的意识明显增强。
以上是我们在创新党员发展机制、破解党员发展难题的一些做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