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

时间:2019-05-14 16: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

第一篇: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

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县域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仍存在信贷管理机制不适应、资源流出严重、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产品品种较少、服务单

一、政策保障缺乏等方面问题。作为县域金融体系的商业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信贷管理机制

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适当放宽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鉴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合作制服务社员的目标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盈利目标与追求规模经济目标的多元化冲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多元化目标冲突的问题,应该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

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扶持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对“三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适当拓宽政策性业务领域。将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和养殖业农业保险、扶贫开发贷款、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农民致富所需要的职业培训、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融资和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等列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

二、积极增加农村资金来源

各商业银行要坚持支农方向,用好资金,切实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确保县域贷款逐年增加,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思想,按照“三农”的需要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强化贷款营销工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农村邮政储蓄应增加其储蓄存款在农村的运用范围,将县域一定比例的储蓄存款用来发放小额信用支农贷款,同时积极引导其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当地县(市)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转借当地信用社或购买农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反哺“三农”,增加农村资金来源。

适当扩大中央银行对地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规模,以此弥补县域资金不足,并以此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和促进扩大信贷投放、完善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

三、健全县域金融体系

加快县域商业金融改革步伐,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和大量分流县域资金所形成的明显的负外部性业已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通过立法,运用法律与经济手段,要求设在县域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其存款来源的一定比例用于履行支农服务职能,明确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城乡的资金使用比例,以存贷比为工具适当引导和调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防止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系统上存的方式过分占用县域金融资源。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的形式,分类重组农村信用合作社,彻底明晰产权关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立足三农,服务县域体制,加大支农力度,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政策,逐步加以消化。

明确政策性金融功能,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在欠发达县域的主导作用。要明确其功能定位、努力扩大业务范围、转换经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拓宽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造、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力军,以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

改革邮政储蓄金融体制,建立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实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顺应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普遍性趋向。邮政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赋予邮政金融更大的运作空间,扩大其资金运用范围。将邮政储蓄定位于准商业银行,即介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兼顾赢利性,可以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样有助于从宏观上解决县域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尝试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应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在适当的准入条件下由民间资本新建中小金融机构,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体系。要按照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考虑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当具有不同的层次,既可以由国家独资,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成立地方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由于中小企业的外部净正效益在地区的范围内表现得更强,地方出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会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四、创新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的特点,根据农村实际,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满足“三农”多元化、多样性金融需求。

增加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创新小额贷款方式,扩大小额贷款服务,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完善和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增加担保抵押物、质押物范围,同时着力开发农村商业信用贷款;

增强农村贷款利率的灵活性,合理、科学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引入城市金融产品,如信用卡、理财、外汇、财务咨询、电子化结算等,坚持城乡联动,推动城市金融产品向县域延伸,城市金融业务向“三农”辐射,更好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让所有农村信用社都能接入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使广大农村金融机构都能提供多层次、低成本的现代支付结算服务;推动区域化票据交换中心建设,扩大票据使用和流动范围,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结算功能;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逐步推进农村结算服务现代化。

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政府部门应尽快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为三农信贷提供担保等保障,疏通贷款渠道。它不仅对农作物理赔,还要起到引导商业金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民的杠杆作用。现在农村的保险无人过问,商业性保险公司基本不做,农村保险解决了,就解决了担保的问题,因为拿到保险单就相当于一个抵押,同时农民如果交不起保费可以贷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商业保险向农村渗透的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一些费率比例低、农民又急需的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的险种。

积极开办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为农户贷款创造条件。可以由政府出资兴办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也可以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多方出资,建立农村互助担保基金,切实解决没有房产证和土地不能转让的问题,缓解农民、农村专业大户、农村中小企业“寻保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

建立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对农民生产进行直接的成本补贴;对“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增加农村贷款的有效需求;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农产品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机制,引导农民理性经营。

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退出机制。在鼓励发展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为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处置,国家应当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效防止目前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困境。

第二篇: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谈谈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基本思路: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配套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争取1年时间实现贷款风险向五级分类的过渡,3年基本理顺管理体制,用5-10年时间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篇: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调研对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日益突出,但存在的障碍因素不容忽视。加大支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加以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及现实表现

1、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内,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

展的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资金需求越来越旺,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随着工、农两行乡、镇分支机构的撤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承担者。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面对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的刚性增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影响为“三农”提供完善的服务。目前县域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诸如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位,金融创新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性金融未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二是商业银行基本丧失了支农功能;三是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力量不足。一方面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也相对滞后,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县域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持续的现象,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

3、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新农村建设不同步。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增贷款缺乏新意,存量贷款调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

4、农村信贷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影响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缺乏相应的担保中介机构,农业项目和涉及农业贷款担保抵押难。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农业保险占市场份额小,对农业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5、民间借贷活跃,缺乏规范。近年来,民间借贷在县域融资中悄悄崛起,借贷规模也逐年上升。民间融资由原来的隐蔽型逐渐向公开化发展。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6、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一是由于邮政储蓄功能自身的缺陷,只存不贷,邮政储蓄资金全部上划,上存人民银行,致使相当比例农村资金流出农村。二是部分富裕的农民出于预防动机和追逐利益的考虑,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储到城里的金融机构,也造成农村资金向外转移。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削弱了金融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7、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亟待改善和整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银行信贷资金潜在一定风险;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中介——担保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投入的积极性。

二、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形成“健康高效、竞争适度、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保证“三农”资金投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规范民间金融,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农村信贷政策服务引导和金融监管,规范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政策性农村金融,引导商业性农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产权方式的有机结合,以此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用活支农再贷款。县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适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的矛盾,用信贷杠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3、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信贷支持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

支持范围,拓展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

4、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目前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位于服务三农。一是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扩大基层机

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其吸收资金用于发放农业贷款的比例;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5、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调整信贷结构,合理调剂资金,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让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6、创新适应农村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差别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同时,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应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改变县级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资金外流的现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机构农村网点多的优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8.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强化农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政府、金融、农民“三兴”、“三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的建设,它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财政 政策 支持

中图分类号:F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60-01

一、政府积极为农村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讲,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保证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中央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等有关数据,制定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指标,确定地区财政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同样一省区域内,由于同样存在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情况的差异,因而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本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级财政通过本省市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以及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入的不足,使本地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共同投资,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农业重大工程的建设,搞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些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吃水困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速度。

五、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搞科研,培养“公司+农户”、“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比重,保证各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保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山西省已经制定了实施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规划,中央和省财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四是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以来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将提高补助标准所增加的资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以要避免出现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七、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一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大专院校,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式,改变基层财政负担本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问题,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政策上对农村居民给予支持,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女在城市上学,给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禁止向农民子女收取各种名目的入校费用,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三是大专院校招生时,应适当降低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增加农村地区招生数量,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第五篇:农发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

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下载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域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2010年科技局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署,我局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局一年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

    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大全五篇)

    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机构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金融需求,应根据新......

    市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方案

    ××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完善农......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的长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富裕小康,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只能是......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以**为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金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金融兴,则“三农”兴;金融活,则“三农”活......

    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文章标题: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市农业发展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承担着**地......

    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精选)

    文章标题: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市农业发展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承担着**地区的粮棉油收购、存储、调销资金的供应与管理,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