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机构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金融需求,应根据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特点,结合自身市场定位,解决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以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体现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三农”问题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因而农村金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相连的。由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特殊性,最大化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和现实矛盾
1、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
①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村提供初级产品收益低的根本途径。但是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农业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分布在广大农村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需要。
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改变农村的生活条件,还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它涵盖了灌溉水利设施、电力通信设施、交通运输设施、文化教育设施以及村落建设等方面。
③农民增收的需求。在农村只是种植粮食作物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无法缩小反而会加剧贫富差距,所以必须要多样化的产业发展。但是农民创业初期往往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他们只能通过向亲戚借贷,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平等的贷款权。
2、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特点
①总量大、期限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新增的资金需求量为5万亿元左右,并且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朝一夕就完成,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所以资金使用的期限较长。②信誉低、风险大。不管是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还是单个农户的小额贷款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普遍存在,给金融机构放贷增加了难度。
③两极分化严重。在农村的贷款规模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金额大,期限长;而农户贷款金额小、期限短。
3、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的强力助推。然而,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决定了金融投向“三农”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贷有效供给和需求衔接不畅。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过去,传统农户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一般金额不大。而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农户贷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农户贷款,而逐步转化为个体、私营企业贷款。这部分贷款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面对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金融支持显得力不从心,有的主观上不想贷、不愿贷,思想上有顾虑;客观上找不到抵押物和担保人,农民自身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种养物等都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如在林权抵押贷款中,只有成熟林可以作为抵押物;且农业项目周期长,适应市场能力差,受限于自然条件,贷款风险大,成本较
1高,利润较低,银行惜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大量从农村吸储来的资金向城市流动,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目前,在乡镇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邮政储蓄吸收农村资金只少量发放贷款,而且由于其处于转型时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支农业务短期难有大的突破;农业银行也由于近年来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信贷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支农职能削弱;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承担者,贷款的手续仍然比较繁琐,利率相对较高,额度较小,期限较短,影响了信贷投放,而且“独木难支”。
二是农村金融品种比较单一。农村金融服务就其内容而言,既包括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活动主题提供的贷款服务,也包括它们提供的储蓄、结算、理财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等金融服务。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存贷结算业务已跟不上农村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开展不多,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服务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这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高效、优质的服务很不适应,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的实施,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总体布局呈现收缩趋势,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有的地方至今无银行业机构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也从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出发,对一些偏远、业务量小的网点进行撤并,少数地方的金融空白区域甚至达数十平方公里。银行自助设备网点少,大多分布在县城,给农户办理金融业务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是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滞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金融机构既难找到适合条件的担保人,又缺少相应的专门担保中介机构,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相关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农业保险在农村仍处于初创阶段,信用观念还比较淡薄等原因,造成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二、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深入研究“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特点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要求,将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拓展业务空间,谋求新的作为,逐渐发展壮大自己,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1、在更新支农理念上下功夫。服务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支农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理念问题,也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认识问题。一要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农村是一个具有持久效益、巨大潜力的市场,谁在这方面行动得早,能够抢占先机,谁就能争得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村金融机构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市场意识都有了明显转变和提高,资本积累也有了一定基础,求富、快富的愿望非常迫切,兴产业、增收入的路子正在不断拓宽,这给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服务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既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为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支持农民致富中实现农村金融部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三要树立多予放活的理念。首要的是要多予,加快实施反哺农业、回馈农民,只有增加“三农”贷款的投放量,扩大贷款的覆盖面,才能提高收益面。同时要放活,就
是要积极探索,研究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环节,让利于农民,创新金融支持“三农”的新机制,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对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拉动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创新服务,以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为前提,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用途的农户贷款需求,灵活确定相关信贷制度,在利率上让利于农,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拓宽经营的领域和收益范围,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四要树立诚信服务的理念。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广大受益农户、企业诚实守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清息还贷。另一方面,作为金融部门,更要讲诚信、重服务,通过服务,规范经营管理,为其发展多出点子、多想路子,走出一条相互信任、利益均沾、互促共进、共同发展的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在突出支农重点上求突破。一要突出重点对象。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理念,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协会以及种养大户、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及与“三农”服务有关的经营户等,加大对“种、养、加、贸”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突出重点产业。要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及其优势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在继续支持种养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满足市场需要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发展,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继续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三要突出重点区域。立足实际,确定不同区域的支农服务重点,对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的村镇,要优先支持农户、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村镇,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处农村工业园区和成熟商业区的村镇,重点支持其兴建厂房、商铺等固定资产招租引商,发展集体经济;对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村镇,重点支持城乡一体化改造。在继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大力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
3、在提高服务能力上增实效。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服务新要求,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一要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要立足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的高度,去创新产品、服务等。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当放宽农村领域客户信贷准入条件,提高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额度,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授信。农信社要加快增资扩股,增强服务能力,利用信贷杠杆、利率杠杆、现代金融工具等手段,推广和发展农村种类“联保”模式,探索开展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邮政储蓄银行要发挥网点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发展和扩大农村贷款。要始终把产品创新作为支农服务的切入点,积极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丰富业务品种,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存款抵押贷款、订单贷款等,积极探索农村消费贷款、农房农具农田抵押贷款、果树抵押贷款、毛竹抵押贷款等,拓宽融资通道,为“三农”提供深层次、贴近式、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新农村建设多样化的信贷需求。二要完善农村支付结算工作。要加速推广银行卡业务等新兴支付工具进乡入村,促进银行自助设备向乡镇以下延伸,全面提高农村支付结算速度和效率。三要提供现代金融服务。不仅要从资金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优势,从信息上、技术上等多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服务,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建设。
4、在构建完善体系上出实招。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一要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力量。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信贷方向,农信社要发挥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支农贷款新增额要占贷款新增总额的70%以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要增长10%以上。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强银保合作,建立银行融资与农业保险的配套合作机制,有效防范农业风险,增强农户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的信心,提高农户贷款本息偿还能力。二要加快培育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继续增加和完善原有支农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尽快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发展各种所有制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农村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小型金融担保公司。同时,要选择在外出劳务较多、经济较发达或农副产品交易量较大的乡镇,布放更多的自动柜员机等自助终端设施,努力消除金融网络服务盲区。三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农村金融机构要合理准确地把握在农村市场的定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各自特色功能,继续深化改革,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支农功能。
5、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上聚合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关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构筑支农的“绿色通道”。要着力构建农村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积极有序地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加快推进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农户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形式多样化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极积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联席会议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农口单位和涉农金融机构,召开联席会议,提出解决办法。要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人行、银监、农业、林业、财政、国土、建设、社保以及各商业银行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信用信息系统的整合,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强大作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协助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资产不良率。工商等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诚信监管和执法的力度,依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彦霞 对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北方经济
2、赵澎涛 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兰州大学出版社
3、赵敏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李爱喜.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
第二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经营理念陈旧,金融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信贷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一历史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尽快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在推
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获得自身不断发展,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支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是加快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金融创新必贯穿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提升业绩和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创业热情、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已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经营领域日趋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需要,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共赢。
二、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外,只光靠政府资金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宽,结构弱势,经济落后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然要依靠金融支撑,为新农村建设“造血”,解决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实力问题,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让农村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金需求量大。一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且要做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日益凸显的现代农业特征,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也会不断猛增。二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走势强劲,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和配套服务。三是农村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将成为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重要主体,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拉动。
(二)资金需求周期长。由于农村地区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以及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伴随着对农村基础设施领域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三)资金需求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于是贷款就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地方经济中,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涉农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既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信贷产品,又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环节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述资金需求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那么,金融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农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要允许并规范农业直接融资行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
(二)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产业化企业等普遍存在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而农房抵押尚未纳入担保抵押范围,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资质不足等,导致农专大户资金需求不足。
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应以推进农
第三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张健华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合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农村金融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央银行和财政税收等部门多项政策扶持作用下,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三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不断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各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创新试点了多种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供给持续增加,“三农”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支持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水平。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支农力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涉农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了符合农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涉农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在全部涉农金融机构中占比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拓宽涉农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逐步回到农村地区提供直接面对客户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涉农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也拓展了农村地区涉农业务。在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涉农贷款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11.13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5.02万亿,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2.7%。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0.78万亿元;农户贷款2.56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2万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
(一)“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初,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邮储资金大量外流的时期,加之当时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沉重,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为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中央提出“花钱买机制”改革思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启动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催收债务、进行产权改造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强自身经营实力,完善产权结构。经过7年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明显改善。此轮改革通过央行专项票据、专项借款、财政保值贴补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600亿元,占全国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比例超过80%;共消化历年亏损挂账758亿元,降幅达到58%,共有1713个县(市)(占全国的71.8%)已全额消化了历年亏损挂账。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本2829亿元,增幅14%;实现账面利润716亿元,增长23.9%;资本充足率6%,比2002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按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7.4%,比2002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2002年末,有2356个县(市)为两级法人社,2009年末仅91个;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05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39家。三是支农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7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5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91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65.8%;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5%;各项存款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237%。
经过七年改革,全国绝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一轮“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身经营化解历史包袱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
2007年以来,农业银行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和“三农”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县及县以下地区的金融业务。截至2010年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了近56%。
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方针政策,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通过开展新的涉农业务,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贷款余额达到15347.6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
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继续发挥其贴近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不断拓展涉农业务,在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同时,逐步探索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批发贷款和开展银团贷款等模式加大支农力度。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逐步深入农村地区提供服务
2006年,“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出台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于2007年正式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改善了“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开业319家。
2008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引导民营资本“支农支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1月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达到2451家,贷款余额1741.6亿元。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在中部六省、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四、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农村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便利
人民银行始终将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27529家农村信用社、1231家农村合作银行、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推广示范县的经验做法,全面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因地制宜,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银行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管理。
(二)开展农民工银行卡服务,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储汇兑
为解决农民工携带现金回乡的安全和便利问题,2005年12月,人民银行在贵州省率先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实现跨行柜台取现,并可享受比较优惠的费率。截至2009年末,贵州、湖南等23个省(区、市)辖内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业务。2009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221.02亿元,同比增长1.77倍。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扩大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为
1.1亿多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7600万个信用农户,70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支持。
五、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工作开展
(一)有效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为保证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充足,在当前紧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农村信用社仍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仅上调3次。目前,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据估算,截至2010年9月末因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而留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约4608亿元。同时,村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二)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近年来,按照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2010年春耕旺季,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调增后,以上地区支农再贷款额度所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3%。支农再贷款对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9月末,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91亿元。
(三)对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适时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对办理再贴现的涉农票据、中小企业票据占比较高的地区调增再贴现限额410亿元。2010年9月末,再贴现总量中涉农票据占19%,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占63%,较好发挥了引导信贷投向、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四)研究制定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的具体考核办法 为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银发〔2010〕262号),正式建立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和激励政策,并确定按照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的大小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扶持。从2011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域和东部地
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试点实施。这不仅鼓励加大农村资金投入,也为现有优惠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培育创造更多的信贷切入点。2010年1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0]5号),要求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第四篇:农村金融支持
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年09月29日 16:35:54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随着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对县域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深,针对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就农村信用社如何贯彻执行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谈些粗浅看法。
一、金融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信用联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7家,金融营业网点21个。2011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178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8374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有效投入缺失。2010年末,全县的存贷比为 45.81%,2011年二季度末存贷比为49.17%,存款增加了3.53亿元,而贷款增加了2.63亿元,仅占存款增量的74.5%,农村信用社2010年末存贷比为69.5%,2011年二季度末存贷比为70.3%。国有商业银行受信贷政策的限制,在贷款产品投入上受限,有些企业和客户无法取得融资业务,特别是由于受总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停牌,削弱了传统业务优势。并且商业银行上级部门信贷权力过分集中,县级支行,只重视存款,弱化贷款,造成了存贷差过大的现象,使商业银行80%的当地存款流出本地,削弱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农村信用社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效益工资等挂起钩来,并追究终身责任。而对于正面的激励和动力却相对不足,功过不能相抵,奖罚不相匹配,导致信贷人员持有一种“从紧从严”的放贷心态,甚至出现惜贷、惧贷现象,助长了民间借贷。
(二)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环节多,工作重复性高,企业推荐、授信过程较长,各级行内均要经过若干部门、若干环节,增加客户办理贷款等候时间。贻误了银行争取优质客户、开拓信贷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企业融资带来若干不必要的负担,更不能完全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机制体制不完善也制约着信贷业务的发展。一是信贷业务流程不完善。目前信贷业务多样性、综合性的要求与现行部门管理单一性、专业性之间及市场差异性与制度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实质上造成了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偏离,难以构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良性机制。二是信贷决策链与决策周期较长。由于客户特征各异,而业务涉及部门、审批等环节较多,因此经常会出现市场需求与审批流程之间的不协调,造成市场和客户的流失,使得业务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三)信用环境不容乐观。农村信用社2011年6月末,不良贷款14753万元,占比为20.28%,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信用征信系统又不能共享,特别是乡村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评定信用村、户工程难度大,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有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惜贷、惧贷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党政部门要树
立和谐观念,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要通过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建立完善信用披露制度及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信用意识,推行信用社评定工作,强化金融服务,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等措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县委政府要明确牵头部门,组织文明办、农工部、发改、经贸、农牧业、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诚信公民活动,并搭建起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银企、社农座谈会、企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宣传金融政策、介绍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项目,实现银企良性互动,实现企业、农户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有效对接。
(二)抓住政策调整有力时机,做大信贷总量。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县域金融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地向人民银行努力争取信贷支持,加大信贷的规模,加强信贷项目营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实现信贷投放总量的较快增长。
(三)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努力缩短金融存贷差。近几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存贷款余额都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在存款和贷款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存贷差也在逐步拉大,农村信用社应制定积极有效的配套措施,在保证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拓展贷款业务,简化担保程序,真正的使县域内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县委、政府要制定激励政策,确保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四)加快担保制度建设,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就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30条意见》的精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转移、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组建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协作,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力度,拓宽担保业务范围,努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五)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按照国家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方案要求,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各项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地位和责任。农村信用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
第五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调研思考
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应新时期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结合岳池农村信用社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议拙见。
现状·成效
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属以县为单位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辖
48个营业机构,是全县网点最多,分布分最广,贷款规模最大,且与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岳池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
一、信贷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一是细分市场,充分服务“三农”。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的信贷服务需求,先后开发并推出了以千家万户农民为主要对象,曾被喻为农村信用社“金字招牌”的小额农贷,创新了以村镇农户为主要对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户户安建房贷款”,以种养大户和城郊农民为主要对象,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发联保贷款”,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劳务展业贷款”,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对象,促进商业繁荣的“城镇‘三户’贷款”,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助推工业强县的“百业兴旺工业贷款”等七大系列近三十个贷款品种,基本满足了农村、城郊、城区和县外衍生市场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服务需求。二是围绕抢占市场,改革信贷交易制度。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成就客户,发展自我”和 “贷户就是衣食父母”的经营理念,建立贷款超市,方便客户;推出“背包”银行,把信贷服务送到家;推出限时办贷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出贷款受理否定制,实行阳光作业;探索担保抵押物多种、组合方式多样的贷款途径,疏浚贷款绿色通道;推行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信贷支农模式,发挥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优化市场环境,有效防范风险。创办金融学校,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贷款经营环境;全面推行贷款利率浮动管理,覆盖市场风险与资金成本。自2006年末组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67726万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129553万元,中小企业贷款122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918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67.85%。重点支持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白色农业大县、农家文化名县、和谐发展新县”,助推全县2007年发展食用菌2万亩,种植优质水稻45万亩、油菜17.3万亩、蔬菜26万亩,出栏生猪137.2万头、小家禽959.2万只,新植优质柑桔4.1万亩、高接换种50万株,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土4.73亩,新建农民新居16677座,修建农村公路1583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30%;大力支持县中小企业发展,为县域科伦制药、金德茧丝、银禾米业、莲桥米粉等企业的上马立项、技改扩能、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支持白庙莲桥米粉厂发展成为了年产米粉13000吨,创利税2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支持劳务产业发展,助推全县劳务收入2007年达19.3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2%;有效支持城乡商业发展,推动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0344户,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为加快岳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强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凸显了农村金融主力军本色。
二、存款服务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储户至上,围绕方便储户、可持续增强信贷实力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实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并根据需要,尽量配齐笔墨、眼镜、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家”的亲情锁定客户。二是实行上门服务,对储蓄、存款大户上门收存,真心培育黄金大户。三是做好结算服务,在“无银行卡”时期,实施“876”聚资工程,同时借助农信银结算渠道、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有效解决了劳务资金“回家”和“外出” 难题。今年4月,拥有农村信用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的蜀信卡全面发行,全面结束了农民结算难、汇款难的历史。四是实行代理服务,对必需通过邮政、农行等汇款回家,而收款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安全取现的,信用社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代取,使之安全的转变成“农民自己银行”的储藏存款。岳池农村信用社上乘的服务质量和灵活的服务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资金存储、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截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253473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0.15%,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中间业务创新以先进银行为标杆。正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差距,根据城乡居民现实需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广泛“拿来
”,代理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一是代理保险呈多元化发展格局,代理保险机构由两家发展至人寿、财保、太平洋、中华联合等6家,代理险种由二三种发展到数十种,年代理保费达1400多万元,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居民的保险需求。二是代发工资向全方位拓展。代发对象从全县8000多名教职工扩大到乡镇党政干部、地税公职人员等,年代理金额逾
4000万元。三是代理项目向更广领域延伸。已开办各种涉农直补款代发,地税、国税、乡镇村行政性费用代收,行政、交通罚没款代收,学校学费、城镇抵保代收,各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及各重大工程建设款、赔付款代理收付等。年代理收付、转帐各类资金46000多万元,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四、同业往来创新以发展为根本。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是更好服务“三农”,更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岳池联社针对富裕资金存入人行较定期储蓄存款利息入不敷出的实际,一是建立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农行等金融同业开立基本账户,择机存入利率较高的约期存款,获取利差收入,抵减资金组织成本增效。二是以货币市场为平台,立足信合系统内,面向全国金融业,灵活转动利率杠杆,紧扣货币市场动态拆出或拆入资金,时时“低买高卖”,步步求盈。三是以投资理财的思维和理念,强化业务经营创新,在资金运用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扩大资金运用效益。成功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行合作,开办了“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中银平稳收益理财”等性价比更高的新业务,获取较约期存款、货币市场业务更大的利差收入。四是实行上述三种业务组合式经营,以利大效高者为主,兼顾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灵活掌控、优化组合,力创效益最高点。2008年1-10月,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收入1241.9万元,助推全县农村信用社获总收入13572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333万元。
问题·困难
尽管岳池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措施实、力度大、收效好,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一、金融产品缺失、信贷支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是没有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专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少,目前,在岳池仅有一家,且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高端企业贷款品种、高端农业产业化贷款品种、存贷合一并兼具消费功能的卡业务及农业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缺失,致使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大额融资束手无策。二是受银监部门对“三外”资金限制性政策所制,对外出创业务工精英的信贷支持爱莫能助。三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人手少,服务领域广,现有小额农贷无法真正全面发挥作用,有贷款证未必能及时贷到款,急需一种几近等同于支取存款方便的贷款产品。四是信用环境不优。据统计,岳池农村信用社尚有11000多万元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公职人员贷款逾期难以收回,较大程度地恶化了融资环境,限制了信贷产品特别是信用贷款产品的运用,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工具传统,服务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金融工具囿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业务、代保管箱业务尚未破题;当前的服务方式仅局限于各营业网点的人工服务,尚无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自助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缺泛源动力。主要是未能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对金融服务创新引导不够,更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创新是上级领导或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仅满足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缺泛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视变通为创新,一味地“拿来”改进,致使创新滞后于金融服务现实需要或缺少自主知识品牌的金融产品。
四、客观条件不足,金融创新受制。一是资产负债规模小、不良资产包袱重、信贷资产风险高、业务范围狭窄、经营地域受限制、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二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的贷款损失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政策性”代理业务入不敷出,削弱了盈利能力。三是未能与商业银行同等享受储蓄保质利息补贴,资金组织上的行业限制准入等“歧视政策”使农村信用社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不得不以无偿提供代理业务为代价来换取业务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8000多万元的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高危风险甚至损失,代发各种涉农直补款入不敷出已达50多万元,无偿代理业务每年减少收入近70万元。以上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对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金融创新主动性。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既是增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村信用社更好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责所需。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的态势已经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责任重大,所有信合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铸就信合长青基业的战略高度认识,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制定金融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集全员之力,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推进自身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找准着力点,增强金融创新实效。第一,要把解决金融服务难点作为创新的重点,当前要以破解小额农贷效能充分发挥难题和大额贷款融资瓶颈为着力点。开发多功能银联卡,嵌入小额农贷信息,实行存贷合一,一次授信,一年一审,在授信额度内,实现在所有联网机构透资支取、刷卡消费,并按透资时间长短计付贷款利息,解决农村信用社因种种因素小额农贷支农不充分的问题;移植联保贷款精髓,按产、供、销关联链系,建立大额贷款担保共同体,破解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等大额融资瓶颈。第二,要特别重视新金融产品的“卖点”,要潜心感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以敏锐的触角和独到的视觉,站在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沿去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敢为人先,时时处处引领发展。第三,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加大网络银行、自助银行建设力度,加快推出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等新业务,始终急客户之急,想客户之想。第四,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注重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业务创新之中,切实提高新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继而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第五,要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成就客户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品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紧扣市场脉搏,切忌短视行为和政治功利性,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三、强化督促指导,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人行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新产品试点及推广的指导,银监部门要强化对新金融产品合规性、安全性的监督,各级信合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创新产品运行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反省,强化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加强与银监、财政、保险和农业部门的协调,逐步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建立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及保险机制,为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创造条件或扫除障碍。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等职能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各类不良贷款,重拳打击各类逃废债行为,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银监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批准农村信用社合理收取有关代理业务手续费,政府部门要重点加强对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协调,确保相关手续费收取顺利进行。同时,人行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货币市场业务,并根据银根松紧,允许适度开展银行间的投资理财业务,多途径促进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为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步伐奠定强大的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