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6: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

第一篇: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

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表明我党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安交管部门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实质,牢牢把握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漳浦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创建“平安漳浦、和谐漳浦”为目标,全面履行公安交管工作职能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使命,积极倡导和建立安全、畅通、有序、文明的道路交通秩序,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一、保安全,保畅通,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水平道路交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交通畅通、道路平安、社会稳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交管工作的步步创新为构建“和谐漳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内外条件,也为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累了可鉴经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交警系统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漳州”的总目标,不断提高压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保稳定和服务全市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取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的多项交管措施,实行了事故公开处理、车管警务公开和“绿色通道”服务等一系列新举措,提高了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2007年大队民警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56068 起,新办摩托车驾驶证7138本,新办理摩托车注册登记9070辆次,查获交通肇事刑事案件45件。同时,大队还被市公安局授予“全市公安机关爱民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市公安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被支队评为“县级车管站等级建设工作优秀单位”、“公安交通管理管理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局评为“落实领导抓队伍促工作责任状优胜单位”、“开展打击盗抢机动车专项行动优胜单位”;大队交管股被市局记“集体三等功”,同时大队还获得2007年全市交警部门执法质量考评第一名。二是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文明交通形象。地处省道漳东线的漳浦旧镇桥闸路段是漳浦沿海的交通要道,由于该路段车流、人流多,路面破损严重,对车车辆和路人造成安全隐患。交警大队及时提出整治意见,联合县安监、公路路政、交通运管及当地政府,对该路段路面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对7处道路安全隐患路段进行安全跟踪。另外,还投入22万元资金对全县主要道路及县城街道的交通标志标线和停车泊位重新进行施划,进一步完善全县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平安漳浦”建设。这些工作都为我们在今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可贵经验。

二、抓难点,找差距,着力解决阻碍交管工作的根本问题 面对日趋复杂的交管形势和繁重的交管任务,清醒的认识影响公安交警部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抓住“难点”,抓牢发展点,有利于创新性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把交管工作岗位建设成为服务大局和以人为本的交管服务中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现代化的交通管理理念,对公安交管工作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全社会人、财、物有序流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在应对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组织规范交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管控手段还比较落后。二是当前社会化的交通管理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秩序整顿治理等方面,交警“唱独角戏”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故多发路段治理、交通安全社区建设及“畅通工程”建设等工作的开展。三是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轿车进入居民家庭呈强劲的增长势头。长期以来形成的车辆增长与道路设施滞后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道路混合交通严重、路网及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使用效率低、道路交通设施匮乏的状况依然存在,在一定时期内,潜伏着交通拥堵加重、交通事故总量仍呈上升态势的问题。四是交管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交管部门服务和谐社会的“瓶颈”问题。目前,市财政每年只拨关

万元,而我市仅今年上半年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维护费用一项就多达

万元,捉襟见肘的交管经费远远不能适应交管部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五是交管队伍年龄结构日趋老化,新增警力无法纳入公安编制,造成队伍思想不稳定,给队伍管理带来了不利因素。正视问题,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这是交警部门首先要下大力解决好的问题。

三、抓机遇,提素质,多管齐下推进和谐进程 公安交管部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谁能先走一步,快人一拍,谁就能赢得主动权,抢占战略制高点。根据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交管部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牢牢抓住四项工作重点:

(一)转变执法理念,把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交管部门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公安交管部门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把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公安交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要着重体现在依法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把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交管工作的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作风,积极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交通纠纷和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要注重热情服务,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真正树立起指导型、服务型和沟通型的执法理念,积极倡导和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公安交通管理基层执法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热情对待每个交通参与者,彻底克服、“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冷横硬推”等不良现象,自觉形成“人要精神,物要整洁,办事公道,说话和气”的良好工作氛围。大队根据省、市、县文明委确定的“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重在提请、主动服务”活动,拓展服务职能,推行“宾客式”服务,在坚持规范办理的前提下,简化办牌办证手续,做到特事特办,急 事快办。坚持不懈地做好“四个服务”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交警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通过“三项教育”、“三个代表”理论的学习、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交警队伍的执法形象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交管部门要按照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的方针,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忠诚奉献为警魂,以正规化建设为重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二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公道正派的标准,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民警教育训练工作。要立足长远、立足实战,积极探索大练兵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教育培训资源,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四是要建立健全比较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起全警联动、责任共担、成绩共得的捆绑式绩效考评机制;五是要实施“人才兴警”工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公平、平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挖掘现有资源、盘活人才存量,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更好地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把“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主要职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财、物流动进一步加快,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新的交管工作动态状况下,以前那种静态的管理控制模式,难以应对新的交管形势任务。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社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公安交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推动各级政府把道路交通安全摆上议事日程,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追究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施治”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新格局。针对当前道路交通形势和现状,公安交管部门作为主力军,一是要深入开展各项交通违法整治工作,以国、省道和主干公路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路面行车秩序的整顿,对超速行驶、客车超员、不按规定让行、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骑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强执法力度,维护路面行车秩序,确保道路畅通。二是要坚持把警力摆上路面,完善勤务制度,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数量和质量实行目标考核,提高管理效果。三是要加大排查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力度,进行分级整治,对省、市级黑点路段,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列入年内重点整改。四是要坚持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五进”活动,深入基层村、校、社区、企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建立起一套主动的、全方位的、以“流动人”和“社会人”为对象的交通安全管理新体系。五是要坚持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活动,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社区、交通安全村、校的作用,从 源头预防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坚决杜绝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维护安全有序交通环境。根据省厅交警总队关于《开展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大队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整治期间,大队共出动警力1100人次,警车251台次,设置流动测速点9个,临时检查点28个,登记检查客车280辆次,登记检查校车85辆次,检查大型货车420辆次,检查危化品运输车40辆次,查处超速行驶78起,查处其他交通违法行为7012起,张贴宣传挂图920张,悬挂标语310幅,巡回宣传68场次。通过专项整治,全县辖区交通事故四项指数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出现了全面下降的良好态势。

(四)强化宗旨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管服务和保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交管工作的根本宗旨,公安交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离不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更离不开交通管理机关、广大交通民警增强责任心、强化使命感,充分发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服务。特别是车辆管理、事故处理、一线执勤大队等窗口单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登门服务,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车管部门要最大限度的简化办事程序,实行警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事故处理部门要全面落实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实施“阳光操作”,进一步完善事故抢救“无阻碍通道”,尽快协调好医疗部门与保险部门之间 的关系,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设置必要的应急救助资金,为挽救交通事故受害者生命财产提供可靠保障;各交警大队要为全市“四大建设”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车辆运行开辟合理合法的“绿色通道”,全方位保驾护航。

新的时代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交警部门要把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寓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中,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问计于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实,投身于新形势下的交管工作,寻求和探索交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事故处理机制、道路巡逻机制、车辆管理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推进交通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拓展内涵、扩大影响、开拓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鼎城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的要求,从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入手,为构建和谐鼎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干部教育投入是第一投入的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上,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舍得挤时间让干部学。资金上,在财政相对窘迫的情况下,将干部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舍得挤出资金让干部学。引导干部把工作当学习来研究,在工作中总结提高;把学习当工作来看待,在学习中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按干部的需求施教,每次开班前,党校教师到各学员单位走访、座谈,了解干部想学什么,再根据大多数学员的需求,精心挑选培训教材。发挥党校教师的特长施教,引导那些在一定领域有专长的老师发挥专长,把教案办成精品,把课堂面授办成经典,打造党校教学品牌。定期选派党校教师到各单位挂职,零距离接触干部,熟悉干部情况。三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实现音频、视频实时直播到每个站点,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的无缝连接,将音频信号实时连接到农村有线广播网中。不仅使干部可在远程教育室观看直播的专家讲座,还可在家中、田间收听专家讲课。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选人用人质量得到提高。一是创新干部选任观念。观念引导行为。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我们立足于为全区经济发展服务选拔任用干部,按科学发展观看干部,按富民强区、建设经济强区配班子,切实做到因岗选人,因事用人,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尤其是关注那些有素质、有能力、干实事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我们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在灌溪镇进行了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委员的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干部选任的新机制,受到中组部、中纪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二是创新干部考核机制。用人必先识人,知人方能善任。在民主推荐中,我们采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与单位党组织推荐,从上至下推荐与从下至上推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考察过程中,重点搞好民意测验与走访座谈,尽可能多接触干部群众,着重了解干部在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完善干部竞争机制。充分激发活力。区直单位中层骨干选拔任用,坚持全免全竞,逢缺必竞,择优录用。区公安局还率先进行了全员竞岗,全局358名民警参加了竞岗,包括132个股所长岗位,226个民警岗位,通过竞岗,全局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增强。

创新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干部队伍形象得到转变。一是创新干部监督工作思路。在干部监督工作思路上,实现从“盯人”向“盯权”转变,把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的重点放在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上,把着力点从监督领导干部的行为转移到在监督领导干部行为的同时兼顾监督权力本身上来,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二是创新干部监督制度体系。结合干部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继出台了《鼎城区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鼎城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完善了干部信息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整合监督力量。三是创新干部监督工作实践。对象上突出重点,重点监督单位“一把手”和人、财、物工作岗位工作的干部,明确规定,单位“一把手”不准直接管财,不准插手工程项目。在监督时间上突出重点,特别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前,看干部的全局观念强不强;在突发性事件处理中,看干部的应变能力怎么样;在人事调整中,看干部政治品质好不好。

第三篇: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张兴荣

〔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民政工作确立新理念、拓展内涵、提升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民政 创新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民政局

一、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确立新的民政工作理念

新时期民政工作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重大,加强和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需要确立新的工作理念。

第一是以民为本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传统的民政工作注重行政管理和物质帮助,新形势下要把“以民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施政方略、思想作风和制度设计及创新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灾有所救,残有所助,民有所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是树立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人生的各个阶段,从社区建设到基层民主权利,从公共管理到移风易俗倡导精神文明,民政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和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看待民政工作的新发展,凡有利于民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有利于维护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都要大胆试验,广泛吸收。民政工作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工作重点要从困难群众向面广大群众转变,政府办民政要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办民政转变,要从人民群众诉求方向的转移出发实现民政部门职能相应转变;在具体业务上,要实现从救灾赈灾向防灾减灾转变,从给予式救助到注重帮扶对象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转变。

第三要坚持公平的理念。和谐社会要求“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公平的社会环境具体可表现为获得公平机遇,享有公平权利,能够公平参与。民政部门要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让广大群众平等获得民政服务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要在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基层群众民主权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权利。从能够公平参与上看,民政工作点多线长,联系的社会对象广泛,当前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化要求加大,这就要依靠群众,发动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因此,民政部门要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在社会公示、公众参与、社会听证方面有更多作为,使广大群众能够公平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第四要坚持法治的理念。结合民政工作实际,首先要健全与民政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法规知识;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对民政工作内涵进行重构

在新形势下,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找准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结合点、切入点、落脚点,拓展民政工作的新内涵,赋予民政工作新的功能定位,发挥民政工作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从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一是要发挥民政部门在部分行业上的主导作用。民政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严格依法行政、推进改革创新,本身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体现。同时,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福利彩票等事业上,民政部门承担着政策引导、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职责,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环境有着主导性作用。二是要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在社区建设的推动下,社区环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和谐,社区治安趋于好转,社区资源得到整合,与居民相关的服务更加周全。社区是民政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和平台,对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三是要发挥民间组织载体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业行为、提高社会组织程度、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服务性产业发展。四是要发挥行政区划布局作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区划管理和调整工作,根据六盘水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调整县级行政区域,以便早日把六盘水建成贵州西部甚至西南地区大城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撤并乡镇及行政村的规模,加强宏观规划、理顺体制、资源配置、优化环境,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创造科学的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二、要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民政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救助工作能适时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缓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福利工作能为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社区服务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依靠。真正做到困有所济、灾有所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幼有所抚,是和谐社会的最低要求,对此,民政部门责无旁贷,任务艰巨。

第三、要从规范社会管理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城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救助管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等民政工作,都是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新时期下,要从立足于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立足于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确保基层社会的有序。

第四、要从弘扬社会正气、凝聚人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当前,要重点弘扬以下精神。一是弘扬“双拥”精神;二是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三是弘扬社会互助精神。特别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捐赠活动、组织送温暖行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民政工作能力尽快提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民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一、要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一是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应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为重点,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二是构建起一个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要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三是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社会救助筹资分配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救助资金负担比例,加大社会资金筹措及社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能力。四是构建起一个科学公正的社会救助监督体系。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加强对社会救助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确保社会救助的公正性、积极性。

第二、要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首先,要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要理顺条块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渠道畅通,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工作队伍。

第三、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民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关键是从民政工作实际出发,适应公共需求,提供适宜不同群体、对象的较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扩充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美化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及时提供居民迫切需要的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快养老院、福利院、“星光计划”等公共服务设施市场主体转变步伐,增强其为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养老服务模式,丰富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经济主体。三是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重实际、重实用的公共服务。及时调整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加快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为退役士兵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四是为军休干部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公共服务。整合军休服务资源,拓宽军休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为军休干部提供医疗、物业、金融、文体等服务,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全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篇: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磁县县委抓实科学理论武装这个“灵魂”,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在党建乃至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抓好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大解放、大提高,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着眼激发动力,构建长效机制。

把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作为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基础工程,强化全员学习意识,形成了以县委理论中心组为龙头,以乡局理论中心组为阵地的理论学习网络。

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县委对中心组学习严格规范,明确要求做到方案实、方法活、考评严、档案全。每年严格落实“六个一”制度,即 “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读一本组织推荐的好书、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每季度撰写一篇有份量的调研文章、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读书班、每年举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中心组成员要求做到五有:即“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考勤、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在组织安排上,县委中心组每年年初做出学习部署,并将其与各级班子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个人自学,县委理论中心组列出重点阅读书目和

推荐阅读书籍,每年1月底前向上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专题报送上一学习情况总结和本学习计划。有重大学习任务时,县委中心组先行一步,县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参加学习,各乡局党委中心组结合各自实际,也创新出许多好的做法。县地税局“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经验做法在全国地税系统推广。县委党校“干部学习超市”经验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明确学习主体和服务对象。一是编好学习辅导资料。县委理论中心组创办《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资料》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参考学习,指导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抓好学习。二是整合理论宣讲资源,以县理论宣讲站为龙头,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宣讲网络,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三是组织好经验交流。通过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10个优秀学习型党组织,评选100名优秀学习型党员,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督导检查和考评。县委下发了《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大兴学习之风的意见 》和《关于在全县实行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对各

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作了明确的要求和科学的部署。自今年以来,县委理论中心组对全县30余个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了督导巡听。县委理论中心组成立了理论学习巡听小组,定期对全县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督导检查,每次巡听后,巡听小组对本次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年终形成综合报告,上报有关领导。同时要求各乡局理论中心组学习每年不少于15次,并将每次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县管干部个人理论学习报表》,上报县委宣传部。

二、着眼提高质量,创新学习形式。

坚持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积极完善理论学习的平台,探索理论学习新途径,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立足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7个学习的平台,努力实现党组织、党员、机关干部和市民学习的全覆盖。

1、开设“理论大讲堂”。

2、创办“市民大讲堂”。

3、开办“干部学习超市”。

4、创办“磁县发展论坛”。

5、建立“青年干部学习研究会”。

6、组建“理论宣讲团”。

7、开辟“院校合作”新途径。

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开放式学习的平台。近年来,县委主要领导带着“理论课题”思索,带着“实际问题”考察,多次率团到上海、山东、石家庄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项目对接,城市化建设等,寻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并先后分四期组织200多名科级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到清华大学参加经济和公

共管理研修班。

借鉴先进经验,创新理论学习新机制。今年,我们针对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上热下凉、上紧下松现象,着力解决乡(局)理论学习疲于应付,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在深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创新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制定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主要包括巡学、述学、考学、评学等内容,以机制化推进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

三、着眼成果转化,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方针,我们始终把抓学习、强素质与推进科学决策相结合,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工作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深化有关知识的学习。

开展专题学习调研活动。每一次县委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前,县四大班子领导都根据分包工作,深入乡镇、企业、项目工程一线,针对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在县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上进行交流,并将调研成果集中梳理汇总,剖析症结,谋划发展。2009年4月,乡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深入到所包村蹲点调研,摸实情,下真功,指导活动开展。县委书记李德进到北来村蹲点调研一周,召开各种座谈会,深入农户访贫问计,与党员群众一起制订发展规划。

撰写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日志,人民日报配评论刊发,有力指导了全县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目前,北来村文化广场等规划已经落实,新民居建设的9栋400多户的住宅小区全面开工建设。去年底,县委又开展围绕磁县发展主题调研月活动,20多名县级领导带着课题就分包战线和产业集中调研,在县委九届七次会议前封闭一周,学习交流,最终形成县委九届七次全会报告和县委、政府2010年工作要点,提升了全县决策科学化水平。

搭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成才,提高学习含“金”量。县委坚持科学的选人育人用人导向,明确提出在实践一线历练人才,在实践一线选拔人才,努力形成重用学习的人、在实践一线实绩突出的人。一是向社会公开选聘102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公开招录26名硕士生向城市建设、规划、公共管理、对外开放等综合经济部门、开发一线倾斜。二是从全县乡局后备干部和清华一期、二期学员中抽调40名年轻同志充实到“三个十工程”指挥部担任督导联络员,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提高能力;三是对新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和公开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分批到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锻炼。四是搭建园区平台,在经济建设一线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依据产业分工和发展规律,利用邯郸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于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积极搭建林坦装备制造园区、煤化工园区、溢泉湖文化产业园区、童装城产业园区和邯郸市漳河生态科

技园区。以五大园区为科学发展平台,推动理论实践的创新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实现磁县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8月,围绕首届两岸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县委理论中心组拿出一周时间进行了集中封闭学习。中心组成员重点围绕城市建设、民生、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关乎磁县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亿元的项目工程。一大批造福百姓、提升城市承载力、凝聚发展要素的项目落地、开工,有力加快了全县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经济发展、驾驭行政能力的执行力。

第五篇:民意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

民意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

张葆君

2006年07月09日10: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它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侧重点要更多的向协调,沟通,服务等方面来强化身会的调控功能转化。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

要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应动以下方面努力。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加强人大的政治信用和政治权威,倾听民意,负担起如实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为政府和民众的和解与和谐作出贡献。2.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民众是政治的主题,民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他们参与权,选举权,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3.关心弱势群体。要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4.加快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的互信关系。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始终保持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血肉关系。5.尊重和保障民意的利益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关键词:民意表达机制 构建 和谐社会

作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民康物阜”、“国泰民安”、“和为贵”、“政通人和”——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充满着追求和向往。

曾庆红最近指出:和谐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城乡之间、就业与失业、人和自然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它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侧重点要更多的向协调、沟通、服务等方面来强化社会的调控功能转化。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而这些机制的最终建立,必须要有融洽和谐的国民利益表达机制作为沟通的桥梁,营造出和谐社会的宽松氛围迫在眉睫。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力量的需要,更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一、民意表达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民意表达是民众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民众的态度、意见转变为向社会、向国家表达要求的方式。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民意表达机制,是指民众(即使在古代)天然地具有参入政治决策或公共决策的需求,政治体制必须安排这一机制,否则,这种需求可能以非制度化,非和平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历史上看,秦始皇开始,就缺乏朝野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的机制,单方面讲同心同德,与朝廷不同见解,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长此以往一个稳定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大相径庭。

1894年,法国发生了德雷福斯事件。法国作家左拉曾在致法国总统公开信中控告了制造亵渎人道和正义罪恶的罪犯。虽然这种为民请愿的言行,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为道德所称许的,但却未能上升到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高度。

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当年《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反动透顶”,但在英、法国照样出版《资本论》,印刷《共产党宣言》。公然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英国也并未把马克思驱逐出境或禁止他发表文章就天下大乱。可见,一个公民可以独立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国家,才可能使得社会随着民意的变化而和平变革。

人心的流失是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人心向背(人民的认同度)是一个政权的根基。党内民主极度缺乏,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就很难在党的方针政策中体现。正如有人所说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是反映民意的重要工具,有着把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出来,沟通政府与民众信息和联系的功能。现代政党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表达民意来表达民众利益,从而制定出体现民众利益的政策,纲领和行政计划,赢得民众的支持。

从宏观上看,1978年前党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极大地扭曲了民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政治路线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绝大多数人从中受益。从微观上看,党政不分,党把政府的功能接过来,各级党组织变成贯彻政府机关意图的工具.政党沟通信息和群众的功能大大萎缩,信息渠道受阻,信息质量失真.从理论上看,在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民众的利益表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但在现实中真正做到并非易事.随着人们自我意识尤其是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出同以往不同的特点,无组织的民意表达力量和民间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1998年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很多政府机关在国家规定以外征收各种费用,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对此必须整顿和改革.不到一年,项怀诚在答记者问时也说:当前乱收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作为执政党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政治概念时,也暗含了目前存在种种社会的不和谐。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表达民意、如何快速准确反映民意,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党很难制定目前切合实际、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很难有效的赢得人民的完全信任。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提出,那将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1月11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宪生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武汉建设。”和谐武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它的提出使转型期的武汉发展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

和谐社会是一台交响乐,是音符。构建和谐武汉涉及方方面面,诸如: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关切的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党和民众的关系。这两个主体是我们的一个缺项,基本互动不上。去年开始,通过“禁麻木”事件的处理,也包括煤气置换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一个良性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当中所体现的一些原则是原来没有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群众的利益表达,将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而形成群众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形成解决利益冲动的制度化机制,无疑是和谐社会、和谐武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民意表达方式不畅是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

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武汉建设为目标,必须着力探究武汉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尽快发展起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和安定和谐氛围。党和政府就得高度重视“民心”、“民意”、“民怨”,化解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政治上实际就是民意的开化的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内外转型国家所不能绕开的问题:转型过程的脆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法律文化相对较低的问题,人们凝聚力下降的等问题不能不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武汉中所遇到的瓶颈。目前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能够准确地检测民意、充分表达民意的机制。即使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如工会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但问题在于,某些机关和群众组织中的官僚主义或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就使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说: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得到适时表达,才能缓解其对社会的震荡;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才能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协调的有效性。

国外政治学家认为,大多数转型国家,选举制度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兼有比例制和多数制特点的混合物。法律的构架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话题。市场经济并非能促进福利或者维持公平的机构,假使民族的最早实验是以通货膨胀,失业、贫富差距拉大和人口中“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水平的下降收场,那么它会造成恐惧、异化和不信任。尤其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造就了众多的经济利益主体,由此其利益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怎样协调好这些不同利益要求并把它纳入社会秩序所要求的轨道,是对民众利益表达制度提出了尖锐挑战。

国内政治家也认为,一个法制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可以被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当成一根无足轻重的毛来对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说,人的自由和权利有着无上的价值。公共精神的培育,那就是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如何使一个健康的制度、机制在制约公共权力和保持社会秩序之间维持平衡?如何使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如何协调好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建立起不同利益的协商对话机制。尽管自由表达并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不会发生悲剧,但是起码可以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会步调一致地陷入悲剧,且缺乏改弦易辙的弹性空间。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国民在变。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复杂。(1)利益矛盾的内容增多,层面扩大,经济上表现为贫富差距过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扩大引发的矛盾;政治上各个利益群体政治参入愿望增强,迫切要求能够畅通地表达其利益和要求,希望政府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那些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利益受损或在利益分配中居于不利地位的利益群体,则希望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其利益表达,扶持其利益的实现。(2)一些利益群体的不平衡情绪有所增强。随着利益差别增大,特别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高收入者的面前,低收入者容易产生失望和怨愤。加上一些干部为政不廉、执法不公、方法不当等,往往使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局部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如一些地方群众所表现出的过激行为。就会造成矛盾的不断激化,直接损害民众的利益。(3)社会不公正趋势蔓延。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既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这就要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公正问题。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当中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威胁最大最严重的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社会公正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它将直接引发或加重失业、群体、上访、社会治安恶化等系列问题的出现,特定条件下,甚至会使属于个案化的事件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从而严重危急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古人说得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化解“民怨”既不能用专政思维,也不能只靠胡萝卜思维,在解决眼前的矛盾或者冲突时,应该着眼未来。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更多的有助于化解民怨的机制,并将民意反映到政策上去的制度和机制,这也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意表达机制几点思考

马克思曾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任何社会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任何政党也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在一个政党中,只听到一种声音,一切不一致的声音都被看作异端或大逆不道,是无助于这个社会和政党向前发展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党来讲,有许许多多以往没有碰到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就是共同对社会发展发表意见。

当前民意表达的渠道有三个途径:第一,利益组织表达。一种是行政组织,一种是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虽带有自发性,组织程度较低,但他在社会对话中往往更直接地代表个自的利益群体。第二,公开舆论表达。改革和民主进程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众或利益主体希望通过各种舆论媒介、报纸、网络、电台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除外,还有通过非正式舆论媒介的各民众或利益群体表达渠道。这些分散性、自发性的表达,会给社会强大的压力。第三,行动表达。这是民意表达比较剧烈的一种方式,也是争取实现利益的直接行动。一定情况下,一旦民众利益在其他表达渠道不足以维护、争取自己利益时,所采取的一种过急激举动。这种表达方式,在变革时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看来,要形成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的日常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武汉,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是党的历史方法新变化的迫切需要。它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加强人大的政治信用和政治权威,人大代表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入民情。干群关系的紧张,政府和民众的冲突,反映了人大代表无法将民意真正表达,这就要求人大代表自身需要外界的监督。同时人大应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担负起如实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为政府和民众的和解与和谐作出贡献。这不但能从制度上解决国民的益表达问题,也可以减少街头表达和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

2、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民众是政治的主体,民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个人恩赐的,他们参与权、选举权、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民意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要建立国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民意成为决定者,也接受民意的监督。党和国家的决策要做到了解民情和反映民意,只满足于调研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调研不一定真实。因此要集思广益,就要给人民群众一个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是受到党规党法直至法律保护的。凡属重大问题都要事先和广大民众通气,充分听取意见。凡属国计民生的事项,都要建立公开听政制度并提前向社会公告。凡涉及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应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和参入。

3、关心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对什么是弱势群体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无疑他们是那些依靠自身力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即使是群众上访,也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其他利益表达的渠道走不通。因此,要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社会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尽量从以下两方面努力:第一治本。宏观角度着眼于培育出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微观角度来看,积极有效地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建立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第二治标。对已经出现或者是即将出现的有碍于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社会不公现象进行干预和防范。要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援助体系等。

4、加快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的互信关系。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始终保持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血肉联系,应该突出做到:一是尊重民权,维护民利;二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民为国之本,国依民而存”;三是关注民生、善解民因、善待民众;四是凝聚民心,动员民众,依靠民众。

5、尊重和保障民意的利益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益的表达,是由各阶层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要求来实现的。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广泛而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是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人大、政协目前是各阶层进行利益表达的主渠道,而公众传媒应努力维护百姓的话语权,使之成为公民和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要求的窗口。只有重视民主制度化,才能规范和调整各阶层的利益表达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藏富于民,社会矛盾相对较少的时期。只有处理好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社会新兴阶层的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了深厚根基。所以党和政府在全力抓好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保证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过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制度,不仅可以沟通政府与不同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联系,又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的规范,以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营造宽松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武汉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载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交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doc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与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与管理体制创新 汪志强 2005年第6期 ——特别策划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环境 ——大井镇创设“和谐基金”为民解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乡镇政府面临着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维稳任务尤其艰巨繁重.为确......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动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充分......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拓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四个尊重"的重要政策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既是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当代......

    构建和谐社会

    如果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的改革进军号的最强音的话,那么,2004年的最强音,就应该是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了。这两者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我们可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