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发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点的通知
印发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点的通知
惠府〔2011〕3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点》业经十届15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惠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点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的总体安排,为完成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今年市政府工作要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方式率先转变;突出抓好扩大内需和招商引资,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突出抓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和“双转移”工作,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突出抓好城市轴线和区域绿道建设,打造现代化“双宜”城市;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和扶贫“双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新台阶;突出抓好惠民工程和社会事业,推进民生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力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努力争当加快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迈出建设幸福惠州更加坚实的步伐。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
(一)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和落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出台有效措施,推动惠州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争取上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在纺织服装和制鞋、建材、金属制品、家电等行业各重点推进2-3个技术改造项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机制,继续推动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辅导平台的推广应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辅导服务。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由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拓展转型,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逐步向中高端延伸。积极组织加工贸易企业参加国内各类经贸活动,积极扩大加工贸易企业外销转内销比重。(市外经贸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海油ABS、深圳彩虹精细化工等一批石化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隔墙供应”项目和石化中下游项目、精细化工项目,延伸石化产业链,推进大亚湾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认真抓好大亚湾石化区填海扩区工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和市发展改革局、海洋渔业局等负责)
(四)加快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加快TCL液晶产业园三期、LG伊诺特LED封装等项目建设,推动TCL8.5代液晶面板扩大产能,打造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清华同方现代信息服务基地、龙旗通信手机研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等高端电子产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和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五)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惠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国华热电联供二期等项目建设,启动LNG电厂二期和丰达电厂扩建工程,做好中广核惠州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完成省天然气管道工程惠州段、西气东输二线惠州段、市区燃气管道建设。(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和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政府及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等负责)
(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出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科锐光电LED芯片项目,做大做强LED产业,打造LED产业基地和LED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着力发展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电控、电机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推动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的37个项目和市现代产业100强项目,促进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等负责)
(七)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3510”工程,大力推进环大亚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大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抓好西湖、罗浮山景区创5A、龙门天然温泉景区创4A工作,加快发展高端旅游业,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2750万人次、160亿元。(市旅游局、园林局和惠城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政府及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等负责)
(八)积极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推进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石化区公用货运码头、荃湾港区主航道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大力培育3G信息、会展博览、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等产业。加快推进入选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3个项目和仲恺高新区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力争引进3家银行,引导5家企业上市。(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港务局、金融工作局和惠城区政府及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二、扩大内外需求
(九)促进投资增长。全力推进一批关系长远、带动全局的基础设施、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44项,总投资3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7项,续建项目85项,投产项目22项。做好重点项目储备,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接替、梯次滚动发展。(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总结提升“惠货全国行”成功经验,举办南宁、郑州、重庆三场大型展销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品牌店、专卖店、商贸城,建设“惠州产品网上展销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扩大内销市场。不断拓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工商局等负责)
(十一)强化招商选资。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集团、大型央企省企、国内100强企业和成长型、技术型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强势载体。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做到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同步推进,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做好对现有企业的服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延伸发展。(市外经贸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十二)优化出口结构。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大力帮扶出口大户扩大外贸出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系列经贸活动,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商品出口,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市外经贸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等负责)
(十三)壮大民营经济,促进就业与创业。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营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民营经济科技含量。深入实施“百十亿”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育一批博士民营企业家。大力扶持全民创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有自主品牌、有专利(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等各类人才创办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发展资金和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扶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局、科技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金融工作局、工商局等负责)
三、推进自主创新
(十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实施“双提升”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认真执行科技投入政策规定,切实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力争科技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工商局、地税局等负责)
(十五)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建设,抓好仲恺电子信息研究院、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对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大力实施惠港联合推进高新区发展合作项目,支持TCL集团与中山大学共同组建工程中心,力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新增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农创中心)12家。(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农业局、外事侨务局和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十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建设。大力引进高新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高端产业区域。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0%以上。(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工商局和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十七)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加快省级以上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深入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技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力争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工商局、质监局和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四、落实《规划纲要》
(十八)提升“五个一体化”档次和水平。加快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交通一体化规划,着力抓好仁深、从莞、惠深等高速公路惠州段建设,确保广河高速惠州段通车。积极推进厦深铁路、莞惠城际轨道建设,认真做好轨道交通深惠线、广州至汕尾铁路惠州段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合作,力争在交通一卡通、医保一卡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价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局等负责)
(十九)积极参与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全面加强产业合作,大力推进惠东、龙门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联合深圳、东莞,积极推动‘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继续深化水利、环保合作,协调推进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三市医保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劳动用工信息网络联动招聘、异地养老服务,加快实现三地通信资费统一,逐步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等,进一步深化三市公共事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水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老龄办和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政府及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等负责)
(二十)大力拓展惠港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国际集装箱码头、城轨交通一号线等惠港合作项目的建设和筹备。大力引进香港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港资兴办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会计、律师、社会管理和民政事业等领域的合作。(市港澳办、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金融工作局、外经贸局、港务局等负责)
五、统筹城乡发展
(二十一)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现代农业“5511”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一批连片面积5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带,力争全市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全面实现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培育一批农业品牌产品,新增省市名优产品5个。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推动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市农业局、科技局、旅游局、工商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十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道路、通信、公交等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贯通工程,推进马安围平马围合围安全加固工程、东江水利枢纽库区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完成38宗病险水库和4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市90%以上行政村实现“七通八有”。完成高等级公路(国、省、县道)进入低等级乡村公路过渡路口、交叉路口、村庄、学校、开发区(工厂)、敬老院等路段交通安全标志、指路标志、标线和减速带的设置。(市农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体育局、林业局、公用事业局、环卫局、工商局等负责)
(二十三)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完善县、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好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组织保障能力。(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负责)
(二十四)高标准完成扶贫“双到”任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提高贫困户种养能力,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推进扶贫开发“户户有就业”工程。大力实施扶贫项目,确保扶贫“双到”任务高标准提前完成。(市农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六、推进城市建设
(二十五)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以打造广东最优美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区规划,优化市域城镇和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全市人口、产业、生态、交通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继续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江北核心区、南部新城、东部新城、中职新城、惠博新城等城市组团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三条城市主轴线为架构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和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政府及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等负责)
(二十六)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一批市区交通顺畅工程,启动云山东江大桥建设,加快推进四环路建设、三环路改造、仲恺大道改扩建等工程,完成惠州大道东段改造、西枝江大桥改造,全面推进城市主干道延伸和升级。大力推进市民乐园地下商城建设,整合华贸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形成珠三角核心商务区。以更有效的手段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加快水东街、丰湖书院等改造工程和“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绿道建设,完善省立绿道的路标、驿站等配套设施和绿化植被,建设中职新城至三环路等城市和社区绿道,启动县区级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林业局、公路局、园林局、公用事业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十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扩大文明创建覆盖面,推动文明创建向县镇、农村、社区延伸,评选一批文明示范村镇和文明社区标兵。组织开展“百字系列”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惠州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准备,确保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实现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十八)优化城乡生态环境。继续推进“833”生态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59.8%。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和碳汇林业项目建设,实施西湖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修复潼湖万亩湿地、范和港湿地,加快惠州海洋生态园建设,打造红树林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推进龙门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市创建4个生态乡镇、22个生态示范村、7个宜居城镇、14个宜居村庄、50个宜居社区。(市林业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海洋渔业局、园林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十九)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能监察,狠抓工业、交通、建筑、商贸酒店、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关停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大力推进中心镇、淡水河流域、西枝江流域和潼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9座,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订推广低碳生活消费计划,努力争当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市环保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统计局、园林局等负责)
七、发展社会事业
(三十)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镇、村幼儿园建设。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完善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加快县(区)标准化特殊学校建设。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推进中职新城建设,确保技师学院、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一期建成。支持惠州学院、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设立扶持民办教育专项基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残联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十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新建县(区)文化馆2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4个,改造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个、村(社区)文化室419个,建设农家书屋(含社区书屋)253家,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我们的节目”为主题,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挖掘优秀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着眼于把惠州建设成为“少儿艺术之城”,进一步推进全市少儿艺术事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公益性电影、文艺演出进农村(社区)、进企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积极发展新闻传媒、文化创意、数码出版、会展博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广东(惠州)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迪可可国际儿童城、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街等文化旅游项目,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国文办、民族宗教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十二)加快发展卫生等各项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年安排医改资金1.28亿元。继续推进“健康惠州”工程,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市中心人民医院改扩建和市中医院新院等工程建设,全市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镇卫生院、60%以上村卫生站达到标准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壮大人才队伍。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计生任务。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确保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口计生局、体育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十三)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持久开展“东江亮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全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综合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管理,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信访维稳和人民调解工作力度,积极回应、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市公安局、信访局、安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质监局、打私办等负责)
(三十四)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切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不断提高办理质量。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加快建设法治惠州。(市府办和市法制局、司法局等负责)
(三十五)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救灾应急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灾情相适应的救灾资金、救灾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强化救灾设施装备保障,落实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大力推进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的灾害应急救助和减灾防灾能力。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继续抓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增强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市民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应急办、消防局、气象局等负责)
(三十六)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油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粮油保障和应急能力。加强能源资源等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构建市、县(区)、镇(街道)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道路交通、建筑、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控机制,切实抓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局、粮食局、安监局、公安局、信访局等负责)
(三十七)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区)、镇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完善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巩固和完善“行风热线”、“惠民在线”等问政平台建设。(市府办和市发展改革局、监察局等负责)
八、办好惠民实事
启动新一轮惠民工程建设,全年安排惠民工程100项,年度投资134亿元。办好十件惠民实事:
(三十八)加大教育惠民力度。龙门县60%的乡镇、其他县(区)90%的镇(办)均建成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各建成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1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市财政继续安排1600万元山区教师补助经费,设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政府奖励基金,设立100万元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经济薄弱乡镇“创强”,创建省教育强镇8个以上。(市教育局、财政局、残联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十九)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每月增加156元。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确保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惠东县、龙门县20%以上乡镇开展试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十)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限额从每年8万元提高到每年10万元。加快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制度。继续推进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婚检率达到70%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局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十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启动江北45号小区二期、古塘坳尖峰山、火车西站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筹建保障性住房12580套。计划筹集2.3亿元,启动移民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工作,提高城镇职工基本住房保障水平和住房消费能力。(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房产局、公用事业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移民办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十二)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就业人员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培训各类人员9万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四十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产业扶贫,力争每个贫困村发展1至2个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确保2742户省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实现稳定增收目标。实施转移就业扶贫,力争每一户贫困户至少转移1名劳动力,完成350名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在74个省级贫困村所在的20个乡镇举办20场扶贫招聘会。(市农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四十四)加大福利惠民力度。把人均年收入低于255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扩大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发放范围,提高津贴标准,对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推进综合福利院新院、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残疾人托养抚养服务基地建设。(市民政局、财政局、老龄办、残联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十五)加大惠农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规划内剩余的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国电信与TCL集团联手运用三网融合技术,实施“村村通光纤、户户通互联网数字电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完成县道改造50公里、通自然村公路800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200户。(市农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爱卫办和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十六)加大物价调控力度。大力推进稳定物价“三项建设”,全市安排价格调节基金2000万元,其中,500万元扶持生产基地蔬菜大棚建设,300万元支持农产品储备冷库建设,设立60家以上农产品平价门店。实施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收入水平双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补贴及应急调控补贴。(市物价局、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供销社等负责)
(四十七)加大公交惠民力度。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及站点,新增公交线路15条,更新LNG公共汽车100辆,新增公共汽车200辆,新增公交运力全部投放节能环保车型。推行“岭南通•惠州通”智能卡,逐步应用于公交车、道路客运、出租车等运输行业,力争实现珠三角交通一卡通。(市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等负责)
第二篇:印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点通知
关于印发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要求,今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要求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美好新**的目标,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就业、保障、人才、维权”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强化基础,着力狠抓劳动保障信息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恪尽职守,关注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帮扶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为建设美好和谐新泰州再作新贡献。2007年,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全系统综合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强化综治工作的领导体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抓的工作方法,坚持与本部门工作职能紧密7结合起来,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使责任得以明确、监督有效实施、考核规范科学,真正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强化保障功能,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确保失业人员100%按政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制度,千方百计确保按政策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拓展就业门路。狠抓社区就业,在岗位开发、政策落实、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要有新举措。全面落实促进社区就业的各项措施,高标准实施社区就业“三万”工程:“社区就业超万人、优惠政策到万家、培训万人进社区”,加快推进社区就业市场化、基地化、产业化的步伐。加快推进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全市市场介绍就业人数力争超过2.5万人。积极落实鼓励自谋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率达到60%以上。加快劳务派遣工作实体化运作步伐,按照“面向社会,全面推开,实体运作,自负盈亏”的模式,全市劳务派遣累计总人数力争5万人以上。加大再就业工作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继续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落实政府购买岗位和结对帮扶措施,帮助特困“4050”人员再就业,确保全市“双下岗”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再就业。
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协调规范劳动关系。根据省确定的劳动保障“落实年”活动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高度、站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高度,加大维护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将劳动争议、群体上访等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切实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拖欠工资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使用童工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秩序整顿,严厉打击非法中介。
五、坚持靠前服务,指导、帮助企业进行“三置换一保障”改革。继续坚持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切实安排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托管人员生活安排、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托管人员资金测算工作,落实资金支付来源,严格资金管理监督,控减资金支付压力,压缩企业改革成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善待改制企业职工,切实帮助安排好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把党和政府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关心落到实处。同时,要求企业在改制、破产过程中,要把职工的安置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组建劳服企业,面向社区、面向用工单位,以解决一批特困人员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避免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六、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劳动保障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广大职工自我维权的自觉性。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政策进社区活动,在服务大厅专设信访和监察两个窗口,认真受理举报和来信来访。积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立工作重点,坚持依法办事,跟踪服务到位,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调处矛盾纠纷的报告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资料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减震器”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全市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多作贡献。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印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点通知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关于印发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共XXXXXXXXX委员会
XXXXXXXXX 关于印发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党总支、院属各单位:
现将《中共XXXXXXXXX委员会、XXXXXXXXX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计划。
特此通知
中共XXXXXXXXX委员会
XXXXXXXXX
2018年3月14日
中共XXXXXXXXX委员会
XXXXXXXXX 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
2018年是学校的“优质院校建设启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全年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委五届三次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深入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新局面。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党旗引领,强化政治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思想引领,强化思想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理论学习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十九大精神全面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不断夯实全校师生思想基础,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固本强基,强化组织建设。做好学校党委、纪委换届工作,优化机关党支部设置,建立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加强党建考核,加大督导力度,促进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高层次人才及青年教师党员发展计划。严格领导干部选拔和任用,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严做好干部日常管理,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和统战工作。
4.正风肃纪,强化作风和纪律建设。创新机制、健全制度,抓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做好中巡组“回头看”反馈意见有关高校问题的深入持续整改工作。深入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和纪律审查工作,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二、坚持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开展内部诊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内部质量诊改为推手,加强教学运行规范,深化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推进课程、专业、教师、学生、学校各层面可持续发展。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和学分制改革,继续实施“订单班”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双证书”制度。加强精品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共享数字资源课程开发力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推进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新建综合实训中心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推进实验实训课程(项目)开发,组织市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申报及建设,继续完善现有实训基地功能,理顺实践实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人数及层次,力争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实现获奖数量和层次的突破。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质量水平。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外引内培力度,支持专任教师提升学历职称,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加强对教师理实一体化的培训和培养。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组建跨专业、跨系部、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出访交流力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3.打造品牌特色,建设一流专业群。进一步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切实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和完善具有建设行业特色的“建”字号专业结构,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启动3个一流专业群建设,做好已立项重点专业建设推进工作。做好2个新专业评估相关工作,申报1~2个新专业。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的专项建设任务,做好相关工作的检查验收。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推进混合式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新增建设15门混改课程。落实课程实践实训比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理实一体课程。
4.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重庆市装配式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建设,联合合作企业,立项一批课题、发表一批论文,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实现一批成果转化。力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立项数稳步上升,力争实现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的新突破。积极加强与马来西亚“亚培”项目的合作,力争实现“亚培”项目落地我校。扩大服务领域,逐步开拓高端培训市场,开发新项目2~4个。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思考培训工作转型发展。
5.加强双创教育,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做好2018年分类考试招生工作,适度扩大“3+2”招生规模,确保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数超过1300人,力争2018级高职新生报到数达到2700人。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各专业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加强校友联系力度,充实和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围绕三大专业群,加大双创空间条件建设,完善众创空间配套服务和管理机制,吸纳特色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入驻孵化,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完成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的目标任务。
6.促进合作交流,切实推动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各系校企合作发展,每个系至少引进2个实质性校企合作项目,全年新增各类合作企业至少10个。扩大合作领域,推进合作深度,促进合作办学落地,做好与澳大利亚高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招生和培养工作,继续加强与意向合作学校的交流与学习,力争今年再增1~2个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落地。大力拓展师生交流的项目和渠道,积极参与国外大学的师资培训、技能培训,加强教学科研人员的对外学术技术交流。
7.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心理健康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继续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做好重庆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参赛准备工作。加强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完善、落实精准扶贫、奖助学金评审、评优评先等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奖助学金制度,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做好学生社团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引导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相融合。认真贯彻《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三、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提升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1.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以学校章程为纲领,扎实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党委会和院务会的议事范围和程序规则,推进决策、议事、沟通、督查等机制创新。强化学校学术委员会统筹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职能。推进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的修订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团委的作用,加强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体系。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推进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工作方案,逐步简政放权,落实“放管服”,充分调动系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决策执行力。将教学、科研、重点项目、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学生管理、党建、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推进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改革。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监督,层层抓执行抓落实。提高各级干部的作为和担当能力,充分调动基层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3.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计划安排,统筹建设基础条件、应用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和大数据应用等重点板块信息化项目;初步形成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智慧诊断信息化支撑体系;完成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项目,力争实现“示范校”挂牌。
4.强化内控管理与建设。加强财务管理,科学编制2018预算,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预算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评价。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多渠道争取资金,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和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审计和监督,重点是加强预算经费执行和主要经济活动管理过程的审计与监督,切实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5.维护校园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学校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制度和预案建设。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加大人防、技防、物防力度,开展校园防火、用电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强化校园安全应急演练,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6.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二期工程清理扫尾工作,完善工程资料,积极办理结算。启动综合实训中心、学生综合活动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精致校园”打造计划,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7.提升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为师生服好务。加强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以及对物业等单位的监督指导。加强校园土地、房屋、资产验收入固等管理,规范自主采购、校舍维修,做好校园绿化及养护。
XXXXXXXXX党政办公室
2018年3月14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印发《局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镇口港发„2009‟33号
关于印发《局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处室:
经局办公会议研究,现将《局2009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希认真对照要求,制定对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
局2009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服务、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以实干的精神、苦干的作风、巧干的理念、能干的形象,全力推进口岸和港口发展新跨越。
二、主要目标
港口生产:确保完成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力争完成9000万吨;确保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万标箱,力争完成30万标箱;确保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力争完成1100万吨。
港口建设:完成建设投资4.5亿元,新开工和续建码头7个。
港口安全: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全年港口作业事故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口岸开放:完成对外开放泊位2个。
作风建设:不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不发生被媒体曝光的重大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不发生重大涉外事件。
三、重点工作
1.加快港口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港口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项目、资金、人员、责任、时限”五落实。切实加强港口重点工程的组织领导。重点抓好大港四期集装箱泊位、二重集团镇江出海口基地码头、扬中港区兴隆作业区一期工程码头、扬中夹江飞达码头、高资港区联合水泥码头、建华管桩码头等工程的建设;加快定易洲锚地、高资海轮锚地、板沙圩锚地、高资河进港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扬中夹江航道建设的前期工作。
2.完善港口发展规划。启动“十二五”港口建设规划编制。上半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年内完成“十二五”建设规划的初稿,提出“十二五”镇江口岸和港口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规模、建设重点和实施步骤。进一步完善港口总体规划,完成《新民洲港区总体规划》的审批和《高桥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
3.保持港口运营稳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组织港口企业、代理单位、查验机关走访客户、举行镇江港及相关业务推介会,积极组织有效货源。着力建设大港港区铁矿石、龙门港区钢铁、谏壁港区粮食及产成品三个物流交易市场,构筑港口物流平台。做强做大港口物流服务业,引导本市货代和船代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效应。积极推进港口、航运、货代、货主之间的合作,建立互为门户与基点的服务体系,进行物流对接、服务对接,共同经营“海进江”和“江出海”的物流通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力共度难关。
4.促进集装箱运输发展。推进集装箱运输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拓展,加强镇江港区位优势和服务功能的宣传推介,吸引长江中上游港航企业与镇江港建立合资合作机制,开辟集装箱运输航线。推进集装箱运输向内河港口拓展,利用京杭运河苏南段“四改三” 和苏北段“三改二”的机遇,积极开辟南北运河的集装箱航线,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集并运输。建立全市辖区内集装箱进出港区的陆路、水路运输“绿色通道”,打造集装箱通关查验的“绿色通道”,提高集装箱运输和通关效率。建立政府集装箱发展激励机制,对为镇江港服务的集装箱运输企业、为镇江港新开辟集装箱航线的船公司、为镇江港集装箱发展作出贡献的代理企业等单位实施奖励,促进集装箱运输发展。
5.强化港口生产安全。抓好源头治理。全面推行港口安全生产和平安创建目标管理,严格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认可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审批,建立完善各类安全生产作业标准,研究探索重点货种港口安全作业规范流程。抓好重点整治。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抓好过程控制。强化现场安全监管,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抓好应急管理。制定应急预案,逐级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做好预案的实用性演练检验。
6.推进口岸开放管理。做好镇江口岸开放范围的划定工作,完成大港三期、镇江奇美油仓二期码头对外开放,做好扬中兴隆港、中储粮、二重集团镇江基地码头对外开放的准备和协调工作。配合做好增加口岸检查机关人员编制的相关工作,缓解镇江口岸查验机关监管任务重与人员紧张的突出矛盾。加强镇江口岸开放码头的管理和考核,积极协调和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继续做好电子口岸推广应用的协调工作,做好与江苏电子口岸对接的准备。
7.提升港口管理水平。行业管理标准化,建立完善港口规划建设、港口经营、港口安全、港口统计等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行政管理规范化,重点要规范机关工作秩序、执法工作秩序和考评工作程序。系统管理集约化,整合行政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整合优化条块工作环节,逐步建立纵向指导有力、横向协作紧密、上下沟通快捷的口岸协作机制。日常管理动态化,继续组织开展港口安全监管、港口内贸集装箱超载治理、规范港建费征收、港口行政执法检查、推进港口节能减排、港口普查等专项活动,建立港口管理的长效机制。
8.建立港口安保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港口”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平安港口”创建范围,继续探索创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积极发挥两级创建领导小组的作用,督促指导各港口企业做好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偷渡走私行为、无病虫疫情入境、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四无”目标。强化港口安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定落实《全港保安计划》,落实各级港口安保工作责任,组织开展保安演习和保安训练,开展以静态核验、动态核验和岗位核验相结合的《港口设施保安符合证书》核验,不断提升港口设施保安工作的水平和层次。
9.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港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落实干部学法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好《江苏省港口条例》。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开展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切实落实港口行政许可规范,进一步健全执法行为规则,细化自由裁量标准,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加大事前许可和事后监管力度,开展港口规划执行、岸线使用、建设、经营及安全等方面的执法检查,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港。
10.优化港口发展环境。积极研究加快镇江港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用好用活口岸各项政策。做好外轮临时停靠、“一船一议”靠泊的组织协调和审批工作,服务好港口生产;做好港口项目的招商引资、前期推进和跟进服务工作,服务好项目建设;建立企业联系走访制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评比,扎扎实实为企业办实事,服务好企业生产经营。
1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加快推进干部交流,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分析查找制约镇江港口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突出问题,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学习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快速发展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求真务实的人才队伍,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和服务力。
12.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工作机制,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与作风建设同步推进,坚持监督和服务两大职能同步强化,坚持纠风治乱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互相促进,使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切实加强廉政风险控制,认真排查权力运行风险点、建设管理风险点和重要岗位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预控措施,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坚持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有机统一,实现行风建设由被动查纠向积极创建的转变,积极开展文明口岸和港口的各项创建活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提高工作效能。
第五篇:关于印发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 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要求,今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要求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美好新**的目标,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就业、保障、人才、维权”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强化基础,着力狠抓劳动保障信息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恪尽职守,关注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帮扶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为建设美好和谐新泰州再作新贡献。
2007年,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全系统综合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强化综治工作的领导体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抓的工作方法,坚持与本部门工作职能紧密7结合起来,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使责任得以明确、监督有效实施、考核规范科学,真正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强化保障功能,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确保失业人员100%按政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制度,千方百计确保按政策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拓展就业门路。狠抓社区就业,在岗位开发、政策落实、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要有新举措。全面落实促进社区就业的各项措施,高标准实施社区就业“三万”工程:“社区就业超万人、优惠政策到万家、培训万人进社区”,加快推进社区就业市场化、基地化、产业化的步伐。加快推进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全市市场介绍就业人数力争超过2.5万人。积极落实鼓励自谋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率达到60%以上。加快劳务派遣工作实体化运作步伐,按照“面向社会,全面推开,实体运作,自负盈亏”的模式,全市劳务派遣累计总人数力争5万人以上。加大再就业工作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继续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落实政府购买岗位和结对帮扶措施,帮助特困“4050”人员再就业,确保全市“双下岗”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再就业。
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协调规范劳动关系。根据省确定的劳动保障“落实年”活动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高度、站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高度,加大维护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将劳动争议、群体上访等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切实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拖欠工资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使用童工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秩序整顿,严厉打击非法中介。
五、坚持靠前服务,指导、帮助企业进行“三置换一保障”改革。继续坚持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切实安排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托管人员生活安排、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托管人员资金测算工作,落实资金支付来源,严格资金管理监督,控减资金支付压力,压缩企业改革成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善待改制企业职工,切实帮助安排好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把党和政府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关心落到实处。同时,要求企业在改制、破产过程中,要把职工的安置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组建劳服企业,面向社区、面向用工单位,以解决一批特困人员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避免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六、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劳动保障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广大职工自我维权的自觉性。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政策进社区活动,在服务大厅专设信访和监察两个窗口,认真受理举报和来信来访。积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立工作重点,坚持依法办事,跟踪服务到位,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调处矛盾纠纷的报告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资料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减震器”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全市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