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舒城县南溪河地区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舒城县南溪河地区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背景:
根据本次景观规划课程设计的要求,我们小组一行三人于9月29日来到舒城县南溪河展开调研,我们的调研以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分析相结合,力求达到了解舒城基本概况,把握城市空间结构,了解基地基本信息并进行和合理定性定位的目的,为我们下一步的设计作充分的准备。
我们的调研报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印象舒城”“印象南溪 ”和“案例分析”。
印象 舒城
初访舒城,怀着一种莫名的膜拜和激动,这个城市是三国名 将周公瑾的故里,不算繁华 也谈不上美丽,但能够感觉到淡淡 的温馨,也许对舒城的印象就仅限于此了。
地理位置: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东邻庐江县,南界桐城市、潜山县,西接岳西县、霍山县,北毗六安市、肥西县,距省会合肥市48公里。
地形地貌:
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拨1539米。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中部是丘陵岗区,岗岭绵延,山丘起伏。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
东部属冲积平原,最低点舒三,海拨7米。
经济状况:
舒城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内城市之一。目前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为承接皖江城市带规划,重要发展食品加工业、轻纺服装业、机械零配件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把“工业富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气候:
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人口:
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分布西疏东密,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
交通状况:
舒城县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合九铁路穿过县域东部,有6条省道通达。
县域资源环境:
矿藏丰富,金、银、铁、萤石、大理石、明矾石等。
舒城县也是国家杉木、油茶、板栗生产基地。丰乐河、杭埠河均可通航。建于汉初的七门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万佛山、万佛湖(即龙河口水库)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汤池温泉久负盛名。
全县现有耕地67万亩,人均耕地0.7亩。山场面积153万亩,宜林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43.8%。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山
区。水面27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县内主要河流有9条,其中杭埠河 和丰乐河为两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库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
文化历史:
舒城县是中国龙文化发源地之一,全国十三家梁祝文化发祥地之一。舒城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皖中花园”之美誉。
历史名人:
官办学校第一人——西汉教育家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
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史有“李冰治水,文翁化蜀”之 称。为纪念文翁,在枫香树村附近原文冲小学现改名为文翁小 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风流大度的三国军事家——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东汉时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为孙吴基业,三分鼎立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相貌魁伟,气度恢弘,志向远大,虽生逢乱世,却以廓清天下为己任。孙坚兴兵讨董卓时,移家舒城,与周瑜一家住在一起,周瑜将路南大宅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母,与孙策结为异姓兄弟。
舒城特色:
油茶,又叫茶子树,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有2300多年历史。舒城油茶资源十分丰富,分布于丘陵11个乡镇,成林油茶20万亩,面积占全升档15%,居全国之首。
舒城素有“板栗之乡”美称,大面积栽培板栗有300多年历史。分布山区22个乡镇,现有板栗4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年出口50万公斤。近年来,舒城县把板栗开发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
旅游资源: 万佛湖旅游区:
万佛湖风景区是以万佛湖为中心的湖泊型观光风景区。景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亿立方米。万佛湖即龙河口水库,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库之一。
周瑜城遗址:
“周瑜城”位于舒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汊河镇瑜城村。此
为24岁以前的周瑜修建的兵营,供练兵习武及驻军之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丘陵起伏,杭埠河故道经此,是舒城县城去西南乡大别山区的咽喉要道。
印象 南溪:
初识南溪不免有些落寞与失望,没有浣溪纱中的安逸与惆怅,也没有小桥流水的唯美意境,有的只是我的感叹,我以为这样的南溪辱没了它的名字,也不能和景观产生一点交集。
带着点点的悲叹,也展开了调研之旅。
南溪河简介:
南溪是舒城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舒城人在这片热土上繁衍发展,世世代代以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增添光彩。
南溪又名鸥溪,古称龙舒水。过去这里河道宽阔,水
量充足,航运发达。给东西水运带来方便,但也给南北交通造成阻隔,大约在南宋时期此处就建有渡口。
基地浅谈:
我们本次所做的景观规划基地位于舒城县县城南部的南溪河沿线区域(舒城路—龙津大道段),北临规划中的西大街,南至滨河路,东至龙津大道,西至舒月路,地块总面积58.2ha。
贯穿基地的河段被城市主要道路分割为三段。分别是七门堰路、春秋路、龙津大道。
基地内的河段周边多为农田和村舍。河宽30~60米不等,现处秋季枯水时节,水位较低,不同地段与堤岸的落差由3~6米不等。并沿河岸每隔300~400米处构架桥梁连接河道两岸。
根据舒城县2010~2030年总体规划,基地内河岸两边多为生产防护绿地。沿绿地多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用地性质的划分较好的体现了对河岸的保护作用。
沿岸建筑:
在河段的两岸分布着不少的建筑,以当地居民的居住为主,大都是低层建筑,这些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形式色彩等方面无统一的风格,对城市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对南溪河景的渗透造成了一定阻碍,虽在视觉上没有表达
出唯美的的景致,但用纯真朴素的气息诉说着的亲切,却让我流连。
沿岸景观:
河段沿岸没有统一的景观规划,但并不是没有景,龙津桥是景,是历史沉淀的景,七门堰是景,是文化洗礼的景,还有那历经千百年岁月的风霜的参天古木,算不算景呢。
但如今的萧条与杂乱正逐渐侵蚀着南溪的芳华,孕育着舒城文明的南溪真找不到与景观的太多联系,溪水已经失去了它千年的纯净,与垃圾点的杂乱交织充斥着的是浑浊与不堪,河岸的参天古木更不是点缀,而是在追忆着逐渐失去的华年。
也许,还有南溪北岸的老街,正苟延残喘地提醒着人们,南溪河即将失去的美。人文情怀:
南溪河是舒城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舒城人在这片热土上繁衍发展,世世代代以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也许是经济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是文化的原因,南溪河岸的气息与千年之前还是如此的相似,潺潺的溪水早汇入了两岸居民世代的生活,或是洗衣洗菜,或是嬉戏玩耍,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淳朴与真实,似乎在此刻能够立即得到慰藉。
溪岸的农田,在现代化革命的驱使下,已经改变了往昔的摸样,但记叙的还是那一个亘古未变的故事,勤劳与汗水,喜悦和收获。
还有溪岸的那条老街,那是南溪文化最真实的积淀,它用时间与空间铭记下了岁月的变迁,只有置身于其间,才能体会到南溪生活的那份亲切,那份安逸。
这一刻,不用太多地去理会有关历史有关文化有关生活的琐碎烦恼,只用心去体会那真挚的南溪情怀就足够了。感悟 南溪:
从淡淡的失望到兴许的激动,整个调研过程伴随着我内心的波动,我仿佛是被一种看不见得情愫所牵引着,走完了调研的旅途。
无论是斑驳的石板路还是无路可走的荆棘丛,我都深深地感受到南溪河岸那份难得的亲切与舒畅,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景观规划所寻求的感觉吧。
于是对于本次景观规划,我也有了大致的想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以文化为引导,充分展现人文情怀。
具体来说,就是以龙津桥、老街等文化古迹为景观节点,串联整条景观轴线,然后尽量地保留两岸的树木或农田,以此为基础营造公共空间,并且加强环卫的管理与引导。
第二篇:景观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以合肥市翡翠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调研地点 调研目的
一.合肥翡翠湖基本情况分析:
1.区位分析 2.气候环境 3.地形分析 4.水环境
5.道路交通分析 6.人文环境分析
二、翡翠湖景区整体概况及分析
1.景观节点分析 2.功能分区分析 3.绿化分析 4.动静分区分析 5.服务设施分析
三.翡翠湖局部细节分析
1.景观广场概况 2.空间组合和组织 3.用地构成
4.广场的铺地和材料 5.广场设施配置 6.植物美学观赏功能
四.景观规划设计与人的行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以合肥市翡翠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景观规划设计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尺度更大,知识面更广,设计的因素更多,是面向大众群体的,强调精神文化的综合学科,要求的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更高。
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基础是:场地规划设计;核心课程是:场地规划与景观生态;终极目标是:寻求创造人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
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它不象传统园林面向少数贵族王族。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包括现代城市密度比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Abstract: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vers more widespread,the content of the scale is bigger and knowledge more widely, more factors concerning is for the mass groups, emphasizes the spiritual culture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higher.Is the professional basi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Core courses are: sit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y;Ultimate goal is: to seek to create human needs, and coordinating the outdoor environment.Coverag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a kind of spirit culture, meet the demand of mass culture, mass group, and emphasizes the ecological scenery tour of the trinity, economy and practicability, can say,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landscape is public, it's not like traditional garden for a few aristocratic family.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life we this major also is affected by the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material use, so in terms of senses, landscape feeling and landscape art,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lso change, including modern urban density is higher, people much less, so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be good at using the limited land, see seam green, using some of the surplus land, urban planning to create a better landscape.关键词:生态
旅游
景观
规划
设计
经济
调研地点:安徽省合肥市翡翠湖 调查目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人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一.安徽省合肥市翡翠湖基本情况分析:
1.区位分析:
1)宏观
风景秀丽的生态园林——翡翠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西南方向,北有水域面积207.5平方公里的董铺水库,东北方向有合肥市内最大的开放式公园,东面有南滟湖风景区。2)中观
从中观上讲翡翠湖风景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东起合肥工业大学,西临安徽大学,两所著名大学的大门分别正对其东西主入口。南依翡翠大道,北靠云外路,为一团块状用地,占地总面积约13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面积五分之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地势舒缓,兼有水面、各种树木,自然风光十分优美。3)微观
从微观上讲翡翠湖风景区在翡翠路以西,繁华大道以南,九龙路以东,汤口路以北。
2.气候环境:
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带气候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7、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
3.地形分析:
合肥是属于丘陵地带,地处江淮丘陵,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内地形较平缓。
4.水系环境:
翡翠湖风景区水域面积有947亩,为古梗水库改建而成,古梗河也经过古梗公园,古梗河的上游是谭冲水库。水面北窄南宽,呈南北走向。
5.道路: 6.人文环境:
1)人文历史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合肥是东淝河与南淝河的发祥地,地承南北之利,故曰合肥,历为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2)城市定位
合肥市是安徽省龙头城市,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3)人文经济
合肥经济增速稳定,与其他几项项目城市对比,整体呈现出低值高增的趋势,居民收入水平中等偏下,但消费乐观,主城区人口密度较高,但城市商业分布不均,市场需求持续增大,将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由此带来消费结构升级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4月,199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管辖面积78平方米,长住居民20万。园区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域,东部以工业为主,设有中心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部为商务文化区,建设合肥大学城、国际商务中心区、国际社区。而翡翠湖公园是位于经开区商务文化区。翡翠湖公园不仅不用花费门票钱,减少了人们的消费,同时翡翠湖公园是经开区有名的旅游景点,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经济收入。
二、翡翠湖景观整体概况及分析
1.景区节点分析 景区分为四个区,一个公园。即:生态休闲娱乐景区;大坝景观互动区;翡翠湖迎宾馆区;翡翠公园区。景区打破了对称、均匀布置的传统布局,确定了“人文、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及中国古典的造园方法,运用山、水、城、林等景观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虽为人工,宛如天成。
整个景区体现了三个特色。首先是生态休闲娱乐:游人置身其中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够与景区互动,让游人彻底放松身心体会生态休闲的乐趣;其次是人文书院景观:结合紧邻大学校园的特点,让游人游玩过程中感受景区的文化品位,从树阵、草坪、求学大道、读书空间等景观元素里领略出文化景观的含义;最后是自然田园风光:作为绿地、水面为主的生态景区,植物丰富,乔木、灌木,地破结合,长绿结合,陆生、水生结合,春夏秋冬结合,让游人仿佛远离城市来到遍布绿意的田园村庄。
景区北面是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翡翠公园,由环湖路桥与广阔的湖面相连,占地262.6亩,分为中心景观区、运动健身区、休闲练艺区、逗鸟区及游船区,体现“人文、生态、景观”的设计主题。
1)东入口:该入口以水为主题,水是智慧的象征,入口处设置一组景墙,与水池成半包围姿态,寓意拥抱智慧,同时也像公园张开的双臂,迎接前来休闲的游人,池水通过一条水渠,层层下跌,最后汇入湖中。动态的水面,既生动活泼,又寓意百川入海,时光不能停滞,只有把握当前的一分一秒,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2)西入口:该入口没有以往森严的大门,几块巨型的黄石自然堆放,石头上镌刻着墨绿色公园的名字,两边镂空的围栏取代了传统的高墙,缩短了社区与公园的距离。向内延生的“求学大道”,两边绿树成荫,一条条整齐划一的道路和绿地模纹相互穿插,形成数条读书走廊,布置在其中的座凳,为人们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夏日鲜红的紫薇树阵使人心情愉悦,而草坪则有沉淀情绪的作用,在一片青绿的包围中深深吸一口气,可以感觉到思想被进化了,不浮躁了。
3)水池草坪:路中绿岛整齐的树阵中规中矩,尽端一池圆形碧水清澈透明,我们从中抽象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丛林围合草坪之中的水池,倒影天光云彩,正如儒学家朱熹诗中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人以更深层次的感受。
4)神秘花园:几组圆形的草坪如天外来客,悄悄地降落在一片灌木从中,就像麦田中神秘的麦圈,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何悄无声息?这些谜团引人们无限的遐想和追索,每一个麦圈我们都将赋予一个主题,增加景观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当一个人独坐其中时,封闭与敞开的空间环环相扣,放射开来,从而引发对变化、统一等一系列的多维思考。
5)琴岛:采用了统一的规划布置,采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方法进行了造坡,绿化,路网,建筑的安排。尽量避免大道直穿小岛,造成岛狭小的感觉。蜿蜒的水岸线和造坡掩映的进出道路,增加了进深感。曲折的小路延长了人们逗留的时间,也丰富了景观效果。种植了竹林、芭蕉、桂花、腊梅等传统的植物,使它更具有古典园林的意味,意趣无穷。临水平台斜穿入湖中,增加了近水的乐趣,向远处观望,波光粼粼,远处疏林草地栈桥台阁依稀可见,小中见大的手法充分运用,使琴岛的空间从此变得毓秀而丰富。
6)林中小筑:清新爽朗的树林,雅致流畅的建筑通过一条长廊有机地结合起来,穿越在绿荫鸟鸣之中,体味“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夜半鸣蝉”的幽美意境,林中小筑,终结浮躁与烦杂的地方。
7)湖滨休闲草坪:这是一个充满野趣的湖滩,改造前的原始地貌已经非常自然,常有鸟儿来嬉戏,觅食。用植被稍做修饰,修复其土石裸露的缺点,恢复其生态平衡,一片大草坪面向湖心。
8)生态群岛:生态群岛是人工营造的湿地生态环境,岛上的垂柳和浅水中的池杉保护了水土资源,减少雨季地表对河岸的冲刷。同时婆娑的垂柳和挺拔的池杉在水中的倒影也是幽美的景观元素,它和远处植物的林缘线、近处水岸灌木花卉的组团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景观效果,亦是公园“景观”主题的体现。
9)烧烤园:依山临水。设计一片大草坪,作为烧烤乐园,丰富前来旅游特别是年轻人的活动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公园的活动中来,这里远离树林,紧靠湖面,可以尽量避免引发火灾,同时湖水又可以及时扑救。不远处的服务用房,又可以方便的为前来野炊的人提供周到的后勤服务。10)四季园:这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观赏空间,顺应地形布置了具有四季代表性的植物。例如春天盛开的樱花,夏天绽放的紫薇,秋天芳香四溢的桂花,冬季常青的雪松等等。相信爱美的人都会在这里流连忘返。这同时又是公园的苗圃、花卉的培养基地,因此还能学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植物知识。一条条杉木架起来的通道从园中随意地穿梭,徜祥其中,感受鸟语花香,令人如痴如醉。
11)湖畔栈道:这里是翡翠湖南岸设计的亮点,沿着堤坝布置一条冰水栈道,木质的栈板情切可人,这里凭栏远眺,湖面的荷花清晰可见,你还可以走上栈桥在荷花从中穿越,相信和远观会有别样的感受。最远处的高喷彩虹桥,稍近的琴岛、右面近处的生态群岛挺拔的池杉林以及面前的荷花,相互掩映,层次分明,增加了湖面的进深,在栈桥上行走,相互穿插的元素移步换景,构成了丰富的思维立体空间的景观效果。
2.功能分区分析
3.绿化分析
4.动静分区分析
5.服务设施分析
三.翡翠湖局部细节分析
1.景观广场概况
该场所是公众举办活动,表演的场所,适合中小型的文化演出,所以又名文化广场,下沉式舞台通过一条水带和观众席隔离开来,演出时犹如水上起舞,优美而浪漫,看台设一圈白色的张拉膜,可以为观众挡住夏日炎热的阳光,同时它又是一道风景,在青山绿水间,赏心悦目。2.空间组合和组织
空间组织围绕广场东西主轴线和南北辅轴线展开,由东向西追求由实空间到虚空间、由下沉空间到凸起空间的转化,形成有抑有扬、有张有弛、有放有收的空间变化模式。广场空间在强化轴线序列感的同时,也注意小型半开敞、开敞空间的营造,丰富广场的空间构成。规划采用植被分隔、铺地界定、高差错落相结合的手法,将广场空间划分为几个功能特色各异的小型活动空间,并通过广场内部道路串联组织,使广场空间相互融合、渗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规划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广场周围建筑的空间布局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广场地区空间景观组织的统一有序。
景观广场是一面围合的广场,里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分割,对二次空间进行组织,如设置了一些下沉空间、点状空间、块状空间等。广场空间的分割主要是底面通过高差或铺装的不同把广场分成若干个空间,景观广场也是利用布置下沉空间和铺地材料、花纹的不同进行空间的分割的。景观广场内有多个下沉空间,其中一个大椭圆形的下沉空间是主空间,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个椭圆形的旱冰场,平时人们可以在里面滑旱冰,也可作为人们集会和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旱冰场边缘的台阶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地,整个下沉空间是人流聚集最密集的地方。景观广场的次空间以点、块状为主,其中点状空间一般是由植物(如植物立面造型、枝叶覆盖等)、喷泉、水池等构成,块状空间由铺地、草坪等构成。
景观广场的可视性很高,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一面围合而成的广场且面积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景观广场的高差变化不是很大,使人站在远处就能对前方一览无余,再加上广场的绿化很好和辅助设施比较齐全,就大大提高了广场的利用率。景观广场的空间尺度把握得也很好,人置身其中不会产生大而空的感觉,合理的空间尺度给人一种适宜、亲切的感觉,使更多的人愿意停留在那里,保证了广场的利用效率。
3.用地构成
广场用地按使用功能和外观特征划分为铺装场地、绿化用地、通道、附属建筑用地。景观广场的铺装场地比较简单,面积较大,有椭圆形铺装场地、方形铺装场地和不规则形状的铺装场地,是人流集中的场所。
景观广场的绿化用地有草坪、水面、花卉、乔木、灌木等组成,具有遮挡、划分、联结、导向的作用。如大片草坪中种植小片的树木,起到划分空间、遮挡视线的作用,使得草坪不是一下子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随着人的行走逐步展开空间,既起到了点缀大空间的作用,又吸引人们更深层次的进入;而大片草坪中孤植的树木,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人们逐渐向它靠近,起到导向的作用。广场内绿地有可进入性绿地和封闭性绿地,封闭性绿地满足人们远距离观赏的需要,可进入性绿地满足人们近距离亲近自然的需要。
4.广场的铺地和材料
铺地处理的精细考究程度直接影响到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在现代环境设计中,需要铺地在外观、色彩以及质感方面有所变化,以反映其功能的区别,如用于引导步行路线还是鼓励人驻留。愈重要的地段,其处理愈需要精细。
在景观广场的设计中,地面色彩与整体环境在统一中求变化,大面积以灰色系瓷砖铺设,通过材料冷暖明暗的不同形成具有丰富节奏的地面形式。
(生态化铺装)
(通过不同铺装的材料及色彩来区分空间
呆板,为空间增添了韵味。)
5. 广场设施配置
丰富、精致的景观离不开“城市家具”的布置,包括座椅、垃圾筒、路标等,景观广场在小品的布置中将可组合的设施整体设计,如座椅和树池、指示牌结合形成统一的小品形象。雕塑、喷泉、小品是点缀广场的饰品,增添广场的文化意蕴。在景观广场的中央设置了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雕塑的“滔滔黄河,巍巍嵩山”,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聊天、休憩、观鱼等。
景观广场为周围居民和游人提供了日常活动的空间。照明的设计为其营造出夜间多彩的景观意象。广场建筑立面亮化,烘托出优美的建筑细部。路灯依据人的尺度并结合地段环境特征进行特别造型设计。广场节点、重点地带精心布置庭院灯、地灯,营造出祥和的气息,广场中的几根大灯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白天是广场的立体景点之一,晚上更加发挥其作用到了极致。
广场的休息凳遍布了每一个角落,不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还成为外地游客暂时停靠和交流的平台,广场的坐凳也是形式多样,有结合树木的围栏形式、有独立设置的、有结合一些动物石雕设置的以及舞台前的观演式的坐凳。分别为市民提供了集体自由交流、小群体交流、观演式交流的空间。
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广场内设有售货亭、报刊亭等服务设施,是广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不同需求。
6.植物美学观赏功能
植物美学观赏功能也就是植物美学特性的具体展示盒应用,其主要表现为利用植物美化环境,从而构成主要景观或利用植物遮挡、引导视线,还可以以植物的枝叶为景框创造景观等。
植物在景观中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尤其是一些形状奇特、色彩丰富的植物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空地中一株高大乔木自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视觉的焦点。但并非只有高大乔木才具有这种功能,应该说,每一种植物都拥有这样的潜质。
在设计中运用的是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如乔木、花卉、草坪、动物、巧妙的结合达到了柔化空间的效果。
景观广场内种植了大型树木。给景区带来更多的绿色。大多采用在局部区块上布置了乔木及花、草相配的手法以形成不同形态的绿化体系。配合树池、花钵丰富了空间景观,柔化了大量的硬地铺装给人带来的冰冷。
广场及路边的边缘地带大量的运用了绿篱,接着是大面积的绿化带,这样不仅为景点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绿色背景,而且对周围的噪音也有很好的隔绝作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安逸的环境。
四.景观规划设计与人的行为
人类体验景观的感受通过坐、靠、走、游、观、窥、降、俯、仰等各种人体动作和知觉结构来辨别。因此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的户外行为需求。至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因人而异的事情,对于面向大众群体的现代景观,个人的景观喜好要服从大多数人的景观追求。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这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强调开放空间,我们关注的行为亦是人的户外开放空间中的行为,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在户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有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景观形象,二是生态绿化,三是群众使用。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高度密集中心区,群众使用是最为基本的层次。讲到交往,可以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类。亲密的朋友、亲人及说得上话的那种交流,属于高强度的交往。另外一类,诸如路人之间目光的交流、人看人之类的交流,就是低强度的交流。将这二种方式落实到空间场地中,比较狭小的空间适合高强度的交流,相对开敞的空间适合低强度的交流。所以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人看人最为典型的环境就是广场中的露天舞台,舞台上并不是一定每天都有表演,但每一个站在舞台上或坐在观众席上的人都会有与被看的感觉,这即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即提供指示,如广场中有一块碑,刻了些字,叙述了一个故事,这也是一种交往,一种信息的转达,即用一些标识图案、雕塑等传达某种信息,诸如此类,都算作交往。在强调信息交往的空间中,这些内容都应在设计中考虑进去。
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直接相关的景观行为构成的基本元素有:需求、容量、组群、性质、规模、感受及空间格局等特征。它是与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不同,而是人的行为的空间格局。在设计中,始终强调设计尊重、关于人的行为感受、以人为本。
五.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我明白了景观规划设计是市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摆设在城市中的一幅画让人观赏,它必须融入市民的生活,因此景观的设计应该召唤人性和公共性,景观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把景区的功能、地方艺术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为市民创造了优美的、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使处在闹市的市民有了一块宁静纯净的好去处。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景观规划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成,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他们与魂晶功能之间的和谐。使我更加了解了景观环境不是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的结合体,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设计和管理,即建立“自然—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环境规划生态体系。
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被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保持自然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景观设计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建筑分社, 2007.[2] 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马克辛.景观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舒湘鄂.景观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5]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 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6.[7] 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 刘小光.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0] 金煜.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 臧德奎.园林树木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张丽安、荆其敏.地景网络环境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三篇:《景观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
系 别:_____艺术设计系_________
课 程:____景观规划设计________
专 业:_______装饰方向_________
班 级:_______装饰三班_________
学 号:______1008023018________
姓 名:________白云飞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徐贤如__________
调研时间:2013年9月6日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9月22日
合肥市景观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以合肥市沙滩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公共交通
快速公交1号线 18路 235路 601路 4路
注意事项:
塘西河沙滩公园从规划上就采取了一些亲水处的安全设计,比如,利用水下生态带的阶梯铺设,给游客以提醒,防止亲水的游客滑落水深处,但因为塘西河是自然水体,仍然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危险,有关部门提醒市民,为防止意外溺水事故发生,沙滩公园开放后,不建议游客在河水里游泳。
第四篇: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概览
【地理地貌】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北部与昆明市紧靠,西北部与玉溪为邻,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西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84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红河州3.3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境内山峦纵横,河谷深切,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也是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境内以红河为界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85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个旧市、蒙自县、建水县。
【建州历史】
1950年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后,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五万多各族群众在蒙自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自治州成立的第二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蒙自的庆典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开放历史】
历史上,红河就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红河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清朝中叶,红河成为滇越水陆交通重要枢纽和云南进出口商贸中心。清光绪12年(1886年),蔓耗至越南河内水运开通,运输繁忙,“每月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运输货物最多的1907年,运输船只达18431艘次,运送货物57369吨。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40多家,中国商人开设的货仓、马店、饭店、粮店等上百家。1910年4月1日,近代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铁路运输取代水路运输,红河继续成为云南省进出口物资最大的集散地。1940年,为防止日本假道越南进攻我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炸毁河口与越南的铁路大桥,随后又撤除河口到碧色寨铁轨177公里。中越贸易随之衰败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红河州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1993年5月和11月境内的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先后开通。红河州形成了以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为枢纽,以河口、金水河口岸为前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自然资源】
红河州物华天宝,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珍稀保护动物116种,其中有马来熊、印支虎、黑冠长臂猿、懒猴、灰叶猴、大青猴、龟纹豹、金钱豹、熊灵猫、毛冠鹿、巨蜥、蟒蛇、黑鹤、黑颈长尾雉、绿孔雀、孔雀雉、拟兀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等植物7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金花茶等。各类脊椎动物774种。中草药911种,其中植物药770种,动物药140种,矿物药1种。红河州河流纵横,有红河、腾条江、李仙江、南盘江4大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85条,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左右。红河州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矿种50多种,其中锡储量78万吨、铜100万吨、锌60万吨、钨13万吨、镍5万吨、煤43亿吨、霞石30亿吨,此外还有铅、锑、铋、钼、钴、金、银、铁、锰、钛、铂钯、石棉、石膏、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霞石矿综合开发潜在价值达5万亿元,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 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战略】
2004年1月,州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红河发展战略虽然仅有短短16个字,寓意却极其深刻,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四化联动”是战略思路,就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四化”进程,同时努力使“四化”相互作用、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梯度推进是战略方式,就是要从红河州区域发展不平衡,南部和北部、坝区和山区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层次上坚持从北向南推进、从坝区向山区推进、从个开蒙中心城市向周边县辐射、从县城所在地向乡村辐射,在发展定位上确立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脱贫致富“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工作领导和指导上分区域、分地带、分门别类进行,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统筹发展是战略结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富民强州是战略目标,就是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老百姓钱袋鼓起来、粮袋涨起来、脑袋灵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州力和红河影响力,争取走在全省各州市和全国各自治州的前列。
【农业产业化】
传统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2006年,全州种植优质稻42.8万亩,蔬菜97.85亩,建立标准化无公害、绿化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4个20多万亩,烤烟56.1万亩,甘蔗33.37万亩;全州水果面积达130万亩,核桃20万亩,八角32万亩,草果35万亩,茶叶20万亩,橡胶47万亩,棕榈18万亩,紫胶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00万亩。以“云南红”为代表的“红酒”产业方兴未艾,全州累计投入葡萄产业资金4亿多元,2006年全州葡萄产量3.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721.99万元;建成了云南红等葡萄酒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2.7万吨,创出了全国知名品牌“云南红”,工业产值2.1亿元。以灯盏花、大黄藤、红豆杉为代表的“红药”产业茁壮成长。2006年,印楝种植面积达18万亩;灯盏花种植6800亩,覆盖种植户8500多户,农业产值1800万元,工业产值2670万元;大黄藤育苗60万株,累计种植1.93万亩;石斛种苗、栽培技术已辐射到屏边、金平、绿春等地;成功引进了香港广畅集团在屏边开展红豆杉引种、种植、研发及加工,规范化种植4000亩。畜牧产业和水产业成为农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州肉类总产量26.6 万吨,禽蛋产量1.9万吨,奶类产量1.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3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1%。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95个。
【民族文化】
红河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悠久璀璨。主要民族节日有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哈尼族十月年(又称哈尼年),每年六月的哈尼族矻扎扎节(又称六月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瑶族盘王节,一般在傣历六月间举行的傣族泼水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傣族男人节等。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史诗、神化、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等等,如哈尼族《十二奴局》、《哈尼祖先过江来》、《哈尼阿培聪坡坡》,彝族《阿细的先基》。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苍劲有力的芒鼓舞、娱乐健身的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节日文体活动有爬花杆、赛芦笙、打磨秋、对歌、斗鸡、斗牛、丢包等。成年仪式主要是瑶族的度戒等。饮食文化有哈尼族的长街宴等。风味小吃有哈尼豆豉、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等。主要工艺品有多次被评为部优产品的个旧锡工艺品、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等。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三个转变,着力提高“三化”即物的市场化、人的社会化、机制的活性化程度,突出经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州域环境建设、人本工程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八大建设,全方位打基础,各领域抓建设,和谐共振图兴盛,积极构建“和谐红河”、“奔腾红河”,努力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红河州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红河。
【三大举措】
州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红河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产业富州就是要确立经济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产业发展既是经济素质的体现,更是 各方面力量聚集的体现。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产业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大厦,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红河,重要任务就是抓产业建设。经济产业不加快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坚持不了。我州重点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两烟”及配套产业、矿冶、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学工业、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建设,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支柱产业群体。机制兴州,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突破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努力建设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涌进红河和有利于调动州内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素质强州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不断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努力提高经济素质和社会事业的素质,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素质,通过素质的提高,增强我州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八大建设】
一是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方位打基础,切实加强电、路、水、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实施“以人为本、扩容提质、多元辐射、协调发展”的战略,依托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信息网络,努力形成以蒙自、个旧、开远组成的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南北经济区为两翼的城镇布局,建设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镇、重点集镇、一般集镇五个层次组成的开放型城市框架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推进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管理的四个战略转变,落实新型农民建设、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五项任务,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六是加强州域环境建设。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创造财富”的理念,着力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州域环境。七是加强人本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认真实施富民工程、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社会救助工程、扶贫攻坚工程、素质工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八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围绕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凝聚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着力构建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的领导干部“四唯”履职形象,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调控能力和自我塑造能力,为红河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
“十五”以来,我州通过实施“双百计划”、“双十行动”和“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大资源抓工业,围绕大企业抓项目,围绕大项目抓速度,工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4.6亿元,是“九五”的2.1倍。2006年我州工业投资达到了90亿元。2006年全州辖区内完成工业总产值476.29亿元,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8.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3.9亿元。烟草产业方面,红河卷烟总厂卷烟年产销量达到150万箱以上,2006年实现税利84亿元,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前列。冶金产业方面,传统的锡铅锌向深加工发展,增加了钢铁、电解铝、铜冶炼等门类。云锡集团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锡材及锡化工生产基地,我州锡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已跃居全球第一,“世界锡都”的美誉已真正名副其实。红河钢铁公司具备了年生产100万吨钢、100万吨铁、80万吨棒材的生产规模。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9万吨锌、50吨电铟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球第一大铟冶炼厂。化学工业方面,实现了红磷与云天化的整合,在煤化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解化集团建成了5000吨/年二甲醚示范装置,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填补了云南空白。能源工业方面,“十五”期间,全州开工建设了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开远小龙潭电厂、华电弥勒巡检司电厂3个2×30万千瓦火电厂和金平那兰、弥勒雷打滩、绿春戈兰滩、泸西云鹏、绿春土卡河、元阳南沙等六个中型水电站及一批小水电站。上述电站项目建成后,全州将形成新增装机442.3万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556万千瓦。到2007年底,全州电力将建成装机525万千瓦,预计全州电力总收入将达69.3亿元,上缴税收8.31亿元,我州将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火电基地,电力将逐渐成为我州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建材产业方面,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完成了一期2000吨/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红河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6.1亿元,拥有新老企业76户,从业人员1.14万人,2006年完成工业产值45.6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2.5亿元,各项综合指标在全省30个园区中居第5位。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达973个,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77.8亿元,为“九五”的5.1倍,超过前51年的投资总和。2006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25亿元。“十五”以来,先后建成鸡街至石屏、通海至建水、平远街至锁龙寺高速公路,红河大道,个屯一级公路,个旧至元阳、石林至泸西、弥勒至泸西二级公路。截至去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8768.517公里。全州乡镇全部通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蒙自电气化铁路已于2005年破土动工,蒙自至河口段即将开工建设。红河机场已被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21个支线机场之一,场址已初步选定老虎山。城镇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26项,完成投资42.9亿元。2006年新建、续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118项,完成投资9.8亿元。到2006年末,全州城 市道路达670.69公里,面积835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19.4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的72.71平方公里新增46.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九五”末的23%提高到2006年的32%。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达61%,比全州平均水平32%高29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占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119.4平方公里的51.9%。电网建设上,投资6.4亿元完成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投资2.7亿元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州已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拥有500千伏输电线路6条,长217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29条,长1061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65条,长1233公里。现已形成以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为骨干的多电源、多层次的供电网络。水利建设上,全州共有水库419座,其中中型水库21座,小
(一)型水库68座,水库蓄水库容达到9.46亿立方米,人均年供水能力达434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0.52万亩。信息化建设上,全州有线电视光缆主干线86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30余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2%和95.03%,位列全省前茅;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97部/百人;移动、联通在网用户达113.4万户。
【对外开放】
“十五”以来,红河州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招商引资、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招商引资方面,我州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了“红河(香港)投资贸易推介会”,承办了中越边境交易会,参与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经贸洽谈会、“首届中国扶贫项目经贸洽谈会”、“昆交会”、“云南省生态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等多个大型会展,促进了招商引资,扩大了对外开放。“十五” 期间全州累计签约项目540项,协议总投资457.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1.5亿元,与“九五”相比,协议总投资增长669.2%,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96.2%。2006年新签国内合作项目231项,协议总投资119.9亿元,州外实际到位资金71.6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6644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1亿美元,翻了10多番。在边境贸易方面,红河州边境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1.5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76.8%,居全省第二位。2006年8月,预计投资10亿元的“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建设项目启动,将有力推动我州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上,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到2006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207所,在校生76.4万余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0年的99.12%提高到2006年的99.72%,小学在校生由2000年的42.25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41.51万人;初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69.01%提高到2006年的99.48%,初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14.5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86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6年的1%以下。实施了高中教育“1650”工程,从2005年起,用三年的时间,投资14.8亿多元,新建扩建16所高中和职高,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0%。目前所有项目学校均已基本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2006年全州普通高中招生16413人,比2004年增加4645人,高中阶段入学率由2000年的18.7%提高到2006年的46%。从2006年起,我州又开始实施幼儿教育“1150”工程,用两年的时间,投资8800多万元,在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或扩建100所幼儿园(实际新建106所,改建14所),使全州在园幼儿新增10000人以上,力争全州幼儿入园(班)率达50%以上。到2007年9月底,已建成115所。精神文明创建方面,开远公路管理总段、河口海关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水县第一中学、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小龙潭发电厂、红河州财经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弥勒县弥阳镇、蒙自县草坝镇富民村委会湾沟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红河影视异军突起,文艺精品引人注目,成功举办了 “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先后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30集电视连续剧《天下一碗》拍摄制作完成,电影《红河》拍摄完成,李怀秀、李怀福荣获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金奖,曲艺作品《花腰女》荣获2006年中国第四届曲艺大奖“牡丹奖”。我州与省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会《云岭天籁》获得成功,在京演出期间受到李长春、曾培炎、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计划投资5亿多元、占地578亩的红河剧院、州群众艺术馆、州新闻中心、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大文化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了投资2400万元、占地7265平方米的州图书馆和投资2200万元、占地7306平方米的州博物馆,投入1.2亿多元对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进行改造和新建。体育事业上,2001年以来投入体育基础设施资金2.26亿元,其中州级和县级体育场馆投入1.47亿元,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12届运动会,红河体育代表团以金牌55.5枚列全省金牌榜第四位,实现红河在省运会上金牌历史性的突破。卫生事业上,2006年底,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385个,病床10644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4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51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2人。2001年到2006年底,全州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多元,是“九五”的3.3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投入4.67亿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组织实施“千所卫生所”建设,投入资金4040万元,新建村(社)卫生所820所,面积 5.34万平方米,配备医务人员2735人。用两年时间,实施全州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公厕的“万村卫生公厕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个旧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蒙自县被评为“全国卫 生县城”。
【县级情况】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两个层面的“万村建设千村推进”十项工程,扶贫攻坚成效明显。红河州元阳、绿春、红河、屏边、金平、泸西6个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屏县被列为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86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亿多元,其中财政资金19.69亿元,信贷资金11.3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扶贫攻坚乡49个,重点扶持村125个,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4个,温饱安居村297个,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707个,茅草房改造37836户,易地移民开发转移安置贫困群众11994户52915人。按不同时期解决温饱的标准,全州贫困人口的总量由1986年的215万减少到2006年的73.44万。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及“四区”、省级17个挂钩单位、驻州及州属144家单位和县属单位不断加大挂钩帮扶和对口帮扶力度。外交部从1992年挂钩帮扶金平县到2006年底,共向友好国家政府和人士筹集资金近77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0个,解决了两万余师生的教学困难、14个乡(镇)157个自然村(含3所中学)9821户54116人的饮水困难及55个自然村2578户12247人的温饱问题。上海市及长宁、徐汇、青浦、奉贤四个区从1996年9月开始对红河州及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泸西、石屏7个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共投入资金约2.1亿元(含物资折价),援建项目1100多个。中信集团对口帮扶我州以来,共投入资金2282.5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68个。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初步建立了与红河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7年6月,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91万人,2006年共计征缴社会保险基金8.38亿多元、支付基金8.1亿多元。从1998年到2006年,全州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26亿多元,693万人次先后得到救助。2006年,全州发放城市低保金9114万元,发放对象121万人次。全州农村低保应发放对象11.2万户28万人,2007年已全部发放完毕,共发放5040万元。2001年至2006年,累计定量救济农村特困户107802人,救济金额1830万元。全州1.5万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2001年至2006年,州级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230万元,救助灾民110万人次。到2007年7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77.7万多人,113.6万人次获得医疗补偿,报销医药费3968万元。全州79.7万人次加入职工医疗互助会,共计补助3.3万人次,补助金额2300万元。劳动就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州开发就业岗位13.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1.97万人,比“九五”增长3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余人次,特殊困难群体就业7000余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6年的13.57万多人,劳务经济创收8.9亿元。
【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我州积极稳妥、全面系统、规范有序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乡镇党委班子直推直选、教育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乡镇党委换届直选方面,2006年,经中共红河州委决定,在全州乡镇党委换届中对全州乡镇党委、纪委班子进行党员大会直选,涉及12个县市,110个乡镇党委,1076个党总支,5758个党支部,68161名党员。全州参加推荐候选人的党员有45678人,参加选举的党员达54016人,参选率达到96.21 %,有17万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推荐。教育综合改革方面,2004年7月红河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实施“1650”、“1150”工程,加快了高中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一批学校改扩建为完全中学或高中;积极推进以校长公选制、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三制”改革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多渠道筹资和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组建了红河新闻传媒、红河演艺、红河影视、红河体育、红河旅游五大产业集团,加快了红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采取多种模式,对全州23所县级以上医院实行改革,整合组建了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私立医院平等竞争的新体制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红河州委、州政府于2005年12月做出《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民迁徙自由的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实行无性质区别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了公民迁徙自由。
【生态环保】
生态和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十五”以来,我州不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企业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一是加大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关停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企业。二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到2006年,全州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25套,处理工业废水近2亿吨,治理达标率达96.68%;有废气治理设施521套,治理能力达到1858.72万标立方米/小时;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设计污水年处理量1729万吨。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100%,否决了一批对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四是开展重点行业的污染综合整治,遏制了重点行业污染加重的势头,促进了局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五是核辐射与核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州辐射环境、放射源装置有效控制,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州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市级8个),保护区总面积276647.4公顷,占国土 面积的8.40%。“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87.9万亩(人工造林260.6万亩,飞播造林27.3万亩),新增未成林地287.9万亩,郁闭后州内森林覆盖率可提高6.0%。全州累计封山育林332.7万亩。森林火灾次数、受害率、控制率、发生率均处于控制范围,连续十三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成效,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个旧金湖、蒙自南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
到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确保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5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总体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快速推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经济的区域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南北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平安、和谐红河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8‰以内。
【基础设施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78亿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上,计划投资243亿元,全面推进“三纵三横”总体规划的实施,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高等级公路拥有量1400公里,实现个、开、蒙半小时经济圈和大通道高速化,基本形成州到县公路高等级化,农村公路通畅化,交通基础瓶颈制约基本解决。铁路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00亿元建设泛亚铁路玉溪至蒙自、蒙自至河口段,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玉溪至河口300公里国铁一级电气化铁路和蒙自至开远支线。积极推进景洪至白色铁路红河州境内段前期工作。到2010年,铁路运货能力达到1700万吨/年。机场建设上,争取红河机场尽快开工并建成高效衔接、换乘便捷的现代化航空港。航运上,投资2亿元,加快河口港、红河航运开发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使之成为云南省最便捷的水陆联运出海通道。城市建设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5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产品建设,规划建设400项城市基础项目,到2010年,全州城镇建成面积16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7%;滇南中心城市城镇人口74万人,其中滇南中心城市64.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65%。水利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年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11.3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达到270万亩,有效灌溉程度达到45%以上;新增年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基本保障城镇和工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上,到“十一五”期末,电话交换网络容量达到80万门以上,移动交换容量达200万门,移动基站信号覆盖到村。
【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总量、做强产业、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实现全州工业新的跨越。“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700亿元左右,推进烟草、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六大重点工业体系建设,做强做大红河工业,到2010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至400 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12大工业基地”,即世界较大的锡生产、锡材加工、锡化工基地,砷加工基地,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铅锌铜镍生产基地;省内乃至全国最大的铝生产和铝材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磷复肥基地;全省重要的钢铁基地;全省主要的煤化工基地;全省最大的建材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和昆河经济走廊的综合能源基地。到2010年,全州工业形成梯次发展,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红烟、云锡、铜冶炼、红钢、铝工业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解化集团、蒙自矿冶公司、红河恒昊等年销售收入50亿以上,红磷、自立矿冶、乘风有色、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小龙潭电厂、华电巡检司电厂、小龙潭矿务局、弥勒天巍、国能煤电、锦东华电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红河工业总量和企业实力跨上一个新台阶。烟草工业上,争取到2010年实现在州域内生产卷烟100至150万箱和红河卷烟170至200万箱的市场占有目标。冶金工业上,努力建设以钢锰为主的黑色金属基地,以锡、铅、锌、铜、铝、镍为主的有色金属基地。红河钢铁2008年实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争取在“十一五”期末扩张到300万吨;建成2个10万吨电解铝、2个10万吨铅、10万吨铜、3万吨镍铁及1万吨高冰镍项目,推动蒙自矿冶公司实施二期工程;争取美铝集团入驻我州,建成50至1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项目,增加150亿至300亿元工业产值;实施电矿结合开发铁合金、工业硅、钛、黄金,大力发展锡深加工、锡化工,进一步延伸冶金工业产业链;推进霞石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的地质勘探工作力度,为冶金工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能源工业上,坚持煤电联动,电矿结合,水火并举,继续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开发流域梯级水电站,加快电网建设,发展综合能源。火电在建成3个2×30万千瓦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政策,争取上马小龙潭电厂2×60万千瓦和开远电厂二期2×30万千瓦项目,支持国能煤电公司弥勒跨竹地区火电项目建设;加快小龙潭矿务局年产1490万吨煤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弥勒朋普、蒙自雨过铺--大屯地下煤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建成泸西100万吨机焦项目;水电2007年实现云鹏、土卡河、南沙水电站投产发电,加快戈兰滩、糯租水电站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马堵山、大黑公水电站,加快小水电开发,建成50万千瓦小水电;积极开展蒙自、泸西风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料乙醇、膏桐的开发。全力实施“十一五”电网建设规划,建成德宏--临沧--墨江--红河--文山“云电外送”超高压“南通道”。到2010年,全州电力装机550千瓦以上,年产原煤2000万吨。化学工业上,发挥磷、锰、煤比较优势,巩固发展化肥,加快发展磷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建成解化集团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硝酸铵装置技术改造和红磷公司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项目,推进锦东化工公司合成铵原料路线改造、云天化集团40万吨磷酸氢钙、建水3万吨高锰酸钾及合成铵、磷电结合等项目,做好煤基油等项目前期工作。生物资源加工上,充分发挥我州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红酒、红药、竹浆纸、果蔬、橡胶、蔗糖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加工培育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开远明威和弥勒天巍竹浆纸项目;引进汇源等企业入驻我州发展水果加工业;完成红河县8000吨棕丝加工项目;建成橡胶集团胶鞋生产线;保持蔗糖工业稳步发展;积极扶持云牛乳业。建材工业上,充分利用全州在“十一五”期间处于大投入、大项目、大建设的契机,着力培育建材工业的发展。建成开远水泥厂二期、泸西中枢水泥厂、建水紫燕水泥厂、蒙自瀛洲水泥厂、芷村水泥厂5个共计日产1.2万吨干法水泥生产项目,使全州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加快石材、水泥预制件、装饰材料的开发。
【社会事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将投入资金62亿元,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上,2010年一级高(完)中达12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10所以上,一级幼儿园达23所以上;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55%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5%以下;高中毛入学率达到60%,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11万人,其中普高在6.5万人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卫生上,加强45所中心卫生院、95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到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2‰以内,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广播电视方面,实施村村通工程,对2500个站点进行升级改造,20户以上通电盲点自然村全部建成村村通。文化上,到2010年,新建改建县市文化馆和图书馆14个、乡镇文化站105个、村文化室706个,65%的村委会有1个标准篮球场、2台乒乓球桌和1个文体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幅超过10%以上,到2010年占GDP的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科技上,推进3个州级、11个县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和100个科技示范村建设,建成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精细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加工5个技术中心。
【环境生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自然资源产出率比“十五”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消耗、取水量分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二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依法强制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等制度,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监管。建立、健全推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节约资源、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工艺的攻关和引进,开展“百户企业节能竞赛”和“1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竞赛”活动。三是实施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努力在城镇面山绿化、绿色通道、滇南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超过40%。四是加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五是加强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一湖三海”的治理,到2010年,“一湖三海”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六是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到2010年,累计建设沼气池10万口,改灶3万户,推广太阳能2万平方米。
【总结】
以上为针对红河州地区,关于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产业化,未来发展目标,与政府扶持力度-----等等方面进行的资料搜集调研。在未来的五年,红河州地区由于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加上政府的发展战略实施之后,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第五篇:南林生态景观规划上海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姓名:刘馨尔 学号:n121001109 摘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的湿地调查,发现其设计理念,在基地环境质量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规划内容以及水体与土壤、种植设计、引鸟设计等生境设计与创造方法等。分析生态建造手段在湿地公园中的体现与运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规划、建造手段
正文:通过参观调研上海的梦清园、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后滩湿地公园,在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规划理念在湿地公园中的体现与运动。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1.东滩湿地公园 1.1简介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端,毗邻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唯一一处与候鸟保护区相邻的湿地公园。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滩滩涂辽阔,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之辈资源。湿地类型属于河口滨海湿地类型中的潮间带和沙洲离岛湿地,植被类型为草本植物潮滩湿地。
1.2功能分区
东滩湿地公园整体规划上分成了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研究中心、扬子鳄展示区、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见图1、2:
图1 图2
1.2.1生态旅游及休闲区
该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在主要靠近入口处设置了售票管理、游船码头、自行车租借等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旅游观光的设备。1.2.2 自然湿地保护区
河口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在保持对该区域干扰强度最小的情况下,保留原有大片的野生芦苇群落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1.2.3湿地展示研究中心 进行学术交流,展现中国园林湿地工作及其相关领域的水平,承办国内外各类有关湿地研究与保护。
1.2.4扬子鳄展示区
以扬子鳄的观赏,研究为主。室外部分提供扬子鳄生活的合理场所,室内部分展示扬子鳄的标本和相应的资料介绍等,并布置观鳄屋扬子鳄研究中心等设施。1.2.5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
通过配置抗污水生植物或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利用动物、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2.梦清园 2.1简介
苏州河梦清园占地约8.6hm2,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苏州河老虎爪湾段南岸的半岛地块。长期以来因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使其周边区域“两湾一宅”被市民视为城市死角,并成为环境恶化,水体黑臭,沿岸混乱,建筑破旧的区域。2003年在市政改造项目中, 梦清园的建设为此处的滨水社区增加了一块可呼吸的绿肺,缓解了因人口密集而带来的压迫。
2.2植物配置
公园中植物景观丰富多样,与公园硬质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核心区大量建设生态效益高的复层式混交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穿插运用,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增加一片浓绿,对于基地上原有的少量植被亦采取了尽可能保护和就近移栽的原则。
2.3规划布局
梦清园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形式,以水生态主题为核心,将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并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净水功能的生态休闲公园。见图2、3:
图2 图3
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由产业建筑保护改造)、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含人工湿地与人造风景林)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由石阶竹露、曲水梦清等九个小景区连接而成),满足人们游园、休闲和学习的多重需求。
2.4生态建设
公园以水系为主体的景观水体生物净化区及空中水渠形成的另一条空间序列,与主空间序列在蝴蝶泉相汇合。西南部的水生植物区在满足水体净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性,植物空间的营造与水体净化的每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植物景观空间特性。2.4.1植物配置
公园西南端引苏州河的入水口——亲水平台(见图5)处,植物配置沿平台面向苏州河形成毛竹林、杜英、紫薇、空地平台中的地被及散植的垂柳五个层次,植物的种植层层开展,形成一半围合空间。见图5、6:
图5 图6 再至北的芦苇湿地及中下湖,除了在水净化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是重要的水生植物展示区。这里植物空间以开敞为主,水面种植不同的挺水、沉水、浮叶及漂浮植物,构成完整的水生植被序列。2.4.2空间分割
再向北即为空中水渠(见图6),此处为线性空间,以乔木的密植及地被形成轴线空间的限定,将视线引入公园中心蝴蝶泉。3.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 3.1简介
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3.2主要景观
西沙湿地的地质遗迹和景观主要有“河口潮滩地貌地质遗迹”、“湿地地貌地质遗迹”及湿地植被、鸟类、底栖动物等。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另外,潮汐的涨落还孕育了湿地里多样性的动物,比如迁徙到来的候鸟和随着潮汐而来的沙蟹。3.3生态建设
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此外,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还有用于科普、科研及观光等需要的高空平台、木栈道、观鸟台等已开始建设。其中总长近2公里的木栈道一期工程已于日前完工,为华东地区之最。见图7、8:
图7
4.后滩湿地公园 4.1简介
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北靠黄浦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规划面积约14公顷。该区域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域。设计者采用立体分层布局,把江水引入湿地。在江水流经湿地的过程中,要经过滴瀑水墙、梯地禾田这两个精心设计的“阶梯”。滴瀑水墙宽近200米、高2米,由石块砌成,表面凹凸不平,别有韵致。梯地禾田仿佛我国山区的梯田,利用纯生态技术,引来浦江水灌溉作物,让江水流过整个水系逐级得到净化。
4.2设计策略 4.2.1湿地净化系统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4.2.2生态景观基底
1)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上海景观设计学校)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
2)乡土植被:为营造自然本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
5.结语
湿地公园不用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才是湿地公园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应该将生态景观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湿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本文从生态建设手段和生态设计理念的角度,浅谈了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