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理论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7: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会计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会计理论》。

第一篇:管理会计理论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会计理论专题

开课时间: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全日制硕士 学科专业 学姓

号 名

学位类别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签名

目录

摘要............................................................I

一、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概念综述..............................1

(一)人力资源..................................................1

(二)人力资源会计..............................................1

(三)会计计量..................................................1

(四)人力资源会计计量..........................................1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2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进阶段(1980-1990)........................2

(二)第二阶段:消化吸收创新阶段(1991-至今)....................2

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方法......................................3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4

1、历史成本方法.................................................4

2、重置成本方法.................................................4

3、机会成本方法.................................................5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5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计量方法.................................5(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5(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6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6(1)技能信息库法...............................................6(2)绩效评价法.................................................6(3)工作态度测定法.............................................7(4)模糊综合评判法.............................................7

四、总结........................................................8 参考文献........................................................9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研究

【摘要】在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而它们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知识、信息和创新,所以作为其载体的人力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使其成为了企业与社会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与人们视野中的新焦点。为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学习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理论,本文从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出发,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有关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理论在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成本会计计量和以价值会计计量两个角度的计量方法,这为企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发展历程计算方法

I

一、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概念综述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能力的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体力和智力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的活动”,其基本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以供其决策时参考。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包括取得人力资源成本、维持人力资源成本、开发人力资源成本和重置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包括个人价值、群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组成。

(三)会计计量

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两者的不同组成形成不同的计量模型。因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由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单位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组成。

(四)人力资源会计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即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计量,对人的劳动技能已经创造或可能创造的价值加以计量。其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指对人力资源的量、质的现状及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计价和度量的活动,既包括用货币作为尺度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测定,也包括用非货币方法对人力资源及其组织的现状、趋势,从心理、行为、思想、作风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推测、鉴定与评价等定性量度。狭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内容是指用货币对 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与测定。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脑力劳动者的作用日渐凸显,其地位逐渐提高,劳动者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明显,因此,它的价值必须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20世纪末,中国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及其价值计量问题,通过学习西方的研究成果,并将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成果与经验运用于我国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进阶段(1980-1990)80年代初人力资源价值研究开始引入到我国。作为新兴学科,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其计量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这段时期,很多的理论探讨性文章被发表,这些都是关于介绍和引进国外概念与研究所遇到的问题,1980年,家潘序伦的《文汇报》首先提出了应该对人才进行会计研究,指出人力资源价值研究所存在的相关问题。1985年5月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人力资本理论的热潮,主要代表作有梁小民翻译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济分析》。1986年由陈国栋翻译的《人力资源会计》,他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内容的详细情况。1987年张俊瑞《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书中的问题成为了中国会计学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这个词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但是此阶段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上,大多是翻译引用国外的计量方法,与此同时各种期刊报纸上发表的相关文章逐渐增多。

(二)第二阶段:消化吸收创新阶段(1991-至今)这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价值研究重点由上个阶段的介绍引入改变为学者们结合我国现目前的状况自行研究,即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国内许多学者以不同的切入点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1993年,阎达五编撰的《会计准则全书》中提出了 应该将人力资源归纳到会计准则中作为会计准则的内容来设计。张德明提出:“要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是关键因素”。1996年,文善恩提出的“未来净资产折现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时间应该从员工进入企业开始直至最后离开企业为止。张文贤教授则通过对垄断和非垄断行业进行区别,改进了完全价值测定法。1997年,刘仲文的《人力资源会计》介绍了人力资源的核算,提出了调整后的随机报酬价值法。中国会计学会并于1999年举办了首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专题研讨会”表明国家对劳动者脑力和体力价值的计量研究的重视,此次会议一致认为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价值的计量是人力资源的基石,只有尽快攻破这个难点,才能更广泛的应用于现实,为以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义。2001年,谭劲松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评估+讨价还价”;2002年,李世聪教授提出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2007年,吕甲和孔龙认为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应该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区分即生产与管理型两种分别进行确认与计量。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董秀珍以人力资源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权能分配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些特点认为把人力资源会计归入管理会计体系之内比较适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领域的研究百家争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

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运用。这就要求会计计量的结果越准确越好,因而采用货币计量方法来表现经济事物的绝对隶属关系。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其优点是使更多资产的质量指标具有综合性和可汇总性。但是会计仅有货币计量是不够的,对人力资源会计而言更是如此。现代经济事物的复杂性,单靠货币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全貌,多种计量方式并存的局面已成为客观的要求。会计还应采用非货币计量手段,才能完善会计计量,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在人力资源会计特别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中,应有非货币性的计算、分析和说明,尤其是在无法用货币性方法计量人力资源时,用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会计以“人”作为自己的对象,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无法表现的。人的行为和习性,人的潜能和适应能力,群体的配合习惯和工作气氛等决不是货币指标所能揭示的,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应将货币 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以便更全面更完整地为管理当局提供人力资源信息。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计量的。这种计量方法,在实践中根据人力资源成本属性不同,又划分为历史成本方法、重置成本方法和机会成本方法。

1、历史成本方法

历史的成本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取得一个新的职工所须付出的代价就是取得成本,其中包括了招募成本、选拔成本、雇用和重置成本等。培训一个人使他能够达到职位的预期业务水平或者可以提高他的技能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开发成本,其中包括定向、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等成本。

历史成本方法是根据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将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予以资本化,作为资产入账。其步骤是:第一,将取得成本、开发成本按期或按人员归集或汇总;第二,将汇总的人力资源成本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摊销,摊销法可借鉴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和其他摊销方法,但摊销期应综合考虑具体费用项目和其他因素而确定。

历史成本方法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及可验证性的特点,而且符合传统会计的程序,与其它对物资资产的计量相一致,易被操作者所接受。但应注意的是,该种方法确认的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并不代表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减也不一致,另外也与传统会计对物资投资可取得所有权不同,投资的结果仅是取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不是获得所有权。

2、重置成本方法

重置成本计量主要是在于对职务成本确认,和个人成本有所不同,它是假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将重新取得、开发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的方法,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重新配备一名能够胜任某一职务的职工现在必须花费的代价,亦称职务重置成本;另一种是指重新配备现 4 有职工必须与原有职工在能力、觉悟、个性、及估计在职年限等方面相同或相似,所付出的代价,称之为个人重置成本。

由于重置成本方法对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预计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准确预计是很困难的,因而缺乏可信度。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对于人力资源的预测及决策。

3、机会成本方法

机会成本方法是职工离职或离岗使某个组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依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机会成本比较接近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便于正确核算人力资源成本,但其缺点是脱离传统会计方法较远,而且核算工作量也较大。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产出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一种会计核算工作。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计量是依据会计的货币计量这一尺度和基本特征,从价值方面衡量和报告企业的个体和群体人力资源的价值。由于一些决定人力资源的特殊因素不能完全用货币量表现出来,因此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除了货币计量方法以外,还应有非货币性的计量方法。人力资源非货币计量是根据会计除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之外,还应广泛采用实物和劳动等计量尺度的事实,对那些无法从实质价值方面来衡量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价值,按照有关要求,采用一系列非货币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以便为管理当局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就是将人力资源价值予以资本化。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所以应分别确定其计量方法。

(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①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是将支付给职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间的工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未来工资的支付额作为计量基础,虽然计量容易,但未来工资报酬、职工的实际工作年限均需估计,同时也忽略了职工的调动、晋升、辞职等因素,这种方法会低估或高估人力资源价值,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②随机报酬法,是将某人在其工作期间一直服务于某一组织的期望条件价值,按其继续留职的概率,调整折算成当期实现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 5 种方法既考虑了职工在组织内的流动,又考虑了职工离职的可能性,数据计算比较客观,用其估计人力资源价值更易于被人接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①非购买商誉,是将一个企业的当期收益水平超过同行业正常收益水平的部分予以资本化的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方法以每年实际收益数字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这一方法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它只限于超过整个行业正常水平的人力资源价值,二是按此推理,没有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就没有人力资源价值或为负数,显然,这又与“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相背离,因此,此种方法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

②经济价值法,是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未来盈利作为计量基础,既符合资产的特征,反映的又比较全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种方法忽视了人的能动创造性。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就是按照人力资源的文化结构、技能水平、健康状况、发展潜力及工作业绩等指标来评判测算劳动者在未来某一段时期内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方法。常常采用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有如下几种:

(1)技能信息库法

技能详细记载法。该方法就是把员工所有的素质构成和能力特征列为相应的指标,再汇总编制成表格进行分层次的测量,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道作为企业考核分析的原始资料,对目前企业的劳动者的价值的分析和测量。这种方法可是企业依据对员工技能的记载的详细程度,对员工的情况进行打分即根据不同的技能或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员工应该得到的分值都有所不同,这样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每个员工的价值。由于企业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有很强的保密性,因此数据收集相当困难,不方便进行横向(同一人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比较。

(2)绩效评价法

该方法要求通过对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工作经验是否丰富、业务技能是否熟悉、环境适应的强弱、个人责任感的强弱等因素的综合评判来并计量企业员工的价值。这种方法改善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劳动者效益得到提高。绩效评价法包含有三种,第一种是工作级别排列法;第二种是轮流排列法;第三 种是成对比较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实都是在判断劳动者是否称职,切实保证企业员工的报酬和职业技能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性。

(3)工作态度测定法

工作态度测定法是目前经常采用的,当下被大多数企业认可的一种测定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态度的考察和分析,了解他们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情感倾向,估计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高低、环境的好坏、报酬是否公平等问题进行调查,从而了解他们对企业的什么满意、对什么不满意。一般都采用在企业做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员工满意度的调查。

(4)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顾名思义是一种综合性的定量的评判方法,它首先需要对被考核对象进行要素分析评定,依据重要程度,对各要素取不同的权重,计算出各要素的分值,然后再汇总得到评价总分,从而评判出劳动者的表现及能力。

四、总结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详细的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总结介绍了国内企业普遍运用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方法,其中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方法介绍上,透过本文的写作,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方法、重置成本方法和机会成本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由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两种方法,其中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货币计量方法又分为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若干种计量方法,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非货币计量方法有技能信息库法、绩效评价法、工作态度测定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这四种常用的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金龙.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理论探讨[J].会计研究,1999(7):12-15.[2]邵铁柱.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理论的探析[J].财会管理,2015(8):122-123.[3]吴继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与核算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7(3):10-13.[4]陈文君.人力资源会计计量[J].财经纵览,2016(10):13-14.[5]林春玉.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8):145-148.[6]孟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165-166.[7]孔龙,侯晓琴.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5):100-102.[8]周欢.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探讨[J].企业文化,2016(9):270-271.[9]徐文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5-38.[10]余菲菲.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008(10):63-66.[11]陈慧,章道云.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5):155-157.[12]代桂仙.试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3.[13]韩富军.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2008(10):63-64.

第二篇: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本学期在刘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及模式创新、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无形资产管理会计、预算管理创新、新风险投融资管理会计等几方面知识有了全新的了解及掌握。并且在本课程学习中的有关“秦池”案例的探讨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知识的回顾及总结: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及模式创新

狭义的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从依附于财务会计提升到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并涵盖了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和内部控制等;广义的管理会计则是以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为代表,认为管理会计涵盖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所需要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等所有过程。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理论体系创立 –从支持经营决策到支持战略决策—从物本管理到人本和智本管理—预算管理创新与管理会计系统整合—企业核心能力和智力资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八大基本理论范畴分为前提性认识和应用性理论范畴两部分。前提性认识包括成本意识和成本效益理念;应用性理论范畴包含成本节省、成本避免、广义成本控制、成本筑入、成本计算(计算方法、计算基础、计算对象、计算方式)和成本元(经营战术和经营战略)。在课程中主要学习了作业成本法,并深入了解了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三者的计算原理及区别。

以日本企划为着手点,对比美日成本管理模式、中日成本管理模式,探讨对我国成本管理的启示。日本成本企划运用于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立足于顾客满意估计未来市场上潜在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减去企业设定的目标利润,计算出目标成本。再利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将原材料等的成本模拟筑入到产品成本。最后,比较产品成本与目标成本,如果产品成本超过了目标成本,则重新设计,直到产品成本低于目标成本。

第三篇:会计理论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毕竟也只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已,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计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改进的地方。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出现必定是有优于原有计量属性的地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三是清除理解误区。新会计准则已经作出了相对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认真阅读这些说明,可以帮助清除理解的误区。相信对公允价值有了科学的理解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采用这种新的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五、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与完善

(一)加强相关法律对公允价值的规范。即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即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将每日交易价格公开;并且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有利于各种价格的查询,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使各种资产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中介、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

(三)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即规范公允价值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为公允价值全面应用提供保障。同时,加强计量理论研究,引入先进电子计算

机技术,有利于公允价值在操作层面上的推广

七、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

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

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八、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第四篇:会计理论专题作业

2013-2014年第二学期《会计理论专题》科目考查卷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班级:注会11-1 任课教师:姚翠红 姓名:黄秋梅学号:11054060156 成 绩:

由安然事件看会计准则的改革

2001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爆出安然帝国财务舞弊丑闻,进入2002年,公司财务丑闻像是传染病一样,在上市企业中迅速蔓延,奎斯特、环球通讯、世界通讯等等,一个接一个,引发了美国的会计危机。随着会计丑闻的相继爆出,社会公众纷纷指责政府监管不力,美国以具体会计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由安然事件看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会计准则制定及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存在缺陷

在安然造假事件中,安然公司就是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特殊目的实体”,把本应纳入合并报表的“特殊目的实体”排除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外,从而高估利润,低估负债。而美国会计职业界关于如何报告“特殊目的实体”已争论了近二十年。安然丑闻惊曝后,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制定导向等提出了质疑。

现行的会计准则有两种制定导向,一是美国制定“公认会计原则”所遵循的详细的“规则基础”;另一个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遵循的“原则基础”。虽然详细规则形成会计准则较为详尽,可操作性强,需要较少的专业判断,但存在易被规避、重形式轻实质等缺陷。安然公司便是钻了这个漏洞。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越来越偏向于民众,大多数投资者对报表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虽然SEC要求上市公司在报告的管理讨论和分析部分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但SEC的要求很笼统,美国的定期 1

披露系统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大部分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可理解性以及决策有用性不足。如安然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投资者并未意识到。安然共有3500家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中不乏一些“特殊目的实体”。安然利用这些“特殊目的实体”为其举债融资,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而又无需在合并报表中予以披露。

2、美国的会计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缺乏独立性

20世纪70年代,AICPA为了避免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的全面介入,建立了一整套自律监管机制,成立了公共监督委员会,试图代表公众利益来对AICPA上市公司业务部的工作进行监管,并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这种以公共监督委员会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得到了美国国会和SEC的认同,公共监督委员会亦成为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标志性组织。然而在这个管制架构下,国会和SEC轻易不干涉会计业务的运作,政府力量也很小,甚至不介入直接的管制,而且出现问题时,处罚力度非常薄弱,而无视独立性却收益巨大,如此,很多审计师对于保持独立性形同虚设,无论实质上还是形式上都无法做到保持独立性。

二、美国对会计准则制定采取的改革措施

政府监管无效,改革势在必行,包括监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安然事件后,美国各机构反应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法案要求建立一个独立于AICPA的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

2、建立目标导向的公认会计原则,由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为解决准则超载的规则导向,解决方案为,提高会计准则的可行性,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和目标上,替代之前的详细规定、例外事项和备选方案,减少准则的详细程度的变化,使会计重点放在交易的实质上,而不是形式。

3、《法案》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5、要求强化财务披露,加大了公司的责任以及违法处罚力度。

三、安然事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

1、关于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方面的思考: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因此,我国在准则制定时应处理好原则与规则的关系,既要有原则性的规定,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也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规则程序,便于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同时,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和详细的、可操作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尚存在许多不足。大多数上市公司仅仅是按照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的最低要求来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严重滞后、片面披露甚至不披露。为此,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信息披露。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表内项目”,而且需要披露更多的“表外项目”。

3、干预审计委托模式,提升审计独立性。

4、启动民事赔偿机制,增加违规者造假成本。

浅谈我国的可转化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长期债券,具有普通债券的全部特征,但另外赋予债券持有人在既定日期之前按照设定的价格(或比例)把该债券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普通股或优先股)的权利。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将债券持有至到期日或是在此之前转换为股票。

目前,会计界关于可转换债券的换股权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把这种债券视为一般债券而忽略其可换股权。第二种观点认为,换股权属于权益性证券,它的价值应当从债券价值中分离出来,列入业主权益下的“缴入资本溢余”。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可转换债券的主导性特征来决定其分类与确认:

(1)如果发行日的合同条款规定倘若不换股,发行企业需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则这一可转化债券应当确认为负债;

(2)如果合同规定发行企业要向债券持有人实行换股权时转移融资工具的义务,应当作为负债来确认;

(3)根据具有最大值基本融资工具的特征来归类,即如果债券性融资部分的价值大于权益性融资部分的价值,则确认为负债;

(4)依据最有可能的结果来分类,倘若换股结果的可能性相当高,则这一可转换债券应确认为业主权益项目。

第四种观点认为,债券和换股权是两个必须分开披露的负债项目。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要求于2007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对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变动。

1、原会计准则下的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在未转换为股份前,其会计核算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债券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利,将债券转为股份时,应视转换情况将债券账面价值转换

为普通股本和股票溢价,转换过程中不产生损益。若债券面额不足转换1股股份的部分,则以现金偿还。当可转换债券到期未转换为股份的,仍按一般债权核算。

这种会计处理虽然操作方便,但却使大量与决策相关的交易信息游离在表外,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比较大的潜在风险。

2、新准则下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可转换债券在会计核算中作为长期负债核算,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可转换公司债券”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按照新准则规定,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拆分。具体拆分时,首先对负债成分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然后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分摊,最后将负债成分确认为应付债券,权益成分确认为资本公积。

新准则关于可转换债券的规定不仅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使得可转换债券核算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更高、更客观有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可以更有效地防范会计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第五篇:会计理论1xc

会计理论

1.西方会计史的划分:

一、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旧时器时代中、晚期~奴隶社会);

二、单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奴隶社会~文艺复兴时期);

三、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发展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四、会计学的发展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

五、人类正在进入的电算化理财时代(信息化)。

5.“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 三方面贡献:(1)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2)1928年,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后改名立信会计学院。(3)1941年秋,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后改名立信会计出版社。6.会计的本质的几种观点:(1)技术论(2)工具论(3)方法论(4)艺术论(5)信息系统论(6)管理活动论(7)控制论 7:会计目标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如何选,我国如何选)

一般情况下: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应考虑决策有用观;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中,宜采用受托责任观。

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我国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这个规定体现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主要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有机结合。

8.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中不符合会计假设的情况(主要是在高级财务会计中)

(1)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情况有: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网络会计等;

(2)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的情况有:破产清算会计等;

(3)不符合会计分期假设的情况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企业合并会计、期货会计、中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等;

(4)不符合货币计量假设的情况有:外币交易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9.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假设的新变化:(1)会计主体假设:物质实体与虚拟实体并存;(2)持续经营假设:出现项目清算假设;(3)会计分期假设:出现实时传递假设;(4)货币计量假设:出现在线货币假设。

11.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12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正确性;中立性;真实性。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可靠性定义,包括了三部分: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相关性 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

14.会计规范的分类:(1)会计法律规范(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二.①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就是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强调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而忽视了会计的控制职能。就会计核算或会计信息来说,将会计视为一种信息系统是合理的,并且对会计研究以及会计工作有指导意义,但是将会计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信息系统就很难符合逻辑。如果说会计的本质仅是一个以核算为基本职能的信息系统,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系统就完全可以替代会计,那么会计只不过就是计算机系统中 的一种“专业软件”而已。所以,信息系统论只是从会计的一个职能角度来认识会计的。

②管理活动论 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强调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以提供经济效益为目标。

评价: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强调会计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管理子系统来发挥作用的。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固然存有控制职能,但控制还必须是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反映,会计的控制职能将无从发挥,所以不能把会计的反映职能只作为一个辅助的职能,而过分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因为对企业的外部利益主体来说,会计还需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反映职能,所以说管理活动论也是从一个角度认识会计本质的。同时,如果强调会计是管理活动,就需要进一步探讨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因为会计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而财务管理也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

三、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在该定义中,本人采纳了管理活动论的观点,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1)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2)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可以划为几个业务职能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微观经济中,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核心的作用;在宏观经济中,会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

概括地说,一个合格的CFO,其主要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制定公司战略,负责制定、建议和实施全面财务战略,为公司的经营战略提供支持;二是实施预算和绩效管理控制,将企业战略目标分阶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三是进行基础财务管理,提供财务支持服务,建立内控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在一个单位里,会计系统属于决策支持系统,应当是单位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发挥着智囊团的作用。按照财政部分管会计工作的王军副部长的说法,就是会计工作的角色定位应由传统簿记加速向现代财务会计、高级理财、全面管理转变。会计本质

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Ø 从本质上看,会计不仅承担着加工处理会计信息、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职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会计还承担着利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能。Ø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看,会计的产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Ø 从会计的职能看,会计人员除了核算以外,还具有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等职能,这些都属于管理的职能。预测、决策、预算属于事前管理,控制属于事中管理,检查、考核、分析属于事后管理。Ø 从系统科学看,会计系统具有控制职能,它属于管理活动。Ø 从会计对象看,会计是对资金运动进行的核算和监督,而这也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

四、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及两种观点的比较

(一).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业绩,反映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层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理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委托与受托关系已变得日益模糊,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投资的风险和报酬,他们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他们作出决策,比如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他们还需要信息来帮助其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等。把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种观点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侧重于受托者向委托者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符合“会计信息系统论”,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只是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五、我国会计要素的改进 1.利得和损失要素的改进:目前状况+是否单独设立? 个人观点:我国不必单设这两个要素,应当分别包括在收入和费用中,而不要包括在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中。

(1)美国和联合国把它们列为独立要素,强调的是要素的重要性,即主张利得和损失(或非常性项目)与营业收入同等重要;我国和IASC强调的是要素的计量意义,更看重利得和损失的实质和结果。它们与收入和费用的实质一样,只是计算利润或净收益时收入和费用的增减项目。(2)利得和损失在损益表中不是重要的项目,而且其确认和计量都比较简单,也没有专门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和方法。

2.利润要素的改进:是否应当保留? 个人观点:我国有必要保留利润要素。(1)尊重我国的会计传统。我国向来重视利润概念,并已形成关于利润的一系列指标体系.(2)全面地体现会计目标。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等都特别关注的信息。(3)利润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的目的和出发点。(4)利润是损益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5)“收入一费用=利润”是一个会计等式,也是编制损益表的依据。

3现金流量表要素的改进:是否单独设立? 各方现在都没有单设现金流量表要素。原因在于:一是现金流量表历史较短;二是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现金流量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体系以及账户体系。个人观点:有必要设立现金流量表要素。(1)现金流量表作为第三大会计报表,理应确立其自身的要素。(2)现金流量信息越来越重要。现代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在于其现金流转能力和流量大小。(3)现金流动制会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权责发生制会计下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会计要素,现金流动制会计下确认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也理应确立为会计要素。

七、各种计量属性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1.历史成本:优点在于客观性、数据易得性和可验证性,缺点在于相关性较差。运用范围较广泛,历史上普遍运用。

2.重置成本:优点在于保全实物资本,缺点在于主观性较强。适用于物价变动会计。

3.现行市价:优点在于能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缺点在于假定企业处于清算状态,不具有普遍性。只适用于短期投资等的计量。现行市价是美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之一。

4.可变现净值:优点在于反映预期变现能力,缺点在于假定目的在于出售,不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变现资产的计量。

5.现值:优点在于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最具有相关性,缺点在于可靠性最差。一般用于长期项目的财务决策中。

6.公允价值:优点在于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符合配比原则,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缺点在于可操作性差,有时应用估值技术得出的数据不可靠,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主观性较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一般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

八、新准则下会计原则如何变化

新准则保留了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合并为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发生了变化。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历史成本属于五个计量属性之一)。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要求,不再单独列出。

九、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结合例子)一般情况下,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对利益相关者有用的信息只有可靠才能帮助其决策,真实可靠的信息只有与决策需要相关才真正具有价值。人们之所以通过准则、法律和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力图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二者相互依存,是互为前提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的是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是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继而放心使用。会计信息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反之,会加入WTO的需要;企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会计制度作为我国会计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界的传统,操作性较强,义。因此,要提高会计信适用于我国会计人员专息的质量,不能片面强调业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2)需要说明的是,我方。

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二者有时又是相互排斥,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只相互对立的。提高相关性,是暂时的。可以预测,随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着我国会计人员专业素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最终性。两者并不总在同一个将取消企业会计制度,只方向上影响有用性。有的保留企业会计准则。

信息相关性很强但是根据现有条件无法准确地确认其有关要素,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强但是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害关系微弱。(以下事例选择一个说就行)

例1:各种计量属性的选择。现值相关性最强,历史成本可靠性最强。例2: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扩大会计反映范围或改变会计方法,可靠性可能会削弱。反之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那些计量困难的经济资源未能反映或沿用旧的会计方法,则削弱了相关性。

例3:对于某些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强调可靠性,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易受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最终权衡的结果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

十、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律规范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

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同样的职责。

在作用上相互补充、相互依托。二者分别的强制功能与教化功能可以互补。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二者的内容包含有交叉的部分。

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有些会计职业道德被逐渐吸收到会计法律规范中,而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在实施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规范正常运行的社会和思想基础,会计法律规范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和遵守的制度保障。2二者的区别: 性质不同。会计法律规范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具有很强的自律性。作用范围不同。会计法律规范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会计职业道德则不仅要求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实现形式不同。会计法律规范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机关或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规定;会计职业道德出自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实践,其表现形式既有明确的成文规定,也有不成文的规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之中,依靠社会舆论、道德教育、传统习俗和道德评价来实现。

实施保障机制不同。会计法律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既有国家法律的相应要求,又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遵守,缺乏权威机构保障对裁定的执行。

十二、如何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

(1)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同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都是由财政部发布的部门规章。它们在我国目前之所以并存,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适应与国际会计趋同和

下载管理会计理论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会计理论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理论 3

    一..名词解释 1.会计理论:以一套广泛使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 2.会计规范:会计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法规、规则、典范、范例或惯性。 3.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研......

    《会计》理论教学

    《基础会计》理论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我们二职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财经类中职学校。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为财经及相关行业培养一线需要的中......

    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篇一:大一会计学基础实习在一学期的《会计学基础》学习后,总感觉我在会计的学习中缺少实践。常试问自己,学了那么久的会计,自己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有多少能......

    管理理论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探讨摘要: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我国中小企业在30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成就。当前,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的趋势......

    会计理论总结5篇

    会计循环:1分析经济业务,编制分录;过账; 2.编制试算平衡表(调整前试算平衡) 3.做调整分录;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 4.编制财务报表 5.做结账分录;编制结账后试算平衡表;权责发生制:以权......

    会计理论专题论文题目

    08会计1班1111111号章准则会计理论专题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可从下列10个中进行选择: 1、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假设探讨 3、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

    2014会计理论复习题参考[合集5篇]

    《会计理论与方法》试题 【答题说明】    任选5道小题作答,每小题20分,试卷满分100分。 论述时,不必拘泥于讲义、教材或者流行的观点,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xiexiebang推荐)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 2006-04-28管理会计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和发展。近十几年,西方管理会计学科又提出了许多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