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影响
浅议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影响
雷莹
内部报告,又称管理会计报告,它是相对于外部报告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为满足董事会、管理者及员工的决策与控制需要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状况的信息文件。内部报告的提出,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基本理论、框架和内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内部报告理论的提出,可以更加明确管理会计的定义与本质,从而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框架和具体内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管理会计定义
尽管管理会计的概念提出已久,然而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目前,管理会计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比较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第二种是比较广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的定义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还有一种较为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些定义尽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仍有争议,然而对管理会计的本质看法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基于会计的管理,这实质上是偷换了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定义与本质上的影响
内部报告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相关性的基础上的。所谓会计的相关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相关性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则是站在内部工作人员需求的角度,侧重于内部决策的需求。企业作为价值创造实体,其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决策和控制活动,价值管理需要持续、动态的管理和控制,需要通过种种财务的、非财务的信息来对其活动状态进行反映。内部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正式的沟通媒介,通过在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方向传递,协调和沟通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从而使得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相结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
由于基于会计的管理不能反映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的本质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关于管理会计是一种会计还是一种管理的问题,首先应从会计的本质谈起。如果将会计本质确定为是一种会计管理活动,那么现在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基于管理的会计,还是基于会计的管理,都应理解为是会计。但是,如果将会计本质理解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那么,只有基于管理的会计才能称为管理会计,基于会计的管理就不是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报告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复杂和全面的相关内部信息提炼加工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相关内部信息的提供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试想,如果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考核等活动,那么提供这些信息又会是谁的职能?因此,内部报告的提出和体系的建立更有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本质问题,即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
三、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
内部报告的提出,对管理会计的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内部报告涉及内容的范畴看,除了提供财务信息与数量信息外,内部报告还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和非数量信息。它不仅注重历史信息,同时也关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只要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内容,都应纳入它的范畴,都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内部报告应同时包含短期与长期,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具体与综合的各种与内部管理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内部利益相关者,无论是高级管理层,还是中层,甚至可能是员工,都可以从内部报告这一最集中的管理会计信息资源中获取有益于自身进行战略、管理和各种作业层面的决策。因此,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应能够更迅速地适应企业动态的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视野,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的价值思维及体系边界的扩展。管理会计边界由相对静止向逐渐变化的动态发展,对当前的管理会计有着本质的影响。因此,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角度讲,服务于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更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四、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就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谁,即究竟要向何种使用者提供信息。内部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系统和最全面地反映,它与管理会计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而内部报告只服务于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同时也向诸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如果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涉及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则会造成内部报告对外部报告在内容上的涵盖,从而模糊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会计本质上就是管理会计,这样造成管理会计的范畴过度宽泛。财务会计产生于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的背景下。由于股东不能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了适应股东的信息需求,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从而促使了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务会计,并根据财务会计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但两者在会计主体、服务对象、基本职能、核算依据、方法及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如果将两者强行融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与传统的仅仅满足于内部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不同,内部报告作为最系统、最全面的内部信息,它应满足所有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仅包含董事会、经理层等高级管理者,还应包含企业中层乃至每一名员工。
五、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影响
要界定会计的目标与职能,首先必须认识到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所 规定的,而职能又是会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有了职能才能实现目标。一般认为,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反映 又是首要职能。那么反映又是如何实现的,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通过输入经济交易和事项,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载体一财务报告。然后,通过向外部发布财务报告,实现财务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 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认为财务会计的直接职能就是编制财务报告。而内部报告作为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编制的并为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保证的各种报表、附注及相关辅助资料的集中反映,它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应与财务报告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相似。因此,管理会计最直接的职能应是编制内部报告,而不是利用内部报告上的信息进行决策,如评价、考核等。
六、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框架和内容的影响
基于会计的管理,简称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响应。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没有财务管理的背景下,“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都有更大的概括性,应用“会计管理”概念要比套用西方“管理会计”的概念,于理于事更为有利。而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下,过度考虑会计的监督职能,而对会计的核算职能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管理会计侵犯财务管理的职能。内部报告理论的提出,使得管理会计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即通过其直接职能一一编制内部报告,向内部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二篇: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2011-12-15 10:48 孙兆全(转载中华会计网校)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有序进行、确保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会计控制的范围相应地扩大了,使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作用。本文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尝试了一套适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下的会计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不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了会计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会计电算化在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真探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1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
在传统会计的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经济业务处理,通过凭证传递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完成的任务,并在传递程序中选择控制点进行内部控制。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还要包括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软硬件环境控制、安全保密控制、会计软件维护控制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正确性控制等,会计电算化扩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
1.2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组织体制,会计工作组织和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根据会计事务的性质设置的各业务核算组已经被撤销,与之相联系的各岗位之间的职权分离、相互制约的牵制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新设置的会计部门由总会计师、数据准备组、操作维护组、财务管理组、会计档案组和系统开发组等组成。其中,财务管理组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核心部门,岗位划分比原来更细,并提高了财务管理要求。所以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必须构建内部牵制制度。
1.3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了影响
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极易被篡改、破坏,甚至销毁,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和可审计线索,这就使得对机内数据和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原来的划线、签章更正错账的方法已不能使用,而且已记过账的凭证不允许直接修改,只能采用凭证冲销的方法。会计数据要定期备份并妥善保管,防止计算机系统故障或受到破坏而造成会计数据丢失。同时,由于数据存储的非直接可见性,使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很难接近和修改会计数据,因此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对人的控制要集中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人员的控制上。
1.4内部控制的形式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内部控制形式已无存在的意义,如科目汇总、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整个处理过程分为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可以一气呵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没有非法操作收稿日期、修回日期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是不会出现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试算不平衡现象的。所以数据正确性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了数据输入环节。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内部控制的许多方法和措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如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操作权限控制等。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它可以克服人工控制的随意性。总之,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已部分地被计算机所取代,由人工控制转移为人机控制。
1.5网络财务的应用和发展给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网络财务也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财务不仅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而且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财务部门走向整个企业,走向企业外部,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目前的网络财务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结算、远程报账、远程财务控制、远程报税、远程报关、远程审计、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等。网络财务使会计介质全面发生变化,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这些功能的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2.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使原有手工会计核算方法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失去作用,它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进行,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及时提供正确可靠地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2.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投资较大,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也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变革。所以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从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论证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资本预算和效益评估,必须经过领导和专家的批准和认可。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购买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也必须是经过评审的会计软件,因为只有按照标准和规范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才更可靠、更完善。在新系统使用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在新旧系统转换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人员从新配置、清理账目、准备初始数据、规范电算化方式下的各种核算方法等。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一般可采取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以检验新系统的正确性。如果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会计软件进行维护,就必须对会计软件的维护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软件本身错误或软硬件变化而需进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提出申请,如果需要扩充系统功能或因会计核算制度方法变化而需要进行维护由会计部门提出申请,由会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和企业领导对会计软件维护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由专职会计软件维护人员进行修改维护,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对较大的修改变动或功能扩充性维护,应事先制订具体的维护计划。软件修改后要进行试运行和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并正式下达使用通知后,修改后的软件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2.2组织控制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必须进行重新调整,会计数据的处理将集中在计算机操作部门,要重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制度。一是要进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控制,系统开发组、系统操作组、系统维护组、财务管理组等各级之间的不相容职责应当尽可能分离,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处理范围。如系统操作组负责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不能进行系统开发、程序维护,而系统开发组和系统维护组不能有会计软件的操作权和会计业务的决定权等。二是要进行部门相邻的岗位分工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其重点是系统操作组内部的岗位分工,同时要加强对系统开发、专职会计员、档案员等的控制,应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出现舞弊和欺诈行为。如系统操作组内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及维护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明确划分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不能兼任。三是要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某些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2.3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操作规则来实现的。操作规则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规则、操作运行规则、用机时问记录规则、控制台记录规则、机房守则、应急措施和安全规则等。其目的是通过规范计算机来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高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未经柑准而使用程序、文件的机会。目前许多是企业虽然有上机管理制度,但多数不能严格执行,这必然给会计数据的安全留下隐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和保密,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上机管理制度。
2.4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
输入控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输入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入口,只有输入正确的会计数据,才能保证最终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正确的。各单位应建立起一整套控制制度以便对输人数据进行严格控制,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输入控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设计科目代码校验,防止科目输入错误;进行试算平衡校验,防止凭证金额输入错误;采用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错误;采用二次输入法,将数据两次输入,汇总对比输入结果来确定输人是否正确等。处理控制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控制,这些控制往往被写入计算机程序,又称之为自动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主要包括数据的核对、对字段、记录长度的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主要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感染病毒等。输出控制是指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其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具体控制措施包括输出格式控制、屏幕输出控制、打印输出控制和网络传输控制等。输出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相符,输出数据是否完整,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等。另外输出的会计资料要进行登记,该会计档案要求进行保管。
2.5系统安全保密控制系统
安全保密控制是指采取措施,防范自然灾害、失误、计算机舞弊和犯罪活动危害系统安全,保证系统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防止会计信息被篡改或非法使用等。常用的安全保密控制措施主要有:实行用户识别控制,保证系统外部人员不能盗用系统,系统内部人员只能按其权限使用规定的功能;建立机内操作日志,由程序自动进行操作登记,监督系统的操作,留下审计线索;实行加密存储控制,对重要的数据应加密存储或以密码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会计软件的程序要进行编译或加密;实行数据存取权限控制,不能让所有的操作员随便存取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数据和程序的备份和恢复控制,对会计软件和重要的数据文件要定期备份存档,以便发生故障后能及时恢复,对会计档案要妥善保管。此外要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一是利用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检查并杀灭;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预防措施,如慎用公共软件或共享软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对重要的文件进行备份,对软盘加以保护等。
3.结语
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证明,凡是成功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都有一套科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支持,否则绝少有成功的可能。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浅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浅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内容摘要: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传统会计理论的概述
(一)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概念的理解
二、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二)会计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五)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
(六)审计内容的改变
三、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电算化会计在传统会计中的局限性
(二)其它诸多因素限制较多
四、电算化会计理论具体实施对策
(一)完善制度的建设
(二)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
(五)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浅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学号:***77 姓名:樊海玲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有工业时代向信息技术时代的迈进,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冲击着各个领域,同时也对会计行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会计领域已经成为必然。从而产生了电子计算机与现代会计相结合的新产物——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它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有着巨大差异,许多方面(如组织结构、信息处理流程、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内部控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工业时代背景的会计理论体系重新审视,及早预见其对会计可能产生的影响。信息科学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打开了会计人员的思路。人们需要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传统手工会计 信息理论 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传统会计理论的概述
(一)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概念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电算化管理制度、财会及计算机人员组成,它运用会计独有的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输入,并且借助其它媒介介质对会计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业务与会计数据,为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并辅助管理,并以此对经营活动情况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和管理的人机系统。它是一个把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必须把会计工作建立在计算机化、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着很大不同,是会计发展变革道路上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传统会计系统的全过程模仿,类似于一个粗浅的仿真系统。但是随着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将会逐步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迈向更高级阶段。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概念的概述
它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依据资料,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具体而言,是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它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账务处理,仅限于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簿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方法、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不再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还参与经济管理、进行经营决策,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二、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产生解放了广大会计人员,让他们更有精力从事企业管理职能,早先手工会计方式现在依靠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强大后台数据库可以使会计数据更广泛、轻便的得到处理。
(二)会计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电算化信息系统使现有的会计工作岗位和架构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有的会计岗位与企业其它部门功能分离,信息的反馈和交流途径比较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的快速高效性。电算化信息系统让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把会计理论中设置的旧岗位重新进行分配,人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有会计的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报表等岗位可被会计信息化系统逐步取代;产生新的岗位软件维护员、系统设计分析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系统管理员等。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政府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起作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非常关键。财务工作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一贯性都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除正常的录入会计信息外,几乎素有的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有计算机自动完成,手工干涉很少,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发挥,对企业处理会计信息更接近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质量将有较大的提高。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是会计理论中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会计对象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资金动向等经济活动,对象范围不仅仅包括会计凭证、会计报表,还包括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光盘、U盘等等。因此会计人员不仅仅要有自身专业的会计技能,还要开始懂得计算机里会计工作的侧重点,计算机的协助完成使会计人员处理会计方法发生改变。例如:一些原始凭证如发票、入库单等可通过计算机制单;登记账簿、结帐、复核、编制会计报表有一系列电算化命令完成,数据的同一源出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排除了人工对账的更正问题。会计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方便实用。不仅仅只有传统的自绘表格和文字,可以采用更多的更丰富的样式。
(五)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需要财会人员从账簿或其它资料中提取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分配、填制、计算小计、合计等,审核无误后,按使用者的需要编制成各种分析报表。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只需将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自动提取,加以运算,就会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六)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三、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理论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有限制的,在了解它的局限性里,对今后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电算化会计在传统会计中的局限性
“会计电算化”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在会计电算化中从非电算化逐步过渡到电算化;从初级电算化过渡到高级电算化这样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循序演变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例如包括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过程:从单项应用向综合财务处理转变;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向将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后的电算化转变;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转变。
我们在会计电算化的动态过程中,要将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结合和交叉并推动会计学科的发展就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变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变化过程中,它对传统会计不光光是是静止的,双方是一个相应适应的过程。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是动态的,是渐进的,并且这个过程可能是比较长,而且这个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的发展状况、经济因素制约、自身需要等等,这中间将有一个并行的时间,并不能在会计中做到马上全部都是实行电算化了,大家会计人员可以马上都甩账了。
当下社会我们的电算化还只能说是一个对传统会计体系粗浅的仿真系统,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电算化的“仿真”,是指对手工会计系统记账、算账、报账全过程的模仿。由计算机来执行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全过程信息处理,在客观上便消除了手工状态下信息处理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成本计算、结账、对账、编表等,从而降低了对手工会计系统下会计人员的相应技术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仅表现在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会计确认方面。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系统而言,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都要简单得多。现今电算化并未引起传统会计系统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传统会计系统的“单一的读寄存性”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在信息处理和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而电算化以后的会计系统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的这种特性。它只是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代替了手工系统下的纸、笔和算盘,只是将传统的会计思想反映到了现代计算机的屏幕上。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随机寄存功能已经具备提供多元信息处理和报告的功能,只是现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并未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功能。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种系统的产出与手工会计系统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目前电算化只是简单地模仿发手工会计的会计循环,只是简单地使电算化以后的系统完全符合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会计信息加工和处理规范。
目前的电算化并未引起传统会计思想和观念的相应变革。传统会计系统为了使会计数字的记录更容易和使信息的表达更易于被用户理解和阅读,设置了许多固定格式的凭证、账页和报表,电算化会计只是简单地照抄照搬了这些格式,而并没有根据计算机本身的功能而作更为先进和更为形象的改变。所以说目前会计电算化仍然没有脱离传统会计的衣钵而开辟出一片新的开地,我们使用的执行的仍然是以前的一套传统的会计理论,只不过是换了换工具,而这个工具更快、更利、更强而已。
(二)其它诸多因素限制较多
在很多企业实践中实行电算化不仅取决于企业工作需要也还有诸多限制因素,如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财力限制、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识和适应状况、技术人员的技术情况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同时电算化对环境和安全要求很高,一个环境或安全上的小漏洞可能导致整个会计工作遭到灭顶之灾,所以这是目前还不能完全甩账、保留纸介会计资料的主要原因。
从暂时看,这些影响只是渐进性的,但从长远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主要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手工系统的工作,而没有对系统提出更高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电算化会计理论即研究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工作的新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定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有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
四、电算化会计理论具体实施对策
不管是在今后的传统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中,我们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促进电算化的更好发展。
(一)完善制度的建设
1、加强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系统管理、操作、进行系统维护等工作岗位。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2、加强系统日常操作管理。实行电算化后,日常管理最为重要。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规定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等。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上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3、加强软硬件系统维护。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件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保证数据和程序的安全正确。要加强初始化与维护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和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5、网络的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
(二)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在管理基础工作中它有着自身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很多困难。
它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档案的保存和保管。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录入到电脑里面的会计信息必须代码化,以便于电脑集中处理。同时,所使用的代码必须与财政部规定相符,与网络环境对会计数据的传输要求相一致,才能跟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许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人、机系统结合体。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已知的数据和模型对未来作出预测,从企业全局出发,对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一般划分为会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技术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会计管理子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处于核心地位,是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会计管理子系统只有和单位的整个管理系统互相协调统一,才能更好的为单位服务,实现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
虽然会计电算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但也存在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风险,尤其是打击计算机舞弊,我们应该在研究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重视研究电算化审计的工作,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此,当前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要求,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另外,笔者认为,在目前会计软件中大多都有反过账、反结账功能(这个功能在其软件使用说明书上都没有注明,只是在电脑公司进行培训时才提示有)不可取,给造假账,舞弊从技术上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五)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社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都是由人来控制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也不例外。我们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为建立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提供必要的保证。根据所述,我们看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培养高科技的计算机人才,来开发适用的会计软件,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员,修改会计法规中的一些不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和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同时做为会计人员,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积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加速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进程,实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会计将受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影响。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在此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邢红;浅谈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3期 [2]高燕;浅谈网络会计[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3] 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王振武.会计电算化[M].吉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5]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6] 张鸿冰,.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7]姜宏卫,.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对会计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8] 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9] 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10] 杨周南,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 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财务会计,2002.
第四篇: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加速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首当其冲地面临信息化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信息化对会计计量和会计基本假设,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影响,以期使会计理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理论 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一、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相关概念
信息化主要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它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会计理论是由具有一定客观逻辑关系的会计理论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理论起点,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和会计应用理论为内容的有机整体。会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于财务会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论,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会计实务规范,是引导和制约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传统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有基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等层次。
二、信息化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
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弱,历史成本又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临时性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甚至是失真的。所以在信息化进程中,会计计量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就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信息化进程给这四项会计假设带来了诸多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企业,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以高速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与竞争,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组成与解散,这便导致了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才能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在网络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企业生命周期的缩短趋势,显示出了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如“网上公司”的出现,其外部的虚拟化常常掩盖了其发生真正交易或事项的行为,经营活动常呈现“短暂性”,它们适时的介入、联合、退出与转换其网上交易的游离性和随机性难以控制。在这
种经营方式下,就要求我们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否连续。因此,必须以会计主体为基础,用发展的、联系的思想解释这种经营现象。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是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建立在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如人为地划分区间和待摊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也不再重要。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一是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二是币种的唯一性假设。在传统会计中,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出所依据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要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尺度,而是一种商品。在传统企业当中,绝大部分有形资产可以用货币衡量,这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而在网络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知识产权、企业环境等信息,“电子银行”、“网上货币”使会计所使用的货币将只是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而不再是实际的货币。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网络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进行交易和记录,也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新审视成为必然,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地优化、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提供条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何日胜.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财会研究,2005
[3] 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财务会计,2002
[4] 尤建勇.基本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及改进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
[5] 龚炳铮.信息化的含义与分类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5年
[6] 谢诗芬.会计信息化:21世纪会计革命的催化剂.中国财经报,2000
第五篇:试论JIT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试论JIT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适时制(Just-In-Time)在企业运用的分析,探讨了高级制造环境对传统管理会计冲击与影响。
关键词:JIT;管理会计;增值作业;不增值作业
JIT,也称适时制(Just-In-Time),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创造,其基本思想是要杜绝一切浪费,设计合理的生产系统,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于企业的所有生产人员的作业中包含着增值作业(Value-Added-Activities)和不增值作业(No-Value-Added-Activities),只有尽量使不增值作业降至为零,增值作业接近百分之百,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一、JIT的特点
同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相比,JIT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由需求拉动。传统的生产系统是由供给推动的。根据经济批量法确定原料采购量,而后将原料投入生产,产出物再投入后面的生产阶段,直至最终生产出产品。前面的生产阶段并不考虑后续阶段的需求,后面的生产阶段被动地接受前一阶段转入的供应,并完成加工工作。如果前后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不平衡,就会造成中间产品的积压,因此存货是不可避免的。而JIT制造的基本要求是只在顾客需要时才按单数进行生产。上道工序只在下道工序需要时才按质保量及时地生产,后道工序之间的衔接要准确得象钟表一样,没有等待,储存时间。
(二)少量、适时采购迅速调整设备。JIT制造要求每一操作工序生产产品的数量,仅仅是满足下一操作工序的要求所必需的,在生产开始时,所需材料能适时到达,因此,推行JIT系统的一个优点是能够将存货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原材料只在生产需要时送达企业,减少每次的采购数量,不保留原料的安全储备。由于JIT制造是按订单生产,企业由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单件小批生产,调整和准备次数增加,这就要求缩短每次生产的设备调整时间和成本,以减少在这方面消耗的资源,即企业需实行迅速,低耗的机器运动。
(三)有效的综合预防性设备维护。传统的生产系统对设备的维护是通过日常的检修和定期的大修来完成的,允许一定的设备有故障存在。而采用JIT设备故障引起的停产、检修将会导致生产延误,从而影响JIT的使用及实现。因此,就必须实施设备有效的综合预防性维修系统(Total-PreventiveMaintenance)通过日常维护保障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不出故障或减少出故障。这是通过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加来实现的。
(四)全面质量管理。传统质量管理方式称为可接受质量水平(Acceptable-Quality-Level,AQL),即容许缺陷在预先确定的水平内出现。而JIT不仅要求高质量的产品,还要求高质量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这就不能按统计质量管理那样在事后进行检验和修复,而是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确保原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零缺陷(Zero-Defect),否则,某一环节的缺陷将会使生产造成混乱,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大量的非增值性的等待的产生,使JIT系统崩溃,其损失是巨大的。全面质量管理可发动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从供应商的选择
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的确定,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实现缺陷的实时消灭,从而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零缺陷。全面质量管理为适时采购,适时生产提供了质量保证,JIT系统为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提供了优良的载体。
(五)多技能员工的培养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建立。由于JIT系统是按顾客的需要生产,又由于顾客需求多变,这就要求生产具有弹性和适应性,以适应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同时,按需生产意味着生产工人可能经常会有闲暇时间,从而可利用这闲暇时间来执行其他辅助性作业。培养多技能的员工,目的是让制造单元里的生产工人成为多面手,既能操作多种类型的机器,又能从事其他工种,如执行预防性维修及小型修理,进行质检及执行保管任务等等。
JIT系统下工厂布局的类型、效率等方面的管理也不同,在传统工种及批量生产中,产品由某一组同样的机器送至另一组继续加工。JIT系统则用制造单元(manufacturingcells)的方式代替这一传统的工厂布局。制造单元中的各种机器是按半圆形布局组合起来,它们井然有序地排列,以适应连续的多种操作要求。每一单元均为生产某一特定的产品或产品族而建立,产品由始至终地从一个机器转移到另一个机器,工人则被派至各单元,并学会操作其所在单元的所有机器。制造单元又称“厂中厂”,其作用是避免产品在不同车间之间的搬运和等待,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所有生产该产品的必要设备均放置于该单元内,各单元集中生产某种产品或某种部件。
(六)员工参与程度较高。JIT系统与传统的作法有一个很大差别在于允许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程度。根据JIT观点,提高参与度,可以提高生产率与总体的成本效率,员工可以对企业的运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停止生产来确定和纠正存在的问题。JIT环境中的员工需要的是另一种有别于传统风格的新的管理模式,而经理人员必须是协调者,而非监督者的身份来纠正。
二、JIT对管理会计的挑战传统
管理会计有三个目标:第一,计算产品和劳务成本;第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第三,提供计划控制的信息。然而在新的制造环境下这些管理会计的目标都会受到JIT的影响,新制造环境下管理会计的特点有了如下的变化:
(一)更注重市场观念。企业的一切取决于市场动向,生产系统的制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IT则是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追求5个R,使企业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Right-Material)在准确的时间(Right-Time)送往必要的地点(Right-Place),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要的数量(Right-Quantity),必要质量(Right-Quality)的产品,简言之,即JIT要求全企业树立满足市场需要才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的经营目标。
(二)关注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由于必须进行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计算,因此更多地是关注财务信息。而在JIT表现为通过消除浪费,坚持不懈地追求生产率的提高,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虽然必要,但缺乏效率,有待改进,因此,管理会计人员需要解决:①制造过程的浪费原因及改进;②搬运方式的浪费原因及改进;③过多库存的原因及改进;④动作浪费和制造废次品的浪费原因及改进;⑤加工本身的浪费及改进等等,所有的这些分析在特征上都是非财务的。
(三)重视经济控制的整体观念。JIT注意整个生产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的某个部分或阶段。
在JIT下,获利能力只有在整个经营均按JIT的方式运营才能提高,只有整个企业的不增值作用被减少直到消除,企业的获利能力才会提高。
正因为新的制造环境下管理会计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因此,JIT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存货管理完全变更,产品成本计算已经重构,成本计划控制有了新的规则和方法,业绩评价标准有所变化,整个管理会计的领域还在改变,具体表现为:
(一)成本计算方面:
1、成本可归属性的改变。成本制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将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它们是直接计入和分配转入,准确性前者优于后者。JIT系统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灵活、适应性强,便于在不同产品之间转化,这就要求企业有较高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这样一来,企业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的比重将会下降,随之增加的是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能否正确分配,将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JIT的制造单元,多技能型人工及分散式服务作业正是成本可归属性改变的根本原因:由于JIT系统建立了制造单元,生产工艺相近的产品基本上是在同一制造单元中完成的,这样传统会计中视为全厂的间接费用并按单一标准分配的一些费用项目,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设备的折旧等就可直接归入相关制造单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了成本计算的可归属性,从而增强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对变动成本计算和完全成本计算的重新认识。完全成本计算法下,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在传统的生产系统下,由于产供销各个环节均存在较多的存货,导致当期的产品成本受期初、期末在产品成本的影响,而当期销售成本又受期初、期末产品成本的影响,这种累积性的成本计算法,导致企业实现的利润与产品销售的实现存在不衔接的现象,从而无法有效地服务管理决策。因此,作为优于完全成本法的新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提了出来,其基本思想是产品成本中剔除固定性制造费用,利润的实现建立在产品销售实现的基础上。但是困扰和矛盾也由此而产生:企业为适应强制性的对外报告的需要,必须按公认会计准则认可的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企业不得不采用变动成本法再另建一套成本信息系统。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而在JIT系统下,这个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由于JIT系统实现的是零存货,使完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与产品销售脱节的现象已不复存在,JIT系统下,对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性质都有了重新认识,由于实现自动化,直接人工的费用比重下降,工人具有多种技能,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的界限模糊,其结果导致制造费用上升,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仅剩直接材料一项,而变动成本计算法也变得不能反映生产的实际耗费情况而失去了存在意义,因此,在JIT系统下,完全成本法将取代变动成本法,企业费时费力建立两套成本系统的不便也就消失了。
3、标准成本法的改进。长期以来,制造企业一直采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通过计算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及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消除不正常因素,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但是,在JIT系统下,标准成本制度暴露了许多不足。
第一,企业的生产由多种作业构成,但标准成本过于总括,没有具体细分来考核差异产生原因,因此管理者难以确定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第二,标准成本制度仅关心成本最小,而忽视了JIT系统所要求的整体性。因为,传统经营控制中某种收益,在高级制造环境下可能不复存在,将标准成本制度运用于高级制造环境下的经营控制,有可能产生失调行为。例如:材料价格差异报告很可能会鼓励采购部门为利用购货折扣而大批量购货,结果储备存货大大增加,这显然为JIT所不容。第三,标准成本制度关注直接人工的效率和成本的改进。在JIT系统下,由于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低,这样做便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因此,在新制造环境下,制订标准,计算差异还是有用的,只不过,标准成本制度为适应JIT的需要,已作以下调整与改进:第一,差异分析更细化。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非增值作业,以消除浪费,追求更高的生产率;第二,缩短标准成本的寿命。由于产品寿命周期更短,更新更快,同时企业的不增值作业随时在消除,这就要求标准成本随时修订,以提供更合理的成本控制依据;第三,成本控制的重点转移,原来的成本控制重点在直接人工,由于直接人工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下降,因此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转向其他,如材料、制造费用等。
(二)业绩评价方面
传统的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这就需要短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业绩评估和计量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为其制订不同的标准,以财务指标对其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但是传统的业绩评价标准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如:传统的评价成本中心在人工效能或制造费用分配率的标准已不适应JIT的目标,理由是JIT强调的是制造单元及多技能的员工,因此,以人工工时为基础的差异分析已起不到计量和评价业绩的作用;由于建立存货水平也与JIT的目标相矛盾,所以降低制造费用分配率也成为一个过时的计量标准。在JIT系统下业绩计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除了采用财务指标之外,更多地采用非财务指标计量,与JIT系统相适应的业绩计量评价指标主要有:
1、原材料与废料。在JIT系统下,原材料的质量、成本、交货期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计量指标有财务指标:如原材料的总成本、原材料总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百分比、实际和计划的价格差异、废料成本占原材料成本百分比;非财务指标:如原材料质量、供应商数量、材料交货提前期等等。
2、存货。JIT系统要求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实现零存货。但现实中存在诸多原因,如市场需求大于预计水平,或生产量由于机器故障而降低,或为协调定货成本与持有成本间的冲突等,存货作为一种缓冲储备有时成为必要,但低存货低成本,消除持有不必要存货的浪费成为工作的重点,主要的计量指标有:存货平均余额、持有存货平均时间等。
3、机器设备。如前述,为适应JIT系统,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综合预防性设备维护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计量指标有:设备停工时间、设备调整准备时间、设备维修记录等等。
4、生产交货期在JIT系统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及时交货,不必产生产品库存。因此对生产和交货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按时交货次数百分比、完成订单的百分比和交货周期。
5、产品质量。
6、创新与学习。
(三)对资本性支出决策影响。JIT系统下要求企业自动化程度加强,这就要求企业增加资本性设备支出,所以资本预算(专项支出预算)在企业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新的制造环境下资本预算变得更为复杂,其理由是:第一,由于设备使用时间更长,而产品的寿命周期越短,因此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更为困难;第二,设备越先进,技术要求更复杂,因此,营运成本的估计也越困难。所以,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模式去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使得企业的决策更准确。
(四)管理会计报告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制造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均有责任向管理者提供经营的结果,即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在新制造环境下此责任更为重要和复杂。正如业绩评价和经营控制方面一样,报告的重点已从原来的财务指标转向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汪玉兰。JIT在服务中业应用之探讨〔J〕。上海交大学报,1999(4):78-80.〔2〕DonR.Hansen.ManagementAccounting〔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吴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