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4 17: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

第一篇: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

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中国电信公司经历了十年又十年地改革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拆分重组,面对上有国家的政策执行,下有群众的意见反馈,依然坚定地走到今天,到底是怎样的信念让中国电信公司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绝处逢生,且任劳任怨地为老百姓服务。本文结合中国电信公司数十载的发展历程,并运用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总结其经验,发掘其问题,思考其良策,论述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

关键词: 电信 转型 管理 服务

引言

提起电信、移动、联通这三大运营商,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如今科技愈来愈发展的时代,手机作为最及时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了人们不离手的随身物品,出门在外联系家人分分钟,那些用书信传达情意的方式早已被人遗忘。不管是身处大城市还是小山坳,就算相隔千山万水都能及时通话聊天,甚至在今时今日有了3G网络,人们随时可以与大洋彼岸地家人朋友视频聊天,相信这样的好事随着科技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了‘那你用的是电信还是移动,又或是联通呢?’------古语有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有竞争才有发展,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可是一波三折,举步维艰,而中国电信公司作为电信行业的龙头老大,又是如何地拨开云雾见青天?如何地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走过柳暗花明遇见又一村?

纵观中国电信公司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过数次的拆分重组,面对过众多用户的质疑和埋怨,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予了中国电信更多宝贵的信心去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即使面对强硬的对手,也能够从容不迫地自如应对,我相信中国电信公司会坚守着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的企业使命,稳扎稳打地在行业内走的更好。

一、中国电信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就

(一)中国电信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信即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按照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中国电信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作为中国主体电信企业和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

在最初,中国电信成员单位包括遍布全国的31个省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电信业务被称为“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于1995年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1998年,由于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邮政、电信分营,开始专注于电信运营。1999年,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出去。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2001年,中国电信被再次重组,进行了南北分拆,形成新的5+1格局。2002年5月,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重新正式挂牌成立。

直到今天,中国电信逐渐走上了稳步上升的轨道,俨然已经非常圆满的完成了多年的蜕变。在从基础通信拓展到3I(IP通信、IT技术、信息内容及应用)交融的领域,赢得全业务经营良好开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构建了400多个全国性的信息通信应用网络,用户总数由2005年的2.36亿增加到目前的3.4亿,解决了18万员工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增强了国际国内市场拓展能力。

(二)中国电信公司转型成功的经验

2005年初,中国电信集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顺应国际电信业转型的趋势,准确洞察和把握难得的机遇,提出推进企业战略转型。

首先做的就是直面转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提供话音、宽带、视频、高附加值应用等捆绑、通过价值链合作,融合服务的商业模式。并加快业务与服务转型、网络与技术转型、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通过企业收入、投资、成本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实现了企业价值增长方式由投资成本拉动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在当时“中国电信要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另一层含义是,中国电信要把信息产业的技术实力、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财富潜力结合起来,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同时,挖掘其中的产业机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电信与数字电视产业的结合。

第二点,即盘活资源创造财富。在原先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中国电信具有两大资产优势,一是中国电信有运营商中最完备的销售网络。二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交换、传输和管道资源方面的优势是中国电信有运营商中最完备的销售网络。这是中国电信的两大资源,只要盘活用好,就可以为中国电信创造价值。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外,中国电信的企业商誉所构成的无形资产也是资源优势之一,所以可以转变思想观念,和中国移动、联通树立竞合观念,在资源层面是合作的,而在业务层面开展竞争发挥效益。

最后一点则是精确化管理创造竞争力,不仅包括全面预算管理KPI指标,也不仅指成本管理,还延伸到市场和企业发展都要逐步精确,客户群的细分,不同客户群所使用的不同产品,每一客户群的销售费用都要尽量精确化管理。

二、中国电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竞争规则的缺失

当代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不是一套简单的政策和条例,而是要在产业运行中确定具体的落脚点。中国电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竞争规则缺失的问题。

中国加WTO后,外资迟迟不能进入中国基础电信业,关键就在于开放与竞争政策与市场的实际运营方式严重脱节。电信经营范围内的,转售业务、国有股权出让、虚拟运营、号码携带、国有电信运营商与非国有企业合资合作等,开放的政策早就制定,但始终落不到运营环节,因此,诸如韩国SKT、澳大利亚电信等跨国企业在中国努力多年后,最终选择退出竞争。

目前唯一进入基础电信运营的非国有电信企业是民盈电信,此公司虽然是全资民营,但前身有深厚的全国工商联和安全部背景,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珠三角从事基础电信和IPTV业务,业务辐射到广东和港澳,并在转售业务叫停前,从原小网通公司购买了基础光纤,同时享有国家出口。民盈电信的身份在几届领导(信产部)时期都未肯定或否定,它的存在,暴露的仍是规则的缺失。

(二)电信业做大做强发展战略导向的缺失

在发展战略层面,电信业的竞争体制主要体现在:创造国内多元化的竞争市场,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以内部充分竞争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网络资源完全被运营商所垄断,民营企业的全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只能依赖于国有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和取向,使民营经济在技术与市场领域的竞争被彻底封杀。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并举,这是最有效的竞争战略。中国之所以在国际国内两个竞争市场尚均存在缺陷,关键是战略定位过于单一,强调3G发展时,行政手段替代企业战略,甚至把模糊的战略和技术路径定为国家战略,限制民营经济在3G研发中的骨干作用,盲目地把自主创新与技术融合对立起来,导致今天中国3G市场不但竞争失衡,而且新业务发展滞后,终端产品再次被海外大国所操纵。更严重的后果是,由于战略定位的缺失,正在拉大中国与美国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消弱中国民营电信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投融资能力。

(三)企业服务与技术方面较为薄弱问题

首先技术层面,从最初的电信公司推出主打产品--固定电话,国家扶持其快速发展,甚至提供政府基金作为电话初装费,明显增加了我国电信的用户量,坐镇了电信业的龙头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从前的垄断经营模式,提高了中国电信业的竞争力。竞争的突如其来给电信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且随着电信的小灵通逐渐退市,没有了大量低端客户的优势,而移动的数据业务蒸蒸日上,在这个网络为主流的社会,再加上现已进入3G的时代,对于中国电信又有更大的步伐需要跟上。

其次在收费方式上,电信公司很多时候收了钱,人们还不知道 6

自己花在哪里,最后跑到营业厅咨询,却都是含糊其辞的回答,总是没有明确的让人满意的答复,久而久之,这样的收费方式让用户越来越不放心使用,造成了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不信任机制,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电信的一举一动,恐怕没有比电信资费更让广大消费者关心的了。不管电信企业收取的资费是按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的合法收费,还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所谓合理收费,但其资费项目和收取标准还是引起了消费者广泛的议论,人们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电信资费应当规范,而绝不是一家说了算。近两年,以短信、上网等为主的增值业务市场异常火爆,在各大运营商业务总收人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正是由于增值业务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各大运营商都在不遗余力地积极开发各种增值业务平台,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而加上市面上部分手机不给力,制造商鱼目混珠,在手机功能上做小动作,使用户使用期间出现不知名的短信扣费或其他名目的乱收费,这样的情况对于不清内里的老百姓就会以为是中国电信乱收费,加深用户对电信的埋怨。

最后是服务质量上,正因为有了以上所述企业内部的问题,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电信基层员工在面对用户时的服务态度不好。这样有关电信部门服务质量差的消费投诉接连不断,电信部门数月整年电话未能装上、电话被人盗打得由消费者先支付话费以代人受过、一旦多收了话费就推说电脑出错、电信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的做法或答复也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企业没有给自己的员工归属感,职工就很难用心的为企业工作,仅靠电信部门内部的思想教育或感化实在难以

也决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

(四)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缺失

企业文化是组织操作中的一种社会控制系统,它考虑的是公司的战略和战略的实施,而不仅限于物质层。企业文化能够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企业文化又有一定的惰性,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但一些企业在发展出现问题时不改变文化又很难起死回生。而企业不重视文化,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改革重组上市,业务竞争已由同质竞争变为异质竞争。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大局观、忍辱负重和忠诚度上,但这些都是难以长期保持的。在财务绩效上,压缩运营成本、改善财务绩效的同时,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利用大量的现金流再生财的问题。中国电信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要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规避业务风险和其他风险,整合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建立与关键策略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控制系统文化。

中国电信目前还具有很大的业务发展和成本压缩的空间,在成本的管控上,预算模型的真实性与合理性问题要解决好,刚性考核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得以体现,公司的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体现。

三、中国电信发展过程中的对策及思考

(一)关于中国电信重组以构建有效竞争格局的思考

电信企业重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垄断构建一个具有良性竞争机制的电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因此,重新整合后的运营商在实力上应该是基本均衡,且具备相当的竞争力的。在总资产、净资产、业务收入、净利润、网络规模、网络质量、用户数量、用户质量等各项业务指标上,相差不能太悬殊。重组应有利于消除垄断,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使重组后的运营商势均力敌,在各项业务市场上开展全方位竞争,逐步形成完善的电信市场竞争机制。

中国联通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电信行业长期以来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推动了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其意义已经超过了联通本身。正因为如此,中国联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资委、发改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多次强调,中国联通这面改革的旗帜不能倒。此次电信企业的重组,不能阻碍中国联通的发展,应当支持中国联通这面改革的大旗继续前行。

目前,我国电信企业总体呈现一个用户规模大、整体盈利低的特点,距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财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三大电信企业的股本回报率平均值仅17.9%,远低于西班牙移动的49.5%,意大利移动的43.3%,甚至低于墨西哥电信的36.7%。此次电信企业重组的目的应该是进一步完善电信市场竞争体制,遏制不良竞争,推动我国由电信大国向电信强国过渡,鼓励我国电信企业勇敢的走出国门,开拓国外电信市场,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信企业。

近年来,由于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几大电信运营商大打价格战,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从而忽略了对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企业服务水平差,必然引起用户的不满和投诉。此次重组应有利于消除不良竞争,促使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工作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电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中国电信做大做强的战略及思考

我国电信企业起步较晚、底子较差,要想尽快做大做强,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宏观布局、科技研发、管理体制、政策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争取在这些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1.积极实施综合化的经营策略

一是全业务经营,即固网业务和移动业务捆绑经营(FMC)。目前全球电信业的基本走势就是全业务经营,美国和其他一些比较先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当前在电信网络的三个技术层面中,基础传送层面和核心交换层面已经趋同,只是与用户连接的接入层面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因此,实行全业务经营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效能;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也能够享受到一系列高性价比的服务。二是“三网融合”,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

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目前,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将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管理部门合而为一,以适应生产力变化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政府适时的提出了“三网融合”的目标,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2.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目前国内电信企业在股权结构上都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股权构成相对单一,国有股权占据绝对控制地位,且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伴随着国有股过大过于集中,就出现了重复投资、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改变当前国内电信企业国有股一家独大的现状就必须进一步深化电信企业产权改革,推进电信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首先,要保证产权主体多元化。充分引入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释放投资空间,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以此来合理构制股权结构,保证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要保证产权结构平衡。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入民营资本、国际资本等方式,形成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电信企业的竞争环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一是要健全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电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不断优化的管理机制来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真正

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破浪前行。二是要优化管理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实现速度和规模的统一,效益和质量的并举,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三是要强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全新管理模式,形成“风险有控、授权有度、操作有规”的内部控制体系。四是要创新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企业。注重信息技术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打造满足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要求的高效、灵活、可视的信息系统。

(三)中国电信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服务的思考 1.制定个性化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我国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顺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要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电信企业必须不断强化管理、完善流程、规范操作,把“客户第一”的理念体现在通信服务的方方面面,为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电信业作为一个服务型的行业,要始终将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要变以自我运营为主的建设性流程为以方便客户为主的服务性流程,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目标。要将客户感知和价值提升作为重要依据,高度重视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加强细分市场和客户群的对策研究,不 12

断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全新服务,努力为不同的群体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优质服务。

2.积极完善市场机制推进三网融合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的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电信发展的现状,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在电信市场上实现了竞争。同时他们还对本国广电体制进行了改革,将公共管理和市场运作区分开来。例如,在英国,通过广电体制改革实现了由国有公共体制向国有社会公营体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推动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信业的融合。一直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独家垄断了英国的广电市场,直到1954年《独立电视法案》的正式施行。随后一批商业电视机构纷纷建立,并逐步形成独立的电视网,从此英国出现了公商并营的电视广播体制。1990年英国出台了新的《广播电视法》,新广播法的基本意图是要开放广播电视市场,创设更为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广电事业的繁荣,同时要求切实保证节目质量。在我国,由于受到体制的制约,各地广电部门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仍然靠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来确定和维系,广电系统正面临市场机制的内在压力。同时,由于在国内还存在禁止电信与广电互相进入的声音,从而阻碍了融合类业务的发展,给融合业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设置了市场壁垒。

广电和电信相互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熟悉的网络融合业务领域,广播机构和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的方式开拓业务,进行合作。例如,在香港地区,银河卫星广播公司与和记环

球电讯公司为了开拓服务领域,组成了合作伙伴。和记电讯是固网服务运营商,主要运营香港的光纤到户电讯网络。而银河卫视是收费电视服务运营商,主营香港的收费电视服务。两家公司通过合作,银河卫视可以利用和记电讯的宽频网络,提供收费电视服务。这两家公司将共同为用户提供三合一服务,这样双方都以最小的代价拓宽了业务领域,实现了双赢,也能够更好的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国广电与电信企业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优势合作为契机,在资本和业务层面上展开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三网融合的目标还很远。为更好更快的推进三网融合,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对新时期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思考

中国电信在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企业文化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心理的力量,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管理成本的降低。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中国电信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中国电信要想做大做强,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

这样的企业文化必须是创新进取、放眼全球的,是创造优质服务、追求利益合理化的,是科学、规范的。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企业文化,中国电信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再次要解决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由谁为主导去进行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就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能够将企业的合力发挥到最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具备统一性,各部门、各分公司都应保持一致。因此,在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由谁为主导去进行建设的问题上,很明显就应该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实施,从整体上去规划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各地方电信企业要积极配合。另外从企业的实力来看也只有中国电信企业这个整体才有如此经济实力、魄力,才有如此长远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去构建一个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中国电信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就必须以整体为主导,各地方电信企业要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企业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同中国电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自觉将电信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的洪流之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观念转变与制度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中国电信企业一定要尽快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国际电信巨头的直接对

话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竞争压力中国电信企业一方面要重树企业形象,提升服务质量,赢回社会公众和国家对中国电信的信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尽快形成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以期在市场竞争 中争取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高斌,《通信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2] 蔡康,李洪,朱英军.《3G网络建设与运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 林敏,《专家谈电信业深化改革的焦点问题》,《通信信息报》,2003年 [4] 《2009中国电信运营行业分析报告/中国信息经济网》,2010.2 [5] 周其仁,《周其仁再论电信改革》,《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9日

第二篇:银行业协会发展问题和对策思考

银行业协会发展问题和对策思考

我国行业协会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发展和壮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是银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过程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协会发展壮大和促进银行业科学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银行业协会发展的基础 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的自律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组织。他们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制定公约规则、共同遵守,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特定行业的自律组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协调作用。通过协调妥善处理各会员单位的利益冲突,加强会员单位之间联系,增进彼此间友谊,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和增进行业共同利益;通过协调增强行业凝聚力,行成行业合力,促使会员单位在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和权限内开展业务,促进行业目标整体实现。

2、服务作用。包括建立会员间的服务网络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了解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态势,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在同行间传递经验和避免教训,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服务作用还包括为会员单位培训员工,加强行业对外交流的职责。具体体现在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3、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二、银行业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银行业协会牢固树立为会员单位服务的理念,在推动诚实守信、维护金融债权、深化调研成果、借鉴先进经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

(一)认识支持不到位,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受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行业协会在政府、行业和社会民众中的认知度、认同感不是很高。认识不到行业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协会的工作水平和办事能力信心不足,甚至表示怀疑。

(二)法律地位不明确,监督协调管理乏力。行业协会法制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按有关规定,银行业协会受地方民间组织管理局和当地银监局的双重管理和监督,但实际情况是民间组织管理局只负责登记审批和发证年检,其它方面由于没有赋予职责而难以为之。《银行业协会工作指引》虽然规定:“行业协会应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并明确有监督和指导职责,实际工作中,要么把银行业协会作为内设部门对待,要么监督指导乏力,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职责履行不充分,行业作用发挥有限。《银行业协会工作指引》给银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是“一个宗旨、四项职能”。如银行协会为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共同抵制恶性竞争行为,需要制定相关行业公约、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时,往往是即得利益会员单位不愿放弃短期利益,怀疑长远利益的获取,造成相关公约、标准、规范不能表决通过,或通过了执行起来也是流于形式。这种现象极易造成“自律失效、维权不成、服务不佳”的局面。这些,不仅使协会的形象和威望受到损害,也使会员对协会丧失信心,导致会员对协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领导体制不顺,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是领导管理体制不适应工作的需要。协会会长、法定代表人由省级分行行长兼任,工作过问不多。在常务理事会和专业工作委员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协会领导力量显得脆弱,不能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二是协会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人员较少,年龄偏大,加之工资福利均由原单位供给,行政关隶属原单位,协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无从谈起。即使协会聘请了少量大学毕业生,但人员编制、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基金等相关方面没有政策配套,给协会工作管理和激发员工工作活力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解决银行业协会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努力培育协会发展壮大。银行业协会的行为特征应该充分体现公正性、科学性和合法性,其中合法性至关重要。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确定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权利义务、内部管理、活动规则和财务管理等。真正使行业协会工作做到有法律支撑、政策支持、会员支助,得到社会公众和监督管理机关的认可和帮助。

(二)加强协会自身自建设,夯实履职服务基础。建立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公正廉洁的协会工作人员队伍,是做好银行业协会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要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加快协会秘书处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制和全员岗位责任制,全面提高秘书处的工作水平。规范内部工作程序,促使内部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其次,要加强协会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协会活动程序规范。再次,要加强协会人才建设。针对协会工作人员现状,协会要会同会员单位共同协商,进行用人机制改革,对不适宜协会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换。

(三)完善行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行业自律,制定行规行约,规范行业行为,协调行业争议,维护行业公平。做好行业维权,开展行业联合制裁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活动,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共同利益的实现。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组织行业人才技术培训和规范交流,限制严重违法违观人员的业内流动;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和吸纳境内外银行业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配合做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教育和考试工作,引导银行从业人员积极向上和勤奋好学。

(四)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正确处理与主管机关的关系。组织机构、法定代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的设立和撤并,要向社团组织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变更和年检手续。重大问题、重要工作要及时向业务主管机关——银监机关请示汇报,做到“监督管理、行业管理、内部控制、社会监督”的有机统一。二是正确处理与会员单位的关系。协会是会员单位的代言人、服务员以及行业关系的协调者、行业自律的推动者和行业利益维护者。协会要有生命力,就必须面向会员单位,立足会员单位,做好行业服务,赢得会员单位的信赖和支持。三是正确处理好与其他行业协会的关系。银行协会会员单位是一个广泛联系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民众的行业,因此,银行协会要加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和协作,要加强与中国银行业协会、市银行业协会和外省市银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和协作。通过参加会议、走访交流、考察学习,了解其他行业协会、兄弟银行协会的活动情况及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改进工作,以促进银行业和银行协会的共同发展。

第三篇:浅析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现状_问题与对策

本文摘自:广州电信网上营业厅(http://gz10000ct.com)及广州电信(http://www.guangzhoudianxin.net/index.ph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商务营销◎

浅析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1 2

江智源 1 郭东强 2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维护好客户的忠诚度已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没有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中国电信要实现通信服务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向深度拓展,通过模式 升级,才能追上其他通信运营商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本文以客户忠诚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运营现状的分

A 析,指出中国电信集团当前客户忠诚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中国电信企业维护顾客忠诚度的策略。关键词: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 4428(2012)09- 29 - 03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信服务企业的重点从以固有产品为

导向转为以客户服务为导向,如何维护和提升客户忠诚度,逐渐 成为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优先考虑的因素。随着企业之间的发 展,对消费客户竞争也愈演愈烈。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 于通信行业还处于卖方市场,运营商处于优势地位,运营商在过、去只注重新市场的开拓、新客户的获得,而往往忽略了原有的客 户群,这种客户流失已成为运营商竞争中所面临的尴尬。

一 客户忠诚度的内涵分析

客户忠诚度(Customer Loyalty)是一个含义丰富而抽象的词 汇,涉及消费者心理及行为层面的诸多因素,迄今为止学术界尚 未对客户忠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归纳和总结,笔者认 为:客户忠诚是客户对某种品牌或产品建立了特殊的心理关系(情感和信任关系),并产生重复购买或者向他人推荐的行为。它 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态度忠诚,是指客户从情感、意识 以及行为倾向上表现出来的忠诚感,是指客户在两家企业的竞 争中偏好于某一个品牌,包括从认知,情感到意向的忠诚。另一 方面是行为忠诚,主要是指客户对某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表现加以研究,使用经验识别,接受并信任某企业,并转化为最 终购买和重复购买的行为。

二 中国电信的顾客忠诚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电信集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战略上 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大、企业相比,在顾客忠诚度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现状调查分析 1 中国通信运营商用户数量调查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 年 1 ̄2 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 计净增 2066.9 万户,突破 10 亿户大关,达到 100692.3 万户。其 中中国电信手机用户为 1.323 亿户,这已是中国电信刚刚接手 C 网时的 4.7 倍;另外,天翼 3G 用户达到 4115 万,在中国 3G 用户 中的占比升至 28%。由此,中国电信已提出新的规划,今年旗下 3G 用户将超过 2G 用户数量。3 年前,由于历史原因,CDMA 终 : 活力,而如今,在中国电信庞大用户数的刺激下,: 端产业链缺乏

CDMA 终端产业链也空前壮大,已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是,近年

来,为争夺 3G 用户,提升数据业务收入,多个国家的主流电信运 营商纷纷在手机补贴方面加大了力度。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引入 了终端补贴这一普遍做法。但实施的结果却是终端补贴金额急、剧增长,盈利状况不断下行。因此,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忠诚度来提升未来的盈利能力。

2 中国电信用户数据分析

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移动用户数持续 增长,而中国电信的用户在缓慢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不断地萎缩,尤其是城市的固定电话业务,在九个月的时间里就减少了一千 多万的用户,而长途电话业务收入和固定电话业务收入正在不 断地下跌,可拨号上网用户数按月下跌 37%。在其他运营商用户 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 7.8%和 13.4%,中 国电信用户数量出现了严重的下跌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反应出、了中国电信的顾客保持能力相对于其他运营企业较弱,也间接 反应了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较低的企业弱势。

3 中国电信用户忠诚度数据分析

根据工信部 2011 年对中国电信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 查数据显示,顾客对于中国电信的感知具体业务内容熟知程度 较低,对于中国电信的业务办理的时间便利性,业务开通的及时 性和清单的准确透明性,查询费用的方便性的满意度在 36.2% 左右,而对于客户抱怨或投诉的方便性,抱怨或投诉处理的及时 性以及抱怨或投诉处理和故障申报、处理的及时性与结果的满 意率还不到 40%,对于老顾客的奖励程度,节日及不同时段的降 价幅度以及对新顾客提供的增值服务的满意率仅为 29.3%。以 上指标直接反应了中国电信的顾客对资费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及 顾客对产品质量事故的承受能力较低,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中国 电信与电信顾客忠诚度衡量标准中其他指标的要求有一定距 离,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电信的顾客忠诚度较低,其顾客忠诚度水平有待提高。、(二)中国电信客户忠诚度较低的原因分析 1 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11BTQ027)。

930-

2012 年第 9 期 法学研究◎

均早于证据出现的阶段,因此把自认归入证据范畴是值得商 榷的。

因此与主流观点证据说相反,笔者更倾向于意思表示说 或诉讼行为说。在意思表示说与诉讼行为说之间,笔者更倾向 于诉讼行为说,理由如前所述意思表示可改变相对人权利义 务,侧重体现的是法律效果,而诉讼行为是依法定程序参与诉 讼,侧重体现的是诉讼规则。

三、自认的不同定性对某丙诉某甲民间借贷案之影响 根据上述对自认法律属性之探讨,自认有证据、意思表 示、诉讼行为之定性。如果基于自认是一种证据,那么某丙的 诉讼请求就具备了证据支持,其诉求原则是可以得到法院支 持(利息过高部分除外,但这已经不是证据问题而是公平问 题)。

如果将自认定性为意思表示,显然某甲只是在与某乙的 离婚案件中为意思表示,答应某乙偿付某乙胞妹某丙所谓的 借款,某甲并没有要对某丙做意思表示的想法,那么某甲在离 婚案中对某乙的意思表示并不当然扩展适用于某丙诉某甲民 间借贷案件,因为意思表示所拘束的应该是为意思表示和接 受意思表示的双方。

如果将自认定性为一种诉讼行为,很显然,某甲在与某乙 的离婚案件中之诉讼行为,应该只在该诉讼案件中具备法律 意义,而不得对某丙诉某甲的民间借贷案具备当然的法律拘 束力。并且根据实际案情,某甲并未向某丙借款,如果某丙的 诉求得到法院支持,对某甲而言是有失公平的,虽然某甲在离 婚案件中的自认是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其自认有相应的法 益对价。但对某甲而言,离婚时在财产的分割上作出了巨大让 步,并承担了子女抚养的绝大部分责任,且自忖某丙不会真的 起诉,也就是说某丙的起诉是超出某甲预期的。

因此如果将自认作为非证据对待,那么某丙诉某甲民间 借贷案就缺乏证据基础,笔者认为,除非某丙能进一步提供

其他证据证明其与某甲之间存在借款事实,否则法院不应该

基于某甲在离婚案件中对某乙的自认而支持某丙对某甲的 诉求。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由于某甲与某乙的离婚案件是由法 院出具了调解书的,从法理上来说法院的生效文书除非被撤 销,否则是具有证明效力的。并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 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1992)22 号)》第 75 条之(4“)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 裁判所确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某 丙可以依据某甲与某乙离婚调解书来完成其诉某甲民间借贷 案件的举证责任。但笔者认为,当事人启动诉讼,目的是解决 当事人(包括案件第三人)之间的纠纷,并非是为案外人设定 权利义务,因此笔者认为法发(1992)22 号第 75 条之(4)所指 的当事人应该仅限于该裁判案件依法定程序参与诉讼的原 告、被告、第三人,而不能包括案外人—具体而言,某甲与某 乙离婚调解书只应该对某甲、某乙产生法律拘束力而不应对 案外人某丙具备拘束力—否则,可能出现诉讼当事人为案 外人创设权利或设定义务,为案外人创设权利尚无不可,然则 设定义务则绝无正当性可言,也违背基本法律原理。

四、结论

基于以上结合具体案例对民事自认的法律属性之探讨,笔者认为将自认定性为一种诉讼行为更合适,并且当事人的 自认原则上只在依法定程序参与或应参与案件的当事人之间 产生约束力,而不应该对案外人产生约束力、不应该具备直接 决定案外人案件的证明效力。

作者简介:

夏梦灵,男,汉族,南京大学 2010 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江苏天 晖律师事务所律师 / 合伙人。

(上接第 30 页)断,通常情况下客户不会将自身原因考虑在内,而 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及时对服务失误的原因 进行合理的解释,使客户考虑到外部因素或是员工个体因素,避免 客户主观的将失误原因归咎为企业整体,这样将有利于维护企业形 象并降低服务补救成本。

再者,认真了解客户期望,实施恰当的补偿方式。企业的 补偿方式包括道歉、折扣、免费赠送优惠券等多种方式,对于 在何种情况下要采取何种补偿方式并没有通用的标准。因 此,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的期望,使客户参与到补救决策中来 并及时以恰当的补偿方式给予恰当的补偿,使得补偿与其期 望水平相匹配,才能有效消除客户的不满情绪,重新获得客 户忠诚。

参考文献:

[1]盛联业,才凤艳.顾客忠诚的内涵及其价值衡量(第 1 版)[M]. 商业时代出版社,2006,2.

[2]白飞.通信网络管理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0,)(15. [3]陆富琪.电信增值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信息网络 2004,03),(.

[4]孙柏林“企业转型战略研究[J].2009,02).(. 中国电信” 的 [5]陈企华.成功留住老客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0.,作者简介:

江智源,男,企业管理香港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与现代管理;

郭东强,男,教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导,研究方向:知识 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

-107-

第四篇: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藩篱”。毋庸臵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充满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从历史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历经发展、调整、徘徊和改革等艰难曲折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发展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用也非常明显。当然,从更高的层面和要求看,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农业银行恢复,在近30年的金融改革里,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最为普遍。但是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悄然萌发,形成了一套在法律约束之外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非正规金融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具有一些灰色性质,其发展规模与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约束,并且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安全意识加强,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对于金融机构坏账率的约束,使得他们越发不倾向于在农村地区提供小额贷款和开展业务。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这一变革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三农”的进展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

(一)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支持“三农”

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办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近年来,在积极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促进粮棉油市场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经过改革,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并举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共同承担。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完成股份制改革,确立了面向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后,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开始逐步发挥其在“三农”领域的金融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在增强“三农”的信贷支持,强化“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其力度明显加强,也为其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和新的盈利空间。

(二)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服务“三农”

继2003年国务院国发15号文件实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行业管理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进入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第二 1

轮产权制度改革掀起,新一轮改革在推进股份制改造,改革省联社体制和机制,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都在积极推进,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从而激活了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其支持、服务三农的力度。

(三)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三农”

2007年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依据邮政网络成立组建的,承继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金和负债的金融机构,其成立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三农”服务功能有新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资金;第二,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加强农村信贷服务;第三,改善基层网点服务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它彻底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有利于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快速发展,增加服务“三农”

2006年以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认和巩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允许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通过以奖代补、定向费用补贴、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优惠政策,拓宽了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的渠道,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国际金融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包括了(1)村镇银行,据银监会工作安排,将在2009-2011年达到1027家;(2)小额信贷公司,数量更多;(3)贷款公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由工商登记、银监会批准等多种形式。

(五)农业保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支持服务“三农”

在前几年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银监会围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费补贴,落实保费补贴发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表现在: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农业保险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效也十分明显,在服务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川,但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还没行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立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规模太小,无法满足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而且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比较模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承担了一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总体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和加强。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确

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功能缺失。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运作,大量收缩农村的营业网点,扶贫的政策实施不理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残缺等问题。二是商业性功能缺失。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农村网点大幅度减少,直接面向农村的涉农业务减少,对农村的信贷只限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

各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农行在农村的机构大幅减少,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营业网点,因此,贷款业务逐渐远离农村,农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城镇工商企业,而农业贷款投入较少。

(三)农村资金回流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几年虽在努力改进,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无论是财政渠道、金融渠道、价格渠道,还是投资渠道都出现了外流情况,就金融渠道而言,至少有如下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流入县域甚至城市;二是农村邮政储蓄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其存与贷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外流渠道之一,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城及以下机构更存在“抽水”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想办法有效解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据统计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约占2/3,邮政储蓄约占1/3,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时农业银行存多贷少,吸收的资金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调整,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加工,而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资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然而农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结算资金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品种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中间业务欠缺。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从政策层面看,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新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良好的开端,然而,存在的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小,规模更小,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甚至不到1%,根本难以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弱而无力的状况;二是这些名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设在县城甚至更上,村镇银行根本没有到村镇,对于一些银行而言,只不过增设了一个异地分支机构而已。因此,对这些机构的作用力,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继续考量。

(六)民间资本回流渠道仍然缺乏

一方面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但在另一方面,农村也存在着大量的比较充裕的资金,难以纳入比较正规化的运作轨道,尽管2006年以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开放,但开放力度还不够大,民间资本只能通过入股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农村资金循环,从目前情况看,而且出资人还是以大企业居多,真正的民间资金还很少,至于私人借贷、合会、互助基金会等在内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在中国仍受到限制,大量资金缺乏回流农村的渠道,大多数农户和企业的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全社会资金配臵效率低下,也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七)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业保险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其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故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我国农业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为主的农业保险保障。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要

求,也不利于培养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八)农村金融活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由于农村和农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一是农户联保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且具有排弱性;二是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农村目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导政抵押担保的进展缓慢。三是一些抵押贷款创新模式(如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收益权抵押等)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可推广性。正因为这样,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尚存在困难,从一些地区调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三农”贷款风险也有上升走势,很值得人们忧虑和担心,再加上农村商业性保险的不健全,更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的对策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需要总体统筹,协调进行,也需要因地制宜,鼓励试点。从当前来说,我们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这应当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包括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破解民生性金融难题,满足广大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包括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二)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的补偿机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分散、分割和高风险特征,而相应补偿机制的缺乏,导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缺乏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构建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建议对“三农”金融服务给予普惠制政策支持,如直接按涉农贷款总额给予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农业贷款占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等。与此同时,要研究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研究推动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财政补贴机制,农业再保险体系、第三方担保机构等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分担商业性金融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信贷模式和担保业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显著特征。因此,农村金融供给要有的放矢。应在继续大力推广农产小额信贷和农户担保贷款模式的情况下,加大农村信贷模式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模式。如“公司十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产”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又如,如何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的范围加快林权抵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新型质押、贷押方式的探索试点和推广,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率。

(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户互助信用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也有利于发挥各方参与金融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机构一定要鼓励其设在乡镇、服务三农。

(五)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设立机构,延伸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完善县域机构网点的同时,积极向乡镇乃至村设立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金

融服务网络和体系,以强大的金融力量撬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建立多管齐下的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农村资金外流一直是“三农”发展的瓶颈,构建资金回流有效机制,这是保障对“三农”实施必要的扶持和保护的关键环节。应着力做好:一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财政投入机制,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的比重,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输血力度”。二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杠杆激励机制,即综合利用税收、利率、存款准备率等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如对涉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贷款等。三是鼓励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优化资金配臵机制,做大、做多、做强农村金融服务。

(七)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八)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九)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十)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总之,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臵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

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改善,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

从经济总量看,截止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2.7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99.92%;实现增加值160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40.4%。从产业分布看,从事二产的企业5.25万家,实现增加值1204.9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75.07%;三产企业7.49万家,实现增加值400.4亿元,占24.93%。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4.71万家,实现增加值883.1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55.01%;建筑企业0.54万家,实现增加值321.8亿元,占20.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77万家,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5.12%;其他服务业6.72万家,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8万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46万家,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软件业0.39万家,房地产企业0.32万家,文化娱乐业0.05万家,共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19.82%。

中小型工业不仅在全省中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全省工业的主体。2003年,全省中小型工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1.09%,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量65.6%。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4099家,创造增加值48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55.0%;实现利税187.5亿元,占52.2%。其中,制造业企业有3759家,创造增加值418.3亿元,占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总量86.27%;实现利税154.6亿元,占82.45%。

从所有制性质看,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461家,创造增加值277.3亿元,占全省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6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697家,创造增加值184.9亿元,占17%;集体工业企业有429家,创造增加值28.4亿元,占10%;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别有217家和155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55.1亿元和25.2亿元。从社会贡献看,2003年,全省GDP的40.4%是中小企业创造的,36%的税收是中小企业提

供的,安排职工就业1433.8万人,占全省企业职工人数的94.1%;全省中小企业职工中,二产从业人员639.6万人,其中:工业364.3万人,建筑业275.3万人;三产从业人员794.2万人,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07万人,批发零售业252.9万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06.9万人,住宿餐饮业101.1万人。

二、2004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信贷紧缩、物价上涨和交通、土地、能源等因素制约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速度稳步增长

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58亿元,同比增长14.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池州工业发展速度均在40%以上,铜陵、安庆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工业主体地位强化

1—9月份,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9.30亿元,增长16.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4.60亿元,增长27.5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2%;实现销售收入1478.93亿元,增长3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76%,比上年底提高了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1亿元,增长30.70%。

3.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主体,2004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省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7.3亿元,增长20.5%,高出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33.6%;实现利税总额69.4亿元,增长36.6%。从行业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月份,中小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07.8亿元,增长10.1%,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为27.6%和27.4%。

4.外资拉动作用明显

1—9月份,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全省新批208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主要是中小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引进省外、境外资金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37%。

5.社会贡献有所增加

1—9月份,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2.04%,比上年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4%。

虽然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回落

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长速度逐步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回落了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7.9亿元,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5.3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回落31.7个百分点;1—8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9月份投资增幅虽然回升,但增幅仅与上半年持平。

2.资金不足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运行艰难

至2004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比上年末和2004年一季度末分别回落

2.2和3.3个百分点。由于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不愿意贷款或贷款大量减少,致使中小企业技改资金严重缺乏,特别是流动资金缺口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有80亿元。安庆反映流动资金缺口8亿元。招商引资企业普遍反映安徽省金融环境不宽松,金融支持和服务不配套,影响了外商投资积极性。截止2004年6月底,来安县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了3100万元,金融部门只收不贷,使许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虽然安徽省信用担保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信用担保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担保机构数量不多,注册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担保机构因未能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缺乏担保的风险分散和补偿制度,开展担保业务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担保机构从组建以来未开展一笔担保业务,特别是省级担保机构分散在多个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省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的牵动力和促进作用。同时,担保条件苛刻,办理抵押、质押手续复杂,评估及有关担保费用较高,使一些企业对担保贷款望而却步。

3.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于土地审批冻结,全省中小企业土地缺口约有6万亩。土地制约的负面影响突出显现出来。一是影响了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TCL集团要在来安投资6亿元建设手机和彩电生产基地,因没有土地,项目协议无法签订。当涂博望镇现有32家招商项目,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刃具生产,计划投资2亿元,也因土地困难无法落实。其他市县也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问题。二是影响了技改项目和扩建项目的实施。南陵有一个总投资2亿元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已经投入近4000万元,因土地“冻结”,后续项目无法实施。芜湖华江集团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已到位1200万元,也因土地问题被迫停建。

三是影响了各类人员创业。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科技人员想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因土地问题而无法如愿。马鞍山有2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想回乡创办企业,计划投资6亿元,因土地制约而不能实现“凤还巢”。四是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各地都有把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因土地规划无法修订,限制了小城镇经济功能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桐城已经形成了包装印刷业、制盖业、制刷业、羽绒制品业、输送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六大产业集结带,因土地制约对优势产业聚合和升级产生了严重影响。当涂太白镇虽已规划产业集聚区,也因土地问题无法启动。

4.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004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导致产品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1—9月份,安徽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2%,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4.5%,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6.3个百分点。据淮南市华阳玻璃集团反映,仅电力和煤炭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已增加生产成本1300多万元。目前企业景气指数呈回落之势。三季度安徽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0.4,虽然比上半年提高0.1百分点,但仍然比一季度低7.8个百分点。据省企业调查队反映,目前在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13.0%,大企业仅占1.7%,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大企业明显恶化。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明显

长期困扰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原始积累不够,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与优化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上升。从省内看,沿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较快,皖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马芜铜”经济圈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阜阳、宿州低于20%。从省外看,安徽省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03年底,安徽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江苏的22.3%,山东的27.2%,浙江的27.7%;上缴税金仅相当于浙江的9%,江苏的15%,山东的22%。

6.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行政处罚权,存在着重复处罚、随意处罚的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彻底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有禁不止。政策透明度不够和政策落实不够并存。有的企业反映,安徽省多年来出台了不少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连续性不够,让企业心有余悸;二是落实不够,讲得多,兑现的少。同时,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缺乏发展中小企业自觉性和坚定性,“重大轻小、重公轻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省政府关于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使其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动力,财政增收的支柱,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推进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增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努力开创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在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上,按照“扶优扶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创

业基地。通过3~5年努力,力争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50%。

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按照政府组织发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创造环境推动的构想,在经营创业基地生产要素上抓突破,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步伐。重点扶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良好,接纳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50个省级创业基地建设和30个产业集群。制定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出台《安徽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评审和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土地划拨目录,指导各地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产业聚集带建设为载体,以营造环境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的力度,努力引进省外境外企业和资金参与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围绕“861”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的建设,着力发展一批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配套的中小企业。

以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加工型、创汇型、配套型、就业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行业,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培植一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以营造创业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建设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和一批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点工业园区。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民营企业。

把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开发中小企业创业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沟通和交流,重点鼓励在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和提高的人员返乡创业。

按照城镇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方便改善群体生活的原则,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兴办第三产业为重点,“开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大力发展区街经济。有重点地规划一批利于区街经济发展的产业带,实施“退二进三”,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突出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专业市场、特色街,带动城市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3.以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确保用2年时间使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小企业序列。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厂施策,加快发展。在改革的动力上,要把民营企业和现有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职工作为重要依靠力量,鼓励其参与改革和招商引资以启动民资。在改革的形式上,做到“九个一批”:一是出售改制一批;二是兼并收购一批;三是承包租赁一批;四是嫁接改造一批;五是剥离分立一批;六是“退二进三”一批,利用级差地租的收入发展第三产业;七是“零”资产转让一批;八是摘帽换牌一批,对“戴红帽子”企业,还其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九是破产退出一批。在改革的政策上,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实施有利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保护职工利益,妥善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市,实施产权登记和产权确认工作,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

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以发展信用担保业为切入点,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服务体系,突出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一批政府参与、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加快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组织企业开展相互间融资担保。

促进各级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二板市场和国内创业板市场上市。开展风险投资试点,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建企业投资财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开展公开授信,推进银企合作。

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为企业结构调整、资金流动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积极给予中小企业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争取和安排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举办中小企业产品展览和展销活动。

按照“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建立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建立联合征信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增强诚信守法的观念,努力提高安徽省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

5.以推进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抓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结合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建立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储备、技术发布和技术洽谈等工作。加强与境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使用和反馈等关键环节,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工作,发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拓展现有中小企业局域网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试点,为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成本创造条件。当前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在线”信息网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6.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

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互助和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利用省局培训中心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等。逐步建立经理人才测评与推荐中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库和交流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推荐、交流和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资历、业绩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支持,继续组织实施全省中小企业“515”人才培养计划。

7.以创新观念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意识;打破部门利益的桎梏,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在问题面前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转变

行政观念、行政职能和行政方法,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规则服务型”的转变,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把调查研究、强化舆论导向、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服务手段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比贡献、争先进”的主旋律,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服务和指导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到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对外抓好协调,对内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

------------------

(执笔:华克思 韩 兵)

下载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电信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标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商标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永定分局 伍小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商标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加快商标培育,加强商标专用权保......

    2018中国电信校园招聘培训和发展问题(范文)

    2018中国电信校园招聘常见问题 2018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校园招聘公告已经发布,以下为甘肃中公金融人为各位考生整理的常见问题解答,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 中公教育金融银行·gs......

    中国电信在农村的发展问题

    中国电信在农村的发展问题 07公管薛兴茂074010138 一.中国国内农村电信发展的现状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电信服务也极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电信服务水平较低,这必......

    苏州保险文化建设:经验、问题与对策范文

    苏州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经验、问题与对策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匹配,在追赶国际成熟保险市场的进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保险行业......

    担保公司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推荐阅读)

    担保公司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三明办事处 赖文明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的重点是农村广大农民......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 伍振军  2012-08-22 11:33:01 来源:国研视点 2012年8月18日 内容摘要:云南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支......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思考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伴随着我国 社会经济 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 发展 ,已逐渐成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的推......

    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思考

    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wmxz.cn,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已得到明显改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