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9-05-14 17: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第一篇: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摘要】根据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本文利用财政职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经济增长与稳定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三个角度分析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文章认为我国农村的落后问题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缺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称、非均衡的工农业发展模式、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关键词】资源配置 农村 稳定与发展 农业 收入分配 农民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近三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涉农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最主要手段,担负着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大职责,财政政策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态势,本文认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分析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所谓“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尽管改革开放始于农村,而且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问题。

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跃进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三农”问题又有着自己的特点,我国“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为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发展迟滞的集中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农业经济发展落后集中表现在:粮食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产业化调整等方面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的显性税费负担,隐性剪刀差负担严重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的负担沉重。

2、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首先,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技术文明和先于西方的远洋航行,但是没有引致工业化发展之路。历史背景和人地比例关系并非必然发生“三农”问题的直接因素或充分条件。中国“三农”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成因是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和城乡居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投资、资源、人才、技术、知识的配置持续向城市、工业和市民倾斜。实行二元政策的结果,形成了二元体制,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利益集团的兴起和农民群势弱化是“三农”问题的延伸,确切地说,是“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群体结构和利益结构单一,有限的国民收入集中在国家和集体手里,各类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管理人员和军人等—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谁都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说是在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下“同甘共苦”。

3、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财政支农工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五十年中,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财政由战时财政过渡到建设财政,由计划型财政过渡到市场型财政,由主抓国内财政过渡至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发挥的功效越来越大。财政支农作为财政部门的主要工作,在不同时期支农的力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

二、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推动农村繁荣的财政政策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优化资源配置是指“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各个产业部门、各个地区的生产需求和争取最大报酬的原则,经过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调整,最终被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地区中去。“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标志是,无论什么资源在投入任意一种用途时所得到的边际产品都相等。”即边际产品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PR=MPC)。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迟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缺失,本章回顾了经典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1、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就是私人不断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过程。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对政府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意味着政府并不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在政府之外还存在其它成功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形式。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指出的,“每一公民都不由‘一个’政府服务,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所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产业都有重要的私人成分。”这意味着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发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领域垄断者的单极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政府的单中心供给模式逐步走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2、阻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问题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的是两套政策,城市所需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由农民自筹资金或通过劳务投入自行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的补助。虽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却是农民自己为自己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确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其变革滞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称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2)、非均衡的工农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制度缺失;(3)、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偏离需求;(4)、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导致农民负担加重;(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资金使用浪费。

3、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村现代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供给,可以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的供给,有利于农民的健康和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生态的保护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由于历史欠账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于分税制和农村税费改革造成县乡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维持原有公共产品提供水平的双重困境,任其下去,农村公共产品缺口将会不断拉大。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欠账的弥补,县乡财政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以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基础条件的。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欠账和县乡财政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制约着农村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现阶段国家的农村经政策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通过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来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必须借助“外力”,也是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必须实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

三、拓展经济发展职能,加快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公共财政的另一职能是稳定和经济发展职能。本章主要围绕经济发展的职能展开,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本章围绕财政经济发展的职能,分析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1、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素有重农的传统。史书中的“食为政首”,“地者、政之本也”,“王者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的记载,民间也有“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新中国以后,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治,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农村这样,城市也如此。因为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江泽民指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我们仍然要靠政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长期稳定不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无论是传统的重农思想还是领导人的关于农业重要讲话都充分表明,只有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和干预,才能使农业真正发展起来。

2、我国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分析

投入政策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为了提供农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对农业领域进行的公共性投入。这种投入通常是通过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来实现的,支持项目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而不是针对生产者和加工者的直接支付,因而这种投入不能直接形成受益主体的收入。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性支持包括在各级政府预算的财政支农支出科目中。由于预算外资金缺乏公布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中只涉及预算内资金对农业进行的投入性支持。预算内农业投入性支出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以及扶贫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支出等。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国家财政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各种新建、扩建工程和有关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3、国外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借鉴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不强调政府宏观调的重要作用。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农业财政政策,更是各政府用于支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农”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要迎接全面建设小康到来,外部要面临入世后的全新国际竞争环境,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深入研究先进国家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特点、执行情况及发展趋势,学习他们的经验,对我国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特殊性和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决定了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具有客观必然性。财政农业投入是政府公共支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农业支持来弥补农业生产领域的市场失灵,实现国家的宏观农业调控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与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的原则。(2)、坚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的原则。(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然,对农业资源配置中地区公平的关注也是政府财政农业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政府的公共经济活动,在性质上具有供给无偿性、需求无限性的特点。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分配方面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地区之间农业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发展上也不平衡。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地区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就会不断加剧,这既不利于地区之间收入的公平分配,也不利于地区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够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就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证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这样既能改善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又能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能力。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就是为了实现公平目标而安排的专项支持资金。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可以辅助市场增进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

四、完善收入分配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三大职能之一,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笔者沿着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阐述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也会给经济发展来不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启动消费。另一方面,又将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影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而这一切又将难以使产业结构顺利转换与能级提升,也不利于实现推进城乡体化与“五个统筹”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国家减免农业税费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生产设施建设将面临所未有的困境,村集体的公共服务功能将大打折扣,因为这一部分资金传统上来自于村提留和乡(镇)统筹:村中经济资源(例如土地、矿山等)的价值将提高,其真实的控制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将向中少数拥有最大经济或政治势力的集团集中,村干部与其他村民之间收入两极化的趋势将可能大。这些经济和制度因素都将对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农业税取消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税是一种古老的税种,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为我国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积累。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此后,全国减免农业税步伐加快。2005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这意味着,2006年中国农民将彻底和“皇粮国税”告别。减免农业税,使得基层政府借以搭车收费的载体不存在了,农民负担就能够切实减轻,于经济、于社会、于国家、于人民而言都是多赢之举。取消农业税,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健全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如何将政府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再分配。对那些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社会成员长说,保证他们生存需要的重要来源就是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和财政的转移支,寸政策。社会保障制度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7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农村,其保障对象为全部农村人口或农民。实际上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经济水平下,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体现,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是调节各阶层收入水平的一种手段,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由于人们之间利益调整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有利于弱化改革风险,减轻社会的震荡。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进一步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计划,并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己有6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覆盖人口2.36亿人,共有1.79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7%,参合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全国共补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22亿次,补偿资金支出61.75亿元。中央同时提出,要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人口在2006年扩大为40%,到2007年扩大60%,在2008年争取在全国农村得到基本推广。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是现实、特殊、复杂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关注。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这将是我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2、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0

3、秦岭:《现代西方收入分配标准评价》,理论经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8。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一一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0

5、尚长风:《制度约束下的财政政策绩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6、宋洪远:《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

7、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8、王朝才、胡章胜《民族地区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4.5。

9、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第二篇: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浅析财政对“三农”投入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在我国现阶段,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也没有整个社会的繁荣,而如果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只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才是我们全国社会和人民最重要部分的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才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由之路。

而我感觉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还是,政府在2006开始取消了农业税,这无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下改变了农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局面。从2003年以来,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而对于农民朋友影响最大的一年恐怕是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农业税被全部取消,9亿中国农民将因此受益。历朝历代都靠着农民的税赋维持运转,农业税也成为农民负担中最大的一块。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种农民的解放,使广大农民手头得到真正的实惠,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这远远不只是对农民朋友有重大的意义,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篇: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江安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左 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谱写新的篇章。我县迅速进行了学习和贯彻,特别是日前举办的江安县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培训班,将我县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向了高潮。本人作为1名西部丘区县财政工作管理者,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结合我县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深受启发,有以下体会和感受。

一、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关键步伐;实现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整了财政收入再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强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等等。应该说,财政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县财力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县财力有所增强。一是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四年来,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跨越4000万元、5000万元、7000万元、1亿元台阶,全县总收入相继跃上2亿元、3亿元、4亿元台阶,2008年已突破6亿元大关,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继跃上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台阶,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0%。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政府公共支出需要、支持我县农村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财力水平不断提高。四年来,全县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均财力比上年增长均在18%左右。

从近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与总支出相比可知,财政收支明显失衡,我县70%的财政支出是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来维持,说明我县财政面临很多困难。如:可支配财力有限,公用经费困难,债务负担沉重等。近两年我县虽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财力总量有限,中、省、市不支持就无法正常运行。主要原因:一是现行财政体制没有理顺。从实行分税制开始,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力不断层层向上集中,但各项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县财政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责任,使得地方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机构臃肿,人员冗赘,公共财政理念淡薄, 转移支付制度管理不规范等等,使得政府运行成本较高;三是缺乏稳定可观的税源,目前我县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较少,零星税源多,且依赖性强。乡镇企业不发达,农业板块没有上百万元的纳税户。

虽然我县财力有限,但近年来严格按照“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2006年安排资金1.34亿元,2007年安排资金1.71亿元,2008年安排资金达2.7亿元。近三年每年“三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高于35%,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三、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可以说,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既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又有很好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大好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长远的谋划,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我县客观实际。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并做出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根本出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县财政工作,应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突破工作年”的要求,抢抓机遇,增添措施,立足县情,以工促农,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后面,都凝聚着无数的艰辛努力。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结果也只能是止步不前,劳而无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来开展工作,以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精神来指导财政工作,管好、用活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树立抢抓机遇,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切实增强敏锐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牢牢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有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要敢于加大投入,满足项目争取的前期费用支出,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多落实一批项目,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而达到“舍芝麻、抱西瓜”的效果。

(二)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做实做强财政实力。一是以工业强县为战略指导,建立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阳春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和阳春工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县工业产业的拓展延伸;全力推进双赢公司的扩建项目、华夏酒业扩建1200吨/年基酒生产项目、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30万头/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和鸿源化工、蜀星纸业、金世界化工等企业项目建设,促进以上企业产销两旺,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以工促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培植替代财源。在加大工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特别是竹业、沿江蔬菜、畜牧业以及沿江物流等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村、农民自主创业,形成有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粮食、水果、畜牧、林竹产业和江安县三江獭兔养殖等农业专合组织的财政补贴;加大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力度,积极支持返乡民工创业增收。

(三)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全力配合主管部门争取上级支农资金。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支持农村改革与制度建设,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做好政策宣传与信息公开,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实现惠农补贴“阳光化”。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切实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五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教育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发展壮大农村劳务经济。

(四)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服务,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三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办法,稳步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职能。财政部门承担着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重要职能。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各项财政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切实推动我县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多做贡献。一是要以财政增长为主题,在生财方面有新作为;二是要以依法征管为保障,在聚财方面有新举措;三是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理财方面上新水平。

第四篇: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

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

---肥西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从林

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要求,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线,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为重点,惠农政策力度一进步加大,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我作为财政战线上老兵,充分了解和亲身经历了农村的改革历程,亲眼目睹了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综合改革虽然是农村说费改革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但农村综合改革包容了全部“三农”工作,我的亲身经历,对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解决“三农”问题,主线要突破“瓶颈”。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第五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前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强调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成效巨大,不容置疑。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弱而不强、农民增收迟缓的“瓶颈”问题再次凸现。(2008)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是对十七大首次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回应。因为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之所以提“农业基础建设”,而不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因为前者的内涵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全面。它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只有把农业基础夯实做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而长远的基础。

农业基础薄弱,很重要的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为此,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等事关农业生产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是关键。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洁能源、享受电力光明、就 2近乘坐公交汽车、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来。

二、确保国家供给是“三农”投入的重点。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农村的稳定,农村在支撑着工业和城市的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2007年粮、油、肉、菜等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家为了控制物价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应急危机,要是国家调控不及时,中国很大可能爆发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就会发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农业发展了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要一手抓“米袋子”,一手抓“菜篮子”,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我认为解决农业供给问题的关键要抓好以下三件事:(1)切实抓好“米袋子”生产。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稳定粮食播面,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切实抓好“菜篮子”生产。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3)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三、加大惠农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采取了“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三农”稳定投入的机制方面比以前支持力度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各方面:一是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二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三是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础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这些政策的调整,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抗风险力,促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第五篇: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

春节刚过,省上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开始打响。上午,赵书记和赵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为全省指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坚持财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2001至2010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6亿元,10年翻了3番,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入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新的方法,更实的措施,扎实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大投入,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投入是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既要抢抓中央将我省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3个国家级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最大限度的支持;又要建立地方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省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扶贫资金的30%,市县本级扶贫资金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每年增长不低于20%,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同时,要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从彩票公益金和其他政府性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资金配套。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在片区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奖励,引导社会和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三、突出重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各级财政部门要突出支持重点,围绕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的目标,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要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移民搬迁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支持企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大力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事业发展,努力促进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同时,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四、创新方法,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实效。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新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摸清贫困户底数,建档立卡,建立详细的“到村到户”信息资料系统,并对贫困户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使每个贫困村和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采取低保、困难补助、五保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五、加强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新时期扶贫工作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管好用好至关重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强化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一是加大资金整合。要整合中央与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存量与增量、财政与社会、国内与国外资金,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财力扶贫攻坚。二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充分运用现代监控手段,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基层财政“一线监督”和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末端监管,所有到县扶贫资金都要进入“特设专户”;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全程跟踪检查,资金分配和使用结果,要主动向社会进行公示公告,并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察、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发挥职能,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做出财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下载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WTO规则对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研究

    WTO规则对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研究 董书礼/刘彦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本文发表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一期 摘要:加入WTO 我国的科......

    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既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也受市场价格的制约,面临自然与......

    酒店业提高盈利诀窍对员工及技术加大投入

    酒店业提高盈利诀窍对员工及技术加大投入------------酒店英才网 中国酒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锐意进取的酒店经营者为了增强竞争优势,都会对酒店的设施......

    @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

    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 摘要: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理论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有......

    重庆加大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助农增收等10则.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庆加大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助农增收等10则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 近日,重庆市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计划通过系列资金......

    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

    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

    文芳代表建议加大对村级卫生所建设投入

    马文芳代表建议加大对村级卫生所建设 投入 http://.cn2011年03月04日17:35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黄小希、白瀛)“老村医退了,年轻村医补充不进来,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