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

时间:2019-05-14 17: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

第一篇: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

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

摘 要: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过程,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息息相关,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系在理论界已达成了一致。本文则以秦皇岛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互动发展的现状,提出更全面、更广阔的互动途径,以促进秦皇岛市城市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 互动发展途径

Interactive way research of Qinhuangdao City Colleg Campus Cultrue and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

Yu kun(Qinghuangdao College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Developing urb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that can drive modernization and bran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imultaneous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 bases that spread knowledge, train talents and encourage scientific innovation.The campus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rban culture.Even they are interacted and mutually confin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been reached agreement in the theoretical world.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of qinhuangdao have been regard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presen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expansive interactive wa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benig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inherent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ve situation.Key words:

city culture;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active development way.一、城市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是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是城市现代化、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过程。在一个城市中,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都是城市的构成元素,城市文化则表现在城市元素所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城市亚文化成分相互融合的综合体,城市亚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丰富着城市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作为城市的亚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建筑、硬件设施、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又包括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

大学作为城市的构成元素,从建立之初,就和城市水乳交融,有着血肉与共的密切联系。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也必然是息息相关,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系。

校园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始终站在科技的最前沿,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是造就文化大师的摇篮,通过传授人类文明,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引领城市文化 的发展。校园文化传承城市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不断对城市文化进行吸收、整合和内化的结果,是城市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积淀。校园文化传播城市文化,高校作为育人机构,桃李满天下,高校人才的流动,通过知识、行为、思想对城市文化进行着传播。同样,高校的发展需要城市各个方面的配套和支撑,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大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品位。特色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石,大学只有高举地方城市文化的旗帜,融入了城市的历史遗风、人文风貌,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秦皇岛城市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互动现状

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秦皇岛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秦皇岛应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和生态型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及“旅游立市”的发展目标。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提出把城市文化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民魂来塑造、作为精神来培育的发展理念。自《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实施以来,秦皇岛城市文化的发展日益丰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秦皇岛与其它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不仅在经济上还有差距,在城市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秦皇岛文化产业的现状反映了其在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欠缺,秦皇岛还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的魅力。

秦皇岛现已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等13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硕士生)约13.45万人,约占秦皇岛城市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比例位于全国前列。目前,秦皇岛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参加政府主导下的活动为主,互动的途径有限,还没有真正形成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间的互动体系,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秦皇岛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途径探析

1、政府与高校的行政互动。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其创造条件。首先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高校的配合下构建“大学城”是互动的前提,秦皇岛的十三所高校中有九所高校集中建于主城区主干道两侧,在城市中心构成了学府街,在围墙之内各大学各具特色,但却相对独立,各校园周边的商业、建筑、居民区和休闲娱乐没有形式规范和整体的规划,没有形成大学城和学府路的氛围。所以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建立以大学为主,发展一种集教育、科研、服务、商业、生产、居住、休闲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大学城,才能在城市中形成大学的浓厚的文化气场,为城市文化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高校也要积极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艺术雕塑等去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增强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

2、人才、科研、技术的互动。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的互动要紧紧抓住人才、科研和技 术的互动。人是文化的主体,只有有了文化的人,才有城市的文化和文化的城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服务于城市文化,在办学思想上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开设和地方本土文化相同的地域文化学科,秦皇岛的历史文化厚重,旅游文化、长城文化、地质文化等都可以为高校的学科建设的方向。高校应该使更多的科研攻关成果在城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样高校的人才培养才具有针对性,科研与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3、创建资源共享平台。高等学校有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师资、图书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都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 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潜力。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物质资源优势, 也是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潜在资源。

4、搭建活动平台。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城市文化建设,举办大型活动、打造品牌活动,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活动也是互动的有效平台,2011年秦皇岛创办了元宵节民俗庙会、“城乡文艺互动互访”彩色周末、港城大讲堂、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要使高校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就积极组织高校人才建设城市文化、宣传城市文化、服务城市文化的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扶老助残、环境保护、义务献血、导游词大赛等活动,把昌黎地秧歌、民歌和抚宁剪纸核雕、抚宁吹歌四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文化引入校园,以发挥校园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功能。

5、亚文化间的互助共赢。社区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新生事物,社区中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活动以老年群体为主,企业文化发展中则缺少人才、缺少活力,校园文化则处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如果能形成校园、企业、社区等亚文化的互助互补,例如校园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法律宣传、公民文明道德宣讲,企业为校园提供实训、实践和就业指导,服务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生社团与社会团体融为一体,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校中的专家学者、学生走入社会与企业,让企业中的精英走入校园,将会达到互助共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应建华.杭州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为例 [2]秦克铸.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 [3]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

第二篇:港口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论题指南

港口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论题指南

1、宁波港口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

2、全球化语境下的港口城市文化发展

3、城、市、都——宁波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文化刍议

4、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港口城市文化建设

5、中国港口城市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6、论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契合---以宁波为例

7、智慧型社会语境下宁波港口城市文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8、港口城市文化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9、关于“宁波帮”文化对宁波港口城市发展影响的思考

10、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市容规划符号表征研究

11、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宣传主题词语言文化研究

12、宁波城市建筑文化形态格局研究

13、宁波作为港口城市主题节日文化研究

14、宁波作为港口城市文化旅游格局研究

15、宁波馆藏典籍与现代港口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16、宁波市民生态环境文明行为意识调查研究

17、宁波传统餐饮文化的海洋特色传承研究

18、论黄宗羲(或王阳明)对当下宁波城市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

19、从宁波老外滩与上海外滩建构之不同看两市城市文化性格的差异

20、大众传媒与港口城市文化重塑

21、宁波民间传说与港口城市文化记忆

22、古代小说与港口城市文化

23、城市母语——方言与城市文化的认同

24、港口城市文化旅游形象战略研究

25、港口城市形象广告的有营销效应研究

26、港口城市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研究

27、当代世界港口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28、宁波海上茶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29、宁波城市建筑艺术风气与港口文化

30、港口城市与内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31、中外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32、空间·符号与港口城市

33、城市品牌定位研究

34、港口城市经营的营销学思考

35、港口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研究

36、论“港通天下、书藏古今”与宁波主城区街景设计

37、论“港通天下、书藏古今”与宁波城市意象

38、港口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互动关系研究

39、宁波城市文化精神宣传信息载体形式研究

40、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考与对策

41、吴越文化比较谈---以苏州与宁波为例

42、宁波城市文化的结构与特色分析

43、宁波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44、宁波方言与当代宁波城市文化

45、论宁波文化的传统与变革

46、宁波城市文化心态的传承与嬗变

47、从宁波流行语看港口城市文化建设

48、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宁波方言解读

49、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宁波商帮

50、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宁波家族

51、港口城市民俗研究——以宁波为例

52、港口城市会展研究

53、港口城市与内陆城市教育理念的差别

54、宁波古汉语中的海洋元素

55、宁波在全国港口城市中的地位研究

56、宁波港文化研究

57、港口城市民俗共性探讨

58、港口城市文化建设共性探讨

59、港口城市婚俗文化研究

60、港口城市旅游文化研究

第三篇: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

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 马勇/陈静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04年04期

【作者简介】马勇(1958-),男,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口 570228

陈静(1980-),女,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口 570228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会展业作为在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增长。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而其与酒店业的互动发展更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一、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关系

(一)会展与酒店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首先,客源方面。会展具有人流量大的特征,这为当地酒店业提供丰富的客源基础。随着会展业水平的不断向前和提升,参加会议和展览的人数正不断增加。从而为酒店提供了丰富的客源。例如国内著名的广州交易会就曾云集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10多万人。这为酒店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收益方面。据专家预算,展览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系数为1比5,间接带动系数达到1比9。会展期间参展人员及相关人员在举办地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都为酒店带来收益。例如1999《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期间,就使当地酒店增收至百万美元。同时,酒店在为会展人员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会展产生间接效应提供支撑;最后,质量方面,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会展对酒店业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酒店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硬性及软性环境建设以满足会展需求;另一方面酒店业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质量适应会展的新形势。两者在相互协调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会展与酒店间的规模效应关系

首先是会展商务圈规模构建。会展商务圈是从事会展和展览业的城市经济区域带。宏观上讲,它是N个城市进行会展活动的联盟;微观上讲,它是某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适宜会展发展的特定活动区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酒店为会展发展提供驱动力;其次是服务规模体系的形成。在会展的驱动下,目的地酒店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统一行业标准建立,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优质的服务规模体系逐步形成。

(三)会展与酒店间的资源交流关系

首先,是信息的交流。会展中大量信息流的集聚为酒店业带去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国际化信息的引入促使酒店业不断进步与发展,并与世界先进水平与标准接轨;其次,是文化的交流。酒店是一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文化交流的场所,在展会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刺激了当地文化与外界的碰撞。从而对会展发展理念有新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四)会展与酒店间的环境互造关系

酒店为会展营造较佳的外部环境。酒店良好的环境为会展相关人员提供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行为。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更好地服务

于会展,为会展顺利进行提供人员保障。此外,区域内各酒店为取得市场份额,必定形成你追我赶的局势,这种市场竞争机制更有利于提高酒店业水平,从而提升当地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会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会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酒店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酒店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和协作环境。

二、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支撑体系

(一)市场支撑体系

市场是任何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第三产业的会展和酒店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要想实施相关经济行为更是离不开市场支撑体系。因此,会展与酒店业在互动发展中要获得双赢必须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首先酒店特色旅游产品的推出应以会展市场需求为中心。会展客人具有停留时间短、消费高、地域性强等特点,他们对酒店服务水平、硬件设施等具有较高求,因此在发掘会展新产品时应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不断提高酒店服务水平;其次,会展旅游产品定价注重消费者需求。会展客人一般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强的消费能力,其更注重酒店自身的服务水平,因此定价应根据市场需求更注重服务等软性因素方面;再次,分销渠道的确定。分销渠道的确定是酒店扩大产品销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与专业的展览公司直接联系还是与相关行业协会联系,必须因时因地而宜,合理确定;最后,促销方式的选择。为更好沟通会展客人与酒店,完成经济目标的实现,应合理选择促销方式。适当的促销方式能缩减酒店开支,缩短会展与酒店间距离、并减少双方时间成本,为双方带来益处。

(二)组织支撑体系

它是成功实现会展与酒店共同发展的人员和机构保障。包括三方面的涵义:首先是会展活动主体。它包括参展商、观展人员、相关管理者、工作人员、媒体及其他人员。而实际上在这类群体中能成为酒店的潜在客源的是参展商、观展人员。在入住酒店前,其决策依赖于外界信息基础。入住后,酒店服务水平等实际指标是他们继续选择该酒店的决定因素。因此会展客人对酒店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是实现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会展旅游中介组织。它包括会层展览公司、旅游商务网站及与会展相关的行业协会。它们是联系会展客人与酒店的中间枢纽。会展与酒店间要实现共同发展首先建立在两者相关联基础上,而这依赖于旅游中介组织的调节、沟通、组织、协调等;最后是酒店从业人员。酒店业作为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会展客人的评价和再次决策。高素质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将有利于提升会展客人的忠诚度,从而实现会展与酒店业长期互动发展。

(三)基础支撑体系

它是会展与酒店业实现双赢的基础支撑,包括硬性支撑体系及软性支撑体系。硬性支撑体系是指确保会展顺利进行的公共基础设施及专业设施、酒店硬件服务设施等。软性支撑体系是指保障两者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会展相关法律法规状况、信息网络通畅程度、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硬软性支撑体系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这两大基础支撑体系处理不当必会影响会展与酒店业双方发展。事实证明,政府组织、监督行为不当不仅影响会展的顺利进行,而且阻碍酒店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加强基础支撑因素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媒介支撑体系

它是会展与酒店业实现互动发展的信息保障。具体包括4个层面:首先是广告传媒。它是会展与酒店双方了解的第一步。会展通过报刊、电视、杂志等新闻媒介发布展会信息,而酒店根据所获取信息适当组合旅游产品以满足会展的商务

需求,两者实现初步互动;其次是会展中介组织。目前在我国较多的是展览中介公司及其他相关中介组织,它们是组织、协调会展与酒店等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机构;再次是会展行业协会。它们是保证会展与国际化水平接轨的重要组织,其提供的行业标准及行为准则为会展不断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酒店业的创新经营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与要求。

三、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模式

(一)一体化发展模式

会展与酒店业的一体化互动发展主要通过活动主体、消费单元、协调机构表现出来。即会展活动主体在协调机构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消费单元最终实现会展与酒店业一体化发展。它是结合我国会展旅游现阶段实际现状及酒店业自身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模式。详细模式见下图1:

图1 会展与酒店一体化发展模式图

上述模式图显示会展与酒店一体化发展过程。会展活动主体如参展商、观展人员、管理者、媒体相关人员等都可能成为酒店主要客源。他们因为会展这一目的而聚集在某地,并在酒店运用广告、新闻、互联网等媒介沟通的营销推广下成为酒店主要客源,进而在酒店完成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单元,为酒店带来经济效益。甚至在酒店协助下完成购物、游览等相关旅游行为,从而推动酒店与会展客人关系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酒店提供优质服务必然在客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回头客的增加。同时,众多酒店良好服务所形成的规模优势也会极大地提高会展承办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会展的持续化进行。为当地营造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环境。实际上,一体化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支持,它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必将推进会展与酒店的新型化进程。

(二)单体化发展模式

它是传统的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模式,两者间互动性并不强。即会展与酒店业基本上各自发展,关联性极弱。会展活动主体在参加展会过程中,自行决定和安排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缺乏会展行业协会、法律法规等中介的组织与协调,缺乏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介的沟通和参与。会展组织者在展会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及信息查询,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在展会中也没有及时与中介、媒介机构进行沟通,从而增加展会成本,在人力、财力、时间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一方面,酒店也缺乏一定自我协调机制,不主动与会展组织者联系、不注重信息搜集、不开展一定程度的营销推广,这必定会错失巨大商机,与会展潜在客源之间的断层必会导致酒店经济效益的降低。此外,从长远眼光来看,这种单体化发展模式也不利于地区知名度的提升,极大地阻碍了该地会展业发展。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三)国际化发展模式

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会展业和酒店业更是如此。随着中国迈入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更多除会展及酒店业之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将融入两者,实现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国际化发展模式呈现特点是首先主题选择的品牌化。会展业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主题会展品牌同时酒店业推出品牌化的营销主题,两者充分合作。另一方面,会展在与酒店互动发展中应充分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如通讯、邮电等协作,推进主题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其次是技术运用的现代化。主要表现

在信息沟通网络化的运用、酒店预订系统的完善、会展设施的国际化等;最后是组织运作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中介组织沟通规模化、会展与酒店业沟通规模化。同样,规模化、集团化的酒店也更趋向于与大的会展组织者联系,从而形成组织运作的规模化局面。

四、我国实现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体制

目前,国内会展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部门,这与完善的酒店行业管理体制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实现两者互动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会展行业管理体制以实现如下功能:首先是组织协调功能。充分利用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协调会展在与酒店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充分发挥行业机构在此方面的作用,以保障两者共同发展;其次是内外联系功能。对内加强会展业各机构组织间合作与沟通,对外加强与酒店业等其他行业的联系,以及与国外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再次是法规示范功能。在会展与酒店等其他行业合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行业协会应提前预见,并制定相关的行业性法规,发挥示范作用,指导实际运作;最后是道路指示功能。在与外界进行交流过程中,行业协会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为会展自身及与其他行业发展指明新的国际化道路,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二)开发新型酒店会展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原理中不同的顾客会有不同的需求。而旅游产品的开发围绕的核心则是如何最恰当地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酒店在开发创新型的会展旅游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首先,适应性原则。会展旅游具有专业性强、客户消费层次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等特点。因此酒店推出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在满足整体同质化需求的基准下,针对会展客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如会展VIP客人的高服务要求,据此酒店应派专业水平高的优秀员工来为其服务;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产品是保证酒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会展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由于信息流、人流量庞大,因此对为之提供相应服务的酒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为形成自身特色,动力来源于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满足会展客人基本需求基础上推出外延性强、高层次的酒店产品,并在配套服务上以最优服务满足他们。

(三)扩展网络信息化保障体系

网络信息保障体系是联结会展活动主体与酒店的各种会展中介、酒店中介、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行业协会资料等各种信息资源群形成的体系。它是保障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信息展示功能。会展、酒店可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介或加入会展、酒店相关行业协会来展示企业信息,使会展、酒店双方获得初步认知。其次,信息沟通功能。在双方初步了解获取一定信息后,为寻求合作,双方通过网上预订系统、电话、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而随着会展、酒店业国际化趋势的到来,必须扩展网络信息化保障体系以增强主体合作机会。

(四)健全系统的服务保障体系

系统化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保证会展与酒店共同发展的完整化、标准化服务及为服务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等构成体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酒店产品售前服务。主要表现为营销的推广,将企业服务形象宣传到会展潜在客源地,并形成相应的形象定位,为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提供基础;其次是售后服务体系。酒店与曾下榻过的会展客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联系,加强顾客关系管理,通过调查

不断改进现有酒店会展产品以更好满足顾客;最后是基础设施保障。会议召开对酒店在通信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酒店根据不断变化的会展市场,完善和改进酒店基础设施,寻求商务会展旅游与酒店最佳结合点。

(五)充分整合区域内相关资源

资源组合表现在内部资源组合:即会展、酒店各内部在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中需要优势资源。外部资源组合指包括行业间资源组合,即会展、酒店业、通讯、电信、娱乐、交通等各行业间合作;地区资源组合,即展览、酒店与地区旅游景点等其他旅游相关资源整合起来;信息资源组合,即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状况等资源组合起来。在对上述资源进行整合后将其与会展、酒店业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最终实现两者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勇.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1).[2] 马勇,王春雷主编.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杨亮.会展旅游业的状况及策略初探[J].山东经济,2002,9(5).[4] 邹统纤,吴正平.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思想与竞争战略

[M].广州:广东出版社,1998.[5] 戴学峰.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济信

息,2003,(1).[6] 肖华.会展业,区域经济的“助推器”[J].经济日

报,2000-11-01.[7] 匡林.会展旅游与世界接轨.中国距离还有多远[N].中国旅游报,2001-2-26(C1).[8] 王保伦.我国旅游酒店组织结构再造研究[J].旅游

学刊,2001,(6).^

第四篇: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内容摘要高校社团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和根据地,其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近几年随着NpO(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高校社团与NpO逐步开始融合、交织、协作发展,形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开创了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本文立足于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通过调研和访谈等形式,了解高校社团与NpO合作的现状以及双方对于合作的类型、层次、程度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三种模式,试图探索二者互动发展的创新之路,旨在为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益参考。关键词高校社团 NpO 互动发展 校园文化 资源共享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1、高校社团。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高校社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NpO(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①组织性; 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NpO在我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社会资源短缺的现实情况下,NpO也不断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发展的新道路,近几年NpO越来越多地开始走进高校,走近高校社团,开始摸索与高校社团的合作之路。从广义上说,高校社团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但本课题所提到的NpO是指高校以外的、作为外部力量存在的民间组织。

(二)研究背景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营造的主力军和根据地,其作用正日益显现。当前,高校社团越来越多地参与到NpO组织的活动中,NpO也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对高校社团进行指导,两者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与联合,开创了高校社团与NpO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二者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通畅等问题,在合作的机制、模式等方面也不够成熟,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以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共对校内61个社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在61个社团中,公益服务型社团18个,占30%,兴趣导向型社团43个,占70%;成立不到1年的5个,占8%,1-3年的15个,占24%,3-5年的12个,占20%,5年以上的29个,占48%。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

1、组织与成立。高校社团在广义上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其组织与成立也是自发的。最初由几个有共同志向和目标的学生自发地成立一个组织,确定组织的名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组织的章程以及组织的活动计划等,向团委提交申请,团委审批通过后,由团委发出该社团正式成立的公告。

2、管理机构。目前高校的社团一般都归属高校团委管理,在校团委发出社团成立的公告后,也就表明该社团从此正式纳入团委的管理范围内,包括社团的人员变动、大型活动的审批、经费的使用等,都要经过团委的审批。

3、发展速度。从近年来我校团委审批成立的社团数量上看,社团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1997-2000年间是高校社团发展最旺盛的阶段,社团成立的频率较快、数量较多,申请成立的审批政策也相对较为宽松。而近几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社团数量逐步增加,学生社团逐步成为高校校园内的一股庞大力量,同时由于社团数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诸如社团重复建设、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所以对于社团的审批也逐渐严格起来,对社团发展的速度和数量有所控制。

4、类型。以上海财经大学为样本的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社团的种类涵盖较广泛,包括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几乎覆盖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高校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内部问题。主要包括“缺少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和“人员流动性太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社团章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员流动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数据显示,上述两个内部问题的获选率一共有25%,所占比例不高。但这类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高校团委要在指导和监督社团规范内部章程、优化人员结构等方面加强力度。

2、外部问题。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少”、“社团价值得不到认可”、“活动方案往往得不到批准”、“缺少校外相关的指导机构”、“与校外相关社团和机构联系太少”等。调查中,上述外部问题的获选率一共有75%。可见,社团成员感觉到社团发展遇到的问题最主要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有22%的社团反映资金来源少。关于社团资金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42%的社团是社团成员自筹资金,27%的社团是社会赞助,22%的社团是学校团委支持。有15%的社团反映社团价值得不到认可。他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社团成立的时间较短、宣传力度还不够,希望能借助某些平台对自己的社团进行更多的宣传。有34%的社团反映缺少校外相关指导机构或与校外相关社团或机构交流太少。这说明,高校社团已经意识到走出校园的重要性,并越来越渴望能与校外的相关社团和机构进行更多的交流,提升自身水平。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反映出高校社团对于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高校社团与NpO的关系

1、高校社团与NpO的合作现状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社团与校内机构(如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的合作是最多的,占31%;其后依次是兄弟院校的同类社团(30%)、校外NpO组织(21%)。其中,与校外NpO组织合作过的社团,多数认为合作中获得的最大帮助是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和重新认识了社团自身的价值,少数认为最大帮助是对社团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这说明,高校社团与NpO的合作范围还不够广泛、合作模式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实践中的案例跟踪调查来看,在合作成功的案例中,高校社团与NpO双方都感到合作十分有价值,都从中得到很大收获,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在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会和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的高校社团集体联合“格桑花”(“格桑花”是由一群热爱西部、关心公益的朋友自发成立的公益性民间助学组织)举行的大型公益活动中,从事前的方案策划,到活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双方均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使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整个活动分为四部分:第一乐章为“同一片蓝天下的爱——‘格桑花’系列活动之写真板展示”;第二乐章为“讲座——NpO与社会发展”;第三乐章为“讲座——西域,我们一路走过”;第四乐章为“携手——‘格桑花’系列活动之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参与人数达1000余名,发放传单2000份,调研表格1000份;参与募捐人员800余人,共收实物3000余公斤,已于募捐的第二周运抵青海玉树州;友情参与社团10个,参与学生会5个。在这次合作活动中,一方面“格桑花”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各高校社团在此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共同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社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社团在高校范围内深入宣传了“格桑花”组织的公益理念和志愿精神,同时就“格桑花”的公益性和志愿性在学生中开展了探讨NpO发展和NpO公益理念的讲座,使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2、高校社团与NpO双方对合作的需求一方面,对“是否愿意与NpO合作”,仅有1%的社团表示不愿意;此外,有34%的社团表示愿意合作,但是要视NpO的宗旨及类型而定,还有31%的社团表示愿意合作,但是要视合作的主题以及相互分工与权利而定。对“希望与NpO进行什么层次的合作”,55%的社团希望与NpO的合作是一个平等的、共同参与的协作过程;21%的社团希望自己策划和组织活动,NpO提供资金支持;22%的社团希望NpO能提供一个可供各高校社团与相关NpO组织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有3%的社团希望NpO策划和组织活动,自己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从对NpO组织的访谈来看,NpO组织的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在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很多NpO都已经开始主动寻找与高校社团合作发展的道路,利用高校社团这样一个阵地进行公益理念与志愿精神的宣传。在与“阳光之家”负责人的访谈中,他们表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诸如资源短缺、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他们已经把与高校社团合作发展作为组织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许多NpO并不了解高校社团对于合作的需求,许多NpO对于合作还停留在以前的思路上——由自己提出活动主题和策划、组织活动过程,高校社团只是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助。而现实情况是高校社团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合作,他们从社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合作有了新的要求。

3、高校社团与NpO的双向促进实践表明,高校社团与NpO在合作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NpO对高校社团的促进第一,NpO能够利用自身具备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各高校社团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其更容易交流心得和分享经验,同时可以整合各高校社团自身具备的资源,达到资源互补和实现资源共享。第二,NpO较高校社团而言,具有更成熟和完善的发展机制、相对固定的人力资源、更广泛的社会资源,高校社团在与NpO的合作中,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在NpO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培养锻炼自身能力,有利于高校社团的内部机制建设,使它趋于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实现高校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高校社团在与NpO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NpO提供的平台对社团进行更广范围的宣传,使社团的理念与宗旨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传播,让社团的价值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社团自身的目标和价值。——高校社团对NpO的促进第一,高校社团参与NpO的活动中,可以有效缓解NpO人力资源短缺的困难。人力资源的短缺和流失是NpO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而高校社团中的大量大学生成员正是缓解这一困难的重要资源。第二,高校社团是NpO宣传自身理念和价值的重要阵地,NpO可以借助高校这个平台,有目标有针对地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组织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将来毕业后可能进入NpO的接班人,使公益的理念和价值深入人心,这正是NpO组织的社会使命所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三、探索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之路

(一)在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过程中,团组织要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

1、监督作用。高校团委是高校社团的直接上级管理机构,它不能仅仅在社团成立的“门槛”处守门和把关,在社团成立后,高校团委应该进一步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在对NpO合作问题上,应该对NpO的性质、宗旨等进行审查,对合作的过程进行监督,以免有些不正当的组织打着NpO的旗号,利用高校社团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2、纽带作用。高校团委应该鼓励社团走出校园,利用更广泛的资源,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应当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将NpO资源积极引入到校园内,为NpO与社团牵线搭桥,促成二者更多的合作机会,营造更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3、内力作用。如果说NpO在与高校社团合作的过程中是外部力量的话,那么高校团委则应该发挥增强社团内部力量的作用。社团的内部力量包括其宗旨目标、社团章程、内部机制、人员管理等方面,高校团委应注重社团内部力量的加强,在社团的章程制定、人员管理、机制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社团从内到外强大起来。

(二)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形式通过调研访谈与实践总结,我们认为高校社团与NpO可以进行交叉式、接力式、项目式等形式的合作。

1、交叉式。交叉式实质上就是一种融合式的合作,是在高校社团与NpO建立起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二者的相关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组织策划部等,进行经常性、专门性的交流。NpO对高校社团进行定期的人力资源培训,指导社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平台使各高校社团能进行经常性的学习与交流,提供实习岗位吸收社团成员进行岗位实践等等;高校社团可以作为NpO的智囊团,对NpO活动的主题策划、宣传策划等方面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出新颖的、有创意的计划,为NpO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NpO的发展打破现有局面,体现出更具活力和更具生命力的势头。

2、接力式。由于高校社团与NpO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二者的发展重点、发展优势、发展目标以及所熟悉领域等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长期的交叉式的合作对于大多数高校社团和NpO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表明,大多数情况是二者在某个主题活动上进行合作。接力式就是针对二者在某个活动上的合作而言的。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高校社团和NpO在讨论中根据双方擅长的不同确定彼此的分工,因此合作就像一场接力赛,譬如,人员分配与安排上主要由NpO负责,宣传设计上高校社团承担,讲座由NpO联系演讲人,校园活动板块由高校社团组织负责,校园以外的社会活动就要调动NpO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如此一来,整个活动分工明确,双方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前面提到的高校社团与“格桑花”联合的活动,就是接力式合作的一个典型。

3、项目式。由NpO根据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设立不同的项目,通过吸引高校社团成员(或者面向所有高校在校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于NpO,可以利用参与项目的人力资源优势,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社团,可以利用NpO提供的资金、培训机会等,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工作方法和价值理念等,同时也增加了与其他高校社团交流的机会。对于项目式,实践中也有很典型的样本。如NpO信息咨询中心实行的“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该项目的背景是,NpO信息咨询中心了解到草根NpO面临“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发展不了人”的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而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NpO的工作不了解,缺乏认同。基于以上的思考,NpO信息咨询中心与社区伙伴启动了这个为期一年的试验计划,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小额基金的支持,以鼓励大学生到从事农村发展及自然保护工作的NpO进行较长期的实习,推动建立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培养人才的公共平台。这对整个社会而言,通过在青年中传播草根NpO的理念和价值,即使他们不能选择在NpO从事农村发展工作,也能重新思考城乡发展关系,关注农村,好比种下公益的、志愿的种子;对机构和整个NpO而言,通过使青年参与到NpO的工作,可以缓解草根NpO的人力资源需求,对草根NpO的青年人才可持续性储备和培养也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可能。在项目式合作的思路下,NpO可以尝试更多类型的项目,在解决自身更多问题的同时,也给高校社团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

(彭剑斌、赵蔚、李梅)

第五篇: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模版]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

摘 要]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围绕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品牌 建设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了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同时选择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一、城市品牌——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

今天,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价值不仅在于其能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形象和声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成为其潜在的消费者,还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新财富的巨大潜能。随着城市品牌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城市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并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并驾齐驱的现象。

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城市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动力。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产品,城市品牌的精神力量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牌上的城市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城市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相应的也是市场空间,而市场的核心是消费,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城市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城市的消费者接受了品牌,也就接纳了文化。城市品牌蕴含的文化只有与城市的消费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相一致,才能得到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才能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

二、文化力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得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因此,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多变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打造城市品牌,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1.城市文化有利于强化城市居民意识,增强城市品牌的向心力、凝聚力

城市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 是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 因而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并起到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作用, 进一步促使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强化市民的服务意识。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对于本城市的居民具有鼓舞作用,使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例如,在我国,多少年来,人们传

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自然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而苏州和杭州很少有人嫌弃本市而想外迁的,这就是因为有了“人间天堂”这个品牌而大大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并进而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气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深圳的“拓荒牛”形象就极大的增强了深圳市民的城市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深圳特区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素质,反映和表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一般说来,市民生活素质包括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健康的生理、心理和道德,是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活素质决定了市民所具备的视野,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总体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一切都是构建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显而易见,要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文化建设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这既依赖于普遍有效推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赖于总体性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居民的智力成长和知识底蕴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同时也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提升。

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影响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力,以文化凝聚人心, 陶冶市民情操,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居民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

2.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均加大了了绿地花园、喷泉广场、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只有城市文化这种深层次的底蕴,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首要标识,只有从市民的生活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理想、精神崇尚、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才能把握城市的内在脉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自然景观,新颖的街道布局,以及它的外在特征对于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价值,但是,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真正给人们长久品位的还是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在深入的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例如上海市就以外滩丰富多彩的建筑、繁荣的商业和逐步崛起的金融业为内容的品牌形象,展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美国的洛杉矶则以好莱坞电影、篮球和知名的大学构成了它的城市形象,体现了它的品牌独特性。

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因此,需要积极扶持城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品牌产品与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以直接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营养,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城市精神、地域文化。较之一般的产品而言,它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为特定城市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如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汉诺威亦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维也纳则以文化艺术产业发达的音乐之都著称于世,法国里尔市2004年8月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誉,宜宾五粮液、绵阳长虹、青岛海尔等都已经成为知名产品带动城市崛起和城市品牌塑造的典型。

3.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现代城市文化对城市周围的地域,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其文化的内容和风格可以辐射、感染、影响其周围群落,乃至整个区域的文化,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的辐射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城市的形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 人员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的传播, 使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品牌作用于外部的扩散力。好的城市品牌必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辐射力也就越强,相应的其吸引力也就越大。如广州作为商都,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带来了异地文化,更传播了广州的城市文化,使广州“商都”这一城市品牌闻名全国。城市文化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品牌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目标受众对城市品牌的社会记忆,以及对城市的偏好和信任,也就是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资产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形象,使人们了解它,在脑海中形象化它。可以使得这个城市在某一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具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吸引人才。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持,而这些的实现,主要是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城市文化是否开放兼容、是否适宜创业发展、是否让人们安居乐业成为城市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富有活力的城市,必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各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有利于吸引外资。中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城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招商引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对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是城市能否引进外资的一个关键。公司选择投资城市,除了考虑区位经济的辐射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城市文化对投资带来的风险。文化开放、兼容的城市将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和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气,也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

(3)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到外地旅游,说到底是为了感受不同背景下的人文风光,体验一种异质文化。当代社会,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纳入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旅游业的发展要么以自然景致取胜,要么以人文景观见长,即便是前者也要适度注入人文内涵。可见文化特色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利用文化因素发展旅游城市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凡是旅游业搞得好的城市,都有良好的城市品牌;相反,如果城市形象不佳,即使拥有最好的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吸引游客。

三、结语

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 文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

    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城市是有气质的。一个中国城市并不会因为拆了老平房、盖上了欧洲风格的房子,就变成了法国少女。 ————题记 城市是过去的产物,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精选)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差异研究 王琦琦 (地理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 2011级本科 20112613935) 摘要:青岛、烟台两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从青......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 摘要:双语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互动融入到各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风俗习惯,娱乐等方面,并实现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精选合集]

    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可谓是:“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小学生自主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双重互动(共5篇)

    小学生自主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双重互动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