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写写帮整理)
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桂林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专业结构与旅游岗位适应性逐步提高,但旅游职业教育水平较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要使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教育体制,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现状
(一)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桂林市共有3所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有3所高职高专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旅游技能型人才。有18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为社会培养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专业知识的旅游技能型人才。其中,有2所高校设立了旅游硕士点,基本形成了研究生、本(专)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这些学校已向旅游及其他行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旅游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桂林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做为旅游后备军的职业学校也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完善,除了教育系统举办的职业学校外,行业办学、企业办学特别是个人投资办学的兴起,有力地支持了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桂林市的各类旅游职业学校中,出现了公办旅游职业教育、民办旅游职业教育、国家民营合作办学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投资主体和办学模式。
(三)专业结构与旅游岗位适应性逐步提高。从全市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来看,开设的专业主要有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包括小语种)、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旅游英语、导游服务与管理等,基本覆盖了旅游行业绝大部分岗位,基本满足了旅游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旅游职业教育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为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职业教育水平较低
全市至今没有一所独立建制的旅游大学,仅有一所高等旅游专科学校,专门的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也仅有一所,其他开办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多为民办学校,在公办学校中开办旅游专业的也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开办的,不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因此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层次学校的缺失,导致我市旅游行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又由于其他中职学校在办校办学过程中,由于生存是第一需要,大多注重的是自身生存因素,而考虑发展的因素较少,加上学校科研力量不足,专业设置盲目、不合理,因此,未能真正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
由于行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导致旅游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企业人才匮乏,而大量接受过旅游技能培训的人才又只能到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我市又对企业承担人才培养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旅游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通常企业会通过降低用人成本来提高利润,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企业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性紧缺逐渐转向了结构性紧缺。由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机制,导致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有效的统筹。从学历层次来看,缺乏培养大专层次以上、具有职业特长的中高级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学校或专业。从专业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烹饪、导游、旅游管理类,而缺少对特色旅游、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网络策划、会展策划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资源管理来看,由于条块分割、行业分割、部门分割,造成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重复建设,旅游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四)旅游学校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我市旅游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大,教师无暇进行学习提高和知识更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其二,基础薄弱。我市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院校或转行改教旅游课程,他们既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更没有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教学方式多为照本宣科,很难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其三,兼职教师量少。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多样化及多变性特点,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而我市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毕业生居多,转行教师居多,由于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大部分学校兼职教师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
三、发展我市旅游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使我市旅游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建议成立独立的旅游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而不是旅游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专职人员组成,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和明确的职责,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旅游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根据旅游技能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创建旅游职业教育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开展旅游行业发展调研,对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校办好旅游职业教育,组建旅游职业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旅游职业教育办学新路。
(二)提供政策保障
制定《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或若干意见),为我市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不断提高旅游职业教育质量。加大财政对旅游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现有的旅游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在整合现有旅游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l一2所规模大、起点高、有特色的品牌旅游学校,做大做强我市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行政领导人才、职业经理人才、旅游专业师资和旅游业发展所短缺的会展策划、度假管理、景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我市的旅游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统筹旅游教育资源,防止盲目办学和无序竞争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三)改革旅游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只有在企业深度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又快又好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也是如此。改革旅游教育体制,突破条块、部门、行业分割的束缚,建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目前,公办旅游职业教育分别由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行业企业多头举办,大多小而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而这些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分属省、市、县几级管理,这样的管理造成了效
率低下,资源浪费。建议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与有关部门、行业联系,突破体制束缚,从有利于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出发,整合旅游教育资源,通过合并、重组以及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多元合作的方式,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和旅游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切实落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聘任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四)加强对旅游学校建设的指导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是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然而,学校的科研力量有限,难以很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科学的开发,这就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在指导旅游学校建设、提高师资质量、更新课程设置、改善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为旅游学校提供信息和帮助。同时,规范好旅游学校的办学行为,防止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出现,保障旅游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严格执行旅游行业就业准入制度
虽然国家已制定了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但由于我市执行力度不够,许多企业使用未经旅游职业培训的人员从士旅游工作,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旅游职业教育受到冲击。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行业就业准入制的监管力度,规范旅游企业用工行为,禁止企业从社会上招收无证人员上岗,帮助疏通旅游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通道,为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旅游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持。
(六)提高旅游职业教育师资质量
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旅游职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政府应在师资培养上起主导作用。制定与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建立旅游职业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机制。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建议建立独立的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岗位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考核体系,制定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标准,以“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准,构建高素质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职后培训方面,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拨出专款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与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与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学校从社会上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专项培训后成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为引进职业教育师资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徐洁
第二篇: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比较借鉴
姓名:潘仕园班级:11旅游景区1班学号:114150220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还是在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而,都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宁波城市学院为例,与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国外旅游教育的特点
以最具代表性的3个国家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情况作一探讨,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
(一)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美国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只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而其他职能则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来进行引导。因此,美国的旅游教育研究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尤其是美国饭店业协会,一直致力于饭店经理人员的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1]。
瑞士旅游教育主要为饭店教育,它由饭店协会创立。瑞士饭店协会不仅是代表瑞士饭店业的官方组织,还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相继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培训饭店。可见行业协会在旅游职业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院校旅游教育与研究[2]。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领域由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由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动。
(二)建立了政府、企业、院校合作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制定了一些政策,从而保障和落实各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许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旅游教育,在美国著名旅游管理学院任教的都是权威人士,不仅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均在知名酒店里有过很丰富的工作经历。美国饭店业协会出版发行酒店管理学教科书,并在世界各地1400多个大学、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高中广泛使用[3]。
店校合一是瑞士办校的一大特点。学院课程设置包括三期专业课程和三期带薪实习,实
习在瑞士酒店或餐厅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澳大利亚,旅游企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
(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美国注重旅游高等教育可从近几年旅游院校增加的数量得以佐证。美国EI颁发的证书及文凭在旅游业内享有最高的专业等级。它除了为酒店管理者提供的专科、本科学历教育,还为酒店35个重要位置颁发资格认证,职位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若想继续深造,拿着美国旅游协会颁发的证书,便可入读北美、亚洲、欧洲、澳洲和南美洲大学,读一或二年课程则可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瑞士侧重于旅游职业培训,瑞士酒店管理学校课程由低到高分为证书类、文凭类和学位类3类。学位类的课程是最全面、最系统的课程,它分为学士和硕士课程。所以瑞士的旅游教育更加多元化。
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以国际认证制度的建立来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进程[4]。
(四)面向国际,注重回炉培训
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都朝着国际旅游的水准发展。广泛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放眼全球,培养学生的商业道德观及沟通技巧。旅游企业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瑞士旅游饭店的普通教育,它可以直接招收15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经过三四年教育后,可以成为一名技工。旅游饭店的中级管理人才,必须是受过技工教育且在实际工作中锻炼1~2年才有被招收的资格;旅游饭店高级管理人才的招生,生源必须来自经过中级培训并在饭店的中级岗位上从事数年工作的人。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必须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返回学校进行回炉培训[5]。
二、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
在教学上,未考虑旅游是相对特殊的专业,采取普通的教方式,学生入校后感到无所适从,毕业时感到没有学到东西,已经与市场发展形成矛盾,迫切需要改进。
(一)办学目标模糊。
城市学院旅游专业的开设较少考虑自身的办学特点,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办学招生,考虑的因素较少,办学目标和宗旨也不十分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进而又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办学质量[6]。
(二)学生就业状况不乐观
目前学院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低层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相对欠缺。另外,在酒店从事服务工作,生理和心理上都要接受不断的挑战,上班时间不能休息,中午吃饭也只有半个小时,而且必须轮换就餐。这些服务行业的特性使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
目前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旅游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人才与需求不相符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这不仅给学校和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及学生家庭造成很大负担。[6]
(三)教学模式有所提升,但缺乏创新意识
城市学院虽然也开设了实践性的课程,但数量太少,效果也未达到预期,大部分的课程沿用的仍是普通教育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的教学方法。目前,学院还没有实习基地,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7]。
(四)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特色不突出
学院的旅游专业教学是在中专基础上的简单重复,几乎都是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从来没有经过实践,饭店不可能让这样的人直接进管理层,因此只能让他们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至于学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剩,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五)课程设置随意性,缺乏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不加分析地迎合所谓社会需要,专业设置随意性强,未经科学论证就轻率地增设或砍去某些专业,忽视其科学性,课程开设日趋职业岗位培训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这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及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六)缺少“双师型”师资力量
学院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至今仍然存在两种不适应现代旅游业教育的现状:一是部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二是部分老师重技能而轻理论。学生无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只能从书本上学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锻炼,很难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7]。
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考—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
学院的旅游职业游教育发展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与国际接轨,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在学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层次结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突破现有教学模式
1、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旅游职业教育要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其核心就是抓好课程建设。
2、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职业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4加强合作机制,建立“校、企、政一一体化的培养模式。[8]
(二)“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特色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学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借鉴,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互通有无。特别是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校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有极大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应积极开展校企问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9]。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倡的是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所谓“走出去一就是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与动态,掌握旅游行业运行机制,丰
富旅游管理社会实践经验。“请进来”是通过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他们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学者型“与“实践型”两者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10]。
旅游职业教育的出路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看待这门学科,转变固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旅游职业教育要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尊重教育规律,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尽快结束目前被动适应、无序竞争、外延扩张的局面,树立质量意识,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一条质量领先、适度集中、整合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田喜洲.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4(5).[2] 赵丹青.瑞士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1999(6).[3] 王红.国外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B]1009-1750(2004)05-0082-02
[4]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2001,(3)
[5]蔡家成.诌议国外导游管理体制及其成因[J].旅游学刊.1995,(3)
[6]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问题和对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7]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
[8] 周慧玲.机遇与挑战——论职业旅游教育的发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
2005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9]许建,廖任文.《探析创新旅游职业教育的途径》科技信息,2006年第5期.
[10] 郭胜.旅游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J].吉林商学院学报.2003.2.
第三篇: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5-02-2
4一、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
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业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二、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
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三、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
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两部分。对外交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主要游览路线能够便利通达各景点,保证使大多数旅游者能充分领略旅游地的精华部分。若在景区修建索道,对其选线要进行反复考察,避开主要观赏景点,力争对景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及出入口建设;加快铁路规划建设,扩大铁路客运站容量;挖潜改造水运交通,积极发展海港;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运力,切实注意保护好机场的周围环境,增辟国内和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
第四篇:曾敏: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论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巫山县委党校
曾敏
校园法治建设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普遍流行的公共话语,当各级各类学校争相提出”依法治校“的时候,理智的人们无不在思考,法治建设何以在中国的各类学校中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教育部制订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号)。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改革已进入更深层次,因而,职业学校的法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职校法治建设概念的理解
职校法治建设,主要围绕“法”和“治”来理解。“法”就是大家所遵循、遵照、依据的法,从字面上讲,它包括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从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形式的法而外,职校还要依照党和国家制订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针对职教的规范性文件。所谓“治”,即用法来治理学校,可以从多角度来进行解读。一可以理解为依法推进民主、科学管理的过程和行为;二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权利得到科学合理规范,师生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自由与秩序和谐统一的法治状态。“治”不是管治,更不能将其与处罚划等号。
治校的对象是学校的管理权利和公共事务,而绝非学校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那么何为职校的法治建设?我个人认为是学校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开展办学活动,对内维护学校秩序,对外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增进师生权益,共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二、当前职校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职校法治建设的状况仍处于过渡转型期,有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是过去所不具备的。
第一、党中央担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加快了立法步伐,加大了执法力度,为职校法治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第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为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了立法的步伐。特别是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民主化、法制化新时代的到来,第三、我国已进入普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已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大多已通过收费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缔结而成一种契约关系。不仅校方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来管理学生,学生也可以依据契约向校方提出合理要求。因此,法治已成为职校日常管理的内在要
求。
(二)、存在不足
第一、现行教育法治体系尚不完备,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首先从教育法律法规的横向覆盖面来看,其立法体系尚不宽泛和完整,如《教育经费法》、《教育督导条例》、《校园伤害事故处理法》等一些亟待出台的重要法律尚未单独制订和颁发。例如,近年来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事件日渐增多,而目前我国还缺少处理学校事故的比较明确的法律法规,因此司法判决中随意性比较大,学校不堪其忧。为保护学生避免伤害,学校开展活动谨小慎微,必须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活动,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明确规定哪些情况学校不负责任,如应赔偿,赔偿标准是什么,而不是家长漫天要价,赔偿资金从何而来?等等问题都须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来解决。其次从教育法律法规的纵向结构来看,尚未形成一个内容和谐,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需要出台《职业教育实施细则》与之配套并且还需要对各个法律关系的职责、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从教育实践来看,仅凭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难以真正全面规范职业教育的行为。我们就从职业教育的承办者学校来说,它的性质与国民教育学校不同,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地方法规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因此校规随意性也比较大。比
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学生谈恋爱”一旦被发现,将被大会点名批评另加书面通报。这样的“校规”既无法律依据、又无行政授权,无疑是对学生人身权益的一种侵害。
第二、师生权力和权利相冲突
法治是权力服从于权利的需要,而现实中的职业学校多与此相反,师生合法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的现象很是常见,而这一点尤其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学生作为学校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权利容易受到忽视和侵犯。诚然,当前学生意求通过法律诉讼争取权益的情况正在增多。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我国职业学校整体上缺少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机制的现状。比如有的学校对学生违纪进行罚款,学生认为这是侵犯了个人的财产权,并对此进行抵制。再比如有的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人员擅闯学生寝室并对学生私人物品进行任意开启检查;有的学校出于监督学生的目的,安装监视设备监控学生的行为,学生普遍认为这些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等。学生的权利和学校管理权利形成冲突。本来权力的行使应有利于保护师生的权利才对,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一点被颠覆过来,体现出学校管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学校内部管理简单粗放
综合我国职业学校的管理来看,总体上处于较为落后和粗放的状态,人治的痕迹很严重。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随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铺张浪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效较低下等。尤其随着这几年职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运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的准备不足,摸着石头过河,问题很多。如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以增量扩张和基本建设来代替管理等。
三、完善职业学校法治建设的策略
(一)依法理顺关系
依法理顺关系,包含依法理顺对外和对内的关系。理顺对外关系,即理顺职业学校与政府、与社会企业的关系,保证学校能够依法行使法人权力,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同时依法接受监督,开展平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增进和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制定处理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明晰有关的程序、权限和责任,来规范对外开展联合办学、实践实习、就业安置以及资金往来中的行为关系,达到切实保护、自主处置学校资产和权益的目的。理顺内部关系,包括学校与各科室部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明确学校内部各个行为主体法律性质和地位、确定各主体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行为准则,使各自的权责分明,权能一致,关系顺畅;根据法律规定,在弄清学校与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把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调整到一种合法有效的轨道上,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使关系得以理顺。
(二)优化配置资源
按照法律规定,学习借鉴世界范围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水平职业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等管理的经验,通过制定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与资产管理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资财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这是我国职业学校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规范制约权力
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这是铁定的事实。不受规范和约束的权力,随时可能会膨胀超越其规定的边界,形成滥用。因此,要正确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保证权力得到正确合理行使,就应该对权力加以规范、制约和监督。理论上职业学校作为公务法人,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例如校内机构设置权、制定规章制度权、人事任免权、教学组织权、学生违纪惩处权、对外合作经营权等,如果不对这许许多多的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有可能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危害学校的秩序和安全,危害学校事业的发展。法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规范职业学校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法治建设,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以此确定职业学校内部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
(四)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职业学校要成为高品质的学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师生的权利。从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切实尊重保护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这一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权利,给他们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公正评价,给他们的权利保护以救济渠道,就是在他们年轻纯真的心灵里种下正义的种子,就等于给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有效的法治教育。高效法治建设,要把保护师生权利突出出来。
(五)将“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
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以其权威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是“他律”。道德则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自觉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使然发挥作用,是“自律”。因此,在依法治校的同时,必须也必然要坚持以德治校,努力创造一个外部管理和自我约束诸要素和谐互动的、“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的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在学校规章制度中明确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方式,从制度上使德育工作得到保障。只有刻意的强制的约束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职校法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第五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教育与从业衔接的必经环节,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新兴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全面而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其前景一片光明。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增强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并于1996年通过并颂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到了新世纪,国家相关部门更是重视,几度颂布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强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的“燎原计划”(即在农村开展的一项经济开发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计划),实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到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1984年到1997年,农林中专学校由406所增至420所,在校生由10.24万人增加到219.47万人。虽然农村职业高中学校由1997年到2001年有所停滞甚至有所下降,但从新世纪以来,其回升状态良好。并且,从国家政策导向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极具潜力的。整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有诸多有利条件的存在在推动着它的发展。
一是在当前,许多地区的其他职业类学校近年来也多并入到职业高中,成立了职教中心,农村职业教育已渐成体系。这对于职业教育多为地方举办与管理的背景下,这无疑已成为农村职业发展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便捷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已逐渐得到完善,比如其教材体系,师资与教育学等方面。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农村职业教育由单纯的就业教育转为向又就业又升学的教育发展,路途宽广的职业教育无疑增加了对大众的吸引力。
四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使农村职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
五是长期以来的探索使为什么开展职业教育,怎样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都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这无疑使其发展更具有指向性,方向与目的都将更为明确。六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越来越多的人从职业教育中获益,使部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整体上而言,减轻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阻力。①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我们应认识到的是,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呈现出良好发展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饱受歧视,在人们眼中,普通教育方为“正规教育”,只有接受普通教育,完成“龙门一跃”,上了大学的人方可成为“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作为成绩靠后或升学无望的“没有出息”的孩子的选择。在现在的农村,甚至有的人选择上职业中学,甚至还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想法,家长们美其名曰:“年龄太小,不宜这样早的进入社会,到职业学校可以让孩子年龄混大点。”尤其是在农村的人们,深受农村二元结构与自身经济状况的制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更何况由于信息的闭塞,他们对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西部欠发达发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二)农村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吸引力。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秩序依然混乱。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的职教精神,各地随后便出台了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政策,但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学校分布零乱。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也是缺乏培养的长远规划,随意设置专业,盲目地发展自身,根本不从实际出发,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大多存在,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有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连培养方向都不明确,技能也不过硬,大多培训者都成为了一批批的“打工者”,大大降低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与诚信度。
其二,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其它普通类型的学校相比需要更多的经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就办学条件来看,农村职业高中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图书匮乏、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甚至出现职业教育资源向普通高中、初中大量转移的现象。我国职业高中的生均教育经费长期低于普通高中,最好的职业校投入与一般中学的投入也只能勉强相当。据1995年以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致力家规定的办学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农村职业高中更是如此。当前职业高中多由地方政府兴办,只有少数为中央出资办理,而对于广大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只有有地方政府出资了。农村职业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要去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财政投资的外部性太强,地方政府积极性非常有限,况且县级政府财力自身也极为有限,最终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拮据,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与设备,教育教学信息化与现代化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天方夜谈了。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办学质量差,办学效益不足的现状则着实不足为怪。而这样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更小,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是相当之低,为农村和城市经济服务的能力更是弱之又弱。
其三,从师资上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就算招到了“双师型”老师,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种老师流失也极为迅速。所以,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上专业素质长期难以提高。农村职业高中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在一些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占的比例太高,具有一定职业技术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极为短缺。教育部曾多次出台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52个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又新增了两所学校,使基地总数达到了54个;另一方面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此外,各地还相应建立了125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并开展了相应的师资培训工作。2003年教育部又将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攻读硕士学位任务的学校由13所增加到22所,招④③②
生计划增加到1560人。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局面仍然没有扭转。县级财政薄弱,编制控制很严,农村职业高中没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教师。而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教师收入不高,很难自费出去学习。而面对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限于经费紧张,大多数农村职业高中的现有教师也无可奈何。
(三)农村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相分离。首先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脱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互助的体系。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极少有与职业教育内容相关的;而在职培训也几乎与农村职业教育相脱离。其次是与农村相脱节,更与市场相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教学方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多数是专科教材的压缩版,偏难、偏全,难以有效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而在实习和培训方面则不能与企业相沟通,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⑤
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改变观念。事实上,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把握。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农村和农民,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训,并从中获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让所有的农民都意识到这一点。全面贯彻中央职教精神,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方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宣传不仅要在招生中、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还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加强管理与统筹,引导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快速发展。
首先各地政府在认清形势的同时要注意对自已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与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分区制订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学路子,避免相互攀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面向农村企业,与企业、农场联合办学,发展外向型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注意普及易于接受、层次较低的实用技术,促进经济繁荣,培养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初级、初等而不是中等、高等教育上,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论哪一类地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但无论如何,都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当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努力。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其次,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具有刚性的农业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这样可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更为师资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增加其内在的实力。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招生制度改革,放开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放宽职业学校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如:“校企结合”、“校校联合”、“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和“边学习、边致富”的教学模式;加强职成教在校舍、师资、实验实习基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统筹结合,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农科教结合深入发展。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合格学历,而且还应该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教师的培训或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共巧匠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①李锐 赵茂林 等著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59~160
②杨帆综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30~37
③ 唐冬生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
版)201018~19
④ 袁桂林 等著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326 ⑤ 袁桂林 等著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