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发布单位】青岛市
【发布文号】青政发〔2002〕22号 【发布日期】2002-02-08 【生效日期】2002-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
(青政发〔2002〕22号)
(二○○二年二月八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大意义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清理“餐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国已经加入WTO,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是加快农业经济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措施来抓,巩固和发挥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从生产和产地市场两个环节入手,规范生产经营,加强质量监督,逐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促进我市农业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二)工作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菜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依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的达到60%以上,初步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在农业行业树立起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培育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行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使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三)工作重点。推行农业标准化要抓住关键,循序推进。当前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领域。在总体上抓住源头,管住出口,把严进口,标本兼治,着重抓好源头,即生产领域。二是重点产业。重点是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菜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经营,使食用农产品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三是重点指标。重点控制农药、兽药、渔药、激素、添加剂、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超标。主要控制范围和内容是:蔬菜、瓜果、粮食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和激素不超标;上市销售的牛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超标,致病菌不得检出,不含抗生素、硫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畜禽及其产品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安定、乙烯雌酚等兽药、激素,重金属、抗生素不超标,未经检验检疫和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不得上市;水产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菊脂类农药(除氢菊脂外)和孔雀绿石、醋酸亚汞、硝酸亚汞等,重金属、抗生素不超标。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快试验示范步伐。重点围绕“菜篮子”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尽快整理、汇编现有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结合青岛的实际,配套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争取用3年时间,使主要农产品标准成龙配套,并与国际、国内市场要求相适应。2002年首先把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和各市(区)重点农业园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园区,争取3年内建成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用3年时间,把其他各类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大沽河沿岸农产品出口加工试验区内的17处乡镇和其他专业生产乡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乡镇),推动有条件的基地和乡镇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乡镇)过渡。
(二)加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在种植业,建立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争取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在五市和城阳、崂山、黄岛区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农业园区、专业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建立一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在农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导下,自建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在畜牧和水产业,加强与农业部动物检疫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联合与合作,依托其基础条件和科技实力,分别建立畜产品和水产品质检中心,构建覆盖全市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同时,加强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增强监督检测能力。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三)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监督。尽快建立健全认证机构,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突出抓好NY5000系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搞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ISO14000系列环境质量认证和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外质量认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域标记注册工作。严格认定程序和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和认证标志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告监测结果,引导消费。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质量认证,树立产品新形象,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名牌农产品。加强名牌农产品申报评选和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农业名牌产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博览会,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四)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通过在产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设立优质农产品专营区、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或设立专卖店、设立配送中心等多种形式,推介优质安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引导生产和消费。发挥绿色食品协会、特色作物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导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设立自营专店、配送中心,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发挥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按国际市场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争取从2003年开始,在我市全面建立起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农口部门和各级农业站所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移到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上来,建立一支作风和技术过硬的农产品质量行业管理队伍。要明确领导分工、设立专门科室,负责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检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尽快适应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对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在农村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中普及农业标准化基本知识。市级主要培训师资力量和管理骨干;市(区)、乡、村三级主要面向农民,培训生产和管理人员。(六)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项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计划、财政、金融部门都要把扶持农业标准化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农业质检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建设等,要集中财力,重点安排。各级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开发、科技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都要围绕推行农业标准化,合理安排使用。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七)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要采取一些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依法对农药、兽药、渔药、种子、种苗、化肥、饲料、添加剂等主要生产资料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公布检测结果;依法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登记管理,及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和范围;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和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安全使用。不得借农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名义向农民、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加工企业等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在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抓紧制定配套的法规,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八)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督查考核。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年度考核,奖优罚劣。把各级政府对农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奖励、补助资金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效果挂钩,对在规定时间内达标的给予奖励、补助,达不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取消各种奖励、补助。(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上。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的农业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统一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市(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质监部门主要负责标准体系和质检机构建设的规划协调,标准的组织制定和实施以及质监工作的日常管理、检查指导和争议仲裁、鉴定,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查监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农产品名牌评定工作。农业、畜牧业、渔业主管部门主要是加强对本系统农业质检机构的建设管理,抓好农业标准的制定、实施,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农产品认定和农业投入品(农药、兽药、渔药、化肥、种子、种苗、饲料、添加剂等)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市财办负责全市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行业管理和屠宰活动的监督管理,负责进入市区无公害蔬菜的市场监测。工商部门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会同农业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及交易行为的规范。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加强对进出口动植物的疫病和药残、毒残监控。财政、金融部门要积极扶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科技部门要围绕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科研攻关。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的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在全市上下创造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良好环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产品质量建设办公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移,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不断增加,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存在着一些前进中的薄弱环节,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体链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一些地区的农业环境受到工业“三废”和城市的废弃物污染,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等使用不当,加工技术和工艺不合理、陈旧落后,导致部分食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其无公害、无污染、富有营养而独具魅力,成为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发展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事业,能较好地协调资源、环境、食物、健康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防止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是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一、农业标准化
(一)标准的概念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的国法和家规实际上就是标准。
(二)标准的种类
——按标准的层次或级别,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按标准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按标准的用途,可分为基础标准、术语标准、试验标准、产品标准等; ——按标准的约束性,可分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 ——按标准的领域,可分为工业标准、农业标准、服务标准。
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的代号为“NY”,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的代号为“NY/T”,江苏省强制性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江苏省推荐性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T”,泰州市农业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3212/”,企业标准的代号为“Q/”。
(三)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准则和规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累计发布农业方面国家标准19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3400多项,各省市制定的农业地方标准5400多项。市农技推广中心至目前制定发布的各类标准15个。
(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农业生产要有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规程。传统种田、养殖一般是凭经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通过农业标准化这一手段来规范,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技术规程来指导生产;
——衡量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要有标准。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实施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两个,一是“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省级标准化示范区”,二是“泰兴市无公害鲜食玉米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二、无公害农产品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这个概念包含有三层含义。
——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并且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
——必须经过有关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认定; ——指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良好的环境保护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科学组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环境选择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境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要求,产地周边3公里内无污染源(包括工矿和医院等污染源)。蔬菜、茶叶、果品等产地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并集中连片。产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粮油作物达2000亩以上,露地蔬菜(含西甜瓜)500亩以上,设施栽培200亩以上,茶、果300亩以上,食用菌1万平方米以上;蛋用家禽栏存2万羽以上,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奶牛栏存100头以上,羊栏存500头以上;水产品基地2000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能确保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并有相对稳定的产销组织形式,要配备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或依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负责病虫测报、疫病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及环境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
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核心是无公害健康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一是选用适宜于当地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良品种;二是农作物合理间套复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提高农作物素质、科学养殖,提高畜禽鱼抗病能力;三是科学制定农作物肥水调理、农药使用和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3、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操作规范并组织生产。建立严格的农药、肥料、生产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建立生产过程台帐,规范使用和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建立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点、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动物疫病监测点和农产品快速监测点,对产地环境和上市前的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
4、无公害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周围50米内应无污染源,并执行加工操作全程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贮藏运输要求符合规定标准,防止无公害农产品成品污染,确保无公害农产品最终质量。
(三)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管理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在证书规定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加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印制工作由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考核合格的印制单位承担,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伪造、变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绿色食品
(一)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是指生产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是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在一个物种上的细化和落实。
1、种植业生产操作规程
种植业的生产操作规程是指农作物的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喷药及收获等五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植保方面,农药的使用在种类、剂量、时间和残留量方面都必须符合NY/T 393-200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作物栽培方面,肥料的使用必须符合NY/T 394-2000《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有机肥的施用量必须达到保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程度;
——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尽可能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病虫草害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品种;
——在耕作制度方面,尽可能采用生态学远离,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
2、食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其主要内容是:
——加工区环境卫生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加工用水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加工用水标准; ——加工原料主要来源于绿色食品产地;
——加工所用设备及产品包装材料的选用必须具备安全无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NY/T 392-2000《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三)绿色食品包装
1、食品包装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食品包装是指为了在食品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称。是为了在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
食品包装的基本要求是: ——较长的保质期(货架寿命)——不带来二次污染 ——少损失原有营养及风味 ——包装成本要低 ——储藏运输方便、安全 ——增加美感,引起食欲
2、绿色食品的包装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标准正在制定。我国的包装工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与环保问题上,现有传统的某些包装不利于环保。包装产品从原料、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节省资源、能量,减少、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利用,再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具体要求和内容。也就是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要求包装做到“3R”、“1D”(Reduce减量化、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再降解)原则。
(四)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
绿色食品防伪标签对绿色食品具有保护和监控作用。防伪标签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使用的专用性、价格的合理性,标签类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产品的包装。标准规定:
1、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必须加贴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
2、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只能使用在同一编号的绿色食品产品上。非绿色食品或与绿色食品防伪标签编号不一致的绿色食品产品不得使用该标签;
3、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应贴于食品标签或其包装正面的显著位臵,不得掩盖原有绿标、编号等绿色食品的整体形象;
4、企业同一种产品贴用防伪标签的位臵及外包装箱封箱用的大型标签的位臵应固定,不得随意变化。
四、有机食品
(一)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国际有机食品协会委托我国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
(二)有机食品的生产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兽)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有机转换过程。
1、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生产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新开荒地、撂荒地需至少经12个月的转换期才有可能获得颁证;
——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2、有机食品加工(贸易)的基本要求:
——必需是来自已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和野生(天然)产品; ——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95%;
——允许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和《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物质》,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加工(贸易)全过程必需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相应的票据。
(三)有机食品的标志使用 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有机认证的有机产品拥有一个专门的质量认证标志,该标志已经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标志由两个同心圆、图案以及中英文文字组成。内圆表示太阳,其中的既象青菜又象绵羊头的图案泛指自然界的动植物;外圆表示地球。整个图案采用绿色,象征着有机食品是真正无污染、符合健康要求的产品以及有机农业给人类带来了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
凡符合《OFDC有机认证标准》的产品均可申请认证,经OFDC颁证委员会审核同意颁证后,授予该标志使用权。标志在使用时只能等比例放大或缩小,不能变形和变色。
五、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异同
(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共同特点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食品,是一种受到国际承认且流行的环保食品。
绿色食品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先进的农业发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产品。绿色食品包容着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为AA级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不论是A级还是AA级绿色食品生产,均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也包容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特征,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是根据中国现有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而提出的对面上的要求。
因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三者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食品,它代表着中国未来食品发展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都使用标志标识;
——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 ——产地、产品都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检测; ——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经过有关机构的认证。
(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区别
1、产生的背景不同
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国际环保主义运动开展的结果。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严重。因此,国际有关机构提出了农业生产回归自然的追求目标。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问题的结果,目的是生产出环境良好、食用安全的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在近几年,我国已解决农产品数量供需矛盾后,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条件下提出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2、标准规范不同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的显著区别是: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此,有机食品被人们称为“纯而又纯”的食品。
3、土壤肥力来源不同
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有机食品生产的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没有污染的绿肥和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和其他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等。经过高温堆肥等方法处理后,没有虫害、寄生虫和传染病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AA级绿色食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泥肥、饼肥等农家肥,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肥料类产品,以及在上述肥料不能满足AA级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商品有机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叶面肥料、有机无机肥(半有机肥)等商品肥料。
A级绿色食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肥料类产品,以及在上述肥料不能满足A级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掺合肥(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1:1)。这里的掺合肥是指在有机肥、微生物肥、无机(矿质)肥、腐殖酸肥中按一定比例掺入化肥(硝态氮肥除外),并通过机械混合而成的肥料。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包括上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包括AA级、A级)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及允许使用的其他肥料。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必须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肥料施用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1:1(纯养分比较)。
4、病虫草害防治手段不同
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包括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如自然天敌平衡、生物防治、促进生物多样性等。
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积极采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技术及产品(如BT及植物源类农药)与栽培技术措施等。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手段是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外,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化农药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
二00五年七月
第三篇:加强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17日在北京举行。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与会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农业部将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以执法监管和加强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陈晓华表示,近年来,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特别是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陈晓华进一步表示,农业部门将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在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以执法监管和加强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认真梳理、严格落实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和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案件,切实解决蔬菜禁用高毒农药、畜产品“瘦肉精”和禁用兽药、水产品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加大案件侦办和惩处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坚持从产业化、组织化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从生产源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下大力气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整合,切实夯实工作基础,加快提升基层队伍的监管和服务能力。
陈晓华指出,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我国的食品安全必将得到有力保障,老百姓将会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第四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披上了诱人的色彩。在时尚的招引下,无公害、绿色、有机正在成为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国家标准委已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列入《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中,今后几年,将制定出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农业标准化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类农产品的概念
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1、标准
标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又经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可以说,每项标准都集中了过去、现代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是某个领域科学技术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某项生产技术长期经验的高纯度结晶。2003年已公布了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行业标准,涉及果树、蔬菜、农作物、茶叶等,其他新的标准正在制定。2.标准化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三条指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3.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迫切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建设规划,标准水平低,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同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贯彻标准的过程,实质就是技术推广的过程。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机农技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行地方农业标准化的技术保障。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是: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业部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
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标准化是市场供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低产到高产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这个阶段的目标,在我国也已经达到。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温饱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质量需求。而这个阶段,在我国正在起步。过去是产品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凭票购买,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农业产出量增大了,人们可以货比三家,消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消费者所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购买的商品是不是卫生安全,是不是富有营养,是不是食用方便。在这三条当中,最关键的又是安全问题。因为,食品安全,既是广大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的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现在已在部分大城市搞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试点,并将逐步扩大范围,如果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这一关过不去、过不好,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
2.推行农业标准化,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发展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既有花色品种、加工档次、包装装潢的不适应,又有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体制、政策法规的不适应等等。目前来看,问题最大的还是产品质量的不适应。过去我们是非贸易成员国家,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比较严,国内市场空间比较大,能出口的搞出口,出不去的转内销,可以“水路不通走旱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入世之后,根据《农产品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规则,原有的许多进口限制将逐步取消,国门将进一步敞开,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进口关税将逐步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更便利进入到国内市场。
3.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加快农业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现实中普遍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重大制约。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把科技的进步、科研的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更新农民观念,改变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意义重大。推行农业标准化,既能够推动农业良种化、设施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产的质量品质,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最终必然会带来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同时,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市场信息,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积极发展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不断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和办法。从这些意义上讲,抓住了农业标准化,就是抓住了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4.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严格控制,我国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已相当严重,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同源污染,影响到土壤、水体,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已经禁用的“DDT”,能在水土中存留几十年而不被降解,科学家在南极企鹅的体内分离到了它的成分,象这样明令禁止多年的高残留农药,至今在个别地方还在非法生产和使用。解决类似的问题,除了加强教育和严格执法以外,根本性的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农产品的标准概念
1、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物质,并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三者的区别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食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产生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价格
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管理
《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识管理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认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
标识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行为。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识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
农业标准瞄准安全质量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认证形式在标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全国农业标准 2003~2005年发展计划》以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为重点。考虑到各大类农产品的相似性,《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列出了各大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项目,至于某种产品标准的不同要求,要在具体的标准中分别列出。在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上,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标准项目的设置上,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单列,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标准项目中并为一类,不再分列,仅补充部分产品标准。
农产品的标准控制与标志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 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 余项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加工准则性的标准。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标志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志。
三种食品标志的识别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
绿色食品: 标志商标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开县锦橙已于2003年取得绿色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其寓意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概述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工程,已被中央政府所肯定和社会各个方面所认同。2004年7月,农业部在总结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的决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基本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拟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生产监管
——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标准化水平。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
——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坚持和完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制度,深入开展以农残、兽残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
——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
——实施标识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予以正确标识或标注。——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猪、牛、羊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了“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厂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三、正确把握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一)、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市、区县(自治县、市)二级农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相互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对出口农产品,在标准的制定中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地满足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新情况,对现行农业标准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以强化检测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的原则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我市法定检验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力量等社会资源,加快我市农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步伐。现有机构要加强设备配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要结合基地、市场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快速检测站(点),开展好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服务。依法加大对各类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计量认证和资格认证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及添加剂、兽药、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和土壤、水质、大气等产地环境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逐步实现我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以创立名牌产品为动力,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名牌农产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前,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国家认监委、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切实抓好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定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从培育名牌农产品和标准化农产品入手,以名、优、特、新和外向型农产品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IS 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 OI 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以示范区为典型,加强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实施。当前,要着力抓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示范片、示范点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推广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试点。示范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标准推广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十标准”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采用标准,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广大从业人员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学习的材料主要有农业部颁布的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
(五)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大质量监督和查处力度。要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强制检验目录制度,依法加大专项治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对标识不规范和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合格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在农业生产环节要引导和督促广大农户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蔬菜实施监测的13种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百茵清。
(六)以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严格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公开、公正、透明、诚信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每个区县(自治县、市)至少要建立1-2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确保全市培育30个标准化管理的批发市场目标的实现。
(七)、以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
优良的产地环境是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由于近几年石油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破坏较大,土壤、空气、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1)开展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可再生资源,运用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年夏秋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浪费能源,释放温室气体,破坏土壤耕作层微生物,应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机械还田、秸秆气化、食用菌养殖等,并结合畜禽粪便处理,发展有机肥生产。作好农膜的回收利用。
(2)搞好植树造林,加快绿化进度: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许多党政负责人为了显示政绩,往往喜欢将蔬菜种在公路两旁,这样很容易造成汽车尾气和扬尘对蔬菜的污染。沿公路两则建设高大乔冠林带,阻止污染物进入农田,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3)进一步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综合治理水污染,使农田灌溉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植物检疫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不严格执法,将会遭遇技术壁垒。例如:2002年1-2月,天津口岸因买方所在国查出鸭梨携带有害生物,而遭遇退货,其货值达14.2万美元。
第五篇:心得体会——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心得体会——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2013年7月项目部组织项目所有人员去**选煤厂进行参观学习,此次有项目经理带队,参观人员包括了项目部的安全员、技术员、材料员,主要对其工地建设、安全管理、现场质量和内业资料等进行参观学习。
现场管理标准化,进入场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整齐、干净、统一标准给人感觉是一种舒心。在项目部领导的耐心讲解下,我们知道他们制定项目创建“标准化工地”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主要包括人员配置标准化、规章制度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通过这些措施使项目部安全、质量、环境、卫生等有很大的突破,逐渐对工地建设规范化。
资源利用合理化,规范化,施工现场有限利用一些简化的工具,做对现场有利、有用的事情,例如对废弃的跳板进行修理,以备下次使用,现场的扣件及时修理,进行保护。还有废弃材料的随时清理,保证材料的堆码整齐,和分类堆放。对已经对于现场没有用的东西进行运走、堆放和合理利用,进行现场设置材料标示牌。
管理严格化,项目各部管理人员明确各部门和每个人的职责。层层落实,对安全隐患进行随时排查,并采用奖罚制度。做好安全交底,及各种危险源的预案,在施工现场,设置了安全文化墙,张挂各类安全生产挂图、宣传版画和宣传标语,设立了不锈钢宣传橱窗和形势任务宣传栏,按规定挂设各种安全标识、安全警示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施工现场的防护,做到了规范化,在危险区悬挂警示牌,时时提醒现场的每一位工人,在安全管理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安全通道的布置和现场安全标语和警示的设置,以及现场安全设置。质量管理标准化,实行“样板化”引路制度,注重以点带面,并以此目标统一操作程序、统一做法、统一质量标准,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其次注重监控措施和和科技更新,以及项目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质量知识水平,使质量管理上升一个新的档次。
此次参观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安排紧凑,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我自己深受启发,无论在管理模式、技术水平、文化理念,还是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本人应吸取先进经验,在今后的建筑施工中,要不断落实规章制度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促进自身管理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一、对于生产作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巩固和发展安全质量的底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松懈情绪,必须全力以赴的对待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
二、生产管理的责任心,通过对高河选煤厂施工现场的参观学习,切实地感受到了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所在;施工现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管理者的管理起了决定。我们要多自我反省,做任何事情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怕承担责任,不要怕麻烦。要多学习多了解相关政策法规。
三、对准目标找差距,进一步用理论武装自己,把规范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结合起来开展专项整治,把下一步施工安全标准化推向公司要求的新台阶。
四、注重“人”的作用,合理利用公司提供的人员配置资源,把项目配备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团队,各司其职,人尽其能。分别在技术,质量,安全,材料,预算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工作进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们认为:不论是“文明三区”建设,还是现场安全防护,目的都是为了给职工提供安全、健康、适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只有让广大职工了解并积极参加到标准化建设中来,形成全员参与,人人关心的局面,标准化工作才能达到目的,收到实效。
五、组织学习传达集团和公司安全工作会、标准化工作动员会精神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加强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班前会、调度会、职工大会广泛开展学习标准化标准及考核办法,使各类人员增强了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了“管理规范化、工作精细化、安全本质化、质量标准化”的理念,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细节处理,项目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明确工程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和危险岗位的检查方式和方法。场地内外标志标识牌要清晰明了。要施工部位、作业区、危险区域及主要进出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对临时用电、安全通道、临边洞口围护、防护棚、卸料平台、加工棚、外架、大型机械等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层层落实,达到安全目标控制。
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工作时要条理清晰。效益和成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增加成本投入,必将会减少效益的收入,要做到示范工地,必须要在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标准化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每项工作和作业工序、环节、岗位及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有标准可循,都在标准的约束下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八、结合现场生产实际,高标准、低投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涵盖安全防护、文明三区,人员行为及内业管理等方面,在标准化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面覆盖,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在预定期内完成预定目标,并进行分段考核与验收。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认识到我们工地管理的严重不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对安全文明施工重视度不足,致使施工现场管理乱,形象差。差距明显,加强管理好本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任重道远。我们坚信,通过三方的不懈努力、协调、沟通,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理念。
我将认真借鉴先进经验,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坚持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工作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