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文章))2
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会全精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2009年起,长沙县先行先试,以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实施“公车公营”为主导,改革现有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分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基本理清了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长沙县城乡公交运行现状及公交一体化试点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长沙县毗邻湖南省会长沙,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已成为长沙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长沙市商业体系规划“一主两副”两个副商业中心之一。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28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总人口78.8万,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长沙县交通便利,长永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株黄高速、省道S103线横穿县境,107国道、京珠高速、省道S207线和建设中的武广高铁纵贯南北,国际空港黄花机场座落于境内,县城距黄花机场、长沙火车站、湘江码头均约8公里。
1、县域境内客运车辆情况。县境内客运车辆345台(该数据是2009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目前有部分车辆报废未更新),境外直达星沙站客运车辆105台,途经车辆78台;城市公交车辆378台,其中星沙城区内城市公交车辆74台(有公交车508台,其中我县城市公交92号,城乡公交91台,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车有325台);的士车辆236台。
2、县域境内客运线路情况。县境内客运线路88条,境外直达星沙站线路23条,途经路线8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我县城市公交线路5条,分别为101、102、106、星2、205;城乡公交试点线路4条;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线路11条,分别为127、136、158、501、503、701、703、704区间线、704全程线、808、809)。
3、全县客运车辆通村情况。全县267个村,266个村已通水泥路,237个村已通客车,未通村30个,占11%。
4、农村客运公交企业情况。在长沙县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9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鑫沙、万众、龙骧、联运、众旺、大鸿运、星沙公司;经营城市公交的企业6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万众、恒通、湖南巴士、星沙公司。
5、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现状。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全县农村客运采取的是“承包”的经营模式,公司无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服务准则,重效益,轻服务。公司将客运车辆承包给承包人,部分承包人进行非法反复转包。
6、群众出行成本核算。目前,长沙县人均乘车费用为246元/人/年(公交客运,不含自驾、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人均出行成本偏高。
(二)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一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长沙县财政收入已突破75亿元,2011年将达到120亿元,具备出台优惠政策,促使公共交通回归公益性本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力。二是思想共识已经形成。长沙县已将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列入“十二五”工作重点,目前是长沙市推进此项工作的试点县。这项决策顺应形势,符合实际,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县上下已形成思想共识。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内形成了以“九纵十二横”为骨干的道路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0多公里,路网密度达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硬件已具备。四是客运需求不断加大。随着长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长沙县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五是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大部制改革消除了体制障碍,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属两个不同行政体制和行业管理部门管辖,现在均隶属于长沙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之下,工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易开展、易协调。
(三)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思路。2009年以来,长沙县以建设长沙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县为契机,成立了以县长亲任组长的“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启动了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目前已基本确定项目开展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积极破解难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难点之一在于妥善处理好原有农村客运车辆承包经营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此,长沙县制定了《关于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2010年8月31日到期报废车辆进行更新,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工作推进的矛盾多、难度大,同时,这项工作是整体工作中的关键一步,重要一环。一方面,通过《若干规定》的执行,解决了过去阻碍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客运承包人为“农村客运公司中巴车承包经营者”的主体法律地位,改变和纠正线路经营权和车辆产权为个人所有的错误观点和作法,使原经营承包者个人没有与政府和公司叫板的资本和理由;二是改变了历史上经营权层层转包恶性循环的局面。更新车辆由公司按规定的车型统一购臵,实行产权一体,杜绝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和“高价炒车”的现象;三是创造条件实行“公车公营”,合理优化线路和安排运力,最终达到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的目的。在各公交客运公司与原车辆承包经营者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公司从原车辆承包人手中购回车辆,完成了101线和星2路线(101
是通畅公司经营的,星2路是星沙公司经营的)“公车公营”改造,提高了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客运承包人积极参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对于农村客运线路已到期报废的客运车辆,运力过剩的停止更新;运力与运量相适应的,优先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尚未到期的,鼓励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对于原有承包经营从业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到公司就业;不符合条件但积极配合参与公交化改造的,鼓励公司免费增驾或进行管理学习培训,推荐就业。
3、开通试点线路。2011年元月,正式开通了“星沙至榔梨工业园”、“星沙至星沙产业基地”、“星沙至湖南信息学院”三条城乡公交试点线路。三条试点线路开通以来,我们对试点线路进行了跟踪管理,明确专人对线路投入营运车辆数量、营运收入、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到目前为止,三条试点线路营运情况良好。三条试点线路的开通和正式运营,翻开了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序幕,也为城乡线路布局及优化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根据旅客出行习惯、线路实际运营等情况,将城乡公交2号线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线路由星沙产业基地经花山延伸至黄花工业园,同时,为做好市、县公交线路的对接,经市局批准,已将星205 路向市内延伸至长沙晚报,拟与城乡公交2号线对接(新的公交线路命名为城乡公交2号线。线路更名的请示文件已报市交通运输局审批)。今年8月,新开通了106路城市公交线(威尼斯城至物流学院),解决了威尼斯城周边无公交群众出行难的问题。11月7日,又开通了城乡公交4号线(星沙汽车站至黄花机场),填补了长沙城北到黄花机场无公交开行的空白。与此同时,为解
决偏远乡村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制订了《长沙县冷僻线路到期营运车辆更新的若干规定》,对部分始发站地处偏远、客流量小、配臵车辆少、运力在2台以内且近期内暂不具备公交化改造条件的冷僻通村客运线路进行更新许可。到目前为止,共有23台到期农村客运车辆已按要求办理更新手续。
4、抓好站场建设。一是新建农村客运综合站。投资600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在路口镇新建一个占地约15亩,集城乡公交客运换乘、停车、保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客运站。由路口镇人民政府担任业主,按3级客运站标准建设。目前,客运站选址、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统筹征地工作,建设工程已动工。二是启动了城乡公交招呼站建设。今年计划在县境内G107、S207及部分县道沿线人流集中地点建设招呼站50个。招呼站建设按“政府补贴、部门监管、乡镇建设”的模式进行,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选址、式样设计、统一验收、资金拨付等监管工作,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申报、施工建设、工程 质量、用地协调等工作。目前,已在金井镇建了两个示范站,待验收合格后将全面铺开建设。三是启动了公交候车亭项目建设。拟投资1500万元在城区范围内新建公交候车亭203个。
5、做好了维稳预案。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掌握情况,采取对策。对待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长沙县通过发通报、制作答复要点等形式主动向各级部门通报情况,表明态度,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试点期间,各种上访现象和各类问题的反映,时有发生,都做到了积极面对,既有充
分的思想准备,又制定了应对预案,由于方法对头、措施有力,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和不稳定的局面。
(四)目前影响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1、客运资源分散。多家公司经营是长沙县客运市场一大弊端,客运企业的多、散、小的格局,造成了公司之间争市场,争利益的不良现象。目前长沙县345台客运车辆分属9家企业经营,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有些企业甚至只拥有几台营运车辆,管理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同一线路车辆分属不同公司,公司利益难协调,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各公司都想扩大市场份额,造成思想难以统一、步调无法一致,给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条化带来阻力。
2、经营秩序混乱。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农村客运市场由于采取的是承包经营和挂靠经营的模式,出现私下高价转让和炒车现象,致使成交价远远高于车辆运营价值,形成恶性循环,使公司与承包人解除承包合同的条件难以谈妥。
3、统一运营难度大。长沙县同一线路客运车辆到期年限和所属公司不一致,造成运力平衡难度加大。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后,部分车辆经营权到期时如不补充运力,将会造成运力不够、出行不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这部分车辆到期前进行改造,实现统一运营,这样势必会增加改造成本。
4、配套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集散全县公交客运车辆和旅客的平台;中、小型站场和招呼亭点还需要完善;线路对接和现有道路还要提升改造,特别是村级公路的线型和质量还达不到“村村通公交”的要求。
5、管理体制不顺。由于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别隶属二个行政管理体制,体制不同,政策也不同,就难以从全局角度,科学合理规划全县道路客运市场,统一合理的进行资源配备,从而实行有效的管理。
6、政府投入不足。由于政府财政补贴机制不完善,对城乡公交扶持力度不大,企业经营上的亏损,只能从盲目的发展车辆、线路、采取车辆承包的经营模式来弥补和转嫁风险。其结果是恶性循环,车辆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车辆档次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低下,企业的掌控乏力,管理不到位,处于尴尬的境地。
7、城乡公交一体化管理缺少前瞻性。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镇到乡村”的三级客运网络的管理。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管理部门统筹考虑城乡公交的发展,统筹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根据农村公交客运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行业管理部门对此的考虑还缺少前瞻性,缺少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客运市场的深入研究,缺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层研究,还未能尝试在政府主导下以经济学原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公交客运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目标步骤
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在三年内,即到2013年,全面实现:“集团公司搞经营,公车公营保运行;网络对接无缝化,旅客换乘零距离;公交客运村村通,条条线路有站亭;出行方式多样化,优惠政策及于民。”的总体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至2010年底,完成对榔梨、安沙、黄花、黄兴、干杉五个乡镇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四条,启动“公交一元通”,同时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和组建公交集团;
第二步:至2012年底,完成全县80%以上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0条(支线线路除外),基本形成管理有序、措施到位、设施完善的城乡公交体系;
第三步:至“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公车公营”改造,实现公交村村通,完成公交一体化预定目标。
(三)工作重点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实质是农村客运公交化管理,核心是实行集团化统筹、提升服务理念和水平,难点在于解除承包经营,实施“公车公营”,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实施公交补贴。
1、精心组织策划,组建集团公司。以市场经济为手段,采
取股份制合作的形式,整合在长沙县经营客运市场的9家公司,组建“长沙县公交客运集团公司”,达到“规模经营、规范管理、优化环境,优质服务”的目的。组建工作坚持“政府作后盾,公司为主体”的原则,按9+1模式组成。即,现有9家经营企业以车辆数为基础,按车辆比例,享有集团公司认股权;县政府按照参股不控股的原则,享有集团公司50%以内的参股权。分二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农村客运中巴线公车公营改造阶段。第二阶段:集团化运营阶段。统一经营的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政策难执行、管理难到位、矛盾难协调、线路难优化、标准难统一、服务难提升”的局面,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2、严格经营许可,更新到期车辆。线路经营权和车辆经营许可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把握不好将前功尽弃、寸步难行。必须严格执行《长沙县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许可政策;统一经营方式;统一车辆规格;统一服务标准。坚决杜绝“挂靠经营”和“高价炒车”的现象,逐步实现公车公营的目标,达到净化市场、规范行为,强化公司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将对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信誉进行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将取消其重新许可的资格。
3、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公交网络。设施的完善,网络的形成是政府必须下大气做好的一项工作。一是提升道路标准。特别是村级公路质量和标准的提高,“断头路”的改造和连接,还需要大投入,做大文章。要做到提高通行能力,合理优化线路,才能达到线路无缝对接,村村开通公交的要求和目的。二是打造中转平台。选址建好“星沙客运中心汽车站”,具备集长途、公交、的士、地铁于一体的集散功能,同时,根据规划配建几个中型汽车站,并发挥14个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的作用,真正达到“群众多方式出行,旅客零距离换乘”的目标。三是着力亭点配置。科学布局每条线路的停靠点和候车亭,港湾式或候车棚式的招呼站(亭)每村不少于一个,做到车辆停靠有“点”,旅客候车有“家”。
4、适时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必须有优惠政策作支撑,有政府投入做保障。根据整体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显得尤为重要。⑴建立公共设施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须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实施。⑵建立公共交通补贴机制。包括公交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补贴;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开通亏损线路的补贴;企业年度内发生政策性亏损后的补贴。⑶制定票价优惠政策。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后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让全县人民享受优惠票价,特殊群体享受免费乘车,最终达到惠及于民的目的。
5、积极推进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是一件大事、好事、实事,也是一件难事,工作涉及面广,运作时间长,同时,与公司、经营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必将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稳妥行事,稳步推进,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经营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
6、分片区开展公车公营改造试点工作。以线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为资源配臵单位,一条线路由一家企业经营,在确保群众方
便出行的前提下,给予经营企业充分的营运自主权。通过区域专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实现网络化经营,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实现区域内冷热线的经济效益互补,解决客运企业“重热轻冷”的矛盾;同时,对农村班车通达率实行包干制,要求经营企业实现村村通公交,由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区域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使其成为公交区域专营化的质量保证。
第二篇: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
关于阜阳市颍东区市人大代表小组
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颍东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阜人常办明电〔2018〕52号)精神,经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拟开展“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问题”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研选题
关于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二、调研人员
组
长:高
岩
副组长:王信林、曹
伟、吴玉颍
成员:任
鑫、张桂红、程义平、夏
玲、夏元振、牛利民、李
静、李孟醒、杜
平、吕
彬
工作人员:詹永红、宁国伟、任京辉、刘夏金
三、调研时间
2018年11月6日至11月7日
四、调研安排与线路
1.2018年10月19日下午,参加调研人员在市公交总公司人大活动室集中学习,探讨城乡发展不融合、不协调问题,如何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及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乡镇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2.11月6日赴六安市舒城县公交公司对舒城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情况和“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工作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召开交流会议详细了解舒城县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制定的政策、路径、措施等相关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地参观考察舒城县“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情况;
3.11月7日赴六安市公交公司对六安市公交资源整合情况、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情况、城乡公交一体化PPP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学习考察,并实地参观考察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情况;
4.11月8日在市公交总公司人大代表活动室召开调研座谈会,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汇总,明确专人撰写调研报告,分别向市、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调研情况。
五、责任分工
1.调研召集人:任
鑫、詹永红;
2.外出考察综合协调联络工作:詹永红、任京辉;
3.资料收集:调研组各成员;
4.信息报道:宁国伟、任京辉;
5.调研报告撰写:宁国伟、夏玲、任京辉;
6.调研活动联络员:詹永红、任京辉。
阜阳市颍东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颍东区市人大代表小组
2018年10月16日
第三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拆迁、征地等诸多问题成了城郊村民共同的苦恼,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导致干群矛盾、上访告状等现象出现。
发展是硬道理,城市的扩张也是大势所趋。城关镇镇长魏生祥说:“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向农村拓展,农民向城市聚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县上提出县城„东拉西扩‟的建设思路,城关镇在促进城郊村„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方面积极探索,既维护了城郊群众的利益,又为县城的发展拓展出了新的空间,收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效果”。
新发展带来新困惑
踏着科学发展的有力步伐,古老的永昌县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以啤酒麦芽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和生产要素在聚集,县城也在长大:200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2005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5平方公里,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了5.9万人。
经济还要发展,城区还要扩大,空间在哪里?——在城郊。
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拉开序幕,城关镇作为县城所在地,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扩大县城规模和加速农民进城安家立业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
2007年,《永昌县城区发展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城郊几村也被正式纳入规划之中,城郊变城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虽说有规划这个法定依据作支撑,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拆迁难、征地难”的问题,更是许多地方的共同现象。
在永昌县城近郊,环绕县城的有城关镇黄家学、中庄子、小坝、北海子四个村。做了多年征地拆迁工作的城关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岳云川说,“面对的群众不一样,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挨家挨户、三番五次地动员、协商,最终要顺利达成协议可真是太难了。”
而在大多数被征地群众和拆迁户看来,“我们也希望把县城建设得更美丽、更漂亮一些,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要拆房子,谁家有谁家的实际困难,困难能解决,心里才能服。”现实工作中,总有个别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影响城镇建设进程现象时有发生。
新想法催生新办法
2006年,县城东关路开工建设,拉开县城“东拉”序幕。是年,县上计划新建第五中学,规划选址在县城东郊。
与此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市陆续展开,和县城东关路、县五中仅隔路相望的城关镇黄家学村三社也被确定为规划建设新农宅的试点。方案议了一次又一次,最终遵照村民们的意愿,在年底前完成了新农宅的规划、选址、选型等工作,钉桩划界,只等来年春天就要开工。
“随着县城的拓展,县城已经发展到了群众的家门口,现在建平房是比较实用,租掉几间群众还能有些收入,可过几年肯定会再拆迁,这无疑就加大了县城建设成本,如果群众愿意,能妥善解决生计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跟上,最好能一步到位建楼房”。——2007年,春节过后刚上班,镇党委、政府就黄家学村三社新农村农宅建设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论证,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这一意见得到县上同意后,城关镇当即按照“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的思路,推进村级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变,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决定建设黄家学村三社农民住宅小区,加快城郊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几经讨论,方案也基本定型:在充分考虑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收入转化成经营性资产收入,解决农民建设资金和增收问题。即在县城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出让其原有宅基地或建设用地1亩,安置1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
当年7月6日,由永昌县东兴置业公司承建的“东湖新村花园”小区正式在黄家学村三社开工奠基。三社村民出让一亩宅基地的征地补偿金为2.5万元,自己再出2万元,就能获得一套市场价近20万元的楼房,还以成本价优先挑选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
而今,“东湖新村花园”住宅小区有17栋住宅楼已于去年全部交付使用,新开工的11栋楼现在也已封顶。不仅解决了黄家学村三社的124户村民住房问题,还吸引了周边乡镇一些进城农民前来选购。
4月24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东湖新村花园”参观,虽然地坪还正在施工,但宽敞的楼间距、时尚的落地窗,充分展示了现代家居的魅力。
走进B区一号楼四口三楼左手黄家学村三社村民屈龙的新家,时尚的屋内装修,全新的整体厨房,高档的液晶电视映入眼帘。屈龙说:“按照现在的做法,征地拆迁补了10几万元,不仅住上了新楼房,几亩地可以种口粮,一楼有60平方米的门面房可以出租,离这儿100多米还有268平方米的生产区,自己用一部分,剩余几间房子又可以出租,收入没有问题,生活条件还好,咋能不高兴呢!”
“在城郊开发住宅小区,因为毕竟地方较偏,起初确实心里有点发虚,手里也捏着一把汗。”东兴置业公司经理赵文俊说:“现在看来,随着县城向东发展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五中的建设,这块地段也不显得偏了,虽然因为给村民补贴幅度较大,成本较大,但现在住宅楼的销售情况还不错。”
城关镇党委书记张宇锋说:“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城市建设中拆迁户安置问题,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环境,又平抑了县城房价,缓解了全县进城农民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新模式。”
借鉴“东湖新村花园”的成功经验,城关镇去年又完成了“西津家园”住宅小区17栋住宅楼建设,妥善解决了中庄子村三社130户村民的住房问题。随着县城武当路的建成通车和今年西岚路的建设,县城西关路网框架初步形成,逐步实现了县城“西扩”的目的,与此同时,随着安置小区、廉租房等工程的建成和县第三小学的开工建设,小坝村七社融入县城总体规划版图,改造建设势在必行。今年4月初,紧邻安置小区的“西泽家园”住宅小区开工奠基,今年年底前,小坝村七社的96户村民又可喜迁新居了。
新出路带来新生活
农民变市民,平房变楼房。变得只是外在的形象,可要使生活质量也有提升,还得靠收入。
收入从哪里来?——是村民们最大的担忧,也是镇党委和镇政府最关心的环节。
在最初的方案里面,写着这样一条硬措施:优先考虑被征地拆迁农户置换、出售门面房,鼓励农民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房屋租赁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黄家学村三社张进忠是个拆迁户,按照优惠条件购得了两间共60平方米的出租房。现在,他自己用了一间,开了家名为“福顺”的小商行,另一间租给了一家美发店,一年的租金收入有36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拆迁给补了二十几万元,除去住房、装修和买门面房,自己还能剩一点。原来我们的地大多种的是大麦、小麦,按现在的收购价,每亩一年的纯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这点钱,才能顶上我一半的出租房一个月的收入。
和屈龙、张进忠一样,经营性资产收入正慢慢成为永昌城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村民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和个体经营,陆续进入市场、超市、建筑工地等劳动密集型场所,再赚取一份工资性收入。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永昌城郊几村的村民们已发展“农家乐”家庭羊肉馆82家,开起经营性门店721家、从业人数1074人,从事务工的村民有1786人,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5元,城郊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5014元,比2006年时增长18.2%。
镇上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镇上还将在已建成入住小区、正规划小区逐步实行物业管理,安排困难家庭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事实最有说服力。城关镇副镇长候德新说:“今年,镇上初步计划在县城北郊规划建设“西湖花园”,这要放在以前,光动员工作就得做很长时间。可现在,前期工作都还未来得及做,北海子村三社的村民们已自己找上门来了,积极要求要加快进度,他们也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快住进新楼房。”
第四篇:无锡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城乡公交刷卡六折惠泽梁溪百万人家
——无锡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悠然的江南烟雨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近年来,在上级统筹城乡发展的统一部署下,无锡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实事工程抓好抓实,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正在展示一个新梁溪的宜人、宜居、宜行的新形象。
一、成效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77岁老人的出行史:黄松伦,家住距离市区火车站30多公里的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小时候进城是摇着“乌篷船”,对于现在公交的变化是想都不敢想的,90年代时要从家里走到镇上,从镇上坐中巴车或步行6.5公里到盛岸,再转车到市区,来回周折到市区要半天的时间,而且出行成本昂贵且不安全;现在公交车从家门口可以坐到市区,而且免费乘坐;如今他和很多同龄人正享受安详怡然的晚年生活,免费坐公交、免费到市区公园早锻炼,“早晨进城登惠山”正成为很多农村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用他们的话说:“惠山比洛社好白相”。这正是公交发展在各乡镇的一个缩影,更是我市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果的真实写照,城乡公交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打造和谐宜人新无锡、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率先开了个好头。
如今的锡城居民,正深切感受到公交发展带来的诸多实惠:一是票价降低了。实行公交一票制,包括30公里以上农村公交线路在内,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实行空调公交车票价2元、普通车1元,所有市区内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区内公交车辆上全部安装了公交IC卡结算系统,农村居民全部享受到刷卡乘车实施6折优惠、一小时内换乘5折等优惠政策,老年人和学生享受更大优惠,高龄老人可免费乘车,这也是乡镇居民感受最深的优惠之一,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票价;二是车辆舒适了。所有城乡公交车采用同档次绿色环保公交车,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出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线路方便了。城乡公交发展的主骨架和网络已经形成,城区主要小区都开通了小区巴士,每个行政村都有公交车,打破原有最后一公里的禁锢,有的线路还可以直达市中心,家门口与单位和中心商贸区的“距离”越来越短;四是候车改善了。新建、改建公交停车棚303座,新建候车凳1254个,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使广大群众“无风吹日晒之忧、无霜打雨淋之苦”;
五是服务提升了。各公交企业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提升行业形象,三大公交公司分别开展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活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文明创建座谈会。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驾驶员的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平,如65路公交车驾驶员管师傅自费购买棉座垫,寒冬季节放置在车内座椅上,为乘客提供了温暖和方便,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这些可喜变化的取得背后,浮现一组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数据,新辟调整100多条公交线路,新增近900辆公交车,政府连续三年超过2个亿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公交发展理念,用行动对公交公益性进行定位,谱写了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曲目。
二、举措
回顾2007年以前,衔接锡山区、惠山区、新区各镇的主要是中巴车,共有从业人员近800人、车辆363辆,在90年代初期为解决农村群众出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农公班线“散、小、弱、差”、经营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现,已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在服务质量上的需求和城市化进程推进的需要,对此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正式拉开无锡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序幕。具体体现为:一是完成农公班线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初具雏形。市委市政府将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认真做好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全市统一制定下发了《无锡市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无锡市区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的实施意见》,做到了“三个明确”:1.明确改造时限。即至2007年7月1日前,必须按照要求改造到位。2.明确改造方式。锡山区、惠山区内各组建一家国有或国有资本控股的改造企业,改造企业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由改造企业对现有农公班线采取统一收购法实施改造。3.明确改造政策。坚持“依法实施、有情操作”的原则,明确了具体的经济补偿:改造企业给予每辆车经营补贴和人员安置费用不超过15万元;并且在车辆残值、一次性奖励措施、原有驾驶员安排、缴纳养老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市区农公班线的改造共投入资金1.3亿元,开通公交线路32条,205辆豪华空调车投入营运。新成立了3家公交公司,基本实现了一市七区公交一体化,各区镇的公交车呈现出票价更加优惠、车辆更加舒适、管理更加规范、线路更加合理、候车环境更加优化等五大特点。二是规范农村公交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2008年,是无锡公交迈入大发展的一年,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2008—2010年)》,在线路、票价、场站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统一,初步构建同城同标准同待遇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牢牢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完善镇村公交线网。新辟了5条由乡镇直达市中心线路,都是2元的空调车,同时开通镇村公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服务。
2、实现城乡公交票价的初步统一。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市区共有34条线
路降低票价,其中8条超过28公里的远程公交线路由原来的5—7元统一降至4元,其它线路统一降至2元,此项措施真正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服务社会的宗旨。
3、公交场站设施服务基本统一。积极推进3个公交场站和9个乡镇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至此,以市区为中心,以东南西北各区乡镇为节点的公交停车场站网络基本形成,为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区群众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给予普遍赞赏,自发的悬挂标语、燃放鞭炮进行庆祝,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三是全面统筹城乡公交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以来,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出行的宗旨,着力实现票价、场站、车辆、线路和使用公交IC卡的统一,目前,统筹城乡公交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一体化”:1.票价一体化。自2009年10月1日起,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包括30公里以上线路)豪华公交车票价2元、普通车1元;刷卡乘车实施6折优惠,一定时间内换乘5 折优惠。简化公交卡种设置,归并整合为即普通卡、优惠卡、免费卡,优惠卡一律按20元/月充值使用。2.车辆一体化。城乡公交采用同档次绿色环保车,仅2008和2009年两年来,新增公交车辆近900辆,占运力总量的41%。公交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出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3.场站一体化。加快推进站运分离,清理和整合场站资源,组建了无锡市交通场站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公交场站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公交企业租赁使用各类基础设施。场站资源整合和租赁收益等市场化运作所得全部作为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场站建设管理和政府公交补贴支出。4.刷卡一体化。2009年10月1日以后,所有公交线路上全面推广使用公交IC卡结算系统。至此,市区3家公交公司近200条运营线路、近3000辆营运车辆上全部安装POS机,群众全部可以刷卡乘车,并享受各种优惠政策。5.线路一体化。统一编制无锡市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制定开行计划。原则上九龙公交经营区域为中心城区;锡惠公交经营区域为锡山区、惠山区;新区公交经营范围为新区。跨区域线路按照整体规划、方案择优的原则开行。
三、体会
三年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公交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无锡公交不仅走出困局,打破原有的瓶颈制约,更是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满意度全面提高。三年前无锡市在全国率先开启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之旅,如今被专家称为公共服务的“无锡模式”。回顾实践过程,有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
转变理念是关键。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于民是政府服务民生的要务,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公交企业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中,迅速转变
观念,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步伐。一是明确了“一个方向”,即优先发展的方向;二是确立了 “两定位”,即公交行业的公益性定位和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及时转变合资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公交经营观念,确立了公交企业国有化,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大公交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公交资源网络化优势,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制定了“三同步”原则,即公交线网同步规划、公交场站同步建设、公交企业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了公交开行线网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会同公安、规划、建设等部门统一规划公交线网,公交场站由政府统一建设,实现了场站资源共享,组建了3家完全国资的公交企业,按照统一管理、适度竞争的要求同时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真正实现公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是基础。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公交发展的长效优先发展政策,无锡市先后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2010年)》、《关于无锡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于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确定无锡市区公交发展8件实事。其次,要形成一个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原则,为了加强对公交优先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第三,要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财政合理补贴机制,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对公交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分级分担原则,建立完善对公交的专项补偿补贴机制,包括刷卡优惠政策补偿、指令性任务补贴、新增或更新车辆补贴、车辆环保化改造补贴、燃油上涨补贴等。2007年仅市区农公班线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共投入资金1.3亿元,2008年,为了推进我市公交站运分离,市财政投入2个亿进行站运剥离,另外补贴市民乘车优惠、企业购置车辆、车辆环保化改造和特殊性亏损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个亿。2009年,由于各项优惠措施的加强,政府的投入补贴资金达3个亿。第四,要将重点难点工作上升为政府工作。农公班线的公交化改造是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中最为关键、最为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工作,强力推动,保障了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
市民满意是根本。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交才会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方式,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将市民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完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通过不断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减少了市民出行的换乘,公交线路的直达性和网络化不断增强,根据市民出行需要,开通G1、快
1、快2三条快线的基础上,2009年开通了8条小区巴士线,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快线为骨架,服务长距离出行居民;干线为主体,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居民;支线为补充,服务社区内等短途出行乘客,并为其提供与干线的接驳服务”的“三级”线网;其次,提高车辆档次,改善公交出行的舒适性。几年来政府通过给予购车补贴鼓励公交企业增加公交运力,提高车辆档次,市民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第三,实行降价及刷卡优惠,提高公交出行的经济性。通过两年的票制改革,公交出行成本大大降低,此项政府09年补贴超过1亿元,大大提高了公交出行的吸引力,直接反应在公交运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城市公交日均客流量达到102万人次,超过2008年近20%;太湖交通卡首次突破100万张。
加强监管是保障。建立和完善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综合考核监管的长效机制,是促进行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政府投入落到实处的机制保障。一是对企业经营成本状况考核。明确公交企业的成本标准,合理界定公交行业成本范围,测算、审核和评价公交企业经营状况,以促进公交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规范营收。二是加强服务质量考核,采用行业管理部门抽查、社会各界监督检查、企业内部组织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公交行业向着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从根本上实现由“人工调度”向“智能调度”的转变,建设市区智能公交系统行业管理中心平台和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中心已经建成,并在车辆上安装智能化设备,加强行业管理水平,提高营运效率,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目前,锡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深入,随着无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呈现一个更加完善、科学、现代、实用、方便的无锡城乡公交,不仅有效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也会更加深入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相信,不久将来的无锡将会“更小”,城乡距离将会“更短”。
第五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文章
**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是**市推进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68平方公里,涉及尚集、苏桥、小召3个乡镇37个行政村,5.5万人,6.6万亩耕地。三年来,该县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大力实施全民创业、环境创优工程,扎实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使推进区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村庄改造、生态绿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
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转移,在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人劳、农业等部门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完善法规,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