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9: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第一篇: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吴家洋、郭宝琛、许振煌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表明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快、活力旺、实力强,成为大泉州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三条战略通道‛思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管委会,面积(含金门县)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含金门县)728万人。改革开放前,泉州市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型、资源型、封闭型特征十分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狠抓机遇,敢拼敢赢,充分发挥侨台、人文、区位、资源等先天优势,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市场、环境等后发优势,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强县之路,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晋江模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四大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主导型向多 元化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目前,泉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97%,占全省的20.8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65.44%,所有县(市)财政收入均超3亿元,晋江市继199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之后,2002年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亿元的县级市。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安溪县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泉州市所辖七个县(市)继续位列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域经济的崛起和壮大,为大泉州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泉州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结果。

二、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1、主体民营化: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率先突破所有制框框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农村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迅速成为强县(市)富民的新主体,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至200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1万多家,吸纳本地和外地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2%以上,提供全社会约90%就业岗位。全市现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成立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31家,有限责任公司1.56万家,各类企业集团163家,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33家,拥有恒安、浔兴、凤竹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位居全省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榜首的晋江市,该市农民收入的2/

3、市镇财政收入的3/

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是靠民营经济提供和创造的。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泉州经济的强大活力。

2、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簇群‛和‚块状经济‛格局。我市各县(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建设好国家级孵化基地、民生产品制造基地、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生产要素集散基地为载体和抓手,大力整合和建设工业园区,聚集产业链,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轻型化的县域产业格局。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工业园区123个,入驻企业2366家,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崛起了如安溪乌龙茶、竹藤工艺,永春芦柑、陶瓷灯饰,德化工艺陶瓷,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南安的石材加工、水暖、消防器材,惠安的金石雕、建筑房地产和水产品等各具特色的‚块状产业‛。相继获得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建筑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和‚中国小水电之乡‛等全国级品牌。

3、产品特色化:形成了各县(市)的个性化、品牌化、系列化的特色产品格局。在县域‚块状经济‛中,企业簇群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臵,因此往往在某个行业,某个产业链中,做到极致,形成‚廉、特、新、优、全‛的优势,成为‚单打冠军‛。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食品、玩具、建陶,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啤酒,安溪的茶 叶、竹藤,永春的芦柑、蔬菜,德化的工艺陶瓷等特色产品长盛不衰,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打造了安尔乐、富贵鸟、SBS、金鹿、安踏、七匹狼6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4件省著名商标,分别约占全省的一半和四分之一。

4、要素市场化:形成了内外互动的专业化、网络化的要素市场格局。各县(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建专业市场,又通过专业市场的发育完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石狮市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埭鞋江市陈原辅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英都和仑苍水暖消防器材市场,惠安县的石材、雕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市场等,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市场。同时,各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数十万供销大军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和国外市场,现已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形成较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仅晋江市的陈埭镇,目前已有安踏、爱尔达等27家制鞋企业在26个国家设立31个办事机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5、经济外向化: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发展。利用外资经历了‚‘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历程,目前已呈现外资来源多元拓 展、投资领域日益广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产企业谋求升级四个特点和趋势,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04家,合同外资136.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78.96亿美元。投资领域从农业和传统加工项目,拓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泉州工业产品销售中,国外市场占46.57%,每年向世界上10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50多亿美元商品,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货源基地,成为中国运动鞋、陶瓷及树脂工艺品、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6、发展梯度化:形成了以‚半小时城市群‛为中心,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各县(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八五‛、‚九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功能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全市建制镇由1990年的45个发展到现在的115个,在乡镇中的比例达81%。至2002年,全市建制镇镇区面积达470.49平方公里,比1996年扩大2.6倍;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5%。一个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次中心城市为骨干,二、三十个卫星城镇为依托的‚泉州湾经济圈、文化园、都市群‛逐渐形成,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较强的城市互动性、区域吸附性、对外辐射性,在大泉州发展中发挥了产业主导作用,带动各县(市)间通过城乡协作,不断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由沿海城镇到山区农村的梯度发展和调整、优化、升级。县域经济逐渐由行政区划内的‚点状辐射‛向跨行政区域的‚块状推移‛,出现了县级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互涵盖、条块相生的局面,形成了以‚半小时都市群‛为依托,沿海、沿江、沿路为重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跨越县域的四大经济区域,即湄洲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围头湾对台贸易加工区和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

三、正确处理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关系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工业园区规模偏小,大项目不多;企业经营环境还不宽松,融资较困难;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层次较低、人口和资源环境压力大;城市化滞后、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不足;区域创新能力减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县域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等。在新一轮创业中,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1、必须处理好结构调整和突出特色的关系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培育特色经济是发挥县域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由于受长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势影响,县(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时,往往搞自求平衡、自给自足的‚大而全‛、‚小而全‛,不利于大经济区域资源的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打好‚特色牌‛。一要做大特色。当前,泉州民营经济正进入新的提升阶段,出现了三个转变,即:企业总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正在上一批相当规模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产品、品牌、科技含量、附加值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由‚一密‛(劳动密集型)向‚三密‛(劳动 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规模、技术、品牌、产业链等的不断扩张、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服装、鞋类等传统产业正变成一种朝阳产业,成为一种新兴的主导产业。因此,对于有特色的产业,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都必须做大做强,培育成‚块状‛优势产业。如我市安溪的茶叶、永春的芦柑就是从特产做大为特色经济,成为区域性优势产业的。二要创新特色。必须加大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力度,时时、处处保持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①要改变乡镇企业‚小、散、杂、乱‛的状况及家庭式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向规范化股份制方向发展。②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水平,加快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管理,实现管理组织高效化。③要努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和适用技术。三要发掘特色。要立足本地实际,从大范围的比较中找准本县(市)域的发展‚坐标‛和主攻方向,大力挖掘潜在优势,重点选择一批与本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新兴产业,逐步做大做出新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

2、必须处理好立足县域与跳出县域的关系

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臵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臵和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另一方面又要跳出县域,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搞好与周边区域的产 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共享,充分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如:有些经济强县(市)发展空间受限,可考虑到邻近地区‚租地‛发展。要突出泉州各县域在闽东南地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承接南北、拓展东西的‚中心区域‛作用,加强与福州、厦门、漳州、莆田、三明等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流,大力发展与国内友好城市、闽东南、闽西南及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

3、必须处理好沿海与山区、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是必然存在的。我市沿海与山区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期形成的,也将长期存在。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促进山海之间更大范围内的生产、流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互动。沿海经济强县(市)要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帮助山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利用自身市场流通网络的优势帮助山区开拓产品市场,把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帮助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扶持、促进经济欠发达县迅速崛起;内陆山区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县(市)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外溢,积极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从而形成山海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4、必须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由于一方面对工业化的发展前瞻性不够,我市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的滞后性非常明显,成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 的偏差,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过分强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劳动力和二、三产业未能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导致工业化未能对城镇化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普遍不强。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就必须充分重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城镇化和工业化并驾齐驱,互动发展。一是要对县域区划进行重新整合,‚拆大县(市)、并小镇‛,重点发展中心镇,并通过土地臵换的办法,引导村办企业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聚,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和载体建设战略,围绕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民营化为主体,以五大基地、各级工业园区和各类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整合,把优质资产向骨干企业集中,发展‚块状经济‛,努力探索一条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形成板块效应,以板块效应提升发展平台的路子。三是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解除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用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更好地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承载点,城乡人流、物资流、信息流的主要交汇点。

5、必须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牵引力不足,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实力看,2002年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这种‚强县弱市‛的发展格局,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按照‚往中心城市靠、往海湾带逼、往第一层面推‛的战略构想,抓紧申报‚较大的市‛,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撤县(市)设区,将周边区域分步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以解决行政区划对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擎肘问题。按‚两期三步‛的设想实施,把中心城市的体量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把城市规格做高,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集聚力、辐射力。同时,各县(市)要有大局观念,打破地方、本位主义,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6、必须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主要靠市场调节手段来调控,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但是,不能因此摒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磨合期,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窄;另一方面,我市企业家素质较低,投资行为缺乏应有理性,盲目跟风严重。因而,造成大量民间投资滞留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产业恶性竞争现 象十分突出,不仅影响了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臵,也使区域产业分工的互补性和专业化降低,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大为减弱。要克服这个问题,政府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运用差别性的区域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把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结合起来,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实行扶持和鼓励,对不符合的予以限制。通过宏观调控,重点培育石化、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高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促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优化升级。

7、必须处理好任期政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一些地方领导往往为了任期的‚政绩‛而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保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各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必须改变目前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一整套包含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合理开发、保护和整治区域内国土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封山育林,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好生态环境。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特别是着力抓好建陶、制鞋业、水泥粉尘等污染行业的整治;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气、水、声、渣‛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一控双达标‛,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 改善。三是要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市)战略,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开辟人才引进的快速通道,形成一个‚留得注用得好‛的人才磁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8、必须处理好简政与放权的关系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善,需要有相应的事权和财权。改革开放初,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死、统得过多的弊端,中央采取自上而下的放权让利,逐步下放经济权限,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不断扩大,地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县域经济步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但经过了‚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后,进入90年代后期,中央加强集权,逐步把县级部分权力收了上去,把一些部门划归条条管理。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县(市)普遍感到事情多了,权力小了,责任大了,口袋钱紧了,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把‚简政‛与‚放权‛并重。‚简政‛就是要减人、减事、减机构,重点在于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减少县级审批权,不能只是把审批权转移上交,而应从环节上程序上真正减少。最根本的还须从省、市做起,根据‚三个有利于‛原则,明确界定取消部分审批事项,对国家和省没有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应取消审批;对省、市部门自行设立的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等。对确实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严格程序、环节和时限。‚放权‛就是在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前提下,依据‚能放都放‛的原则,把省、市部分管理权限下放,扩大县(市)的自主权;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原则,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变‚鞭打快牛‛为‚放水养鱼‛,让县级市有更多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柏林镇三项措施壮大镇域经济

平邑信息[2010]第62期

县委办信息科

2010-09-28

【目 录】

●我县中秋节假日旅游创佳绩

●柏林镇三项措施壮大镇域经济

● 铜石镇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白彦镇“三着力”促发展

柏林镇三项措施壮大镇域经济

一是坚持调优一产,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突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投资200万元完成蒙阳、汪家坡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和塘坝加固等水保工程,新建塘坝4座,实现水土保持治理面积5000亩;投资500万元,继续拓展联合供水工程。杨谢村进一步扩大蓝莓基地的种植规模,宋合村积极发展蔬菜大棚,汪家坡、东上坦等村扩大了黄烟种植面积,黄崖、桥仙等村立足果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全镇“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经济局面基本形成。二是坚持做强二产,壮大新型工业。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引进建设,在南林村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科学发展园”,着力培植壮大康和食品、港星建材、汇丰二期扩建、正鑫脱硫石膏生产、宝元石膏矿扩建、新型太阳能发电六大重点项目,努力把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搞活三产,拓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产业,充分发挥蒙山旅游资源优势,在镇驻地建设了集服装鞋帽、五金建材、日用百货、农特产品等大宗商品批发零售于一体、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物流

商贸新城,打造旅游商贸兴镇新优势,力促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第三篇: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城关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以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镇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

1路子,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实施黄家学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海子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镇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今年一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7亿元之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效改善了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非公企业现状。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

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城关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推进镇域

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供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采取分解招商目标任务、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

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

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第四篇: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

一、镇情分析

(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古佛——八仙山大佛,古树——细沙溪桫椤树,旅游开发的潜力大,前景好。二是特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好。地处岷江流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茶(1.65万亩)、竹(12万亩)、林(4万亩)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70%,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生态产业,为龙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民间资金比较充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17元。2010年全镇人民存款余额1.2亿元。

(二)不利因素。一是草纸加工造成河流污染严重。初步统计,龙华小草纸1039户,每年消耗石灰2000余吨,全部直接排放在大小龙溪和箭板河,使青山绿水变成“青山黑水”,影响龙华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二是区位比较偏僻。龙华位于县域西北部,群山阻扰,交通不便。特别是县城东迁新发乡后,工作运行成本增加,尤其是接受新县城辐射带动的影响小。三是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现有的企业仅电站、纸厂、砖厂、矿石厂等11家,还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外通道屏龙路、龙永路仅仅“保通”,离“保畅”的要求还很远,龙商公路还是泥结石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低,全镇乡村公路190公里,硬化道路仅24.8公里。水利设施缺乏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四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受投入的制约,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重点景区景点开发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定位,围绕“一二三四五”推进工作,即:“紧扣一个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两大基础”——城镇基础和农村基础,“发展三大产业”——茶叶产业、林竹产业和旅游产业,“推进四个转变”——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耕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散居型向聚居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五个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43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每年增加500元。

三、对策思考

(一)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交通、水利项目资金,硬化龙华至鱼孔公路、龙华至打鱼公路,建设八仙山后山公路,各景点的连接公路。实施场镇河提堡坎工程,实施场镇三级蓄水工程。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显著提升景区硬件设施条件。

(二)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场镇开发建设,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产品市场,新增餐饮、住宿、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使日接待能力由现在的100人增加到1000人。引进业主投资开发龙华特色旅游产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使场镇人口由现在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创建龙华“3A”级景区,通过组建国有旅游公司或引进投资业主,逐步投资打造古镇古街、八仙山景区、乱山迷魂奇阵等景点,实现门票收入“零突破”。争取项目打造七大旅游园区,即打渔村百竹园、稻田村山茶花园、中心村梨花园、细沙溪桫椤园、鱼孔村映山红园、老君山杜鹃花园,增添旅游景点。

(四)围绕旅游开发加快草纸生产转型。严格控制新增小纸厂,杜绝新增污染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小纸厂生产户产业转型,改卖竹片,改编竹器,或者养猪、养鸡、养兔,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建设“青山绿水”,凸显“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因地制宜,引进竹笋、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镇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围绕旅游开发统筹新农村建设。一是把“赶场路”变成“致富路”。发挥现有公路对村社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加大小货车,提升运输能力,彻底改变仅依靠摩托车、长安车运输农产品的局面,使茶叶、竹片、林木、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快捷流通。新建公路结合景区公路规划、全镇路网规划,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畅通无阻。二是把“荒山坡”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荒山荒坡除发展茶叶、林竹,养牛放羊外,还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打好“生态牌”,种时鲜水果、高山干果、笋用竹,养土鸡等,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把“偏远村”变成“新农村”。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规划要求(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兵营式”,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打造亮点。在山水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五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下载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

    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山区经济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服务山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涵税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龙头......

    民营-壮大全省民营经济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壮大全省民营经济的建议刘冠凤我省民营经济历经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发展成效突出的时期,目前我省个体工商户达215.7万户,私营企业达到63万户,从业人员200......

    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写写帮推荐)

    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的西北部,西与贵州铜仁交界,北与湘西凤凰接壤,在历史上属五溪地域......

    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镇域经济转型的思考

    立足文化之乡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镇是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乡镇,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一、规划滞......

    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精选多篇]

    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若干思考 吴家洋、郭宝琛、许振煌 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县域经济问题,并作出《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

    镇域经济调研汇报

    关于镇域经济、“两田制”清理、 减轻农民负担、劳动力转移方面 的基本情况与下步打算 一、镇域经济情况(农业部分) 我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两调两转”......

    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