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云南旅游发展特点与成效上
十一五云南旅游发展特点与成效(上)
罗明义 罗冬晖
2012-3-19 10:34:20 来源:《旅游研究》 2011年第03期
摘要:“十一五”期间,云南围绕旅游“二次创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总目标,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加强旅游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快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旅游战略产业功能,促进了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旅游开发建设取得新成效,旅游客源结构呈现新变化,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新提高,区域旅游发展形成新格局,旅游发展地位得到新提升,使云南旅游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云南旅游,十一五,发展,特点,成效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云南省围绕旅游“二次创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总目标,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加强旅游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加快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推动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乡村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旅游战略产业功能,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使云南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整个云南旅游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并取得新成效,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旅游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加快旅游“二次创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进程,随着2010年云南旅游业以良好的业绩完成“收官”,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跃上1亿人次和1 000亿元的新台阶,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见表1)。
(一)接待海内外游客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总人数从7 011.02万人次增加到14 165.96万人次,增长了1.0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5.1%;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50.28万人次增加到329.15万人次,增长了1.1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0%;接待国内游客从6 860.74万人次增加到13 836.81万人次,增长了1.0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5.1%。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 266.8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09.8%;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5.3亿人次,增长了90%。
(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6.8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3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从5.2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2%;国内旅游收入从386.15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8.9%。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50.2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41.8%;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3 184.1亿元,增长了115.2%;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3 539.8亿元,增长了141.1%;充分反映出云南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人均旅游消费水平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海外入境旅游者在滇平均停留天数从2005年的2.06天提高到2010年的2.48天,人均花费从351.35美元增加到452.15美元;国内游客在滇平均停留天数从2.05天提高到2.58天,人均花费从562.84元增加到662.59元。总体上看,海内外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度使国内游客在滇人均花费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562.84元下降到2007年的550.56元,但随着全省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自2008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到2010年国内游客人均花费已经达到662.59元,比2005年人均花费增加了99.75元,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水平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二、推进综合改革发展,旅游开发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开发,推动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建设,加强旅游强县创建,促进旅游开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抓住国家培育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的新机遇,结合云南实际编制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先后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从国家层面推进和支持云南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综合改革发展任务的分解和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的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和昆明世博新区等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对外开放与合作、金融支持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加快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有力地推进了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的进程。
(二)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建立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督查报告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力度等,使全省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到2010年,纳入全省动态管理的旅游重大项目(284个)和重点项目(87个)总数已达到371个,总投资额达到6 082.21亿元;已有60个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营运,其中旅游重大项目39个,旅游重点项目21个;实际累计完成投资额达659.78亿元,其中旅游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5.08亿元,旅游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7亿元。
(三)旅游交通通达条件进—步改善
加快以航空、公路、铁路等为主的大交通建设,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42亿元,是“十五”期间790.8亿元的2.58倍。不仅缓解了云南交通的“瓶颈”制约,也使全省旅游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云南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中,民用机场总数已达12个,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36条,省内航空环形6条,国际国内通航城市达到98个,初步形成了直通国外、国内重要城市和旅游客源地,以及省内环线的航空交通网络;全省公路总里程从2005年末的16.8万km增加到20.9万km,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 630 km,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 135 km,基本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直通全省各旅游区的高速公路格局。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项目14个,在建项目总里程超过1 600 km。铁路运营里程已近2 500 km。澜沧江-湄公河航运正式开通,内河通航里程达到3 109 km。
(四)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快速发展
结合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全面指导云南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60个旅游小镇已有54个完成建设规划,全省已对16个开发建设成效显著的旅游小镇命名为“云南旅游名镇”。随着旅游小镇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同时,结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示范点建设,通过推进三批乡村特色旅游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特色旅游村150个,规模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4 887处,农家乐近万家的乡村旅游体系,并推荐上报了1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名单及3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旅游客源结构呈现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通过实施旅游市场多元化战略,紧紧围绕“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主题形象,加大旅游推介宣传推介,加强旅游营销队伍建设,加快旅游品牌培育,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云南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仅促进了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旅游客源结构呈现新变化,不论是海外旅游客源结构还是国内旅游客源结构都不断优化。
(一)海外客源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接待外国人旅游者达到231.2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了1.3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33%;比重占到全省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70.2%,比2005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见表2),充分说明云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此外,接待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17.54%和29.68%,所占比重与2005年相比也有所增加。
(二)海外旅游客源地发生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位于云南前10位的海外旅游客源地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见表3)。一方面,以泰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地区等近中程旅游客源地,不仅赴滇旅游客源保持快速增长,而且旅游客源地位次都相继上升,如,泰国赴滇旅游客源年均增长率达到30.46%,位次从第7位上升到第3位;韩国年均增长率达到24.56%,位次从第5位上升到第4位;新加坡年均增长率达到21.68%,位次从第8位上升到第6位;澳门地区年均增长率达到29.68%,位次从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国和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远程旅游地,不仅赴滇旅游客源增速放缓,而且旅游客源地位次都相继下降,如日本赴滇旅游客源年均增长率仅达到12.16%,位次从第4位下降到第7位;美国年均增长率为13.53%,位次从第6位下降到第8位;法国年均增长率虽然达到20.43%,但位次从第9位下降到第10位。
第二篇:云南旅游发展简介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万人次增加到1622万人次,年均增长52.5%;全年旅游总收入从7100万元增加到61亿元,年均增长110%,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
3、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充实和加强了省旅游局力量,全省各个地州(市)及主要旅游县都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1995年至200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60万人次增加到1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65亿美元增加到5.2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2.3% ;接待国内游客从1622万人次增加到686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7亿元增到3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3.3%;旅游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1.5%。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日趋明显,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面树立和巩固。
4、旅游经济强省阶段。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 “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将云南省建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来基本情况
旅游“二次创业”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连续三年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旅游现场办公会和专题调研会,进一步理清了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解决发展难题,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旅游发展,全省上下呈现出新一轮加快旅游发展的新态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地新局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25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地位;接待国内游客10250.1万人次,突破了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663.3亿元,跃上了600亿元的新台阶,全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增幅均保持在15%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全国海外游客下降4.4%,旅游创汇下降12.3%的情况下,我省实现了海外、国内两大市场的双增长。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5886.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旅游业总收入达367亿元,同比增长21.5%。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6.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8.5%,旅游业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0.3%,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全省劳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2%。旅游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以抽样调查游客消费结构数为测算依据,2008年旅游业对我省包括航空在内的交通运输业贡献为128.8亿元,对住宿业的贡献为128.2亿元,对餐饮业的贡献为95亿元,对娱乐业的贡献为31.8亿元,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为123.2亿元,游览花费为94.1亿元。
2、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日益繁荣。通过旅游经营秩序规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我省旅游购物标准、服务质量和诚信体系的建设,树立了“和谐云南,诚信旅游”的诚信优质服务的形象。同时,随着旅游市场多元化促销战略和旅游促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以及重点客源市场营销和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特别是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后,我省温泉旅游、科考娱乐旅游、高尔夫旅游的不断涌现,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云南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不断增强,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游客结构发生明显改善,旅游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外旅游者占全省游客接待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2.4%;国内过夜游客占国内旅游者的比重从59%上升到61%,外国人游客占海外旅游者的比重从66 %上升到68%,海外游客和长线游客呈增长态势。同时,海外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2005年的170.6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87.3亿元,增长9.8%,国内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360.1元增加到423.2元,增长17.5%。
3、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初显成效。全省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建设协调力度。从2006年起,列入全省重点推动的旅游重大项目(投资3亿以上)达160个,预计总投资3109.9亿元,实际已完成投资209.8亿元。其中已建成的有4个项目,预计今年5个项目,明年11个项目将相继投入运营;正在建设的有76个项目;正在做前期开工准备的有50个项目;纳入储备的有30个项目。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以观光型为绝对主导的旅游产品格局已发生改变,全省160个旅游重大项目中,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类项目有37个,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项目有53个(含高档休闲酒店、会所休闲运动等项目),旅游文化产品类项目有48个,酒店住宿单体类项目有10个,商务会展、旅游购物和公益性设施等其它类项目有12个,休闲度假产品已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六大旅游片区均衡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在游客接待规模和旅游经济总量上,滇中、滇西北、滇西三个传统旅游区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71.1%、75.2%分别下降到2008的68%和73.4%;同时,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三个新兴旅游区,占比从2005年的28.9%、24.8%上升到2008的32%和26.6%。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目前,全省共有19564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31家(国际社52家,国内社37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425个(A级以上景区120家),汽车公司47家,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69家,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12个,始发航线数达208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地区航线3条,航线里程达到14.6万公里;有贵昆、成昆、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通往省外;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6.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不仅连接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还向外辐射到临近省份和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随着昆曼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的开通,连接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大通道发展格局初现端倪。同时,城市建设、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卫生、社会治安、金融保险、边检海关、商品购物、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各种公共服务和“窗口”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我省旅游“二次创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二、下一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去年以来,经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省委、省政府从云南经济社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针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活、政策支撑不够、旅游投入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要素不配套等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做出了通过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抓紧编制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适时启动了改革试点工作,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今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了《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5月27日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云南省将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推进《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
(一)下一步云南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为先导,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增强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以旅游产业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发挥试验和示范作用。
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旅游发展方式得到显著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起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对外开放、改善民生和就业增长的新机制,成为国家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验基地和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示范,以繁荣旅游经济提升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先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通过努力,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0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0.19%;旅游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1.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8%,在全省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17.5%,将云南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下一步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今年的8月29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全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明确提出了要以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和开展旅游试点省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为全省旅游“二次创业”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
1、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要通过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切实转变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全面推进全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的实施。一是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面整合旅游行政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强化监管,大力培育中介机构,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探索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的集中管理模式,加快构建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旅游管理权责对等,高效运转;二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性作用,不断深入国有旅游企业改革进程,加快推进大型旅游企业资本运作步伐,多渠道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综合运用产业投资基金、旅游债券等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切实破解旅游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三是创新旅游统筹发展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旅游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以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城镇为支撑的旅游线路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延伸和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四是创新旅游促进对外开放机制。以建立西双版纳、瑞丽、河口、麻栗坡和腾冲等五大沿边特色旅游开放区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资源互享、客源互送、引资引智、市场无障碍、企业得利益”的旅游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旅游知名品牌企业到我省进行旅游投资和参与旅游开发,推进我省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与国际标准和规范接轨,全面提高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五是创新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研究制定旅游重大项目设施景观化、垃圾无害化、污水零排放的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在高原湖泊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相对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大胆推行旅游产业替代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旅游建设促进生态保护的新机制。
2、合理规划布局,切实加快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围绕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国家公园、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等“五个一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我省将优先推出一批旅游重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投资开发,切实加快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进40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建设。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把大理市、景洪市、古城区-玉龙县等市县建设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把澄江县、罗平县、弥勒县、沧源县等县(市、区)建设成为三级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旅游市场结构,提升云南旅游品质;二是加快建设60个旅游小镇。在巩固和提升官渡古镇等10个云南旅游名镇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加快建设黑井古镇等60个旅游小镇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小镇的吸引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三是继续开发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在进一步完善全省首批50个旅游特色村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开发建设呈贡县斗南村等150个特色旅游村,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特色村综合接待功能和服务体系;四是规划建设10个国家公园。借鉴国际上旅游产品建设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我省实际,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国家公园的规划,加快地方立法,出台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程序,序加快迪庆普达措、丽江老君山、迪庆梅里雪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大理苍山、昭通大山包、怒江大峡谷、屏边大围山、普洱菜阳河、昆明轿子山10大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把国家公园打造成全省生态旅游精品;五是加快推进50个休闲度假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独特的休闲度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策划一批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项目,重点推进石林民族生态运动场、腾冲世纪金源旅游体育休闲中心、景洪江心大沙坝项目等全省50个休闲度假类旅游重大项目的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在我省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50到100家高星级酒店。要力争到2015年全省旅游重大(重点)旅游项目投资超过1500亿元,真正形成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局面。
3、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全省各地开展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实施《规划纲要》和国家旅游局将我省列为试点省份,标志着云南全省都可以开展国家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可以在国家允许和授权的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试验,探索新模式、积累新经验。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省政府将安排专项经费,制定具体的扶持办法和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的各地、各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确定多种类型和性质的旅游产业综合改革或专项改革内容,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对积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善于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并能够较好完成目标责任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并在扶持资金、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要通过多种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参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验,努力形成全省“万马奔腾”抓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4、推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我省将通过建立涵盖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和环节的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的行业管理来规范旅游市场,从管理体制机制的层面入手,积极稳妥地解决旅游市场上负面影响大、游客投诉多、群众关注高的违规、违法现象和行为,彻底根除“削价竞争”这一造成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和恶性循环的顽疾和根源。要引导行业内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制订出台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旅游购物、旅游餐饮等产业要素企业的服务质量标准,并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加以推广,使之成为衡量云南旅游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标尺。同时,要健全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把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贯彻落实旅游服务标准化情况,纳入旅游市场监督检查范围,强化监管,及时整治。要通过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广,促进旅游市场的各个主体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里,实现充分的、有序的、合理的竞争,切实规范经营行为。此外,为彻底堵住旅游市场管理方面的漏洞,要在抓紧建设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住宿、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旅游运输等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企业的评级挂牌制度,完善旅游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和规范景点门票定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制止恶性竞争;创新旅游保险,扩大保障范围,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体系;打破区域封锁,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实现旅游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5、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度高、依托性强的产业,我省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逐步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一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切实加快西双版纳、瑞丽、河口、麻栗坡和腾冲五大特色沿边开放旅游区建设,通过沿边旅游合作模式和口岸协调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和跨境旅游产品建设,力争在特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免税购物、出入境便利化、发展跨国旅游线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二是积极引进国际旅游品牌企业到我省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特别要引进一批知名酒店和旅行社,促进我省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知名旅游企业的销售网络,吸引和招揽客源,扩大我省海外游客比例;三要积极推行国际先进标准,无论在旅游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旅游软环境的管理方面,都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在景区景点开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标准来规划、建设;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新的旅游业态,提高国际化水平。
6、创新促销方式,积极务实地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我省将在全面实施旅游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旅游宣传促销方式由“宣传云南旅游”向“营销云南旅游”转变。一是创新促销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与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中央预订系统提供商、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旅游商务情报提供商等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科学构建云南旅游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方式;二是加大力度培育旅游节庆活动,着力打造云南节庆会展品牌,进一步发挥节庆会展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牢固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三是突出重点,针对具体的客源市场,集中力量开展小规模、多次数、短周期、高投入的精准促销活动,积极推动形象促销向专业促销方向发展转变,争取每年我省都能够在成功开拓新兴的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取得实效,通过几年的开拓和积累,使我省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实现较大转变;四是建立健全“省级联动、州市配合、省外联合”旅游大联动促销机制和奖励机制,完善“云南旅游目的地营销专家咨询组”和“云南旅游宣传促销媒体联盟”,重点是在主要国内外客源市场发展一批云南旅游产品海外旅游销售代理和直销商(点),并根据其招徕入滇游客数量和质量进行奖励,全力以赴地抓好海外客源市场开拓工作。
7、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丰富的公共服务,我省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社会工程来推进,全方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在研究制订全省旅游交通规划并加快推进实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批旅游区连接公路和连接景区的支线公路建设,加快全省干线铁路、湖河航线和丽江、大理、腾冲国际口岸机场的建设,开辟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欧美地区和国家的直达航线,不断完善全省快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和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的功能。进一步加快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按照“统一规划、注重配套、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全省主要旅游城镇建设100个游客服务中心,在省内的旅游交通干线、主要旅游环线规划建设200个旅游休息站和30个自驾车营地,在旅游城镇和旅游交通干线、主要旅游环线及旅游景区规划改造和建设2000座旅游厕所和一批中英文旅游标识牌,不断完善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功能。
7、加强规划指导,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我省将加大规划指导力度,切实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主体,全面提高云南旅游业的竞争力。一是分类制订鼓励和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规划及相关政策,并抓好落实。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旗舰型的国有旅游企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一批有实力的龙头民营旅游企业;通过发展新业态,鼓励和培育一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产品的专业性公司;三是发展一批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咨询、规划设计、旅游营销、旅游职业认证、旅游保险经纪等中介性质的旅游服务公司。通过努力,培育10家以上的旅游综合性的龙头企业集团,发展100家有实力的专业性旅游企业,1000家为旅游发展和服务的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
(三)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措施
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困难较多。为此,我省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凝心聚力,发挥优势,迎难而上,强化措施,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制,深化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强化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切实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改革试点重大事项督查纠错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推进旅游改革发展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实行奖励,对敷衍了事、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行政问责。要加大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支持力度,加强横向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通过各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抓好落实,确保工作实效。要强化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协调职能积极推动形成横向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为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管理环境。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推动大型旅游企业从资源开发型向资产管理型再向资本运作方向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投资旅游开发建设;要积极推动中小旅游企业向专业化方面发展,在开发新业态、打造新产品方面下功夫,做精、做专、做深、做强自身业务;要积极推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咨询、规划设计、旅游营销、旅游职业认证、旅游保险经纪等中介性质的旅游服务公司,切实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并争取在投融资领域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要积极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好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努力维护诚信、和谐的旅游市场环境,为全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进展
(一)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加强
近几年来,广饶县委、县政府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抓好环保工作。一是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观念,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县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摆正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二是各级领导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提高经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近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快速增长。三是把环境保护列入了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每年的人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环境保护工作有部署,有总结。将重点治污工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力度,不断提高治污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的监督指导作用,每年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委员进行环保视察,检查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同时帮助和督促解决环保方面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县政府还对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重点工程建设,企事业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有的问题是县委、县府、人大、政协等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研究决定,有关领导分头做工作,保证集体意见的实施,对主要的环保问题利用环委会的例会来定期研究、分析、解决。有些跨地区的污染问题,县级领导能够积
I
极地反映情况,及时地协调和解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使多年来群众的焦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初步形成一个党委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大政协强化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局面。
(二)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环境法制建设,使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根据本县实际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策办法。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广政发[2007]12号)、《关于建立齐鲁排海管线广饶段长效监管机制的意见》(广政字[2007]78号)、《关于加强污染处理厂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广政办发[2007]30号)和《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广政发[2009]8号)等文件,这对于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限期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治污再提高工程,先后对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和集团、福利精制棉厂、华泰清河实业有限公司等32家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或治污再提高工程,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推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了各污染点源,保证全县排污不超总量。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排污行为,为环保部门走总量控制和浓度
II
控制相结合的路子提供重要保障,对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重点污染源治理工作成绩斐然
(1)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设计规模10万吨/年,采用高效厌氧+活性污泥+化学处理法,于2007年12月通过验收。该项目年削减COD 850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2)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为全县2006年重点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截污氧化、跌水曝氧等综合治理措施,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3)山东茂源染整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日处理废水6000吨,于2006年8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5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4)广饶县福利精制棉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150万元,日处理废水4000吨,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8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5)华泰清河纸业股份公司废水深度处理: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采用复合处理+新型微生物驯化,用作浇灌速生林,于2007年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242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6)山东西水集团废水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520万元,设计规模为3000 m/d,采用生化法处理,于2006年12月建成投用。该项目年削减COD 18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7)大唐纺织公司废水再提高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45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3III
(8)东营市华胜印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7年12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150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9)东营市阜康洗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8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68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0)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为10万方/天,采用fenten流体化床氧化工艺对华泰集团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该项目预计2010年5月投产运行。
(11)华星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设计处理能力12000 m/d,333采用膜法处理工艺,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阳河水质。
(12)正和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随着装置的不断扩大,污水产生量随之增大,正和集团原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为此,正和集团投资8360万元新建500m/小时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项目预计于2010年6月建成投用,建成后污水回用率可达85%以上。
(1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在丁庄、稻庄、石村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于2009年12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4)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根据县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安装二期工艺设备(2.5万吨/日),达到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规模。该项目于2009年9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5)华泰纸业股份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
3IV
化硫达标排放,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6)华泰清河实业公司电厂脱硫项目: 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泰清河实业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7)华星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星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炉内循环流化床工艺,于2006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8)山东永泰化工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永泰化工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9)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88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0)山东西水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西水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1)山东金岭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
V
硫达标排放,山东金岭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2)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7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16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一定进展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各级领导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反映外来污染问题,使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齐鲁石化公司排海管线是我县一个重大环境隐患,流经我县四个乡镇。2007年,由于管线水质超标,我县被省环保局区域限批,为彻底改善管线水质,我县加大了管线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排污口,并加大巡查密度,确保无向管线偷排企业,保证了管线水质,于2007年底解除了限批,并实现了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四)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环境监督管理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环保局注重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从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保护了当地环境。
VI
1、统筹规划,严格把关
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实行了建设项目联审制度,由建设项目联审委员会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严格监督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建设项目坚持做到“先审批,后上马”、“先评价,后建设”,对未经审批擅自上马的重污染项目,不管其经济效益多好,一律进行了关停取缔,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保持了我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使“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2、、严格执法,依法收费
征收排污费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充实了环境监察人员,加大排污收费力度,依据监测数据凡所排废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一律加倍征收排污费,逐步实行了收费高于运转成本的政策,促进了老污染源的治理,加强了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现了以收促治、以收促转的目的,维护了环保执法的尊严。“十一五”期间共依法征收排污费3200余万元。广饶县又是胜利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喷、井涌和管线穿孔等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县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严格执行《山东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对发生的原油和泥浆污染事故及时进行了处理,既保护了油区的环境又维护了油区群众的利益。
3、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
广饶县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同时,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土小污染企业依法坚决进行了取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清理小组,会同工商和电力部门对全县辖区内的土小污染企业进行了彻底清理关停,限期拆除
VII
了生产设备,并采取吊销营业执照和停电供电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土小污染企业的死灰复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取缔土小污染企业300余家,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县环保局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以签订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为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县城区生产、采暖锅炉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实施了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并依法取缔了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从抓县城区规划入手,每年都办几件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事。“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建设了五村遗址公园、乐安公园等一批绿化建设项目,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1.94%,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使县城区域噪声平均值降到了55分贝以下,县城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县城气化率达到97%,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80%,县城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县城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广饶县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一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工作,目前已达到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中的16项指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了华誉集团、凯银集团、池中集团、半球集团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施了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使
VIII
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四是我县开展了“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七)环保机构逐步健全,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加强了环保机构改革建设,有了一套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一支环境执法队伍,环境监察队伍的交通、通讯和取证手段已基本完善,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为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环保局内部又设置了信访室来处理人民群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来信来访,并增添了照相机、录相机、微机和传真机等设备,逐步实现了规范化、自动化。
环境监测是搞好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和环保执法的基础。按照“巩固、完善、充实、提高”的方针,“十一五”期间于2008年2月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并于2009年通过了复核,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逐年提高。建立健全了全县主要污染源动态档案和区域、流域综合整治档案。为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监测站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新购置了二氧化硫测定仪、氮氧化物测定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COD快速测定仪、监控中心集中控制设备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水平。同时,注重加强监测站内部管理,严格按照《监测化验人员守则》的要求,开展了业务达标活动,提高了全站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荣获“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IX
第四篇:十一五”财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举措与成效
“十一五”财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举措
1、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继续深入实施各项既有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不断研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一是完善财政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将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制定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将1988年以前征地涉及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三是积极开展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试点,实现政策全覆盖,将城区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2010城镇居民参保工作7月10日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参保人数为651545人,已完成全市居民参保任务,参保率为75.76%,各高校大学生参保工作正在进行中。2010年截止11月底各级财政投入15297.97万元,2010年1月至10月居民医保基金支出数为9267.3万元。四是深入推进城市低保分类施保,全面推开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城乡医疗救助,出台流浪乞讨人员危重病救助办法,加快“五保老人之家”和敬老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五是出台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办法,对城市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50元/月,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30元/月的生活补贴;六是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乡镇100%,农业人口覆盖率96%,积极开展惠民医疗工程,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1个,初步建成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区85%以上居民可在社区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卫生体系全覆盖。七是完成新农保试点工作。2009年12月,我市肥东县被列入全国新农保试点县,2010年元月7日正式启动实施至2010年6月底,全县已有136083人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累计发放养老金5729万元,发放率达99.7%。八是新农合补偿水平逐步提高。2008年95.95%,2009年97.54%,2010年98.92%,在实现政策全覆盖的基础上,参合农民逐年增加,参合率逐年上升。补偿受益人口逐年增加。2010年上半年,全市新农合累计受益1043369人次。其中:住院补偿66695人次,门诊统筹补偿947523人次,住院分娩补偿7993人次,大额门诊补偿6753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门诊补偿人次、总费用、补偿金额均大幅度增加,增长率分别为89.84%、83.33%、137.81%,参合农民受益程度逐步增加。
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巩固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多渠道筹资机制,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安排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13.58亿元,其中2009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5.63亿元,较2005增加24.75亿元,增长2.27倍,年均递增22.75%;二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基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征缴收入52.61亿元,较2005年增加33.15亿元,增长1.7倍,年均递增14.19%,年末累计滚存结余达79.24亿元,是2005年末滚存结余9.07亿元的8.74倍,基金自求平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是积极研究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从其他渠道筹集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7.62亿元;四是建立社会保障风险储备专项资金,从政府非税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中按一定比例集中调剂、筹集建立市级社会保障专项金,用于补充社会保险基金、就业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不足,防范财政风险。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围绕两个“提高”,努力做好单位预算执行工作,严格公务卡使用,实行每月限额审批,规范往来资金管理,建立支出台帐和预算执行分析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严格监管基金财政专户和支出户,既保证基金正常发放又防止基金大量沉淀,编制社会保障资金报表,动态分析基金运行情况,全面掌握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积极探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基金保障支撑能力;三是制订完善就业专项资金、城乡低保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主要成效
1、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惠及人群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财政投入的逐步稳定增加,我市各类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惠及人群也越来越多。2009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达到1132元,较2005年638元增加494元,增长77%; 2010年将党政机关公益性岗位补贴提高到750元/人月,较2005年450元增加300元,增长67%;企业军转干部在职人员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2845元/月和1549元/月,分别较2005年增加1481元和588元,增长109%和61%;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85元,区财政再补助55元;全市5万多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除自谋职业和退休、无就业愿望等人外,其余就业比较困难、急需政府帮助的通过劳务型服务公司全部托底安置就业,基本实现凡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并服从安排的“4050”人员“出现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更多的社会保障对象更好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2、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就业规模越来越大 2006-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就业资金11.5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共计35.2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23万人。具体表现在:一是创业促就业工作体系日益健全。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7个百帮创业园、10个农民工创业园、16条创业街和7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广场),累计创办各类创业组织4645个,吸纳就业3.2万人,孵化成功企业1138个,带动就业1.5万人;二是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日益巩固。全市44个街道、63个乡镇均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376个社居委全部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配备近1300名专职人员和协理员,通过以奖代补资金,依托劳动保障平台,建立了7万名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台帐,帮助3817户“零就业家庭”5107名家庭成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三是职业培训不断推进。加强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土地流转后富余农村劳动力等五类人员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和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受训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努力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2006-2009年,市财政累计拨付职业培训补贴(含创业培训)近30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技术工人数占职工总数比例达51%,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含高级技师)数分别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7%、39%、11.8%和2.2%,其中高技能人才数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4%;四是就业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充分发挥百帮创业基地、公益性岗位、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和社区平台“四大抓手”作用,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对有一技之长、希望创业者,帮助加入百帮创业基地,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市财政对百帮创业基地给予以奖代补,对就业困难群体中就业能力相对较强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其中年龄偏大、技能较弱者,由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实行托底安置,市财政分别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虽未达到“4050”年龄条件但就业确有困难的其他就业困难群体,通过社区工作平台开发社区服务岗位予以帮助安置。目前,全市通过百帮创业基地帮助3.2万人实现创业和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帮助6000人实现就业,通过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帮助3.23万人实现就业,通过社区平台帮助2.9万人实现社区就近就地就业。
3、医疗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越来越强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丰富。截至2009年末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1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平均达到85%,主城区覆盖率超过95%,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市卫生机构总数达793个,较2005年增加220个,增长39%,卫生床位2.59万张,较2005年增加1.06万张,增长69%,卫生从业人员总数3.62万人,较2005年增加1.37万人,增长61%;二是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市报告乙类传染发病率249.02/10万,比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0.17%,孕产妇死亡率19.35/10万,较2005年降低8.69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7.06‰,较2005年下降0.03个千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40%,较2005年提高5.34个百分点,急救抢救患者4.49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1.72万人次,增长率62%;三是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实际参合农民达到221.59万人,较2005年增加25万人,参合率达97.54%,较2005年增长了12.64个百分点,2009年有176.7万人次获得补偿,其中住院补偿13.96万人次,实际补偿比44.88%,平均住院率6.30%,门诊统筹受益152.62万人次。
4、社会救济事业进一步推进,救助水平越来越高 一是城乡低保运行规范,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听证制度。2006-2010年,全市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6.97亿元,515万人次受益。2010年,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由260元/月提高至280元,城市低保平均补差水平提高到197元/月,较2005年78.6元增加118.4元,增长150.6%;2006-2010年,发放农村低保金2.67亿元,160万人次受益。2010年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由1000元/年提高至1200元,月人均补差达67.3元,较2007年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之初的34.4元增加32.9元,增长95.6%。二是在全省率先彻底解决五保就医问题,社会救助迈出历史性一步,五保户门诊费用按年人均120元纳入财政预算,基本解决五保看病就医问题,实现重大政策突破,在全省属首创。三是五保供养标准全省领先,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达一流水平,超额完成省定任务。“515敬老工程”总投入2.28亿元,完成项目60个,改扩建床位10644张,全市敬老院达117所,实现乡镇全覆盖,全市集中供养能力达45%。农村五保3.04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06-2010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48亿元。散居供养标准1500~3120元/人年,集中供养标准2640~4320元/人年,高于省定1200元标准,为全省最高。四是认真做好抚恤优待工作,认真执行六级以上伤残军人医疗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帮助优抚对象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建立拥军优属保障资金,切实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三难”,及时给予遇到重大困难的优抚对象临时救助。2006-2010年全市优待各类优抚对象6.4万户(人),支付优待金1.47亿元,发放抚恤补助款1.82亿元。五是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开展集中治理“强讨恶要”维护社会秩序专项行动。2006-2010年,投入经费1270万元,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7万人次,其中医院救助2545人次,未成年人2217人次,跨省遣送达1.2万人次。
第五篇:云南旅游政策与法规 第五章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政策与法规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一、填空题 1.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问订立的________的协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2.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3.合同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形式。
4.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________的合同。5.________则是判定合同当事人是否全面履行了合同义务及当事人是否存在违约实施以及是否承担违约责任的重要法律准则。
6.合同法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________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13.价格监督检查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是价格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执法活动,保证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实践中得以适用的重要于段。14.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________或________,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依法应给与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
15.________是行政机关提高实施行政处罚效率的重要制度。
16.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行政处罚的程序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8.一般程序是普遍适用的行政处罚程序,它适用于除适用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当事人陈述与申辩、作出处罚决定和送达等几个具体步骤。19.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合同(),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合同当事人双方依法对原合同的内容进行的修改。A.变更 B.转让 C.解除 D.终止
2.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法将合同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转让给其他人的合法行为。A.转移 B.权利转让 C.义务转让 D.转让
6.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根据情节处以()的罚款。A.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B.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C.1万元以上1O万元以下 D.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7.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 .30 B.7 C.20 D.15
三、多项选择题
1.旅游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同类型,除具一般合同的特征外,与其他合同相比,还具有特征有()。A.旅游合同主体的特定性 B.旅游合同是要式合同
C.旅游合同为双务、有偿合同 D.旅游合同一般具有团体性
2.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依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况的不同,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其中()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A.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16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也称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也称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情况出现时,合同无效。
A.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B.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C.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D.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C.预收款可以是价款的部分,也可是价款的全部或者更多,即所谓“多退少补” D.当发生违约时,定金和预收款的法律后果是不相同的
7.合同生效的时问是()。
A.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B.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的合同,还必须法经过批准、登记才能生效
C.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后生效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的合同,不必经过批准、登记才能生效
8.根据我国民法规定,赔偿损失规则通常包括()。
A.等额赔偿规则 B.赔偿限制规则
C.经营欺诈惩罚赔偿规则 D.减少损失规则 9.定金的功能有()。A.担保功能 B.证明功能
C.违约救济功能 D.支付功能
10.押金的功能有()。A.担保功能 B.证明功能
C.违约救济功能 D.支付功能
四、简答题
8.行政处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3.口头形式,书面形式4.法律效力 5.全面履行 6.任意7.法律法规,旅游行政法规 8.不正当竞争 9.低价竞销10.真实可靠 11.相关性强,时问波动大,需求弹性大12.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Ⅸ差价,季节差价 13.价格监督,价格检查 14.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5.行政机关综合执法 16.行政主管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7.决定程序,执行程序 18.立案,调查取证,说明理由 19.一般规定,罚款的收缴,行政灶制措施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A 6.B 7.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 3.ABCD 4.AB
5.ABCD 6.ABC 7.AB 8.ABCD 9.ABC 10.AB
四、简答题
1.原则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的原则,合同的效力原则。
2.主要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等情况,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8.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惩罚权的活动;行政处罚是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行为的管理活动,不同于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惩罚犯罪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