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大突破带动经济大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借鉴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提迅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组织宣传理论工作者考察团,带着如何加快推进我县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等重大问题,对毗邻的宁夏、内蒙古、陕西三省区的7个城市进行考察学习。4月26日至5月6日,考察团一行15人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建伟的带领下,历时11天,行程近4000公里,先后赴宁夏吴忠市、银川市,内蒙古呼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陕西榆林市、延安市实地参观学习了7个市在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由县委宣传部干部、党校理论教员、广播电视台记者组成的考察团,在参观考察中考察团成员与干部、群众广泛接触,边看边学,边听边问,边议边思,从比较中看差距,从经验中受启迪,从思考中谋发展。作为考察团的一分子,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切的感受到,同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同是黄河流域,过去这些地方同我们在同一个发展水平和起跑线上,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发展水平思路、政策运用,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如今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周边地区提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既让我们感到震憾,又让我们感到汗颜。现就考察中关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抓大项目,建大项目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感受概括如下:
1、只有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创新思路,敢想敢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托克托县位于大青山南麓,是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全县总面积14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人,过去是一个“地上无草,地下无宝”,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的国扶贫困县。但是当4月28日,考察团一行驱车900多公里,历时13个小时,从银川赶到托克托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派大开发,大建设的景象,“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大唐托电、石药集团、香港惠记、唐山永丰等县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企业优势已经形成并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在托县的境内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规模,时机决定成功”,托县是这样宣传自己,同时也是这样调整思路,伺机发展的。近年来,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有利时机,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结合县情,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办工业,大办项目,敢在建设中打“擦”边球,提出了在电力建设上,用三年时间建成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在生物制药上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发醇制药基地。经过几年的运作,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有的甚至是当年翻翻,三年翻两翻。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2.7亿元,比上年增长84.9%,财政收入完成5.79亿元,较上年增长1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7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8%和27%。这一组组数字都充分说明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一道理,托县人这种敢想、敢干、不甘人后、争创一流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2、用足用活国家开发政策,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构建项目建设的大链条。托县电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开发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立足托电充裕电力能源规划建设高起点、高载能、高科技大型综合工业园区。园区建设之初,在地上无草,地下无宝“的两难情况下,托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在托县建设的极好机遇,采取借鸡下蛋,借巢引凤的办法,利用邻县丰富的煤碳资源来开发火力发电产业,形成了大唐托克托火力发电厂8×600MW机组及园区自备电厂6×300MW机组充裕廉价的电力能源优势。用托电人的话来说,如果北京市有4盏灯亮,那其中有一盏就是托电的。园区规划中,托县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水平开发,高效益投入,高效率服务的建园方针,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建成。截止2004年10月,已有中牧公司、石药集团、浙江升华拜克,厦门金达威等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累计引进项目37个,协议总投资282.4亿元。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是由力润制药集团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港商独资企业,企业利用托县廉价的电力资源,穿流而过的黄河水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建成的万吨青霉素生产项目已经投产运营,第二条生产线即将建成,产量可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力能源工业为基础,以生物制药,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为重点,同时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2004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金4.5亿元。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加快了开发建设的速度,同时也成了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支柱产业。
与托县相比,我县有“一黑一绿”的资源优势。长庆油田在我县境内油气开发的二次创业应当成为我们借助发展的平台,我们应充分把握住这次机遇,在油气开发的第三产业上做文章,同时,也应利用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接管油田闲置资产,把这些资产做为我们筑巢引凤的良好平台。要招商引资,我们就应当首先留住长庆这只凤,不能再出现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
苹果、黄花、畜牧这些产业是我们庆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托县能从外地调煤、调玉米,发展工业,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自身的优势上再加大力度,力争也能建成全国的黄花大县,优质苹果之乡,利用这些农业项目,把本土资源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应当加大对自身优势的宣传,托县能引来石药集团,香港惠江,我们为什么不能也与一两个国家大型企业取得合作关系,依靠名牌优势,走活全县经济发展这盘棋。
3、项目建设要大、要专,不能小而全。托县几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跑,领导亲力亲为,招商引资,终于用20年时间打造了托电这一大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腾飞。我们在项目建设上有苹果、白瓜籽这些优势,就应当把无公害苹果基地的面积再做大,扩大栽植规模,提高果品品质,真正成为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我县的白瓜籽出口量占到了全国出口总量的70%,这些朝阳产业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就应当以一贯之的干下去,把它做大做强。反之,象梨枣、烤烟之些因为种种原因,群众不能接受的产业,就应当谨慎推广,不能妄目上马,不然就会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前,在我县的苹果生产、黄花加工上应当加大其后续产业的开发,加大科技含量,使之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从而使之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4、把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做为项目建设的绿色平台。招商引资关键在优化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托克托县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保证了环境的优化。县上按照“开放式招商,封闭式管理”的思路,提出了“只要项目园中建,一切手续我们办”,“项目入园,服务周全”的承诺,做到所有入工业园的项目工业园管委会“一门管理”,各项手续由管委会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免除了入园企业的所有行政性收费。走进托电工业园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有的项目尽管外部正在加紧施工,而厂房内的生产线却已全面运作,已经见到了效益。园区许多投资商坦言,他们来这里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服务好,有利于企业发展。在大项目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求突破就必须要有敢想敢干的大气魄。只有19万人口的托克托县能办到的,我们庆城应当也能办到。我们既将全面展开的驿马、西川两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就应当制定出优惠的招商政策和待遇,让入园者感受到,只有在庆城才有这样的发展平台。西川可以把油田闲置厂房,设备无偿提供给开发、建设商,只要他们在园区办厂,就给他们开启一路绿灯。驿马工业园应当由政府出面协调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销售集团公司,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打响庆城农产品的品牌,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商家来入股从商,利用大项目、大产业做大做强庆城农产品加工这块蛋糕,促进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拼力打造庆城经济腾飞的“金三角”。
第二篇: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优化产业结构、拓宽产业领域、扩大就业、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娱乐演出、版权图书等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新世纪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一个战略决策。我市地理优势独特、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我们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机遇,打造文化品牌,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创造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临汾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寺观祠庙有临汾尧庙、红铜广胜寺、隰县小西天、蒲县东岳庙等;古文化遗址有襄汾陶寺遗址、丁村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尧都区下靳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翼城和曲沃的枣园遗址、天马去存遗址、乡宁的仰韶遗址、柏树沟遗址等,古代名人陵墓以帝王陵墓为主,附以其他名人墓葬。如尧陵、晋文公墓、晋襄公墓、晋献公墓、周厉王墓和其他已发掘的周晋侯墓群等,古建筑形态遗存有元代霍州衙署、洪洞明代苏三监狱、平阳大钟楼、广胜寺飞虹塔、铁佛寺、户口清代长城、丁村明清民居、师家沟民居等,民俗活动及民间节庆十分丰富,其中最具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是乡宁县云丘山中和节和洪洞县传承数千年的尧王女儿走亲习俗。此外还有壶口的旱地行船、临汾威风锣鼓、翼城花鼓、襄汾天塔狮舞及蒲州梆子等。临汾还是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因此,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市文化旅游蕴藏的潜力。近年来,游客的需求已从对自然风光的观赏逐步转到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体验上来,这一发展趋势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如河南的洛阳和开封、江苏的徐州、山东的泰安、河北的承德等城市,在文化旅游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的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二、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途径
1.把旅游资源开发与我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可以通过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体的原
则,找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尽快形成我市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并推向市场。同时要注重景观的文化开发,以尧文化、丁村文化、荀子文化、中和文化等为依托,加大尧陵、结子庙、云丘山等旅游景点配套项目开发力度,赋予景区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另外,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合理整合,积极拓展历史文化考察游和佛教文化游,组织举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大造文化旅游发展之势。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推出一些具有我市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节庆品牌,注重增强活动中旅客的参与性,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体验民俗民风及求知求乐的愿望,使节庆活动变成组织规模大、集中高度的旅游活动载体,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
2.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
目前,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严重不足,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式样单一,缺乏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而旅游企业应该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地去引导旅游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购买需求。对文化性很强的旅游商品进行技术工艺包装,对非文化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把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呼旅游纪念品,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文化旅游商品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中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形成双赢模式,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符合旅游的内在规律。我市可以学习借鉴丽江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由濒临失传的境地而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实现了传承和保护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把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对接,利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和借助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搭建起来的市场平台,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高起点的开拓文化消费市场,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报刊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双赢模式。例如,多举办荀子文化节、晋国古都文化节、中和文化节这样的大型活动,积极组织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文艺演出单位要努力寻求在民族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创作一些以我市古代
历史和杰出知名人物为题材的歌剧、舞剧和地方戏剧作品。积极传承和发展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民间传统艺术,与旅游部门密切合作,使文化作品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走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路子,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为重的良好局面。
三、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保证
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来作保证。首先,加强对文化旅游发展的领导,成立文化旅游发展领导组,负责研究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对这一战略的支撑,树立起大旅游、大文化观念,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努力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其次,按照坚持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全市旅游和文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
经济规律的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第三,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共同研究策划我市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名人专家帮助论证,制定较高档次、高品味的品牌。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建设,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先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优势文化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将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作为我市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旅游、文化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努力提升临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护第一、适度开发、有效利用,以开发促保护”的方针,转变观念,适应游客需求,利用旅游市场,发挥旅游市场在弘扬文化、普及文保知识、促进文保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第三篇:建设大项目 带动大发展
建设大项目 带动大发展
张 腾
〔内容摘要〕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今年,盘县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树立两种思想,抓住两个关键,做好两个服务,实现两个目标”,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项目建设经济发展
〔作者介绍〕 盘县财政局
盘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人口118万,境内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易开采,已探明储量105亿吨,远景储量380亿吨,被誉为“西南煤都”下的“金三角”。境内拥有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贵州首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的黔桂发电厂,以及在建的设计能力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和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
近年来,盘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在全省20个建设经济强县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七位,各项经济综合指标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总收入13.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增幅均超过45%,是2000年同口径比较的4.46倍和2.96倍。
盘县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关键是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确立了“树立两种思想,抓住两个关键,做好两个服务,实现两个目标”的发展思路。
一、树立大煤电和大项目的思想,明确经济发展思路
煤炭资源优势是盘县的最大优势,煤炭工业是盘县的龙头产业和支柱财源,是盘县经济和财政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县80%以上的税收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煤炭。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历史性机遇之际,提出了以建设中国煤电大县为首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走大煤大电大发展的路子。明确了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煤电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盘县在2001年9月建成全省首座百万千瓦级火电站的黔桂发电厂后,又积极建设总投资140亿元设计能力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和总投资13亿元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同时一批大中型项目开始建设。为确保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盘县严格实施国家关井压产和取缔“两土”政策,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生产能力较弱、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窑和各种土法炼焦进行淘汰取缔,炸毁1840个小煤窑和取缔8800多个土法炼焦点,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建成了200对骨干矿井和22个机械化炼焦厂,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此外,还通过煤矿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和推广壁式采煤等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系数和资源开采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二、抓住大项目落户盘县和在盘建设成功的关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为争取重大项目落户盘县,盘县政府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数百万元项目前期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引进外来投资铺平道路。同时,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兑现各项优惠政策。靠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加上宽松优厚的政策,还有诚信为本的态度,各类大项目纷纷在盘县扎根。预计到“十一五”末,盘县的电力装机将达500万千瓦,原煤产量将近4000万吨,成为国家“西电东送”能源建设重点县和贵州“黔电送粤”的主要电源县。
三、做好对重点项目和失地农民的服务,积极支持大项目建设
为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盘县政府积极做好建设服务工作,尤其是把解决项目“落地难”放在服务工作的首位。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加强协调服务。坚持把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能自觉树立“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的意识,让广大村民实现了“政府要我支持建项目到我要支持建项目”的观念转变,形成了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成立了由一名在职副县级党委或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常住基层的支重协调办,专门负责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协调办和各有关部门、乡镇的作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日常纠纷的调处工作。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工农矛盾和纠纷,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认真调查研究,广纳群策,集思广益,分清责任,注重平衡,妥善处理。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推行阳光政务,本着体民情、重民意,诚心待民,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受温暖的原则,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等工作。在整个盘南电厂建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完成征地7000余亩,拆除房屋16.9万平方米,拆迁1401户5792人,迁坟2873座,新建房屋26万平方米,拆迁农户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四是加大投入,解决好搬迁农户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问题,仅盘南电厂建设,除企业兑付群众的7197万元征地拆迁款外,县政府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方式共投入5100万元用于四个拆迁安置区“三通一平”和安置区道路硬化、供水、供电、排水排污、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障搬迁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五是多方努力,齐心为民,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能致富的问题。在有关乡镇和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新办石料场及砖厂70余个,发展运输、汽车修理、餐饮、百货等个体户200多家,煤矿招工55名,培训并补助办理驾驶证140个,妇联对170余名女同志进行餐饮技术培训,畜牧部门培训养殖技术245人,办理“农转非”4268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73.7%,解决“低保”1741人,占失地人口总数的30%。由于服务到位,措施有力,工作扎实,盘南电厂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规模大、速度快、效果好,至今无一人上访,创造了我县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奇迹,被省领导誉为重点项目建设的“响水模式”,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盘县在想群众之所想,做好为失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急项目之所急,全力为大项目服务。一是扎实抓好煤、电、路、水、征地拆迁安置等配套服务工作,出色完成“配角”任务,为大项目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如盘南电厂工程于2002年12月破土动工,预计2006年3月首台机组将提前三个月发电。与之配套的总规模1000万吨(首期400万吨)响水煤矿预计2005年年底投入生产,投资3亿元库容量3340万立方米的响水水库也预计2005年年底下闸蓄水,2006年初可向电厂供水。短短3年多的时间,上述项目在响水镇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阶段建设任务,没有惊人的协调服务,就不会产生惊人的建设业绩。二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盘县结合实际,在积极争取建强贴息资金扶持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突破单一财政资金投入的观念,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体制激励的有机结合,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政策、国有资本运营、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财政手段,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和银行投资,加大对项目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县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渠道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为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运作土地资产成立了投资公司,融资两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参股大型项目,取得明显成效。政策方面,对在建的重点项目,在征地、补偿等方面都给予力所能及的方便和照顾,在建设期间所收营业税全部用于项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拆迁农户发展第三产业给予政策内减免税收、贷款适当贴息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筑巢引凤,让大项目轻装上阵,实现项目业主与地方的共同发展。
四、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一方面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协调三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基础农业,立足盘县丰富的国土资源和明显的山区立体气候,凭借国家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抓好畜牧品改和养殖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大农户在畜牧养殖中的主力军作用,扩大小额扶贫贷款规模,大力扶持农户分户饲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良种率、存栏率和商品率,努力形成“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的产业化格局,积极构建贵州畜牧大县。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深化城镇建设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实施重点突破战略,走多元化梯级发展的城镇化路子,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加快以红果新城为中心,以城关、柏果、响水等大项目所在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在实施大项目建设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企业在建设项目时,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在盘南电厂建设中,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电厂场平后的边坡、保坎、厂区绿化及生活污水进行了治理。此外,还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使植被得以恢复。努力打造“珠江上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让盘县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一方乐土。
第四篇: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招商引资是实现投入增长的主渠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干部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攸县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以最有力的举措抓招商。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攸县工业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招商引资没有大的突破。为扭转这一局势,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民动员,形成会战态势。围绕“百个重点项目进县、百家规模企业入园、百家规模企业扩能”的主题,制定了《招商引资会战活动方案》,成立了三百会战办公室,在全县组织十个招商小分队,主攻百个重点项目,安排千万资金奖励,动员万人参与活动,力争引进到位百亿资金落户攸县。通过全民发动,形成了千军万马搞招商的良好态势。二是分解任务,实行严密考核。县里面经过充分的调研摸底,编制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表,把具体任务分配给乡镇和部门单位,并确定100个重点主攻项目,其中招商项目50个,每一个项目都明确一名负责领导和具体的责任单位。出台《攸县“三百兴工”招商争项融资考核办法》,对招商引资工作业绩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实行“三个挂钩”,即与部门经费挂钩、与干部任用挂钩、与政绩考核挂钩。今年,会战办已经对大会战第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考核排队。
三是实行重奖,激活招商热情。县财政拿出1000万资金不设限额专门用于招商引资奖励。奖励设立招商引资组织奖、小分队奖、引资中介奖和特别贡献奖。特别明确对在招商引资中作出特别贡献的干部,除实施经济奖励外,还对干部政治上予以提拔重用。真正做到奖得眼红、奖出心跳,激活全体干群招商的干劲和活力。会战第一阶段,已经兑现奖励资金100余万元。
二、以最有效的方式抓招商。面对不断变化的招商形势,我们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是推行分队招商。组建小分队招商是新形势下科学招商、高效招商的有效举措。自“百日大会战”动员会召开以来,全县组强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30余次,分赴北京、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以及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县在谈项目69个,已签项目65个;在谈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合同引资达到8.5亿元。二是开展集中推介。去年11月底,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大家领导亲自带队,分赴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取得了“四个一”,即推介了一批项目、结识一批客商、拜访一批企业、达成一批意向的良好效果。先后接待来攸考察客商260余批次,引进了明珠选矿、广汽本田4S店、益力盛电子等项目落户攸县。三是实行以商招商。充分发挥在攸客商的招商作用,用真情感动、用环境牵动、用政策推动,调动他们以商招商的积极性,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集群效应。投资2.5亿
元的阳刚华威,就是通过在攸客商的宣传推介,才最终落户攸县。
三、以最优惠的政策抓招商。政策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导向。招商引资需要非常有吸引力的政策。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政策优惠作为招商引资的突破口来抓。一是大胆创新政策。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制定和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规定》和《关于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构筑优惠的投资政策体系。特别推出“用地零成本”、“税赋零负担”、“部门零收费”、“经营零干扰”“融资零障碍”等在内的招商引资“八个零”举措,实行最大限度的让利,将为外来投资项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开拓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大势宣传政策。充分利用电视台、红网、株洲日报、攸县公众信息网等各类媒体,通过制作招商指南、开展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政策吸引力,着力形成投资“洼地效应”。今年元月份,株洲日报和湖南日报头版分别对我县招商政策和招商成果进行了宣传。三是大力落实政策。凡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所做的承诺,坚决予以兑现、不打折扣。认真落实攸县发展工业奖励暂行办法,兑现工业企业发展奖励资金300多万元。认真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规定,实行收费下限制,凡是可收可不收的坚决不收,上限下限之间一律选择下限;推行项目代办制度,重大项目的报批手续一律由乡镇或部门全程代办。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八个零”规定,及时兑现用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以最优良的环境抓招商。当前,招商引资已由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变为投资环境的竞争,改善投资环境是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加强工业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坚实的平台。大力推进工园区建设,继续投入资金2亿元,着力完善2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的配套设施,打造投资洼地。大力开展创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平安畅通县和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四化”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商气和财气。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按照“执行政策零折扣、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缺位”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坚持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中心,做到应进尽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1/3以上的审批项目审批时间,推动行政提质、服务提速。对株电二厂、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设立了项目协调办,由县级领导牵头,组织专门班子、安排专项经费为项目协调,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严打以“阻工扰企”等为主要内容的“十类”犯罪专项斗争,严肃整治强买强卖、阻工扰工、强揽工程甚至敲诈勒索侵害企业和投资人利益的行为;严厉查处利用手中权力刁难、为难投资商、企业主的党
员干部,做到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同时,建立公安联系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制度,切实为企业发展撑腰,为项目推进护航,营造亲商、扶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联系电话:
(作者系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242205920731
第五篇:重点项目突破 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模版)
重点项目突破 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近日,李源潮指出,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中央国家机关干部队伍。要贯彻落实好,关键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突破,逐项分析研究、分解落实任务,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推进。
一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可以在明确主体、规范形式和程序、合理界定责任上进行实践创新。重点要解决三个矛盾:理论提名主体和现实操作可能之间的矛盾、隐性权力显性化和显性行为隐蔽化之间的矛盾和重点规范制约一把手提名行为和保证他们充分行使权力之间的矛盾。
二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总体考虑、分步实施。第一步,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第二步,完善考核评价办法。第三步,完善考核评价的具体标准。
三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把竞争性选拔干部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健全机制、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改进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改进考试内容,突出岗位特点,注重测试实际能力,让干得好的考得好;二要加大考察权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工作实绩,让作风实的出得来;三要完善决策机制,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防止高分低能,让能力强的选得上;四要进一步扩大比例,新提拔的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有一部分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
四是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核心是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促进形成重视基层的干部导向。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从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干部。二要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
到基层培养锻炼。三要注重增强到基层工作的吸引力。要加大向基层政策倾斜的力度,鼓励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