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2:3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

第一篇: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

这次,我们小组对江苏省的土地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到了省资源开发局和溧水县进行了理论的了解和实地的考察。就这次调研,我们都是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省资源开发局的调研

按照我们实现准备的调研提纲,我们提出了若干问题,相关问题都由开发局的领导们为我们一一解答了。

(一)我省土地治理的现状及成果

我省土地治理由1988年农业开发,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并于1989年启动了项目,对苏北24个县进行了土地治理,同时也从当时的8000万投入到如今的13个亿的投入,由此可见,再农业开发与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上,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很明显,在土地治理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的同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我省再项目建设上的成效也是相当的明显的1.有70%-75%以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灌溉,排涝等。

2.提高了抗资源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使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产量不断地提升。

3.不断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4.由于自家农田基础设的提高,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从而直接得到实惠。

5.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环境。

(二)我省土地治理的目标及状态与目标的偏离程度

我省的土地治理目标随阶段不同而不断改变,由最开始的提高粮食产量到现在的提高。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娘是供给充足以提高收入,推动产业化经营。98年以后,我省的土地治理以增加农业收入为核心目标。

(三)江苏省土地治理的分区及侧重点

我省土地治理上总体来说没有具体的分区概念,如果非要大概区分的话,可以分为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而分区的主要依据则是资源因素与经济区的划分。我省重点的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区域在苏北,我省50%以上的资金都投入到苏北的建设中,重点投入5个市,分别在第一,粮食产业(稻,麦)上,连续6年增产,在投入上有60%逐渐降低。第二,蔬菜产业上由20%逐渐增加到30%甚至更多,鼓励建设蔬菜大棚提高产量。第三,在经济林木上投入建设。第四,追加投入水产业。

(四)省级与国家级项目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的不同

我省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国家级项目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主要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建设高倍农田,而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侧重点的不同,这些都是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

(五)民间资本与企业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的相关问题

在土地治理方面,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入社会资本,我省鼓励推动土里流转,政府一般会不住一部分资金引导企业投资,调动社会与民间资本。即政府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而另一部分资金由民间与社会资本企业投入。另外,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民间社会资本与政府所关注的内容不同,民间资本有意愿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不是帮助政府和农民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而是注重生产性设施以及非公益性设施的建设。最后,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政府一般会根据经济开发状况,区域不同,配套补助的比例也不同,苏北占较大的比例,苏中第二,苏南比例较小。

(六)土地治理与环境保护

在土地治理过程中,俗话说“宁可毒死,不可饿死”,现今,农田污染问题确实值得重视。由于大力发展化工业企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产量,造成整体,大环境污染。

附:

由于我们调研的土地治理的课题,陈会广老师为我们创造了多一个更加深入了解土地治理的机会,到溧水去实地考察土地治理的各种问题。由此我也就我所了解,观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了如下报告。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增收速度依然不快,农业“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综合开发是党和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举措。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我们结合溧水县实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的实践,对如何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尤其是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作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溧水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溧水县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项目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预期效果,并开始显现出应有的效益。通过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

1.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项目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科技配套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填平补齐,挖潜改造的原则,建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集体积累和农民经济收入。

2.项目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比非项目区一般高到300—400元,有的高达千元左右(如黑莓、蔬菜等)。同时,项目建设,也实现了三个提高,即: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由过去的50%提高到65%以上;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增效50%左右,有的园区和基地增效2倍左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溧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虽然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农业开发项目实施以来,虽然紧紧围绕县主导产业和结构调整开发,但开发的重点不甚明确,成效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开发不集中,比较分散。二是开发的产业不明显,一会儿扶持黑莓,一会儿扶持有机蔬菜,一会儿扶持花卉苗木,一会儿扶持山栀,样样都扶持,样样难形成重点产业。三是开发的内容有偏

差,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无疑是改善生产条件,保障生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少数镇在治理过程中,一昧追求形象,土方动的太多,加重了镇、村及农民的负担,造成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失去土地治理项目原有的建设意义。

三、对策和建议

溧水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群众支持是基础

任何一项工程,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农田整治同样是这样。

1、要充分尊重民意。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是为农民办事情,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为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由政府包办的观念,以尊重乡情民意为出发点,确立以农民为主线的建设机制,使项目实施效果得到应有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根基在农村,出发点在农业,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把工程做细做实,从方便群众生产出发,切实做到以开发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让农民从开发中切实受益。

2、要注意调动农民积极性。项目实施的好与坏,群众是否参与很重要。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还要更大程度地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积极性。一是通过他们解决项目区的一些复杂矛盾,比如项目实施前的清障、腾茬、迁坟、青苗补偿,项目实施后土地增减的自我消化、土地流转等。二是通过他们做好项目区服务协调等工作,比如:在土方施工中遇到机械作业过桥过涵,农户主动从家中送来木板和稻草等。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以后,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农户自愿出工,老板自发出钱,用他们的话说,政府为民办好事,百姓应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3、要让农民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理所当然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一要使农民成为受益主体。让大多数农民受益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是否立项,首要标准是衡量有多少农民从项目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在确定农民投工投劳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并与受益程度结合起来。二要使农民成为对项目实行民主管理的主体。对项目的投工投劳要由村民“一事一议”,民主决定,切不可硬性摊派。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是种粮大户申报和实施项目。三要使农民成为技术、技能培训的主体。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了科技培训经费,要确保这些经费用在农民 身上,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四要使农民成为有知情权、监督权的主体。项目实施前和项目实施中,对项目的建设范围、建设内容、拟投资金额、投资金额的构成、投资主体以及实施主体、实施方案都要公布于众,让群众及时掌握了解项目建哪些、怎么建。通过告知于民,让群众真正掌握实情,积极主动配合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完成。

(二)规模开发是关键

1、要把规模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规模开发是大面积、大规模、大投资的开发治理,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农业开发部门既要解决“零星开发”向“规模开发”的转变,解决“路边形象开发”向“基地示范开发”的转变,更要不断把规模开发推向深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更要通过规模开发形成规模效益,做到扶持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体现一片,不断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2、要把规模开发与项目选择结合起来。要做好土地治理项目连片规模开发,必须要选准项目区域,本着农林水综合配套,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建立农业示范区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的个数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只能界定在一个镇或两个镇连在一起的一个区域,面积不得少于1万亩,对项目开发成效明显的要做到连续扶持。

3、要把规模开发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按照“清洁家园、清洁田原、清洁水源”要求,认真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本着可行性、科学性、超前性、示范性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点,打破项目区原有的条条框框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进行科学规划,高标准实施,不断精心打造,合理布局,确保规划设计一次到位,并受到法律保护,避免重复建设。

4、要把规模开发与效益优先结合起来。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土地治理开发项目,项目预启动前,就要认真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坚持效益第一原则。项目选择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项目区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要给予重点、连续扶持。

(三)重点开发是根本

1、围绕重点产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预启动时,就要紧盯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为产业的发展而服务,为产业的发展夯基础。

2、围绕重点区域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预启动时,就要选准重点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分年度认真组织实施,做到连续扶持,形成规模,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哪开发到哪,这样既不符合当前的开发政策,更不切规模效益的实际。要立足本地实际,从长打算,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念,集中连片开发,在一个项目区域连续投入。经过连续多年开发和打造,使一个区域形成一个项目区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做实。在此基础上,再放眼另一个重点区域,做到成一块、丢一块,再成一块、再丢一块。经过不懈努力,使农业开发的项目体现项目开发形象,更体现项目开发价值,也才能最终完成开发使命。

3、围绕重要内容开发。一是为生产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是方便群众、保障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解决群众想办而一家一户难办,只能望田兴叹的难题。二是为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做到了“田成块、沟相通、路相连、林成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

4、围绕结构调整开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这不是开发的根本目的,农田整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内外结合,使项目区农田结构得到调整,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让农业综合开发这个惠及广大农民的新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最后,我想说,实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是一项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完成的综合性工作,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实施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研究分析

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研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欣欣向荣,而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公司的稳健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什么是公司治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从组织结构角度给公司治理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1]以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有图可知: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在这一结构下,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都是国有企业,通过国企改制实现上市的,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在中国经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诞生的,具有相当独特的“中国特色”。所以说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方面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存在许多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严重

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难以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主要由于二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遗留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有股或法人股是非流通的。

可见:我国的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仍由政府持有,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到一半以上,占有绝对优势。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相差悬殊,从而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3]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状况不仅妨碍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损害公司治理绩效,而且会直接诱发大股东操纵和大股东“掠夺”。

2.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导致权力失衡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表面看,形成了“三会四权”的制衡机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但从实践情况来看,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公众股东的高度分散,董事会往往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健全的、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机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一套健全的经理层聘选和考核机制。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

近年来,上市公司造假问题的曝光越来越多,从“银广夏”到“蓝田股份”、从“东方电子”到“庆云发展”······上市公司在信息上的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声誉,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报喜不报忧,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大肆披露,而对公司不利信息则三缄其口,甚至披露虚假信息。不充分反映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故意拖延信息的公布,不按期公布财务报告,不及时公布重大投融资事项,造成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性,市场对信息的完全吸纳所花费的时间更长。[4]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措施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决定企业运作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成败,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彻底改变目前的政企不分、国有股独大状况

根据十五大国有经济由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战略领域集中的精神,对于那些处于非国有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可逐步退出,以此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同时增加非国有股权的比重。国有股权的退出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回购(包括现金回购和以资产回购)、发行国有股认股期权(如发行可转换债券或备兑权证)、转让(包括向法人转让、向社会公众转让和向管理层转让)、存量发行等。[5]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见识责任的独立性、要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关键是保证其足够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责任,保障监事会的责权利相互协调。明确监事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相联系,有重大业绩者予以奖励;业绩良好的监事经由股东推荐可以优先获得下届监事或董事的提名。[6]

3.累积投票制度

对于小股东可以实行累积投票制度。2005 年公司法第106条规定:“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又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累积投票制度的价值在于对小股东以制度救济,增强其对公司的人事控制力。

三、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200页

[2]李信民等:《上市公司组织设计》,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3]廖理:《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3页

[4]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与绩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319页

[5]李信民等:《上市公司组织设计》,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

[6]牛国良:《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8-99页

0912010109李莎娜

第三篇:江苏省土地流转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

江苏省土地流转现状研究与对策探讨

第一作者:庄小青

第二作者:周婷婷 蒋虹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土地流转的热潮,极大地激活和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省外很多实践都很成功,涌现了许多好的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式,这对江苏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省内省外,苏南苏北因地理条件、经济因素等的限制,在土地流转方面又有所区别。能否结合省内外、苏南苏北各自的特点,优势互补,使江苏土地流转制度更完善,使农民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即是在此想法下进行研究形成的。

关键词:江苏,土地流转,现状,对策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一、省外土地流转成功案例

浙江嘉兴的成功在于实行了“两分两换模式”。农村承包地流转后,农民不需要下地干活,而流转费比先前自己耕种的收入翻倍;同时,政府还对土地流转进行了一次性补助,可以说,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两分两换清理出来的土地,基本上是1/3搞工业,1/3给农民造房子,1/3搞其他开发,这样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土地利用价值也更高。由下表可以看出,嘉兴自实行“两分两换模式”之后,农民的收入逐年上升,并且农外收入占比极大。可见,该模式的成功性。

表12004-2011年浙江省农民农外收入比重变化情况

成都在土地流转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直至2011年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累计达到3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0%,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212万亩,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1000亩以上规模流转的面积达87万亩,比去年增长95%。成都市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非常稳定且保障程度较高,平均每户每年增加5000到10000元人民币。

二、江苏土地流转现状

(一)已有成果

苏南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是土地承包制度和转包。由于流转土地面积大,便于规模管理,目前成效明显,农民也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表2:2006年-2011年苏南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及农民收入情况

苏北地区,部分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流转方式多样化。虽然规模小,流转年限短,但已突破了传统农民仅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角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承包,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规模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5年以上。

表3:2006年—2011年苏北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及农民收入情况

通过表

2、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2006年以来,江苏地区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二)利弊分析

1、有利条件

首先,农户的流转意识增强。江苏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这使得传统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低,而且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行动,所以农民迫切地希望能将土地流转出去。

其次,乡镇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提升。在过去的管理当中,乡镇集体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今后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江苏地区的地理优势。江苏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健全,企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投资优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而中国加入WTO,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苏南地区。另一些企业家则看重苏北地区的相对“原生态”,可以规模经营。

最后,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并给与相应的补贴,这更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

2、困境分析

(1)行政干预太多,主要是针对苏南地区。政府为了同意规划用地或是同意转包而强迫一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这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抗拒政府的行为。

(2)制度不完善。不论是苏南还是苏北,在农民自发流转的情况下,大都采用口头交易的形式,没有正式的合同,这样,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了纠纷,也不容易解决。

(3)苏南地区在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缺乏新颖的策略,这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而苏北地区则相对落后,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4)中介服务滞后。地产市场的中介服务,是指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桥梁和纽带的机构或个人,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资产评估中心。目前服务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相对匮乏,缺少一个自下而上、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往往是越俎代庖,代替了中介机构。同时中介服务的缺位,也限制了土地信息的流通,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

(5)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主要是针对苏北地区。农民的生活得不到合理保障,社会保障机制与城里人是无法相比的,这使得农民无法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

(6)农民缺乏议价能力,无法影响土地流转价格。事实上,这还是一个主动性的问题。理论上,农民应该在土地流转中掌握主动权,而现实流转中,农民处在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于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省内、省外对比

江苏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跟嘉兴、成都相比仍有其不足的地方,嘉兴的“两分两换模式”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且是跳出原有流转模式的创新之举,而江苏正式缺乏这种创新,流转模式几乎局限在承包与转包两者间,只是在固有的模式下苦苦经营。成都的流转面积大,而且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这一点江苏尤其是苏北地区是比不上的。

四、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无论农民是否从事农业,任何组织或

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强制占有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承包权全面落实到户,使农民真正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2、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及时向农民传达信息。一个自下而上、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3、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是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规范化的必然选择。一是扩大土地的交易范围,不应局限于一村一镇范围内,应该根据市场资源配置规律,突破地域和户籍概念,谁有钱,谁投资,真正通过集中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二是稳步试行土地股份化。农民把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组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既可按股分红,又可在股份合作组织内工作,按劳取酬。

4、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把好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关,逐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协议)文本,防止暗箱操作,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必须签订合同,明确土地面积、流转期限、补偿方式及责权利关系等;严格坚持“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是否同意作为先决条件,切不可行政强制执行,严防少数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剥夺农民权利;正确处理流转土地的经济补偿,严禁“高价发包、低价补偿”现象的发生,农户相互间的土地流转,其补偿标准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多农民紧抱着土地不肯流转出去,是因为担心日后的生活没着落。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就要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是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其次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建立土地换社保的安置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最后是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志旺.苏北地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与思考—以阜宁县三灶镇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8)

【2】徐红兵.南京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

【3】薛婷婷 王生坤.薛婷婷等: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J】.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12)

【4】孙化祝.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苏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J】.苏南科技开发,2004(6)

【5】杜利强.苏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两点思考.宿迁日报,2010,(5)

【6】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4)

【7】刘媛.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市和苏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

【8】夏建国,刘波,周瑾.成都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6)

第四篇: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调研报告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调研报告

(2003年10月13日)

耕地保护能力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了提高耕地保护能力,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严格措施,如用刑罚方法惩治破坏耕地的行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占一补一制度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难以遏制,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护好耕地,提高耕地保护能力,就成为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景,不久前,我们对江苏省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保护耕地,究竟要保护什么?究竟怎么保护?一直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既是一个实力雄厚的经济大省,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同时还是一个发展强劲的外向型省份。江苏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形成一种对峙的“两难境地”。如何缓解或消除这一两难境地?总的设想或思路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在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切实转变传统的耕地保护观念,树立着眼于耕地保护能力的新理念,使耕地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具体地讲,有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确立耕地能力保护新理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耕地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与管理耕地的过程中,侧重于小农业的角度去保护,关注的是粮食的单产与总产问题。很显然,这种传统的保护观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江苏省的情况看,如果不转变观念和拓宽思路,仍然固守服务于小农业的耕地保护观,不从大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去考虑的话,将会加深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不但达不到保护耕地的目的,而且也将使之演变成制约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为此,要切实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首先,要确立耕地能力保护新理念。当前,在耕地保护上,要赋予传统耕地保护新的内容,以“耕地能力保护”代替“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改变单纯只看重服务于小农业的保护模式,逐步转向服务于大农业、服务城镇化以及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新的保护模式。其次,要确立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新理念。耕地生产能力是多方面的,除了具有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等粮棉油作物的生产能力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生产能力,如植树种草、禽畜养殖、房屋建筑等。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要着重在“综合”和“能力”上做文章,通过有关的政策措施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二)根据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适时调整耕地保护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论述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总的概括。我们看到,新阶段伊始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北京申奥成功、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加入WTO、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等等,与此同时,也实施了一些重大政策,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城镇化发展政策、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等。面对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就不能不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修改、补充与调整,使之跟上经济社会政策发展的步伐。根据江苏省的情况,结合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我们认为,就宏观角度而言,应从五个方面予以调整:一是对耕地保护的目标进行调整。二是对耕地保护的内容进行

调整。三是对耕地保护的任务进行调整。四是对耕地保护的手段进行调整。五是对耕地保护的重点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要体现总体性、区域性、阶段性、合法性、指导性、超前性与外向性。

(三)加快立法步伐,尽早出台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专门法规。

截至2002年底,我国一共颁布有关土地管理的法规34部。其中,法律4部,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14部,如《土地复垦规定》、《退耕还林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等;规章16,如《黄金矿山砂金生产土地复垦规定》、《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专门土地开发法规,没有专门的土地整理法规。仅有的一部《土地复垦规定》也已使用10多年,很多规定早已时过境迁。透视现行的法规不难发现,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定,不但过于分散、凌乱,而且太原则、太宏观,并有许许多多的空白,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一要及时制定《土地开发保护条例》。在全面整合《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土地开发的规定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土地开发保护条例》。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力求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近期内,国土资源部亦可先行出台《土地开发保护办法》,以为《土地开发保护条例》的出台作好铺垫。二要尽快出台《土地整理促进条例》。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整理工作,我们应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力争早日出台专门的土地整理法规。现行《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退耕还林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有不少关于土地整理的规定,同时,有关部委也出台了不少土地整理的政策文件,要在广泛吸收合理成分与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外的做法,尽快出台《土地整理促进条例》。近期,国土资源部可在全面整理有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一部《土地整理促进办法》,以缓解现行法规政策的不足,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三要抓紧时间修订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尽早出台《土地复垦条例》,加大立法力度,促进土地复垦工作。四要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较大,完全依赖一部法规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就要讲求立法的区域性。江苏省的徐州市率先一步,于2001年11月颁布了《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复垦条例》。这是一部典型的地方法规,它的出台对其他地方具有借鉴意义。类似的地区,如山西的大同市、湖北的黄石市、河南的平顶山市等都可以根据本地特点,制定适用于本市的土地复垦法规。就江苏省目前而言,可以出台《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土地整理促进办法》等法规,为其他省市地方立法提供可鉴的范例。

(四)改进项目资金拨付办法,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

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项目不外乎三大类: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与个人投资项目。从江苏省的情况看,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开发项目,公司企业投资项目已经出现,个人投资也在进一步酝酿之中。这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开发是主渠道,政府项目是主要的项目,也是最有保障的项目。项目资金是开发、整理与复垦的首要条件。如果项目资金迟迟不能到位,那么,开发、整理或复垦就无法进行。要解决当前项目资金渠道不畅和到位迟缓的弊端,就必须改革项目资金拨付办法。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疏通资金拨付渠道,切实提高资金流速。对中央投资的项目,资金应当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考虑到财政监管,项目资金也可先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实施监管与任务完成确认工作。对地方投资的项目,其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根本的办法是,在改进老办法的基础上,由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一个专门的文件,统一规范、管理与监督项目资金,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率。另一方面,不能单靠国家投资进行开发整理复垦,要建立多元

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投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灵活运用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有偿流转,筹集资金,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积极探索以地入股、新增耕地使用权流转、政府贴息贷款、提供信用支持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五)尽快出台易地开垦的政策规定,确保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易地开垦政策是《土地管理法》第33条规定的一项重大政策,它的主要目的旨在解决“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省、直辖市”,通过易地开垦,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确保区域乃至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实际工作看,易地开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省域内跨县市的易地开垦;另一种是跨省际的易地开垦。近年来,江苏省域内已经实施过一些易地开垦行为。从长远看,要确保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易地开垦是大势所趋。所以,应尽快出台易地开垦的有关政策。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国土资源部应尽快出台易地开垦的政策文件,以规范各地的不太规范的易地开垦行为,保护易地开垦的积极性,保障易地开垦者的有关合法权益。二是国土资源部可通过试点,摸索经验。

(六)实行新增土地种类多样化和用途多元化的新举措,积极构建耕地能力保护的新体系。

一是实行新增土地种类多样化的新举措。新增土地种类(或性质)的认定要区别情况,不宜一刀切:a、对占一补一项目,原则上其新增的土地必须是耕地,不能是非耕地;b、对非占一补一项目,则应采取灵活的方法,宜耕地则耕地,宜林地则林地,宜建设用地则建设用地;c、对矿区复垦的新增土地,则应是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不强求一律;d、对新围垦的沿海滩涂也及时作出实事求是的认定。二是实行新增土地用途多元化的新举措。新增土地的用途,不能绝对化,要体现多元化的特点:a、对新增耕地,要视情况而定。既可以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也可以不划入基本农田;可以用于种植粮棉油作物,也可以用于种植花草、药材、经济材林及养殖用地,个别也可作建设用地。这一切都必须在依法、依据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效率最高点。B、对新增的非耕地,既可以用作林业、畜牧业,也可以用作建设用地,或作休闲用地。三是严格土地变更登记,拓宽耕地的认定范围。

A、对没破坏耕作层,没有降减耕地生产能力的用地,如寄养苗木用地、简易禽畜用地、浅水养殖等,一般不宜将其认定为改变用途,而应视为仍是耕地之用途。B、按照发挥区域性比较优势的要求,按照部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土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并经项目验收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可按新增耕地统计和管理。在土地变更调查时按现状地类调查,在非农建设占用时除按照法律程序报批外,仍要实行“占一补一”。

(七)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努力构筑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经营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经营行为开始活跃起来,一个以土地经营为城市发展支柱的经营理念,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经营问题就应运而生,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等,要在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江苏省的情况看,一些县市实际已将不少新增土地纳入了经营的轨道,而且不少是规模经营;个别县市还成立了土地农场,如东台市就成立了“金东台农场”。要正视这一新趋势的经营问题,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总的方向是要逐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经营机制,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对中央政府投资的项目,原则上不允许从事经营活动。对地方政府或公司企业、个人及外国投资的项目,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可以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收取相应的、合理的回报。当务之急,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经营情况作一次调研,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二是在调研的基

础上,及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经营的有关规则,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专业性的公司企业,专门从事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经营活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社会优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调研汇报材料

“社会优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调研汇报材料

广东省社科联(2011.6.30)

一、省社科联所辖社科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

(一)总体状况。目前我会共有团体会员184个,其中地级市社科联21个,所辖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163个(省级学术社团139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23个,基金会1个)。在163个社会组织中,69个由我会担任其业务主管单位,其余为各省直有关部门主管。163个社会组织中专职人员总数约680人,其中男性286人,占42%。平均每个社会组织有专职人员4人。专职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有580人,占在职人员的85%,具有中级职能(技能)以上人员有650人,占在职人员的96%,平均年龄40岁;具有高级职能(技能)人员有210人,占在职人员的31%,平均年龄65岁。具有高级职能人员中男性占83%,达175人,退休返聘人员(从党政事业单位中退休的人员)占90%,年龄在60-70岁的有190人。

与当前我省2.8万个社会组织,专职人员数35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3.1万相比,我省平均每个社科类社会组织专职人数远低于全省的12.5,但本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率比全省高76.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是省社科联所辖的社会组织都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型的,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申报成立时就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技能)的专职人员达4人以上,另要 配备若干秘书、财务工作人员;对省级学术社团专职人员的要求,只要求会长具有高级职称,但可兼职;秘书长要求专职,大部分是在哲、政、法、教、史、经等社会科学中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省级社团中的其他专职人员大部分主要从事秘书处的日常事务工作。

从我会所辖社科类社会组织这些数据的内部结构来看,具有中级职能(技能)人员有440人,平均年龄28岁,女性比男性多,高级职能(技能)人员年龄相对较大,男性多,且退休返聘人员占大多数。从这个人才结构可以看出,社科类社会组织年龄出现断层,年青人、中级职能(技能)人员多,但从事低层工作,对男性的吸引力低,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发展起步较晚有关,但同时与我们当前对社会组织发展、人才培养、经费扶持等体制机制不到位有较大的关系。

(二)存在问题。一是体制外社会团体、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结构尚未完全形成。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许多学科缺少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尤其鲜有大师级人物。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对社科组织中青年科研骨干的资助、培育不够,高端人才引进平台不足,缺乏研究人员赴实践部门交流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等。

(三)主要成因。一是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自身管理水平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能力不足。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低、福利待遇差、户籍难转、职称评定难办等制度性障碍使社会组织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留不住优秀人才。二是科研队 伍素质、能力不足,部分科研人员不同程度上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敏感,知识结构单一或老化,科研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三是研究与实践脱节现象在某些领域比较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依然偏低,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缺乏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决策和政策的有效途径。四是缺少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社会组织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不利于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二、社会优秀人才的政治、思想、文化状况及其对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认识。

总体来看,广大社科工作者包括体制外社科组织的优秀人才,都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拿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理论成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不唯上、不唯书”,能实事求是认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在遵循学术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理论、提出对策,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较好地体现了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与遵循学术创新规律相结合的特点。

但近年来也有个别人员,由于受社会风气和目前一些不科学考核制度的影响,出现浮躁、急功近利、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践、理论创新以及健康的学术争鸣和批评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科理论界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个别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违规活动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新情况,我省逐步加强学风建设,一方面,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人们思想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积极倡导社科界的优秀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力戒浮躁,勤奋刻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推动我省当好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面向或适用于社会优秀人才的管理、服务、教育与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现有政策、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的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机构。省社科联是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联系社科界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现有班子成员6人,兼职副主席16人,内设机构3个部室(中心),其中,专设社团联络部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

近些年来,社科联工作经历了从“小社科”到“大社科”的跨越,业务工作不断拓展,目前业务工作有几大板块,包括:社科规划、社科评奖、社团管理、社科普及、决策咨询和刊物建设、人才培养等。党组始终把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放在重要位臵,加强领导和指导,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我会所辖社科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管理体制。我会所辖的社科类社会组织目前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管理部门双重管理的体制。对社科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并非只有我会一家,省直许多党政部门都具有 对一些社会组织业务主管的职能。但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按中央文件的规定,目前只有省级社科联担任业务主管单位。管理的原则和办法主要依据国务院1998年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中央和省颁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和方法。为加强和改进管理,我会根据国务院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广东省社科联社团管理试行办法》和《广东省社科联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试行办法》等。通过贯彻以上条例、规定、办法,我会所辖社会组织依法办会、科学办会、民主办会的意识大大增强,为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社科界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一是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社会组织是党的重要执政基础,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参谋助手,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社会组织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但目前,重政府轻市场、轻社会组织的态势和现实仍未改变,导致有些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二是办理程序繁杂,体制不合理。申办成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门槛高、时效低、标准不一,致使社会组织发展严重受阻。现有业务主管单位分布比较散,缺乏统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存在日常管理“缺位”现象,因体制不合理、不健全,各主管单位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能分工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受限,社会组织中优秀人才缺乏并处于社会弱势地 位。

三是管理落后,服务水平低。管理部门建制和人员编制没有跟随社会组织发展的增加而增加,人手不足,办公设施不完备,管理能力不强。如省社科联,90年代主要服务管理16个直属社团。后来随着业务管理职能的确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所要管理服务的对象已扩大到现在的139个社团、1个基金会和23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而机构编制却一直在20个人头和三个半处室的水平上不变。此外,有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自律机制不完善,专职工作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是投入不足,扶持力度弱。我省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一直偏低,财政投入总量不如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人均社科规划经费也赶不上广西、四川等省份。大多数省级社团、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有90%的社团因经费困难而面临生存问题。

五是缺少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目前社会组织很多方面都要纳税,与企业没有什么两样。比如,社会组织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要缴所得税,甚至社科基金投资收益也要缴所得税。此外,社会组织中专职工作人员的入户、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和权力,不仅比不上事业单位,甚至还不如企业。

四、在加强社会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与服务、畅通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等方面有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推动社科类社会组织大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经济社会双 转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它摆在应有的工作位臵上予以高度重视,创造开放、宽容、自治的学术空间,加大社科类社会组织建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社科类社会组织力量,让社科界社会组织成为优秀人才的良好载体。

(二)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社科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理顺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挂靠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科联对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协调作用。根据需要,建议在适当的时机成立国家级的社科联机构,适当增加省社科联机构和人员编制,特别是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应有专门的机构编制;增加经费保障,加强对社会组织优秀人才的培养、指导、监督及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直接减免部分社科类社会组织税费外,还可以通过加速折旧、费用扣除、亏损结转、投资抵免和提取准备金等方法来扶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科界优秀人才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完善对社会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适当扩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励面,把体制外的社科优秀人才纳入考核奖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落实奖励政策。特别要加大对体制外中青年社科优秀人才及成果的奖励力度,为年轻有为的社会优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应与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享受相应奖励和有关待遇。

(五)增加经费投入,扶持社科类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大对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对社会组织学科带头人的研究课题给予资金支持,政府委托课题给予倾斜,探索建立社科专项资金和孵化基地,给予社会优秀人才部分专项经费,或是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扶持社会优秀人才创业发展。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资助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社科学术社团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申报课题、成果评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大学、专业研究部门平等待遇的制度,增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学术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的社会优秀人才队伍。实施社科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对社科类社会组织优秀人才的培训要常态化、正规化,建议列入组织、宣传部门和党校培训计划。实施社会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带头人。制定配套政策,消除社会优秀人才在体制、职称、待遇、社会保障方面的流动障碍,赋予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政治地位,社会组织优秀人才可在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纳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选拔视野。

下载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现状调研报告[大全5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气象传播研究现状调研报告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

    关于大数据治理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大数据治理的研究与分析 2016-05-01 目录 1数据治理的背景和现状 ............................................................................... 1 1.1数据治理......

    敬老院老年人现状研究与分析

    敬老院老年人现状研究与分析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们生育观念改变,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趋近于零,同时,伴随人口......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 调研与分析吴佳男 物流管理101 ***1/5/7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切实做好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保证高校学生生命安全......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吴佳男 物流管理101 201010612014 2011/5/7 实用安全技术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太原市中学校史研究与校史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太原市中学校史研究与校史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摘 要】中学校史研究成果是学校教育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源泉;中学校史教育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以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