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实现食品市场有效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食品的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作为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实施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逐步完善食品市场监管机制,实现食品市场有效监管,则成为我们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否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的基本体现,面且也是能否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能否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件大事。为此笔者就实现食品市场有效监管的对策及建议谈以下三点。
一、建立进货渠道备案制
食品经营户在食品购进、销售环节,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第33条之规定,建立并执行进货验收制度,在进货渠道上严格履行查验职责,即进货时索取并检查供货单位或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实施索证制,查验食品质量,按批次向供货人索要质量合格证明,并对商品包装上的标识以及内在质量进行检查或抽查,以保证食品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还应该要求食品经营户建立食品进销货台帐。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印制统一的《进货台帐》和《销货台帐》。要求进货台帐上记载:货物来源地、生产厂家名称、商品数量、价格、商品名称及商标名称、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相关内容;《销货台帐》记载:销售对象、地址、销货数量等相关内容。实施进货渠道备案制,既坚持了市场监管“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也实现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向“防打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同时,由于对进货有台帐记录,因而使工商机关在市场监管中可及时掌握辖区内的食品市场动态,一旦出现问题则可及时处理。这样,就可一方面从进货环节和来源上建立起食品安全过滤机制,使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另一方面又可增强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提高其市场信誉。
二、实施抽检查处公示制
在建立进货渠道备案制和自检抽检把关制的基础上,还必须实施抽检查处公示制,以强化有效监督。也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食品经营户所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在公示栏内进行公示,让全社会关注食品质量问题,对检测出来的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威胁的不合格的食品,可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实行问题食品召回制。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出发,要求经营者迅速查清销售食品的去处并及时予以召回,并妥善处理因此产生的消费纠纷,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二是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该没收的没收,该罚款的罚款,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三是实施查处结果通报制。一方面对于涉及厂家生产的不合格产品,我们可依法通报给质检部门,由质检部门端窝除根或责令整改,切断不合格食品产生的源头;另一方面,根据经营者记载的产品来源地,如属于在辖区外进的货,则应及时将检测结果以书面形式连同行政处罚情况通报给有管辖权的工商部门,以实行横向联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共同搞好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管。四是实施不合格食品退出机制。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把上述四种方式综合地予以运用,并及时在权威的媒体上进行公示,其产生的力量就必定是巨大的,足以使失信公众者,付出血的成本。
三、严格市场监管责任制
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工程无疑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如何建立并严格监管责任制呢?我们认为,急风暴雨般的集中整治固然需要,但仅能治标,如要治本,从根本上强化食品市场监管,就必须从日常监管上下大功夫。一是要完善市场监管评价考核体系。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食品市场准入监管的考核目标,力争使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和量化硬化,以和风细雨的日常有效监管来逐渐取代了问题后的集中“亡羊补牢”。二是要实行不作为责任追究制。就是要对各工商所分别制定明确的不同等级的责任追究制。对尽职尽力者,予以明确的奖励,渎职失职者,予以严格追究。比如可具体规定,对食品市场监管不到位或不达标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者的过失,按照轻重分别给予降职、撤职、离岗等处分。对于工商所管辖区域内工作不达标的,所长必须引咎辞职。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给当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损失的,除追究行政责任,构成失职渎职罪的,则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强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为完善食品准入监管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最终实现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才能确保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第二篇: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工商食字〔2009〕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认真总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日常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贯彻落实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件:1.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
2.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3.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4.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
5.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6.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7.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8.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5: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商场、超市、批发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店等不同的食品经营场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一、严格监督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加强自律管理,确保入市食品质量合格
(一)监督商场、超市等企业,在巩固索证索票、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义务。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市场巡查,督促其完善“两项制度”和落实法定责任与义务。
(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两项制度”的电子台账。基层工商所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与商场、超市等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对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采取随机抽取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食品和“倒查”的办法,检查其落实查验记录义务和建立健全“两项制度”落实的情况。
(四)鼓励商场、超市等企业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送检,加强对配备有检测设备的商场、超市等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自检行为。
(五)切实加强对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预包装食品、进口食品、散装食品等食品种类的质量安全的监管,重点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督促商场、超市等企业针对处于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保质期届满等不同情况的食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
措施,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六)鼓励和引导商场、超市等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形式的协议准入,减少中间环节,保障食品质量。
(七)基层工商所要指导本辖区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及时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经营动态信息。
二、严格监督食品批发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销售台账,确保食品经营行为规范
(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批发企业履行好查验义务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的同时,应当监督食品批发企业记好销货台账。
(九)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实现与食品批发企业建立的以销售台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计算机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及时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十)严格监督批发企业向食品进货单位提供与食品零售单位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销货凭证。
三、严格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市场开办者切实承担法定义务
(十一)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场内经营者依法履行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义务。
(十二)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巡查,加强对市场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义务的监督
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没有履行对场内食品经营者经营资格审查,发现场内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报告的,工商所应当监督其改正,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十三)引导和督促农村集贸市场推广“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制度,引导其规范和诚信经营。
(十四)工商所应当指导本辖区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
(十五)加强对配备有必要检测设备的大型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鼓励其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
四、严格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十六)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对购入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十七)鼓励食品店在巩固进货台账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进货查验记录。
(十八)积极引导食品店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活动。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承诺、统一亮证亮照经营、统一监督电话等“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食品店经营管理,使食品示范店做到:经营主体资格有效规范;食品质量合格和入市退市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合法规范;食品经营者自律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第三篇: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食品市场质量巡查监管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对市场(超市)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人身安全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工商所(分局)负责对辖区内市场(超市)食品质量进行巡查监管,县级以上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三条 巡查监管重点对象:
(一)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
(二)消费者、有关组织投诉、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食品;
(三)土法特殊事件涉及的食品;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为需要巡查监管的其他食品。
第四条 巡查监管部门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所辖市场(超市)的食品质量 进行检查,原则上每个星期不得少于一次。
第五条 巡查监管内容:
(一)检查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是否落实食品准入管理各项制度;
(二)检查食品外观质量、包装食品的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
1.包装食品中文标明的食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和厂址;
2.包装食品的商标、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食品的净含量及标准方式;
3.根据食品的特点和食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4.食品的生产日期和安全食用日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
5.食用不当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应有警示标识或中文警示语。
(三)检查经营者是否符合规定:
1.食品进销货台账;
2.对食品的广告、宣传行为;
3.是否经营禁止上市的食品;
4.其他经营行为。
(四)检查食品相关票证是否符合规定。检查食品经营者是否按照《市场食品索证索票制 度》的要求,索取相关票证,索取的票证是否符合规定;
(五)按照流通领域商品抽查的管理规定组织对市场食品质量进行抽查。
第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市场食品监管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快速检测色设备。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使用快速检测设备对食品质量进行定性检测,也可以委托 法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予以检验认定。
下列项目,可使用快速检测设备进行检测:食品中甲醛、甲醇、二氧化硫、亚砷酸盐、吊白块;植物产品中有机氯、有机磷、胺基甲酸农药残留;水产品中氯霉素药物残留和甲醛污染;牛羊肉注水。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快速检测认定不符合安全质量标准的食品,可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按规定抽取样品,并及时将被控制的检测样品送法定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复检,经复检认定后,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第八条对检查监管部门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和其经营单位,有管辖权的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查处,没有管辖权的,应移交有管辖权的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公按机关处理。
第四篇: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市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我国现有经批准上市的保健食品近万种,行业年总产值上千亿元,规模相当庞大。2009年为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原基于《食品安全法》制定的保健食品管理相关规定随之失效,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配套条例法规至今未重新制定,保健食品的市场营销乱象丛生,证后监管存在许多问题。现对**市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并谈点思考对策。
一、现状分析
**市现有注册专营保健食品经营单位92家,其中**市城区36家,占39.13%,乡镇销售单位56家,占60.87%,保健食品销售面对农民等乡镇消费群体占有很大比重。经初步调查,全市92家专营单位经营保健食品品种多达89种,其中国产保健食品品种占98.76%,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糖血脂三类产品占67.51%。2012年全市保健食品销售额近400万元,城区销售占68.25%。全市保健食品传统渠道销售较为规范,但是,全市200余家药品经营企业基本都有销售保健食品的行为,而取得保健食品合法销售资格的不到50家,办证率不到25%。另外,部分药品经营企业未将药品和保健食品分区销售,以获取更大利益等不良行为依然存在。通过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专项行动,**市保健食品市场逐步得到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营单位数量多、规模小、入市门槛低、资金投入少;二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伪造或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1冒用保健食品标志、伪造合法企业产品的违法行为未受到相关职能部门致命打击;三是虚假夸大宣传广告狂轰乱炸,所谓的专家义诊、讲座或患者“现身说法”屡见不鲜,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四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还不规范;五是电视非法直销保健食品广告层出不穷,药监和工商部门对其监管非常困难,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违法广告。六是经营单位点多面广,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监管难以形成无缝监管,非法销售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有: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
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监管体制缺陷,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保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加大执法力度成为口号。2009年《食品卫生法》出台后,《食品卫生法》随即作废,依据该法制定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也失去法律依据,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至今不知何日能正式实施。目前,保健食品监督管理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此外,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如《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只是对生产经营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缺少针对委托加工、异地经营、网络经营等行为进行监管的条款,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盲区,执法力度难以加大。
5、机构改革步伐滞后,职能部门监管形成真空。国家相关
法律制定后相关职能部门职能划分不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职能支持,对保健食品监管形成“看似都能管,其实都不管”的监管真空。
二、思考对策
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快《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要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制定《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审查规定》等法律法规。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罚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市政府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政府规章或管理办法。
2、改革监管体制。《决定》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从目前实际工作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分段监管体制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生产经营、广告监测和市场监管统一归口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理,改革现行保健食品监管体制。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监管的经验和优势,规范保健食品企业运作,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从而提高保健食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3、理顺运行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全面履行保健食品监督职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监管能力,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当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保健食品监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二是建立保健食品联合执法人员备案制度。将业务
熟悉、办案严谨、作风过硬的保健食品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备案,以备随时调用。三是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管理制度。加强组织联合执法人员的业务学习,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各部门要有服从大局,各司其职,不推诿、求协作的工作作风,以确保联合执法有机制、有制度、有保障、有效果,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四是建立保健食品联合执法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保健食品监管信息、成果、经验和难点,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五是积极探索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相结合的新途径。寻求破解广告监测与监管处罚短路工作思路。
4、加大资金投入。目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保健食品监管部门,但是,监管装备十分简陋,尤其是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对其他保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来说,检测设备基本为零,监测基本靠瞟。如要承担起保健食品全方位监管的工作任务,则要求市政府在加大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经费投入的同时,并大力整合现有保健食品监管资源,完善设备装备,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5、加强队伍建设。省局以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从事食品安全监察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的非专业人员。全面履行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熟悉、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保健食品监管专业队伍。为此,一要加强对现有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政策法规熟悉,工作规程熟练。二要有计划地录用专业技术人员,弥补队伍专业上的缺陷,形成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强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工作热情,启示工作思路,拓宽工作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保健食品监管队伍。
6、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改革保健食品监管体制,理顺监管
运行机制。针对当前“普遍食品变保健食品”,“食品、保健食品变药品”普遍现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大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生产经营监管的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保健食品质量检验、安全评估、市场准入(退出)、安全监测与监督抽查、质量预警、广告宣传以及产品标志、标识、标签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通领域的质量监控及其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标准及检测检验体系、执法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保健食品监管长效机制。
7、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针对广大保健食品消费者,在全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保健食品消费知识,以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进合格保健食品;针对保健食品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升其法规知识水平。
第五篇: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今年以来,宜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发现保健食品市场比较混乱。为此,笔者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谈点思考对策。
一、现状分析
通过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宜春市保健食品市场逐步得到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而言之,一是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二是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开发能力差;三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虚假夸大宣传广告狂轰乱炸、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四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还不规范。究其原因有: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保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现行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所明确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各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依据各
不相同,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质监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则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标准不一,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按照《产品质量法》,要处以货值金额的0.5至3倍的罚款;按照《商标法》,则处以货值金额的5倍以下罚款;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处以非法所得的1至3倍罚款。具体处罚时,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执行时有异议,落实时难到位。
5、部门与部门失衡,致使牵头乏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按照“三句话”职能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各职能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目前,无任是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单位资历,还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牵头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相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显然是级别低、职能虚、资历浅、基础弱、投入少、队伍小,牵头部门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基础条件明显失衡,必然制约牵头工作的开展。
二、思考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在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要明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审查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主管部门。全面负责保健食品研发、注册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广告宣传、市场监管等全方位的监管,将保健食品纳入到药品监管同一体系中来。同时,加快保健食品政策体系和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步伐,借鉴国外先进保健食品监管模式,促进我国保健食品监管与国际接轨。
2、改革监管体制。《决定》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从目前实际工作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分段监管体制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生产经营、广告监测和市场监管统一归口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理,改革现行保健食品监管体制。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监管的经验和优势,规范保健食品企业运作,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从而提高保健食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3、理顺运行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全面履行保健食品监督职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监管能力,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当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保健食品监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二是建立保健食品联合执法人员备案制度。将业务熟悉、办案严谨、作风过硬的保健食品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备案,以备随时调用。三是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管理制度。加强组织联合执法人员的业务学习,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联合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各部门要有服从大局,各司其职,不推诿、求协作的工作作风,以确保联合执法有机制、有制度、有保障、有效果,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四是建立保健食品联合执法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保健食
品监管信息、成果、经验和难点,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五是积极探索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相结合的新途径。寻求破解广告监测与监管处罚短路工作思路。
4、加大资金投入。目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的牵头单位,各级政府对其投入非常有限,监管装备十分简陋,尤其是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对其他保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来说,可谓是“四个基本”: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监测基本靠瞟、投入基本最少。如要承担起保健食品全方位监管的工作任务,则要求各级政府在加大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经费投入的同时,并大力整合现有保健食品监管资源,完善设备装备,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5、加强队伍建设。省局以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从事食品安全监察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的非专业人员。全面履行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熟悉、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保健食品监管专业队伍。为此,一要加强对现有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政策法规熟悉,工作规程熟练。二要有计划地录用专业技术人员,弥补队伍专业上的缺陷,形成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强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工作热情,启示工作思路,拓宽工作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保健食品监管队伍。
6、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改革保健食品监管体制,理顺监管运行机制。针对当前“普遍食品变保健食品”,“食品、保健食品变药品”普遍现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大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生产经营监管的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保健食品质量检验、安全评估、市场准入(退出)、安全监测与监督抽查、质量预警、广告宣传以及产品标志、标识、标签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通领域的质量监控及其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标准及检测检验体系、执法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保健食品监管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