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讲话稿写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和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秘书二室“一周一篇”
推荐学习文章之二十六
(2008年9月29日)
领导讲话稿写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和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写好领导讲话稿,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权威与平易的关系
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与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讲话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要与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方面相符合,立场坚定,原则性强,严肃、认真、鲜明、有力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起到应有的强调、号召作用。这种权威,确实是一种原则的把握。但如果一个领导在讲话中,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措施生硬,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危言耸听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就会拉远与听众的距离,阻碍双方情感上的交流,就得不到思想上的共鸣,起不到应有的影响、教育和引导作用。领导讲话坦率、诚挚,就能很快与听众沟通,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在自然而亲切的气氛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起草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把“理”说白说透,将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便于领导权威的自然贯彻,消除逆反心理,达到讲话应有的权威效果。1
二、庄重与幽默的关系
领导讲话无疑要庄重,不能拉家常式地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领导讲话所必须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个领导不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领导的思想意识。领导既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也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或以自我为中心。起草领导讲话稿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行文沉稳、扎实、郑重其事,以使领导讲话稿严肃、认真、原则性强,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讲话稿中一味地照本宣科或讲些大话、套话,开始说一通形势如何如何,结尾原则性地提提要求,没有一点灵活性,也是打动不了听众的。讲话作为一种鼓动、号召的手段,还必须讲求一些现场效应,努力与听众产生共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补充,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幽默性是灵活性的绝妙体现。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为领导的风度增添异彩。当然,讲话中使用幽默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灵活运用,以使领导讲话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三、深入与浅出的关系
领导讲话,总是要通过阐明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
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讲话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根据,通篇都是名词、定义、概论,一味进行简单的“满堂灌”,就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起草领导讲话稿,只有将说理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把高深的道理讲得明白通畅、简单透彻,才能使所要阐明的道理生动、明了,使听众易于接受,从而达到讲话应有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撰稿人首先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要想使讲话稿事理严明而又深入浅出、明白通畅,撰稿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平时注意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悟性与灵感。其次是掌握语言的技巧。讲话稿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数字串连法、借题发挥法、引经据典法、数字说明法等,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并在起草中灵活应用,会使领导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写好领导讲话稿,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避免雷同
领导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讲同一个问题的情况,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重复讲,势必会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出现无人关注的局面。撰稿人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工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的讲话稿很可能会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在起草讲话稿的过程中要避免雷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根据领导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心理的需要,使听众开阔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
避免重要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地展开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特色且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
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不同领导的讲话稿,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如大河滔滔,有的如小溪潺潺。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代伟人的讲话稿都有独特的风格。毛泽东的讲话稿深刻豪迈、洒脱精辟,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论述。邓小平的讲话稿实事求是、朴实无华,如“三个有利于”的论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让人一听就明白,朴素而富有哲理,影
响深远。领导讲话稿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讲话稿的内容、层次结构和语言表达上。在内容上,有的喜欢突出一两个重点,有的喜欢面面俱到。在表达方式上,有的爱论理,有的喜欢谈事;有的爱讲得实一些,有的爱讲得虚一点。在句法上,有的喜欢长句式,有的喜欢简洁明快的短句;有的讲究章法,有的不拘小节等。讲话要有自己的风格,才能抓住听众。撰稿人要在把握领导的思维、语言、文法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使领导讲话讲出自己的风格来。每个人所具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创造特点,就是其风格的具体体现。领导讲话要有风格,这也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这样的讲话是过去也是现在的一种通病,即在内容的安排上成为上级领导讲话或有关文件的翻版。在篇章结构上,也常常是总结肯定前段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形成了许多“套路”。这种讲话四平八稳,毫无新意,使听众越听越没有耐心。其实,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撰写领导讲话稿,要以传达、贯彻领导的思想、观点为主旨,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的束缚。讲话不应有固定的章法,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的变化而随时变化,不仅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生动活泼、文采飞扬。撰写领导讲话稿,应当潇洒一些,讲究一些文采。文采与形成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使讲话
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是语言表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由于领导的性格、职务特点、语言习惯不同,讲话风格也必然各具特色。
三、适当调剂
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任何人都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像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台下有人开小会,有人收拾东西准备走,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即需要即兴调剂。对这一点,撰搞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时兴调剂要随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随听众的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机智灵活的表现,如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的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
21世纪是一个大竞争、大创造、大发展,需要大智慧、大手笔的时代,快节奏、高效率、优质化成为21世纪的工作基调。领导机构精简、办事人员干练成为时代特征,追求创新、卓越成为时代主旋律和领导的重要心态。这就要求文秘人员素质更高、视野更宽、思路更清、笔头更快、能力更强、业绩更佳。我们必须在提高综合素质和写作水平上下工夫。(摘自《新编领导讲话稿写作实务》)
第二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杨 庆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三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发言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1)(2)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四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五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论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低效低质的状况?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堂气氛要把握“严”与“活”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即“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哪些方面应该严肃呢?首先,课堂纪律要严肃,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和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刊。其次,教师态度要严肃,不信口开河。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坚持激励性原则。
严肃的课堂气氛是必要的,但不能严而过度,一严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思维疲软”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第一,教师必须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乐观的情绪。这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亲切一点,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尊敬,就容易教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第二,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料”,如“笑话”、“联语”、“咏史诗”、“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可以增添教学情趣,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热情,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如我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开始就引入了在刘和珍的追悼会上其男友方其道献上的一副挽联:
“生未同衿,死难同穴,劳燕各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一腔热血泣黄泉。”
这副挽联,寄托了生者对亡者的无尽哀思,也蕴含着对持枪杀人者的无比愤慨,爱憎分明,感情充沛,品之令人心颤血涌。学生被这幅对联深深吸引住了,当知道悼念的就是要学的课文中的刘和珍时,便产生了急切要求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这样创设诱因,活跃了课堂气氛。第三,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我们中语界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实际,“拿来”为我所用,求实效,而不盲从、生搬硬套。
2、学内容要掌握“粗”与“精”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要突出重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又要注意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既要克服“杂会式”,也得防止“清汤式”。因此,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精”要以“粗”为基础。
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教师必须做到深研教材,搞好教学设计,多读名篇时文,广泛吸取营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薄发”就是教师将知识精华提炼出来,酿成蜜汁,奉献给学生。教师的“讲”要以“精”为原则,“讲”的起点,要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由此切入对课文的分析,渐近课文核心,既抓住课文的结构思路,又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特点。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既是“记念”,为何又“忘却”?以此为起点,诱导学生对课文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课文的知识起点尽量罗列出来,重点讲清,讲透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分析的思路是什么?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在课堂上较少的时间内掌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争有新角度、新视野。这样,不仅使课讲得精彩、凝练,也使学生从思想上消除语文课内容繁多,干燥无味的感觉。可见,教师是否处理好教学内容“粗”与“精”的关系,是能否教“活”语文的重要环节。
3、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疑”与“释”的关系
根据语文课内容多、灵活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疑”与“释”的关系,既要善于设置疑问,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疑问的方法。教师的设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深题浅问”,即对一些既有深度又复杂的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提问。如果提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达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例如《药》,连接华夏两家悲剧的联系物是什么?以“药”为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二是要“浅题深问”,即对一些看浅显,但又重要,而常常被学生所忽视的问题深入探讨,例如《祝福》一文“祝福”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什么时候?其含义是什么?这样设疑,可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最终而知之,教学效果较好。三是要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可以这样设疑:文中六次刻画了周瑜的“笑”,每次“笑”的神态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四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即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或运用直观教学,或故意出错等,使学生产生矛盾而质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古人云:“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悟长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理解知识的钥匙,是探索和创新的开始,使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主动思维状态,这是可喜的一步。但是“疑”的目的在于“释”,只有通过“释疑”才能使学生解开疑团,在教学中,对那些学生比较陌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大都要采用“释疑”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严”与“活”、“粗”与“精”、“疑”与“释”这三个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