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庆阳市香包刺绣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庆阳市香包刺绣产业调查报告
前言
本调查报告通过对香包刺绣经销商的上门咨询调查,了解目前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商户的经营模式、经营困难、发展瓶颈、产销供等情况,为以后庆阳香包刺绣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为兰州银行日后信贷业务的开展做好前期铺垫工作。两次香包市场调查,共遍及香包经销企业、个体商户数十家,与之交谈真正达到调查目的只有四家,分别是红凤蝶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乾琸工艺有限公司、佳园福刺绣和藏精阁刺绣商铺。调查中涉及的问题有:用于制作香包和刺绣产品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的销路;商家的经营情况;香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政府的扶持力度;商家对电商平台的认识;商家有无资金需求等。
调查内容
文化底蕴:香包、刺绣在庆阳地区拥有渊源的历史,在庆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是赠送亲朋好友的绝佳选择。庆阳香包主打民俗文化精良产品,以香包为主打造品牌带动剪纸、刺绣、皮影等民俗产品的长足发展,在风格上保持着古朴、稚拙、淳真、粗犷、怪异、神秘的原始色彩,绣工上细密精整,针法上平济如画、丰富多变,品种上千姿百态,格调上富丽堂皇,加以大红大绿的基调,地方色彩特别浓郁。
政策导向:2002年,庆阳市政府为了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壮大,把每年的端午节定为“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这也为香包刺绣产业做大做强提供难得的机遇,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香包节,基于此香包文化产业平台,已为庆阳的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兰州银行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2011年,兰州银行在庆阳的驻入为庆阳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增添新的活力,为庆阳人民自己的企业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优质的信贷服务,同时把庆阳经济建设推向新的历史台阶。
市场定位:在季节上,香包销售浮动性较大,销售旺季一般在春节过后和香包节这两个时段。在规模上,庆阳香包刺绣业已发展到七万多户,从业人员十万余人,形成了香包民俗生产基地40多个,香包加工点遍布庆阳城乡,初步形成了
大批量集中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香包产业化链条。在销路上,庆阳香包已经开始慢慢走出甘肃,走向国外市场,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南京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庆阳香包刺绣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企业带动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工基地将原材料或者机绣出成品分给农户,农户将原材料带回家只进行单一化的产品加工,产品制作完成后,由加工基地进行统一回购,回购的产品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制品,然后企业再从加工基地批量购货进行包装销售。这种生产加工模式分工明确、资源配置优越,充分带动了城乡闲置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居民的人均收入。
产品归类:庆阳香包类型主要分为:卧型、头戴型、肩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五大类,主要代表产品有虎头枕、虎头帽、肚兜、动物挂件、荷包、绣花鞋等,价格一般根据产品的做工精细程度和大小确定。例如小型荷包10元、中型荷包40元、绣花鞋一双200元。刺绣产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创意,大体分为人物绣、动物绣、风景绣三大类,价格也是根据产品的精细完美程度、创作理念、表达的意境定位,价格低至有几百元,高达上千乃至上万元。
销售渠道:商家在产品营销渠道上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各种挂件饰品店进行零点销售、二是在各种大型的批发市场进行产品批发销售。网点销售在庆阳本地较多,主做精良纯手工制品,商家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压力都比较大;批发销售是外地商户专门来庆阳进行大量香包采购,要求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生产实力和议价能力。
调查结论
调查的商户都是自产自营的经营模式,他们的年利润率在30% 左右,例如:店铺面积在30平米的商家年销售额基本在80-120万之间,毛利润在25-40万之间。商家普遍反映2014年香包行业不景气,主要是受到以下方面影响:
1.宏观政策方面,国家从上到下倡导党风廉政建设、反对铺张浪费、过度消费,许多行政机关和企业的劳保订单在今年锐减,很大程度上折扣了商家往年的应有销售量。
2.市场督查方面,目前香包市场缺乏明确的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管理机构,这就导致不适度竞争现象频频发生,部分商家将一些粗制滥造的民间艺术品投放市场,严重损害了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形象和声誉。
3.消费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日益提高,消费者需要的是精致手工艺品,这就对商家在把关产品质量问题上有了很高的要求。
4.资金投入方面,商家在资金周转高峰期(厂房扩建、设立分店、原材料机械设备购入等)常常碰到资金匮乏的现状,又争取不到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只能维持小打小闹的现状,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5.经营管理方面,商家没有形成健全的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只是依靠单一客户的需求,或是单纯依赖节会推销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巩固率都比较低。另外,商家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以小作坊的形式运营,形不成企业应有的管理理念。
6.宣传意识方面,商家的宣传意识较薄弱,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仅仅依赖香包节营销自己的产品,没有大规模、大手笔的宣传力度,也没有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经营销售。
针对上述这些制约香包刺绣行业发展因素,我建议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1.不论从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来说,还是从保护庆阳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来说,当地政府应加大香包刺绣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地出台一些惠企、惠民政策,例如:扶持一些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质的企业,产业补助、贴息贷款等等。同时也应健全督查机制,杜绝香包商家恶意竞争和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2.香包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对内做好产品质量的把关,对外做好营销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不断健全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产品生产效能和售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宣传力度,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第二篇:庆阳市正宁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庆阳市正宁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加快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的号召,立足正宁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广泛、产业起步顺利的现实条件,特此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总体思路:突出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着眼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切实强化“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的思想,以创建特色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以民间为母矿、以家庭为工厂、以智慧为动力,以节会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品牌为命脉,突出特色、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全力构建大开放、大开发、大荟萃、大发展的格局,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以此带动正宁人气更加旺起来、经济更加活起来、发展更加快起来、人民更加富起来。
奋斗目标: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文化产业机构总数达到100个,其中香包公司达到30个以上,香包加工厂达到10个以上,生产专业户达到2万户以上,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创汇突破2万美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香包作为推介正宁的一张亮丽名片,把香包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正宁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精心组织产业开发宣传战役,以参加庆阳香包节、筹办苹果节为平台,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刊发新闻专业稿件、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宣传正宁香包的历史渊源、产业优势、开发机遇和战略意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小香包、大市场、大战略”的发展思念,充分认识香包的支柱产业地位,坚定加快香包产业开发的信心和决心,把更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香包生产经营中来,为文化产业开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是打造特色精品,开发香包文化产业。香包产业的开发程度如何,其关键取决于是否有特色,是否具有市场前景。我们要把正宁的香包推出去,使香包产业真正开发起来,实现富民富县的目标,就必须走精品路子和特色路子,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了解国内、国际不同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习惯,以此确定香包的表现形式、外表包装及价格定位等商品属情,在式样设计、制作、包装上下功夫,在一个新层次上把香包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原汁原味的原始文化形态和古朴精致的工艺,真正体现正宁香包民俗艺术性。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全力为香包产业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香包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县经贸、旅游、工商、税务等部门简化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免收多种规费,搞好政策服务;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发挥行业特长,提供生产、销售、管理等信息服务;文化、科技部门组织专家上门入户、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各乡镇、工商部门积极给香包企业提供管理服务,推介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引导香包企业规范管理,科学运作,提升效益。县上和各乡镇都要成立香包生产协会,统一规格,统一尺度,统一流程,在构图、造型上精心设计、严格要求,在选料、针工上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香料、填充物等关键环节上严格审查,有效解决了香包生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质量难保和销售中压级、压价、恶性竞争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行业管理,优化了发展环境,保护了香包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加大了香包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坚持企业规模生产与群众普遍制作相结合,充分发挥香包公司和加工厂的技术优势,通过以会带训、专题辅导等形式,努力培训一大批香包生产能手。各乡镇和科技、文化、劳动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分赴乡镇、组建技术服务队,深入香包公司、加工厂和农户,举办技术培训,讲解技术培训,讲解技术要领,研究技术难点,提高技术水平,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指导,现场指导香包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有
进一步提高香包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大力实施“1543”传帮带工程(1名国家级艺术大师带动500户,1名省级艺术大家带动400户,1名市级艺术大师带动300户),积极发展一大批香包生产户,带动全县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积极投入香包生产,形成“人人参与、户户生产、遍地开发”的产业开发新格局,真正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壮大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五是创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始终以“建大基地、育大龙头、做大规模、拓大市场”为主攻方向,开发民间这个“母矿”,依托家庭这个“工厂”,采取信息服务、税费减免、商标注册等多种形式,组建各级香包公司、加工厂,采取“工厂+农户”、“能人带动农户”、“公司+工厂”、“工厂+基地”等各种运作模式,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并以此驱动香包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大集团式经营、高效益化发展,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实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香包刺绣加工公司、香包外贸营销公司、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县等项目,大力实施“四个一”精品战略(一支专业队伍、一批拳头产品、一批香包加工企业、一批外贸经销公司),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县香包生产户过到2万户,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使香包文化产业成为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六是健全销售网络,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县、乡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香包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香包企业提供生产、销售、管理等信息服务,加大香包商标的注册和质量论证工作,举办各种节会,为香包销售搭建平台,树立、推介、宣传正宁香包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的影响力。企业要以诚信为本,视质量为生命,认真履行生产合同,巩固原有销售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加盟店、代销店、专营店等促销路子,开店办店,发展终端,延伸销售链条,拓宽销路渠道;充分利用“五?一”、国庆、春节等旅游黄金时间和国内外各种节会,主动出击寻求合作伙伴,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销售额;积极争取正宁籍在外工作、经商、打工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第三篇:甘肃省庆阳市酒类调查报告
甘肃省庆阳市酒类生产调查报告
乔更稳(201321040235)经济学院,金融学
摘要:庆阳市酒类企业发展现状、代表性企业概况、存在问题。
庆阳是一个酒类产销大市,酒类生产量和销售量位居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酒产业在调整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落后等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以白酒为主的酒产业品种齐全,初具规模
至目前,全市共有酒类生产企业17户,其中白酒10户,黄酒4户,啤酒1户,果酒2户。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户,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户。除彭阳春酒厂建厂较早(始建于1955年)之外,其余酒厂都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成立的新厂,但企业厚积薄发,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白酒为主,黄酒、啤酒、果酒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酒类产品丰富,品种多样,基本能够满足城乡居民饮酒需要。全市酒类生产企业资产总额约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1亿元。酒类生产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500余人,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1000多人。年设计总生产能力5.7万吨(其中啤酒4万吨,白酒1.5万吨,黄酒1500吨,果酒500吨),实际产量约5万吨,年销售量4万余吨,能够生产40多个系列290多个品种的酒品。
(二)地产酒发展迅速,品牌初展,在全市酒类市场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俗话说,“七分原料,三分工艺”,酿酒原料对酒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市酒类生产企业普遍以优质粮食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精心酿制而成,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包装精美,设计新颖,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和信赖。据调查,在全市酒类消费中,地产酒约占60%,占据主导地位。经过长期发展,涌现出了以彭阳春、九龙春、真粮液为代表的白酒企业,以蓝马啤酒为代表的啤酒企业,以马岭黄酒为代表的黄酒企业,这五家酒厂的酒品产销量占全市地产酒产销量的80%以上。彭阳春酒、九龙春酒被评为甘肃名牌,“彭阳春”、“铁人”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三)酒类文化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
酒文化作为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我市的酒文化内涵丰富,底蕴厚重,民间素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酒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彭阳春酒厂生产的“彭阳春”、“ 铁人”、“ 陇东”酒,九龙春酒厂生产的“周祖”系列酒,华池酒厂生产的“金华池”、“ 巧儿福”、“范公宴”酒,陇香源酒厂生产的“陇东明珠”酒,宁县梦阳春酒厂生产的“老庆阳”、“ 梦阳春”酒等,无不渗透着厚重的黄土文化气息,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需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四)酒类企业带动力强,产业链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2008年全市酒类生产企业共上缴利税649万元,2009年618万元,2010年491万元,今年上半年267万元,为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酒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粮食种植、畜牧养植、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为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代表性企业概况
1.甘肃彭阳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3年,现拥有总资产48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6000多吨,占地21447平方米。现有员工4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名,其中省级评酒员3名。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兴企,与四川泸州老窖酒厂进行技术协作,聘请高级技术人才;企业以先进的技术工艺,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检测手段,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家首批颁发白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开发出的“彭阳春”、“陇东”、“铁人”、“黄河古象”四大系列51个品种产品,产品先后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甘肃省食品工业优秀新产品、甘肃省优质白酒精品奖,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跟踪用户满意产品。公司先后被评为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企业,庆阳地区十佳工业企业、庆阳地区质量信得过企业、全国酒行业明星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甘肃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企业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行销西北五省,远销全国各地。
2.甘肃真粮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二○○一年。计划投资2800万元,建成年生产固态发酵粮食白酒1500吨的酿造企业。企业现有员工100多名,其中高级酿酒师3人,调酒工程师1人,调酒师1人,品酒师2名,占地166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形成了1000吨的年生产能力,是正宁县重点企业之一。
2002年被评为庆阳市农业化“龙头示范企业”;生产的产品2003年在兰州举行的九省区品酒会上被评为中国首届西部“云晓杯”“最佳口感奖”,同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商品交易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2004年庆阳市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5年甘肃省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同年公司通
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真粮液”被评为庆阳市“名牌产品”; 2007年“曾良”牌“真粮液”被庆阳市评为“优秀产品”,同年建设项目通过了环境评估;2008年本公司被庆阳市评定为“酒类经营诚信(A级)单位”,第六届中国庆阳香包民族文化节“真粮液”被指定为节会专用产品;2009年 “曾良”牌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公司通过十年的发展,蕴造了丰厚的企业文化,产品形成了消费者公认的知名品牌。公司的产品在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金昌市、宁夏的吴忠市、固原市、陕西的延安市、咸阳市等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昧,“曾良”牌所到市场成了消费者公认的酿造绿色健康酒,并由庆阳市授予“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地方品牌”。
3.甘肃蓝马啤酒公司前身为镇原县啤酒厂,建于1986年,原占地面积121亩,固定资产1002万元,设计生产能力5000吨。1992年被兰州黄河集团公司兼并,经过两次扩建和技改,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2000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移交县上后,组建了镇原县嘉合啤酒公司,由于流动资金紧缺,负债沉重,生产基本处于停产状态。面对困境,县上多方努力,积极外出寻求合作,先后与国内多家啤酒生产厂商进行了洽谈磋商,于2004年10月与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所属的陕西蓝马啤酒公司达成先租赁后收购协议,重组了甘肃蓝马啤酒公司。租赁之后,公司投入1220万元,进行了技改,新上了塑包机、贴标机等先进设备,2005年元月份投产。至2007年8月,已生产“蓝马”牌啤酒6万吨,创税800多万元,安臵职工300多人,产销率达到95%。公司计划增加投资3000多万元,新上一条5万吨生产线,使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4.马岭黄酒厂是庆阳市最早的黄酒酿造企业,企业总资产2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80万元。占地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拥有现代流水线生产先进设备20台(套),年产量1000吨。
该企业主要以黄米、小麦、灵芝、天麻、人参、当归为原料,根据民间传统酿造方式,采用现代生产工艺液态发醇。年生产黄酒200吨,销售收入达到120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酒液清澈透明,色泽鲜亮,酸甜爽口,其营养价值极高,含有18种安基酸,具有显著的药用保健价值。1994年马岭黄酒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金奖产品,1995年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评为优质产品,同年在黄河流域九省区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1996年被庆阳地区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三、存在问题
(一)企业小而散,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全市17户酒类生产企业中,生产经营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有10户,季节性生产或处于停产状态的有5户,逐步退出酒类市场而向其他产业发展的有2户。
酒类生产企业多、小、弱的问题突出,布局不合理,生产规模小,强势品牌少,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后劲不足,潜力不大。
(二)资金不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酒类生产企业在销售环节普遍要给经销商提供铺地产品,挤占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加之不少新建酒厂是以租赁土地或设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没有不动产,无法争取到银行贷款,导致人才引进、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等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目前在庆阳酒类市场上,高档酒基本被国家名优酒品所占据,中低档酒是众多厂家的主打产品,也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结果造成中低档酒生产严重过剩,企业赢利微薄甚至无利可图。总体来说,地产酒在全市处于高档领不起衔,中档上不去量,低档无利润的尴尬状况。
(四)酒类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我市酒类经营管理企业大多观念陈旧、经验不足、方式落后,许多企业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方式,缺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意识和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匮乏,水平不高,有的生产企业没有一名勾兑师,依靠临时聘请完成生产;员工工资待遇低、流动性较大、培训管理成本增加。
资料来源: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网站、中共庆阳市委官网、镇原县官网,正宁县官网,中国贸易网。
第四篇:甘肃省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甘肃省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近日,在庆阳市秋季林业工作会上,庆阳市林业局印发了《扶持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工作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庆阳市大力发展种苗产业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工作方案是根据市政府《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精神制定的。旨在为全面加快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挖掘宜林荒山潜力,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是:从今年秋季开始,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左右培育绿化大苗,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到2020年,实现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9.8个百分点;预期种苗收入69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 3万元。
工作方案确定的扶持对象为:利用我市宜林荒山、弃耕地从事种苗培育、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以及荒山造林的个人、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鼓励农户自主经营、联户经营、林地流转大户经营以及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社会团体租赁承包经营。
工作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即市级财政列支500万元林木种苗培育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扶持,主要扶持利用宜林荒山从事种苗培育和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每亩栽植株数达到400株以上、培育面积在100亩以上、其造林地块未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并且在所属县(区)林业局申请备案的各类经营主体。各经营主体可同时申请享受国家林业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以及林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等扶持政策。
第五篇:产业调查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开展产业调查但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没关系,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内容仅供参考。
篇一: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分散,重采轻管,存在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得不到利用。
3、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
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可食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的利用率。
4、联合开发、改造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和引进,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目前,我县的山野菜加工制品有干制品、盐渍制品等,多为粗加工,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应该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野生蔬菜粉、野生菜的发酵食品等等。这样,野生菜的研究、开发、利用才能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新产品,并更快走向世界。
篇二: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落实县四次党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助推“三个**”和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协xxx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从1xxx年开始,我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规划》为引领,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到xxx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xxx年增加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比xxx年增加3687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比xxx年增加7%。
(一)产业化基本情况
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覆盖了三次产业。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企业55家。其中,本地注册企业41家(含3家国企),外来委托、订单生产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合社82家,发展产业型协会21个,农产品营销经纪人63人。
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省级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7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专合社12个,市级示范社13个;获省市优秀农业经纪人4个。
1、企业经营型。按产业类别分,现有生产型企业有26家;加工类企业26家;旅游类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
万亩,发展订单农业9万亩,带动农户达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其中,(1)生产销售企业中,种子生产繁育10家,水果蔬菜生产销售3家,畜牧养殖销售11家,水产养殖销售2家,年生产销售:种子840万公斤,水果蔬菜万吨,生猪万头,珍禽97万只,禽蛋3350万枚,分别占全县总产的100%、5%、10%、13%、%。实现收入亿元。订单农业面积9万亩,流转土地万亩,解决就业3500人。
(2)收储、加工销售企业26家中,粮油类14家,食品7家,蚕丝1家,虫草加工1家,猪毛生化加工1家,林产2家。年收购、加工销售大米7万吨,油脂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特色食品万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3%、40%、30%、15%。
(3)观光旅游企业3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2、专合组织型。截止xxx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社81个,注册资本6275万元。其中,水果种植20个、畜禽养殖26个、蔬菜种植13个、水产养殖10个、养蜂2个。合作社入社成员5460户,流转土地万亩,带动农户11600户。xxx年,实现销售总额5125万元。
3、协会、经纪人型。全县登记注册的产业化经营性协会共21家、会员3025人,农产品经纪人注册会员63人。产业协会中,从事生产销售的16家,技术指导型协会3家,专业销售型2家。
xxx年,生产型协会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总额达5125万元。
(二)产业化优势与特点
1、区域化布局初现,组织化逐渐提高。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我县立足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杂交种子、绿色蔬菜、无公害优质水(干)果,可溯源生猪、优质獭兔、无公害水产等10类产业基地,以及“十点五线”休闲农业区。
同时,全县于xxx年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8个,无公害农产品总产达万吨,分别占粮食、油菜、水果、蔬菜总产的%、%、%、%。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十年努力,建成水稻、油菜种子基地万亩,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油菜种子繁育基地县”。
2、内培外引齐头并进,多元投入助推跨越。目前,55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4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引进产业化企业14家,实现生产总值达亿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农户
3.2万户;81家农民专合社,年收购销售额达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在加快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中,年收购加工粮油达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的)特色食品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5%、30%、15%。
4、产业特色鲜明,名优品牌崛起。全县现有注册商标18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13家。并培育出“**贵妃枣”、“略坪蔬菜”、“长荣”蜜柚,“汉农”野猪肉、“茂露”山地鸡、“垚垚”、“名凤源”野鸡蛋、贵妃鸡蛋、“昌益”绿壳鸡蛋、“福民”黑鸡蛋等品牌。外销农产品统一包装率达到了30%以上,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不断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一)重视不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推动力度小。1998年以后,全县再没有类似的产业化规划,对产业化的发展也没有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范畴,未有研究、部署和推进措施;二是近年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不明显,新农村示范基本上是在原有产业基础和规模上搞重点工程打造,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不很明显;三是乡镇“重项目轻基础”。对农业项目实施重视,对“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发展缺少研究和分析,真正助推农业产业化的乡镇较少。
(二)龙头不强。表现为:真正的产业化龙头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中,仅有16家评为市级龙头,无国家省级的产业化企业;在26家生产型企业中,除种子业10家、果蔬销售3家、生猪养殖11家、水产养殖2家与农业的生产有较强直接关联外,26家加工、3家旅游观光企业与农业生产仅为生产者与收购者的关系,几乎没有定向(订单)生产联系;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的加工生产,无公害粮油有条件但无参与的企业。贵妃枣、优质梨优势明显,也仅服务于集团消费,没有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生猪(年出栏万头)、小家禽(年产875万只)量足质优,但主要依靠鲜卖,无精深加工,“6115”工程的推动没有全面的支撑体系。
(三)规模不大。我县的农业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集中连片少、集约化
程度低;养殖业同样如此,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差,在市场中形不成气候。以致没有一个省市级的批发市场;其次,乡镇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再者,产购间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质量不高。缺乏合同履约管理、监督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龙头与农户间联系松散。
(四)投入不足。虽然“三农”投入逐年加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投入显得严重不足。
1、投入结构不尽合理。xxx年新农村建设本级安排1650万元,但用于农业产业培育的资金不到21%,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为零。
2、争取的上级建设项目中,针对农业产业化的比例极少(除了特批专项)。
3、金融支持乏力。由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专合社等经济组织贷款缺乏金融部门支持。
4、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土地集中困难,难以进入。同时缺乏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
(五)合力不够。品牌效应利用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名牌效益,在水果、蔬菜、大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枣子就有“万佛”、“调元”、“观音”等多个品牌;二是农口部门优质服务市场未能体现“**”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窗口,有也仅限于大的公司行为,折射出市场发育不全和服务市场、服务产业化的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机制不佳。企业、专合社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签订订单后:农民按价高销卖无视合同、企业随行就市低价收购不执行保护价政策,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同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四是专合社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社没有有效发挥组织。
篇三: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x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 494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6693 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 4021 辆,吨位 15801 吨,挂车 294 辆,吨位 9092 吨,总载重达到 24893 吨位。据统计,xxx 年物流业增加值为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 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 300 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 4 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x 年全区纳税过 100 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 6%。4 家企业中,纳税都不足 500 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 200 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三、对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在物流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以提升和带动我区物流产业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联合,重点支持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络联盟合作。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自律意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