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方法验证或确认内容
分析方法验证内容确定
(1)化学(仪器)分析方法验证内容可按下表确定
(2)化学(仪器)分析方法确认内容可由两名检验人员分别对同一批产品进
行检验(如可能,使用不同的仪器),比较两人的检测结果来证明方法在本实验室(人员、分析仪器、试剂等)的适用性,也可根据确认目的和评估结果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确认。
(1)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内容可按下表确定
注:“是”代表该项内容需要验证,“否”代表该项内容不需要验证。(2)生物分析方法如需确认,则根据确认目的和评估结果选择相关Ⅱ内容进
行确认。
微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内容确定
(1)若为药典或其他法规的方法,验证时按药典的规定进行验证(2)若为药典或其他法规的替代方法,则需按下表进行验证
注:“是”代表该项内容需要验证,“否”代表该项内容不需要验证。
第二篇:确认和验证(征求意见稿)
确认与验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范围
第一条 本附录适用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涉及的所有确认与验证活动。
第二章 原则
第二条 为证明对具体操作关键方面的有效控制,应该进行相应的确认或验证工作。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来确定。应持续评估确认和验证的状态。
第三章 验证计划
第三条 所有的确认与验证活动都应事先计划。确认与验证的关键要素都应在验证总计划或同类文件中详细说明。
第四条 验证总计划应包含以下信息:
1.确认与验证的管理要求;
2.确认与验证活动的组织机构;
3.待确认或验证项目的概述;
4.文件格式,包括确认或验证方案和报告的格式;
5.计划和日程安排;
6.变更控制;
7.所引用的文件、文献。
第五条 对于较大项目,可单独制订验证计划。
第四章 文件
第六条 确认与验证方案应当经过审核和批准。确认与验证方案应详述关键步骤和可接受标准。
第七条 确认与验证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撰写验证报告,汇总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对观察到的偏差进行评估,得出必要的结论,提出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确认与验证方案中的变更,应有相应记录并有适当的解释,验证报告应通过书面批准。
第八条 当验证和确认分阶段进行时,只有当上一阶段的验证与确认活动符合预定目标且经书面批准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确认和验证活动。1
第五章 确认
第一节 设计确认
第九条 新设施、系统或设备验证的第一个步骤为设计确认。
第十条 企业应按照预定用途和本规范要求制定用户需求。设计确认应证明设计符合用户需求,并有相应记录。
第二节 安装确认
第十一条 新的设施或改建的设施、系统或设备需安装确认。
第十二条 安装确认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企业应根据设计确认中提出的技术要求对设施、系统或设备进行验收并记录;
2.根据最新的工程图纸和技术规格/标准说明书,检查设备、管道、公用设施和仪器的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3.收集及整理(归档)由供应商提供的操作指南、维护保养手册;
4.相应的仪器仪表应进行必要的校准。
第三节 运行确认
第十三条 安装确认完成并符合要求后,应进行运行确认。
第十四条 运行确认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根据生产工艺、系统和设备的预定用途制定运行测试项目。
2.试验/测试应在一种或一组运行条件之下进行,包括设备运行的上下限,必要时采用“最差条件”进行确认。
3.必要的校准、操作、清洁和预防性维护保养程序的建立、对操作人员培训等内容。
第四节 性能确认
第十五条 性能确认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根据对生产工艺、系统和设备的相关知识制定性能确认方案,使用正常生产的物料、适当的替代品或者模拟产品来进行试验/测试;
2.应在一种或几种条件之下进行试验/测试,试验/测试的操作条件可包括设定的运行参数的上下限。
第十六条 有些情况下,可将性能确认与运行确认结合进行。
第五章 工艺验证
第一节 通则
第十七条 工艺验证包括新工艺的首次验证、影响产品质量的重大变更后的验证和再验证。
第十八条 工艺验证的方法一般应采用前验证。在极个别情况下,如无法进行前验证时,才可采用同步验证。
第十九条 已运行了一段时间的工艺应进行评估,必要时需进行再验证。第二十条 拟使用的设施、系统和设备应经过确认并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分析方法也应经过验证。参与确认或验证的人员应经过适当的培训。
第二节 前验证
第二十一条 前验证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工艺的简短描述;
2.应验证的关键工艺步骤的概述;
3.所要使用的设备、设施清单(包括称量、监控和记录设备)以及它们的校准状态;
4.成品放行的质量标准;
5.相应的检验方法清单;
6.中间控制参数及可接受标准;
7.拟进行的额外试验和可接受标准,以及分析方法验证;
8.取样方法及计划;
9.记录和评估结果的方法(包括偏差处理);
10.职能部门和职责;
11.建议的时间进度表。
第二十二条 工艺验证的批次数应足够多并进行多方面考察,并有足够的数据进行评估。通常连续三批运行均在预定的参数范围内,可认为符合要求。第二十三条 工艺验证的批量应与常规生产的批量相同。
第三节 同步验证
第二十四条 在极个别情况下,允许在验证未完成前开始常规生产。第二十五条 对进行同步验证的决定必须证明其合理性、并记录且经过质量管理负责人员的批准。
第二十六条 同步验证的文件要求与前验证文件相同。
第四节 回顾性验证
第二十七条 回顾性验证属于再验证的一种方式,仅适用于良好确立的稳定工艺,当近期内产品的成分、操作规程或设备已有变更时,则不得采用回顾性前验证的方式。
第二十八条 此类的工艺验证应基于历史数据。验证的步骤包括:制定具体的验证方案、对数据资料回顾审核并出具报告,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第二十九条 回顾性前验证的原始数据可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工艺控制图、维修日志、人员变更记录、工艺能力分析,成品数据(包括趋势图和稳定性测试结果)等。
第三十条 所选择进行回顾性验证批次,应能代表回顾阶段中生产的所有批次,包括没有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批次。此外,应有足够数量的批次,以证明所采用工艺的一致性。必要时,可对留样进行额外的检验,以获得一定数量或类型的数据,用于工艺的回顾性验证。
第三十一条 回顾性验证通常需10~30个连续批次,以评估所采用工艺的一致性,但如有适当理由,回顾的批次数可减少。回顾性验证方案中应对理由予以书面说明。
第六章 清洁验证
第三十二条 为确认清洁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应进行清洁验证。应根据所涉及的物料,合理地确定产品残留、清洁剂和微生物污染的限度标准。
第三十三条 应使用经验证的、检出灵敏度高的检验方法来检测残留或污染物。每种分析方法或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应足以检测出设定合格限度水平的残留或污染物。
第三十四条 通常只有接触产品设备表面的清洁规程需要验证。某些场合下,还应考虑不直接接触产品的部分。应验证并确定设备使用后至清洁前的间隔时间,以及设备清洁后的保存时限。
第三十五条 对于相似的产品和相似工艺采用同一清洁操作规程的,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工艺进行清洁验证。可采用“最差条件”的方法进行单独的验证试验,在验证中应考虑关键因素。
第三十六条 清洁验证通常应进行至少连续3批试验,并符合可接受标准。第三十七条 如果实际产品是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在清洁验证中,可以例外地采用物化特性相似的无毒无害物质来模拟。
第七章 再验证
第三十八条 对设施、系统、设备和工艺,包括清洁应进行定期评估,以确认它们处在经验证的受控状态。
第三十九条 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系统、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验证的要求。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
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第九章 术语
1.设计确认
为确认设施、系统和设备的设计方案符合期望目标所作的各种查证及文件记录。
2.安装确认
为确认安装或改造后的设施、系统和设备符合已批准的设计及制造商建议所作的各种查证及文件记录。
3.运行确认
为确认已安装或改造后的设施、系统和设备能在预期的范围内正常运行而作的试车、查证及文件记录。
4.性能确认
为确认已安装连接的设施、系统和设备能够根据批准的生产方法和产品的技术要求有效稳定(重现性好)运行所作的试车、查证及文件记录。
5.工艺验证
为证明工艺在设定参数范围内能有效稳定地运行并生产出符合预定质量标准和质量特性药品的验证活动。
6.前验证
在供市场销售用药品常规生产前所进行的验证。
7.同步验证
与正常生产同步进行且所得产品意在投放市场的验证活动。
8.回顾性验证
根据产品批的生产、检验和控制的积累数据资料,对一个已投放市场的产品工艺所作的验证。
9.清洁验证
有文件和记录证明所批准的清洁规程肯定能使设备符合药品生产要求的试验及相关活动。
10.再验证
为确保按变更控制规程所作的工艺/设备的变更,对工艺特性和产品质量无不良影响而进行的重复性验证。
11.模拟产品
与被验证产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十分相似的产品。在很多情况下,安慰剂产品的批可满足理化特征的要求。
12.最差条件
在SOP范围内,由工艺参数的上、下限和相关因素组成的一个或一系列条件。与理想条件相比时,最差条件使产品或者生产工艺失败的几率为最大,这样的条件不一定导致产品或生产工艺的失败。
第三篇: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一、目的: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二、用途
(一)药品质量标准起草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二)药物生产方法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三、需验证的分析项目
1.鉴别试验;
2.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
3.原料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4.制剂中其它成分(降解产物、防腐剂等)的测定;
5.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的溶出量等的测试方法
四、验证内容
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一)线性(Linearity)
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方法: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方法进行测定(n≥5)。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UV法:吸光度A一般在0.2~0.8,浓度点n=5。用浓度c对A作线性回归处理,得一直线方程,r应达到0.9999(n=5),方程的截距应近于零。
HPLC法: 用精制品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点n应为5~7,用浓度c对峰高h或被测物的响应值(峰面积A)之比进行回归处理,建立回归方程,r应大于0.999,截距应趋于零。
(二)准确度(accuracy)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测定回收率R(recovery)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回收试验法”和“加样回收试验法”。回收试验:空白+已知量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
回收率R测定平均值空白100% 加入量
加样回收试验 : 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RMP100% A
数据要求: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
(三)精密度(precision)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
相对标准偏差(RSD),也称变异系数(CV)
RSDS100%S2xi
n
11.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6次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3.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数据要求:需报告RD,RSD和可信限。
(四)检测限(LOD)
检测限系指试样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含量。是限度检验效能指标,无需定量测定,只要指出高于或低于该规定浓度即可。
1.非仪器分析目视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是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S/N)3∶1或2∶1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1)空白值=0时;①测定背景10次以上,求出标准差S空。②将S空乘以三倍;③在工作曲线上求出3 S空相对应的浓度X;即为方法的检出值;
(2)空白值不等于0;①测定背景10次以上,求出标准差S空;②在工作曲线上求出3 S空 相对应的浓度X; ③ 将求得的对应浓度值加上空白值即得该方法的检出限。
(五)定量限(LOQ)
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S/N)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也可按1984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VPAC)规定:用仪器所测空白背景响应标准差(SD)的10倍为估计值,再经试验确定方法的实际测定下限。
仪器分析:通过测定一组空的样品的背景信号后计算标准差S。以1OS来估算定量限度。(以定量限度制备的样品来验证)
非仪器分析:通过分析己知被测物浓度的样品并确定一个样品中被测物可被准确和精密测定出的最低浓度(量)。
(六)耐用性
指测定条件稍有变动时,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常规检验提供依据。是衡量在正常情况下实验结果重现性的尺度。
分析方法重现性的测定是通过在不同的实验室内不同的实验者对同一样品的分别测试而获得的。(获得的这种再与正常检定下的精密度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该法的耐用性)
(七)专属性
(八)范围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
•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色谱柱,柱温,流速等。
•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含量测定需进行的方法学验证项目: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范围、耐用性
五、各种含量测定方法对效能指标的要求
1.容量分析法:用原料药精制品(含量>99.5%)或对照品考察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差一般应不大于0.2%;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一般在99.7~100.3%之间。
2.UV法:用适当浓度的精制品进行测定,其RSD一般不大于应在98%~102%之间。
3.HPLC法:要求
第四篇:分析方法的验证(精)
分析方法的验证
分析方法的验证,就是对药品分析实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证明由分析方法误差而导致试验结果判断错误的概率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而进行的科学证明。
分析方法的验证以验证参数表示。在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时,可通过这些参数证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当。本文所述分析方法验证是指下述情况:药局方新收载品种质量标准的建立;药局方已收载品种质量标准的修订;根据药局方的通则建立替代方法。
定量限界是指样品中所含的被测物质可被进行定量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定量限界所述样品测定值的精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一般为10%。2.5.2 评价方法:通常定量限界可以通过空白样品或被测物定量限界附近的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以及定量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算出。例如,根据定量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以及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由下式求出定量限界。
DL=10σ/slope
DL:定量限界
σ: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
slope:定量限界附近标准曲线的斜率
应用色谱法时,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可以用信噪比代替。分析方法的定量限界应比质量标准中规定值要小。2.6 线性关系
2.6.1 定义:线性关系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得到与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具有直线关系的测定值的能力,必要时,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的测定值也可以是从数学公式中得到的变换值。
2.6.2 评价方法: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量)的被测样品,按照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进行测定,用测定值得到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对线性关系进行评价。必要时,将测定值由回归方程算出的残差对被测物质的量(浓度)作图,不应具有某种特定的趋势。通常,采用5个不同量(浓度)的样品作线性关系的研究。2.7 范围(Range)
2.7.1 定义:分析方法验证中所述范围是指具有一定精度和准确度的被测物质上限及下限量(浓度)之间的领域。对于上述具有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则指:具有一定精度和准确度,并且使线性关系成立的被测物质上下限量(浓度)之间的领域。
2.7.2 评价方法:分析方法验证的范围一般为标准中规定值的±20%左右,对范围的上下限值及范围中央值附近的样品进行精度、真度及线性的研究讨论。
验证参数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
定量试验 限度试验 准确度+ 精密度 并行精度+ 室内再现精度-* 室间再现精度+* 专属性 + + + + 检出限界定量限界-直线性+ 范围
+
+
注:-:一般不需要;+:需要;*:视情况而定。室内或室间再现精度选择其一进行评价,日本药局方通常选择后者进行评价。
类型Ⅰ需做鉴别试验,即对药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特征进行鉴别。类型Ⅱ需做检查试验,即对药品中的杂质或不纯物的量进行测定。类型Ⅲ需做含量测定和溶出度试验,即对药品中的成分进行测定(成分包括稳定剂、添加剂等)和药品有效性试验。分析方法验证用语
4.1 适应性/牢固性(Robustness)指故意将分析条件在小范围内变化时,测定值不受影响的能力。例如,反应的pH值、温度、室间及试药的量等分析条件在适当的范围内改变时,对测定值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讨论。测定值对于分析条件不稳定时,应对方法加以改进。适应性的研究结果在分析方法中以表示分析条件的有效数字或注意事项的形式得以体现。
4.2 实验室 指试验进行的场所、设施。分析方法验证中所述改变实验室是指试验者、装置以及试药的批号等试验条件发生变化。
4.3 试验法 指药局方中的试验方法,例如鉴别试验、检查试验等。试验方法应包括样品的制备、规定值、分析方法等。
4.4 生产者危险率 指合格的制品由于试验原因而错判为不合格制品的发生概率。一般以α表示,也叫第一过失率,也就是在限度试验中所说的假阳性率。4.5 消费者危险率 指不合格的制品由于试验原因而错判为合格制品的发生概率。一般以β表示,也叫第二过失率,也就是在限度试验中所说的假阴性率。4.6 测定次数 指分析方法操作程序中规定的次数,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度,有些试验明确规定试验次数在2次以上,分析方法验证是对包括分析方法所规定的测定次数在内的分析方法的评价。它与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度进行重复分析时的重复次数不同。
4.7 测定值 一次分析所得到的一个数值。
第五篇:JP13分析方法的验证
JP13分析方法的验证
JP13分析方法的验证
分析方法的验证,就是对药品分析实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证明由分析方法误差而导致试验结果判断错误的概率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而进行的科学证明。
分析方法的验证以验证参数表示。在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时,可通过这些参数证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当。本文所述分析方法验证是指下述情况:药局方新收载品种质量标准的建立;药局方已收载品种质量标准的修订;根据药局方的通则建立替代方法。
1、日本药局方收载分析方法所需资料
1.1 概要 对分析方法作简要说明,包括所采用分析方法的必要性,特点与优点及有关验证的要点。如系分析方法的修订,则需阐明新方法与原方法的区别以及新方法的优势。
1.2 分析方法 本项记载的有关分析方法的内容要足以能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并且必要时可用复核试验进行评价。分析方法主要记载内容包括:分析的步骤、标准品及样品的制备方法、试剂与试药的调配、注意事项、分析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的检验证明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分离效率的研究)、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测定次数等。并且,如果使用了药局方以外的装置,还需详述有关内容;如果使用了新的标准品,则必须提供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数据,并提供其质量标准。
1.3 有关分析方法验证的资料 本项应包括求导各验证参数的试验设计、试验数据、计算结果及检定结果等。
2、验证参数(validationcharacterisitics)
分析方法适当与否可通过验证参数进行评价,下面列举了最典型的分析方法验证参数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
验证参数的有关术语及定义因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不同而不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定义仅限于日本药局方。评价方法项下所述内容也仅为简要概述。确定验证参数的方法很多,采用何种方法没有具体限制。但是,验证参数的限值常因确定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故此,确定验证参数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计算方法等应尽可能详细地记述。
本文分析方法验证中未包括验证参数适应性/牢固性(Robustness)的讨论,这是由于牢固性的研究主要在分析方法的开发设计阶段进行,其研究结果可以在方法的分析条件或注意事项中得到体现。
2.1 真度/准确度(Accuracy/Trueness)
2.1.1 定义:所谓准确度,指分析方法所得测定值的偏离程度,通常以测定值的总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来表示。
2.1.2 评价方法:准确度一般以测定室内重现精度或室间再现精度时所得总平均值与真值的差表示。真值一般使用理论值(如滴定法),如果理论值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但很难求出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确证或认可的数值来代替(如制剂分析常以原料药的测定值作为真值)。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强,可以推断其分析方法的误差就小。由推出的真值与室内(室间)再现精度的标准偏差即可计算出真值的95%置信区间,并可判断这个区间是否包括0点,或区间的上下限值是否在分析方法
1所要求的精度范围之内。
2.2 精密度(Precision)
2.2.1 定义:精密度是指从均匀样品中抽取的复数个供试品进行重复分析测定时,所得到的一系列测定数据彼此之间的一致程度。测定值的误差以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的形式表示。精度根据重复实验的条件不同以三个水平表示,分别称为:并行精度、室内再现精度、室间再现精度。
并行精度(Repeatability/Intra-assayprecision):指实验室、实验者、实验日期、装置、器具以及试药的批号等实验条件均未改变的情况下,从均匀样品中抽取的复数个供试品短时间内进行重复分析测定时(并行条件)的精度。
室内再现精度(Intermediateprecision):指同一实验室内,实验者、实验日期、装置、器具以及试药的批号等实验条件一部分或全部改变的情况下,从均匀样品中抽取的复数个供试品进行重复分析测定时(室内再现条件)的精度。
室间再现精度(Reproducibility):指在不同实验室间,从均匀样品中抽取的多个供试品进行重复分析测定时(室间再现条件)的精度。
2.2.2 评价方法:首先,要保证精度研究所用样品的数量和均匀性。溶液应为均匀性样品,在得不到均匀性样品时,通常将大量制剂粉碎混合至认为均匀或制剂的各组分混合至认为均匀的样品作为均匀性样品使用。如果同时做两个水平以上的精度评价时,可以采用诸如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实验方法,但为了正确得出分析方法的精度,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分析条件的水平数及实验室数。并且要对可预想到的致使分析发生变化的要因进行研究。各水平的精度以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偏差的90%置信区间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标准偏差的区间来表示。将其与分析方法所要求精度的标准值进行对照,以确定分析方法是否可行。通常是以室内(间)的再现精度作为方法取舍的依据。
2.3 专属性/特异性(Specificity)
2.3.1 定义:专属性指分析样品中有共存物质的情况下,对被测物质进行正确测定的能力,即表示分析方法的识别能力。如果分析方法的专属性有个别缺陷,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补充。
2.3.2 评价方法:确证分析方法是否达到试验目的,确实能够对被测物质进行鉴别或定量。例如,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可以通过比较A为仅含被测物质样品(阳性对照);B为含有制剂的其他各组成成分及不纯物或分解产物中添加被测物质的样品;C为不含被测物质,仅含制剂的其他组分、不纯物及分解产物的样品(阴性对照),根据A、B、C三种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如果不纯物不易得到时,可以用含有不纯物的样品(如经时发生变化的样品)替代。
2.4 检出限界(Detection Limit)
2.4.1 定义:检出限界是指样品中所含的被测物质可被检出的最低量或浓度。在检出限界内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够进行定量。
2.4.2 评价方法:通常以消费者危险率及生产者危险率在5%以下来规定检出限界。检出限界可以通过空白样品或检出限界附近的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以及检出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算出。例如,根据检出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以及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由下式求出检出限界。
DL=3.3σ/slope
DL:检出限界
σ: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
slope:检出限界附近标准曲线的斜率
应用色谱法时,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可以用信噪比代替。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界应比质量标准中规定值要小。
2.5 定量限界(Quantitation Limit)
2.5.1 定义:定量限界是指样品中所含的被测物质可被进行定量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定量限界所述样品测定值的精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一般为10%。
2.5.2 评价方法:通常定量限界可以通过空白样品或被测物定量限界附近的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以及定量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算出。例如,根据定量限界附近的标准曲线的斜率以及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由下式求出定量限界。
DL=10σ/slope
DL:定量限界
σ:空白样品测定值的标准偏差
slope:定量限界附近标准曲线的斜率
应用色谱法时,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可以用信噪比代替。分析方法的定量限界应比质量标准中规定值要小。
2.6 线性关系
2.6.1 定义:线性关系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得到与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具有直线关系的测定值的能力,必要时,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的测定值也可以是从数学公式中得到的变换值。
2.6.2 评价方法: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量)的被测样品,按照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进行测定,用测定值得到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对线性关系进行评价。必要时,将测定值由回归方程算出的残差对被测物质的量(浓度)作图,不应具有某种特定的趋势。通常,采用5个不同量(浓度)的样品作线性关系的研究。
2.7 范围(Range)
2.7.1 定义:分析方法验证中所述范围是指具有一定精度和准确度的被测物质上限及下限量(浓度)之间的领域。对于上述具有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则指:具有一定精度和准确度,并且使线性关系成立的被测物质上下限量(浓度)之间的领域。
2.7.2 评价方法:分析方法验证的范围一般为标准中规定值的±20%左右,对范围的上下限值及范围中央值附近的样品进行精度、真度及线性的研究讨论。
3、试验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试验目的,试验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各类型分析试验方法的验证所要求的验证参数见表1。应该指出,这仅是一个原则,评价分析方法所必需的验证参数将随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试验目的而改变。
表1 试验类型与所要求的验证参数
其一进行评价,日本药局方通常选择后者进行评价。
类型Ⅰ需做鉴别试验,即对药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特征进行鉴别。类型Ⅱ需做检查试验,即对药品中的杂质或不纯物的量进行测定。类型Ⅲ需做含量测定和溶出度试验,即对药品中的成分进行测定(成分包括稳定剂、添加剂等)和药品有效性试验。
4、分析方法验证用语
4.1 适应性/牢固性(Robustness)指故意将分析条件在小范围内变化时,测定值不受影响的能力。例如,反应的pH值、温度、室间及试药的量等分析条件在适当的范围内改变时,对测定值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讨论。测定值对于分析条件不稳定时,应对方法加以改进。适应性的研究结果在分析方法中以表示分析条件的有效数字或注意事项的形式得以体现。
4.2 实验室 指试验进行的场所、设施。分析方法验证中所述改变实验室是指试验者、装置以及试药的批号等试验条件发生变化。
4.3 试验法 指药局方中的试验方法,例如鉴别试验、检查试验等。试验方法应包括样品的制备、规定值、分析方法等。
4.4 生产者危险率 指合格的制品由于试验原因而错判为不合格制品的发生概率。一般以α表示,也叫第一过失率,也就是在限度试验中所说的假阳性率。
4.5 消费者危险率 指不合格的制品由于试验原因而错判为合格制品的发生概率。一般以β表示,也叫第二过失率,也就是在限度试验中所说的假阴性率。
4.6 测定次数 指分析方法操作程序中规定的次数,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度,有些试验明确规定试验次数在2次以上,分析方法验证是对包括分析方法所规定的测定次数在内的分析方法的评价。它与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度进行重复分析时的重复次数不同。
4.7 测定值 一次分析所得到的一个数值。
本文译自第13版日本药局方附录参考资料3所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