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

时间:2019-05-14 04: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

第一篇: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

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双溪镇回子坝村委会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情况汇报材料

回子坝村位于城固县双溪镇东北方十八公里的秦岭腹地,距县城51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全村总面积36813亩,其中:林地总面积36000亩,耕地529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9%,总人口数277人,总户数76户;2000年时,全村人均纯收入1000元,村民收入全凭山上砍柴买钱,2000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对森林实行商品性禁伐,村民仅有的一条生财之道也断了,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全村80%的户成了贫困户,如何摆脱回子坝村的贫穷面貌,实现村民增收,带领全村走向富裕成了摆在村委班子头上的大事。村委一班人审时度势,结合回子坝村海拔高,生态环境好,种植的食用菌品质优良,厚朴等山木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及时转变林业发展思路,确定了回子坝实际发展路子,即: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厚朴林,壮大厚朴基地;利用林下资源,和气候优势,种植食用菌的发展思路,为全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十年,回子坝村共争取国家退耕还林项目1242亩,每年为村民增收28.6万元,争取省林业厅财政扶持资金128万元;全村种植食用菌40万袋,年利润160万元。2009年,村上结合国家的林改政策,对全村的集体林及时进行了林权改革,明析了产权,核发了林权证,群众投资林业,依林致富的劲头更高了,截止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910元,十年时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近4翻。我们的做法是:

一、瞄准项目、科学筹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对我们这个靠山吃山的小山村来说,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村委会一班人,集思广益,科学筹划,抓住国家的禁伐政策,向群众宣传林业政策,要求全村群众做到,国家的政策红线不能碰,大家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放下斧子,拿起锄头,结合村情,争取国家的造林项目,大力发展厚朴林,壮大厚朴基地;利用林下资源,和气候优势种植食用菌,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回子坝村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争取国家退耕还林项目670亩,近年共争取退耕还林项目3350亩,其中退耕还林1242亩,荒山造林2118亩,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228.8万元。2009年村上又争取了省林业厅财政支持人工造林项目1200亩,财政支持资金128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全村的植被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村76户农民靠退耕还林补助,人均年收入8260元;在林业工程建设中,村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厚朴等经济林;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厚朴药材林3920亩,栽植厚朴121万株,厚朴按8年一个轮伐期算,一个轮伐期可产生经济效益1815万元,人均年增收6550元,而且厚朴平茬萌生后8年又可平茬、反复产生经济效益。现在,全村基本形成了以厚朴经济林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8年,村上还争取到省林业厅扶贫资金,其中投资70万元拓宽了村部与外界14.7公里的公路,投资35万元修通了村上与外界连接的大桥,投资23万元,新建了村委会。

二、与国有林场合作、以短养长,发展食用菌产业

这几年,尽管我们争取了国家的一些项目,发展厚朴经济林,但是林业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群众眼前的贫困面貌还是无法解决;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空气湿润、生态环境天然、无污染,所产食用菌,肉厚,筋滑,香味浓郁,深得商贩青睐,再加上当地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短养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但是,在发展食用菌方面,我们遇到了资金和技术的制约。以前种植少,风险也小。现在,要把食用菌作为一个产业,在全村大力发展,我们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还要承担种植失败的风险。

2007年,中坪林场闻知我们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但又面临着一些困难;就主动和我们联系,采用共同出资,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合作,村委会抓住机遇,及时选送村主任蒲长华到福建、河南等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学成回村后率先试验种植,当年试种成功,收入五万多元,与林场进行了利润分成。

省林业厅陈厅长等领导多次来我村视察,充分肯定了我们利用当地林业资源发展食用菌的做法,鼓励支持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以香菇生产、厚朴药材为依托;面向市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2009年,村委会制定了回子坝村发展食用菌帮扶、奖励政策,激发了大批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业的信心。2010年,全村种植食用菌40多万袋。其中,与中坪林场合作种植10多万袋;年产鲜菇500多吨,产值达350多万元,利润160万元,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目前,由于种植食用菌技术成熟,效益高,收益快,已带动周边桔园镇、小河镇十多个村100多户农户,及四个国有林场从事食用菌种植。

2011年,我们与中坪林场达成协议,计划投资900万元在五郎镇工业园建设气调冷库150m2,烘干室200m2,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调节生产淡旺季,延长产业链。

三、以林改为契机,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发展特色产业

2009年,回子坝村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国家林改精神,要求林改后,各地要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城固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2010年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回子坝村结合厚朴经济林基地、食用菌种植产业化发展情况,及时筹划,注册了“城固县华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城固山木药材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组织机构,分别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

目前,两个合作社都与周边种植户签订了“经济技术服务协议”,承担了整个生产流程的技术指导工作。还签订了包菌种、种苗供应、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四包”合同。华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接种季节,还为种植基地下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为了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 10 % 的价格与种植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四包”合同不仅激发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有效抵制了外地商贩的恶意压价,维护了种植户的正当权益。专业合作社还随时掌握外地市场行情,及时向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不仅如此,专业合作社还极力为种植户提供资金服务,并免费提供机器设备。专业合作社的优质服务,在种植户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社员数量由成立时的二十多户发展到上百户。

四、强化科技培训提高栽培水平

一年来,由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从福建聘请技术人员讲课,共计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 10场次,培训学员 280多人次。到目前为止,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专业栽培技术人员 10多名,专业合作社还先后印发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料 1千多册。并引进了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大棚敞开式接种、免割袋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

了产量和质量。据统计,每天到专业合作社办公室进行技术咨询的人数平均在5人次以上。培训班的举办和新技术的采用,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现在,回子坝村成了食用菌栽培专业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不段增加。

五、打造绿色品牌增强综合效益

华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香菇种植为主,主要是利用废弃的杂灌木枝条、厚朴剥皮后的枝杆、修剪下来的枝条及多种农产品桔杆经粉碎后加麸皮装袋经高温灭菌后加工而成。是典型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深受省内外客户的青睐,远销成都、重庆、上海、河南、太原、西安等地,而且供不应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制定了《回子坝村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及时到工商部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品牌;目前回子坝村的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菇农种植积极性高涨,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六、立足长远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为了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我们计划:

2011年计划发展 200 万袋,发展种植大户 20 户,实现产值 1400 万元,利润 600 万元。新建三个保鲜库,一个包装加工车间,一个300平方米母种培育室;在县城建立一个产品销售门市部和母种、辅料、生产设备供应门市部。并将“翠墨”牌香菇包装打入各大超市,让销费者享受到价廉物美的绿色食品。

2012年发展 300万袋,发展种植大户 30户,产值2100万元,利润900万元。以“翠墨”为品牌,以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培育1--

2个“山野菜”新品种并投入生产。并在成都、重庆、太原、南宁、西安等地各建一个产品直销点。

2013年发展 400万袋,发展种植大户 40户,产值2800万元,利润1200万元。人均可增收6000多元。聘请科研院所专家探索研究产品深加工。

七、回子坝村发展思路

继续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做大做强回子坝村厚朴经济林基地、食用菌产业,做出品牌效应;利用当地水资源、养殖大鲵、鳟鱼;硬化回子坝村与外界14.7公里的公路;与旅游、计划、农业等部门联系,制定《回子坝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争取多方投资、力争在2013年,把我村建成林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村。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依托九路寨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进歇马全面发展

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地处湖北省“一江两山”中心位置,在歇马镇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九路寨大峡谷风景区。以创建全省“旅游龙头镇”为目标的歇马镇,如何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因对机遇和挑战,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面临的任务更艰巨艰、面对的竞争更激烈。将来歇马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创建“九路寨”的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带动,促进歇马镇集镇规划、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

随着“九路寨”核心景点的逐步开发,以“九路寨大峡谷”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可以进一步带动全镇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歇马的全面发展,仅有旅游业一项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十二五”发展期间,作为歇马镇来说,我们应当确定以旅游产业的发展繁荣,带动全镇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争创“全省旅游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高点定位,全面发展,以九路寨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新兴工业、现代农业、文化内涵、财经商贸为支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的亮点、文化襄阳笔墨浓重的华章、绿色襄阳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产业襄阳提档升级的基地”,把歇马建设成为全市独具魅力、全省独具影响力、全国独具品味的旅游名镇。

一、打响“九路寨”大峡谷的旅游龙头品牌,用高品位的美景和独特的荆楚人文来吸引四方游客,着力搭建襄阳都市“后花园”。

充分发挥歇马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线路。针对“九路寨”品牌,要首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九路寨景区内地形地貌奇特,河、谷、石、林、瀑、洞兼而有之,兼具九寨沟水的灵动与张家界山的雄奇,其景色足可与张家界、九寨沟媲美,是一块极具魅力和品位的旅游宝地。迄今为止在景区内共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达100多处,在这些可以列举的景点中,可以吸引游客的亮点就是“九路寨”的原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在全省旅游大环境下的主力牌。

九路寨大峡谷景区以索道运营为主导,集自驾探险游、农家田园游、红色文化游为一体,突出“九路寨峡谷”的原生态旅游品牌,倡导绿色、健康、快乐、和谐的现代旅游理念。在旅游景点与游客的互动中,展现独具歇马地方浓郁风俗的特色。围绕九路寨的历史文化和本土风情开展旅游项目,从多方面展示九路寨的山水、人文之美,让游客得以亲身体验忘情山水的美好与惬意。

除了要依靠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内进行开发外,对周边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同样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永兴洞、望佛山、千家坪万亩云锦牡丹,等等这一系列景点都处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周边,通过对这些景点的开发利用,可以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环“九路寨”大旅游区,带动更多的村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

二、用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打造“三大品牌”,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着力建设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名镇”。

歇马的历史源远流长,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在歇马均可找到遗留下来的印记,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在歇马生活、战斗过。这些宝贵的遗产都应当成为歇马文化旅游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和发展起点。打造三大品牌,也就是全力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荆山楚源地文化为支撑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红色革命遗址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全省荆楚文化旅游板块,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镇。积极并科学的开发保护歇马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旅游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扩大歇马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集镇核心竞争力。建设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的“文化名镇”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

依托九路寨生态旅游圈的发展,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九路寨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在九路

寨景区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以九路寨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二是加大对集镇老街区的保护开发保护。衙门街是独具歇马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要在加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开发。对歇马集镇内的历代会馆、寺庙等历史古迹,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结合历史遗迹,培育和挖掘文化品牌。推进以楚文化为核心的“楚城”建设工程,结合三国关于的历史典故,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旅游节会,进一步推广“九路寨”生态和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歇马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以弘扬革命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调,开发出精品红色旅游品牌。围绕贺龙、吴德峰、黄绍谷等革命历史人物在歇马战斗、生活的历史,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小见大,以人说史。

三、围绕九路寨旅游,开发出独具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延长升级旅游产业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歇马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着力建成具有歇马地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大镇”。

树立工业兴镇的理念,强化新兴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展示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实力,高起点运作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以九路寨景区旅游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保康鄂西特色农业基地、湖北旅游名镇、华中绿色生态食品集散基地。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九路寨生态绿色品牌的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在歇马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三集”格局。围绕林特产品为中心,整合资源,形成拳头产品来推向市场。现代农业依靠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统一品牌和质量,打造具有歇马特色的有机茶、薄壳核桃、食用菌等等一批绿色无公害特色品牌。二是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工程。顺应全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歇马已有的旅游资源,围绕旅游景点,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旅游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

代物流、金融证券、设计咨询、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四是旅游人才培训工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歇马镇境内培育一批旅游综合型人才,提高旅游行业人才质量,适应歇马旅游业远期发展规划。

四、围绕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逐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都市化集镇”,全力打造成为鄂西北区域性中心集镇。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歇马要站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格局中,定位歇马集镇的城市功能。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集镇、新型社区和农村“三位一体”的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区域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小城镇群,全面提升城市歇马集镇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保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歇马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用先进的理念并在较高层次上对集镇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城镇体系。大力拓展集镇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集镇空间规划工程。着眼未来歇马“镇级市”建设的趋势,歇马集镇要按照高标准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在“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按照5年内建设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全镇区域,中心集镇未来承载2-5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形交通为基础,构成镇域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歇马为中心,欧店、百峰为支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白竹小区、欧店社区和百峰社区。二是开展镇域功能分区工程。歇马集镇中心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建设一批集镇高水平服务平台,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全镇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百峰则重点发展以文化生态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欧店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城镇、新农村的靓丽样板。三是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重点

形成以环歇马、百峰、欧店省道为骨架,49个村支线公路连接的大循环交通网络,通过便利的交通,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升级改造水利、电力设施,适应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建设展示歇马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推进沮河沿岸各村农家田园风光带建设;建设标志性建筑工程,集镇中心建设群众休闲广场、“关公”形象雕塑等富有歇马文化内涵、符合歇马发展气魄的城镇景观。五是改善群众亲身能够感受到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集镇老街改造、新农村建设、农家田园景观建设,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沮河沿岸商业步行街,实施危房改建工程,建设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集镇和各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六是以“都市”化理念推进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欧店、百峰建成歇马主集镇的两个副中心,加快推进周边庙坪、河东、三坪等村与集镇一体化发展,形成镇、社区、村三级结合紧密,功能完备的全方位“都市化”城镇体系。

做为歇马镇政府,要依托武汉三特公司建设旅游龙头企业,推广以“九路寨”为旅游核心的旅游支柱产业,更要在发展软硬环境上着力,结合歇马镇的实际情况,作为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系列保障措施,为创建“旅游龙头镇”,实现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

一、扶持政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投入。镇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金投向旅游业,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全镇招商引资热潮。

(二)加大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山林资源配置。认真做好旅游规划与旅游景点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占地纳入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土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土地,使用出让期限给予最大优惠,期满可申请续期。

(三)落实税费价格优惠政策。投资经营旅游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同价。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

二、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领导环境,全镇统一思想、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和村委会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在歇马投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立和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为旅游产业经营单位和基层企业办实事。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环境,建立相关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减少对旅游企业的干扰,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优化舆论环境,扩大旅游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整合全镇各地区、各门类的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完善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依法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让旅游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的旅游管理机构和饭店、旅行社、景区的质监、安监机构,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公共卫生间的卫生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旅游业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把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全镇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推动镇域旅游经济发展。

第三篇:关于依托资源、振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4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余热发电系统、配套建设自备矿山开采工程。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

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市场优势突出

(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

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11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

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12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

(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第四篇: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黄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该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蔬菜加工型企业落户黄州的,享受工业招商企业的同等优惠待遇;对于蔬菜种植业主,基地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就跟踪落实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证建设的需要,在软件上实行“保姆”式服务,使老板引得进、留得住、干得欢。二是落实政策性补贴。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化的意见》,明确规定蔬菜种植连片规模达到200亩的基地,对基地种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50元;对农户建设永久性大棚设施的每亩一次性补贴600元。同时,将蔬菜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黄州区对蔬菜产业化建设措施得力,得到黄冈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黄冈城区“菜篮子”实行市、区共建,对黄州区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市、区1:1进行配套奖补,从而使黄州区菜农获得政府奖补资金由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奖补资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区将蔬菜产业化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对发展成效好的乡、镇、街道、基地村、蔬菜专业协会、种植和营销大户予以通报和奖励。在2009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8完成蔬菜产业化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前三名每个乡镇奖励1万元;对实行土地流转,引进蔬菜种植业主的3个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对3个优胜的蔬菜专业协会,每个协会奖励3000元;对6个蔬菜种植大户和4个蔬菜营销大户,每户奖励1000元。黄州区通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促进了蔬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篇:依托党建工作 促进产业发展

依托党建工作

促进产业发展

0镇在党建工作中,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该镇的产业发展,把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富民强村和产业发展紧紧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致富带头人和业主促进该镇经济发展的新路。

一、把党建工作与“双向培养”工作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基层党支部和各产业链上的党小组一方面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如00村的养殖业大户夏斌,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投资200万元在曙光发展养殖业,现已成规模;另一方面积极从务工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11村的彭林、11村的林劲松、11村的林小丽等4名优秀的农民工培养和发展成了党员。第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把产业链上的党员培养成村后备干部,111村在烟山菌业务上的党员秦国才已担任了自力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顺江村在台海农业开发公司备荒伯林劲松走上了村主任助理的领导岗位。四是帮扶和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明光村耿跃胜两个子女读大学经济困难,烟山菌业公司安排其妻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月可挣1000多元,自力村的袁祖明两手残疾,公司安排他批销磨菇,按厂价1.5元/斤批发给他,他零售2.5元/斤,每斤赚1.00元,1天可挣50-100元。烟山村聂大贵全家5口人,只有2人承包地,生活困难,四川吉

-1-

言农业开发公司安排他在柑橘产业链上务工,解决了他家生活困难问题。今年以来在6大产业链上共安排和帮扶了30余户困难家庭脱贫。

二、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整顿建设,选好“领头雁”配强一班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核心作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二是在招引业主带动,发展支撑产业,成立了烟山果业合作社、国光村种植业合作社、曙光村和明光村的养殖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加大“三个文明”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更加和谐稳定。

三、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工作相结合,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势力

一是自我加压,强力把富民强村工作推向纵深发展。以富民强村为农村工和的总揽,继续加强领导创新举措,把富民强村工作抓出新成效,同时成立了富民强村督查组、宣传组、工作制度等。二是坚持发展富民。在做大做强我镇以蔬菜、冬菜、竹木、果品、蚕桑、畜禽养殖六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招引企业和业主进入我镇农业开发,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经

-2-

营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难事,切实改善村(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要千方百计发展村(居)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五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加大对镇干部下村联系群众的督查力度,开展结对帮扶,填好“干部联系卡”,使干部联系群众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促进广大干部尽职尽责,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风发扬广大。

四、把创新和培育典型与推进党建工作有机结合 一是继续加大农民变农业产业工人党的工作覆盖面,在条件成熟的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加强对农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和共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继续加大烟山村和王家湾社区党建典型的培育力度,增添措施,完善软硬件建设,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使典型更响,更具示范性和代表性。三是加大总结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总结和挖掘创新工作和典型示范工作的经验、成效,采用多形式多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3-

下载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回子坝-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杨树产业

    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杨树产业泗阳县科技局 (2010年11月18日)泗阳是最早引种推广南方型速生杨树新无性系获得成 功的县(区)之一,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杨树之乡”称号。近年来,县委县......

    抢抓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依托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精选]

    抢抓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依托资源发展县域经济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转移政策,给兴文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县委......

    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本站推荐]

    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蔡店乡刘山村 刘山村地处黄陂区蔡店乡北部山区,是武汉市海拔最高、居住最远的老区行政建制村。全村2个自然湾118户454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

    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

    宁波市对口支援新疆库车县产业发展和 资源技术战略合作专项规划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目的 进一步加强对口援疆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新......

    依托资源 错位发展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依托资源 错位发展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临潼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区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共五则范文)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2011年,我们实验林场在抓好营林生产中心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做文章,建好公园开辟新经济增长点,抓林下产业带动职工增收致富。......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五篇材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林业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作者:王占东 宋嘉君 李 俊 由云生 谢文丰 王晨飞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 要:集安市山多、沟深、林......

    依托名校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5篇

    依托名校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奋进中的邹城市钢山小学 邹城市钢山小学位于邹城市东城区北片城区,护驾山路北段,钢山花园住宅小区南面,占地面积55亩(包括钢山幼儿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