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

时间:2019-05-14 04:4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

第一篇: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的现状,分析问题,提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为他们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我省的经济建设,我们特组织此次问卷调查, 以期获得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您的真实看法和意见对我们做好此次调查研究十分重要,请您如实填写调查表。于2013年3月20日前将电子版发送到电子邮箱:85542128@163..com;

说明:本调查问卷中的选择题题型,可在符合您的情况的选项上打勾“√” ; 填空题题型,可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把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

2013年3月6日

第二篇: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工作、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百人计划”围绕我省发展战略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新创业。

第三条

实施“百人计划”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使用为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特别优秀和急需的可“因人设岗”、“一人一策”。

(四)统筹兼顾。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进人才,既重视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也重视做好现有人才的服务工作。

第二章

引才标准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是指经认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真才实学,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国(境)外引进人才每年在我省工作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国内引进人才不少于9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单位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近5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掌握重要实验方法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或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和项目规划管理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良好经营业绩的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承担过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或在相关产业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或工艺性难题,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能进行产业化生产,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省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我省急需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章 事业平台与生活待遇

第五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为其提供相应的事业平台与工作条件:

(一)可担任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中级以上的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可推荐担任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担任省重大专项负责人。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进行调整;有权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包括用于人力成本投入;有权决定团队成员的聘任,所聘人员可采取协议工资制。

(三)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本省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优先办理。必要时,有关部门应以特别项目形式给予支持。

(四)用人单位应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第六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

(一)引进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在省外国专家局为其办理《外国专家证》后,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相关签证/居留许可手续。符合规定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可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引进的尚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需多次临时出入境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5日内,为其办理2—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

(二)引进的具有中国国籍(国内)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出国、来陕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可选择在省内任一城市落户。公安机关要简化程序,予以优先办理。对于愿意放弃外国国籍而申请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的,公安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优先办理。

(三)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国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缴费年限以实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为准。参保缴费办法、在国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办法等,与中国公民有相同权利。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为引进人才购买商业补充保险。

(四)引进人才单独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0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一同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5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

(五)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六)引进人才的配偶一同来陕并愿意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其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调安置。

(七)引进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应与其能力、贡献挂钩,并随其贡献大小调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由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住房(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补贴等,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薪酬,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八)引进人才的子女可选择省内公办学校,或选择国际学校就读的,由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合理收取费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入学考试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外国籍子女报考高等院校的,按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有关规定优先录取。

(九)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引进人才和进入省“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由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资助(视同政府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可配套其他资金,用于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四章 工作体制与程序

第七条 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金融办和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外国专家局、团省委、省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在省委组织部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八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百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由省教育厅牵头;科研机构(含国家和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属国有企业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国资委牵头;省属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金融办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工业园)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科技成果产业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

各牵头组织单位要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组织制定本领域项目、学科、实验室等人才引进目录和人才引进计划;组织专家对推荐进入“百人计划”人选进行评审遴选,提出建议名单;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九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有关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十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包括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推荐进入“百人计划”的人选,按下列程序审批:

(一)用人单位根据需求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引进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人才引进申报书,报牵头组织单位。

(二)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三)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

(四)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相关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程序个案处理。

第五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四条

设立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款,用于高层次人才来陕创业、服务的资助和有关补贴。

第十五条

建立5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其列入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

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者,直接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第十六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

第十七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由专项办牵头,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发改委、财政、国资委、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外专局等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海内外留学人员团体及留学人员的联系,及时推荐优秀人才。

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协会和省海外联谊会、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来陕工作、服务牵线搭桥。

第十九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列入省委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引进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相关信息,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的沟通联系。每年底,由专项办组织对引进人才工作进行评估,总结人才引进工作,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二十条

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具体考核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实施,并将考核情况报专项办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后期评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

(一)可实施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二)给予本人工资10倍以内的特聘岗位津贴。

(三)省委、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合同,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批准,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六章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

省级有关部门、市(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标准的,经有关部门评审后,可纳入“百人计划”,享受相关待遇。

本省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相关待遇。

对在本办法实施前引进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党委、管委会,市直和省驻肇局以上单位:

现将《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

2009年7月18日

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高层 次人才队伍,为实现肇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协调监督等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二章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的范围和对象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内外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领军人才;

(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领军人才,具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省以上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

(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性项目的境外留学人员、外籍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端人才;

(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

(六)具有突出经营管理业绩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具有特殊专长、可以带来重大技术改造和较高经济效益的高级技能人才。

第五条

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本市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党政机 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公务员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市人事局是主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资格审核、组织协调、业务管理和政策咨询等工作。

第七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可以不受单位性质、编制数额、职称结构比例的限制。

第八条

建立和完善多样、灵活、便捷的引才引智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可以是直接调入或临时聘用(合同聘用)。直接调入的,经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审定后办理正常的工作调动手续;临时聘用的,由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有关协议,经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定,发给《人才聘用证》,享受相应待遇。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肇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人事关系、档案可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户口可迁入所在单位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不迁移户口的,可以按照《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的规定,申领《广东省居住证》,享受工作所在地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委托人事代理的免收人事代理费。

第十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 迁来肇。用人单位积极解决引进人才家属就业问题;随迁的子女入托、入学,凭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其户口(含有效期在三年及以上的《广东省居住证》)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优先就近安排,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第十一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党(团)组织关系转移和申请入团、入党,由用人单位的党(团)组织受理;人事关系、档案委托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的,则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受理。

第十二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其本人和用人单位应当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受聘人才依法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人事关系、档案委托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的,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和本人负责。

第十三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人才,其专业技术职务按原技术资格聘任,个别表现突出的还可实行低职高聘。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后需要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受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和任职年限的限制,根据本人条件直接申请参加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聘任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对留学人员在国外取得国际公认的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按相关规定予以确认。对引进的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同等待遇。

第十四条 对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和住房补贴。

(一)引进第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1万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0万元。临时受聘来我市单位连续工作1个月以上的,每月发给8000元的生活交通补贴。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经费。

(二)引进第二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3000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30万元,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启动经费。

(三)引进第三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每月发给津贴1000元,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15万元,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启动经费。

(四)引进第四类人才,按其在境外的成就,比照前三类人才享受相应待遇。不能比照前三类人才的,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已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万元。

(五)引进第五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5万元。

(六)引进第六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并落户的,一次性发给住房补贴3万元。

(七)对按规定引进的人才,签订1年以上5年以下合同的,实行住房租金补贴,按租住者相应享受的住房面积标准和市测定的商品房使用面积每平方租金标准(以当年市房改办文件为准),分每年补贴租金总额的50%。

引进到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其一次性安置补贴和月津贴按以下比列由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负担,具体如下:

(一)引进到市直单位工作的,市财政补贴70%,用人单位补贴30%;

(二)引进到广宁、德庆、封开、怀集等县工作的,市财政补贴50%,用人单位和当地财政补贴50%;

(三)引进到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市、高要市和肇庆高新区工作的,市财政补贴20%,用人单位和当地财政补贴80%。

第十五条

根据需求及财力状况,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通过政府采购、长期租用等形式,逐步集中购置或租用一批高层次人才公寓,廉价出租给高层次人才。

第十六条

对按本办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与其本人商定,根据实际选用协议工资、期权制或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从优确定工资待遇。鼓励以专利、技术成果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对携带科技成果来肇工作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由受益单位从实施该科技成果新增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具体比例按照双方约定执行,建议不低于10%。

第十七条

按本办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的,由用人单位同级财政每年从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我市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除省财政给予专项资 金外,市、县(市、区)级财政将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第十九条

确属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如非因违法犯罪而被原单位作自动离职或除名处理的,经县以上人事部门核准其人事档案,或学历、职称证书及原用人单位的聘用书(协议)等,可确认其身份、工龄计算、工资级别和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十条

办理高层次人才引进手续,先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肇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登记表》,经审核同意后办理调入或临时聘用手续。县(市、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需当地人事部门报市人事局审核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凭该登记表及人事部门核实出具的已调入或实际来我市工作时间(临时聘用者)证明核发补贴。

第二十一条

鼓励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技师来肇择业,对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准许在市区“先落户、后择业”,并由市人才服务中心或市人才市场提供两年免费的人事代理服务。

第三章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第二十二条

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点。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的“校市合作”,共同打造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第二十三条

积极引进外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肇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在用地规划、使用年限、规费征缴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

第二十四条

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联合建立省级以上科研(技术开发)中心、博士硕士培养点。建立省级以上科研(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20万元的经费补助。建立博士、硕士实习基地的,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五条

鼓励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学习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用人单位应给予差旅费、学费补助,出入境管理部门应优先审批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加强培养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每年组织选派若干国有企业、民营骨干企业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境)外考察学习。

第二十七条

重视、支持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各单位、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组织各类培训,对费用较大的培训活动,由组织单位提出申请,同级财政酌情补助。

第二十八条

鼓励参加在职学习教育,在职人员参加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的,由用人单位酌情解决部分学习费用。

第二十九条

通过竞争择优的办法,积极参与和开展省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章

管理激励机制

第三十条

设立肇庆市人才发展资金,由市级集中管理,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一定的启动资金,今后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对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专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专门用于国内外人才智力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第三十一条

建立人才奖励制度。每5年举办一次全市人才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善用人才、取得显著效益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优秀人才工作者,对作出特别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第三十二条

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跟踪管理制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底应提交工作总结或考核表,经市人事局审核认可后,方可继续享受下的有关津贴。提前终止合同或调离的,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市人事局报告。

第三十三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跟踪服务。组织人事部门每年组织专项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了解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十四条

破除人才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等陈旧观念,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环境。高层次人才有去留的自由,对合理要求调进或调出的人才,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提供便利。

第三十五条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肇发【2001】27号文同时废止。

第四篇:北京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

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京教人〔2012〕15号),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的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项目管理办法》(京教人〔2013〕2号)以及国家、北京市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经费管理。

第三条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来源于北京市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四个方面。

第四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科学论证,合理配置。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和审核,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 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二)全流程管理,追踪问效。要对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审、政府采购、监督、决算和绩效评价,实行全流程项目管理。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

(三)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项目经费。

第五条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经费预算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项目特点,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管理。

第二章 项目经费预算申报

第六条 市教委根据文件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对高校申报的项目组织立项评审,遴选审定建设项目,并在规定时间通知高校。高校按照预算要求,纳入单位部门预算,进行预算申报。

第七条 高校申报项目经费预算,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教委重点投入方向与项目指南要求;

(二)属于高校履行职能和落实事业发展的规划;

(三)有明确项目目标、项目实施方案和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并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四)绩效目标满足明确相关性、明确可量化、合理可 行性、结果导向性、目标时效性要求。

第八条

项目申报文本由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项目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评审报告(专家论证意见)组成。

第九条

项目申报文本的填报要求:

(一)高校申报项目时,应按照市财政规定,填报项目申报书并附相关材料;

(二)申报的所有项目需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评审报告,其中200万元(含)以上项目及专业技术复杂的项目,需附专家(需有外单位专家)或中介机构的项目论证意见;

(三)跨支出项目要提供以前批准文件,其中项目计划和预算金额发生变化的,除填报项目申报文本外,还需重新附相关材料和调整依据;

(四)项目申报要严格按照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填报;

(五)实施政府采购的项目,编制时要按照北京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要求和相关采购政策规定,列出具体采购项目、需求数量、资金预算、需求时间,并在项目申报书中予以明确。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中含有资产购置的项目,要根据市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市教委有关规定申报。对有标准限定的,要严格按照资产配备标准进行申报。第二章

项目资助标准及经费开支范围

第十一条 项目资助标准: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在首聘期(一般为3年)内,(1)年薪30-50万元(税前),高校可给予额外配套;(2)提供5000元/月的住房补贴(税前),或提供不低于100平方米周转性住房;

(3)市财政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需要,分为其提供建设经费。

(二)“长城学者”培养计划

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者,分给予建设经费资助,自然科学类资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00万元以内,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资助额度为每人每年30万元以内;资助周期为3年。

(三)特聘教授计划

在聘期内,每年在校工作10个月及以上的,享受工作补贴每人每年20万元(税前),不足6个月的,享受工作补贴每人每月2万元(税前,含在岗期间的社会保险等福利),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

(四)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者,分给予建设经费资助,自然科学类资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0万元以内,人文社科艺术类和管理类资助额度为每人每年5万元以内;资助周 期为3年。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仅限用于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项目建设内容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

(一)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包括:

1.工资:是指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的工作报酬及住房补贴。

2.仪器设备购置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设备和软件,以及对现有专用设备和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发生的费用。原则上不得购置通用类设备。

3.专用仪器设备租赁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租赁外单位专用仪器设备(不含租赁车辆)而发生的费用。

4.材料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等费用。原则上不得购置办公耗材。

5.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含有独立刊号的音像制品)、资料费、印刷费、论文发表费、文献检索费、正在进行专利申请(专利成果已形成,申报专利过程中)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其中出版费标准:每本专著支出费用不得超过5万元(含);期刊发表费标准: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费每篇不超过1000元(含),全国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费每篇不超过3000元(含),国外期刊论文发表费每篇不超过5000元(含)。7.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本单位不具备条件而委托外单位进行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发生的费用。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5%。

8.差旅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国内差旅费(不含市内交通费),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20%。

9.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发生的会议费用。高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10.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京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11.培训费:仅指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组织、参加相应培训的费用(不包括学历教育)。

12.劳务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学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在校学生劳务费每人每月不超过1000元。劳务费总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8%。

13.专家咨询和成果鉴定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和成果鉴定等费用,不超过项目 总经费的15%。其中:聘请本市专家费用只包括咨询费(外埠专家含食宿费和交通费)。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元/人天执行。专家咨询费不能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管理相关的人员及本单位在职人员。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中的因公出国(境)费、会议费、培训费应纳入校级统筹,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

第十三条 项目经费按照实际需求并结合开支范围要求编制预算。

第四章 预算审核和核定

第十四条

项目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规定的申报条件和要求;

(二)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规定的填报要求,项目申报理由是否充分,项目申报类别是否准确,项目绩效目标是否按照有关要求填报,涉及政府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要求填报;所附相关材料依据是否齐全、规范;

(三)项目申报内容是否真实完整;

(四)项目的规模、支出标准和具体使用方向是否符合规定;

(五)含有资产购置内容的项目是否执行市财政局和市 教委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市教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和市教委履行职能、事业发展目标,在项目经费控制数内,对高校的项目进行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上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按规定进行审核。统筹安排项目经费预算,列入部门预算。

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在项目审核环节中,如发现申报项目不符合规定的,可以进行项目调整或将项目退回。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市教委根据北京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有关要求,组织预算评审。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对市教委报送的部门预算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市级预算草案,上报市政府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依法批复部门预算。

第十八条

市教委按照市财政局批复的项目经费预算,依法批复各高校预算。

第五章 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预算一经批复,高校不得自行调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项目发生终止、撤销、变更等情况,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并进行预算调整。

第二十条

加强项目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支出管理。高校应严格劳务支出,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得由他人以任何理由代签。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须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北京市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均应履行政府采购程序。

第二十二条

高校根据项目具体实施计划和时间进度,加强项目经费支出进度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严格执行国家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凡使用项目经费购置于形成的固定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涉及国有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管理,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按相关规定办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

第二十四条

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安排支出,项目经费不得用于罚款、捐款、还贷、赞助支出、对外投资支出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高校应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市教委,由市教委汇总后报市财政局。

第二十六条

终了,高校应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纳入单位决算统一编报,经市教委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局。高校上报决算时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文字说 明,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 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效益情况、经费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结余资金,按照《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有关政策执行。

第六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加强绩效管理,实行财政评价、市教委部门评价和高校自评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审核和筛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九条

市财政局和市教委要将项目完成情况、决算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加强项目管理及编制以后项目经费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高校要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应接受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市财政局和市教委及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

第三十一条

高校的审计、监察等部门应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依法监督归口管理部门的履责情况和组织实施等各环节活动。

第三十二条 对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专项经费等违法行为的,由市财政局、市教委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项目经费按照现行财政预算隶属关系纳入部门预算。

第三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教委按各自职责分别解释。高校须依据此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根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的项目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改稿)》(京教财〔2008〕20号)执行,2014年1月1日起该管理办法废止。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3年 月 日起执行。

第五篇:创新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创新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税务系统专业性强,尤其是地税系统,税种繁多,征管范围大,要增强地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不断创新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较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曾有幸成为国家税务总局涉外高级税收研修班的一名学员,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感受到培养成就的同时,对税务系统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有了自己的见解,这里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合理定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是两个不同含义的人才定位。高层次人才是具有较高素质、专长某项税收业务的人才,如税收理论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前提到的高层次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有硕士、博土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8]214号)。笔者认为这种定义范围狭窄了些,只属于税收理论型及管理型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一大批有实战经验、专长某项税收业务的高层次人才,如专长对房地产行业检查的人才,专长税收征管的人才,这些人才也许并非科班毕业,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在我们的系统中也是凤毛麟角,也应该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复合型人才是在精通本职业务的基础上,另有一门或几门知识特长的人才,如税收+外语型人才,税收+法律型人才,税收+计算机型人才等。他们对税收业务的精通程度不一定要比高层次人才强,他们的特长是能将两门不同学科融汇到一起,起个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培养条件和选拔方法

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税务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为基础,以促进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1、培养条件。应选择德才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外语基础好、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干部;通过社会举办的各类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资格的干部(如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干部。但是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放宽条件,只要具有实干精神和熟悉特定行业规则、通晓行业会计、税收知识的税务干部,都可以列入人才培养对象。

2、选拔方法。采取公开选拔、民主推荐(对于专业型人才)的方式推选出培养对象。

三、培养方式

1、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不适合委托大专院校进行培养,因其专业型太强,比较灵活,没有合适的师资力量和教材。可以运用税务系统自行组织的短期培训班,以及不定期地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培训。由市局、省局或国家局组成培训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特定行业主管单位专家、兄弟省市该方面专家、总局专家等进行授课,并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断总结和理顺出某个税务专长的特点、流程和方法。通过培训,组成固定的某税务专长研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通气会,讨论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出应对措施。还可以不定期地到外地走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此提高专业型人才的专业技能。

2、委托高校培养。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关键注重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规划及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的问题,还有人才观、市场定位、专业建设、教育理念、专业概念、教育投资及投资回报等方面的问题。要将培养内容与税收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两者脱节的问题。二是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现场观摩课、实地操作课、经验传授课等方

式进行培养。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三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总之,不能委托高校培养后,将责任全部推拖给高校,不进行跟踪考核,这样委托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

3、境外培训。扩大此类培训人员比例,本着公开、公正的态度,选择有发展潜力、外语水平好的优秀年轻干部提高涉外税收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收业务。

下载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长及培养状况调查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社会团体为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建言献策

    女性社会团体为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建言献策 ——全国妇联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工作座谈会侧记11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主持召开女性高层次人......

    2018年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申请条件及注意事项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8年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申请条件及注意事项 今天至善小编就给大家梳理一下2018年度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的申请条件及注意事项。 1.担任过境外世界......

    医院高层次人才及紧缺岗位人才聘用管理办法

    高层次人才及紧缺岗位人才聘用管理办法 根据我院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医院人员管理......

    重庆工商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

    重庆工商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 重庆工商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29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我校“十二五”人才......

    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五篇材料)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穗字〔2010〕11号) 为深入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

    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本站推荐)

    河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一、总体目标及思路 为吸引和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培养、造就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学科持续、健康、......

    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的。而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知识的载体。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因此,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

    陕西省人才落户政策及所需资料

    人员调入 根据陕人社发[2011]161号文件政策,凡委托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驻西安市区(含阎良、临潼、长安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中央驻陕单位和部队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