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时间:2019-05-14 04: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第一篇: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1、多吃一些含铁质的食物及能提高吸收铁质的植物性蛋白。

2、禁烟酒及辛辣燥热的食物,忌食生冷及寒性的食物,少食酸味食物,如各种酸菜、李子、梅子、青梅、柠檬等,不要吃太咸的食物以防水肿。多吃含镁、B族维生素的食品,如香蕉、动物肝脏等,能让新陈代谢变得更好。

3、黄瓜 黄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有助于抑制各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4、白萝卜 白萝卜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促进脂肪新陈代谢,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积。

5、韭菜 韭菜中含纤维较多且不易消化,可促进肠蠕动,有较强的通便作用。

椰菜含丰富高纤维成分,配合番茄、洋葱、青椒等材料可煲成瘦身汤,肚子饿的时候很管用,低卡又饱肚。

6、芦笋芦笋含丰富维他命A同C,用来做沙拉是个不错之选,或者闲时煲熟做一杯芦笋,看电视听歌时可当小食充饥,健康又不会肥。

7、茄子

有科学研究指出茄子在一顿正餐中可以发挥阻止吸收脂肪作用,同时蕴含维他命A、B及C,对减肥人士讲系一种好吃又有益食物。

8、扁豆

若配合绿叶菜食用,可以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

9、橙

橙含天然糖分、多纤维又低卡,是用来代替糖果、蛋糕、曲奇等甜品的最佳选择。

10冬瓜 冬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等。内含丙醇二酸,可阻止体内脂肪堆积。

11、芹菜 含有维他命A及C,但大部分为水分及纤维素,所以热量很低,吃多了不怕胖。

12、香菇 香菇含有30多种酉每和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就含了7种。所含核酸物质,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增加,所以可减肥。

13、绿豆芽 现代人多缺少纤维素,所以多吃绿豆芽对健康有益。炒时加入一点醋,以防维他命B流失,又可以加强减肥作用。

14、洋葱 洋葱含环蒜氨酸和硫氨基酸等化合物,能降血脂,对脆性的血管有软化作用,并可护肤美容,能促进表皮细胞对血液中氧的吸收,增强肌肤修复能力。

15、醋 醋具酸性,可软化血管,清除血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者均有益处。但醋有合成醋与酿造醋,我们应挑选酿造醋。

第二篇:《新陈代谢与酶》教案(精选)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3.理解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初步掌握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关系的学习,学生能进行辩证思维。

2.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得以提高

3.通过课后练习温度等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通过对酶的催化演示实验的学习,学生掌握对比实验法;通过酶与化学催化剂,ATP、ADP转变与化学上的可逆反应的比较分析,学生会使用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三)德育渗透目标

结合对新陈代谢概念的学习,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重点

(1)理解新陈代谢是生命物体特有的运动形式,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理解并初步掌握酶、ATP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关系。

2.难点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变。

(2)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变。

3.学生可能的疑点

(1)新陈代谢有别于其它的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

(2)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可逆性”

4.解决办法

(1)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陈代谢的概念,但是就理解而言,并不深入,因此,在组织本节内容的学习时,应把生物体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与非生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对比思考,重点理解“新”与“陈”的代谢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对代谢的概念还应由宏观性代谢过程的描述转向微观化学反应的认识上。

(2)通过ATP与ADP的“可逆性”转变与化学上可逆性反应的比较分析,促进学生发现这两个“可逆性”的差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五、教具准备:小麦淀粉催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六、学生活动设计 1.由于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又由于新陈代谢概念、酶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学习过,所以引入后首先让学生结合提问进行自学。

2.由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故在各知识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建构新内容。

3.由于在初中生理卫生学习中学生已做过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计温度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实验。

4.结合本节内容的课堂练习再进行反馈性校正。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言] 通过高中生物绪论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它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从本节内容开始,我们将学习关于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由于新陈代谢过程比较复杂,在学习具体的代谢过程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与新陈代谢过程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副板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板书在黑板右侧:)

1.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理解酶的概念并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3.识记ATP的分子简式,理解ATP与新陈代谢间的重要关系。

[ 导学与提问]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新陈代谢的概念,二是新陈代谢与酶,三是新陈代谢与ATP,一共三个大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首先看书,找找关键语句,看看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二)中心授课

[学生自学与讨论] 10分钟。

[师生合作] 针对上述提问进行抽查,了解学生自学与讨论的结果。对学生回答的结论经简短评价后将本节的知识框架边讲述边板书:新陈代谢包括生物体内的全部化学反应,而众多化学反应能顺利而迅速地进行,一是因为有酶的催化,二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

[板书] 1.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分类

[复 述]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设问]名之曰新陈代谢,何谓“新”何谓“陈”?

[讲 述]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贮存能量;同时,生物体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散失能量。其中,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贮存能量”,谓之“新”;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谓之“陈”。生命运动的本质就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据估计,人体内的组成物质平均每80天就有一半被分解,其中组成肺、骨骼和大部分肌肉的蛋白质的寿命约为185天,而组成肝脏、血浆的蛋白质的寿命更短,只有10天左右。生物体只有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不断地进行新物质的合成和能量的贮存,不断地进行旧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才能延续生命。科学家们应用示踪元素测知,人体内约有98%的物质每年被新的物质所代替,一年之内,几乎全部更新。由此可见,生命运动区别于非生命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也正是自我更新,生物获得了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提问?新陈代谢都有哪些分类?它们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难点突破](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从上述图中可以发现,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看似矛盾的两个过程,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是物质与能量的简单进与出,而是在相互联系又同时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的生物“新”与“旧”的循环更新,是生命特有的运动形式。(2)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物质代谢总是伴随有能量代谢,这是因为物质分子中贮存有化学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总有能量的变化。所以没有孤立的物质代谢,更没有孤立的能量代谢。知识点间衔接:我们已学习了新陈代谢的宏观过程,然而,如果着眼于新陈代谢的微观环节,代谢过程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组成的,新陈代谢则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而迅速地进行,是因为生物体内有酶的催化。[板书] 2.新陈代谢与酶(1)酶是生物催化剂

[提 问]什么是酶?

[复 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将酶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得:

酶的来源(活细胞产生)、酶的功能(催化作用)、酶的化学本质(一种特殊蛋白质)。演示实验:演示完后再将结果填写

[提问与分析] a.实验中甲试管实验结果证明:酶有催化作用。b.实验中设计乙试管的作用是:对照作用。c.实验中恒温的原因是:酶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酶的催化活性除了受温度的影响外,还受到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2)酶的特性

[提 问]在化学上同学们也学习过催化剂,那么一般的催化剂都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促进化学反应迅速进行等。[讲 述]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除了具有上述一般催化剂的性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a.具有高效性:催化反应的速度比一般的无机催化剂高106-107倍,有的酶催化反应速度极快,如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碳酸的反应是已知最快的酶催化反应之一。每一个酶分子在1秒钟内可以使105个二氧化碳分子发生水合反应。b.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某一类或某一种特定的物质使其发生反应。如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胃蛋白酶只能催化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c.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酶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约有2千多种。正是由于酶对反应的专一性,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就需要许多的酶分别在各自代谢途径的特定位置上发挥作用,保证新陈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归纳总结:每一种酶都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从酶的家族整体上看呈现出多样性。3.新陈代谢与ATP。

[导入新概念]新陈代谢顺利进行除了需要酶的催化外,还需要能量源源不断的供应。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都需要消耗能量。那么消耗的能量从哪里来?

[提 问]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习过与能源相关的哪些内容? [学生列举]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等。将列举的内容写在黑板的适当位置上。

[提 问]我们现在要学习的ATP也是能源物质,与上述能源有何关系呢 [过渡语]下面我们先学习关于ATP的有关知识,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1)ATP的分子简式

全称叫三磷酸腺苷,由于其分子较大,为便于书写,人们根据其结构进行简写,用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简称ATP。

ATP中大量的化学能就贮存在两个高能磷酸键中。(2)ATP与ADP的相互转变:

[讲 述]复述ATP分解为ADP的过程,先用分子结构简式形象表示为:

其中释放出的能量直接经各种生命活动供能。反过来,在酶的作用下,ADP也可以吸收能量后与一个磷酸结合,合成ATP。其中吸收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即糖类、脂肪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对绿色植物来说,还来自光合作用即光能的吸收和转换。二者间的相互转变可表示为:

[回答前面的提问] ATP与其它能源物质间的能量传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难点突破] 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变是有别于化学的可逆反应。这是因为,在化学上讲到的可逆反应的特点是:正逆反应都能在同一条件同一场所下同时进行,如NO2与N2O4在烧瓶内的可逆反应。而ATP与ADP的相互转变,有以下几点不同:

(1)正逆反应需要的酶不同:合成反应需要的是ATP合成酶,而分解反应需要的是ATP水解酶。

(2)正逆反应的场所不同:ATP的合成场所比较固定,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等,而分解场所却是不稳定的,因为ATP在细胞内就象货币一样是流动的,分解的场所较多。

(3)从能量代谢的角度上,ATP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绝不是合成ATP时的能量,这两种能量无论从用途还是从来源上看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ATP与ADP的相互转变看起来像可逆反应,而实际上却不是,二者的转变只能表明在细胞中ATP与ADP是不断循环的,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三)结课

[总结]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实际完成的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新陈代谢从微观上讲是所有化学反应的总和,它的顺利进行需要酶的催化和ATP等能源物质的参与。[反馈练习]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酶在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每种酶都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不具多样性 C.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酶都具有消化功能

2.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代谢是伴随物质代谢而进行的 B.有机物合成时贮存能量,分解时释放能量 C.同化作用贮存ATP,异化作用释放ATP D.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是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 3.肌肉收缩时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 [ ] A.ATP B.糖类 C.光能 D.ADP 4.比照教材中小麦淀粉酶的催化实验,设计一个说明温度对酶的催化速度影响的实验。

5.对照板书,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答案:1.(D);2.(C);3.(A)。

4.在教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与甲试管内容相同的丙、丁两支试管,将丙、丁分别放进冰水浴和沸水浴,然后再用碘液进行检验,观察呈现的颜色和深度即可。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述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1.概念

2.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同时进行,组成了生物的自我循环更新

3.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变化总是伴随能量的变化

二、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概念

三、新陈代谢与ATP

八:参考资料

高能磷酸键:高能键是与低能键相对而言。在生物化学上一般把水解时自由能降超过20kj.mol-的键称为高能键,如ATP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时,每个键可放出30kj.mol-,而ATP中的第一个普通磷酸键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很少,可类比的数据(萄萄糖-6-磷酸)是13.8kj.mol-。高能磷酸键有很多类型,不同的高能键间水解时释放的能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最高的如烯醇式磷氧键可达61.9mol-。(据《生物化学》沈同等编)

九: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多,时间比较紧。对代谢概念的讨论中要注意及时概括。在酶的教学中,课前要准备好演示实验,尽可能节约时间,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陈旭麓先生的着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着作。这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遗作,凝聚着十几年的心血,在我看过的中国近代史中,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一、新陈代谢的近代中国社会

陈旭麓先生的最后着作命名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刚一拿到此书就被她的题目所吸引。“新陈代谢”,什么是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生物名词。概念是:“活细胞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把这个词引入历史形容中国社会的变迁只能说是十分的贴切和形象。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正如一个快要干瘪的细胞,活动延缓在时间上比西方的封建社会要多一倍多,而历史进程上看却是“仍在旧圈子里徐徐地盘旋而行”,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老式的封建社会。经济上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加紧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政治上官僚政治仍然是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相差无几;社会底层的宗族和经济行会盛行是“封建国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 ;思想上仍是“儒学定于一尊”。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是长期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对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延续曾经起了无法言语的巨大作用。而陈先生此作就在于描述了这个巨大的稳定的社会被外来“物质”和“能量”打破的过程。

首先翻开此书的目录读者可以发现陈先生把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以螺旋式反应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一至十二章东方的状况,西方的状况,东方的状况…

十三章以后则是中国面对这种变化所掀起的层层波浪。山重水复经过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变化都是可以和西方存在的各种状况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这个环境让中国这个细胞里出现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中国内部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谁说不正像生物的新陈代谢呢。

二、博大精深的论述内容

陈先生着作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虽然现在的历史学界普遍都相信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不在是统治者的历史这个观点,可是真正能在着作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却是了了无几。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而非一般历史学系,这一点当然还要加上陈先生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新陈代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一历史史观。文既有经济内容又有政治思想。经济内容从鸦片战争前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手工业行驶到被侵略过程中的“洪秀全的思想”、“自强与求福”、“农村的社会变化”最终“半殖民地的深化”。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制度和形式的演变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如果说经济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通俗的,那么在政治方面的论述则给人以更加博大精深的感觉。政治上,陈先生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从上层政府的“官僚政治”到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和行会”都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各个时期都是整一个中华民族和外来“夷族”的整体对峙,“夷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整体的,上从领导社会的政府,中到变革和革命的各种社会力量,下到各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思想,行动的变化。

而本人认为陈先生在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中等社会”构造的讲述:包括“自举于士类者”、“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出入于方术技击于士类之间者”三个方面。“出入于商业与士之间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中等社会”又特别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复杂而又特色的状况。能把中国近代中等社会分析地那么细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中等社会不仅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内容的复杂的社会实体,而且重要性在于它是表现在社会构造上的新旧交替。而这点内容最能体现陈先生的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

三、优美的话语、凝练的文笔

陈先生在行文中给人以 “话语优美、文笔凝练” 的感觉,内容中透露出一种“刚劲和发人深省”的意味。

文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包括许多哲学内容。他在论述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时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经》的朴素辨证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独断论。“变与不变,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来。想必陈先生的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孔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在近代社会中体现出来又扩大了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借助于传统的范畴,从现实中产生的争论,”形成了近代“思辨语言的交锋。”于是要求变革的思想这个“饱含时代内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层哲学的色彩,形而下的东西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外壳“。这个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维新派的思想来源。陈先生以凝练的文笔勾画出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论又是能够体现维新派论辩的哲学。

第四篇: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贾筱 劳动人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2011201207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教授的遗世之作。这是一部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先生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先生倾毕生之所学,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朝思夕虑,琢之磨之,尽力使自己的学术体系臻于完善。本书在他去世经收集整理后发表,一代大家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一代代人的历史激情,读完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而又不乏历史真实性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浅陋的收获。

一,历史与书写历史

1,从很早的中国古代开始,编写的历史就被“誉”为:“帝王将相的家谱”,历史的书写权一直是政治家与历史学家的博弈。而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书写也无不打上自己的家国情怀、价值理念,当然,也要对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使命做出担当。在这方面,先生不仅具有相当的才与学——这体现在本书史论结合,通过精炼的实例分析以阐释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且用引人入胜的文笔表达出来——同时具有卓越的史识。先生说道:“‘史识’是治史的眼睛”。他通过自己敏锐的治史的眼睛,透过史实的种种现象,揭示出了本质的东西。先生说,其实,做到有治史的眼睛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他将其解释为对自己实现民主。于是一个好的公正的历史学家必须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要有自作主宰的魄力,要自尊其心,当然,也要尊重别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历史学家,但我们也有历史阅读与评判的权利,如果我们在读史时戴一双自己还未察觉的有色眼镜,历史的真实怎么可能体现?所以,有一双“治”史的眼睛不仅是对历史学家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读者的要求。

2,历史观。在当前历史的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分期是这样的: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主题,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阶级斗争似乎是整个历史阶段的主题。这是长期受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其政治意味太浓,····在本书中,作者真正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要求,把阶级斗争的事实同生产方式的演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前些天读了资本论的一小段原

著,就讲到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其中的部分论述恰恰是说基于生产的进步才产生了阶级斗争的需要的问题等等。长期的极左思潮的影响似乎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生根,要想彻底铲除岂非一朝一日?我们所学的人教版的历史课本也无不带有阶级斗争的影子。所以在我们以马克思为思想指导的时代,如何真正做到坚持真正的马克思十分重要并且紧迫。许多人批判马克思的唯经济论,又承认其经济基础学说,但是当读或写历史时,连经济基础的理论分析都做不到,岂不是真的形而上学了?更何况,马克思绝不是唯经济论者!(译者也应当担负起忠实的历史使命。)

3,历史态度。批判的态度,指充满怀疑精神的态度。在其十九章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界定中,先生认为它是观念形态的革命,他引用胡适先生关于“五四”的根本精神的表述,把它归结为一种新态度,并把这种新态度称作“评判的态度”,陈旭麓先生认为就其实质而言,它就是一种充满怀疑精神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态度下,世世代代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之物一个个发生动摇,使神奇化为腐朽,玄妙化为平常,圣神化为凡庸。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才有了在尊孔复古逆流中敢于直面权威,公然与世代烙刻在民族心理的传统儒家经典相对抗的壮举。怀疑与重评历史需要勇气与魄力。

承认的态度,是指对每一个历史事物的存在的合理性予以充分肯定——注意不是承认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进步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其合理性的一种肯定。“大冲击后的社会有逆流也有回澜。逆流是对冲击的忏悔,回澜是对冲击的慎思。”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后出现的尊孔复古等等逆流,陈旭麓先生承认其逆流性质,称之为“社会前进之后的历史回流”。同时,与之上下遥遥相合的是出现的孔教会、灵学会等社会团体,它们同袁世凯一样,在尊孔复古的历史舞台上唱足了戏份。但它们的存在无论是社会基础还是后发效应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应该予以肯定的。从社会基础上说,康有为等立宪派在自己苦苦追寻的和平改良无果时,在又亲眼目睹了一次次复辟后,对于共和的厌恶之情,又掺杂着对民初弊政信而有据的指责,他们要把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产生的失落感引向复古之途。而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就迫使他不得不利用孔子来给自己的复辟撑腰。所以,我们不能说它完全错,因为错的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意义上的失败(而辛亥革命的部分失败又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只能说它代表了反的历史方向。而从另一个

意义上说,它的存在又引发了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也许本来就酝酿的反孔在这场历史逆流的煽风点火下其意义更丰富,动作更猛烈,也才有了尊孔与反尊孔的斗争。“在古代,讨论孔子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种讨论又本身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所以说,尊孔复古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它是合理的。

辩证的全面的态度,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资本额增,建厂数多,但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又迅速走向低迷。大多数史书把原因归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确实如此,但陈旭麓先生又讲到封建政治势力即封建军阀的破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这样,就更加全面,更加辩证,更加完整的坚持了马克思的内外因的矛盾分析论。当然,辩证与全面的眼光去看世界看历史也涉及到一个对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的重新鉴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你能否正确应用史观的过程。对于立宪派和革命派,史家历来对革命派推崇备至,因为它是我们当前的政治路线,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缘由,但是对立宪派却很少有正面的声音——着眼于其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分层的眼界不可能对他们产生多少的肯定的声音。而在本书中,先生对其历史积极意义的肯定却蕴藏在字里行间。一,他们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二,革命派与康、梁的合作的种种事实表明,在近代中国,革命一开头并不是改良的对立面,而是改良的合作者。随着康有为改良的维新变法的失败,改良退出了主流地位,它以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三,“此时的革命虽已成为时代主流,但历史并没有一边倒。”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又验证着改良立宪的成功性,所以戊戌变法失败的改良派又重新崛起,成为立宪派,形成为朝野呼应,内外联络的立宪势力。特定的历史形式使得保守的形式有了进步的内容——先生承认其合理性。而以他们为主体的抵制美货运动、召开国会请愿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都显示了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基础和声势。所以,他们还有自己的历史路程。四,比照革命派,立宪派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优势并不比其差,其阶级来源又在此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五,“把实现立宪政治作为革故鼎新的最高目标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同于没落阶级的失败,而是新旧势力的悬殊、新的暂时不能克服旧的而遭到的失败。”六,他们在社会基础、政治背景、理论指导、反封建的总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改良方式与道路的分歧。“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把中国建成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种种

叙述都包含着作者对其历史地位的重评,如此的客观,如此的理性。所以,辩证的全面的理性的史观对于历史事件的准确评鉴是如此重要。

(在上述所说的历史研究角度下,本书所涉及的以下内容让我感触颇多。)

二,人物,生活,团体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同情之理解”——这是陈寅恪教授的主张,但在本书中却不无体现。这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立足点。如,在第九章《日本人冲来了》中,《三方面的反思》一节中,先生在洋务派的失败的自我反思中写到,奕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似乎不是这段文章的重点,但从其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先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贯穿了自己的人物观。可见,他对李鸿章的历史功过的评价是别有一番洞天的。其中还有一句说道,李鸿章的种种行为,更多的是历史背景的沧桑与无奈。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既对清王朝忠心耿耿而又谙熟洋务的掌权者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历史大背景的要求——包括他代表清政府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多的是无奈与沧桑。当然,其阶级的局限性也要求我们不能过于求全责备。对于一个掌握政治权术的人来说,时代背景的不幸才是他最大的不幸。先生同情他所在时代的不幸。同时还有,在第十六章《民变与革命》中,最后谈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人论史或归于孙中山之拱手相送,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这不只是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中国那时候的社会心理。其中的种种论述就不赘述,而其中所体现的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评价却毫无过于激愤的言辞,先生理解他所在的时代的要求。其实,依据确凿的史实,体察时代之环境,还要掌握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种种,都无不体现“同情并理解”的立足点。

2,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先生把它放在了同高层政治斗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全书的始终。无论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关于小农经济的论述,还是《由胜而衰的清王朝》关于人口剧增所引发的社会困顿,都把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的改变与大的政治背景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它对政治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尤其在本书的后几章,对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比如将它扩展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如在《欧风美雨驰而东》,先生讲到以夷变夏的历史过程,谈到民众中出现的新的哲学、电影、戏曲、小说等等,社会生活变了,社会心态也会随之变得复杂,产生了紧迫感忧虑感,对沧桑历史痛哭流涕的悲怆,对亡国灭种的国家前途的恐惧······一切都体现了历史的比较与联系。还有,在《民变与革命》一文中,先生首先描绘了一幅“乱世众生像”,谈到,与革命相比,民变有其自发性、分散性与落后性,但正是这世相与众生像才开启了一切革命的可能。“清末的民变,一方面阻遏了清王朝的自我挽救,从而取消了统治阶级谋求让步改革的最后机会,另一方面,民变的部分又往往借助革命,所以,它俨然成了革命的基石。”还讲到“变政难,移风易俗更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上层建筑,当人民的主体性不变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研究就不能被忽视。

3,对团体的研究。除过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描述外,先生还对不同阶段的社会团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概括。这是社会生活的又一个方面,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散布于农村的宗族,散布于城市的行会;到太平天国前的种种教会组织,以及其与太平天国的比较;到洋务运动后由于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产生高涨的社会动员而滋生出的种种教会与会党;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成立的种种会党·······各种团体,各种时代,各种阶级。看完后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眼花缭乱。一切大的社会活动都是由人组织的,人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然要联合,这种种联合就有一个价值选择问题,价值选择的原因就很好的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道德标准。对他们的研究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但仅以人教版的中学课本来看,其中对于行会组织的论述少之又少。一个缺少对社会基础研究的研究是没有可信度与事实依据的研究。这是体察时代背景的重要因素。

历史是多彩的,又是沧桑的,如何在多彩的历史中找到真实的历史,去抚平那些沧桑的棱角,需要无数代人的共同探索。

第五篇: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 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面。

关键词封建社会结构生活意识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集研

究之心血,从学术水平而论,可称为巨著。陈旭麓,湖南双峰人。曾 任大夏大学副教授。建国以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辞海》编委员及分科主编、中国现代史研

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曾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辛亥革 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

词典》,有《陈旭麓文集》等。

就《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下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 读后感。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 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 面。全书分20 章,各章节环环相扣,按时间顺序布局,从漫长的封建 社会开章,为了勾勒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脉络,作者从中国封建社会 下笔,着重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经济上因为个体经济 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著土地,依恋自己的个体经济;政治上因为科 举造成的官僚政治可以在社会对流;意识形态构造上又因为儒学定

于一尊;附属于政治构造的各种社会组织,它们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 延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以上这四层原因又互相连接支撑,构成封 建社会的整体。本书的博大就体现在综合考察了整体而来谈问题。接下来第二章东方与西方,由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带来东方与西 方的直接结果———中国在世界之林处被动局面。必然,被动导致衰 落,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变轨,炮逼下进入近代,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便是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然后下 面的17 章依次从1840 年鸦片战争炮口震撼下的新陈代谢,写到马 克思扎根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可谓结构缜密。书中 更突出的是处处点题,随处点出新陈代谢,每章节说明新陈代谢的 一方面。第四章开始点出经济上的新陈代谢是在变了形的社会形 态下实现的;随之第五章的太平天国,阐释出近代民间宗教组织也 在发生着新与旧的代谢,进而说明太平天国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政 治进程还在起着促进作用;第六章写到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曾国 藩等地主阶级当权派思想发生变化,洪仁玕、冯桂芬应反映时代脉 搏的革新思想,表现了新旧之间的一种探索,孕育着历史的进步。这是陈先生精心构思的杰作。

这本书中有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 阐发了许多深邃独到的见

解。在第九章日本来了中,对于中华民族群体意义的觉醒,陈先生指 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 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并不确切。他认为甲午大败“, 成中国之巨祸”中 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然而民众的反抗,主

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慨的感情色彩居多。50 多 年前的三元里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不能据此而把中华民族觉醒 的时间提前半个世纪。

此外,还让我深有感受的是这本书可以折射出时代的轨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成书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从著作中我们 可以窥视出一点时代的影子。80 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界的解冻,史学 界也进入了大讨论时期,如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问题等,许多史 学的前辈学者,如:黎澍、戴逸、章开沅、林增平等人也大都进行了 学术争鸣,陈旭麓先生也参与了争论,并提出了新陈代谢的概念,并以此写成了这本书。第一, 坚持传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著作。首先,它坚持了唯物史观。陈先生 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迁时,认为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在第一章中,他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时,把小农经济不发达等经济建设方面的原因放在了首位。在分述 义和团仇洋时,把西方工业的经济压迫的原因放在了首位。在研究 革命派和立宪派时,认为两派都是在同一种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股政治势力。其次,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路线。陈先生认为“思想就 是对自己实行民主”,而在本著作中,作者也做到了这一点。如作者 认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务实而又进步的思想;认 为清末改革在假维新中确实存在一些新的变革;认为辛亥革命后是 革命派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而不是袁窃国等等。第三,陈先生坚 持了辩证法的原则。在本著作中,陈先生多次提到要借助“辩证思

维”,“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思维是难以解释其本来的意义的” 等等。如他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爱国与卖国、侵略与 进步等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会党在近代史上的两重作用的考察等 等,都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最后,陈先生坚持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并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陈先生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 没有单纯地将其简单化。陈先生还认为“民变是革命的基石”,“人 民的选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等等,坚持了群众史 观。第二,敢于变革, 中国史学界一直是政治史的范式,关注精英人 物和历史事件,而陈先生认为“社会史就是通史”,用社会史的方法 写出了一部社会近代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避免了 过于关注精英人物的传统方法,而将社会视角下移到了普通民众。最后来谈下此书也存在一些遗憾,由于陈先生的突然去世,本 著作只重点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前八十年的新陈代谢历史,对后三 十八年的历史知识一笔带过,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最大遗憾。以上便是自己对于此书的评价,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后

感。历史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多读这些大家的著 作,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以 后的学习与研究。

责任编辑武孝

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蓝珺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05-224-01

文化研究

224

__

下载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哪些食品可以加快新陈代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翻开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看到别具一格的目录,便有颇深的感触。自初中开始学历史,所见的对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无外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

    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步伐——确保食品安全

    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步伐——确保食品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同时也要看到,我......

    高中二年级生物新陈代谢章节教案

    生物试卷www.xiexiebang.com 高二生物细胞增殖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 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0121310403 张开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10121310403张开体育与健康学院因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国史纲要》这门课程,前几天老师让我们读一些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有几本书......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从 1840年到 1949 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 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