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

时间:2019-05-14 04: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

第一篇: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李秀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0期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呼唤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在新形势下高校组织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干部全面发展,人才开发、促进干部可持续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学习创新能力的新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干部队伍 工作理念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李秀英(1967-),女,河南新乡人,江苏工业学院组织人事处,主要从事高校干部人事管理与研究。(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48-02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充分认识管理干部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重塑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高校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构成校园的各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文化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逻辑起点和归属,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2.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各尽其能就是要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得其所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在各尽其能的基础上实现各享其成;和谐相处就是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建设和谐校园要求必须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和办学的各个领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使命感和归属感。

3.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发展迅猛,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剧增,高校内部各种矛盾冲突复杂多变。高校的发展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只有发展高校才能适应时代特点,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社会对高校的需要;只有发展才能增强高校的竞争力,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只有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的根本利益,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好凝聚人心。和谐的校园必然是发展的学校。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面对时代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来不断推动发展。因此,和谐的校园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学校。

二、管理干部队伍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管理干部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1.管理干部在协调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高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推向了中心,高校承担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任务。同时,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改变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引起了高等教育市场份额的竞争、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使得高校既面对着来自外部环境带来的资源与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是应对这充满机遇、资源丰富、风险巨大、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干部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主题,更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凝聚各种力量,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

2.管理干部在营造内部环境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内部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和学科建设的更多交叉整合,需要高校提供比以往数量更大、质量更高的管理服务。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校组织在生存和发展机制上要更多体现自主性、竞争性,并要遵循市场规律。高校管理的内容也更加复杂,技术也更加专业。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管理干部要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事业、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和谐统一,办学各要素和各系统的和谐统一。把握大学系统自身的协调有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规模、质量、速度、效益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内部教育环境。

3.管理干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特殊作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以知识的传播与创造为主的工作特征,决定了现代高校管理本质上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渗透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成为高校管理的灵魂。知识管理是对来自学校内外的、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获取、挖掘、控制、整合和开发;是对众多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教职工群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制定知识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保证对包括信息、知识、产权在内的知识资源进行创造、维护、发现、获取、过滤、转化和利用。高校管理的这一特点,区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事务管理,决定了高校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知识化的管理,高校管理干部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献身精神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作用。

三、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

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干部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影响干部作用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新形势下重塑适应和谐校园需要的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切入点。

1.以人为本,促进干部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谐校园的本质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其价值归宿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管理干部是和谐校园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落实者;和谐校园各项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组织者。他们同时也在感受着和谐校园给予他们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管理干部队伍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验者、接受者,又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诠释者、传播者。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得到充分尊重,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他们在管理和服务中能否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对待师生的态度上起着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对待师生的行为上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组织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高校干部队伍,在充分尊重和爱护干部的基础上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应用教育、激励等手段来丰富完善干部自身,引导干部转变管理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人才开发,促进干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要求高校组织把管理干部看做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才开发的理念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干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开发理念建设干部队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才开发的理念进行干部的教育培训。把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仅仅看做是一种成本投入,更多的是看做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范围的知识,还包括全方位知识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干部培训系统,还要把它融入学校整体队伍建设的大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是智力开发的过程、能力建设的过程、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过程;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以“人”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开发性学习。二是以人才开发的理念拓展管理干部的能力。高校组织既要强调管理干部在学校内部管理运行体系中的执行能力,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变一个决策中心为多个决策中心,通过设置明确而稳定的战略目标,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提供管理活动所需的资源,允许管理干部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调动和发挥管理干部的办学积极性,激发干部的内在动力和创

造力,使干部在战略的引导下主动工作。三是以人才开发的理念进行管理干部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多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多渠道的学习路径是高校管理干部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决定了高校组织要关心干部的职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适应工作岗位,全面提高素质,挖掘内在潜力,有效发展自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对于调动高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学校组织和干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学习创新能力的理念。高校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背景下,面对时代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要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干部自身的学习,掌握高等教育、高校管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克服靠老办法、凭经验做事的习惯,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变化,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因此,高校组织要按照学习创新的理念建设干部队伍,鼓励干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创新的有效方式。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促使干部广泛吸收外界信息,学习兄弟院校的长处,从中汲取自我更新的养料;促使干部从封闭、半封闭的办学习惯中解放出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和客户的需求,从中寻找自身的缺陷和差距,确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点;促使干部引导校内良性竞争,参与校外良性竞争,在积极的良性竞争中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失败,最终超越竞争,获得成功;促使干部养成谦虚的作风和自我反思的习惯,审视自身的成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超越自我;促使干部不断提高学习力和竞争力,进而促使学校组织增强学习力和竞争力,实现干部和组织的持续创新、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证。

以人为本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人才开发促进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学习创新能力的理念,既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和规律的反映,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它们构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途径和建设手段的基础,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了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新理念的框架。相信这个框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十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2]左美云,许珂,陈禹,等.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3]张江山.领导观的重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领导科学,2006(10).[4]吕绳振,朱立军.以人为本 创新机制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

(7).[5]李岚,李劲松.关于加强我国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

第二篇: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张祚键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3期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需要从师生关系、育人环境、人文精神教育、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等角度,“以人为本”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建设

[作者简介]张祚键(1969-),男,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构和谐高校使命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7SJD710021)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D7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6-02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和人文关切。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其和谐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管理人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贯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高校管理者在组织实施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贯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视角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育人活动的良好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生态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睦融洽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氛围,是对以育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发生良性影响的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包括组织结构的和谐、学科专业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员群体的和谐等方面。其中,教育活动主体的和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和谐校园建设以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中心进行,师生员工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大学校园群体的和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和衷共济、融洽默契,它是群

体和谐的首要特征。这种整体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浅层的、物化的,更是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突出表现为群体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相容性。“和而不同”、和平共处。这种相容性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大学校园内生活的群体在工作性质、知识层次、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要实现和谐相处,必须彼此相容、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整体性和相容性是大学校园群体和谐的两个支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人自身的和谐又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痼弊,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总之,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群体、融入自然和社会。要实现人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发挥好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根本的整体效应。要处理好教职工与学校管理队伍的关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培养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校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育人、识人、选人、用人、留人而展开,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应该做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培养合格人才。

二、正确理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管理系统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人”的认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校内各类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定位,才能形成对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非教师。正如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所说的:“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才办学校,招学生。”在学校讲“以人为本”,绝不能只针对教师或教职工,首要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正确认识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职工所从事的管理、后勤等工作,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高校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优先考虑教师,这是办好教育、发展学校本身的需要。

3.正确认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组织系统的角度看,管理干部具有组织赋予的职权,在学校各级居于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地位,对实现办学目标起主导作用。教职工是被管理者,为实现办学目标,具体从事教学、科研和办事、服务工作。从管理活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就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但是,我国的《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受支配者,他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是推动办学目标实现的动力所在。由于高校知识操作的复杂性和智力活动的个体特征,教职工能否以主人翁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人发展的终极目的地位。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幸福的需要。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通过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高校办学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中,体现在学校办学目标的选择、学校管理方法的运用、学校管理绩效的考评等多个方面。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它贯彻到人才培养、教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办学实践中去。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留住学生的纽带。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沟通,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教育和引导教师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明确自身的角色,做促进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自身健康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来自于不断的自我磨炼、自我提高,也在不断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以人格陶冶,以高尚的情操、儒雅的修养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教师的人格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教师应以博大的爱心来启迪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具备宽容的人格魅力,才能构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外界因素的诱惑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起高校学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在高校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2.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首先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其次是要保证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不仅

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相互匹配,各种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谐利用,而且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才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高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3.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何种语境和时代,“人”都是人文精神永恒的本质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宣扬人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和重视开放性的讨论、体验和反思。人文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科学课程,它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增进多元理解、加深体验、深刻反省,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在教育评价上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个性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4.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孩子以生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应有大爱。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人与人之间,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校园和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2.[2]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第三篇: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

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四篇: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性的探究,研究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些要求,我们得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互相支持,构建和谐校园对今后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意义深远,因此,今后必须加快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步伐,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参考文献:《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方正泉著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由众多社会组织组成,只有各个组织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高校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校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为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应从和谐校园开始。

和谐社会的起源于发展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并提出了“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之中,早在传说的上古时代,伏羲就制作出了八卦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阴阳和谐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便开始把“和”作为一

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儒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等“和”理念的经典描述。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学界并无定论,例如,方正泉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诚信友爱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

因此,我们就各方面对和谐校园的不同定义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就是指高校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包括高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和高校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促进高校和谐的基本要求。周济同志讲,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培养的场所,要自觉树立并带头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第一、“ 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学习热情和愿望、坚韧而自立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成为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人;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体验道德成长;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注入无限的爱。

第二、“以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要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与成长的软硬件环境,做到物质条件尽量要好,软环境一定要优,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

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表现。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高校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校园外部的人际关系。

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第一、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要尊师爱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第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渠道。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节操,渊博的知识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则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教育工作;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应该真诚友爱,通过人际交往,满足自己对友谊、归属、安全点的需要,从而更加进步,获得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的和谐,高校是一个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的和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高素质的人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必不可少。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的发展,稳定是基础,只有社会稳定和谐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一片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相分不开的。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利于传播和谐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具有示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榜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会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至关重要。

第五篇:论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师生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关键词]和谐校园 稳定 发展 改革 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一)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高校总体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维护稳定工作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把维护校园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采取措施,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保证。

1.加强领导。要成立维护稳定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校维护稳定的日常工作,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重点加强和建设好四支队伍:第一支是以各级党组织为主导、以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教育队伍,强化和优化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第二支是以外聘教授和专家为骨干、以“教学督导、质量投诉、绩效管理”为主要形式的育人督教队伍,规范和优化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和行为。第三支是以加强学生党建为核心,以思想教育、操行评定、班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着力提升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纪律素质。第四支是以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群众组织为纽带,以学生社团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作用。让这四支队伍形成一个纵向成线、横向成网,多层次、全方位的维护稳定工作组织网络,为切实加强维护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健全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教学评估体系。第三,要建立检查督办机制,学校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对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任务,定期进行检查督办,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第四是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网络、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反馈体系,建立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预案。

3.强化措施。注重做到“四个一”:第一是每年组织一次大型问卷调查和理论研讨活动,进一步摸清大学生思想政治现况和学校维护稳定工作状况;第二是每年举办一次维护稳定研讨会,研究和探讨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新时期维护稳定工作;第三是每年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维护稳定工作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行;第四是每年总结一批学校维护稳定工作典型经验,表彰一批全院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加快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永恒主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要和谐,也离不开学校的发展。

1.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社会需求更具有高度的定向性,与人的发展更具有高度的相伴性。因此,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失去了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存在的价值。回顾这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的迫切需要,精心打造了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充分表明:只要坚持就业为先,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呈现巨大的发展活力 2.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类型。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不是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这种人才类型要求的不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技能养成为核心。但是,每个职业院校都不可能开设一个专业建造一个工厂,更不可能把最先进、最前沿、最精密的技术设备和工艺都搬到校内。这就需要每个职业院校必须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方面,由于其与行业和企业的天然联系和纽带,企业办职业院校具有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能更直接有效地利用企业人才、资产、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这充分表明:企业办学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3.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坚持发展特色,提高质量,最大限度满足求学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种基本特点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人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但任何一所职业院校都不可能兼备所有的服务功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彰显特色,凸现优势,通过为人们提供富有特色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近年之所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发展的理念、定位,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人民群众对好良好教育、快速就业的需要和地方政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这充分表明:只要坚持特色立校,富民为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就能得到全面释放。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着眼于儿童主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

编辑本段理念内涵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调整,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编辑本段指导思想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所谓生命成长,最根本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发展愉悦,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终极关怀:“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在培育“四有新人”上,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成效卓著。

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

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编辑本段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

人的和谐是关键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而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一般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和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事的和谐是核心

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领导班子的和谐、看干群关系的和谐、看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师生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如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萎缩萧条,前景堪忧,前途无望,家长投诉多,社会意见大,上级追究严,肯定是人心惶惶,人心思散。连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学校,肯定是无和谐可言的。由此不难看出,事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所在,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大小事体现出来的。

校园的中心工作无疑是教书育人。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所有的事均靠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人。物的和谐是保障

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是否和谐,关键看其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如有的学校班额数超过七十人,课室挤得水泄不通,前排的学生桌椅顶在黑板前,是为不和谐;有的学校为更多地容纳学生而将功能室改为课室,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几乎没有,是为不和谐;有的学校教学区与运动区、生活区功能不分或混杂一体,是为不和谐。

相比显性的物的和谐,隐性的物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学校各岗位的“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教奖优条例”、“教职工考核评比条例”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

[1] 景的和谐是窗口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这景是由人、事、物构成的。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这个窗口是动态的,而且是感性的。女生吊带露脐衫、男生黄毛怪装在T型台上、街头是景,但在严谨、活泼的学校决不是景;高声喧哗、追逐打闹在市场是景,但在求知务实的课堂决不是景;大型豪华音乐喷泉在星级酒店前是景,但在活动空间狭窄的校园决不是景。校园景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与校园的和谐。情的和谐是基础

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决定了物、决定了景,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物、景和谐的基础。

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学生情的和谐的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 “情”,而教职工也因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情”。由此,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下载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重塑与和谐校园建设.doc[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云均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

    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生活,更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在国际形势日趋多变的今天,要有力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摘要:在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一个社会文明集散地和最佳展示窗口,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日益成为高等教育者最迫切的......

    辅导员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建设

    辅导员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建设 [摘要]辅导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关系到和谐......

    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四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四化”建设 孙壮化工学院 摘 要: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调查报告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和谐校园建设中......

    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沈炜 [摘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高起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