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征文
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的建议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创造和传承了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龙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龙南自然风光秀丽,古迹胜景繁多,客家文化浓郁。依托党的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南客家传统优秀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对宣传龙南、提高龙南的知名度,促进龙南的开放和交流,推进龙南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活动,是推进龙南客家名城建设,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龙南客家文化,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积极推进具有龙南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思想道德高尚、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品牌响亮、客家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鲜明”的龙南客家文化魅力之城,以龙南客家文化固有的开放兼容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为加快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达到“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一)深化认识,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建设客家名城的核心位置。龙南客家文化是龙南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就是把这种理念和精神与我县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县人民努力建设现代化龙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对于推进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弘扬龙南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作为我县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全局性“抓手”,确保我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效有序地推进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和“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小组”,统一领导、指导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融入《龙南县建设客家文化名城规划纲要》、《龙南县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规划》,作为我县文化名城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建立健全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将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和绩效考评,确保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我县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龙南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由县政府牵头,县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发动全县各级直到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申报蕴藏于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切实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尤其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客家剧、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传统剧曲、曲目很多,应抓紧清理、汇总和评优,并广泛征集新编剧目、曲目,不断评选优秀新编剧目、曲目,推动客家剧、客家山歌不断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在准确甄别和鉴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对已经确认和新确认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围屋、历史街区、村落和建筑,及早进行鉴定和界定,及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加快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重要文物和濒危、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修复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遗址。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真实、适度、有序的原则,对具备条件并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的开发利用。比如农耕文化浓厚的隘背围、生态景观靓丽的栗园围、建筑文化神奇的关西新围、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等客家围屋旅游景点,并且依托特色鲜明的客家风情游,逐步打造形成以小武当山、千年古树群为主的山水风光游,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龙头滩为主的自然生态游、以玉石仙岩、关西斜塔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等,禁止各乡(镇)竞相模仿,鱼龙混杂,各乡(镇)要依据本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应组织文化部门抓紧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评选精品,充分开发龙南客家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龙南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展现客家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龙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系列化的城市文化载体。要把客家文化载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已经规划的城市文化设施要确保落实,新的城市文化设施要及时纳入规划。针对我县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应抓紧建设和完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一是以“龙南围屋”为龙头,包括隘背围、栗园围、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客家围屋系列;二是以“桃川书院”为龙头,包括窑头竹林公园系列;三是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包括以105国道为主轴,北起里仁镇石油中心,南至东江乡中和村系列;四是以“龙南人民体育场”为龙头,包括文化广场、滨江广场等的体育场馆系列;五是以“龙翔广场”为龙头,包括各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演出场所等的演艺场馆系列;六是以县图书馆新馆为龙头,包括各乡、镇文化站和各类学校图书馆等的图书馆系列;七是以小武当山为龙头,包括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千年古树群系列;八是以玉石仙岩为龙头,包括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关西斜塔等的人文景观系列;九是以龙头滩为龙头,包括汤湖温泉、石峡山绿野山庄等的水文化景观系列。要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切实打好龙南客家文化名城的“硬件”基础,加快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系列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厚城市文化底蕴。
(四)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龙南客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平民性和重商性,弘扬龙南客家文化一定要在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引导机
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在群众,其发展动力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三城同创”为龙头,以乡(镇)、街和村、居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各类文化艺术组织和体育协会,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体育专门人才。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城乡各类主题公园和体育场馆划定或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场地,让群众自娱自乐,形成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文化创新和竞争精神。设立文学艺术和体育奖项,重奖文学、艺术、戏剧、曲艺等创作和体育竞技有功人员,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文化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县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和制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大做强,打响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将丰富的龙南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开发,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打开新的发展天地。四是突出龙南客家文化元素,着力提升龙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客家剧、曲艺、龙灯、武术、编织、旅游美食、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重点开发,通过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旅游美食节和民俗文化节或博览会,如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统一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将客家剧演出艺术和我县元宵节前后各乡(镇)龙灯会等民俗活动整合起来,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五)突出特色,让龙南客家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建设有特色的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必须让龙南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给城市注入客家文化的“气”与“魂”,使我们的城市处处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和风采。首先,把客家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现代化城市的布局、建筑、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主要道路等充分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与气质。尤其要抓紧筹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客家文化名城“气”与“魂”的标志性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塑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把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城市产业,丰
富城市产业的文化内涵。艺术品、纺织、铸造、骨伤科中医中药、旅游等传统产业尤应率先进行这种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拓展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把客家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我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山青水秀,江河纵横,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水虽不深却有灵气。客家文化崇尚自然、休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客家居民历来喜爱背山面水而居,山水文化在龙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一定要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尤其要抓好渥江、桃江以及城乡各地河流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千方百计保留和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让城市处处展现“城中水、水中城”的优良亲水环境,让客家特色的山水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六)加强研究,为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龙南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更应走在前列,为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议以教体局、文化局、旅游局三部门为基础,成立龙南客家文化研究所,挖掘、招揽、集聚客家文化研究人才,从考古、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地方志、文艺、语言、民俗等多学科深入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提炼客家文化的特质与内涵,理清客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总结客家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客家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各乡(镇)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域外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提升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
龙南镇第三小学王斌
联系电话:***
第二篇: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近年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一贯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已任,广泛开展联谊活动,诚交四海客家乡贤,举办客家祭祖大典,扩大海内外影响,重塑“世界客家人的朝拜圣地”,并结合学校素质教育,将客家文化载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广泛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客家文化传统,弘扬客家精神,让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圣火永远燃烧下去。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开展联谊,培育海外客家爱国家园
1、走出去,上门拜访,恳亲联谊
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海内外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各种客家联谊活动,访问考察闽、粤、赣数十个县、市的客家社团及客家文化。通过散发宣传资料、举办乡情报告会等,进一步宣传了宁化,提高了石壁客家祖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恳亲团的亲切座谈交流,海外客属人士认识到“回乡、祭祖”是对客家后裔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办法,能激发起客属后裔“回乡”寻根谒祖的热情,使客家文化世代相传、永续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新客家运动。
2、请进来,热情接待,待人以诚
经常邀请海内外客属团体和个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人数逐年增多。从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有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及境内19个省市区的30万余客家人前来石壁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考察调研。
(二)大力宣传造势,扩大宁化石壁四海影响
依托大众传媒及活动开展宣传。中央电视台一、四套播放宁化石壁祭祖大黄盛况七、八次之多,累计长达40多分钟。中央广播电台播发宁化客家信息50多篇。福建、三明、广东、浙江等电视台均播发了不少有关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公祠方面的信息和报道。台湾电视传媒多次前来石壁摄录电视专题片。大型电视专题片《客家人》、《百家姓》都有不少宁化、石壁的内容。6月21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大型采访活动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央视国际等49家知名网站80多名采编人员参加了这项大型活动。
(三)结合素质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家乡基地
近年来,管理处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落实“五有”(有场所、有教员、有教材、有计划、有制度),搞好基地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建设针对海内外客家寻根及客家文化特色,侧重客家文化寻根谒祖文化的探求;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是乡土教材内容的补充及删简;制度建设内容注重健全、规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制度、游览制度,环保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若干规定等各项制度的实施和落实。近几年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了“爱我家乡风光游”,“客家文化接力”、“我心目中的客家精神”征文和旅游活动,有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配合市、县编篡市、县中小学乡土教材,与县教育局合作,将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内容载入福建省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教材《福建三明市乡土教材》,同时编辑出版了客家文化系列丛书。
(四)增强优惠政策执行,强化未成年人教育作用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实行门票减免政策的通知》规定,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我处对小学生集体(20人及以上)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凭学生证实行半票优惠;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严格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购票优惠政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下步打算
1、突出一个重点群体。即全市中小学生群体。结合学校素质教育,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便利和服务。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编写宣教材料,调整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不断增强石壁客家祖地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基地成为未成年人热爱家乡的“精神家园”。
2、完善一套内部机制。为有效发挥石壁客家祖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质量。我基地今后将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一流的管理,确保为海内外客家宗亲和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组织开展一次工作自查,广泛征求来基地的海内外客家宗亲、全市中小学生、游客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切实解决与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内部管理,在教育内容安排、接待办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征询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寻求社会的监督,根据广大客家宗亲和市民的教育需求,不断提升教育基地的宣教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设一支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我基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接待、管理、研究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以落实。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遇留人,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开视野、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4、建立一个双向渠道。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进一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努力建立一个与海内外客家宗亲之间、全市中小学生之间“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渠道,广泛开展客属社团联谊活动。同时,我基地将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通过建立畅通的双向渠道,将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5、打响一个活动品牌。重点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祭祖大典活动组织机制在前十届祭祖大典由政府主办的基础上,自2005年第十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开始,进行初步改革。让客家祭祖活动真正成为全世界客家人自己举办的盛会,扩大石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石壁客家祖真正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朝觐圣地。
第三篇:彰显客家文化特色打造广东文化名城
彰显客家文化特色打造广东文化名城
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成绩斐然。2002年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省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目标新任务,部署实施了“七大工程”,标志着广东文化建设迈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将对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部署,必将有力地促进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现实性和创新性。
一是具有战略性。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是省委、省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的重大决策。它确立了广东新的文化发展观,科学把握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与我省文化发展的目标方位,深化了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打破了当前阻碍我省加快文化发展的旧观念、老做法、僵体制,做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同规划同部署同
建设,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文化强省总的看法、根本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统一,对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具有现实性。建设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当作一项提升工程来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使我省的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面前逆势上扬,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建设文化强省,使文化产业与经济、科技进一步紧密融合,文化的“软实力”与经济的“硬实力”互为结合转换,必将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提升我省发展的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
三是具有创新性。自主创新的原动力,主要在于文化的创新。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每一次的科技大进步往往都由思想观念大解放和文化大繁荣所驱动。建设文化强省,能够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创新人才,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内生、激发制度变迁,产生出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有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能够营造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使人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形成创新激情,迸发创造活力。
二、以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推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近年来,我们始终从战略高度把“文化梅州”建设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制定规划,明确重点,加大投入,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广东“文化名城”,山区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一是以弘扬客家文化为重点,致力打造“世界客都”品牌。着力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采取政策扶持、区别对待的措施,对10大类196个“非遗”项目进行整体性保护,今年5月我市被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精心创作客家新剧目、新山歌、新影视,《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尘埃落定》等分别荣获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桃花雨》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推出《梅开盛世》、《家乡好梅州》等上百首现代客家山歌,拍摄了《等郎妹》、《客都春秋》等影视作品。举办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开展客家研究学术活动,编纂出版《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不断挖掘和提升客家文化,有力地提升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客家人文精神。二是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致力打造山区教育强市。把创建教育强市、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摆在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办好10所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4所万人和6所5000人中职学校,全市22个镇被省评为教育强镇,梅江区、蕉岭县率先建成教育强县(区)。三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重点,致力打造文化支柱产业。兴建了荣获鲁班奖、体现客家建筑艺术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旅游度假村,以及集客家小镇、客家祠为一体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一大批旅游新景区,开发了叶剑英纪念园等名人故居旅游景区,发展了茶山村、三河镇等古村、古镇旅游,梅州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荣誉,文化旅游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以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为重点,致力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推动“文化上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高标准兴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镇综合文化站,全面推进文化先进镇(街道)创建工作,共创建20个文化先进镇(街道),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五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致力打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重视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社会组织和文化企业得到全面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乘建设文化强省的东风,围绕打造广东“文化名城”的目标,突出“一个重点”,加快“两项建设”,做大“一个产业”,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梅州“绿色崛起”。
一个重点: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梅州作为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和衍播海外的出发地,千百年来成就了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又富有时代元素的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是梅州文化建设的重心所在。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挖掘和提升客家人文精神,真正使梅州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和“非遗”保护名录,积极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抓好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进一步继承和创新客家文化。狠抓文化精品创作,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组织筹办梅州首届国际媒体摄影大展,继续办好中国
客家山歌旅游节、世界客商大会等活动,进一步繁荣客家文化。
两项建设:一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以公益性为取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二是建设教育强市。教育是梅州文化的重要品牌,也是文化发展的主渠道。全面推进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创建工作,2013年前率先在全省山区市中建成教育强市。重点是扎实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10所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和10所重点中职学校,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职教基地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
一个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国家级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和“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增强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把客家生态文化旅游作为先锋产业来抓,重点抓好“百里休闲长廊”、“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等,积极与省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强文化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广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商业运作模式,推动文化与娱乐产业的有机结合,壮大文化消费市场。
第四篇:弘扬客家优秀文化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等等,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被人们所忽略,其中也包括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族中具有明显特征的、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一支优秀民系。
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大,要想在文化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让自己的文化更具多样性和个性化。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而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会使民族文化更具多样性和个性化,优秀的客家文化所散发出来的独特的韵味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独具色彩的一笔。
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对推动民族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把客家文化融入产业中是不是产业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弘扬客家文化不仅对民族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把人民团结在一起。客家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向心力让他们在漫长的迁徙中把自己独特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客家人文丰厚,其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客家饮食,客家婚姻,客家节日,客家农事等客家文化的了解,其次,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再次,在弘扬客家文化的同时,汲取其优秀成分,对其不足的就要以史为鉴。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在其过程中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才能够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第五篇:关于福建省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探究
关于福建省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探究
姓名:伍烨轩专业年级:12级旅游管理学号:12110041042
【摘要】美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一支,对于美食文化的实践调研,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旅游专业知识,更可以提升我们对于旅游目的地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综合分析的能力,是本专业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而笔者对于家乡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展示宁化县政府在饮食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希望能以本文的分析对美食文化建设提出稍有裨益的建议。
【关键词】宁化客家小吃美食培训美食文化城五星级宾馆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宁化县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尤其是饮食的高度关注,饮食文化成为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宁化县政府在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根据民情适时地提出了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战略。
二、实践调研
笔者顺着新年气象,赶赴宁化各地进行实践调研,以期对客家美食文化建设进一步地认识。宁化县作为世界客家祖地,不仅拥有最纯正的客家乡土文化,宁化县人对美食的热衷与研究也远近闻名。宁化县从2012年开始的一系列美食文化的建设,获得广泛关注。美食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建设宁化客家国际五星级大酒店。笔者将对上诉三项进行逐一分析。
1、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 2012年初,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把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作为一个提升本县农村劳动力价值、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本地旅游竞争力的产业来抓,确定了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战略,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服务机构,出台了优惠政策。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12年底完成培训学员1200多人,宁化客家小吃在县内外开业500多家,福建省烹饪协会认定宁化客家小吃41个品种为“福建名小吃”。
笔者先从宁化县政府所公布的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分析,认为方案详细制定了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措施。
方案明确了政府将对客家小吃产业发展给予相应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免费培训;免费咨询指导;按统一规范标准要求开办小吃店的免费赠送一套统一标志的餐具;对有贷款要求的普通店提供5万元以内的两年贴息贷款,标准店提供5万至8万元的两年贴息贷款;建立原料供应中心,对客家小吃主要原料进行统一配送,确保原料质量。此外,宁化政府将成立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和小吃办,并通过乡村发动、干部职工推动和驻外机构带动产业发展。还将编制品牌专辑、确定主打品种、注册小吃商标、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培训中心、组织专门培训、聘请客座老师、编印培训教材;举办小吃节、举办推介会、录制宣传片、开展技艺比赛等进行宣传。
笔者认为,该实施方案具体而全面,从品牌宣传到职业培训,从原料生产到产品营销,从专家认证到机构带动,以及政府对从业者的优惠政策、相关保障,可以说有了舞台,有了演员,也有了观众,从理论上应该认为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战略完全可行。
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尚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走访安远、淮土、河龙、中沙、曹坊五乡,以及详细考察宁化城区,发现存在问题较多,且具典型性。一是,店内小吃品种
单一,以面食为主;二是各店小吃雷同,特色小吃不“特色”;三是,服务水平较差;四是,卫生执行标准跟不上。万事开头难,要想打响宁化客家小吃的品牌,以上四项问题是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然而,要想像沙县小吃那样走得更远,(沙县与宁化同属三明市管辖)还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统一的有重点的服务与销售系统,贯彻落实灵活统一的经营标准。
2、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
建设海西美食文化城是宁化县美食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项目。宁化县目前已在县城塔山地域建设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项目占地640亩。拟辟客家美食商品文化区、客家文化游览区、旅游度假区等园区。建成集美食、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购物、健身、养身、度假及培训为一体的多特色客家文化旅游度假区。客家美食文化城在装修、布局、经营等方面将重点突出本地特色:在装修方面,美食店内的装饰要凸显宁化客家文化底蕴,如:“伊府面”店,店内可悬挂伊秉绶书法代表作品;黄焖鸭店,店内可悬挂黄慎名画“芦鸭图”等等,尽量做到美食与装饰物相吻合,相得益彰,让客人在品尝丰富多彩的宁化美食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宁化客家文化。在布局方面,经营美食的厨师及所有服务员一律着富有特色的宁化传统客家服饰,如:从业人员男的统一穿“对襟衫”,女的统一穿“大襟衫”,尽量体现宁化客家人的原始古朴风貌。还要求会讲普通话和客家话,这样有利于与海内外客家人交流。另外,美食店餐饮、加工器具也尽量保持客家传统特色。如:饭甑、锡制酒壶、擂钵、石臼、木棰等。有利客人参与客家美食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其乐趣。在经营方面,按宁化客家美食主料分为五大类。同类美食安排集中在一块,在同类中还要突出重点美食店,以点带面。如:米食类重点为“韭菜包”;豆类重点为“豆腐驼子”;荤馔类重点为“鱼生片”、“田鼠干”;果蔬类重点为“烧卖”和“长命菜”;饮品类重点为“擂茶”和“酒娘”等。
对于已经小有名气的美食品牌进行深入挖掘。客家擂茶、延祥贡茶、河龙贡米、客家酒娘、韭菜包、烧卖、生鱼片、田鼠干、豆腐驼子、黄馃、粉皮、伊府面、客家“八大碗”、淮土茶油、辣椒干、咸笋干、肉糕、大卷等等这些宁化独特的美食个个都藏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发掘整合宣扬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客家美食的吸引力。
举办客家美食文化节。宁化客家美食内涵丰富,既有美食与名人的联系,如:伊府面与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霉豆腐与乾隆皇帝;延祥茶与明代皇帝;河龙米与伊盆将军;黄焖鸭等鸭美食与清代画圣黄慎。又有美食蕴含的客家精神,如:客家擂茶不仅味道鲜美,解渴充饥,而且清热解毒,营养保健,它蕴含着坚韧耐劳、质朴实在的客家精神;白斩鸡(盐酒鸡)、扣肉这两道美食在烹饪的刀功方面,都以“粗块”的形式出现,包含着客家人粗犷质朴,讲求实惠的精神。还有许多节日美食如:春节吃“长命菜”象征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七巧节吃“七层糕”,象征忠贞爱情;立春吃“松丸”,寄托一年四季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等。举行美食文化节,进行厨艺大比拼等活动,把它塑造成一张名片,既有利于招徕游客,又有利于宣扬美食品牌,应是美食城不二的选择。
3、建设宁化客家国际五星级大酒店
县城建设五星级酒店并不多见,宁化县决定建设客家国际大酒店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宁化建设客家国际大酒店,不仅依托客家祖地、天鹅洞群、革命苏区三张名片,独具特色的客家美食文化也是其建设的重要考量。
建设大酒店此举,正是对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响应,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外来美食游客,尤其是高端游客、华人华侨等。
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由 三明市统战部副部长邓源明,市工商银行副行长赖剑平,宁化县委正处级干部何正彬,副县长陈健,副县长李航晖,县政协副主席王盛通,县政协调研
员张益民,福建省宁化客家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辉、总经理沈洪辉出席奠基仪式的客家国际大酒店必定将宁化的美食品味提升到更高层次。建设大酒店不得不说是县委县政府长远眼光的表现。随着酒店的落成,基础接待设施的完善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宁化的美食文化将会吸引更多更广泛的人群。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宁化的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三、分析探究
宁化县做出客家美食文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可以说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建设的三部曲也演奏得无比精彩。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各项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立足于小处,从长计议,三思后行。
宁化客家小吃自身美味独特,五味俱全,极具诱惑力,在着力提高品位的同时,还需进行大量的宣传,适度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从而形成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小吃品牌。美食文化城位于城市新区,又毗邻汽车站,交通便捷;接近居民区,距离消费市场近;北接体育中心,南临慈恩塔风景区,东接客家博物馆和迎宾大酒店(四星级),区位极好,可打造成美食天堂,因此,必须注重美食文化城的创新品位和服务品质。客家国际大酒店保证顾客拥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提供最美味最地道的客家美食的同时,宣传客家美食文化的核心理念,使顾客在身体和精神得到最优质的服务。
笔者认为,宁化县客家美食文化建设优势明显,成绩赫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食文化建设是紧贴人们生活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不仅要关注这件事本身,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在交通,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等方面应该同步跟上。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方能走得长远;重视局部,关注细节才可行得稳健。只要宁化县政府和人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把握机遇,致力发展,客家美食文化的建设就能够按部就班,计日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