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牌罚下 黄牌警告 数学问题: 在体育中裁判对运动员的
红牌罚下 黄牌警告
数学问题:
在体育中裁判对运动员的行为会出示黄牌和红牌。在2006年第18届世界足球锦标赛(简称世界杯)上的荷兰队和葡萄牙队比赛中,主裁判共向葡萄牙队出示了9张黄牌和1张红牌,向荷兰队出示了7张黄牌和3张红牌。
(1)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黄牌?几张红牌?
(2)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牌?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解答:
(1)9+7=16(张)1+3=4(张)
(2)16+4=20(张)
(3)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百科阅读:
小朋友,你知道红黄牌的由来吗?红黄牌发明者为英国裁判阿斯顿。他偶然间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绿灯时突发奇想,若是利用这醒目的红黄指示信号来约束警告那些严重犯规的足球球员会如何呢?
阿斯顿于是利用他在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担任主席职务之便,极力推广他的红、黄牌制度。终于,在1970年世界杯赛上,包括红、黄牌在内的几项“阿斯顿建议”被正式采用。可以说,他的这一发明给足球运动带来了一次历史的飞跃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我觉得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应从新旧知的差异、从操作活动、从身边生活实例、从研究者角度、从旧知的整合引入。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呢?又怎样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一边教,一边探索如何设计问题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发现设计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28÷4、17÷8、15÷7、35÷11,学生认为这是旧知,当他们顺利地算完了前面两题,再计算后面两题时,出现了怎样除也除不完的情况,商的小数部分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新情况把他们带入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中。
二、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应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强调对“生活的回归”;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例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与家长探讨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茶杯做成圆柱体既美观又节约材料等。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从研究者角度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与什么有关联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进行操作,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在一卷一摊中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认识时,老师演示刀切土豆成长方体,一边演示一边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开始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动脑,力求反思,就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以此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日期:2003-10-22]
来源:中学体育网 作者: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2003-10-27 中学体育网
[字体:大 中
小]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产述了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活泼不足、统得过死的教学现状,围绕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发展个性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没有规规矩矩地站好,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而是乱成一片,那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放羊子”玩玩。于是,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的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小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2、对学生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能力的培养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5、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顺利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训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起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练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5、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性格的学生,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四、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活”而不“险”
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如跳箱、单双杠等),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2.注意“活”而不“乱”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如以“动”制“乱”、以趣治“乱”)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乱”。3.注意“活”而不“放”
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结语
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另一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活泼地发展。
第四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摘 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坚持这条原则。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身作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 德育教育 学生为主体 以身作则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废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育和体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在体育中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笔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多年,我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
一、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渗透德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司空见惯。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或典型。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成就一番大事,老师就要对他们的个性心理、思想品质进行有计划、有目地地磨炼,让他们在磨炼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树立自信,战胜心理和外部环境的一切障碍。
如在长跑教学中,有些学生怕困难,不敢坚持到底,想打退堂鼓,这时,教师就可用刘翔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来鼓舞他们,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拼搏精神。对一些个性心理比较活跃、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用口令指挥他们迅速后转,要求他们反复坚持1?D2分钟后再立正站好,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每个中学生都有对成功的追求。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地努力进取,才有可能成功。体育课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一件好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给学生打气,激发学生的斗志,成全学生的成功愿望。
如在短跑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采取不同起点、同终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尝到成功的甜头;在跳高、跳远、铁姘等训练中,可采取设置困难提高质量标准的方法,如适当增加高度、远度、重量、适当改变动作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在教师的保护帮助和同学们的激励下,学生就能面对困难,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从而形成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强品质。
(三)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接力跑、球类竞赛等项目就是如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向学生强调全局的观念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还可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指出、认真引导,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同时,还大力提倡互相帮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作风;鼓励技术好的同学要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让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
教学中,老师还可用中国女排从1984年起连续四次勇夺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长盛不衰;国家跳水队被世人称为“跳水梦支队”等的团队先进事迹为榜样,指出这些冠军的由来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师德示范作用
有道是,一个光辉的榜样胜于十“打”教科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并能应用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到学生心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参照,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和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身作则
教师要用良好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去感染学生,让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长跑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练环境,教师可主动为学生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在毫无意识中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冬天的体育课,寒风刺骨,黄沙弥漫,教师要以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去感召那些稚嫩的心灵;夏天的体育课,老师要勇于迎着烈日,头顶骄阳,认真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和品质。
(二)关爱学生
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方法和手段,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学生因身体原因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教师要挺身而出,亲身救护,送学生看医生;有些女生因生理的问题要请假不参加某项活动,要理解宽容,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意愿。
如上所侃,是为笔者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的问题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高级教师
张军权
游戏作为娱乐活动,它是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每个参加者按特定的内容、情节、形式和规则进行活动,可促进体力、智力和能力的良好发展。
体育游戏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分支,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密不可分,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体育游戏广泛应用于群众性体育活动,成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体育游戏的本质属性中,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根据体育游戏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作为教育游戏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而且是使少年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同学间的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能的教育手段。在小学,游戏是基本教材,尤其是低年级占较大的比重。它在体育教学中有如下的作用:
a)增强体质和身体机能
体育游戏是锻炼身体力行一种手段,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和身体机能,经常参与体育游戏活动,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调整大脑神经系统,提高运动器官及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活动能力、焕发精神的作用。
儿童少年期是人体生长发充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适宜的体育游戏活动,能使少年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对他们的生长发展收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所以,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是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b)提高心理素质
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或心理素质水平下降,都可能对学习、工作、生活造成潜在的威胁。体育游戏对于改善人们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体育游戏以其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使每一位参与者有获胜的可能,从而充满信心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儿童少年期是发展注意稳定和注意分配的敏感期,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一心二用”的体育游戏,对于提高这方面的心理素质水平有明显的效果。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挫折与失败不可避免。体育游戏能儿童少年在竞争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c)教育作用
体育游戏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是一种学习,一种劳动,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少年儿童往往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认识世界,而体育游戏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抢占空位”的游戏中学会了快跑;在“猫捉小鸟”的游戏中学会了跳跃;在拍球游戏中建立了球的概念。可见,体育游戏是小学、中学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手段。体育游戏条件和环境的可变性,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作用;而游戏规则的学习和执行,对于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游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少年儿童楞从中得到新知识,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d)适应社会环境
体育游戏是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协作配合,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利于团结友爱、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育游戏本身就有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可使个人走向集体。
体育游戏的教学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争取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明确体育游戏的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
在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参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简单、明确、易于遵守的规则,让参加者在严格的要求下,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以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增强责任感。
当参加者不能较好地掌握体育游戏规则时,应鼓励参加者努力克服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利用允许的规则条件,去夺取胜利,从而使参加者在游戏中得到欢乐。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粗暴恶劣行为的发生,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同时要给予积极的诱导,或者给予处罚性的减分,养成严格遵守体育游戏规则的良好作风。
(2)要善于掌握和调节运动量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参加者动作、情绪、活动秩序和次数等方面的细微观察,分析和判断他们的生理负荷量,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运动负荷,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调整运动量负荷主要以游戏参加者的表现为依据:
A. 体育游戏的效果不好,参加者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浓,精神不集中。B. 参加者脸色发白、汗多、气喘吁吁,反应迟钝。C. 纪律松驰,犯规次数增多,动作放慢等。
当参加者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适当调整运动量负荷。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运动量负荷是重要任务之一,应根据参加者的实际情况和体育游戏的特点适时调整。
a.减少或增加体育游戏紧张程度的因素,如修改规则或改变游戏数等。b.减少或增加体育游戏的组数和参加游戏的人数。c.缩少或扩大体育游戏场地的范围。
d.缩短或延长体育游戏的活动时间和间隔时间。(3)认真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做好安全措施。
在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游戏参加者在活动中跑动、追拍、躲闪、对抗时,容易出现冲撞和滑倒现象。所以,要根据参加者的具体情况,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预防和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投掷和跑动中进行的体育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和顺序进行。否则,将容易造成混乱局面或出现伤害事故。总之体育游戏的教学,应细致考虑,周密防范,防止出现问题。
(4)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成功的体育游戏教学课应气氛活跃,情绪高涨,井然有序。为此,加强对参加者的组织纪律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体育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
体育游戏教学应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参加者应听从指挥,招待规则,服从裁判,对违犯规则和纪律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5)结合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游戏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结合游戏的特点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最易表露出各种行为和情绪,这就便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结合游戏规律,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使学生逐步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结合奔跑、跳跃、投掷、等项游戏,发说明掌握这些基本活动技能对实现四个现代化,保卫祖国的实用意义,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努力锻炼,增强体质。把思想教育有机渗透到游戏教学的全过程,防止牵强附会,脱离游戏的内容“穿靴戴帽”。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学生情况、场地设备、师资情况、气候因素差异较大。作为体育教师应根据相近年龄的儿童适应性较强的特点,将一至三年级分为一个阶段,四至六年级分为一个阶段,选择相应的体育游戏教材或者自编游戏教材来教学,一至三年级主要以简单的基本活动技能作为游戏主体动作;四至六年级在一至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表现在游戏主体动作的难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因素加强了,游戏规则复杂了,竞赛显得更为直接和激烈,游戏涉及的技能更为广泛。总之,要因地制宜,对少年儿童有锻炼的实效性,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他们的体质,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