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制度改革:老百姓最大的红利
高考制度改革:老百姓最大的红利 不破不立。高考制度改革要‚破‛什么?打破高考制度对一些思想观念的依赖,冲破一些利益固化的藩篱。高考制度改革要‚立‛什么?找到长久健康发展的新路,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人才的目标。高考改革,不仅圆了老百姓的一个梦,也在帮助着中国谋划新的诗篇。
‚新一轮改革就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发布,众多改革举措引人注目,令人期待。那么,在现实当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哪些话题呢?未来的改革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呢?
怀着这个问题,我对我市部分乡镇人口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老百姓最期待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们十分关心《决定》和老百姓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孩子高考制度改革,比如说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说延迟退休的事情,再比如说单独生二胎等等。同时,也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出台相关的政策,真正的落实到实事上,不是长篇大论的报告,他们关心的是这些报告能有多少是和老百姓有关,有多少能够真的落实到他们的身上。省人大代表杨祥告诉我:‚改革是为了进步,我们期待的改革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期待全会带来更多改革和变化。《决定》回应了人民群众这些年来对改革各方面的重大期待。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高考改革破冰,孩子的未来将更美好‛
对于更多的老百姓来说,最期待的当然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比如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等。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也是大伙关心热议的话题。然而当问及哪个是自己最关心的时,大部分老百姓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教育‛。
为什么教育会比土地、社保、医疗等内容的改革更吸引老百姓呢?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为什么不安安分分地在家种地,还一心想着教育呢?
还有两年,儿子就要高考的赵阿姨给我送来了答案。‚咱老百姓过的都是孩子的日子,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孩子能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孩子能不能成才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不是能上大学深造,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考给考生多次机会,哪怕学些高等职业技能,也是给孩子一些生存的本钱。‛
此次教育领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瞄准的靶心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要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
生的历史,扭转应试教育的评级体系单
一、评价方式单
一、选拔人才渠道单一的弊端,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推动高校更好地体现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的话语权。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招考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期待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对即将到来的教育新现状表示‚很期待‛。
‚不要简化和误读了高考改革‛
此次高考改革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最大规模和最深入的一次高考改革,一旦成型,将意味着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探索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设臵考试科目。此外,高考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在更重要的‚高考录取‛上,将改变过多地依靠‚高考成绩‛这个单一‚硬指标‛的状况,加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
这些改革探索方案,老百姓耳熟能详,也经常在街头巷尾热议。而讨论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会更加轻松,上大学的机会更多等方面。类似什么时候高考改革方案才能具体实施?取消文理分科后,该怎么考,考什么?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新的招生标准又是什么?等问题,大部分老
百姓一概没有想过。他们只是沉浸在高考改革的喜悦中,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全局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高考实施的步骤和流程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其实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强调改革试点要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进行,这也就说明未来对于高考改革,应当承认地域差异,更重视其实践性和可行性。由于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一,招生质量不等,高考的简单统一容易导致东部发达省份和城镇地域学生入学率高,农村中西部地区学生入学难度增大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一是质量,一是公平。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口,牵涉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大众对公平的注重与追求,使得高考追求科学性和人才选拔多样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
‚高考仍是‘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
当我讲解和介绍完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后,当得知‚有可能暂时尝不到改革的甜头,甚至有时要丢弃某些利益‛时,几乎所有老百姓仍然坚持同意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有很多难题,但如果不改革,我们面对的问题将会更多。‛
但也有少数人表现得比较激进,他们认为高考应该取消掉,因为高考给了不少人不少好处——‚像那种自主招生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政策,不知道给了多少人有乘之机,不知道饲养了多少老鼠。‛
其实,到目前为止,高考仍是一种‚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这是因为尽管社会压力巨大却仍然适用的一个原因。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虽然社会各界不断对于高考改革有建言献策,但是我们应当谨防某些高考改革越来越‚矫情‛的做法,谨防高考改革成为地方利益的博弈场,或者成为讨好舆论的政策工具。毕竟高考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科学和公平的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少考、考试简单、随意化。
‚准确把握期待,做最大努力‛
作为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高考本身被赋予了巨大的期待值。而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全面的素质,也要能够承受压力,经得起严格的选拔,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专业公平的‚国家级考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得到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高考体制的改革,的确让家长少一些忐忑,让学子少一点压力,使他们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因此麻痹
大意,如果有谁期待着这一轮改革在根本问题上做颠覆性动作,那他必定失望。高考体制的改革,包罗万象,问题众多,必定不能一次解决到位,只有准确把握期待,才能有助于‚做最大努力‛。高考体制的改革,体现在改革上要从最高层级做顶层设计、全面部署。而高考多年来的宝贵经验里,既有中央的统筹设计、系统部署,也有基层的大胆实践、主动突破。这‚最大努力‛,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共同期待高考体制改革之际,莫忘记,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进程中,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份子。
改革仍在继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我国的高考制度定会朝着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向迈进,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篇: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
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
省政府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要求更好地——
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
1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决定专项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精神,推进实施《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主持会议并讲话。
徐少华强调,此次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一批企业投资审批事项,事权和责任同步下放。广东要以积极态度、有效方法贯彻落实,更好地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衔接和监管工作,确保对下放的审批事项接得住、连得上、管得好。在推进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省有关部门要开展“串联”改“并联”的内部审批流程再造,特别要解决好互为前置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办理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审批流程。
第三篇: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范文)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我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述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号角。
一年来,天水市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工作部署,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着眼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施策、多点突破,在市委确定的266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占了90项,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先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去年,我市将简政放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头炮”,直指“审批难”的沉疴,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信号。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截止2014年底,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02年的1059项削减为160项,对保留实施的审批项目全部进驻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逐步实现网上审批。
——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务“一张网”。
——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1581户,对稳增长、促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天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项目审批权限,取消或简化了前置性审批。
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制定出台了《天水市搞好行政审批事项“接、管、放”管理办法》等15项制度、办法,更好地规范了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关键领域经济改革取得新突破
过去的一年,除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企、财税、土地、金融等一系列以往想改不能改、想动未动的关键领域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国资国企改革稳慎推进,国有资产运营机制进一步优化。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顺利。完成22户厂办大集体企业的调查摸底、审核界定和职工认定工作,清产核资、资产审计评估工作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25%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0%以上。同时,全市38户企业出城入园稳步推进。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立市场监管平台,允许“一址多照”,在市场准入方面实行“宽进”。全市共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068户,同比增长10%。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招行引资”力度加大,新发展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贵金属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了县域机构全覆盖。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天水市科技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和《天水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加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工作,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企业松绑减负。我市在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松绑提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方面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转移支付结构不断优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等方面改革持续深化。另一方面,“营改增”试点改革稳步推进,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释放农村发展潜能。为了更好适应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06万亩。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强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新型城镇化试点全面展开,编制完成了《天水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了构建“五区三县”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顶层设计”,积极试点,稳慎探路,从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处罚力度,到推进排污许可管理,再到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机制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向污染宣战,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污染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工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180户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管理。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实行委托运营,甘谷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委托陕西兰环集团经营管理,清水县、武山县、秦安县正在洽谈委托运营事宜。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探索创新管护机制,省、市级40个示范村投入资金7.07亿元,建成整洁村360个,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回顾一年来我市经济生态领域的各项改革,全市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有关负责人说:“一年来,我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尽可能地释放各种发展要素的活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依然任重道远,更需要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
第四篇:最大限度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是重大突破。以此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旧的束缚,最大限度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是将反腐败不断引向纵深的根本之策。
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从严管党治党,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纪检监察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提高治理“腐败问题”能力的现代化。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更加科学有效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核心在于党委负主体责任,特别是一把手要认真履行责任。班子成员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像抓分管工作一样,投入足够时间精力。《决定》指出,要“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纪委要负监督责任,加强对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是职责所在,必须理直气壮、履职到位。纪委书记要做到抓早抓小,发现班子内成员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了解核实、扯扯袖子,必要时大喝一声,这也是对班子成员最大的帮助和爱护。
建立健全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办案机制,加强查办案件工作,让“老虎”、“苍蝇”无处藏身
《决定》提出:“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明确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查办案件,为加大办案力度提供了体制保障。上级纪委要加强对下级纪委执纪办案工作的领导,重点解决好基层纪委“不愿办案、不会办案、无力办案”等难题,督促其把主要精力放在监督执纪上。要加强办案能力建设,按照“内部突出主业、外部整合力量”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信访、党风政风、执法等内设机构和派驻(出)机构的办案职能,进一步加大联动办案、交叉办案、提级办案的工作力度。要加强沟通协调。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但不是要摆脱同级党委的领导。要认真落实好“双向报告”,紧紧依靠同级党委的支持,科学把握查办案件的时机,努力取得最佳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
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为关键,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决定了必须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必须通过建立常态化制度,巩固作风建设成果。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作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领导示范,一手抓督查问责。主要领导带好头,不搞随意变通,不搞有意规避,不打擦边球,上行下效,好的作风就会蔚然成风。共产党最讲认真,坚持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制度和规定,始终保持强大的震慑压力,不良风气就不会滋长。要以“积小为大”的理念抓作风建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各地应在执行好中央“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搞一些“自选动作”,促进作风建设“渐入佳境”。要以问题导向原则抓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议,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抓好源头治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决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落实这一精神,一要让制度刚性运行,打造牢不可破的笼子。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对破坏制度的行为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强化问责追究,维护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二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党和政府工作,努力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三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断压缩腐败空间。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过多,是导致权力寻租、腐败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适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完善执纪监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中央纪委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结合实际推进“三转”,一要强化“再监督”机制,体现有序。纪委要牵好头,强化角色意识,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作用,体现“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和执法的再执法”的职能定位,集中精力履行好监督执纪职责。二要创新监督机制,体现有效。要进一步探索廉政约谈制度,推进约谈制度化,加强沟通了解,提高监督效率。推行“签字背书”制度,强化主体责任,促进责任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职能科学定位的关系,创新必须在纪检监察职能范围内实施,切不可剑走偏锋,越位创新。三要完善管理机制,体现有力。探索完善地方派驻管理工作,落实好“两个为主”的要求,上级纪委要加强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加强各级纪委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大推手
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大推手
刘守英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增长模式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的生态环境等因素使得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我国经济必须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国家虽频频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而国民经济运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先发和后发地区对土地的数量需求均丝毫没有减低。土地是传统增长模式的发动机
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发动机,推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维系高投资和高出口,保证经济持续高增长。地方政府依托对土地的控制支撑着传统外延增长模式,它自身的运转和当地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土地,地方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获得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推动城市建设。
首先,以低价土地支持高速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工业发展。地方政府以低价土地招商引资,以政府财力补贴工业用地的成本,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工业高速推进提供便利。2007年,国家级开发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五的建设用地,创造了约占全国5.15%的GDP,4.1%的税收,15.2%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3.2%的外商投资。
其次,以城市外延扩张来推动快速城市化。以建成区面积统计,1981—1991年的11年间,共增加了6573平方公里,年均净增597.6平方公里;1992~1999年的8年间,共增加6565.8平方公里,年均净增820.7平方公里;2000—2007年的8年间,共增加了13030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629平方公里。1996—2007
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7%,两者相差o.5个百分点。如果把后者统计进去的两亿农民工剔除,两者相差将更大。
最后,卖地机制成为维系传统增长模式的工具。预算内收入依赖城市扩张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的增长;土地出让成为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城市建设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融资。2000---2009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1999—2009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95.58亿元增加到1.59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提高到48。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0%—80%靠土地抵押融资,2009年9.5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近40%,土地抵押是主要手段。以土地支撑的传统增长模式,保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付出的代价巨大。常提及的问题是:优质耕地锐减、土地质量恶化、环境污染加剧。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却以极不经济的方式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土地,造成土地利用的粗放和不节约。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对卖地机制的高度依赖,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土地之所以在传统增长模式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关键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即权利二元、政府垄断和非市场配置的土地制度。权利二元使政府能以低价获得土地;政府垄断使政府能最大化土地收益;非市场配置使土地利用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这种独特的土地制度,能以非市场低价支持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能使地方政府当期土地收益最大化,但是存在两个不可持续:一是地方政府依赖卖地机制发展的不可持续;二是以牺牲土地资源稀缺性、牺牲子孙发展空间和破坏生态环境保当前发展的不可持续。改革土地制度才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改革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没有制度改革的深化,转变发展方式就只会成为各级政府流于口头的政治口号。在制度改革中,鉴于现行土地制度成为传统增长模式的推手,谋划改革土地制度将成为促进发展方式的抓手。
第一,平等保护土地产权。构建以保护和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为核心的土地权利和法律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覆盖所有土地资源的确权、登记、颁证,确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权属关系,为保障土地财产权、便利土地权利交易提供基础性制度服务。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对两种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权。逐步实行对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公平补偿,以被征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为最终目标。尊重和保护被征地农民在征地中的话语权和谈判权。
第二,确认不同主体土地平等进入权。以用途管制为唯一的准入制度。在用途管制下,农民集体土地与其他主体土地依法享有平等进入非农使用的权利和平等分享土地非农增值收益的权利。打破目前因城市和农村的边晃区割,对圈内圈外土地按不同所有制准入的政策,除圈外可以用于非公益的非农建设外,圈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符合用途管制前提下,也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进行非农建设。明确限定城市建成区存量土地属于国有,新增建设用地用于非农经济建设的,除为了公共利益目的征用外,可以保留集体所有。对于建成区内的现状集体所有土地,可以采取“保权分利”或“转权保利”方式,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第三,重构平等交易的土地市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实现主体平等、市场交易决定供求和价格形成的土地市场。打破目前
地方政府独家垄断供地的格局,实现同一交易平台、不同主体平等供地的局面。活跃土地二级市场,促进土地抵押、租赁、出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将国有土地经营的职能从土地管理机构剥离。明确土地管理部门是隶属于国土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所辖行政区域内所有土地的行政管理职能。地方政府是受国务院委托的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行使所辖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占有、使用、处置、收益各项权能,包括对农村土地的依法征用、征收和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等部分经营职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职能不再由土地管理行政机构行使,而是由政府委派专门的机构来履行,也可以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成立专门的国有土地公司等经济组织,把需要经营的国有土地交给他们参与市场运作,或转让,或出租,或联营,或入股,负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向国家财政上缴土地收益。这些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
第五,规范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和监督使用。明确国有土地经营收益不能成为政府财政的当期盈余。专司土地经营的机构获得的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应进入与政府财政相分离的专门账户,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应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政府财政部门可作出土地收益的财政预算,报请本级人大审核。拟进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出让金要从严掌握。人大审核通过后,交由政府使用。对于土地出让金的支出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也要交地方人大审核,保证这笔资金使用的更透明、更合理、更长远。
第六,进行财政、税收、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理清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界定政府分享土地利益规则。
——府在增值税分享中的比重。将建筑业的营业税变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收。改革土地出让金的预算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支出管理和监督。
——逐步培养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探索物业税开征办法。在物业税方案未成熟之前,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力度。随着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的改革,逐步加大物业税改革的力度。这些税种面对的是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能够发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保障土地增值收益由政府分享的作用。——及时出台地方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贷款的相应管理政策和细则。在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土地抵押放贷总量的同时,对那些非经营性的、非独立法人的,依赖政府财政担保的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要有限制性规定。对已规划但未征用的土地,作出不得抵押之规定。
文章出处:中国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