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商改发[2006]166号)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改发[2006]166号 【发布日期】2006-04-04 【生效日期】2006-04-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改发[2006]166号)
为提升零售企业服务水平、改善服务环境、促进诚信经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民族品牌,引导零售业规范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商务部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致力“构建和谐商业、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引导现有零售企业健康发展和投资有序进入;适时发布零售业各业态发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报告,逐步建立零售行业的景气指数或行业投资指南;加强我国零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研究,提出促进零售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力争经过五年时间,通过对零售业的主要业态进行分等定级,推动建立较完善的零售业发展促进体系。
二、工作思路
(一)政府主导、协同合作。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负责办法的制定、规范的颁布、评定机构、程序、方法的建立与管理,结果的公布等工作。同时,充分调动中介、企业、专家、媒体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二)分类指导、规范先行。按照不同业态制定不同的规范,按照既分等又定级的思路,依据不同业态的分等和定级规范进行评定。符合《分等规范》的由商务部授予“达标示范店(企业)”称号,根据《定级规范》将“达标示范店(企业)”再分金鼎级、银鼎级、铜鼎级三个级别。
(三)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分等定级工作分为起步和推广两个阶段。起步阶段,2006年选择百货店一种业态、上半年在九个城市进行试点,并以单个店铺为评定对象,下半年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推广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范围逐步推开,五年内扩展到全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
(四)过程公开、动态监管。在评定初期,以报送书面材料与实地考核相结合,并辅以网上公示;在评定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网上直报、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公告过渡。对已经达标的门店跟踪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在此期间,发现问题的要及时降级或淘汰,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三、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上半年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南京、青岛、长沙、西安九个城市,对百货店单店开展分等定级试点工作。下半年推广到全国35个中心城市。
(一)制定方案。从3月开始,试点城市对本地零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当地的评定工作方案和工作程序。
(二)组织申报。试点城市组织上报百货店分等定级申报表(见附件3)
(三)分等评定。试点城市根据《百货店分等规范》(见附件1)对申报百货店进行分等评定。分等评定原则采取上报材料和现场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百货店分等定级审定表(见附件4)于5月20日前由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四)经验交流。上半年,商务部将召开试点地区经验交流会,公布达标百货店情况。
(五)试点推广。从6月开始,根据试点城市经验,安排部署其他中心城市的分等定级工作。其他中心城市参照试点城市的经验进行调查、制定方案并开展达标百货店的评定工作。百货店分等定级审定表(见附件4)于7月30日前由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报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六)定级评定。根据各地上报的分等评定结果,由商务部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按《百货店定级规范》(见附件2)及打分表逐一打分,进行定级评定。必要时进行抽查回访。
(七)专家评审。10月,由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初审结果送专家组进行评审。
(八)委员会认定。11月,定级评定结果报评定委员会认定。
(九)网上公示。12月,定级评定结果在商务部网站公示。
(十)总结表彰。12月,召开分等定级工作总结表彰会,公布2006年全国百货店分等定级情况,向金鼎级、银鼎级、铜鼎级百货店颁发牌匾。
四、组织机构
商务部成立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
评定委员会由姜增伟副部长任主任,商业改革司邸建凯司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为商务部办公厅、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行司、全国整规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南京、青岛、长沙、西安九个试点城市及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商业改革发展司,由王晓川副司长任主任,成员包括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行司、全国整规办的主管处长,九个试点城市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主管处长,以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部门负责人。专家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2006年商务部还将组织起草和制定大型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等业态分等定级标准,推动分等定级工作在条件成熟的业态逐步推开。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要成立相应的评定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评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与商务部(商业改革司)沟通。各地评定机构、摸底调查情况及评定方案请于4月15日前报送商务部(商业改革司)。
联系人:梁志君 董博 白冀民
联系电话:(010)85226475、85226409、58362083
传真:(010)65128957
商务部
二OO六年四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商建发[2009]286号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发布文号】商建发[2009]286号
河北、吉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农业(农林、农牧)厅(局、委、办):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精神,积极推进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以下简称“农超对接”),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2009年在你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建设内容
《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8]487号)下发后,各地积极探索。从各地实践看,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通知所称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是指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所在县(市)的区域内,当年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
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包括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根据实践需要,逐步扩大建设内容。
二、承办企业应当具备的资质条件
(一)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实力较强、经验丰富、信誉良好,无不良销售记录。
2.注册资本东部地区1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及东北地区500万元以上。
3.年销售额在本省位居前列,2008鲜活农产品年销售额东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中部及东北地区4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或鲜活农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例不低于30%(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不低于20%)。
4.超市生鲜业务自营,已建有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并与对接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了农超对接项目发展规划。
5.省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设立和登记条件,并依法注册半年以上。
2.社员在100个以上,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制、独立的会计核算。
3.有符合对接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
4.省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根据《财政部 商务部关于做好支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建2009〔16〕号),中央财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将对“农超对接”项目给予支持,具体办法另发。每个企业、每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只能申报1个“农超对接”项目。1个县申报的“农超对接”项目不超过1个。每个“农超对接”项目包括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配送中心项目、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品牌建设项目均不超过1个。
三、项目验收标准
(一)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项目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验收标准见附件1。各地可据此标准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
(二)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项目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验收标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农业部门制定。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各试点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农超对接”工作。商务部门要会同财政、农业部门认真组织项目申报,按照公开、公平、透明原则进行审核,择优选定农超对接项目,并填写《农产品“农超对接”项目申请汇总表》(见附件2),于2009年7月底前以正式文联合报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档案,掌握工作动态,并及时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上报有关情况。中央企业可直接向财政部、商务部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由财政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核。
(二)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农业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做好进行项目验收。验收重点应核查项目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功能要求,是否按照有关建设标准配置必要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核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审计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验收结束后,应对每个承办企业或项目做出验收结论,并形成验收报告(包括验收的形式、成员、时间、项目基本功能、效果以及验收结论等),参加验收人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论包括“通过”、“整改后再验收”和“不通过”三种。验收工作应在2010年1月底前完成。有关验收情况应于2010年2月底前,以三部门正式文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报告,具体包括验收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新增年销售额、新增出口额、降低流通成本等)和社会效益(新增覆盖农户数、带动增加就业数、带动农民增收等)等。每个项目验收报告及材料应装订成册,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存档备查。中央企业建设项目的验收由商务部委托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组织。
(三)项目承办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有关情况。申请验收时应提供的基本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建设文件;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以及建设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备案证明;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四)当年未完成或验收未通过的项目可延期半年,待项目建设完成或整改后,作为下一“农超对接”项目进行验收;对于延期半年后仍未建设完成或验收未通过的项目,取消项目建设资格。
(五)各地应根据本通知规定和《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8]487号)要求制定具体的项目申报和验收办法,并于6月底前报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备案。
(六)各地商务、财政、农业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建立举报查处机制,对于项目推进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严肃查处。省级财政根据本地财力情况安排资金支持“农超对接”工作。
商务部 财政部 农业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
工作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发〔2007〕51号
各有关单位: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坐堂医的作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现就试点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试点目的探索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设置和监督管理的办法。
二、试点原则
(一)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二)要认真总结和充分借鉴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研究。
(四)要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五)要切实规范管理。
三、试点内容
(一)试点地区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对药品零售企业申请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进行审批。
在试点工作期间,中医坐堂医诊所作为医疗机构类别第六部分进行注册。
(二)对审批合格后设置的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四、试点范围
河北省石家庄市,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福建省漳平市,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洛阳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凤翔县。
五、试点工作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药品零售企业条件。
(二)中医坐堂医诊所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范围和执业手段。
(三)如何加强对中医坐堂医诊所执业行为的监管。
(四)如何有效防止中医坐堂医诊所出于经济利益驱动的“大处方”和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药品等现象的出现。
六、试点工作步骤
(一)2007年7月下旬。召开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由试点地区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试点地区所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参加会议,研究部署试点工作。
(二)2007年7月下旬至10月下旬。由试点地区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相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调查摸底结束后,各试点地区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备案。
(三)2007年11月。试点地区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辖区内公告《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申请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申请日期截止到11月31日。
(四)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底。各试点地区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对已经允许举办的中医坐堂医诊所执业行为进行监测。
(五)2008年4月。总结试点工作。
七、组织管理
(一)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政策性强,试点地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办公室设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试点地区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试点工作结束后两周内将工作情况以及监测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三)各地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附件:1.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
2.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1
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
(仅供试点工作使用)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中医坐堂医诊所的管理,保障公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药品零售企业申请设置的中医坐堂医诊所,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医坐堂医诊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坐堂医诊所的监督管理。
二、申办条件与要求
第四条 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有独立的中药饮片营业区,饮片区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
(三)中药饮片质量可靠,品种齐全,数量不少于400种。
三、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五条 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由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本《办法》及《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法定代表人由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担任。
第六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登记注册的诊疗科目为《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医科”科目下设的二级科目。
第七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命名由识别名称和通用名称依次组成。识别名称:药品零售企业名称和街道名称,通用名称:中医坐堂医诊所。
第八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配备的医师必须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后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中医坐堂医诊所”可以作为中医执业医师的第二执业地点进行注册。
中医执业医师未经在中医坐堂医诊所注册的,不得在该中医坐堂医诊所执业。
四、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九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公民健康。
第十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执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预防医疗事故,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一条 在中医坐堂医诊所只允许提供中药饮片处方服务,不得随意改变或扩大执业范围。同一时间坐诊的中医执业医师不超过2人。
第十二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应建立健全人员岗位责任、医疗、财会收费等各项规章制度。要使用有关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对患者就诊要有登记。
第十四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应在显著位置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手段、诊疗时间以及收费标准。
第十五条 中医坐堂医诊所发生医疗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五、行业监管
第十六条 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中医坐堂医诊所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十七条 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接受服务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公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中医坐堂医诊所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
第十八条 药品零售企业在申请中,有伪造证明以取得申请资格、向相关人员行贿的,取消申请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第十九条 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六、附则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
(仅供试点工作使用)
中医坐堂医诊所由中药饮片品种不少于400种的药店设置,只允许提供中药饮片服务。
一、人员
配备的医师必须是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后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医师。
二、房屋
设置的诊室必须独立隔开,诊室不超过2个,每个诊室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设备
必须设有诊察桌、诊察床、诊察凳和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四、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第四篇:商务部关于加强典当业监管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3]441号)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建发[2003]441号 【发布日期】2003-11-25 【生效日期】2003-1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商务部关于加强典当业监管工作的通知
(商建发[2003]441号)
近年来,典当业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救急解难、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作为辅助性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但典当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典当行违规经营,扰乱正常经营秩序;少数典当行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销赃洗钱活动;个别典当行非法集资,引发群体事件等。为加强典当业监管,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典当业规范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典当经营秩序的监督与规范
根据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典当业监管职责由原国家经贸委划入商务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继续贯彻执行《典当行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22号,我部已重新公告,以下简称《办法》),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典当业监管工作,重点防范和及早化解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
(一)严格禁止典当行非法集资、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存款、发放信用贷款以及从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
(二)严厉查处典当行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超比例负债、超比例放款、故意收当赃物、强迫当户赎当等严重违规行为。
(三)加强对当票购领使用、当物估价、息费收取、绝当物处理的监督与管理,对于有违规行为又不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应当责令其停业整顿。
(四)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依法取缔非法经营机构,维护正常的典当经营秩序。
(五)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辖区内典当行如发生重大事件和问题,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政府和我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妥善处理问题,努力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六)建立健全典当业监管组织网络。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一个处室负责典当业监管工作,并将职责落实到人。2004年6月底以前,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落实本辖区县级以上典当业监管机构和人员,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我部。
二、严格典当行市场准入
典当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确保典当业规范有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新增典当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典当行变更管理。
(一)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我部批准的典当行发展规划批设新增典当经营机构,不得超越规划擅自批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按原国家经贸委下达的《关于各地2003典当行发展规划的批复》(国经贸综合[2003]134号)批准新增的典当经营机构中,未向原国家经贸委办理备案登记手续的,请于2003年底以前到我部补办有关手续,逾期未补办的,我部将不予受理。
(二)一般变更事项,包括典当行变更机构名称、住所、分支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增资或者减资后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的,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原典当经营许可证、并将批准文件、相关的申请与证明材料及典当行备案登记事项变更表(见附件1)一并报我部。
(三)影响典当行数量、布局及与行业发展规模密切相关的特殊变更事项,包括典当行分立、合并、跨省区市(地市)迁移住所、增资或者减资后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实行严格管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报我部备案。
(四)加强对典当行增资及调整股权结构的管理。典当行原有股东增加出资,或者相互之间转让股份的,应当制定增资或者转让股份的方案,报请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从严管理典当行对外转让股份,切实防止不具备资格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典当业。对于新增以及增资的法人股,应当进行投资能力调查和投资资格确认;对于新增个人股,应当进行资格审查并调查其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对于增资数额或者幅度过大、对外转让50%以上股份、控股股东转让全部出资、一年内连续增资或者调整股权结构等非正常变更事项,必须实行严格控制,特别要防止个别典当行借机变相集资吸储或者倒卖经营资格。
(五)典当行申请增加注册资本,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开业时间在一年以上、没有违法违规经营纪录;业务发展比较稳定、盈利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最近6个月平均典当余额达到注册资本的75%以上,不增资影响业务正常开展。
三、认真做好年审工作
年审是典当业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强制违法违规典当行退出市场的重要手段。2003年上半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2002典当行年审工作,有关这次年审的汇总情况,包括年审的组织领导及工作进展情况,典当行守法经营及违规整改情况,年审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与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及2002典当行年审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请于2003年12月15日前上报我部。对于有《关于对典当行进行年审的通知》(国经贸综合[2002]1009号)第十条规定的行为,未通过年审的典当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收回《典当经营许可证》,组织清算,公告撤销,填制《典当行(分支机构)注销备案登记表》(见附件3),于2003年12月31日以前向我部办理注销备案登记手续。
二OO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商改字[2006]2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精神,根据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要求,我部拟在4个直辖市和20个省会及省辖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第一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紧组织试点单位编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于4月30日前报我部商业改革发展司。
联系人:祝斌,崔燕
电 话:010-85226402,65136823 传 真:010-85226402,65136823
附件:
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单位
附件一: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
21、22号)精神,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保护环境,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根据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必要性
(一)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再次强调: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二)再生资源回收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也大量增加,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还未完全开展起来,资源流失严重。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是逐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状况的有效途径。
(三)原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回收行业的经营已放开,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由过去国有物资回收企业一统天下,演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大批农村及流动人口加入到这个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其中绝大多数居民废旧生活资料,由一些个体经营户和走街串巷的个人收购、经营,出现了回收市场无序化经营,回收网点无序化发展的局面。而且,这些分散的回收摊点已成为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环境卫生的脏乱点、城市管理的空白点。不仅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困难,也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
(四)开展试点有利于总结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以指导和推动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近年来各地在构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面临着思想观念、法规建设、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等诸多的困难和障碍。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对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加工能力,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标准和政策,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使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争取用5年时间,在试点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三)建设原则
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以有利于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行业管理为出发点,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以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为基础,逐步形成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机制。开展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所在地政府要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制定并形成包括法规、标准及政策等在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
(二)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1、社区回收网络(生活性再生资源)
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再生资源(包括废纸、废塑料、生活性废旧金属、废玻璃和废橡胶、废家用设备等)。对目前“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方式进行引导和规范,在社区设立“七统一,一规范”,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000—1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站点,乡、镇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一个简易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回收站点要与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紧密衔接,回收物当日收、当日清,不在回收站点存储。
2、非居民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对企事业单位即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采取回收企业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集散市场。从事运输回收的人员需经过岗位培训,统一着装,规范作业。
3、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络
规范目前废旧金属回收市场。由于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与社会的公共设施安全密切相关,选择有一定规模、经营规范的废旧金属回收企业负责回收,探索对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的管理模式,逐步提高金属回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初加工能力,并促进其向最终产品深加工方向延伸,逐步实现回收行业的产业化。
4、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在规范现有集散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集散功能分明、科学有序的再生资源市场。市场的设立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的要求,与居民区相对隔离,且便于运输,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应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初级加工、交易、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市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不应低于100平方米,储存场地要相对固定,有围墙隔断,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必须备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设施,符合公安消防有关规定。
(三)培育龙头企业。在推进回收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依靠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收编和规范个体经营户,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社区内设立回收站点,采取上门及网上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回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对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玻璃等低效益再生资源品种的回收;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同时,龙头企业要以资本或生产为纽带,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手段,以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回收体系建设。
(四)加强教育培训。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基层收购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从业技能培训,结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培训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出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四、组织领导和措施
(一)建立由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部门有关司局参加的协调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日常工作由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负责。
(二)在即将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基础上,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立法的工作进程,尽快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宏观上加强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指导,有力保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商务部国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机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职责的规模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试点城市要高度重视,要成立市政府牵头的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或协调机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试点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班子,充实力量,专人负责,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建立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工作制度。商务主管部门不管是否承担再生资源回收的管理职责,都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到协调机制中来,做好分工的工作。
(二)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要选择本地区本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经营规范,回收网络基础较好,有影响有带动作用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并会同城市建设规划、环保、公安、工商等部门组织试点单位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商务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
(三)组织好方案的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抓紧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
(四)做好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试点单位要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对列入试点工作方案的社区回收网络、集散市场、废旧金属市场建设项目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专家论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组织实施。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基层回收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龙头企业回收技术升级方面将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五)严格监督检查和验收。要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监督检查制度,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对其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评估,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
附件二: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中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物资回收总公司)、山西省太原市、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市再生资源责任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永康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汨罗市(汨罗市团山再生资源市场)、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广西区南宁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和新疆区乌鲁木齐市
通知发往单位名单
北京市商务局 天津市商务委 上海市经委 重庆市商委
河北省商务厅 山西省商务厅 辽宁省商业厅 吉林省商务厅
黑龙江省商务厅 江苏省经贸委 浙江省经贸委 福建省经贸委
江西省经贸委 山东省经贸委 河南省商务厅 湖北省商务厅
湖南省商务厅 广东省经贸委 广西区经委 四川省商务厅
云南省商务厅 陕西省商务厅 新疆区贸易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