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医疗机构反腐倡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
加强医疗机构反腐倡廉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五师医院纪委委员 曹玉英 赵炜 毛建权 桂东川
关键词:医疗机构 反腐倡廉 建设 调查 思考 主题提示: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医疗机构反腐倡廉建设中,要主动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思考,掌握具体实际情况,围绕全院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从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监督、改革体制机制、惩处违纪违法问题,以反腐倡廉建设为抓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态度坚决,旗帜鲜明的治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行业风气的好转。
正文: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纪委六次全会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包括卫生部门中存在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全面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廉政建设和行风工作的成效和实惠。”卫生系统的党风、政风如何,医风、行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改革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卫生工作要把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为人民群 1 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较好的医疗服务,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摆脱重大疾病的威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院党委、纪委组织全院职工深入开展卫生政风行风专项治理,特别是通过2005年以来组织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使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服务态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忠实履行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在抢险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的医疗服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和纠风工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任务艰巨,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还依然存在,收受回扣、开单提成、滥检查、乱收费问题还时有发生,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漠视患者利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玷污了医务工作者崇高的形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偏离办院的宗旨和方向,必然损害群众利益。行业作风不好转,卫生改革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工作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的治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行业风气的好转。
二、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长效机制
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办法》,指导我院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围绕全院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从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监督、改革体制机制、惩处违纪违法问题,指导各党支部和科室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
建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纪委、党办、宣传、工会、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五师医院文明办、医德医风办等管理机构,定期研究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措施,协调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继续落实“党委书记--支部书记——科主任----党员——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党委宣传部门作为党委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医院的中心任务和医护人员的思想实际,制定计划和工作制度,提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医院纪委、工会、共青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教育建设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不断提高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水平,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努力探索全师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和行风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要坚持和完善教育机制,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在反腐纠风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学习和贯彻党章、加强和维护党的纪律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党章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能不能有效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关系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各个环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通过学习贯彻党章的实效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坚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总体部署,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和行风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大合力。尤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卫生系统反腐倡廉的要求,推动解决卫生行业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领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袭,促进行业风气的好转。加强院党委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紧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宣传,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由党委主办的《五师医院快讯》,本着“宣传、教育、育人”的思想,积极报道、宣传院内的重要新闻,在宣传我院发展、凝聚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科室黑板报、学习专栏传递着医护人员的理想与心声;工会季刊在抒发医护人员的感想与观点的同时,充分利用工会的监督作用,注重正确的政策导向,保持健康稳定的医院社会环境;院党委还征集了院歌、院徽,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反腐纠风中的保障作用
依靠制度反腐倡廉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证。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善于用制度建设来推动工作,靠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以制度规范来加强管理,形成“用制度律己、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好的党风、政风和行风要想长期保持,更要依赖行之有效的制度,并随着时势和事物发展变化而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过最近几年的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我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卫生行风的制度框架,但仍不够完善。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控制 5 医药费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发挥监督在反腐纠风中的制约作用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其共性和规律性,找出在权力监督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实际出发设置相应的监督措施,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党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两部重要的党内法规,是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医院党委、纪委把学习贯彻执行两个《条例》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对党内监督的作用和内在要求的认识,既自觉接受监督,又正确行使党内监督的各项权利,强化严格执行纪律的观念。
三、突出重点,确保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
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并监督执行医疗质量评估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诊疗技术规范、临床检验工作规范,以病人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改变不方便病人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医疗质量动态监测、评价、反馈机制,将医疗机构管理变成工作的常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认真清理整顿乱加价、乱收费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疗费用一直是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我院紧紧围绕改善服务质量和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为重点,将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药品价格等向社会公示,继续推行和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医疗服务费用查询制,提高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良好的信誉取信于民。积极探索实行单病种费用最高限价制度,核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院药品收入比重,建立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配合物价部门,对医疗机构的价格管理和收费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严禁自立项目、分解项目、重复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医德医风考核、激励和惩戒等制度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以建立医护人员医德医风考评档案制度等医德医风考核、激励和惩戒等制度,逐步建立起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技能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大力弘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忱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正面引导,营造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 行风建设。
(四)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医院纪委针对本系统的性质,找准监督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切实抓好对本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情况等问题的监督,紧密联系和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力量,开展全社会的监督。把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和反腐倡廉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齐心协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针对医疗行业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并抓好检查落实,督促部门整改提高;同时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和性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切实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确保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治本之策。
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推动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责任制
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医院党委、纪委班子认识明确,态度坚决,并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的工作局 面。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提出任务和要求,落实具体措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深化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卫生行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
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科室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反腐倡廉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措施,推动工作开展;积极探索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工作规律,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发现、总结、宣传、推广工作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用先进典型指导工作,用先进典型引导舆论,用先进典型促进改革,用先进典型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三)不断加强纪检监察机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党委是惩防体系建设的总抓,纪委是惩防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各协办的职能部门,如监察、组织、宣传、医务、财务、药械、后勤等部门是执行各项任务、落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措施的重要部门。一是纪委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履行主抓职责,会同协办的部门研究提出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协办部门积极配合,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二是形成全社会抓反腐倡廉的合力。依靠广大群众,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在组织群众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在医疗机构推进院务公开、科务公开、医药收费公 开、专家门诊公开和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行风监督员(党风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发动全社会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三是形成纪检监察内部抓反腐倡廉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在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要搭建工作沟通的平台,建立定期情况通报制,相互之间坚持学习探讨和分析案例,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工作的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卫生工作重大决策和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正确方向。
姓 名:曹玉英 赵炜 毛建权 桂东川 单 位:农五师医院 职 务:纪委委员 联系电话:***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商丘市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商丘市卫生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也不断出现、建立和发展,作为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补充,民营医疗机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织形态,也应融入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之中。
民营医疗机构作为新经济组织,也为党的建设开辟了新领域。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的党建工作,不仅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两新”组织发展壮大的需要。在民营医疗机构中组建党的组织并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使民营医疗机构的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已成为开展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鉴于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而分散、党员人数少、年龄和文化差距大、党员流动性大等特点,我们重点研究民营医疗机构如何建立党组织并发挥党组织作用,以进一步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党员队伍建设。
一、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商丘市目前共有民营医疗机构 家,其中医院 家、门诊部 家、专科 家,共有各类医务人员近多人,大多为本市退休医生或外省市医院医生、或新毕业的医务人员。
据调查,目前民营医院联合党支部工作面临以下现状:
(一)党员队伍现状:在 家民营医疗机构中,现有党员 名,分别在各医疗机构的内科、中医内科、放射科、儿科、外科、皮肤科、办公室等岗位工作。其中男性 名,女性 名。大专以上学历 名,占 %;中级以上职称 名,占 %。组织关系有的在本区原工作单位,通过调查,民营医院的党员认为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还是留在原单位较为安心踏实。
(二)民营医院发展现状:据目前初步调查,全区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现状是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难以为继。民营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者更加关注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对党建工作存在无力参与、无意关心和无法热心的现状,医务人员也频繁跳槽。一些法人代表或者负责人认为民营医疗机构经营业务普遍不太景气,因投资渠道单
一、政策限制、人才缺乏,生存发展压力较大,主要精力抓业务为主,希望党员在工作中体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自己也愿意支持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希望通过党支部建设,不仅增强单位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提升单位整体形象,为医院树品牌树形象起良好的作用,从而更好促进医院业务发展。
(三)党支部工作现状:已成立党支部的民营医院党建工作较单一,较少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和集体活动,未建立正常的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制度,党员平时也较少上网浏览学习。希望能正常参加党组织举行的各类教育活动。
二、问题及原因
(一)党员队伍方面:
1、党员分散、流动性大,临时观念意识较浓。党员分散在全区范围民营医院或门诊部,只有博大医院党员人数超过3人以上,其他仅有1~2个党员,大多是退休或流动党员,退休的党员认为年纪大了,已退休了,没必要再把组织关系从原单位转来,能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流动党员认为自己也不确定在这里做多久,担心转组织关系会影响与原单位工作人事关系,因此,工作上思想上抱临时观点,组织观念淡化,觉得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业务工作上,对党支部交待的任务能做一些已很不错了。
2、党员岗位先进性较难体现。据调查了解,民营医疗机构中的党员大多在普通岗位工作,最多担任科室主任,未进入医院最高管理决策层,对医院行为无决策和话语权,基本上是出资方要求怎么做就执行怎么做,做好管好自己的事即可,党员岗位先进性难以体现。
3、党员结构层次特殊性,党建活动难开展。由于党员都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身体状况参差不齐,思想激情、工作精力有限,运用新知识、新工具能力跟不上,只能以电视广播报刊文摘为主,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党支部无法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偶尔组织活动也因时间冲突等缺席。
4、发展党员困难。由于党支部中绝大部分是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非本支部在册党员,所以对要申请入党的同志,无法按组织规定进行培养考察审批等程序,使发展党员成为难题。
(二)民营医院发展方面
1、医院缺乏鲜明特色文化,员工凝聚力较弱。民营医院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投资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重点就是“挣钱”,趋利意识及其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与公立医疗机构体现社会公益性、重视人性化服务等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缺乏公立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医院文化。民营医院大多建立时间不长,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许多民营医院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有的民营医院缺乏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职工缺少归属感,没有安全感,医院缺乏凝聚力。
2、医院承担过高风险责任。投资建立民营医院是个高投入高风险项目,医院的场地、设备设施、人员报酬等运营成本巨大,需要若干年的运营才可能盈利。在政策上,民营医院没有医保定点资格,在税收上,将民营医院等同于饮食服务业,缴纳5.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负担太重。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社区医疗快速发展、病人就医趋向理性化,民营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劣势愈加显露,存在生存发展风险和危机压力四伏。
3、医院缺乏科学管理和人才队伍。由于民营医院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投资商与其聘用的医院管理者(业内人士)之间在价值观、发展理念、经营思路上产生分歧和冲突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民营医院有着庞大的营销队伍,而对医疗质量控制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些公立医院学科人才到民营医院后,收入增加了,但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却缺失了,由于政策上的一些限制,这些学科人才到民营医院后较难再申报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因此留不下人才。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主要由本市和外省市公立医院退休医生、部队退休、自主择业人员及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组成,流动性较大,由于医院对聘来的人能赚钱就行,不愿意再花钱培养人才,不重视中青年员工的继续教育,因此导致中青年医务员工无发展上升空间,医院无专业梯队,即便有优秀的科主任,也没有合适的团队配合工作,导致医院人员资质不高、医疗技术与质控要求与公立医院差距悬殊,医院没有竞争力,更加剧了人员流动性。
4、市场竞争激烈,医院面临诚信危机。由于民营医疗机构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医院掌权者不是医疗卫生业内人士,不懂医学知识和规律,只是利用管理企业的经验来经营医院,大量频繁播发广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医院科主任重视的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出现有的医院医生对患者无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小手术变大手术、一张处方数百上千元等,缺乏行业自律,既坑害了患者,也损害了医院名誉,使民营医疗机构诚信与口碑在民众中丧失,加剧了医院生存难度,也对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策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拓展支部工作能力。帮助民营医疗机构党支部建立工作制度并指导开展日常党员学习、教育和管理等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并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亮出党员的身份,为群众真心实意做好服务,加强党性锻炼,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增添光彩,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卫生综合改革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一份力量。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支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支部学习教育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开展党员上网学习教育,使党员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加强学习互动,积极宣传卫生系统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局党委党建工作情况,促进民营医院联合党支部与其他党支部的工作交流,让民营医疗机构的党员融入到卫生系统全体党员大家庭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和影响力、战斗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党支部日常工作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动态和医院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逐步走上规划化和制度化。
3、改进工作作风,贴近党员实际需求。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关心,克服工作中的不利条件,多下基层单位、多听党员想法、多帮助指导、多解决一些支部工作实际问题,同时关心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帮助协调民营医院用血困难问题,使医院的法人和负责人能积极支持党支部开展活动。
4、积极开展活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党支部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使党员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活力,增强党的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发挥党员先进性,为促进民营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领导班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1年,XX县顺利完成了县乡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子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为全面掌握全县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近期,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采用个别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此进行了调研,对换届后我县领导班子建设状况进行了初步估价,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换届后我县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和做法
从领导班子配备情况来看,换届后,我县共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766人,其中正科级领导干部190人,副科级领导干部576人。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22人,31至35岁91人,36至45岁423人,46至54岁220人;在学历结构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477人,大学专科274人,中专及以下15人。总体来看,换届后,我县领导班子职数得到有效控减,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加强换届后的领导班子建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科学考核,掌握领导班子运行状况。结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日常干部考察等工作,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换届后的领导班子运行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全面掌握了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开展、作用发挥、整体功能强弱等情况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先后对102个科级领导班子进行综合分析,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班子进行适当微调,为县委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二)加强培训,提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围绕市、县党代会提出的发展任务和重点,组织新一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开展换届中新进班子成员专题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领导岗位的要求,提升新一届领导班子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发展的能力。
(三)制度跟进,完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指导各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班子议事规则、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督查落实等工作制度,落实民主集中制要求,全面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主要领导末位表态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规范工作运行机制。改进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调整优化重点考核指标,科学考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健全完善班子协调机制,重点抓好对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和监督,强化班子成员的大局意识和执行意识。
(四)作风改进,树立领导班子新形象。结合创先争优、“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包抓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等制度,坚持深入一线抓落实,采取驻村蹲点、结对帮扶等方式,组织全县各级领导班子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新进班子成员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群众观,切实树立起新一届领导班子勤政廉政、亲民富民的良好形象。
二、我县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换届后,我县各部门机关及乡镇的领导班子结构总体上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虽然通过换届,我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98%,但其知识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多为人文管理学科,技术型人才,工农专业型人才及商务法律人才比重偏低。据调查显示,技术专业型人才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所占比例不足10%,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领导班子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在大专以上学历者中,受全日制本科教育者比重偏低,多为在职教育学历及非全日制教育学历,真正专业型、知识型人才偏少。
(二)领导班子的协调运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新老班子交替,人员流动较大,某些领导班子的协调运作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新班子成员业务不够熟悉,还没完全适应新岗位,新工作,进入角色较慢。二是部分领导班子成员角色定位还不明确。面对新的职务角色,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感到“无所适从”,班子成员间的关系处理上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交叉任职,职务虚设及党政一把手“一手办,一肩挑”的情况。三是部分老班子成员及落选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任职时间较长的副职感到“向上”渠道堵塞,认为在政治上已没有什么前途,工作积极性不高;个别落选干部情绪低落,对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领导班子的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受我县前期行政区划调整影响,乡镇由调整前的60个合并成现在的23个,领导班子职数相应大幅减少,部分干部由以前的领导职务退居二线,年轻干部的成长晋升也相应减缓,由此导致现有的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对领导班子的创新能力和活力产生一定影响。撤区并乡后,现有的23个乡镇编制相对以前大幅减少,造成现有乡镇大部分编制已满,较难补充进新鲜血液,因此,造成了可供调配的干部减少,增加了干部配备的难度,特别是一些结构性要求的干部配备的难度更大。
(四)领导班子的管理考核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考核是对领导班子建设情况重要的评价方式,但当前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内容较为笼统,定性多定量少,共性多个性少,经济指标多社会指标少,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不能全面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二是考核方法较为简单且不够灵活,缺乏经常性、多样性和针对性,导致考核效率不高。三是考核结果不够科学并与运用存在脱节现象,考核等次界定有待进一步优化和量化,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领导班子建设情况,更有力的运用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升降的依据。
三、解决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换届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和体会,调研组认为,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现有资源,配精配强领导班子。根据实际需求,加大改革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人才资源,真正把能力强、素质高的大批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选人标准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那些“能力强、素质高、品德好”的人选拔上来,同时大力选拔懂经济、善管理的专业型人才进领导班子;二要在选任范围上,实现从“在少数人、‘小圈子’中选人”向“多层次、多渠道选人”的转变,大胆探索领导干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三要在选人方式上,实现从“委派、等额选举”向“公推直选、公平竞争”转变,以增强领导干部的群众认可度。可采取“三推两考一选”(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推荐,进行考试和考核,按党章和有关法规进行选举)的办法产生领导干部,特别是要加大对那些政绩显着的基层一线干部的提拔力度;四要在班子结构上,实现从“只注重个体素质与能力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业务专长合理搭配”转变,做到优势互补,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素质建设,提升领导班子能力。班子成员的个体综合素质高,有利于团队配合,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保持班子协调运行的“内驱力”。一方面要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要坚持不懈地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工作,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领导干部的业务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根据岗位职能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领导干部的专业培训。可以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姻的方式,定期组织干部培训或是聘请专家学者来上课。同时,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为基础,以举办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培训班的形式开展集中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科学文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科学定位职责,理顺班子成员关系。班子成员的关系处理不但是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是管理学的命题。要想建立团结奋进,关系融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调动那些长期任职特别是长期担任副职的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要在科学定位职务职责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要实行分工负责制。根据班子职数精简的实际,按照分工不重叠、职责不交叉的原则,将各项工作分块确定到每-个班子成员,使其明确责任,各负其责。要求每一个班子成员直接对党委集体负责,直接对上联系和对下指导,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各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工作中班子成员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第二要贯彻民主集中制。每个班子成员工作相对独立,但在某些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上可能会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党委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对一些任务牵涉面大、需要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重点工作及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班子民主讨论,投票表决决定,避免一言堂。
(四)强化运行机制,保障班子协调运行。领导班子内部运行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领导班子能否规范、协调运行。因此,必须加强班子内部运行的相关机制建设,用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班子协调运行。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科学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就是要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制度。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抓重大事项的设定。哪些重大事项需要集体议定,应事先设定,这是建立科学的议事和决策的基础和前提重大事项必须具体明确,力求细化、量化,而不能抽象、笼统,切实有效地克服主观随意性。第二要抓议事和决策程序的设定。从会前准备到会后形成决议,都要严格按程序进行,不允许有任何简化程序的行为。第三要抓集体议事设定。凡设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集体议事不得以传阅或个别征求意见以及碰头会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第四要抓会议决策。重大问题决策,必须实行会议表决,尽可能地使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二是要完善党委目标管理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进一步细化、量化班子成员工作目标,明确自身所处工作范围内的职责,要做到分工明晰,尽量避免一项工作多头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党委协调落实机制,使党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又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要看数字无法反映的东西;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特别是要树立群众观点,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提高群众在政绩考核中的参与程度。同时,要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客观条件、不同的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实行分类考核,努力使考核结果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实绩。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姓名:杜新祥
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马玉芳
2011年11月10日
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摘要: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我镇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严格管理,加快利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的文化经济中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运作管理利用
概述:
一、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通过本次调查,我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不断改进完善才能进一步发展提升。
二、调查对象:高楼镇委、镇规划办、引进客商、集镇村委会及村民
调查内容:小城镇建设现状、益处及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0月
调查地点:高楼镇集镇及各村
调查方法: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我们高楼镇地处苏、皖两省,睢宁、灵璧、泗县三县交界处,全镇辖1个居委会和26个行政村,5.36万人,其中集镇人口8500人。96年以前,集镇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土坯房也随处可见,并且仅有一条街可以用于集市贸易,街道狭窄、拥挤,挤占道路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既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所以,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变本镇经济落后面貌的战略措施之一,对集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到目前,政府和居民总计投入800多万元,已建成楼房132幢,建筑面积达14800平方米;铺设水泥街道8条,形成“三纵、四横”的新格局;建成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商住小区和住宅小区。集镇门面房利用率达99.4%,集镇区人口达1.48万人;镇区绿化面积达689.6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48.8平方米。集镇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长远,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镇本着“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江阴市建筑设计院、淮安市规划设计院、淮安市园林规划处等单位专家到高楼实地勘察、论证,集思广益,构筑了高楼集镇“三纵四横”的建设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了《高楼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30公顷规划为256公顷。在编制规划上,对市场、商业街和小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规划不仅符合实际情况,易于操作,又凸现长远性,为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我镇本着政府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举社会之力,集民间资本。镇政府把资金主要用于街道水泥路建设上,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他们融资建房,并吸引本镇及外地大户到集镇建房,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整个投资的26%;对于下水道、彩砖、花坛等配套设施,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律由集镇单位和居民承担,灯箱广告由机关单位出资置办。同时,我镇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吸引外地客商搞开发,强化政府引导,吸纳群众参与投资建设,解决了政府统一建设所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农贸市场、商业一条街和住宅小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开发商竞标兴建。原高楼供销社有一块场地长期闲置荒废,镇里通过引进无锡客商投资3684万元,进行开发建设,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市场,建成商品房56间,铺设水泥路面357米,供电、供水等设施配套,全镇肉类、水产、熟食、干杂货、蔬菜、水果等摊点全部集中经营,交易十分红火,周边县乡的群众也纷纷来这里交易,日交易额达120多万元。今年3月份,我镇又引进浙江客商对供销社长期荒废的另一块场地进行开发,兴建饮食服务一条街道,目前正在兴建。这样,不仅缓解了资金困难,还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高了建设品位。
(三)严格管理,维护小城镇形象
我镇始终强化小城镇管理工作。首先是成立组织,设立了高楼集镇管理监察中队和环卫所,集镇每条街道上都配备了垃圾桶,总量达146只,配置了垃圾车等保洁工具,集镇居民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文明卫生保证书”。对于影响集镇卫生、破坏集镇公共设施者予以严管重罚。成立了由人大牵头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除每星期一作为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对各单位及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进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罚,实现集镇卫生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四)加快利用,活跃小城镇市场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把加快小城镇的利用、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提出了“五句话”口号: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镇,用优美的环境吸引人进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人进镇,用优质的服务感动人进镇,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人进镇。这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人进镇经营,也使建起了房屋的集镇居民很快利用临街、临路的优势搞起了经营,小商品、建材、家禽交易等一些专业市场也日益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小城镇规划还显滞后,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有的开发建设方式也较为落后,综合开发率低,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还单调,品位不高。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小城镇环保问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严重滞后,没有环保设施,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生产生活废(污)水任意排放,垃圾废物随意倾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城镇功能不完善。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金融、劳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1、要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
规划小城镇时要有前瞻性,要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现有的建筑格局以及城镇今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因素,留足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时不能只考虑目前财政承受能力,应当把目光放远,对一时财政压力确实比较大的,一方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切忌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要千方百计聚集镇区生产要素。
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要发展,就要有人气。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举措确保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一是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在镇区规划范围内购地建房的,在各项规费收取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优惠的价格,在办理证照、手续方面,要缩短批办流程,减化手续,热情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二是对农村大户房屋改建要加以控制,引导其进城镇建房购房,形成“人往街上聚、家往镇上搬”的热潮。三是加快城镇各类功能小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区建设,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
3、要加强环保工作。
搞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规划,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业发展等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规划,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针对乡镇小城镇环保问题,设立环保机构,加强执法,开展环境整治。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环保设施。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5、要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支撑城镇发展的基础,是繁荣城镇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在多业并举的同时,发展龙头产业,特别是要开发本地二、三产业中具有特色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提高镇域经济的支撑力,还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
6.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资料: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向春玲:《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央党校讲课课件。
3、仇保兴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中国建设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200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