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河县国税局税源管理工作交流会材料(初稿)
宁河县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工作交流推动会材料
宁河县国税局按照市局“重点税源按户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管理”的工作要求,在坚持税基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分类管理为重点的基础上,树立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以深化专业化管理为目标,提高征管质效
(一)明确部门职责,优化工作机制。依托新岗责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理顺各层级的相互关系,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从而减少重复选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优化资源配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甄别监控对象,实施分类监控。区别一般税源、重点税源和特殊税源,针对不同的行业、经济类型和经济领域,适用不同的监控方法。做到直接监控与间接监控相结合,事前监控、过程监控与事后监控相结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产、供、销情况进行指标细化,深入到重点税源企业开展调研,在搞好服务的同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加强税收预测,将监控的关口前移。采集和维护市县两级重点工业项目的税源管理信息,准确把握新增税源和潜在税源情况。密切 关注重点项目工程进展情况,并对其形成税源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三)利用征管数据,推进信息管税。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数据对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建立《征管数据报告》月发布制度,整合CTAIS系统、税源管理平台“分析、评估、决策”子系统、神州浩天纳税申报系统、辅助查询系统、金税稽核系统及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等系统的数据,按月发布基本情况分析报告、征管六率情况分析报告和其他管理情况分析报告。在每月发布的基础上,于每季度初发布上一季度征管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既为制定征管举措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数据比对分析也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的方法措施,促进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四)强化管理措施,夯实税源基础。一是加强户籍管理。全面落实《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借助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抓好非正常户、走逃户、漏征漏管户的核对清理工作。建立严格的注销清税核查制度,规范注销税务登记的程序,严格税务登记注销的审核审批。2010年全局非正常户认定率由年初的0.63‰下降到年末的0.28‰,税务登记注销户由2009年的415户下降到了355户,下降 了14.5%。二是组织调查核实,降低零申报率。开展对长期零申报的个体工商业户的调查核实工作,确认零申报的真实性,对虚假申报的纳税人延伸核查,补征税款并依法处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强化对建账户财务核算的培训,规范建账管理,切实降低个体零申报率。三是调整部分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将辖区内的357户小规模纳税人全部由第三税务所划归到芦台税务所管理,芦台税务所管辖的个体一般纳税人全部划转到第三税务所。调整后,第三税务所将集中精力负责城区内一般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芦台税务所则在原来负责个体征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突出管理重点,使征管力量得到了合理配臵,降低征管成本,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加强行业管理,堵塞税收漏洞。一是进行行业确认,加强源头控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对所辖的1005户企业重新进行了行业确认,其中涉及主行业变更的239户,行业明细变更的260户。二是开展重点行业的个体户清理,堵漏增收。本着抓住大户、规范中户、守住小户的工作思路,分批次、分区域的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个体工商户开展全面的清理整治。在对基层税务所重点乡镇主要街道的个体工商业户进行集中清理的同时,对大北镇散热器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开展专项清理工 作,截止2010年12月,共清理出漏征漏管户97户,查补税款19.1万元,调增定额136户,调增税额5.8万元。通过一系列清理活动,不仅堵塞税收漏洞,更建立起详细的个体户户籍管理台帐,为进一步加强个体税收管理奠定基础。三是结合县域经济实际情况,规范特殊行业。针对棉花收购行业中收购凭证管理这一难点,我局出台《关于重申对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凭证开具管理的通知》,要求纳税人每月将收购凭证填开情况,填写《棉花加工企业收购(购进)籽棉明细表》,同时要求各税源管理单位对纳税人收购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发现纳税人存在虚开收购凭证、虚抵进项税额等偷逃税行为的,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通过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棉花收购行业收购凭证的开具。
除棉花收购行业外,金银饰品零售行业也成为我局特殊行业监管的一个重点。我局辖区内共有12户金银饰品零售行业纳税人,企业类型却包括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由三个税源管理所分别管理。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此种分散管理模式既不利于行业管理,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开展深入的专项调查,确定将此行业归口第三税务所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将总结工作经验,运用到米业等其他行业管理中,以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征管质效。
二、以强化纳税评估为抓手,促进税收征管 紧紧围绕“评估解剖一个企业,核查规范一个行业、带动影响一个区域”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宁河地方实际,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和税负核查工作,充分发挥以评促管的作用。
(一)明确工作模式,制定工作规程。一是结合工作实际,确立了重点评估和日常评估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纳税评估科和各税源管理部门在抓好日常评估的基础上,以县局下达的重点评估任务为重点,确保重点评估任务完成率100%。实行多税种同时评估的模式,力争提高评估的效率。二是总结纳税评估科成立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制定《宁河国税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设立评估审核制度,明确纳税评估科和税源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确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制定统一的纳税评估表证单书,规范了纳税评估流程,强化内部管理。
(二)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建立了纳税评估定期通报制度,要求各评估单位每月上报评估完成进度,纳税评估科汇总后每季度在县局FTP网进行通报,使各单位及时了解本单位和全局纳税评估进度,督促各单位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评估任务。二是建立评估部门与稽查、税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避免部门间重复选案,提高评估移交与稽查后的信息反馈及时性,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征求各评估实施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纳税评估档案资料管理办法》,按户整合企业纳税评估档案和资料,规范管理。四是要求各评估单位将评估报告以电子文档形式向县局备案,定期进行评估报告交流,年底进行优秀报告评选,并将优秀案例反馈给各评估单位,交流工作经验。
(三)转变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一是改变以往选户分散、零打碎敲的工作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行业为重点开展纳税评估的新思路,采用“重点税源按户评估、重点行业按行业明细(产品)评估”的分类评估方法。今年第一季度选取“塑料板、管、型材制造”行业,对该行业中11户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企业进行评估,目前已完成5户企业的评估,评补税款23万元。并且基本确定了该行业税负、单位产品原材料好用、单位产品能耗、毛利率等评估指标,为加强行业管理奠定基础。二是突出服务理念,把评估与纳税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估过程中,深入企业,就疑点问题与财务人员一起进行核对,面与面的交流,研究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通过辅导达成共识,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因政策理解不一而产生的分歧,既融洽了税企关系,又达到有效控管的目的。
(四)抓住典型案例,深化行业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去年9月纳税评估科重新调整了各税源管理部门的评估任务工作量,使评估工作向求精、求细的方向发展。在工作中抓住典型案例,深入细致的进行评估核查,探索行业管 理规律,真正做到纳税评估的工作宗旨,发挥以评促管的作用。
2010年,在对天津市金芦米业有限公司2009年纳税情况进行入户评估时发现,该企业2006--2009年度累计入库税款53.5万元,平均税负仅为0.064%。该企业稻谷主要为精加工,加工成大米后主要副产品为糠皮、大渣、小渣、色选原料。评估人员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比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该企业出库稻谷与入库产品间差额率为18.8%,正常损耗率为3.8%,则其出渣及色选率应为15%,但该企业的出渣及色选率仅为1.6%,其大小渣及色选入库严重不实。针对该企业2009年度大米、大小渣及色选原料账面入库数量与实际应入库数量存在差距的情况,评估人员经过案头分析、约谈举证、实地核查及政策宣传后,提高了企业的纳税意识,补缴增值税入库204万元,税负提高到0.27%。2011年在对该企业2010年纳税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经核查,该企业2010年应补缴增值税992万元。对金芦米业公司的评估工作既为整个米制品企业的行业化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其他行业的深层次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
三、以实施分类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各税种管理 在抓收入、抓基础、抓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分类化管理,倡导科学、精细的征管要求,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提升 各税种管理水平。
(一)强化增值税管理,提升税负水平。一是提前谋划,制定税负管理工作计划。在全面分析上一年度增值税总体税负和行业企业税负的基础上,制定2010年增值税税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全年税负目标为1.18%。同时在全局各征收单位中实行增值税税负目标化管理,通过强化督导考核、加强增值税税负日常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税负监控、实行以票控税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税负。2010年平均税负为1.22%,比预定目标高出0.04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税负分析,实施税负目标化管理。根据宏观税收分析结果及现行税收政策以及实际税源管理情况,在全局各征收单位中实行增值税税负目标化管理,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考核督导。做好季度税负分析工作,详细掌握各单位的税负变动情况,对税负增减变化状况和原因做出及时的分析判断,深入查找征管薄弱环节,为全局加强税负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适时对各单位税负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使各征管单位了解本单位及全局工作进度,促其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深入开展税负核查工作。一是按照税负工作管理工作计划和“一体化”工作要求,开展低税负企业核查。二是组织开展非重点税源大型企业税负核查工作。三是开展重点税源企业核查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核查措施。核查中发现收入未申报、将 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货物抵扣范围的材料、设备等抵扣了进项税额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对核查结果的分析,找出行业税负偏低的原因,明确了行业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控管难点,有针对性的探索加强管理的措施和办法。2010年度共计核查137户,查补增值税1252.9万元,查补所得税66.42万元。
(二)强化所得税管理,大力组织收入。一是加强所得税行业管理。按照市局每年规范一至两个行业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局实际情况,2010年,将钢铁行业、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商业批发行业作为管理重点,开展专项检查,查找涉税风险点,行业管理水平。调整所得额138.56万元,查补所得税27.42万元。
二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管理。采取集中辅导和“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向重点税源企业宣传辅导税收政策。同时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全方位监控和纳税辅导,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
三是加强特殊企业管理。加强核定征收企业管理,加强核定征收企业的后续管理,跟踪企业销售收入变化情况,引导核定征收企业建账建制,促进企业向查账征收方式过渡。2010年共核定征收企业274户,预缴企业所得税539.28万元。加强重组、改制、并购、清算等企业的管理,对此类企业发生的特殊事项,严格实行报告登记管理制度,随时掌握 企业经营情况,防止税款流失。加强对亏损企业、微利企业、跳跃式盈利企业、减免税期满后由盈转亏企业的日常管理,确保税基不被侵蚀。
四是加强所得税预缴、汇缴管理。狠抓企业预缴税款入库率,对上年所得税应缴税款占当年所得税入库税款比例低于70%的73户企业,逐户进行了调查核实。加大汇缴辅导力度,将事后管理事项前移。
五是采取措施降低亏损面。将亏损企业全部纳入核查范围,加强所得税税源监控和日常核查的力度。推进所得税核定征收,力促企业扭亏为盈。2010年我局实行核定征收企业274户,有效降低了企业亏损面。通过多渠道努力,2010年我局企业所得税亏损面有望控制在20%以下。
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按照市局“抓党建、带队伍、促税收”的工作要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切实贯彻“抓具体、具体抓”的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把“领导点评”作为解决问题、推进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点”在刃上,“评”在事上,突出领导点评的针对性、实效性。继续把“创先争优”与提供优质服务、评估核查、加强征管、税务稽查、制度建设、党风廉政相结合,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的 效果体现在税收工作中。
在工作中切实树立税源管理是税收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的观念,绝不能重征轻管、重查轻管,更不能把税源管理淡化为重点税源户的管理,要使税源管理工作成为日常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执法理念从收入任务型转变为税源管理型,做到抓大管中不放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第二篇:宁河县国税局2011年加强税源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宁河县国税局2011年
加强税源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税源分类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按照市局税源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在坚持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规范征管程序、创新管理方法、完善运行机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上,结合我县税源实际状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行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强化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全面准确掌握税源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划分纳税人类型,把握税收关键因素,突出管理重点,明确管理目标,强化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的税源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组织领导
为组织协调好各项工作,县局成立税源分类管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杨春庆(局长)副组长:梁永林(副局长)
张少华(纪检组长)
李海君(总经济师)成 员:高国庆(税政科科长)
徐德全(征收管理科副科长)刘玉生(纳税评估科科长)马树瑜(收入核算科科长)刘建新(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科长)邱卫国(信息中心主任)各税源管理所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和落实推进税源分类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实施税源分类管理,构建税源立体管理模式 在管理对象上,根据我局税源比较分散,行业种类较多,重点税源规模相对较小的实际特点,按照“重点+行业”的总体思路,将全局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三类,推行重点税源按户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管理、小型税源规范化管理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税源分类管理模式,实现“点”上管细大户,“线”上管好中户,“面”上管住小户的管理目标。
1、重点税源按户管理,管深管细,跟踪问效。重点税源为年应税销售额1亿元以上或应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其应纳税额占全县税收总量的75%左右。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在突出按户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将“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引入税源管理工作,设计出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算出各产品投入产 出预警值,将重点税源按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源分析监控管理办法。重点要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耗等实际信息,在年底前完成不低于20%的重点税源户,三年内完成全部重点税源户的基础数据采集及模型建立。
(2)强化对重点税源的后续管理,确定重点税源管户人员,明确责任,完善后续信息的采集,定期深入企业,逐户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资金流动等信息,建立起定期巡查制度,对重点税源户每月至少巡查一次。
(3)调整第二税务所所辖部分企业税务机关管辖权,将不符合重点税源管理要求的部分企业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下放臵至基层税务所。明确新开业户归二所管辖的标准,暂定注册资金为工业1000万(不含)以上,其他行业2000万(不含)以上。
(4)完善重点税源分析评估工作,充分利用CTAIS系统数据及纳税人报送的各类涉税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纳税人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其税源状况、税负水平等,及时掌握税源和税收变化的总体趋势。在重点评估的基础上完善评估表证单书,明确评估的税种,完成的时限,抓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寻求企业规律性的东西,建立重点企业纳税评估模型。
(5)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带来的业务变化和职责调整,完善纳税辅导制度,合理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的纳税辅导业 务。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纳税群体和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区别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提高纳税辅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2、一般税源按行业管理,管住管好,盯住不放。一般税源为除大型税源外的一般纳税人和仅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应纳税额占全县税收总量的20%左右。对一般税源的管理,在突出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行业分类管理,实施重点行业分类管理,一般行业强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1)选择重点行业,制定分类管理方案。各税源管理所结合本所税源状况,选择出本所重点管理的行业,分析研究各行业税收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方案。原则上三所所有企业按行业分类管理,各基层税务所根据实际情况至少选取两个行业进行分类管理。
(2)开展典型调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按照确定性和真实性的原则,确定各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时,在确定的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规律,并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推进一般税源分类管理。
(3)拓宽管理思路,向产业链管理迈进。利用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探索把企业放入整个产业链条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利用链条中的相关数据,了解和把握更全面的企业信息,以广阔的思路创新 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
(4)深化税负分析,加大企业核查力度。在进行行业分类管理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税收政策、征管变化给税负带来的影响,超前谋划,定期进行税负分析。对于税负偏低的企业和行业,要采取市县两级分别确定核查、评估名单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做好核查工作。针对税负的变化情况,要抓住重点,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税负分析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
(5)做好纳税评估,规范行业分类管理。对于一般税源要重点抓好评估工作,遵从“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巩固一个行业”的原则,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调查、全程记录企业工艺流程、测算企业投入产出率、能耗等指标,建立各个行业的规范模型。将已完成的评估模型下发各税源管理所,指导督促各所根据该行业模型的具体数据、方法及相关公式,进行本行业企业纳税评估工作。
(6)落实分类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依据行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规律和特点,确定行业重点管理事项。以《企业所得税行业管理操作指南》为指导,以税收征管系统为依托,参考《汇算清缴汇总分析数据资料》,深化数据分析利用,查找薄弱环节,制定管理措施,以行业分类管理为基础,推进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
3、小型税源规范化管理,管宽管全,夯实基础。小型税源为个体工商户、小规模企业及临时户等,其应纳税额占全县 税收总量的5%左右。结合小型税源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其管理方式以规范管理为主,清理漏征漏管为辅,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规范现有的税源管理。
(1)推行建账建制,严格建帐标准。在做好核实征收户的征管情况检查的同时,逐步扩大个体建账范围,不断提升个体纳税人自觉纳税遵从度,使其逐步成为小型税源征管中税收收入的增长点。
(2)加强日常监控,开展常规检查。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监控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筛选疑点纳税人,根据需要安排日常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强化户籍管理,清理漏征漏管。及时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系,核对工商开业登记户数,开展经常性的日常巡视和户籍清理检查等,从源头上控管户籍,确保税收收入。
(4)展开调查核实,推进延伸核查。对于长期零申报的企业要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确认零申报原因的真实性,对虚假申报的纳税人要延伸核查,补征税款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切实降低小型税源的零申报率。
(二)完善数据信息采集,实现数据深度分析利用 强化信息技术对税源分类管理的支撑,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税源信息,确保信息质量。逐步建立和应用纳税评估模型,深化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在继续完善市局 “税源分析、监控、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做好系统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出管理建议。
1、由征管科按月抽取数据,整理发布《征管数据报告》,按季发布《税收征管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建立定期数据分析会议制度,召集相关科所,开展专题税源管理质量讲评分析会议,集体讨论研究征管数据,对各项指标异常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完善税源管理薄弱环节,堵塞税收漏洞。
3、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将分析出的纳税疑点分行业、分税种、分企业列出清单,实地逐户进行调查分析。
4、探索建立数据指标体系,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运用数据分析成果,完善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款缴纳、纳税评估等各方面的管理措施,实现以评促管,以管促收。
5、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尽快提出税源管理平台中的数据查询需求,由相关科室共同会商后向市局提交报表需求模板。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并深入宣传推进税源分类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对税源实施分类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又要立足实际、敢于创新,特别是在推进信息管税、实施税源 监控分析、开展纳税评估等方面要争取有所突破。
1、县局各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应从本部门税源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完善部门间的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推动税源分类管理工作。
2、各税源管理所应根据分类管理特点,结合本所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对所辖纳税人开展案头分析、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等税源管理工作。
3、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发生变化,涉及调整税源管理主管部门的,迁出税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掌握的纳税人各种资料信息进行整理,移交迁入税源管理部门。
4、税源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将本部门的分类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随税源的增减变化情况,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原则调整管理方式,并向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反馈。
5、县局各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税源管理所反馈的情况,不断拓宽税源分类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时完善税源分类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措施。
宁河县国家税务局 二零一一年七月七日
第三篇:税源管理工作要点
税源管理科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税源管理工作总体要求是:严格按照省局和全市税务工作会议对税源管理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税收分析为重点,以数据管理为基础,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拓展大企业税源管理,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工作,全面发挥税源管理工作为组织收入服务、为加强征管服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作用,促进渭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收入计划执行,加强对收入计划的分析、预测和督导,把握计划执行的特点和方向。
(一)加强调研,科学编排税收计划。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及经济税源状况以及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各县(区)经济、税源、税基状况。积极与市政府和发改委等部门沟通,科学预测本经济发展形势,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从增减因素两个方面分行业、分税种、分单位预测税收收入情况,同时参考财政部门给各县(区)下达的2011年财政收入指标,科学制定2011年税收计划分配方案。
(二)科学落实收入计划,明确奋斗目标。按照税收增长比例要求,把税收计划按总量、按税种、按单位、按季、按月收入进度目标下达到各县(区)局及所有征收单位,将税种任务分解并提供给税政部门。并逐步实现上级下达计划到各征收部门提出 1
计划完成目标的转变。按照各级局领导分片包县(区)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夯实领导责任。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部门有责任,考核有标准。
(三)认真做好税收计划执行分析。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对宏观经济走势及省市经济的影响,搜集分析全省、我市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趋势,各征收单位、各税种的收人情况和形势,及时发现收入异常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按月形成计划执行分析报告,全面地反映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和组织收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组织收入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四)加强组织收入的管理和督导。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杜绝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减、免、缓税和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等违规现象。按照省局《关于加强税收计统工作考核的通知》和《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计统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收入工作的考核,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随时关注全市收入进度情况,切实把握依法组织收入的主动性,确保全市阶段性税收目标计划的实现。
二、紧扣重点税源管理,建立基础的重点税源监控和分析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人才库建设。
(一)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保证市局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的全部监控,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数据掌
握,逐步建立数据全面、监管到位的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推广重点税源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积极运用TRS报表系统,加强对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做好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和报表编制。今年省局在指标分析方面,添加了一张《企业主要涉税指标分析表》,编列了税负、能耗、财务分析等35项指标,专门反映企业相关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及与同行业的均值的比较情况,各单位要认真做好重点税源监控各类报表的及时、准确报送。
(二)加强重点税源分析。充分掌握各种社会信息数据,认真发挥好第三方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工商、银行、统计等外部信息,充分利用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实现各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运用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查找征管疑点、比对申报入库数据、监控行业税负变动,定期发布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和疑点信息,撰写重点税源收入分析报告,及时发挥重点税源监控效能。
(三)开展多层次、多方式业务培训。重点开展基层重点税源监控岗人员、重点税源企业信息直报人员、税收分析预测人员业务培训,培训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和要求,重点税源监控信息化技术以及税收分析预测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全市重点税源管理的能力,组织召开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和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经验交流会,交流税源管理经验,锻炼税源管理分析人员工作技能,提高税源管理分析水平。
(四)探索建立“四库一平台”的重点税源风险管理模式。以数据管理库、风险特征库、分析模型库和税源管理人才库等“四个数据库”为支撑,实现重点税源数据、重点人才资源的区域集中,搭建以市局为核心的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比对、指标预警、模式分析,对全市监控的重点税源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培养风险管理理念,凸显税源管理亮点。
三、深化经济-税收分析,揭示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增减规律,服务经济决策。
(一)全面掌握各类经济发展指标。广泛搜集利用全市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等与税收相关的经济和税收指标,深入了解经济指标与税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行经济-税收分析提供必要数据准备和理论支持。
(二)开展税收弹性税负分析。搜集掌握全市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对近三年来全市地方税收分单位、分行业税收弹性税负进行分析。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反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力度,并据此对收入形势是否正常做出判断。通过剖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三)深化重点行业税收分析。在去年重点行业税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房地产业、煤炭调运业和石灰石资源利用等重要行业近年来税收收入进行深层次分析,结合宏观经济及省市经济
发展态势,运用经济-税收分析指标,科学编制《税源分析报告》;对地税部门管理弱化的部分行业,例如房屋租赁业等进行专题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真实税源状况,判断现实征收率,并据以查漏补缺,为完善征管措施提供依据。
(四)建立税源分析长效联动机制。市局税源科及各县(市)局税源管理部门每季度提交一份税源分析报告,并定期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加强税收管理岗、计统、税政、征管、纳税评估、稽查部门等岗位的信息互通、工作协调和整体联动,提升税源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紧密度,提高税源分析的全面性、理论性、实用性和说服力。
四、加强税收会计统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统计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数据完备、准确,实施税收成本—收益核算。
(一)严格执行2011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制度。按照2011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口径的变化及要求,做好培训和安排部署工作,确保报表中各项税收数据真实、及时、准确地生成,以满足不断深化的税收分析工作对税收数据的质量要求。认真做好2011年税收会统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的报送工作。
(二)在加强对税收收入核算的基础上,实施税收成本收益核算。在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逐步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五、完善票证管理,加强票证领、发、用、存管理,强化内部监督,加大票证检查力度。
(一)做好税收票证的领发、填用、保管盘点和票证审核工作,确保票证安全。抓好票证管理人员培训,严格执行票款结报缴销“双限”规定,及时结报税款,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加强票证检查力度,在本组织一到两次大规模税收票证和税款缴库专项检查,加大对委托代征单位和扣缴义务人领用税收票证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清除票证管理死角,堵塞违规违法行为。
第四篇: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来源:白山市地税局作者:李兴建时间:2007-05-11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税源是组织税收收入的基础,是税收的来源,是税收得以形成的源泉。如何加强对税源的管理,确实关系到税务部门能否实现组织税收收入这一基本职能的关键,也是能否全面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税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当前税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税源管理,搞好税源的调查分析
近年来,由于我市经济的发展,税源也在不断增加,完成税收收入计划,已经是不成问题了,过去多年困扰税务部门的组织收入工作似乎已不再那么困难重重了,各级税务部门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税源的管理。我认为目前税源管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税源的底数不是很清楚;二是税源的调查和跟踪监控还没有真正达到动态管理的标准;三是重点税源的各项数据的多角度统计分析的力度还不够,达不到满足领导随时要数的需要;四是一些地方有瞒报税源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居安思危,越是收入形势好越是要加强税源的管理和监控,把税源底数掌握清楚,调查清楚,分析清楚,随时为各级领导提供各种税源的参考数据,使各级领导能够在真实可信的税源数字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掌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二、加强税源管理,搞好税源监控工作
为了保证税源调查分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抓好税源监控是关键。税源的监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为此,不仅税务部门上下之间要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加强监控,而且要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发挥社会的力量进行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在税源监控上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管理体系。要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档案,一户一档,对这些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各税种的缴纳情况,与上年同期的增减变化情况,欠税情况等各项经济指标和税收指标进行跟踪监控,要经常深入到各基层局,深入到企业对重点税源档案里的数字进行核对,看其填报的数字是否及时准确,这样既可以对重要纳税企业的税源情况进行监控,又可以对内部上报的税源调查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内部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真正体现建立重点税源档案的重要作用,使重点税源档案的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为做好组织收入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依托科技,建立信息流畅、手段有效的税源监控工具体系。科学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兴税已势不可挡。为此,在税源监控工作中,我们也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只有依托科技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流通才能更快更畅。我们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开发有关应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创新监控的有效手段,构筑税源监控的工具体系。最好是能开发出一种软件,使税收计划管理、税收收入分析、税源分析、重点行业分析、重点税源户分析、减免税分析、收入相关因素分析、税源预测于一体,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税收计划的分解、税源的发展、税款征收入库、减免税等进行精细化管理。这样不仅能使各级领导能够随时掌握收入的进度、税源变化情况,还能预测未来的税收发展趋势,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完善创新,建立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税源监控制度体系。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没有制度任何工作都抓不好,因此,这项工作能不能搞好,制度建设是必须的,那么,税源监控工作也是同样,必须建立完善税源监控的各项工作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抓好制度的落实。一是要完善各项税收征管制度。增强可操作性,提高科学性,加大约束力,在税收制度上为税源的严密监控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二是建立计划执行情况上下沟通及时反馈制度和调控制度。税收计划分解落实后,在开展组织收入的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应互通情况,建立制度,上级部门应通过综合分析指出基层局征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基
层局在今后的征收工作中改进。同时由于各地税源发展的不平衡性,征收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客观存在,为此,应制定调控制度,我认为当某基层局的收入进度超前或落后于全局平均进度30%时,应适当进行计划调整,从而防止寅吃卯粮或有税不收,留有余地,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建立税收警示分析制度。通过对各个月份入库的税收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征收中存在的问题,逐项作进一步的调查剖析,把发现的问题落实到基层征收部门和具体征管环节,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以降低税收风险。四是建立完善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现实工作中,税源是千姿百态的,大小各异的,鉴于目前税务部门人力、物力、财力所限,要对所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实行监控也是不现实的。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讲究管理效率。为此,必须对纳税人进行科学的分类,实行分类管理,按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信誉评定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对A类诚信纳税人可适当减少管理人员,将这部分力量投入到信誉比较差的C类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当中去,以更好地提高税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4、广泛联系,建立住处共享、互惠互利的税源监控协作体系。税源监控管理,地税部门还要与其他部门加强联系,从而掌握更多的情况,乃至难以被地税部门发现的新情况、新税源、新线索等等。要在实际工作中着重建立好几个协作关系。一是建立与国税局之间的紧密型协作关系。国税局管理的纳税人也都是我们地税局的管辖范围,这就为建立紧密型的协作关系遵守了基础。在税源监控中,国、地税之间完全可以建立协作制度,定期相互通报各自掌握的信息,有效监控税源的变化情况。当前,应着重在税源控制的首道环节税务登记及最后一道环节的税务稽查上先行协作。对同一纳税人在政务大厅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国地税联合发一张税务登记,信息相互传递,实现税源共享,同时减少纳税人的奔波,对税务稽查发现的问题,双方应互通情况,必要时可协同一起检查,既增强威慑力,又可收到实实在在效果。同时又为以后国地税各个工作环节的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建立与银行、工商、房产、土地、审计、公安等部门之间长期性的协作体系。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些部门取得工作上的联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使其都能够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使税源监控管理的范围最大化,为组织收入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三是建立与街道社区、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团体之间有效性的协税护税体系。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设定及各种经济活动随时都会出现,也随时都会消失,这就导致了税源产生的不确定性、变化的无常性、范围的广泛性。而在现有条件下,税务部门不可能都能管得过来。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齐抓共管。我们可以通过税收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凭借群众的举报有效地查处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监控好税源,让他们经常随时向税务部门反映有关情况,协助开展税法宣传,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上述协作体系的建立并正常运转,可有效扩展税务部门的接触范围,延伸税源监控的网络,必将对整个税源的监控工作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为税收工作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三、采取措施,加强领导,保证税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税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因素。因此,要搞好税源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要明确分管领导,要有专人负责,明确职责,保证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进行有效的层层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要建立各级以分管局长为负责人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建立税源管理体系,全面监控和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预测税源变化发展的趋势,对各种税源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对需要核对的数据认真地进行核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供有效的信息,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纳税评估的开展,有效地预防及纠正纳税人在纳税中出现的偏差,对达到规定移送标准的纳税评估案子,迅速移交给稽查局进行稽查,从而达到有效的监控目的。
2、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以更好适应税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税源管理的业务涉及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没有全面的、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目前,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制约强化税源管理的“瓶颈”,因此,必须根据税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的业务培训,做到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市局培训与县(区)局培训 相结合,培训与汇报、评比、考试相结合,尽快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在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上来更好地开展税源管理工作。
3、加大对税源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把税源管理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提高考核分值,并单独建立奖惩机制,明晰责任,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坚决兑现。同时市局将把各地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在全市推广,以期将全市的税源管理工作和征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上是本人在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方面谈的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仅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第五篇:税源管理工作要点
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要点(草案)
根据省、市两级地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局《2011年全市地税工作意见》,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组织收入、基层建设、队伍建设、税源专业化管理等省局中心和重点工作,以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源管理质量、提升税收征管水平、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和谐征纳关系为目的,本着服务领导、服务科室、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和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培养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夯实税源管理基础,规范工作程序,持续提升税源管理水平。
根据全省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省局税源管理处的工作重点,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税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分析应用为基础,以综合性税源管理为保障,以税源监控和税收预警为手段,以纳税评估工作为重点,加强税收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税收征管漏洞和纳税风险点,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增收提效,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税务信息化水平,促进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一、逐步完善税源管理机制,全方位地构建切合实际的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围绕管理统筹、综合协调作用的发挥,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岗位,细化税源管理的分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征管、政策法规、稽查、纳税服务、计财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增强与基层一线、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一)完善税源分级控管机制。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县级税源管理部门与基层一线在任务派发落实、工作指导调度和税源数据采集、审核维护等方面的紧密衔接,合理界定与基层征管机构的管理分工,密切上下联动。
按照省局“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工作思路,对税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税源按照“年纳税额分类法”和“行业分类法”分类管理方式,分成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星税源三种类型。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及重点行业规模较大的重点税源,由县局税源管理科进行重点监管;对一般税源,实行县级、基层分局(中心税务所)双向监控,进行预警式管理;对零星分散的税源,由基层分局(中心税务所)实行划片分区管理。
建立分级分层、重心下移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按照对税源监管的侧重点的不同,将税源管理组织体系分为两个层级,即县局、基层分局(所)。第一层级是县局税源管理部门,为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侧重税源的宏观分析与监控,通过税源对比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分析行业规律、下发预警以及组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纳税评估,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第二层级是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具体负责县局税源管理科下发税收预警、纳税评估任务的核实处理、本辖区内的税源监控分析工作的实施,侧重分析、监控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税负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情况,找准本辖区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为明确责任,使税源分级控管机制落到实处,由每个基层分局(所)至少设立两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税源管理人员,对口负责预警评估任务的处理、微观税源分析预测、开展税源企业巡查、采集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单户项监控分析、掌握企业税源动态情况等税源管理工作,并将名单报至县局税源管理科。
(二)理顺工作关系,构建联动机制。要树立税源管理一体化工作理念,以数据共享利用为纽带促进与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建立税源数据共享平台和传递、发布、交换渠道,形成与征管、稽查、法规、监察、税收政策、收入核算、纳税服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机制,通过信息交互密切业务协作,利用信息服务赢得工作支持。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等制度,增进交流沟通,加强工作配合。采取联合或协助工作的方式,与相关部门进行税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三)健全各项内部工作制度,建立职责明晰、监督有力的税源管理考评体系,细化工作督导考核。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对税源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工作内容、目标、时限、标准及步骤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固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根据省局的考核意见,建立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考核标准,依托山东地税工作平台,实行“人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税源管理工作进度、质量等进行全面、高效的考核,对税源管理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责、以责考绩、以绩定酬;建立税源管理工作复核制度,税源管理部门对基层分局(所)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复核,督导过程中,着力针对信息采集、税收分析、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等几个关键环节,对各单位落实税源管理措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建立内部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廉政有关规定,加强监督制约,严防问题发生。
(四)加强全方位的调研交流和经验推广。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根据基层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工作措施;通过设立有关专栏,刊发工作简报、专题调研报告等方式,搭建税源管理部门交流平台,大力推广各单位的先进经验;采取工作点评会、现场评析会等方式,及时总结交流各单位的成功做法;适时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通过交流总结,使纳税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以共同提高;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互动,吸收先进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二、突出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五)制定规范的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使纳税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和省、市局有关要求,结合全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六)科学筛选确定纳税评估对象,使纳税评估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纳税评估对象的不同,将纳税评估分为日常评估、专项评估、专案评估,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运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科学的筛选纳税评估对象。
按照市局税源办的纳税评估要求,各地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2010缴纳地税收入(含煤炭开采企业)应占当地总收入的80%左右,按照市局的标准,我县2010年的重点税源评估对象为390户;在税收监控对比分析中发现有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等疑点的纳税人要列为日常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专案评估对象根据市局、县局下发的评估对象确定。
(七)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使纳税评估工作有的放矢。为保证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确实评出效果,对2011年纳税评估工作实行分级评估制。日常评估主要是针对税收预警及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当年的重大纳税疑点,随时开展评估,税源管理科既可以自行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评估任务下发,交由征收分局进行,并由税源管理科督导协调。专案评估主要针对市局通过纳税评估系统或其他方式下发的纳税疑点,以及县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税源管理科既可以自行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评估任务下发,交由征收分局进行,并由税源管理科督导协调。专项评估主要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及重点行业上一的纳税疑点,根据市局下发的评估方案,筛选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以税源管理科为主,必要时可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
对确定的390户重点税源企业要保证今年全面评估一次,其中县局税源管理科根据行业评估模型的需要,选取其中4-6个行业中约60余户规模不同的企业,自行进行评估;其余重点税源企业,按照分类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评估与汇缴、评估与日常征管相结合的方式,属于县局汇缴辅导的,由汇缴小组负责评估,没有纳入县局汇缴辅导的,由基层分局(所)自行评估。县局税源管理科对汇缴小组和基层分局(所)的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导和审核,并于评估工作结束后进行抽查和验收。
(八)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建立定向信息交换渠道,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纳税异常的纳税人具体原因,涉嫌偷骗税案源及时移交稽查部门专案检查,防止“以评代查”;形成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评估实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解决税收分析发现的问题的工作机制。
(九)加强税源数据采集管理,为纳税评估工作夯实基础。针对评估工作实际需要,积极协调获取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收入效益等内容的第三方信息,规范所需信息的种类、口径,建立长期固定的信息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包括“大集中”数据和第三方信息的内外部数据相结合的评估数据资源。完善税源数据审核修正制度,加大税源数据质量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整改税源评估监控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
(十)创新纳税评估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总结近几年纳税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从企业的物耗、能耗、工耗等生产要素入手,完善信息资料采集系统,对收录、整合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建立统一规范的重点行业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确定行业税负和预警值,在此基础上形成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合理修正后形成不同行业的评估模型,组织开展评选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评估模型案例体系,指导税源管理人员实际应用。
县局税源管理科在完成好本年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要把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工作作为重点。首先确定交通设备制造、挂车配件制造、纺织、图书出版、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几个重点行业,选取60余户“大、中、小”规模不等的纳税人,利用评估中采集的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并深入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对企业的能耗指标、主要材料消耗率、利润率、税负率等,按照分行业分规模的方法,进行摸底调查和测算,建立起行业评估模型,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力求科学实用。
(十一)完善纳税评估方式。突出县级税源管理部门的评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扎实落实上级评估任务,因地制宜开展本地评估工作,力求评估一个企业规范一个企业,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以质量和效益衡量绩效,努力实现堵塞税收漏洞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双重效益;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锻炼评估人才队伍;探索联合内部相关部门、联合国税、联合社会资源开展评估的方式,集合各方力量,提高评估水平。
(十二)重视纳税评估系统应用,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强化对评估人员的操作培训,开展系统应用过程中,要求结合具体评估案例,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使每一个评估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应用和操作;抓好数据清理与整改,做好数据采集,严控垃圾数据和无效数据,使系统内的评估数据更加全面、完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探索行业评估模型的应用,及时反馈改进评估系统的建议。
(十三)严格纳税评估的总结与验收,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县局要适时对各项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并于日常评估、专项评估或特定评估工作结束后,以抽样复评的方式对基层分局(所)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评估人员评估中未发现问题,但在税务稽查或上级抽查验收中发现问题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纳税评估人员的相应责任。抽样复评可通过抽调纳税评估经验丰富的税源管理人员,在县局范围内开展第三方交叉抽查的方式进行。日常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评估结果由基层分局(所)按年进行总结,报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汇总本单位纳税评估工作总结,并报市局;专项评估和特定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评估结果由发起人按评估计划要求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县局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报市局。
三、进一步做好税收预警工作,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十四)规范预警流程,构建预警新机制。建立以县局税源管理科、基层分局(所)长、税收管理员为主体的三级责任运行机制,明确专人负责,随时跟踪监控税收预警软件系统,确保预警任务的及时分配、核实处理与反馈。加强税收预警成果的利用,实现税收预警与税源监控分析、数据整改、纳税评估、稽查的互动互促的新格局,使税源管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十五)加大预警评估核实力度,确保处理完成率和处理正确率达到100%。根据税收预警监控系统的预警信息,迅速分配给税收管理员,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核实预警信息,形成核实意见后,向税源管理科反馈。加强对核实意见审核,确保工作质量。税源管理科审核人员对各项数据与大集中系统数据进行逐项核对,对逻辑关系不正确、反馈意见描述不清晰的一律不予审批,并结合纳税评估工作对部分预警信息进行实地核实。加强对预警信息后续管理,查偷堵漏。对于核实需补税的预警指标,督促及时通知纳税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切实强化税收预警机制的威力,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申报纳税的自觉性的提高。加强对不需补税预警信息的监管,对不需的补税预警信息,督促修改错误数据,提高纳税申报准确率,促进税收预警机制的不断完善。(十六)加强税收预警分析,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税源管理科在每季度预警结束后,针对税收预警疑点产生的数量和原因,认真分析和总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出现预警信息的原因,形成分析报告,及时提出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对容易出现预警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实行事前预防处理,努力达到税收管理越来越规范、预警信息越来越少的目标。
(十七)开展预警复查、抽查,严格监督考核,全面提升预警工作质量。根据省、市局税收预警工作有关要求,采取分类督导的办法,对预警税款10万元以上的要求全部复查,10万以下的抽查率不得低于10%。复查和抽查由县局税源管理科具体实施,原则上采取实地核查的方式,逐户项进行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税收预警纳入了全年岗位目标考核,按照日常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和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月考核、季通报,对预警任务的完成时限、错误信息的修改、任务分配、核实处理质量、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进行全面考核,增强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四、深入开展税源监控分析,推动税源信息增值利用水平。(十八)建立重点税源户采集和监控指标体系,拓展税源监控的内容。深入重点税源户开展调查研究,从围绕税款入库的核心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了解重点税源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税收变化情况,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税收监管工作相关的信息,积极从纳税人同行业企业了解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了解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各环节情况,并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整理、筛选,全方位的掌握税源变动趋势,为监控掌握税源整体情况提供依据。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点税源户采集和监控指标体系。县局税源管理科在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的同时,抽取4-6个行业60余户重点税源企业,充分利用所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对四个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采集和监控指标进行峰值测算,具体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基本财务指标;税负率、税负变化幅度等纳税指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营业税税负率等主控预警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利润总额变动率、投入产出比、单位定额能耗等辅控比对指标。力求精确计算出行业标准值和预警值,用以及时发现企业纳税漏洞,化解税收风险,指导税收征管工作。
(十九)建立完善的分层级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体系。从对重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监控管理入手,在整体分析重点税源现状的基础上,以重点税源管理精细化目标为切入点,细化重点税源管理内容,建立县局和基层税务分局(所)两级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体系,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强化内部协作,实现规范化管理。一方面,由上而下进行指导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管理与反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的良好局面。
在具体分工上,基层税务分局(所)的税源管理组负责微观的税源监控。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按照县局税源管理科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名单,逐户采集与税收监管工作相关的信息,内容包括纳税人的财务信息、申报纳税信息、第三方信息等,并填制各种分析表格,将被监控对象的税收、收入、成本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以及通过监控发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形成分析报告,于申报期结束后10日内连同分析表格一并报送至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负责宏观的税源监控,根据基层税务分局(所)上报的有关资料和通过调研等方式取得的信息,结合建立的监控指标体系,按行业进行综合汇总分析,预测税源增减变化趋势,分析行业规律,找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和管理建议,形成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十)选择有效的监控方式。充分利用大集中系统中的数据,广泛采集第三方信息,利用“应税收入变化情况表”、“经营成本变化情况表”、“利润变化情况表”、收入成本配比分析表“等表格,动态分析被监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财务指标,并以座标图、散点图、柱形图的形式表现各类数据的变化情况,反映重点企业的税收变化情况及未来走势。在监控中发现企业存在异常情况的,认真分析产生的具体原因,查找漏洞,揭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按季度编制分析报告。
(二十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对重点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一是以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借助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实现重点税源的现代化管理。二是结合当前税源管理,积极研发税源分析软件,提高税源综合分析能力,降低税源综合分析的操作难度。
(二十二)重视税源监控成果的利用,为组织收入工作服务。一是坚持税源调研。监管人员经常深入重点企业开展税源调查,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化,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强化税收收入分析和变动状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三是加强部门协同,注重成果的共享和利用。监控结束后,出现税负异常、税收减幅较大等情况,及时转入重点评估,发现有偷税嫌疑的,转交稽查处理,防止税款流失;属于一般性税收违法的,将情况通报征管分局,并督促整改;属于广泛性问题,需通过制度规范的,提出征管建议逐级上报。
五、认真搞好大企业服务与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防范重大风险发生。
认真落实“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根据总局和省局、市局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总体要求,按照“有利于政策执行统一、有利于加强税源控管、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的原则,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以差异化管理与服务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为核心,以防范重大风险发生为重点,探索推行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二十三)适时确定县局定点联系企业。除总局、省局、市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外,根据我县企业纳税规模及跨区域经营状况,按行业确定4-6户左右县局定点联系企业,深入了解大型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情况,联合开展企业税收风险内部防控机制建设等工作。
(二十四)加强领导,健全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制度。参照总局《大企业服务与管理工作规程》,以提高纳税遵从为目标,以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管理为主要内容,以遵从引导、遵从管控、遵从应对、保障与支持为主要环节,拟定我县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二十五)加强分析,全面掌控大企业整体税源状况。县局在建立税源信息采集和共享制度基础上,对大企业进行整体动态管理和全面监控。每月申报期结束后3日内,各主管税务机关将所辖大企业分税种、分级次入库税款的增减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上报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按月汇总从核心征管系统提取的大企业的分税种申报、入库税款资料,结合各主管税务机关上报的资料和县局纳税服务中心提供的从相关部门收集的信息,形成大企业税源和收入综合分析报告,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下步工作任务和要求,防范税收风险。
(二十六)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行业背景以及它的商业模式,根据历史的征管经验,找出带有共性的,而且是易发、多发、频发的税收风险点,将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的环节适当前移,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涉税风险内控机制,建立税收征管风险应对机制,防范税收风险,不断降低征纳成本。
建立高效的税企沟通渠道和企业涉税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重点向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服务。建立定期交流和纳税服务质效回访制度,通过税企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互通情况,交流信息,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效,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六、持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税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二十七)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廉政意识,高度重视防范廉政、执法风险,及时针对评估监控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服务意识,低姿态、高水平地为各方提供税源信息服务;倡树务实作风,立足实际,干实事,出实招,见实效。
(二十八)加强税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教育。加大税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税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税源管理人员在税收业务上必须做到“五知五会”:即知悉税收法律法规,会解答和处理一般的税收业务问题;知悉财务、会计知识,会查阅纳税人会计凭证、帐簿和分析报表;知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税收征管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知悉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会帮助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能力和财务管理、经济核算能力;知悉各项行业指标和预警值,会进行税源监控和分析。对大量的涉税信息,要能够进行综合梳理和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不断提高科学分析能力,为提高税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梁山县地方税务局税源管理科
2011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