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好垦区小城镇建设
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好垦区小城镇建设
按照省委加快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的部署要求,农垦总局党委确立了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实施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三化”互动,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结合垦区发展实际,笔者就如何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城”略陈浅见。
一、立足“五个需要”,深刻认识落实“抓城”方针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为什么要“抓城”,这是因为在总局党委提出的“抓城、强工、带农”三者关系中,“抓城”是纲,“强工、带农”是目,“抓城”上去了,才能纲举目张。
第一,“抓城”是垦区实施跨越工程的需要。针对分局与农场城镇化发展受二元结构影响,发展要素不能合理流动,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实际,总局党委提出要用跨越发展引领“抓城”实践创新,在全省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任务。这是在对过去工作的提炼和升华、对过去发展思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是现阶段垦区实施跨越工程的重大任务。就是到2012年把垦区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7%提高到67%,完成16万多居住在场部以下的职工进城。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打破常规思路,树立跨越理念,采取更加积极手段,着眼打破城乡壁垒,整合各种资源,才能实现重点突破,加速城镇化进程。
第二,“抓城”是落实国家“一扩两保”政策的需要。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大背景下,“抓城”完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全部在国家政策范围支持之内,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在三年给予垦区危房改造资金24亿元的同时,在廉租房建设、廉租房租赁补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供水项目等方面也把垦区列入专项资金支持范畴,预计将带动相关投资超过100亿元。从省里层面看,省政府将棚户区改造的“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到农垦,把垦区列入省、市两级示范(试点)镇,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从总局层面看,对整体搬迁和住宅建设实行综合补贴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都是超历史的。
第三,“抓城”是推进垦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城镇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还可以带动垦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实际,总局党委提出要通过“抓城”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可以较好解决职工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促进职工群众增收;着力加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可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使居民在共享公共服务上更加平等;着力用好场县合作共建平台,可以示范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形成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合力。
第四,“抓城”是优化垦区产业结构的需要。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总局党委提出“抓城”,就是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人口、产业、资金的吸纳功能,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部分职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加速农场城镇化进程。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的产业、新的财源、新的投资需求逐渐形成,城镇经济将会逐渐壮大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变垦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现状,从而使垦区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垦区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第五,“抓城”是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实力象征和外在表现,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将会越来越重大。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垦区要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场县合作共建的平台,不仅要发挥好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要在发挥垦区小城镇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样,一方面能够完善垦区城镇载体功能,加速周边地区人口、资金、产业等要素集聚,进一步扩大垦区城镇规模。另一方面,发挥好城镇布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巩固垦区地位,扩大垦区影响,有利于垦区在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把握“三个关键”,努力在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城”实践上实现新突破
“抓城”要抓什么,就是要以撤队建区为突破口,牢牢把握科学规划、一体化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三个关键,在“抓城”实践上寻求重点突破,加速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主要是突出四个要件:一是布局要合理。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优化整合现有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九三等农垦城市布局,明确各城镇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中心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二是规模要适度。住房建设要遵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增速平稳的原则。三是标准要提升。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突出特色的要求,扎实推进城镇住房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按照传承北大荒文化、彰显农垦特色的要求,搞好建筑风貌设计和控制。四是功能要齐全。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要配套,水、电、路、文、教、卫、体、绿化、防灾、垃圾处理等设施要功能齐全。
二要坚持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农垦小城镇和管理区的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是撤队并区,将垦区原有的2 400个生产队撤并为500个管理区,借助危房改造政策,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体现新区新貌,努力缩小与城镇的差别,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另一个层面是推进农垦小城镇和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要全面推进城镇化。主要做到“四聚”:一是聚人。要按照 “四个五”的城镇发展规划要求,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和管理区的集聚。要特别在户籍管理上打破常规,对于外来常住人口只要是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都可以考虑解决户籍问题。二是聚所。就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大兴土木,多建楼房,抓好安居工程,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未来几年垦区每年新建住房面积都在20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聚业。就是要抓好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农垦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至少分别有一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大中小企业集群。积极鼓励外来人员到垦区经商办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城镇的企业集群。控制管理区人口规模,积极引导撤并居民点的职工到场部居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四是聚能,就是抓好城镇功能建设。要完善“三馆两场一园”,下大力气抓好住、路、水、能、气、污、树等城镇建设。中心城市和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供(供水、供热、供气)两治(污水治理、垃圾无害化治理)一清洁(清洁能源)”工作。管理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供一清洁”工作,逐步完善管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基层群众共享垦区改革发展成果。
三、搞好“四个结合”,坚定不移地用跨越发展思路推进“抓城”实践创新
“抓城”该怎么抓,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把撤队并区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以撤促建、撤建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力争今年整体搬迁居民点400个,其中哈拉海、格球山等中小型农场两年内将居民点全部搬迁到场部,打造万人城。各分局、农场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资金支持的机遇,加大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力度,确保住宅建设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330万平方米,顺利实现9万户居民搬进新居。同时,还要把撤队并区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瞄准既定目标,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具体措施,使垦区住宅建设和整体搬迁居民点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二是把落实补贴政策和社会融资结合起来。今后三年,国家、省和总局对城镇建设,特别是住宅建设支持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各分局、农场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工作力度,切实破解建设资金瓶颈。要研究制定降低社会资金准入门槛政策,积极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领域。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广泛吸收职工个人、周边农民和社会闲散资金,灵活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快住宅建设。要通过强化职工群众投资房产收益的意识,进一步调动职工群众主动参与住宅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把加快建设和有效监管结合起来。垦区城镇化建设项目多、投资大、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从每一个项目抓起,抓好每个项目。凡是列入今年建设计划的项目都要抓紧筹措资金,尽早开工建设。各分局、农场和建设系统由有关负责人牵头,抽调精兵强将,逐项抓好建设项目的落实。同时,要抓紧组织编制落实明后两年的建设项目,各级建设部门要主动同有关部门同心合力抓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是抓好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工作,各级都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城镇建设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四是把明确责任和加强领导结合起来。各级各部门要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镇化建设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并把城镇化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各级班子目标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形成总局、分局、农场分级负责,各部门整体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镇化建设机制,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任务。□
(编辑/梁永安)
第二篇: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
城郊型小城镇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为例
一、城市辐射的规律性特点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人员、文化、资金、信息的交流,其主体流向因发展阶段 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即吸引周边的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城市聚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饱和时,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即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向外延伸扩散。其源动力是追求低成本之使然。城市辐射(扩散)按功能大体可分为经济辐射、生活辐射和“第二居所”的辐 射,受追求低成本的内在规律作用,其辐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成点状集结,再扩散连至成片。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需要一定的载体,受低成本需求制约,其最优先的载体是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城市辐射总是沿着交通线,在那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落脚,形成一个个集结点。由于规模效益(即市政设施边际效益)的作用,那些集结点会逐渐向外扩散成片,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第二,经济圈的辐射扩散先于生活圈的辐射扩散。受扩散源动力的作用,城市职能的扩散首先表现为经济职能的扩散,即当城市凝聚作用使原有市区趋于饱和时,由土地固定性、稀缺性特征带来的地价上涨等因素,使市区投资成本大大增加,为追求低成本,新的投资就会流向距市区较近的城郊,在那里建设新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圈;当新形成的经济圈内聚集了一定的企业后,为降低成本,方便职工上下班,新经济圈内就会出现成片的居民区,形成新的生活圈。人口聚集伴随着企业的聚集而实现。之后,将向更远的地区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辐射。第三,“第二居所”的辐射半径将大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半径。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富裕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产生了对“第二居所”的需要。有别于企业对低成本的追求和人们对居住便利的要求,“第二居所”对地段的选择显得更为超脱,可以超越经济、生活辐射半径的范围,把延伸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二、城郊经济发展受辐射作用的主要影响
城郊经济发展因受城市辐射的推动作用,而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经济特征,呈如下特点:(一)受辐射差异性影响发展具不平衡性。低成本驱
动是城市经济和生活辐射的原动力。在辐射规律的作用下,不同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地区,其接受到的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差异性。一般讲,距市区近、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因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最先接受到较强的城市辐射;而距市区相对远一些、交通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区,接受辐射的时间晚、能力弱。因此,城郊的不同地区因其接受辐射 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层级。
(二)家庭构成由一工一农向完全非农业转变,居住由分散的单元村向适度规模集结。大城市发展之初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农民首先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形成了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当城市功能向外扩散延伸时,不断增加的城镇聚集人口,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使耕地减少,促使农户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由分散居住的乡村聚集到城镇地区,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被完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技术、文化、信息、生活等各方面都直接受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利”经济色彩。小城镇作为城郊经济的骨千对其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支撑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城市辐射的特点、规律及其小城镇建设发展所依存的条件.对促进城郊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第二居所”辐射为距市区较远的郊区带来新机遇。当久居城市的人们对由钢筋水泥玻璃构成的拥挤局促被污染的空间产生厌烦情绪,将目光转向郊区一些自然条件好、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时,“第二居所”辐射的超越性,为那些距市区较远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郊区带来了新机遇。向往自然、亲近自然、选择更为宽阔生活空间的要求,使城里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开始在那里建造“第二居所”,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行政区制对城市辐射影响的可调控性。由于城市与其郊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使之有责任、有能力通过投资支持、政策导向等相关手段,引导城市辐射走向,促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郊小城镇的特点
城镇一词英文写作UrbanPlace(城镇地区),是指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包括城市(city)和城镇(town),是RuralPlace(农村地区)的反义词。在国外,小城镇就是指小城市。我国的小城镇从广义上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第二个层次是指除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所在地;第三个层次是指由于经济、地理、交通等原因自然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的集镇。狭义的小城镇就是单指第一个层次经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城郊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特殊一员,具有如下特点:(一)小城镇的空间分布
受城市辐射规律作用,那些沿交通线已经具备一定能源、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最容易接受辐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沿交通线分布。(二)不同类型分处不同层级
城郊小城镇按辐射不同可分为经济型和“第二居所”型,经济型按成熟期不同又可分为纯经济型和经济生活型。在城市功能不断向外扩散过程中,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三个城镇层:第一层距市区最近,由于其接受城市辐射时间最早、能力最强,镇区经济发展迅速齐全,既有工业区又有生活商业区,属经济生活型。第二层离市区稍远,由于其处于城市辐射的第二阶梯,接受城市辐射能力稍弱,在发展初期,城市辐射还没完全到位,镇区内主要是工业区,尚无成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属经济型。第三层离市中心最远,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最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接受城市“第二居所”的辐射,镇区内以中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为主,属“第二居所”型。如上图所示:城区外第一圈为经济生活圈,第二圈以经济圈为主,第三圈以“第二居所”为主(指第二圈以外行政区划以内)。(三)小城镇规模限制和影响
在城镇发展上,市政配套是其重要因素。城镇建设之初,市政配套设施供给一般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不到位,始终处于一种需缺状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到位,开始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吃不饱”状态,使用率低,不能实现经营性运作。因此,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给和经营性运作。根据国内外小城镇规模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合理地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这就是城镇规模的下限制约。下面是镇区人口规模与部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投人的对应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概算,不很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从供水、供暖、供电、供气四项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来看,当人口分别达到2000、5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时,人均投资分别为27670元、13534元、7552元、4614元、3533元、3165元、3686元、3519元,基本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00人时人均投资最大,为27670元,3万人以后就大体在4000元以下浮动,这表明小城镇最少要达到30000人,才可以较合理地配备市政公共服务设施。
四、京郊—怀柔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
按照城郊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探讨北京郊区怀柔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加快其以“一城三镇”(县城、杨宋镇、北房镇、汤河口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怀柔在北京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
从北京市目前经济生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见下表),可以分析出怀柔在首都经济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从人口居住密度和从业人员分布密度两个数据看,目前北京的经济生活中J公还在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从外来人口(其走向表明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住宅建筑竣工面积两个数据看,北京经济和生活区正向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转移;从工业企业个数分布看,北京的工业集聚在稍远的远郊区县(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大兴),正在形成北京新的经济区;从外地人员购房数量看,“第二居所”的辐射已先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到达最外围的远郊四县(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由此可以推断,怀柔处于北京大都市生活辐射圈外、经济辐射圈边、“第二居所”辐射圈内。
(二)怀柔重点发展城镇“一城三镇”的优劣粗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十五”初怀柔县确定了以“一城三镇”为重点的城镇带动战略,将以县城、杨宋、北房、汤河口镇的发展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从空间布局看,这“一城三镇”都是沿交通线分布的,其中县城、杨宋和北房位于其南部平原101国道两侧,汤河口镇位于北部山区中心地区怀丰公路沿线,距县城约60公里。从空间位置看,由于怀柔山多地少,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空间位置相对集中,杨宋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北房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处,杨宋与北房相距约5公里,大体成等腰三角形。从规模上看,目前,只有怀柔县城达到了一定规模,常住人口大约在9万左右,其余三镇都处于初始阶段,镇区人口均不足l万,受下限规模的制约。因此,杨宋、北房两镇与怀柔县城相比,由于其规模的差异性,位置的相近性,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但杨宋、北房两镇之间条件大体相当,具有较强竞争性。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的这种高密度布局,其利是有益于相互竞争促进发展,其弊是行政区划对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制约。
(三)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加快怀柔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只能是顺应客观规律,即包括表征规律,又包括内在规律。所谓表征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现象特征,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怀柔作为北京行政区内的远郊县,其发展总要受到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辐射影响,即受表征规律的制约,又受内在规律的推动。认真分析自身特点,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怀柔小城镇发展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顺应表征规律,因势利导,着重“第二居所”的开发建设。我县山清水秀空气好,正处在北京市“第二居所”辐射圈内,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倾向,做好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杨宋镇和北房镇是国家和北京市批准建设的小城镇试点镇,具有特殊的户籍政策优势。(虽然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要求,这一政策可能会被取消,但在北京这一特大城市却不会近期取消,最起码在一两年内不会取消。)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政策,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点瞄准京城外地人员中希望进京人户的高收人人员,以小城镇户籍政策为杠杆,以房地产开发为重要手段,建设京城外地高收人人员的“第二居所”。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把这些人的“第二居所”变为家里老人的“养老之所”,即变成“常住居所”,以带动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顺应“内在规律”,即适应城市扩散降低成本源动力的需求,创造条件,使城市经济辐射半径向外延伸。“九五”时期怀柔正是抓住了北京市给远郊区县的特殊政策,弥补了其地理位置偏远的劣势,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带动怀柔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这已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目前,各区县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采取行动,使怀柔的优势在逐渐失去。若要继续保持对企业和商家的吸引力,除继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外,也要在政策和策略上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低成本驱动这一内在规律,在国家政策条件和怀柔县财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吸引外界资金的流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此外,也应考虑平原“一城两镇”的布局利弊,以利发展。O
温泉镇的背景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制约因素
接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城市区域物流组团调整产业结构金蚂蚁汽车配件城,云顶国际商贸城,游乐园真 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三产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 绿化
围绕一条五渚河绿化带
以村庄改造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村民 市民解决农民失地养老保险的问题,医疗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业问题
规划 问题 土地问题 旅游开发
重点产业集聚的问题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农村是关键,实现农村小康、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汇聚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实现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提高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才能对周围农村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任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结合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古辣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南宁市76公里。全镇下辖2个社区9个村委88个自然村536个村民小组,人口50546人,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水田4.6万亩,旱地1.5万亩,山林面积4.3万亩。辖区交通便捷,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宾横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设有稔竹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是规划编制比较早。1992年我镇的区域规划就已经编制完成,对部分开发区的规划也进行了修编,为小城镇建设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好。目前,我镇已硬化了宾横过境公路、界牌路、镇宾街、古辣新街及小城区部分街道,硬化率达到85%,设有光绪江进行排污。三是集镇有一定的规模。集镇有镇宾街、古辣街、界牌路、前进街、中学街、东兴街、小城区、城东小区一期、二期。四是聚集功能比较强。随着行政小区的迁建,小城区、城东小区的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周边村屯及我县东南五镇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我镇桑蚕业发达,群众的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赶集的群众有我县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王灵镇、露圩镇、甘棠镇,从市场的辐射能力来分析,是我县的东南五镇的中心城镇,可以辐射其他乡镇。目前,我镇有一个燃气供应站,大米加工厂5家,蚕茧加工点14家,天然矿泉水厂1家。工农业总产值157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91万元,林业产值306万元,牧业产值5484万元,渔业产值236万元,从发展趋势看,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六是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规划有一个工业创业园,有利接受东部产业的转移。
二、我镇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有较好基础,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长远发展和整体功能、发展的定位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和问题。一是规划标准有待提高,以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目前集镇的辐射能力来分析,集镇的各区域功能规划不够科学,各市场的布置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辐射能力,不能适应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经济规模不够大,现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规模很小,产品大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科技企业还没有进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
比重不协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没有较多地吸纳外来人员来集镇就业发展。三是由于受地方财政和区域经济影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基础设施的配套较为薄弱,如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等设施。四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没有政策倾斜,导致我镇的小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随着城区不断扩展,各区域的重新规划定位,征地上受到一定的政策性制约,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应给足政策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
三、加快我镇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立足我镇的实际情况,从我镇的地理位置、发展远景及辐射能力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围绕这一目标,小城镇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破题并深入推进。
第一,要突出重点,做到科学规划和优先发展相结合。一是在编制规划上,要突出建筑品位、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地域品位和开放品位,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建设与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布局,确定小城镇的标准和数量,重新修编和调整镇域规划体系,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二是在规划发展上,要充分考虑我镇的自身特色,按照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三是在具体实施上,应遵循重点建设、长效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带示范作用,以古辣社区、义陈社区为集镇中心,沿宾横二级环城路为发展轴线,向南北发展。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重点建设,形成由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发展建设态势。
第二,要积极引导,做到政策扶持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建强载体,给足政策,活化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创业园集中,做大做活小城镇经济。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限,把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和私人投资者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多方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要坚持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优先发展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排水等方面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村级道路建设,提高路质路况,增加硬化路面里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以建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愉悦的人民环境为目标,既重视大环境绿化、又重视街道、村屯的小环境美化建设。要把小城镇生态绿化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绿化建设紧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使小城镇绿化积极迅速扩展,全面改善镇容镇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第四,要注重全面,做到发展经济和提升人气相结合。一是实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优化招商环境,实行以资源招商、以特色招商、以环境招商。二是实行产业带动。要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的方针,靠特色主导产业,扩大镇城中心市场,以产业聚旺城镇人口,以产业拉动城镇经济,以产业推进城镇拓展。要立足本地基础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和强势产业。三是实行人口增容。通过以地招商、镇村联建,为农民免费办理进镇户口等办法,吸引农民进镇兴业,从而调动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繁荣商贸经济,打造镇域经济发展超强平台。第五,要标本兼治,做到依法严管和组织保障相结合。一方面要经常开展整治活动,从根本上保证小城镇按图发展,按章建设。另一方面,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统一协调发展出发,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发展,协调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小城镇沿着科学合理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执法上严格执行现在规划方案,加大力度查处违章建筑,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集镇的基础设施,每条街道以美化、绿化、亮化逐步进行改善,紧扣“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加快落实各项既定工作目标,使各项工作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第四篇: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和谐社会
前言:
唐山八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同步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唐山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这符合唐山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在不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而临一此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1、目前小城镇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镇都在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规划,都在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如果所有小城镇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小城镇,处理好积极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所谓阶段性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各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例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个性和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所谓小城镇建设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中来,实现城镇的人口集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镇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或者说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唐山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二是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领导,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制定相关政策、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时,都要围绕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个根本目标。
2、加快小城镇建设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在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小城镇建设这个战略摆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唐山小城镇建设。只有领导干部扫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有吃有穿就是小康的自满思想及“离土不离乡’的思
维模式,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及其它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地对唐山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挖掘潜力人的城镇,重点城镇发展起来后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其次,合理制定、全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在研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避兔盲目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环境建设及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
2.3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人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人包人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结果导致小城镇因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平断,人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在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2.4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在确定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政府的功能。将县级有关管理权限向小城镇政府下放,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二是按照“小城镇、人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不突破所核定政府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作为小城镇政府依托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2.5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唐山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因此,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打造产业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使小城镇的发展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小城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路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并不是只有工业这一个领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甚至通过建一个大市场,就可以富一方百姓。如滦南县姚王庄镇就是以精细化利用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主导型小城镇;遵化的东陵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借,发展成为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还有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总之,唐山有200多个小城镇,特点各异,应实行区域化、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唐山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唐山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娜•小城镇建设难题待破―――关于小城镇居民区现状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12)•
[2]吴恒跃•浅议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行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6,(5)•
[3]张光复•抓住发展机遇期加快建设小城镇[J]•农场经济管理,2006,(3)•
第五篇:关于木里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于木里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镇政府和全县建设工作者们的努力下,我镇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以‚煤炭工业木里、生态畜牧木里、绿色环保木里‛为诸称的现代化小城镇为目标,以转型提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木里镇经济发展更加高效、社会进步更加全面、城镇特色更加鲜明、居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木里镇建成现代天峻县的展示区和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小城镇。近年来用于城镇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牧民逐渐实现了定居,牧民人均占有道路、住宅、基础设施面积增加,供电、供水、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使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其显著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领导都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着力把木里镇建设成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具有高原民族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高原型城镇。
二是科学规划。按照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要求,结合镇情镇力,在原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优化,突出城 1 镇发展特色,根据镇域特色,依照全镇的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全域城镇化步伐。结合我镇地域和城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新的发展需要,对我镇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调整规划布局,扩大规划控制区规模,形成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具有高原民族特色和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规划蓝图。在牧业产业化上做文章,培育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充分利用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品牌战略,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多方筹资。在煤炭业上做文章,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内涵,打造精品煤炭格局。一是坚持依托煤炭产业整合和总体布局主旋律不变,实现由规模开发向技术创新转变,着力打造煤炭开发示范企业。树立新观念。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宽广化.变一方投入为多方聚资,多管齐下,大力挖掘社会闲散资金,拓宽城建资金渠道,采用激活民资的方法,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资建设的格局 在木里镇道路改造和定居点的开发过程中,从利用国家对藏区优惠政策入手,从利用企业资金、技术优势等方面入手,让投资者在投资、成本、收益实践过程中,带动地方小城镇建设,不断积累一定的经验,确立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科学规划小城镇 镇政府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龙 2 头来抓,新编了木里镇总体规划并修编了各村庄规划,对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确定了城镇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木里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工业强镇、城镇靓州‛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小城镇.制定了以木里镇为中心、以煤炭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天木公路为主线、以地域特点为主的规划蓝图。一是在城镇建设中,以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为基础,以地方特色为龙头,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坚持规划的超前性和可行性,做到规划、规模、规范并重,以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城镇为准则,做到规划一步到 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三是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做好规划一张图,论证求广泛,评审严把关,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四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确保道路、绿化,照明‚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五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红线‛,对规划区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对突破规划、乱占滥建行为.发现一处纠正一处,从而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以经营手段建设小城镇。在城镇建设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经营手段运作城镇建设,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盘活存量资产上 一是通过煤炭开发企业大规模开发木里煤田的机遇,努力 3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城镇建设中积极争取国家、省、卅、县支持的同时,把吸引民间投资作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关键来抓,充分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结合当地实际,采用牧民入股焦煤公司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二是实行资产经营产业化。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盘活资金,把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三是结合实际,找准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利用自然生态景观来体现城镇形象,对城镇进行形象设计。在彩钢活动板房的基础上,使原有建筑物新起来、美起来。四是用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宽松的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煤炭开发投资者,促进我镇各牧业社停车场、沙场等经济实体,进而推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经营方式管理小城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形成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服务功能一体化的格局,使更多的牧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进牧区经济发展。以加快牧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为重点,全面落实惠牧强牧各项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提高牧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城镇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城镇管理的优化。为此,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引入城镇管理工作之中,加大了城镇综合执法力度,确立了依法管理城镇的思路。为努力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环 4 境,相继开展了环境卫生、广告牌匾、交通秩序、施工现场等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了‚硬、绿、净、亮、美‘五化’‛工程。这些变化,使人们普遍对小城镇的建设有了认同感、归属感和自 豪感,使自觉参与和支持城镇管理工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营造了文明开放的城镇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开发商来投资建设;同时,还为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城镇管理中借鉴其它城镇管理的先进经验,推行城管综合执法,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对乱搭乱建、乱挖城市道路、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等行为进行严管重罚,解决了以往城镇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执法过滥、相互扯皮和‚三不管‛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城镇管理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和功能。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就是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基础,按照大项目提升小城镇品位、小配套服务千家万户的思路,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城镇规划中应树立科学理念,在高起点精心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注重体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体现‚区域小城镇‛的政治、金融、文化及旅游中心内涵,把城镇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塑造‚城镇的良好形象‛,从而优化投资环境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环境,促进社会进步。
(五)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政务公开,5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制度上防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为此,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推行政务公开是其重要的工作,应着重采取如下对策:一是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适时向社会公开普遍适用的公共事物管理的政务信息和社会服务信息。二是创新政务公开形式。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行政审批大厅、网站、信息咨询及社会公示、听证等多种形 式,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三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要加强政务公开评议制度、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监督救济制度,从而要把政务公开制度落到实处。
(六)强化政府职能,注重基础设施的社会利用。一是科学利用城镇的产业发展,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新建单位、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入股,投工投筹,实行城镇资源整合。二是加强政府监管职能,严格把好规划审批关,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三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注重提高城镇资源的承受能力。按照这一思路,城镇建设中的设施将由业主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推行政府对公用行业的有效监督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城镇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强化为 6 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镇政府与牧区劳动力和企业直接接触的的基层优势,加大引导力度,增强牧区劳动力的培训的针对性,为更多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企业就业提供便利,并设立专项支持劳动力的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内支出项目。
(七)以科学发展观开创小城镇建设的新局面。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的同时,就要注重城镇管理,从创新中找出路;要充分发挥广大城镇居民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参加城镇管理;注重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城建领域,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玉‛作用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作用;为提高城镇建设市场化水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放宽进城政策,支持鼓励富裕起来的牧民进城,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拉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既可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又可通过组织富余劳动力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增加非牧收入,提高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木里镇城镇发展起步晚,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外部投资环境不良。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多简易房屋,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过着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十分分散,集中定居十分困难,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7 道路、商贸区混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严重,城镇职能分工模糊,中心镇功能作用不明显。
3、木里镇地质构造为多年冻土层,建筑结构易发生变化。矿山爆破震动剧烈,煤炭资源开发使部分草山征用,造成地表结构严重破坏。多深沟、险滩、石头煤渣堆积成山,道路崎岖不平。
3、小城镇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木里煤田蕴含优质煤炭资源,随着不断征地、勘探、开采、运输,造成局部环境水、空气等污染。人畜饮水困难,粉尘造成环境污染,无法正常放牧和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及工作生活。
4、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对小城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资金和技术扶持。村企共建力度不大,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不多,煤炭资源整合及规模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共协调方面配合不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