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又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设想和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为主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求解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他在“答”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师牵
生从、师问生答”成为如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样何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于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就课堂教学来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的尝试,让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在教学中,充分融洽师生关系,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让他们自己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意在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局限,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让学生在大预习(寒暑假为主的预习)、中预习(双休日为主的预习)、小预习(自习课和课前为
主的预习)等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学习结果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质疑学习情况和体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争论、辩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交流的良好心理素质。第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不敢问到敢问,由敢问再到善问,由善问到常问,使学生头脑时时充满问题,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实施办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予其渔”。
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两种事物的异同点的比较中提出问题;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事物上发现问题等等。教师主要从观察提问、比较提问、联想提问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乐问、常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问题欲望和情感的诱发,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展竞赛,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增强提问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思考之中,又促进了提问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者举行辩论,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 的调适。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实验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在合作探究中,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积极创造条件,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常规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那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具体做法是:
1、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课中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4、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真问题;
5、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
6、时时质疑策略
四、检测与评价方法
课题组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和相关测评。评价学生的重点是看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解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教师,看方法是否灵活实用,课堂教学是否紧扣目标有特色,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论文、教案是否独具匠心,反思是否深刻和得体。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自主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探究学习评价、问题意识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上公开课、案例反思等形式。
实践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实现了由教师满堂讲到学生满堂答再到学生满堂问的飞跃,整个课堂成了同学们不断创新的天地。初步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问题意识培养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为依托,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常规为目标,建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中研究确定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问号走向问号”的问题意识培养机制。两年来,课题组致力于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实践证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高静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题的能力(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横县板路完全中学卢银
摘要: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提问;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或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良好的提问又能促进反思性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课堂氛围 问题意识问题表述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当中,一直以来因为受升学率的影响,许多教师偏爱于“我教你听”,“我说你背”或者搞“题海训练”等等自以为高效的方法。不否认这些方法是有一定的短时效果的,但我们不应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些方法严重厄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老方法“我教你听”,“题海训练”的效果越来越差,在这几年的数学中考和高考卷来看,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单纯地搞“题海训练”战术的,中高考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我们都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或者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的强弱,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至关重要,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思维的开放性的要求,最终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到爱提问的学生,他的数学学得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或者可以说得上怪异的问题的学生,他的数学学得更好。当初出视一、二个这样的学生时不怎么注意。后来慢慢发现这似乎成为一种规律,并且我开始在所教的二个班中的一个班(我称为A班,以下同)有意的培养学生提问题,也常因为学生的积极提问和讨论,而使课堂的教学不能按计划完成,以至课堂上的训练比另一班少很多,到期末也是刚好上得完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
1们练习。虽然如此,但是在期末的考查中发现,虽然总体来说A班在基础题的计算方面比另一个班差一点,但在一些新颖的信息题以及一些侧重考思维的题目,A班的学生表现在相当出色(有许多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高分的学生大多数是A班,因此A班的平均分也比别的班高了一点。这让我非常的高兴,也有点遗憾(为什么不在二个班开展呢?为什么不在全校开展呢?)。近年来我一直在摸索着如何让学生想提问题、爱提问题、能提有质量的问题。参考了一些文献,结合自已的一些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亲和课堂氛围
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来看,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发问的。对于学生的提问,大多数的老师,一怕打乱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二怕一时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但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民主,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树立学生敢问的信心,让提问题的学生充当“教师”,向他人提出他的想法或疑问,由老师或其它学生来答疑。这样就能充分体系学生本人内在的价值感,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产生想“问”的冲动。那么做为课堂的引导者的我们该如果做呢?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参加工作之初,我曾经问过一个年长的同事,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他给我总结了一句话----尽量让学生喜欢你。从此我的备课过程就多了备心境,备笑容,备表扬学生的用词用语。此外,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学会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拉近了师生关系。现在,也有老师问我:怎么你的学生都不怕你的?课堂好积极配合、好积极提问的,可是我的学生,怎么也不提问,自习课也是静静的。后来我通过了解发现,学生都很怕他。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了一个有点怪的问题后,被这个老师当众含蓄地批评了。而且这位老师上课多数是板着脸,学生说好少看到老师笑容。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敢问问题也不足为奇了。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想问问题时,看到你那板着的脸孔,及想到过后有可能被批评,即使有提问的冲动也被吓回肚子去。所以,我认为师爱很关键,也很有号召力。它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放心,从而毫无顾虑地去提出问题。
2、改变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不能只肯定问题提得正确、合理的学生,还应该鼓励“积极问”,“不断问”的学生。即使问题提得浅,提得稀奇古怪,甚至提得有错误,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肯定他们的价值,从而创造一个争先恐后“提问”的课堂氛围。
3、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例如:在初学二次根式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什么叫做平方根?
生: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叫二次方根。师:一个数平方的结果是什么数?
生:正数。。或零。。(师指正:是非负数)
师:那什么叫做算术平方根?
生:正的平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师:下面请分别写出3、10、15、30、70的算术平方根。
师:对比这组数据,你们有什么想法及疑问吗?
生1:根号里面的数都是正数,可不可以有0在里面?负数呢?
生2:这样的数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读法?怎么读?、、、、、、接下来可以顺利地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和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这些都是在同学们提问、讨论声中完成的(课后我了解,发现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4、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5、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并且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
6、对学生提问错误时,应该与学生一起找出疏漏之处,切忌给学生制造尴尬,让学生有挫败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乔
治·波利亚说过:“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还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如下几种:
1、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面临有待解决的数学文化氛围。
2、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
3、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日常生活中的利息、储蓄的计算、分期付款、中奖抽样调查等常用名词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素养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或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出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乐于思考,提出问题。
例如:某学生因家境不好,要向某银行贷款(教育助学),其中规定一年期以上贷款月均等额还本付息,如果贷款10000元,三年还清,月利率0.4575%,那么每月应还多少钱?
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偿还贷款应分几部分金额?那么三年付清时,10000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多少?每月还的金额为x元,则产生利息是多少?那么最后计算出是每月还多少钱?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好问、善问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发言的信号,包括口头提问、书面提问和体态语言,是被问者产生问题意识,形成问题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提问的种类,如常规性问题的提问(认同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等)和发展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的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等)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能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也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常用的如归纳法、类比法特殊化与一般化方法等,另外,“否定假设法”也使一个很好的提出问题的策略,这使布朗与沃尔特基于一个给定的数学问题而提出的问题提出策略。在专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中他们给出了如下法则:
第一,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
第二,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
第三,就所列举的每一“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 话,那么可能是什么?
第四,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的问题;
第五,对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进行选择。
该法的核心是第三步,由于这是一个否定假设的问句,故被人们称为否定假设法。运用此法我们可以无限提出新的问题,过而选择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问题表述的水平
用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地解释、说明和表达问题一向是学生的“软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表达不准,不合规范;思维混乱,不合逻辑;顾此失彼,表达不全等。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口头语言、板书语言等)要科学、规范、准确、精炼,同时也应注意数学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其次要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是学科内容的载体。新教科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炼,它为学生提供了科学规范表达的例子,大量的“思考”、“链接”、“阅读”、“探究”、“操作”等栏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道具”,“本章回顾”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总结归纳的范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开创互动新课堂,使学生真正当“主角”,为学生提供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乐于探究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像现在很多地方开展的EEPO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方式。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数学问题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有没有新的问题”、“有没有其它方法解决呢”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个习惯,一种内心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又何愁他会应对不了生活的困难呢?!
参考文献:贾如兰.关注课堂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J].中学数学.2007,5余继光.学会提一个有意义的数学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2007,5俞宏达.数学解题教学中自然而效的提问方式探析[J].中学数学.2005,12
第三篇:《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自我鉴定
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重点课题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实验与
研究》自我鉴定
该课题研究坚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计算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学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探究了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方法,并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进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整体作业改革实践。
该课题是根据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本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差异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实施的。我们调研了本校和当前全国初中数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现状,理清本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确定出计算能力的总体规划: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并使学生形成习惯;重视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明白算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研究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实践性,促进了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理念。
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师计算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出了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计算练习,探究出了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 1
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计算习惯有了显著地改进,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撰写了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研究效果明显。该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011年11月
第四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能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物理分组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某一现象发生或重现,促进学生在感官认知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含义。物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实验素质,不仅要系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技巧,还要通过实验能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物理结论和规律的能力。本文以作者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成功地培养学生能力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物理分组实验
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
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精神
【正文】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就是从实验中产生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做演示实验,多安排学生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测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实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各种知识的同时自己动手操作,这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参与,这样既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巩固和加强,又培养学生喜好动手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我们教师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当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在物理教学中,是应该做并且有条件做的许多重要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只在“黑板上做实验”,造成学生“听实验、背实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学生能力结构不完整,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实验活动。这项教学的作用要起到提高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合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老师千万不能将实验步骤一、二、三、四地列出后指导一步学生做一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物理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形式,实验的目的不能只会解相应物理实验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弄懂实验目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达到能独立设计实验,纠正实验中存在偏差的能力。
1.分组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不能动手包办处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分组实验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思维、动手,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学生必须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达到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的目的。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到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装配错实验仪器或装配不上实验仪器的现象,或面对实验仪器无从下手,或数据测量不准,或不会排除实验中的故障等问题。分组实验时碰到此类情况有些学生就会举手将问题推给老师,此时教师决不能动手排除实验的故障包办处理一切。这样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却扼杀了学生探究中寻找科学规律的正确方法,扼杀了他们成功后激发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动脑动手释放学习潜能的机会,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程序要求,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由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因实际测量总会有误差,所绘的V—t图线总不会精确到使测算出的各个点都落在一条直线上。实验中有一小组测出的点以毫米为单位分毫不差地落在一条图线上,显然这是学生为了“凑数据”弄虚作假改动了原始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发现问题后,我首先对学生力求完美的出发点给以理解。但向学生们指出,虽然实验设计正确,实验操作认真,但任何测量的精度都是有限的,在现有实验仪器条件下,测出的各个点虽没有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在偏差并不大时,一样可得出“在没有任何误差的情况下V—t图象中各个点应完全落在一条斜线上”的结论。又如,在做“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时,有一组学生将线路接通后反复检查小灯泡就是不亮,急得他们直叫,快下课了实验数据一个还没测量。此时我没有帮助检查排除线路故障,而是将“多用表”递到他们面前启发他们逐段检查导线和各个仪器,终于查出是其中一段导线出了问题,换上一段新导线后线路马上通了。
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领域产生巨大进步,但物理教学中实验和演示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是无法替代的。实验和演示能养成学生对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认识,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坚持对实验和演示操作的持之以恒一定会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研究方法产生影响。
2.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价值观。是要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
中学物理的实验基本为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不像大学物理那样存在许多科研的可研性,但仍然体现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点。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今天。实验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揭示物理现象的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过程的物理规律,是构成物理大厦的基石,只有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才能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反过来,也只有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如把物理概念比作网上的结点,那么物理规律相当于结点间的连线。物理教师必须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和演示,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并总结出“事物”存在的规律,进而以物理规律为中心,更加深刻、完整地掌握物理概念,在应用中巩固物理规律,达到以概念为基础,以规律为中心的整个知识体系。在问题的探究解决中促使知识的完善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物理定律的建立是在实践中创立的,实验是物理学首要的检验手段。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使学生懂得物理科学的内涵,区别物理与数学的不同,知道数学是在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抽象”。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感官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促使学生以正确方法对待物理的学习。真正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含义。因此,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做实验,更要“教给学生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要使实验真正成为探究、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根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各类实验问题,达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边实验、边思考、边分析,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高实验技能,在动手思维中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主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实验的内涵。如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学生比较容易导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应满足△S=aT的规律。但在具体数据处理时为减小长度测量带来的误差却不用S2-S1、S3-S2、S4-S3表示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差△S,而用S4-S1、S5-S2、S6-S3间隔两个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表示。等号右边22也不用aT,却用3aT表示。对这一变化,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很多学生列出了a1=(S4-S1)/3T2、a2=(S5-S2)/ 3T2、a3=(S6-S3)/3T2式,但将a1、a2、a3三式列出综合求和式子的学生却没有,我适当给以点拨有个学生很快写出了a =(a1+a2+a3)/3 = [(S6+ S5+ S4)-(S3+ S2+ S1)] /3T
2的式子并从中悟出这种求法可减小纸带测量产生的偶然误差。当该生将其“发现”向同学们说明时灵感使其悟到所设问题△S还可分别延伸至等于S5-S1、S6-S2、S7-S3、S8-S4的情景,此时等号右边应为4aT2的形式。
3.严谨求实实验作风的培养能提升学生做人的品质、能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精神
上分组实验课,开始操作和获取数据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待到将实验由动手转为动脑、由操作转为数据分析处理时心情急噪,认为实验一定服从已知的物理规律,采取数据有目的向已有的物理规律倾斜,使实验结论很粗糙。个别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私改实验数据,来迎合科学理论的“正确”。教师在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学前应估计到这种由应试教育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负面影响。在探究、验证实验时既要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又要就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及实验报告要尊重原始数据的诚实态度等各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指导学生认真探究、验证,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纠正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严谨的实验态度能养成学生诚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探索2求知的欲望。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学生们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理解不好,受力分析时经常出错。一个学生在买了个汽车模型,仔细琢磨老师讲的汽车主动轮受摩擦力向前,从动轮受摩擦力向后的道理,用了许多办法反复实验,主动轮和从动轮受摩擦力方向效果都不明显。后来他发现把汽车模型放在床上当用手转动后轮时受力效果非常明显。后将模型带到学校在铺上桌布的桌面上进行演示,当用手转动后轮,即把后轮作为主动轮,四个轮子之间的桌布被轮子向外拉紧。他分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汽车在前进时,后轮作为主动轮,受地面(桌布)的摩擦力向前,则后轮对地面(桌布)的摩擦力向后;而作为从动轮的前轮受摩擦力向后,前轮对地面(桌布)的摩擦力向前,所以桌布被前后轮的摩擦力绷紧了。反过来前轮作为主动轮,则可清楚看到桌布上由于四个轮子给的摩擦力方向改变了,因而桌布处于收缩状态。有趣的实验调动了大家学习的情趣,人人都来转一转汽车轮子。知识的探求是无止境的,在学生们基本搞清汽车轮前后驱动问题后我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大型汽车是后轮驱动,而家庭经济型小轿车是前轮驱动。新问题又让学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前轮驱动相当于向前拉汽车,后轮驱动相当于向前推汽车,推汽车获得的向前作用比拉汽车大;有的学生立即反驳说那小汽车也应后轮驱动„。此时我启发学生从大小汽车质量分布使重心偏前或偏后不同来考虑。当学生完全沉浸在问题中时,其他人稍给以启示问题马上迎刃而解。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实验课上按步骤指导学生操作,是不会得到如此效果的。
4.实验方法多样化,活化创新思维。现在中学课本中设计性的物理实验太少,应当让学生多做一些设计性的物理实验。设计性的物理实验突破了传统静态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更加突出。设计性的实验拓深了实验课的功能,它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实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布置题目,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原理、仪器选择、实验步骤、误差来源);第二个阶段是教师审阅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目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普遍存在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分组实验,就可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并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得的信息进行仔细筛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5.利用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还应包括物理实验史教育、课外小实验、学生小仪器制作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物理》1至3册中,对物理学史上著名实验介绍达20多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课本一开始就以"历史的回顾"方式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种将有限的实验事实外推到无限,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对传统实验方法的创新;汤姆生利用实验准确地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并发现了电子,他的实验设计是何等的巧妙,设计思想与器材组合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这些实验介绍,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而且展示了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要发挥物理学实验史的创造教育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实验史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实验思想与设计的精彩之处并提出问题;有条件也可采用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与设计实验,来“表演”某些著名实验。总之,通过物理实验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是课后的小实验。不论是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还是研究性试验、都是获取物理材料的重要渠道。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今天。物理实验能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实验素质,不仅要系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方法,还要通过实验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探究物理结论和规律,充分利用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昌
物理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试教通讯物理专辑 2006/5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位邱初中李风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便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为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操作时边讲要点、边作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
二、实验演示。1.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如过小,例如水螅的运动,就应使用投影器放大或分组演示。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观察。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桌上只能放与演示有关的材料和用具,不必要的东西应收起来。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利用讲解和谈话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前要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演示结束后启发学生作出结论等。第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
三、强化表象思维。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第一步诱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从中获得生物表象;第二步通过形象思维形成典型表象;第三步把典型表象表达出来。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大量实验,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