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崛起作出新贡献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崛起作出新贡献的调查与思考
XX市慈善总会
XXXX年XXXX月XX日
XX年,XX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X市慈善总会关心指导下,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扶贫济困为宗旨,以慈善文化为导向,以慈善网络为载体,不断建立和完善募救并举的良性互动机制,努力营造讲慈善、话慈善、行慈善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第八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获得者孔家银等一批慈善家。截至目前,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慈善资金XXXX万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XX个,基金总额达XX万元。创新完善了市、镇、村三级联动配套救助机制,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提升了救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市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救助项目,不断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成功打造了“传播真爱、让爱放心”的慈善公信品牌。不断加大慈善工作力度,注重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加强镇街村居基层慈善组织和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慈善总会成立了义工中心,镇街建立了慈善分会和义工服务站,村居成立了慈善工作站和义工服务 所。已分门别类发展慈善义工团XX个,包括镇街义工团、社会义工团、医疗卫生义工团、水电维修暨家政服务义工团等多种团类,且每个团都授有团旗,定期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全市已发展慈善义工XXX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X%以上。加强了镇街、村居等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培育工作,努力实现每处示范点“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档案、有活动、有资金”的“七有”标准。开展“慈善全公开”活动,在镇街和村居慈善机构设立了信息公开栏,公布善款捐助和使用情况,提升了慈善组织公信力,为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年来工作回顾
XX市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捐赠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镇街、村居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健全完善、义工队伍发展迅速,为XX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了积极的努力,为建设和谐幸福新XX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慈善组织网络基本形成。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和服务网点,以各级慈善工作机构为统领,延伸发展捐助中心、义工中心、慈善互助基金,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慈善组织网络和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慈善工作运作机制。镇、村居建立了慈善组织,建立慈善捐赠服务中心,慈善义工中心,镇和村居慈善互助基金促进会,基本实现了慈善组织的城乡全覆盖,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搭建了平台。制定了以《章 程》为核心的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印发了《全市基层慈善组织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标准,为全市各级各类慈善组织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慈善募捐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慈心一日捐”活动为依托,集中捐赠与经常性捐赠有机结合,探索了慈善义卖、义拍、爱心品牌进超市和会徽标识有偿使用等善款募集新路子。我市善款募集数量逐年翻番。截至目前,XX市慈善总会已累计募集慈善资金XXX万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X个,基金总额达XXXX万元。XXXX年和XXXX年我市连续两年部署“慈心一日捐”活动,市政府统一印发《全市“慈心一日捐”活动实施方案》,分为宣传发动阶段、集中募捐阶段、总结通报阶段,大力营造积极捐赠的浓厚氛围。在抗震救灾捐赠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XXXX年X月四川XX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支援汶川抗震救灾行动,先后举办了多场慈善赈灾义演、义卖活动,策划并承办了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XX市“情系灾区”大型募捐晚会,组织发动慈善义工5千多人次,沿街设立捐助站点10多个,市慈善总会直接募集赈灾款XXXX万元。在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接收捐款XX万元,云X干旱接收捐款1.1万元,南方水灾接收捐款0.17万元,XX泥石流接收捐款2.78万元,XX地震接收捐款7.25万元。按要求全部汇缴至XX慈善X会专户。
三是慈善救助扎实有效。按照“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实施慈善救助,创新完善了市、镇街、村三级联动配套救助机制,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提升了救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市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救助项目,“朝阳助学”工程累计投入善款XXXX万元,救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XXXX多名;其中:慈善总会直接对高考特困新生救助支出XXXX万元;XXX助学基金对特困在校大学生和高考特困新生累计救助52万元;XX石油助学基金对特困在校大学生和高考特困新生累计救助37.8万元;XXXX向捐赠用于贫困学生救助累计支出4.08万元;、XXXX助学基金对高考特困新生累计救助1.8万元。、XXXX业有限公司对高考特困新生累计救助2.6万元。今年8月6日,爱心企业家XXXX又发放助学基金8万元对特困在校大学生和高考特困新生进行救助。XXXX石油又发放9万元助学基金对特困在校大学生和高考特困新生进行救助。
“情暖万家”工程累计投入善款近XXX万元,救助城乡生活困难家庭XXX万元;因车祸或大病致贫的困难家庭累计救助XXX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累计救助XXX万元。联合新闻媒体策划开展了牵手爱心助学、领贫困山区孤儿回家过年和关爱贫困独居老人等慈善公益活动。探索开展了慈善技能扶贫和慈善助学等“造血型”救助项目,免费培训慈善技能扶贫生多名,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他们就业。XX龙房地 产有限公司捐赠建立了寄宿制“XX九巨龙慈善小学”,为XX名贫困孤儿、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教育。
四是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不断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成功打造了“传播真爱、让爱放心”的慈善公信品牌。建立了内控机制,制定了资产管理、救助审批、招标采购等多项内部监管制度,主动接受民政、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市审计部门在专项审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实行慈善全公开,在全国率先推行社会监督员制度,先后举办了大型“慈善公开周”和 “慈善开放日”活动,广泛接受社会监督,XXXX多人次给予了现场监督评议。把公开工作延伸到基层,使慈善公开活动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设立群众工作室,实行首席接访员制度和效能监督制度,对群众求助和爱心捐赠事项限时办结,截至XXXX年,累计接待困难群众100多人次,收到感谢信XXXX多封、锦旗10多面,群众满意率达XXXX%。
五是义工队伍不断壮大。设立了义工工作委员会,积极延伸建立市、镇、村三级义工组织,大力发展义工队伍,全市已发展慈善义工X万人,其中注册慈善义工XXXX人。研究制定了慈善义工管理办法和慈善义工服务守则,建立了招募培训、注册登记、服务评估、考核激励等制度,先后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义工骨干XXX多人次,开展了10多个义 工服务项目,设立了X个义工服务基地,服务内容拓展到了安老助残、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领域。几年来,市镇联动开展各类大型公益活动XX余次,义工参与服务活动2万多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达5万多小时,服务人数达10万多人次。XX年,我市义工多次到XXXX镇参与救助白X病儿童小世博活动,帮助他们收获山药,爱心义卖。
六是慈善宣传工作逐步深入。发挥媒体主阵地作用,动员市主要新闻媒体免费开办了慈善专栏专版,构建起了覆盖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的慈善宣传大网络,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上累计发表各类报道10多篇。建立了XX慈善网,点击量达2万多人次。强化慈善理念传播,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积极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提高了公众慈善意识。XX年4月我市民营企业家XXX同志荣获第八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荣誉称号,大大鼓舞了全市人民投身慈善、争做慈善的热情,营造了慈善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是对新时期慈善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当前,我市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进行改善,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老弱病残孤等弱势群体的基本 生活还面临许多困难。保障这些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二是慈善事业创新力度不够。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在慈善理念上。慈善传统的项目是救灾救困,而今增添了公益的内容,各类新的公益募捐形态繁多,项目策划新招迭出,慈善事业涵盖的社会领域不断扩大,公益组织的边界正在不断解构。在慈善公益资源并不充裕的现状下,我们必须针对外界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靠创新理念、靠优质项目、靠优良服务赢得社会的信任,才能使慈善总会的工作具有竞争力,使XX的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公信力建设有待加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商业信任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政府信任危机。这种严重的的社会信任危机势必影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对慈善捐款救助不放心、不信任,因而对慈善募捐存在抵触情绪;还有部分公众认为慈善是企业和少数富人、明星的事,不愿慷慨解囊;许多企业与富人面对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和巨大的社会救助需求也冷眼旁观,避而不捐。另有一些爱心人士绕过慈善机构,偏爱一对一捐赠,表现出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
三、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回顾市慈善会十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十年来,XX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始终高度重视、主动关心慈善工作,每年都对慈善工作安排作出重要指示。每次开展大型慈善募捐活动,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审定活动方案,亲自动员劝募,带头参与捐赠。每次实施慈善救助项目,市几大套班子领导都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对慈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每年慈善募捐、救助工作中,各相关部门都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近十年来慈善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十年来,XX市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借助慈善募捐、救助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带头结对扶贫帮困。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动会员企业参与慈善助学、助医、助残、助孤、助老等活动。全市共有XXXX多家企业、数万名爱心人士向慈善机构捐赠XXXX多万元。每年都有数万名慈善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积极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奉献知识、技能、时间、劳务等义工服务。实践证明,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就没有慈善事业的发展。
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十多个慈善募集项目,建立了持续稳定 的资金来源渠道。成功实施了六大慈善救助救助项目,得到了上级领导充分肯定。与各镇街慈善分会、村居慈善工作站确立了“服务、指导、协调、联动”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了基层慈善组织的积极性。建立了申请、评议、公示、审核、审批、存单发放的救助流程,增强了慈善救助的公正性、规范性。正是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全市慈善事业跨越发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XX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慈善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慈善工作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后五年,XX慈善会工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X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积极开展慈善文化宣传,努力拓宽慈善募集渠道,不断加大慈善救助能力,继续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全力推进我市慈善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为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崛起作出新贡献。
一、积极宣传慈善文化理念,努力激发公众慈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慈善意识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强有力的慈善舆论宣传,离不开全体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今后X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借助电视、报纸、电台、网站等宣传平台,及时报道慈善活动,大力宣传慈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倡导“人人慈善、平民慈善”的理念,营造“慈善光荣、奉献可敬”的舆论导向。
二、充分发掘慈善募集资源,努力增强慈善基金实力。慈善资金是实施慈善救助项目的前提和保障。今后五年,XX慈善总会要继续开展和完善“慈善一日捐”等传统募集项目,探索建立专项救助“冠名基金”。要结合XX实际,积极挖掘资源,创新举措,建立新的稳定资金募集渠道。要积极探索开展生活物资调剂救助项目,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要努力优化慈善资金增值方式和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资金增值最大化。
三、精心打造慈善救助品牌,努力扩大慈善受惠群体。慈善救助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XX慈善总会要继续开展助学、助医、助残、助孤、助老、助困等活动,实施具体救助项目时,要合理认定救助对象,分类确定救助标准,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好用实。要创新救助项目的形式和内容,探索由目前以“输血式”救助为主向兼顾“造血式”救助的转变、由单纯的生活救助向兼顾生产救助的转变,提高慈善救助的社会效益。要继续探索慈善工作资源的整合,创新救助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开展上下联动,丰富救助内涵,努力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提升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力。
四、从严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慈善工作水平。健全的慈善组织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五年,XX慈善总会将着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慈善总会的联系,通过沟通交流、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深入调查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创新思路,优化流程,改进服务,提高效率。要认真学习研究慈善政策法规,依法开展募捐救助工作。将加强对镇慈善分会的指导,提高基层慈善组织的规范化水平。要结合具体活动加强对慈善志愿者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中具有特殊技能人才的作用,促进慈善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
第二篇:关于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慈善团体及组织的成立,更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负责人担任市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德高望重的在职、退职负责人担任会长,自2005年3月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组织网络初步建立,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政局组织专门班子,就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慈善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慈善组织日趋完善。2005年,我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制定出台了《**市慈善总会章程》和《**市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市慈善总会组织了换届选举,将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吸纳为会员单位,乡镇建立了慈善办事处,全市基本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社会参与日益广泛。通过持续多年的宣传,特别是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捐赠行善已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据统计,已有数十万人次参与捐款,特别是驻地企业争当捐赠排头兵,新浦化工、中丹集团分别协议捐赠50万元及500万元,泰隆、泰星等骨干企业累计捐赠均已超过50万元。建筑、商贸、房地产开发商你追我赶,竞相为慈善事业作贡献。
3、慈善实力持续壮大。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只募得起始基金近100万元,至2009市慈善总会换届,累计募集资金554余万元。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之际,市委、市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慈善资金总量达到近3000万元(不包括向汶川、玉树灾区捐赠的的善款)。
4、救助方式更加多元。以助学和助医为龙头的慈善项目救助为广大的困难学子和重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05至2010年,先后六次组织助学救助,救助特困学生达400多人次。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尿毒症、白血病患者”专项救助,救助800多人次。与省、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的“心蕊工程”,先后救助“先心病”患儿20多名。为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慰问乡镇敬老院等等慈善工作,为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二、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方面需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特别是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1、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在我市城乡居民中,住房性支出、高消费支出、娱乐性支出已不在少数,但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比率较低,不少市民虽然参加或多次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被动性参加所在单位、学校、企业、街道集体组织的捐赠活动,缺乏主动性、自发性的捐赠意识。
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慈善机构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纽带和桥梁,必须要有人做事并且能够做好事。目前,从市级层面看,市慈善总会日常办公的只有两人,办公场所也是临时借用的;从乡镇层面看,还有极少数乡镇没有成立慈善办事处,即使成立了慈善办事处,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也很少。在全市组织大的慈善捐赠活动时,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
3、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政策,但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还没有建立表彰、宣传、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广泛普及慈善理念。宣传普及慈善理念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要研究制定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理念宣传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使慈善理念宣传制度化。慈善理念的树立,慈善精神的弘扬,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氛围的营造,是慈善机构和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上。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营造慈善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慈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捐赠的基础上,倡导和研究多形式的捐赠,如“协议捐赠”、“冠名捐赠”、“定向捐赠”等,促进更多的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及时报道和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捐赠活动,以慈善救助带动慈善募集,以慈善募集促进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借助捐赠和救助平台,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出版、广播、报纸、影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作用,开辟慈善宣传专栏,使慈善理念宣传常态化;三是要把慈善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工厂、学校、企业,使慈善理念宣传广泛化,激发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慈善工作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慈善工作表彰大会,用先进典型感召社会。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行政推力是慈善事业前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为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慈善发展机制。在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靠政府”还是“靠民间”?实践证明,慈善工作既要靠政府部门强势推动,也要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推力的“三大要素”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思想发动到位、干部、龙头企业带头。党委政府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慈善工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要求,思想发动到位,慈善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带头是无形的感召。加大行政推力,还可以通过下达一定的慈善捐赠指导数、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动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负责人,还可采取召集全市企业家及相关单位“联谊座谈”、“餐叙座谈”,举办“专场演出,举牌捐赠”等方法,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扩大慈善捐赠资金总量,做大做强慈善资金的蛋糕。2009年,借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通过一定的行政推力,党政机关带头,使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盘子由500多万元扩大到近3000万元,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实践。
3、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扩大慈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开展慈善捐赠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慈善资金,积极和适时地开展慈善品牌项目救助。打造慈善救助品牌,这是慈善工作目前和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发挥时代精神和普及慈善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品牌救助,扩大慈善影响,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使之系列化、制度化,不断创造“品牌项目”,把慈爱洒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身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市实际,需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面向贫困的大、中、职高新生、孤儿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问题。这一工作慈善总会虽已在做,但今后应继续加大救助力度,圆困难学子大学梦。二是开展慈善助医“阳光”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与民政、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联手救助,形成一套完整的慈善助医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六十年代下放职工、民政救助的孤儿等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员,除按合作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应报的部分外,慈善机构相应帮助解决个人承担的部分。实行“品牌救助”,克服了传统救助的随意性,变资金救助为医疗救助,变同情救助为机制救助,变临时救助为长效救助。三是开展慈善“助残”行动。与残联、民政共同研究救助低保、五保、孤儿中的残疾人,他们是困难群体中的特殊对象。如“健行、复明”等活动,通过装假肢、消除白内障等活动,使这些对象中的残疾人象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起来,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一起融入社会大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品牌救助,不断提升慈善救助水平和扩大慈善影响。
4、建立慈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较大贡献的个人,除给予表彰和奖励外,探索建立“回报激励机制”: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慈善机构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在今后遇有重大困难和变故时,可优先予以慈善援助或救助,让献爱心的人有爱的回报。
5、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慈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义工队伍是壮大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义工”就是义举,“义工”就是善举,“义工”队伍越大,行善举的氛围越浓。首先,倡导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建立义工队伍,努力营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热爱**”的氛围。其次,大力开展义工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义工队伍,制定义工公约,开展义工活动。依托慈善服务基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重点面向孤、老、残、幼人员,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服务。再次,要提高义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义工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克服义工队伍服务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使义工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加强自身建设。慈善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大量的慈善工作、社会服务需要慈善机构和组织来承担,没有慈善机构和组织的存在,慈善事业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充实慈善工作力量,做到慈善工作有人做。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吸收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年青同志充实到慈善工作队伍中来,解决慈善机构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注重建立良好的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慈善事业领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慈善机构的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机构规范运作。在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慈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如何使用,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捐赠者都想知道自己的捐款将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和用途,这就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救助项目,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来进行劝募。对捐赠者而言,慈善救助项目,特别是成功的慈善品牌救助项目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树立品牌救助意识,打造品牌救助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此。在慈善事业的管理中,组织和接受社会捐赠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基础,对款物的管理则构成了慈善机构组织运行中的重点与关键。接受捐献者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则是确保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制定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项目资金追询和反馈制度,让捐赠者知道捐赠的每一笔资金花在什么地方,主动约请审计和财务部门对慈善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和审计报告,使慈善款物的使用阳光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捐物。三是落实慈善组织的工作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开支等,应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确保善款全额用于慈善救助项目,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2、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县(市区)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第四篇:加快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对加快新田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作了一些思索和思考。
一、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新田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吹响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拉开了架势,搭建了平台,取得了成效。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33.9%;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9.8%。2010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0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0家。基本形成了设施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的“一园四区”发展格局,即龙泉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业城、方达工业区、石羊工业区,规划面积共23平方公里。
尽管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总量小。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仅占全市的3%,是祁阳县的20%;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2.6亿元,居全市倒数第二,是全市的2.4%,是冷水滩区的10%;全县工业用电量1598万千瓦时,居全市倒数第一,是零陵区的3.1%;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仅30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5.3%;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1家,占全市的1.9%;年产值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3家。
2、发展慢。XX-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24.8%、20.6%、19.8 %,XX年年比XX年回落4.2个百分点;2010年,江华县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我县高4.9个百分点。2010年,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排名全市倒数第三,比零陵区低14.1个百分点。XX年年我县没有新增的规模工业企业;2010年,我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家,是全市新增数的2.7%,是东安县新增数的20%。
3、贡献少。一是对gdp的贡献少。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占全县gdp的17.7%,比全市低7.7个百分点。二是对财政的贡献少。2010年,工业税收1098万元,占全县总税收的11.5%,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1%。
4、后劲弱。一是企业融资难。银行对中小企业持慎贷态度,调查的14家规模企业中,近三年从银行拿到贷款的仅7家,总共不到3000万元,平均每家企业三年中只拿到400万元的贷款,其中有一家企业XX年的贷款现在还未到位。90%以上的企业认为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贷款难、融资难。二是自主创新差。90%以上的企业主学历较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中科技人才缺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才不足20人,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1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很弱。三是土地制约大。土地审批越来越严格,土地征用越来越难,直接制约工业园区建设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如万家鹅业公司在工业园购地40亩新建屠宰厂和熟食加工厂,直到开工时仍有十余亩土地未征收,影响了该项目的进度。四是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全县被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仅一家。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
二、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新田工业发展问题
上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理性面对,科学分析,认真对待。
从客观上来讲:一是资源不充足。新田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缺乏,也没有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还是永州市唯一没有220kv电网网络的供电区域;仅有的两回110kv网络电源都是从宁远县220kv桐山变电站供出,达不到n-1要求,供电可靠性大打折扣。据龙泉工业区的一些企业主反映仅2010年停电就达12次以上。仅有的两座110kv变电站都集中在城区周边,南部供电区域电压质量不足,石羊工业园因为没有稳定的电力保障,已签约的几家企业也无法按期入园。二是交通不方便。境内无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经过,没有航运,只有两条省道过境,柏新坦二级公路宁远县路段还未贯通。由于境内的公路建设标准较低,大型货柜车不能通畅运行。到广州需要8个小时车程,到长沙需要6个小时车程,物流成本较高。三是基础不牢实。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间资金严重不足,民营工业发展缓慢。同时,随着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改制,烟厂政策性关闭,目前全县除自来水公司外没有一家国有工业企业。
从主观上来讲:一是认识还不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但有的县直部门及乡镇对发展工业的认识还是不高,认为新田发展工业没有优势,缺乏信心,安于现状,甘于落后,全县上下还没有形成大张旗鼓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抓好工业的浓厚氛围。二是措施还不硬。比如,近年来,我县制订了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真正落实起来,还不够到位。又如虽然对发展工业实行了目标管理,制订了奖惩办法,但是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坚决兑现,齐心协力、争先恐后发展工业的工作格局难以形成。三是服务还不优。在引进企业时,主动为企业服务不够。如电力部门因故停电时只在电视上发布公告,没有通知到企业,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安排,特别是对冶炼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一家冶炼企业正在生产时因突然停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企业引进后,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及时帮助解决,导致企业主不敢增加投资,甚至撤资。
三、用战略的眼光谋划新田工业发展举措
新田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新田工业发展,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1、要有分有合。分,一是功能要分区。“一园四区”每个区的产业布局要有所侧重,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龙泉工业区侧重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城侧重发展洗染化工、电镀、建材等产业,方达工业区侧重发展电子、制鞋等产业,石羊工业区侧重发展冶炼产业,每一个项目的落地必须符合产业布局。二是干部要分工。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以及整个新型工业化的调度、服务、考核均分别确定县级领导主抓。三是产业要分类。全县工业产业适当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轻纺、冶炼、外向型(电子)加工等六大重点发展产业。要围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轻纺、冶炼等相对优势的产业招商引资,扩大聚集,形成链条,尽快培植成有新田特色的产业集群。四是任务要分解。把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分解到“一园四区”、相关职能部门,并实行分类量化考核,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小结,年终结总账。
合,就是形成发展工业的合力。工业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涉到上上下下,必须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调度,统一的考核。全县工业经济由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总负责、总调度、总服务、总督查、总考核。“一园四区”分头抓实,工作相对独立,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2、要有攻有守。攻,一是主攻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不断丰富招商手段,采取领导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不断拓展新渠道,做到第一时间了解信息,第一时间研究对策,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包装,切实建好招商项目库,并及时更新,将项目的开发和储备情况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既要引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做大工业总量,又要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做强工业支柱。二是主攻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上有新的突破,让引进的项目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引资开发、垫资开发和贷款开发等方式,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使园区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工业、抓招商、抓项目中去。三是主攻产业集群。认真实施既定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确保主导产业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围绕产业延伸上项目、搞技改,不断提高集群化发展水平。
守,就是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环保底线。不管利益诱惑有多大,环保底线必须死死守住,这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条是用地底线。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宝贵的财富。现在中央和省里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控得越来越死,每批一亩地都不容易,必须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守住底线。对达不到每亩土地30万元投资强度的,只给予所投金额相应的土地,剩余土地要予以收回;对一年内不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取闲置费;对两年内不动工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3、要有破有立。破,就是要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难题。一是破解交通难题。以打通出县通道为重点,加快二广高速两个互通的连接线、京珠高速复线新田连接线建设,争取柏新坦二级公路嘉禾县和宁远县路段、省道s323改扩建工程早日完成,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破解电力难题。抓紧实施循环经济工业城和石羊冶炼工业区的用电设施配套建设,加快220kv变电站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石羊110kv变电站建设,加强电网改造升级,为工业用电提供保障。三是破解供水难题。抓住国土资源部和国土资源厅对口扶贫的机遇,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加快两江口水库的供水工程建设。四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积极帮助企业向国家、省市争取企业贴息资金等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参股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规模。积极组织银企座谈
第五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我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攸县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54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6万人。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城乡发展步伐,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建制镇达18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2,其中,城关、酒埠江、皇图岭、网岭、黄丰桥等六镇跨入省“百强镇”行列;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23.1平方公里,城镇居民达22.5万人(其中县城区常住人口达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5。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荣誉称号,县城被列为全国文明卫生城镇示范点。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虽然较好地实施了“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具体问题如下:
(一)规模问题。全县18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2平方公里,县城以下建制镇平均不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平均7468人,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4509人,而全省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1.05万人,县城以下建制镇为6700人。按国务院1980年165号文件确定的设镇最低非农业人口2000人的标准,我县现在有7个镇达不到这个基本的要求。规模过小,直接影响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
(二)规划问题。首先,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从总体上看,一是我县县城规划比较超前,但建制镇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规划功能不全,特别是管线、绿化等专业性详规编制落后;二是,实施随意性大,乡镇领导更换频繁,加上规划意识不强,凭想象作决策,从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普遍水平不高,相当多的建制镇停留在一条街、两排房的水平,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其次,农村房屋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到处只见新房,不见新农村,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城乡统筹规划总体上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
(三)土地问题。
1、现行的土地使用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省委、省政府(1999)22号文件下发后,全省每年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不少于3万亩,指标有,但审批很困难,如果仍然按照先交造地费再批用地的程序审批,很多乡镇会由于垫付不起造地费而无法批到土地。
2、现行国有土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政策是30上缴中央财政,20上缴省财政,20上缴地州市财政,30留给县市人民政府。而土地所在地的小城镇则没有明确规定,这种“顾上不顾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既不利于开垦新地,实现占补平衡,更不利于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四)资金问题。一直以来,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以政府为主,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甚至有加剧之势。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首先,从财政资金来看,中央财政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主要集中投向在中城市,难以惠及小城镇;第二,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多选择短期速效项目,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第三,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导致小城镇的公益、公共设施建设普遍亏损,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五)产业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作支撑。各镇对支柱产业的培育,还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模糊、产业雷同等问题。小城镇建设要引导、吸纳农民进城,乐业才能安居,必须解决好产业问题。
(六)管理水平问题。
1、乡镇政府管理功能严重滞后,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生产、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等都十分陌生,难以承担城镇化的重任。
2、人员问题。管理和建设队伍冗员过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镇上居民素质不高,生活习惯还不能与城镇发展合拍,给镇区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小城镇建设是“大战略”,是我县城市发展带动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他们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切实为“三农”问题服务。
(二)着手区划调整,扩大小城镇规模。按照广东、浙江的经验,镇区人口达到7000人,是小城镇的基本人口规模,3万人是小城镇的理想人口规模,我县现有乡镇25个,农村人口53.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万人,即使将来全部人口集中到镇区,其规模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口成本最低化的要求,而且,经济与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分散投入和建设,必须导致哪个小城镇在短时间内都建设不好。2001年底,我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完成,民政部门应根据规划编制的方案,按照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对现行乡镇区划进行调整,控制城镇数量,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三)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
1、在户籍管理上,落实有关政策,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同时按照个人上缴费为主、单位(或雇主)补助为辅、财政适当扶持这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好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
2、在土地使用制度上,一方面,对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广泛推行地块的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市的以外,其余的税费一律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一方面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在今后3-5年以内,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小区以外,一律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有计划地将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向城镇集中建设,逐步实现对自然村的合并和分散农户向城镇的集中建设,最终实现退宅还田,维护耕地的总量平衡。
3、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我县应尽快出台提供小城镇建设信贷的实施细则,在加强项目前期论证的前提下,对小城镇建设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及乡镇工业和住宅建设。
(四)理顺小城镇建设体制,积极探索建设与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县在2003年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公司经营、项目负责、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采取“垄断经营城区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经营措施,彻底改变了城市建设由政府包揽和单纯靠财政投入的城建投资体制,城市建设融资走上了自筹、自用、自还和以地生财,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因此,我县应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上同样采取以上措施,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五)加强综合协调,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指导工作。
1、推进城乡建设,第一位是要做好城乡规划。城镇建设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方向一定要明确。要以跨世纪的眼光编制和修订规划,使之能够体现现代化城镇的文化气息和风貌,同时对近期建设也要有很强的操作性。
2、城镇建设要加强全过程管理,做到“管而有法、放而有度、活而有序”。具体说,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小城镇的各基建设包括各种地下管线和设施的开挖、埋设,都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同步施工。突出以道路、自来水、绿化和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要“镇当城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抓好项目建设。
3、要加强街容镇貌、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重点抓污染源的治理,严禁乱摆摊担、乱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乱贴、乱画,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整洁、优美、文明、有序。
4、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
1、突出重点,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一是继续采取领导办点的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重点镇的确定,应根据工作实绩,在全县5个中心镇范围内实施动态管理;三是确保我县每年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正常使用,并逐年增加,同时,当地政府要组织相应配套资金。
2、培养支柱产业,推行镇企共建。推进城镇化尤其需要强化产业支撑,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使扩大城市规模和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和轨道。首先,培植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的原则,对城镇资源存量、交通区位和产业传统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再制定或修定城镇发展规划。二是
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驻镇企业应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镇区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对一个项目或一个片区的建设实施“一定三年”包建等方式,抓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在各项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倾斜。
3、健全管理机构,培养素质优良的小城镇建设队伍。尽快遏止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撤并、管理人员流失的状况。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应统一列入财政;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继续推行村镇建设助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队伍。加强对村镇个体建筑工匠的管理,不断提高村镇建筑工程质量。
4、强化镇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如果说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那么各级政府就是城镇化的主导。因此,乡镇政府要更加重视城市管理,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方法,要改变现在只管城不管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农村、对农民的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而县政府应尽快赋予乡镇政府应有的建设权、发展权、管理权等行政权,从而使中心镇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全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坚持以强化功能特色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