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报:全力抓好“三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汇报:全力抓好“三业” 推进新农村
建设
汇报:全力抓好“三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02-18 09:42:0
3全力抓好“三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3月24~25日,省委书记张春贤在赴桂东县调研时提出了“家业、产业、事业”。为落实“三业”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张书记讲话精神,先后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项目调度会、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迅速将张书记的讲话精神传达贯彻到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作为在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南。
一、夯实家底,创好家业
为认真落实张书记讲话精神,我县以全县万绝对贫困人口和万低收入人口为重点,摸清底子,分类引导,分别扶持,认真组织实施“四个一”工程,为百姓创家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广开门路。一是种好一丘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对贫困户的技术指导,提高其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因地制宜地推广优质稻种植,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目前已引导3000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稻,落实种植面积9000亩。二是栽好一片林。按照保护生态林,压缩用材林,发展经济林的总体要求,重点支持和鼓励农户发展小水果等经济林,特别是扶持贫困户抓好楠竹扩边低改,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全年扶持1000户农户楠竹低改扩边2万亩以上,现已落实万亩。三是养好一群畜。抓好良种引进,扶持规模养殖,特别是充分利用我县草山、农作物资源丰富的
条件和优势,扶持引导贫困户走规模养殖之路。目前已引进良种牛400头,高山羊和麻羊360只,新建6个畜牧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农户100户,预计可实现人平增收300元。四是输送一个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劳务输出的组织、信息、政策等体系。实施阳光工程,采取企校联办方式,扎实抓好技能培训,把怀有一技之长的富余劳力输送到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务工,加速劳动力转移,实现异地增收,达到培训一个,输送一个,富裕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目前,已送省培训70人,送市培训50人,县培训860人。县里新引进了一批毛纺、制衣、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
二、结合实际,兴办产业
根据张书记提出的发展产业富民强县的指示精神,结合桂东实际,我县今年确立了4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立了“领导分块负责,部门包项目落实”的项目调度制度。每名县级领导抓一个经济
增长点,县四大家分块抓一个经济增长极。县委负责抓好矿产开发,县政府抓好工业园区的发展,县人大抓好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县政协抓好农业开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实行“旬报告、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考评、年终总考核”的督查考核评估机制。首先发展高效农业。全县确立竹、药、菜、茶、畜、菇六大农业产业,强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即1万亩楠竹新栽和低改、1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草木本药材、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亩有机茶、10万头草食动物),逐步覆盖全县18个乡镇,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目前,全县落实有机茶种植面积2000亩,金柑1500亩,药材2万亩,食用菌大棚600个,无公害蔬菜1万亩,甜玉米6000亩,造林2万亩,兴建沼气池500个。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向六大产业接轨,特别在抓猪—沼—菜(果)上下功夫,出成效。其次发展特色工业。做强小水电产业。充分发挥桂东电能优势,加快由电能生产向电
能加工转化,通过上下延伸、左右拓展,不断挖掘和衍生新的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板块经济。做大化工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硅加工按“总体控制、内部调整、上大关小、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资源,促进上规模、上档次。支持化工产业强强联手,产生裂变,年内将形成2万吨高氯酸盐、2万吨氯酸钾生产能力。“腾笼换鸟”发展耗电相对较小、创税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做优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特色资源优势,推进深度开发,做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水平,形成产业优势。以现有的14家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资产重组,加大技术改造,由单加工向系列加工、粗放加工向精深加工项目延伸。真正使产品变商品,资源变产业,作坊变龙头。再次发展生态产业。进一步抓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加强森林资源 的保护与再造,搞好水土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二线一圈”绿化工程,使桂东山水更加秀丽。搞好绿色生态旅游,发挥桂东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优势,打响“天然空调城”、“生态王国”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来桂东观生态美景,吃有机食品,进天然氧吧,品休闲人生。
三、群策群力,大干事业
我县着力营造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奋发向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一是着力抓好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为配合新一轮思想观念的更新,目前已派出50名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自谋职业锻炼,实行换位体验,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提高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拓宽干部培养渠道,壮大桂东的招商员、信息员、宣传员队伍,从而提高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目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的事业观正在形成,中心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为人们众志成城、奋发有
为干事业的实际行动。全县上下一切工作都在围绕中心转,各乡镇、各个部门都在围绕中心忙,广大干部群众都在围绕中心干,营造了人人以服务群众、服务中心为己任,风正心齐干事业、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机制。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拓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创新干事创业的新机制。广泛开展了万人测评机关作风活动,让广大群众成为评议员、监督员,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标尺,并以此作为衡量单位和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依据。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并把愿不愿干事业、能否干得成事作为检验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了使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着力抓好干事创业的良好载体。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号召全县干部党员与农户结对子、交朋
友、解难题,对口帮扶,做到下基层人下、身下、心下、情下。做到了县级领导带头,实行了工作责任制,每人每年至少扶持一户贫困户、落实一个项目、引进一笔资金、扶持一个产业、保障一地平安、致富一方百姓,形成了干部群众水乳交融、同甘共苦的政治局面。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干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干部带头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创新了干部与农民“捆在一起”,实行“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干部作风转变有了新的平台。全县形成了干部下去、项目起来、作风好转、收入增长的局面。
第二篇:抓好科普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抓好科普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日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抓好农村科普工作尤为关键。
一、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切实抓好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中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民中小学文化水平和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不能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是一句空话。抓好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和农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农村科普工作必须围绕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展开,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收增效,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他们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对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让他们在参与科普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小养成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生活、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要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普工作量大面广、涉及领域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一是调动各职能部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如农业、水利、畜牧、农机、林业、气象、卫生等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密集、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工作。二是调动各级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群众团体的积极性。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三是利用各级干部培训学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农村远程教育等设施,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四是调动各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竭诚为他们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切实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五是根据《科普法》的规定,除财政要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外,还要广辟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费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规定,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央要求“各级科协要充分发挥科协拥有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优势,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中国科协提出科普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要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服务;二是要为农民安居乐业和捉高生活水平服务;三是要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服务。为此,2006年全区科协系统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文化活动51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26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建立科普基地20个,带动和辐射农户30万余户,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和农民增收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配合地委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地区科协确定在全区20个试点村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程,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抓好科普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抓好科普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发挥农村妇女作用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村妇女作用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妇女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提高妇女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关键是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并作为“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实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城乡差距、农村的贫困落后制约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而农村妇女又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提高妇女素质,加快妇女发展,是我们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立足金坛实际阐述一些粗浅思考.一、从“农业女性化”趋势现状,切实加强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但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落后的天然不足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也由于我国户籍制的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很多的男性农民走出家园,走进工厂、工地打工,而更多的农村妇女成了农业的主力军,“三八六0”部队即形成了农村的留守者,“农业的女性化”一时凸现,由于农植物很多是自给自足和农产品低附加值,女性成为弱势群体,使农村形成了落后—贫困—妇女—更贫困—更落后的恶性循环,就金坛每年要从农村走出几万男性农民建筑大军进城搞建筑或务工。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进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而当前,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农村妇女,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缺乏知识和技能,仍 旧是制约妇女发展的最大桎梏。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1、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农村妇女。一个国家的伦理道德水平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表现为传统美德的淡化、信仰危机的出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代表要割裂传统,而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书写新的篇章。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必须广泛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人文关怀凝聚人心,用民族精神强化理想,用传统文化厚重基础,强化农村妇女的民族意识、主体意识和振兴意识,引导她们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2、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现代的意识理念塑造农村妇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妇女在计划经济时代享有的保护政策逐步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调节和激烈竞争所取代,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和弱势心理逐步显现。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用学习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意识与理念教育和塑造农村妇女,消除不利因素和弱势心理,转变她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自尊自强的思想品格,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境界,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健康优雅的形象气质”的女性时代精神,倡导时代新风尚,树立生活新理念,展现女 2 性新风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开放成为一种要求、进取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她们超越性别自我、建立个性自我、超越生存自我、建立经济自我。
3、提高妇女素质,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农村妇女。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号召农村妇女“上学去、上网去、学技能去”,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扩大教育扶贫资金中妇女的受益面,突出解决好经济落后镇村女童失辍学和高等教育女性比例低等问题,提高农村妇女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要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培训阵地,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科技普及和转移培训,发挥网上致富女能手的作用,建立网上培训点和信息传递站,提高妇女电脑网络应用能力;发挥龙头项目带头人的作用,全面推广“订单式”培训模式;发挥各专业协会的作用,研究推广新的实用技术,定期进行科技培训;发挥巾帼农业专家的作用,针对产业项目需要,不定期送科技下乡;发挥文化中心户的作用,利用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对农村妇女进行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
二、从农村投入不足的现状,切实加强改善农村妇女的生存环境。
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农民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传统的生活习惯、居住方式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彻底改变,与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和谐家庭为基石,以美化家园为重点,改善农村妇女的文化环境、文明环境、居住环境,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
1、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科学规划镇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农村建设的规划引导不够,或不规划放任自流,导致城乡面貌“两重天”,金坛也不例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3 中,一定要从源头上科学合理布局镇村,按照规划全面覆盖的要求(围绕“三集中”思路),配套包括整个定向结构、现代产业布局、农民住宅布点、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使村镇建设在规划的约束下逐步达到产业园区化、生产集聚化、居住社区化和环境生态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区域协调的城镇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因基础设施按入不足而带来的脏乱差问题。江阴华西村为我们展现了新农村成功样板,值得学习借鉴。我市薛埠镇等镇规划农民居住小区,让10户以内的边远的自然村的农民搬进小区,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也从源头上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生存环境。
2、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繁荣群众文化。实践证明,以妇女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协助文化、科技、司法等部门,定期组织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活动,把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送到村头田头,把致富知识、文明新风送到农民家中;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根据业余自愿、健康有益和公共服务均等原则,广泛建立农村妇女文化活动阵地和各种妇女文化队伍,积极开展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社会新风貌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扶贫助困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村妇女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妇女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消除封建迷信、赌博等陋习,活跃农村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建设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要大力开展“学习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富裕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主题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美德在农家、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廉洁家庭等活动载体,进一步规范对十星级文明户的管理,拓展创建范围,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水平,引 4 导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学习兴家、节约持家、廉洁护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后备人才。通过建设和谐家庭,使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追求,都能在家庭生活中享受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都能相互关心,相互沟通,共同营造团结和睦,奉献进取的融洽氛围,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改善农村妇女生存环境,必须绿化美化家园。农村优美清洁的居住环境,不仅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舒适温馨,而且可以使农村妇女在共同优化、携手维护的过程中树立城乡生活等值的理念,产生共同愿景和共富情结。要发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和支持村镇规划建设和以“新三创”为目标的农村“三清”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污染环境的事不做、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庭院经济高效化”三化合一目标;要深化“三八”绿色工程,开展“增收致富绿化美化家园”竞赛活动,组织妇女绿化荒山荒坡,建设经济生态林带,改变部分农村妇女靠天吃饭、向资源要收成的现状,引导农村妇女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走文明共富之路。
三、从农民的低收入现状,切实加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勤劳致富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广大农村妇女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农村妇女渴望幸福,渴望富裕的心愿是一致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市农民收入虽然逐年递增,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妇女占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妇女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因此,必须以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资金为后盾,以精品基 5 地为依托,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网上致富工程、妇女劳动力就业转移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妇女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农村妇女扩大生产、走向国际。
1、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壮大经济合作组织。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给传统的小农经济带来强大的冲击,现阶段只有把广大农村妇女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帮助农村妇女应用技术、开拓市场,才能有效地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因此,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妇女典型,不断扩大再生产,建立产、加、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要发动农村妇女按照产业、兴趣等建立各种横向妇女组织,推广“妇代会(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强化服务、指导和扶持,实现妇女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对接,引导更多的妇女参加到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来。要学习借鉴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培训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扩大组织规模,规范组织制度,强化组织职能,使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在现代科技、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之间,为农村妇女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更大、更广泛的国际化、产业化链条中,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强化项目资金扶持。项目和资金是当前制约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扩大生产的两大瓶颈问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动态,建立妇女增收致富网,发布致富信息,介绍致富项目,引导农村妇女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点、产业发展和自身优势的庭院经济项目,形成庭院经济专业村示范户;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村妇女发展基金和针对农村妇女的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积极落实“牵手结对扶持千名贫困妇女”工程,采取开发式扶贫方式,为贫困妇女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她们通过自身发展摆脱贫困;要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建立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为妇女提供技术、项目和岗位,实现农村妇女 6 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发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手工艺品生产、家庭小作坊,建立“农家乐”等,在二、三产业中谋求更多的岗位,由务农转向务工经商,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发展精品示范基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精品化示范基地的支持。要引导农村妇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桑蚕、茶叶、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发展一批集科研、生产、营销、示范为一体的“妇”字号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妇”字号农产品品牌。以基地为依托,以品牌为示范,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开展科技结对等活动,带领农村妇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必须培育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女农民技术员、女农民企业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辅射和带动作用。政府和妇联组织要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农民创业指导基地,推进创业信息网建设,搭建农村妇女创业大平台,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农村妇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开发适合农村妇女创业的项目,培养更多的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同时鼓励引导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外出务工妇女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和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有创业愿望,我市服装行业的壮大就是有力佐证,政府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和引导,扶持她们创办、领办微型企业,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的良性循环,引导她们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谋发展、拔穷根、建新村、奔小康。
四、从农民权益保障的低水平,切实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
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种田为主,社会对他们的权益保障几近空白,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妇女的创造性,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率和贡献率,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快速发展。
1、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必须完善维权保障体系。只有有效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树立大维权意识,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网、咨询投诉网、法律援助网、社会救助网、司法保护网、维权监督网等网络,壮大维权力量,延长维权手臂、拓展维权阵地、增强维权实效;要强化源头参与,推进维权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积极呼吁和参与立法,推动政府及时解决涉及农村妇女利益的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使农村妇女能平等地分享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要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使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生育价值、人格尊严、地位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营造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要立足于引导方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疏导,加强对农村妇女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和农村妇女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对农村妇女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积极的引导,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妇女的生存与发展;要强化贯彻落实,积极协调、推动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解决好孕产妇死亡率和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等问题,推动各项指标和任务的实现,促进农村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2、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必须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精神激励的做法,物质利益成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杠杆之一。因此,要把尊重农村妇女的首创精神与尊重农村妇女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妇女和各类专业协会进行自主创新,开展巾帼科技发明竞赛等活动,使建设新农村成为 8 农村妇女的自觉行动;要研究探索农村乡土女性人才成长的规律性问题,畅通以各种妇女组织、团体会员、妇联执委和妇女代表为主体的发现和推荐女性人才的渠道,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乡土女性人才信息体系,争取政府把农村妇女人才列入农业人才培养规划,纳入政府表彰序列,为农村女性乡土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打造培育多种模式的巾帼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调动农村妇女的创造激情,必须加大民主参与力度。当前我国对女性的角色评估还是处于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之下,仍然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等文化价值思维的影响,在农村这种思想尤为严重,农村妇女可以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干出成绩,但如果走上村级领导岗位,欣赏就可能演化成一种排斥和贬低。加大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力度,既是对这种落后思想的有力回击,也是保护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更有效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要鼓励广大农村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女高生树立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明确妇女参政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观念对自身的束缚,积极参与村(社)的民主管理;要通过培养各类农村妇女典型、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综合素质,树立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的形象和威信,把优秀妇女推举到管理岗位上来,扩大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关心、关注和支持女村官的成长,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她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的广泛参与。能否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存在的问题,必将促进农村妇女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也必将推动新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篇: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强水利建设,如何高标准、高质量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如何完善农村灌排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水利工作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同时,中央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水利工作而言,当前,就是要坚持四个立足点,扎扎实实地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立足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大力推进甘露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安全。
一是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及农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彻底解决饮水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二是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力争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三是围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抓好集镇供水工程建设。完成12个乡镇集镇供水水厂建设,解决1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水质,发展和扩大供水市场。
二、立足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力推进现代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围绕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以推进产业化为契机,以增强粮食产量为动力,按照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大力抓好小型灌区建设。突破性地发展“五小”(即小井、小塘、小库、小渠、小窖)水利工程建设,以增强农业作物的抗灾能力;加大现有水库渠网配套工程建设和现有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力度,对水利设施进行大修复、大改造、大配套、大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设、大提高;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U”型渠、滴、喷、微灌等节水技术,并积极推广新一代旱地龙抗旱剂的应用,发展耐旱、耐涝及抗灾作物的生产。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建设好五大万亩灌区。把灌区生态林网与农村路网相结合,力争把各灌区打造成“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人水和谐,洪旱无虞,环境优美”的山区水利现代化节水灌溉示范区,逐步构建“以水为线,依林铺路,小镇连景”的生态水利风景区,实现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经济水利和旅游水利的根本性转变。
三、立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保护生态安全。
一是抓好小流域治理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二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达到涵养水源,拦沙固土目的。同时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因地制宜采取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耕种、横坡栽种、间作套种、轮作或少耕免耕等生产方式。三是加强排污口的管理,严禁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圾倾倒河边,严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四是切实抓好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村水质状况,建设“碧水”工程,创造生态乡村,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五是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把“以电代燃料”工程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保护林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立足于解决水患问题,大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
一是进一步加强水利防灾工程体系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把病险水库加固与改善库区周围生态环境相结合,使每座水库在充分发挥其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成为当地的人文风景;加强堤防建设,基本形成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使重点乡镇集镇能达到防御10年一遇洪水能力;整治河道,加快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进度,努力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分期分批对重点地质滑坡险点进行根治,消除隐患。二是加快完善各项防汛非工程措施。建立完善山洪灾害水文、气象、地质监测站网,构建预警预报及信息发布系统;尽快完善省、市、县三级防汛通信专用网,并逐步延伸到基层乡镇防汛指挥机构,早日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和资源共享;加强防汛及科技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防汛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防汛抗灾工作需要。
第五篇:突出五个重点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实现农民的愿望,满足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一是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